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壽頤

《中風斠詮》~ 卷第三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23)

1. 第七節,清熱之方

《千金》,治腦風頭重,頸項強,䀮䀮淚出,善欠,欲眠睡,憎風,劇者耳鳴眉眼疼,滿悶吐逆,眩倒不自禁,諸風乘虛,經五臟六腑,皆為狂癲諸邪病,悉主之。

芎藭

辛夷,天雄,人參,天門冬,柏子仁,磁石

石膏,茵芋,山茱萸,白頭翁,桂心,秦艽(各三兩)

松蘿,羚羊角,細辛,薯蕷,菖蒲,甘草(各二兩)

雲母(一兩,燒令赤,末為粉),防風(四兩)

上二十一味,㕮咀,以酒二斗,□七日,初服二合,漸加至五合,日三。

壽頤按:方下所謂頭重淚出、耳鳴、眉眼疼諸症,無一非肝風自動之病。若滿悶吐逆,眩倒不禁,或為癲狂,則氣血上衝,腦經瞀亂矣。此方主治,名以腦風,可見古人亦未嘗不知病之在腦,而藥用羚角清肝,磁石、石膏重墜攝納,天冬、柏仁、白頭翁涼潤清熱,以定內動之風火,證治非不符合。

然古人習慣,凡是風病,無不以為外來之邪,所以有諸風乘虛經五臟六腑之說,且隱隱然有外風非溫燥不可之意。即使確有內熱見症,重任涼藥,而亦必雜以桂、附、細辛之屬,自盾自矛,恬不為怪。制方龐雜,亦必不能為古人諱。

此則本方諸味,不特天雄、茵芋、桂心、細辛,必為內風上擾之鴆毒,即山萸、雲母,皆溫養腎肝,亦非所宜;而芎藭、辛夷、防風,溫升疏散,均是禁藥;且酒之上升,尤為抱薪救火,是皆古人誤認外風之治法。欲用古方,必不可食古不化。

五補丸,《千金》,凡風服湯藥,多患虛熱翕翕然,宜除熱方。

壽頤按:方中黃芩重出,必有偽誤。

防風,人參,蓯蓉,乾地黃,羚羊角,麥門冬

天門冬(各一兩半),芍藥,獨活,乾薑,白朮,丹參

食茱萸(一雲山茱萸),甘草,茯神,升麻,黃芩,甘菊

地骨皮,石斛,牛膝,五加皮,薯蕷(各二十銖),秦艽

芎藭,桂心,防己,生薑屑,黃芩(各一兩),附子(十八銖)

石膏(三兩),寒水石(二兩)

上三十二味為末,蜜和丸如梧子大,生薑蜜湯服二十丸,日三,稍加至三十丸。

壽頤按:方下謂凡風服湯藥,多患虛熱,可見古人治風,恆用溫藥,自有流弊,甚至特立此方,以除內熱,更可見古時已多內熱生風之證。然此方本以除熱,而仍有桂、附、十姜,則古人之癖,真不可及。且防風、芎藭、獨活、升麻,亦必非內熱生風之所宜也。〔批〕(得此一方,以證古人常用溫燥之弊。

方下所謂服湯藥者,多患虛熱,正是古人所自言。然非讀書得間,亦何能於無字之中,尋得確據。)

《延年》急療偏風,膈上風熱經心臟,恍惚神情,天陰心中惛惛,如醉不醉方,

《外臺秘要》

淡竹瀝(三升。若熱多用竹瀝,冷多用荊瀝),羚羊角(二分,屑)

白話文:

清熱之方

這個方子出自《千金方》,用來治療腦風引起的頭部沉重、脖子僵硬、眼睛不停流淚、容易打哈欠、想睡覺、怕風等症狀。嚴重時會出現耳鳴、眉眼疼痛、胸悶想吐、頭暈站不穩等情況,甚至會因各種風邪趁虛而入,侵犯五臟六腑,導致癲狂等精神疾病。這個方子都可以治療。

這個方子的組成為:

  • 芎藭辛夷天雄人參天門冬柏子仁磁石
  • 石膏茵芋山茱萸白頭翁桂心秦艽(各三兩)
  • 松蘿羚羊角細辛薯蕷菖蒲甘草(各二兩)
  • 雲母(一兩,燒紅後磨成粉)、防風(四兩)

將以上二十一味藥材切碎,用兩斗酒浸泡七天。剛開始服用兩合(古代容量單位),之後逐漸增加到五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

壽頤認為:這個方子說的頭重、流淚、耳鳴、眉眼痛等症狀,都是肝風內動引起的。如果出現胸悶想吐、頭暈站不穩,甚至癲狂,那就是氣血上衝,導致腦部昏亂了。這個方子以「腦風」為名,可見古人也知道病在腦部。藥物方面,用羚羊角來清肝火,用磁石和石膏來鎮靜安神,用天冬、柏子仁和白頭翁來滋潤清熱,從而平息內動的風火,這種治療方法並非沒有道理。

但是,古人習慣把風病都看作是外來的邪氣,所以才有各種風邪侵犯五臟六腑的說法,而且隱隱認為外感風邪需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即使有內熱的症狀,也往往會大量使用寒涼藥,但同時又會摻入桂枝、附子、細辛等溫熱藥,自相矛盾,卻不以為怪。這個方子藥味繁雜,也實在是古人的通病。

這個方子的很多藥物,不只是天雄、茵芋、桂心、細辛這些對內風上擾有害,山茱萸、雲母這些溫養腎肝的藥物也不合適。而芎藭、辛夷、防風這些溫散的藥物更是禁忌。再加上用酒來煎藥,更是火上加油。這些都是古人誤認為外感風邪的治療方法。如果想要使用古方,就不能食古不化。

《千金方》中的「五補丸」說到,凡是服用湯藥治療風病的人,常常會出現虛熱的症狀,所以需要用清熱的方子來治療。

壽頤認為:這個方子裡黃芩重複出現,肯定是抄寫錯誤。

這個方子的組成為:

  • 防風人參蓯蓉乾地黃羚羊角麥門冬天門冬(各一兩半)
  • 芍藥獨活乾薑白朮丹參食茱萸(或山茱萸)、甘草茯神升麻黃芩甘菊地骨皮石斛牛膝五加皮薯蕷(各二十銖)
  • 秦艽芎藭桂心防己生薑屑黃芩(各一兩)
  • 附子(十八銖)
  • 石膏(三兩)、寒水石(二兩)

將以上三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用生薑蜜湯送服,每次二十丸,一天三次,之後可以逐漸增加到每次三十丸。

壽頤認為:方子中說到,凡是服用湯藥治療風病的人,常常會出現虛熱的症狀,可見古人治療風病,常常使用溫熱的藥物,這是一種弊病。甚至專門設立這個方子來清除內熱,更能說明當時已經有很多內熱引起風病的病例。但是,這個方子本來是用來清除內熱的,卻仍然用了桂枝、附子、乾薑等溫熱藥,可見古人的習慣真是無法改變。而且防風、芎藭、獨活、升麻等藥物,也不適合內熱引起的風病。這說明古人常常使用溫燥的藥物。

方子說服用湯藥的人常常會出現虛熱,這是古人自己說的。但是如果沒有仔細讀書,怎麼能從字裡行間找到確鑿的證據呢?

《延年方》中的急救治療偏風,膈上風熱侵擾心臟,導致神情恍惚、陰天時心中昏沉,像醉非醉的方子:
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

  • 淡竹瀝(三升。熱症嚴重就用淡竹瀝,寒症嚴重就用荊瀝)
  • 羚羊角(二分,磨成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