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壽頤

《中風斠詮》~ 中風斠詮卷第一 (41)

回本書目錄

中風斠詮卷第一 (41)

1. 第十節,論張伯龍之《類中秘旨》

)伯龍謂誤治遷延,上升之血滯凝不降,腦經窒塞,輕者即是偏枯癱廢,不能復起,而重者則氣血坌湧,一厥不返,尤為不磨之論。此是治醫學者,從古未能發明之奧義,後有學者,皆當虔爇心香,敬祝南豐之一瓣者也。

伯龍又曰:偏枯一症,昔人謂右屬氣虛,左屬血虛。喻西昌則謂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,豈可偏執?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從左引右,從右引左,其理甚明,可稱卓識。〔批〕(左氣右血本是浮詞,然嘉言雖能闢之,而引陰引陽仍是空話,今能證之以腦神經之作用,則凡古人理想之辭,自當淘汰淨盡。

)(壽頤按:昔人偏枯不遂,在右屬氣,在左屬血之說,本是無聊之極思,妄作聰明,武斷鄉曲,直是醫界中最卑劣、最譾陋之思想,初不值識者一笑,而俗人以為此是金元大家所發明,往往筆端援引,自命宏通,一盲群盲。壽頤見之,輒作三日惡。嘉言以左右陰陽氣血貫注之理折之,未嘗不名正言順,此是喻氏之聰慧勝人處。

但所論治法,仍是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一片空話,毫無實用。今有腦神經之說,從根本決斷,則此種舊說,亦不必談矣)余按:《通評虛實論》曰,凡病消癉,僕擊偏枯,痿厥氣滿發逆,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。此是明言肥甘為病,包藏痰飲濕熱、陰虛陽虛等候,〔批〕(既知包藏痰飲濕熱,則自當兼用化痰清熱,而膩滯之味,胡可遽投?)並未嘗中於風邪。蓋膏粱之變,嗜欲之傷,脾腎已虧,肝木暗肆,痰濕內蘊,風從之生。

劉、李、丹溪及立齋、養葵、景岳諸家,皆從此悟入,所謂治病貴求其本,而偏枯猝僕,固皆以虛為本也。(壽頤按:《素問》謂僕擊偏枯,肥貴人為膏粱之疾,則痰濕壅塞,皆在不言之中,固未嘗以為中風也。然因濕痰而生內熱,因熱而動內風。痰也,熱也,皆是實證。河間主火,丹溪主痰,皆從痰熱壅塞實證一邊著想,均是切近病情。

而東垣乃以籠統泛浮之氣虛二字立說,舍見症之痰熱壅塞於不問,乃茫茫渺渺,溯其無形之虛,全是空話。至薛、趙、景岳一流,果然拿定虛字,皆用滋補以治實痰實熱,其謬何如!〔批〕(孰虛孰實,分得如是清楚,則河間、丹溪與東垣、薛、趙、景岳之優劣自明。

)不意伯龍既知是病之血菀於上,血氣並走於上,而猶誤信薛、趙、景岳之謬,最不可解)繆仲淳亦宗陰虛內熱主治,謂陰衰火熾,煎熬津液,成痰壅塞,氣道不通,熱極生風,猝然僵仆,即內虛暗風也。治法初用清熱順氣開痰,〔批〕(清熱順氣開痰,是古人治法之最精者。

)次則培本,或養陰,或補陽,以二地、二冬、菊花、杞子、胡麻、桑葉、首烏、柏仁、蒺藜、花粉、參、耆、歸、芍、鹿茸、虎骨、霞天膏、竹瀝、桑瀝、人乳、童便等,出入互調,自成機杼。

白話文:

張伯龍認為,如果治療錯誤導致病情拖延,上升的血滯留凝結,無法下降,會使腦部經絡堵塞。輕微的會導致半身不遂,無法恢復,嚴重的則會氣血奔湧,突然昏厥而無法救回。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。這是醫學研究者,自古以來未能發現的奧秘,後來的學者,都應該虔誠地以心香祝禱,感謝張伯龍的發現。

張伯龍又說:關於偏枯(半身不遂)這個病症,過去的人認為右邊是氣虛,左邊是血虛。喻西昌則認為左右只是陰陽的通道,怎麼能偏執地認為右邊氣虛、左邊血虛呢?應該從陰引導陽氣,從陽引導陰氣,從左引導右邊,從右引導左邊,這個道理很明顯,可謂見識高明。(評論者認為,左氣右血本來就是虛妄的說法,雖然喻西昌的說法可以破除這個觀念,但是他提出的引陰引陽還是空泛的理論,現在如果能用腦神經的作用來解釋,那麼所有古代理想化的說詞,就應該完全淘汰。)

(評論者認為,以前的人認為偏枯不遂,右邊是氣虛,左邊是血虛,這種說法非常無聊,是自作聰明,武斷地理解,簡直是醫學界最卑劣、最淺薄的思想,不值得有識之士一笑,但一般人卻以為這是金元時代名醫發明的,常常引用,自認為學識淵博,真是盲人引導盲人。評論者看到這種情況,都會感到非常厭惡。喻嘉言用左右陰陽氣血相互貫注的道理來反駁,完全合理,這也是喻氏比別人聰明的地方。

但他提出的治療方法,仍然是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都是空話,毫無實用價值。現在有了腦神經的說法,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這種舊理論也就不必再提了。)評論者認為,《通評虛實論》說,凡是患有消癉、僕擊偏枯(突然倒地半身不遂)、痿厥氣滿發逆等疾病,富貴人家大多是因為吃了太多肥甘厚味造成的。這清楚地表明肥甘厚味是導致疾病的原因,其中包含著痰飲濕熱、陰虛陽虛等情況,(評論者認為,既然知道包含痰飲濕熱,就應該同時使用化痰清熱的藥物,怎麼能馬上使用滋膩的藥物呢?)並不是因為外來的風邪所致。這是因為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了脾腎,導致肝木過於旺盛,痰濕在體內積聚,風邪才會隨之產生。

劉完素、李杲、朱丹溪以及薛己、張介賓、趙獻可等人都從這個道理領悟,所謂治病要找到根本原因,偏枯猝倒,都是以虛為本的。(評論者認為,《素問》說,突然倒地半身不遂,富貴人家是因為吃了太多肥甘厚味造成的,這就暗示了痰濕壅塞的情況,本來就不是中風。然而因為濕痰會產生內熱,因為熱會引起內風。痰和熱都是實證。劉完素主張火熱,朱丹溪主張痰,都是從痰熱壅塞的實證方面著想,都是切合病情。

而李杲卻以籠統虛泛的氣虛二字來立論,捨棄了明顯的痰熱壅塞,卻去追溯無形的虛,完全是空話。至於薛己、趙獻可、張介賓等,竟然認定是虛證,都用滋補的藥物來治療實痰實熱,錯誤到了何種程度!(評論者認為,能夠如此清楚地分辨虛實,那麼劉完素、朱丹溪和李杲、薛己、趙獻可、張介賓的優劣就非常明顯了。)令人不解的是,張伯龍既然知道這種病是血積滯在上,氣血都向上走,卻仍然錯誤地相信薛己、趙獻可、張介賓的謬論。繆仲淳也主張以陰虛內熱為主,認為陰衰火旺,煎熬津液,形成痰液壅塞,氣道不通,熱到極點就會生風,突然僵仆,這就是內虛暗風。治療方法起初用清熱順氣開痰的藥物,(評論者認為,清熱順氣開痰,是古人最精妙的治療方法。)之後再培補根本,或養陰,或補陽,用熟地、麥冬、天冬、菊花、枸杞子、胡麻、桑葉、何首烏、柏子仁、蒺藜、花粉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芍藥、鹿茸、虎骨、霞天膏、竹瀝、桑瀝、人乳、童便等藥物,根據情況調整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