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壽頤

《中風斠詮》~ 卷第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11)

1. 第四節,潛鎮之方

五石湯

《千金》,治產後猝中風,口噤,倒悶吐沫,瘛瘲,眩冒不知人。

紫石英(三兩),鍾乳,赤石脂,石膏,白石英,牡蠣

人參,黃芩,白朮,甘草,瓜蔞根,芎藭,桂心

防己,當歸,乾薑(各二兩),獨活(三兩),葛根(四兩)

上十八味,末五石,㕮咀諸藥,以水一斗四升,煮取三升半,分五服,日三夜二。

一方有滑石、寒水石各二兩,棗二十枚。

壽頤按:此方以五石為君,明是潛陽鎮逆之意,而黃芩、蔞根、葛根、人參、甘草,又皆清熱養陰之品,則所謂治產後中風、口噤倒悶等症者,豈非血去陰傷、肝陽暴動、內熱生風之病?是與古方之豆淋酒、獨活紫湯等法專治外感風邪而痙厥瘛瘲者不同。惟方中仍有桂心、乾薑,則不脫當時慣用溫藥之套法。

此自古方之成例使然,善學古人者,必不可不知所變化也。

鐵精湯,《千金》,治三陰三陽厥逆,寒食,胸脅支滿,病不能言,氣滿,胸中急,肩息,四肢時寒熱,不遂,喘悸煩亂,吸吸少氣,言輒飛颺虛損方。(壽頤按:「支滿」之「支」,讀為「搘」,是「搘撐」之意。)

黃鐵(三十斤,以流水八斗揚之三千遍,以炭燒鐵令赤,投流水復燒七遍,如此澄清,取汁二斗煮藥),人參(三兩),半夏,麥門冬(各一斤),白薇,黃芩,甘草,芍藥(各四兩),石膏(五兩),生薑(二兩),大棗(四十枚)

上十味,㕮咀,內前汁中,煮取六升,服一升,日三服,兩日令盡。

壽頤按:此方以鐵精為主,重以鎮逆,可見其所謂治厥逆者,即是《素問》所謂血氣並走於上之大厥也。胸脅搘滿、氣滿、胸中急、肩息(肩息者,喘息抬肩,氣之上奔也)、喘悸煩亂、吸吸少氣,皆氣逆壅塞、有升無降之候。病不能言,言輒飛揚,則大氣渙亡,神情瞀亂,無一非內風暴動、火升痰升之證。

故以鐵落鎮墜,薑、夏開痰,薇、芍、膏、芩清熱攝納,立方法度,極合時宜。假令方中止此數味,則以治肝陽厥逆,豈不吻合?惟參、麥、甘、棗,厚膩滋填,未盡純粹。而方下乃謂治三陰三陽厥逆,則開口已含糊不切,令人莫名其妙。而「寒食」二字,尤其文不對題,藥不對證。

此是古書之必不可泥,而亦必不當信者。惟在善讀書者能自化裁,信其所可信,而疑其所可疑,然後可集古人之長,而亦不為古人所誤,乃為有根底有識力,而其學始有實用。昔賢嘗謂用古方以治今病,譬如折舊料以建新屋,終有大小長短之不齊,不經匠氏斧斤,何能處處合拍,學者豈可不知此理?然而難言之矣。

真珠母圓

《本事》,治肝經內虛,內受風邪,臥則魂散而不守,狀若驚悸。

真珠母(三兩,研細同碾),熟乾地黃,當歸(各一兩半),人參

白話文:

五石湯

這個方子出自《千金方》,是用來治療產後突然中風,出現口緊閉、昏厥、吐沫、抽搐、頭暈目眩、意識不清等症狀。

藥材包含:紫石英(三兩)、鐘乳石、赤石脂、石膏、白石英、牡蠣,這五種礦物藥材;人參、黃芩、白朮、甘草、瓜蔞根、芎藭、桂心;防己、當歸、乾薑(各二兩)、獨活(三兩)、葛根(四兩)。

總共十八味藥材,先把五石研磨成粉末,其餘藥材切碎,加入一斗四升的水煮,煮到剩下三升半,分成五次服用,白天三次,晚上兩次。

另外有個加減方,增加了滑石、寒水石各二兩,以及二十枚大棗。

壽頤的看法:這個方子以五石作為主要藥材,很明顯是為了鎮壓上亢的陽氣。但黃芩、瓜蔞根、葛根、人參、甘草等藥材,又是清熱滋陰的,所以說,用來治療產後中風、口噤倒悶等症狀,可能是因為產後失血,導致陰虛,肝陽暴動,產生內熱而生風的病症。這與古代用豆淋酒、獨活紫湯等專門治療外感風邪引起的痙攣抽搐的藥方不同。不過,這個方子裡仍然用了桂心、乾薑,可以看出當時習慣用溫熱藥的習慣。

這也是古代方劑的慣例,善於學習古人的人,一定要了解這些變化。

鐵精湯

這個方子出自《千金方》,是用來治療三陰三陽經脈氣血逆亂,因為飲食寒冷造成的胸脅脹滿,病患無法說話,氣體充塞,胸口急迫,呼吸時聳肩,四肢時而寒冷時而發熱,活動不靈活,氣喘心悸,煩躁不安,呼吸微弱,說話時聲音飄忽,身體虛弱等症狀。(壽頤認為:「支滿」的「支」,應該讀作「搘」,是支撐的意思。)

藥材包含:黃鐵(三十斤,用流水沖洗三千遍,然後用炭火燒紅,投入水中,再燒七遍,這樣處理後取汁兩斗煮藥),人參(三兩)、半夏、麥門冬(各一斤),白薇、黃芩、甘草、芍藥(各四兩),石膏(五兩),生薑(二兩),大棗(四十枚)。

總共十味藥材,切碎後放入之前處理好的黃鐵汁中,煮到剩下六升,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三次,兩天內服完。

壽頤的看法:這個方子以鐵精為主藥,重在鎮壓逆亂的氣機。可以看出這個方子說的厥逆,就是《素問》裡說的氣血向上衝的大厥症。胸脅撐脹、氣體充塞、胸口急迫、呼吸聳肩(聳肩是因為呼吸急促,氣往上衝)、氣喘心悸、煩躁不安、呼吸微弱,都是氣機逆亂,往上衝而不降的症狀。病患無法說話,說話聲音飄忽,則是因為元氣虛弱,神情昏亂,這些都屬於內風暴動、火氣上炎、痰液上湧的表現。

所以用鐵落來鎮墜,用薑、半夏來化痰,用白薇、芍藥、石膏、黃芩來清熱安神,這個方子的用法很符合當時的需要。如果這個方子只用這幾味藥材,用來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厥逆,豈不是非常貼切?但是,方子中卻加入人參、麥門冬、甘草、大棗,這些藥材過於滋膩,並不够純粹。而且,這個方子又說是用來治療三陰三陽的厥逆,這個說法太過含糊不清,讓人摸不著頭腦。「寒食」這兩個字,更是文不對題,藥不對症。

由此可見,古書上的內容不可完全照搬,也不可輕易相信。只有善於讀書的人,才能夠自己做出變通,相信其中可信的部分,懷疑其中可疑的部分,這樣才能夠吸收古人的優點,而不被古人所誤導。這樣才能打下紮實的基礎,擁有辨別能力,學到的知識才真正有用。以前的人說,用古方來治療現代的疾病,就像用舊的材料來蓋新房子,總會有大小長短不合適的地方,如果不經過工匠的修改,怎麼能夠完全契合呢?學習的人難道可以不知道這個道理嗎?但是,這道理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卻很難啊。

真珠母圓

這個方子出自《本事方》,是用來治療肝經內虛,又受了風邪,導致躺下睡覺時魂魄不守,像受到驚嚇一樣,出現心悸的症狀。

藥材包含:珍珠母(三兩,研磨成細粉),熟地黃、當歸(各一兩半),人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