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壽頤

《中風斠詮》~ 中風斠詮卷第一 (24)

回本書目錄

中風斠詮卷第一 (24)

1. 第九節 論古書所謂真中風之病必不多有

惟內風陡動之候,間亦有真陽式微之脫證,身寒脈伏,或汗出如油、冷汗如珠、喘鼾欲絕,皆須參附大劑急起直追,庶可希冀什一。此其證情治法,頗與真中寒風者,同一理例,而實非外風外寒之病。參附主治,專在溫中,亦非續命諸方之泛而不切者可以幸圖一效。又有外觸暴風,邪入經絡,忽然口眼喎斜、聲音謇澀,而尚無神志昏昧、語言迷惘諸症,則果是外因風邪,按之病情字義,亦可謂之真中風。

但僅是經絡為病,雖面目喎僻,而舉止動作,仍不改常,止須通經宣絡,兼以輕疏泄邪,亦易得效,尚無需於續命之桂附麻黃溫散太過。亦有猝遇邪風,口眼喎僻,而兼舌謇言糊,精神舉動頓失常度者,則其因雖是邪風外襲,而實則中無所主,根本暗搖,適以外風引動內風,亦當從內風主治,急急攝納潛鎮,固其本根,誤與疏風,其蹶立至,而續命等方,辛散溫升,均是大禁。

此又明明兼有外風,而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之通治中風諸方,亦復不能適用,更可證真中風之果屬外因者,實是不可多得。而恰合續命諸方之病情者,抑且必不一見。〔批〕(竟將古人真中風之病證方藥,一概駁斥淨盡,何其膽大乃爾。然似此層層辨析,而續命諸方竟無對藥之病,則亦不得謂作者之妄作聰明,蓋惟見得到乃說得出耳。

)壽頤不敏,敢謂小風一證,自唐以前既一誤於止有外風而無內風;金元以下,又再誤於中經絡、中腑、中臟之三大綱,究竟皆是鑿空,百無一驗。所以自古迄今,凡百醫書,無一不有中風之方論,而亦無一不夢中說夢,囈語喃喃,此實吾國醫學中之絕大怪事。世果有讀書明理、潛心體驗之通人,必不河漢乎斯言。

白話文:

關於古代醫書中說的「真中風」這種病,其實應該很少見。

有時候,體內陽氣突然衰弱,出現虛脫的現象,像是身體冰冷、脈搏微弱摸不到,或是流汗像油一樣、冷汗像珠子,呼吸急促到快要斷氣,這些情況都必須趕緊用大量的參、附等藥材來補救,才有可能救回一線生機。這種情況的症狀和治療方式,跟真正的寒氣入侵導致的「真中寒風」很類似,但實際上並不是外來風寒引起的疾病。用人參、附子等藥材治療,主要是溫補身體,而不是像續命湯等方劑那樣泛泛地用藥,希望僥倖能有點效果。

另外,有時候突然被風吹到,邪氣進入經絡,出現口眼歪斜、說話困難的情況,但神智還算清楚,沒有意識不清或胡言亂語的症狀,那就可以判斷是外來的風邪引起的,這種按照病情字義來說,也可以算是「真中風」。

但這種只是經絡出了問題,雖然臉部歪斜,但肢體動作還算正常,只要疏通經絡、輕微地驅散邪氣,就很容易見效,不需要用到續命湯等桂枝、附子、麻黃等過於溫熱發散的藥材。也有些情況是突然被風吹到,出現口眼歪斜,同時說話含糊不清,精神和行為都變得異常,雖然病因是外來風邪,但實際上是身體內部虛弱,根本不穩,剛好被外來的風邪引發體內風邪,這種情況要從體內風邪的角度治療,趕緊用藥來收斂、鎮定、固本,如果誤用了疏散風邪的藥物,就會立刻惡化,而續命湯等辛溫發散的藥方,都是絕對不能用的。

這種情況明明有外來風邪的症狀,但《千金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等通治中風的方子卻不適用,更加證明了真正由外因引起的「真中風」其實非常少見,而符合續命湯等方子病情的狀況,更是難得一見。

(評論:作者竟然把古人認為的「真中風」的病症和藥方全部駁斥,真是太大膽了!但像這樣層層分析,發現續命湯等方子竟然沒有對應的病症,也不能說作者是自作聰明,因為他確實看到了問題所在,才能說出這些話。)

我認為,關於中風這個病,從唐朝以前就誤認為只有外來風邪,而沒有體內風邪;金元時期以後,又誤認為中風有中經絡、中腑、中臟三大類,這些其實都是空穴來風,完全沒有驗證。所以從古至今,所有的醫書中都有關於中風的方論,但也都只是在做夢,說著胡言亂語,這實在是中國醫學中最大的怪事。如果世上有讀書明理、潛心研究的明白人,一定會同意我說的這些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