張壽頤

《中風斠詮》~ 中風斠詮自序 (2)

回本書目錄

中風斠詮自序 (2)

1. 中風斠詮自序

〔批〕(又一確證。)又嘗治熱痰昏冒、神志迷濛、語言無序者數人,一授以介類潛鎮、泄痰降逆之品,無不應手得效,覆杯即安。乃循此旨以讀古書,始知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「血菀於上,使人薄厥」一條,亦即此內風自擾,迫血上菀之病。更與西學血沖腦經之說,若合符節。

蓋《素問》此病,本未嘗有中風之名。凡《素問》之所謂中風,皆外感之風邪也。分別外因、內因,最是清晰,初無一陶同冶之誤。自《甲乙經》有偏中邪風,擊僕偏枯之說,乃始以內風之病,誤認外風。而《金匱》以後,遂以昏厥暴僕、癱瘓不仁諸症,一例名以中風,且比附於《素問》之所謂中風,於是內因諸風,無不以外風論治。

此其誤實自《金匱》、《甲乙》開其端,而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承其弊,反將《素問》之內因諸風忽略讀過,不復致意。〔批〕(讀書得間。是編之敢於糾正《金匱》、《甲乙經》者,其所據即在於此。苟能起仲景、士安於九京,當亦自知誤會。)於是《金匱》、《病源》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諸書,後學所恃以為漢唐醫藥之淵海者,絕少內風之切實方論,詎非一大缺憾?〔批〕(古無專治內風之方藥,真是缺典。

)且令後之賢哲,如河間、東垣、丹溪諸大家,論及昏瞀猝僕之中風,雖明知其為火、為氣、為痰,病由內發,無與乎外感之風,而猶必以小續命、大秦艽、羌活愈風諸方,虛與委蛇,姑備一說。豈非以腦經之理,古所未知,則見此無端暴病之或喎口眼,或廢肢體,或更不識不言者,終不能窺測其所以然之故?猶疑為外感邪風,錯雜其間,此即中風之名。

有以誤之,遂視古來相承不易之散風解表一法,必不敢獨斷獨行,直抉其謬,而內風、外風之治法,仍依違於兩可之間,則必使患是病者百無一愈。〔批〕(為古人說出依違兩可之原委,真情實理,全賴作者體貼入微,方能有此深入顯出之語。總之,古人於此病,皆未能識得真切也。

擒賤擒王,不當支支節節,瑣碎繁碎,反無一效。)今者得有伯龍此論,而《素問》之所謂氣血上菀,及西學之所謂血沖腦經,皆已昭如雲漢、炳若日星。凡是古人誤認外風之議論方藥,自不得不掃盡浮言,別樹一治療之正軌。惟是追溯致誤之源,則自《素問》而外,即《甲乙》、《金匱》已多疑竇,更何論乎唐宋以降。

苟非證明其沿誤之淵源,必有好古之士,致疑於新發明之學說大異乎千載相承之舊,而不敢堅其信用者,則泥古之弊尚是無形,而臨證之害伊于胡底。因是不辭愚昧,專輯一編,藉以研求始末。乃知《素問》辨別之精審,以及漢唐誤會之源流,未嘗不馬跡蛛絲,隱隱可見。〔批〕(翻案太大,不得不仔細推敲,表明源始,此編之所以議論反復,近於繁冗也。

白話文:

這篇是說,我曾經治療過幾位因熱痰導致昏迷、神志不清、言語混亂的病人,使用鎮靜、化痰、降逆的藥物,效果都很好,很快就痊癒了。我因此回頭研究古代醫書,才發現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中說的「血菀於上,使人薄厥」,其實就是內風擾動,迫使血液上湧的病症,這和西醫說的腦充血理論很相似。

其實《素問》所說的這種病,原本沒有中風這個名稱。《素問》提到的中風,都是外感風邪引起的。它很清楚地區分了外因和內因,沒有混淆。但從《甲乙經》開始,出現了偏癱是邪風侵襲的說法,就開始把內風引起的疾病,誤認為是外感風邪。《金匱要略》之後,就把昏迷、突然倒地、癱瘓、麻木等症狀,都歸類為中風,而且還把這和《素問》說的中風混淆在一起。於是,所有內因引起的風病,都用治療外感風邪的方法來處理。

這個錯誤的源頭,其實是《金匱要略》和《甲乙經》,而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又承襲了這個錯誤,反而忽略了《素問》裡對內因風的描述,沒有加以重視。這導致後世的醫生,像劉完素、李杲、朱丹溪這些名家,雖然知道昏迷、突然倒地的中風,是因火、氣、痰等內在因素引起,和外感風邪無關,但還是習慣性地使用小續命湯、大秦艽湯、羌活愈風湯這些方劑,敷衍一下,當作一種說法。這都是因為古代對腦的認識不足,才會對這種突然發病,出現口歪眼斜、肢體癱瘓、失語等症狀的疾病,無法理解其原因。就懷疑是外感風邪,導致這種錯誤的分類。

因為中風這個病名已經被誤用,所以大家還是沿用古人治療外感風邪的方法,不敢獨自判斷,直接指出其中的錯誤。導致內風和外風的治療方法,還是模稜兩可,這讓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很難治好。現在有了伯龍的理論,加上《素問》說的氣血上湧,和西醫說的腦充血,都已經很清楚了。所有古人誤認為外風的理論和藥方,都應該被拋棄,建立正確的治療方法。追溯錯誤的根源,除了《素問》之外,《甲乙經》和《金匱要略》就已經有很多疑點,更不用說唐宋之後的醫書了。

如果不能證明錯誤的源頭,那些崇尚古籍的人,就會質疑這種新理論,不相信新理論和古籍差別那麼大,還是會抱持舊的觀念,造成更大的傷害。所以我才不避諱自己的愚昧,寫下這本書,希望能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研究清楚。我們才能知道《素問》的辨證有多精確,以及漢唐之後的醫書是怎麼產生誤會的,這其中是有脈絡可循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