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壽頤

《中風斠詮》~ 卷第三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10)

1. 第四節,潛鎮之方

茯神,半夏(洗),生薑(各四兩),羚羊角(屑),當歸,人參,防風

芎藭,杏仁(去皮、尖),桔梗(各二兩),龍齒,石膏(各三兩),防己

桂心(各一兩半),竹瀝(一升)

上十五味,以水一斗,煮減半,內竹瀝,煮取二升八合,去滓,分溫三服。

壽頤按:此亦神經之病,方亦潛鎮之法,而清熱化痰,其旨極顯。生薑與半夏同用,即以解半夏之毒,蓋古人尚未有製半夏之法也。惟桂心終是不類,必宜去之,防風、芎藭亦有可議。

《千金》療風癲方,方見《外臺》,注曰出第十四卷,而今本《千金方》第十四卷中未見此方。

茯神,白龍骨,龍齒,龍角,龍膽,蔓青子,鐵精

乾薑(各十分),人參,遠志(去心),黃連,大黃(各八分),芎藭

白芷,黃芩,當歸(各六分),桂心(去皮,五分)

上十七味,末之,蜜和丸,湯服十五丸,如梧子大,日二,稍稍加之,以知為度。(壽頤按:龍角今所不用,而《外臺》第十五卷兩見之,蓋亦龍骨、龍齒之類也)

壽頤按:此方以龍齒、龍骨、龍角、鐵精為主,其鎮逆之力甚厚,且合以三黃,其治內風內熱尤為明瞭,乃方中仍有桂心、乾薑者,真是古人之習慣矣。

崔氏療熱風驚掣心忪恐悸風邪狂叫妄走極效方

《外臺》〔批〕(所療熱風驚掣心忪恐悸,無非腦經失其知覺,而曰風邪,古人之愚不可及。)

茯神(三兩),杏仁(三兩,去皮、尖、兩仁),升麻,白鮮皮

沙參(各二兩),龍齒(六兩),寒水石(一斤,碎)

石膏(二十兩,碎),生麥門冬(去心,四兩)

上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煎取三升,去滓,分溫為三服,相去如人行十里許。若甚者,減水二升,內竹瀝三升,先用水煮九沸,然後內竹瀝,煮取三升,服如上法。

壽頤按:此方重用龍齒、寒水石、石膏,清熱鎮墜之力尤專,以治氣血並走於上更佳。且方中不雜溫藥一味,又古方之不可多得者。但升麻可商,頤意必以天麻易之。

張文仲療諸風煮散方,《外臺》

茯神(六兩),防風,牛膝,枳實(炙),防己,秦艽

玄參,芍藥,黃耆,白鮮皮,澤瀉,獨活

人參(各四兩),桂心(三兩),五味子(一升,碎),薏苡仁(一升,碎)

麥門冬(一兩,去心),羚羊角(二枚,屑),石膏(一斤,碎)

甘草(三兩,炙),磁石(二十四兩)

上二十一味,切,分作二十四帖,每日取一帖,著杏仁十四枚,去皮尖、兩仁者,碎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空腹頓服。

壽頤按:此方以磁石、石膏為君,確是重以鎮怯、攝納浮陽之意,則所謂治諸風者,明明內動之風,而非外感之風矣。羚角、玄參、芍藥、五味、麥冬,涼潤斂陰,又無一非為肝陽上浮者立法,豈非與續命等方之專主溫辛疏表者各異其趣?但本方猶有桂心、防風、獨活數者,則仍與外風之方渾熔於一爐之中,不可不謂上方之未盡精密者也。

白話文:

第一方:

取茯神、洗過的半夏、生薑各150克,羚羊角屑、當歸、人參、防風各75克,川芎、去皮尖的杏仁、桔梗各60克,龍齒、石膏各110克,防己、桂心各50克,竹瀝一升。

將以上十五味藥材,用水約10公升煮到剩下一半時,加入竹瀝,繼續煮到剩下約1.4公升,濾去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

壽頤認為:這也是神經系統的疾病,這藥方也是用來潛藏並鎮靜的療法,而且有清熱化痰的用意。生薑和半夏一起使用,可以解半夏的毒性,因為古代還沒有處理半夏的方法。只有桂心不太適合,應該去除,防風、川芎也有待商榷。

這是《千金方》中治療癲癇的藥方,出處在《外臺秘要》,但現在的《千金方》第十四卷中沒有這個方子。

第二方:

取茯神、白龍骨、龍齒、龍角、龍膽、蔓青子、鐵精、乾薑各30克,人參、遠志(去心)、黃連、大黃各24克,川芎、白芷、黃芩、當歸各18克,去皮的桂心15克。

將以上十七味藥材磨成粉,用蜂蜜調成藥丸,像梧桐子般大小,每次服用十五顆,用溫熱的藥湯送服,一天服用兩次,可以慢慢增加劑量,以有效為標準。

壽頤認為:龍角現在已經不使用了,但在《外臺秘要》第十五卷中曾兩次提到,它應該和龍骨、龍齒是同類的藥材。

壽頤認為:這個藥方以龍齒、龍骨、龍角、鐵精為主,鎮靜的效果很強,而且搭配黃連、黃芩、大黃,治療體內風熱的效果尤其明顯,只是方子裡仍然有桂心、乾薑,這是古代用藥的習慣。

第三方:

這是崔氏治療熱風引起的驚厥、心悸、恐懼、瘋狂叫喊、亂跑的特效藥方。

《外臺秘要》認為:這些熱風引起的驚厥、心悸、恐懼等症狀,都源於腦部失去知覺,而古人卻說是風邪,實在太愚昧了。

取茯神90克,去皮尖的杏仁90克,升麻、白鮮皮各60克,沙參各60克,龍齒180克,寒水石300克(打碎),石膏600克(打碎),麥門冬(去心)120克。

將以上九味藥材,用水約12公升煎煮到剩下3公升,濾去藥渣,分三次溫服,每次間隔約一個小時左右。如果症狀很嚴重,可以將水量減少2公升,加入竹瀝3公升,先用水煮沸九次,再加入竹瀝,煮到剩下3公升,服用方法同上。

壽頤認為:這個藥方大量使用龍齒、寒水石、石膏,清熱鎮靜的效果很強,對於治療氣血向上衝的症狀效果更好。而且藥方中沒有溫熱的藥材,是古代方子中難得的。只是升麻可以商榷,我認為應該用天麻來代替。

第四方:

這是張文仲治療各種風症的煮散藥方,《外臺秘要》有記載。

取茯神180克,防風、牛膝、炙過的枳實、防己、秦艽、玄參、芍藥、黃耆、白鮮皮、澤瀉、獨活、人參各120克,桂心90克,五味子(打碎)、薏苡仁(打碎)各一升,麥門冬(去心)30克,羚羊角屑(兩枚),石膏300克(打碎),炙甘草90克,磁石720克。

將以上二十一味藥材切碎,分成二十四份,每天取一份,加入去皮尖的杏仁十四枚(打碎),用水約3公升煮到剩下1公升,濾去藥渣,空腹一次服完。

壽頤認為:這個藥方以磁石、石膏為主藥,確實有鎮靜、收斂上浮陽氣的作用,所以說治療各種風症,其實是治療體內引起的風,而不是外感引起的風。羚羊角、玄參、芍藥、五味子、麥門冬,都有涼潤斂陰的效果,都是針對肝陽上亢的症狀,這與續命湯等專門溫散表邪的藥方大不相同。但這個藥方中仍然有桂心、防風、獨活這些藥材,還是把治療外感風邪的藥混雜在了一起,不得不說這個藥方還不夠精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