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風斠詮》~ 卷第三 (24)
卷第三 (24)
1. 第七節,清熱之方
石膏(十分,碎),茯苓(六分)
上四味,以水一斗,合竹瀝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食後分為三服。常能服之,永不畏風發。
壽頤按:方止四味,平肝清熱,熄風化痰,面面皆到。此古人療治內熱生風之最良方劑。方後所謂常能服之,永不畏風發,固明謂風自內生,所以有不時發動之慮。若果是外感之邪風,則何所謂發與不發耶?
頤又按:古人服藥,恆有食前食後之法,說者謂病在上部者,宜先食而後服藥,欲使藥浮於上,易於上行;病在下部者,宜先服藥而以食壓之,欲使藥沉於下,速於下達。觀此方服於食後,蓋以為風熱上壅,病在上焦,故須先食後藥,亦是欲其上行之意。可知此等服法,由來已古。
然以藥治病,不過是藉其氣味之運行,可以疏通疾苦,必非所服之藥物即能直達病所。則所賴胃中清靜,然後飲藥入胃,而運化之力既專,藥性亦純而不雜,其效始捷。若胃中之食物未化,而藥與食和,氣味俱雜,藥力無不銳減,為利為害,可想而知,尚何望其上行下行,可以速效耶!此亦醫家舊說之一大弊竇也。
〔批〕(駁正食前食後服藥之弊,則古人上行下行之說,真是大謬,凡是中醫理想之壞處,而前人皆未之悟也。)
薏苡仁等十二味飲
《外臺》,引許仁則療風熱未退方
薏苡仁(一升),萎蕤(五兩),生麥門冬(二兩,去心),石膏(八兩,碎)
生薑(八兩),杏仁(六兩,去皮、尖、兩仁者,碎),烏梅(四十枚,擘)
生犀角(屑),地骨白皮(各三兩),人參(二兩),竹瀝(一升),白蜜(二合)
上藥切,以水一斗,煮十味,取三升,去滓,內竹瀝、白蜜攪調,細細飲之。
壽頤按:《外臺》所錄許氏數方,皆為陰虛陽越,內風上冒者立法。此方涼潤之力尤專,而玉竹、麥冬濕潤養陰,烏梅柔肝收攝,更為滋養肝陰、招納浮陽而設,以治陰虛於下,陽升於上,最為切近,則無痰者最為合宜,而氣升痰升者,亦當知所裁改也。
苦參十二味丸
《外臺》引許仁則療風熱未退方
苦參,乾薑,芎藭(各六兩),玄參,丹參,人參,沙參
白朮(各五兩),地骨白皮,獨活(各四兩),薏苡仁,蜀升麻(各二升)
上藥搗篩,蜜和為丸,如梧子大,用薏苡仁飲下之(頤按:薏苡仁飲即上方)。初服十五丸,日再服,稍稍加至三十丸。
壽頤按:此方即前方之意,惟川芎、乾薑、獨活、升麻,則仍當時通治外風之法耳。
黃連八味散,《外臺》引許仁則療諸風,熱氣少退,熱未能頓除者方
黃連,黃芩,乾薑,蜀升麻,知母
乾地黃(各一斤),梔子仁,大青(各半斤)
上藥搗篩為散,每食後飲服一方寸匕,日再服,稍加至二匕。若能食飲,適寒溫、男女,節勞逸,候體氣,服前方,乃至終身無熱病、急黃、暴風之慮。
白話文:
第七節,清熱之方
石膏茯苓湯
石膏(10份,打碎),茯苓(6份)
將以上兩種藥材,加入一斗水,與竹瀝一起煮,煮到剩下一升五合時,濾掉藥渣。在飯後分三次服用。如果能經常服用,就能永遠不怕風邪發作。
(壽頤按:這個方子只有四味藥,卻能平肝清熱,熄滅風邪,化解痰液,各方面都考慮到了。這是古人用來治療體內熱邪產生風邪的最佳方劑。方子後面說常服就永遠不怕風邪發作,很明顯是說風邪是從體內產生的,所以才會擔心隨時發作。如果是外感風邪,那又何來發不發作的問題呢?
壽頤又按:古人吃藥,常常有飯前吃或飯後吃的規定。有人說,病在上半身的,應該先吃飯再吃藥,這樣能讓藥性浮在上部,容易向上走;病在下半身的,應該先吃藥再吃飯壓下去,這樣能讓藥性沉在下部,容易向下走。看這個方子是飯後吃的,大概是因為認為風熱聚集在上部,病在上焦,所以才需要先吃飯後吃藥,也是為了讓藥性向上走的意思。由此可知,這種吃藥方法,由來已久。
然而,用藥治病,不過是藉助藥物的氣味運行,來疏通身體的疾病,並不是說吃的藥物就能直接到達病灶。所以,要依靠胃裡的清淨,然後喝下藥,讓運化的力量集中,藥性才能純粹不雜,效果才會快。如果胃裡的食物還沒消化,藥物和食物混在一起,氣味都混雜了,藥力一定會大大減弱,有利有害可想而知,還怎麼指望藥性向上向下,能夠快速起效呢!這也是醫家舊說的一個大弊端。
(批:駁斥了飯前飯後吃藥的弊端,說明古人所說的藥性向上向下走,實在是太荒謬了。凡是中醫理念的壞處,前人都沒有領悟到。)
薏苡仁等十二味飲
《外臺》引用許仁則治療風熱未退的方子:
薏苡仁(一升),萎蕤(五兩),生麥門冬(二兩,去心),石膏(八兩,打碎),生薑(八兩),杏仁(六兩,去皮、尖,兩仁的,打碎),烏梅(四十枚,掰開),生犀角屑,地骨白皮(各三兩),人參(二兩),竹瀝(一升),白蜜(二合)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一斗,煮十味藥,煮到剩下三升時,濾掉藥渣。加入竹瀝和白蜜攪拌均勻,慢慢喝下去。
(壽頤按:《外臺》所記載的許氏好幾個方子,都是針對陰虛陽盛,內風往上衝的情況而設。這個方子清涼滋潤的力量尤其強大。玉竹、麥冬濕潤養陰,烏梅柔肝收斂,更是為了滋養肝陰、收納浮陽而設,用來治療陰虛在下,陽氣上衝的情況,最為貼切。所以沒有痰的人最適合,而氣往上衝、痰也往上衝的人,也應該懂得如何調整用藥。)
苦參十二味丸
《外臺》引用許仁則治療風熱未退的方子:
苦參,乾薑,川芎(各六兩),玄參,丹參,人參,沙參,白朮(各五兩),地骨白皮,獨活(各四兩),薏苡仁,蜀升麻(各二升)
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,用蜂蜜和成丸子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用薏苡仁湯(就是上面那個方子)送服。開始服用十五丸,一天服用兩次,慢慢加到三十丸。
(壽頤按:這個方子和上面的方子用意相同,只是加了川芎、乾薑、獨活、升麻,仍然是當時治療外感風邪的方法。)
黃連八味散
《外臺》引用許仁則治療各種風邪,熱氣稍退但不能完全消除的方子:
黃連,黃芩,乾薑,蜀升麻,知母,乾地黃(各一斤),梔子仁,大青(各半斤)
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為散劑。每次飯後用一勺藥粉,一天服用兩次,慢慢增加到兩勺。如果能夠正常飲食,注意寒溫變化,不論男女,節制勞累,根據身體狀況服用這個方子,甚至終身都不用擔心熱病、黃疸病、突發暴風等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