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壽頤

《中風斠詮》~ 中風斠詮卷第一 (25)

回本書目錄

中風斠詮卷第一 (25)

1. 第十節,論張伯龍之《類中秘旨》

壽頤按:張伯龍,名士驤,山東蓬萊人,著《雪雅堂醫案》,有《類中秘旨》一篇,二千餘言,援據西醫血沖腦經之說,而暢言其原委,最能發明此病之實在。習醫者必讀此,而始知前人所論,似是而非,皆不足據。若西醫之說,在彼以剖驗得之,固有確實證據,然習中學者,不能推測其所以然之故,則亦必不肯信。

非得伯龍氏據《素問》「氣血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」一條,以互證之,則是病之原理,必不足以標示天下。即西醫之說,彼亦止能言其然,而不能知其所以然,斷不能語以《素問》大厥之旨。伯龍獨能融會而貫通之,始知中醫之說理真切,絕非新學之研究形色者,所可作一例觀也。

伯龍此論雖若為是病別開生面,實則撥雲霧而見青天,始為世界放一光明景象,以此二千餘年迷離恍惚之中風一病,乃有一定不移之切實治法,豈獨談中醫者,從古無此經驗,即治新學者,亦萬萬無此理論、無此實效,功德及人,夫豈淺鮮?自謂秘旨,洵非虛語,然頤讀之而更有說焉。內動之風發源於氣火之上衝,固是不易之定理。

惟自丹溪西北有真中風,東南為濕熱痰之說,印入人心,學者鮮不謂氣火上升之證,盛於東南,而必不可概西北。然自河間主火之說創之於先,而是病始有門徑可尋。今更得伯龍潛鎮之法繼之於後,而是病竟有捷效可據。河間北人,伯龍亦北人也,其亦可以悟徹此中真理,而不必拘拘於其人其地乎。

伯龍於光緒中葉嘗來滬上,其《雪雅堂醫案》即以甲辰年活字版排印,小小兩冊,頗不顯於世,然似此精確不刊之名論,決不與草木同腐。壽頤以壬子之春,得見於友人齋頭,讀其論證處方,理法切實,而用藥亦朴茂沉著,頗覺北方渾厚氣象,隱隱然流露於字裡行間,顯然與江浙之輕靈者,迥然各異其旨趣,而是論之屏絕浮言,獨標真義,尤為二千年來絕無僅有之作。已將其醫案手錄一編,留待問世。

(壽頤擬輯《古今醫案》,加以申義,名之曰《古今醫案平議》,已分類編纂,粗具條理,如傷寒、溫熱、雜病、女、幼、外、瘍諸科,各為一編,以免繁重。今傷寒溫熱及內風腦神經病兩種,已先脫稿,其餘諸科,尚未潤色完備。伯龍之《雪雅堂醫案》,則紹興醫藥學報社又重印行世)而於《類中秘旨》一篇,亦已參入拙見,間為訂正,以求至當。茲輯是編,即以舊稿稍稍整理,備錄如下。

苟有同好之士,不以頤言為謬而辱教之,則豈獨鄙人之幸,抑亦國學存亡繼絕之一大關鍵也,企予望之。

張伯龍曰:類中一病,猝倒無知,牙關緊閉,危在頃刻,或見痰,或不見痰。李東垣主氣虛,而治法用和臟腑、通經絡,攻邪多於扶正,屢試少驗。(壽頤按:東垣之論類中,謂陽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,此中風者,非外來風邪,乃本氣自病也。凡人年逾四十,氣衰之際,或憂喜忿怒,傷其氣者,多有此疾,壯盛之時無有也。

白話文:

第十節,論張伯龍之《類中秘旨》

張伯龍(名士驤,山東蓬萊人),著有《雪雅堂醫案》,其中一篇《類中秘旨》約二千餘字,援引西醫腦中風的理論,詳盡闡述其病理,最能說明此病的實質。學習醫術的人一定要閱讀此文,才能明白前人論述中似是而非、不足採信之處。西醫的說法,是基於解剖驗證所得,有確切的證據,但學習中醫的人,卻無法推測其所以然,所以也不願輕易相信。

唯有張伯龍先生,根據《素問》「氣血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」這句話,相互印證,才得以闡明此病的原理,並為天下所知。即使是西醫的說法,也只能說明現象,卻不能說明原因,更無法解釋《素問》中「大厥」的含義。張伯龍獨能將西醫與中醫融會貫通,使人明白中醫理論的精確性,絕非新學研究外形的人所能比擬。

張伯龍的論述,看似為此病另闢蹊徑,實則撥開迷霧見青天,為世人帶來光明。自此,困擾兩千餘年的中風之症,終於有了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法。不僅從古至今的中醫沒有這樣的經驗,即使是西醫,也從未有這樣的理論和療效,其功德惠及眾人,豈非微不足道?他自稱此論為「秘旨」,的確名副其實,但我讀後還有更多心得。內動風的發生源於氣火上衝,這是不可改變的定理。

只是自朱丹溪提出西北為真中風,東南為濕熱痰的說法後,便深入人心,學者們很少有人認為氣火上升的症狀盛於東南,而必然否定西北。然而,自張從正(河間)提出以火論治的說法後,此病才有了可循的途徑。如今又得到張伯龍潛鎮之法的繼承,此病終於有了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遵循。河間是北方人,張伯龍也是北方人,他們都能領悟其中的真理,不必拘泥於個人或地域的限制。

張伯龍在光緒中葉曾來上海,他的《雪雅堂醫案》在甲辰年以活字印刷出版,只有小小的兩冊,並未廣為人知,但像這樣精確無誤的名論,絕不會隨著時間而湮沒。我在壬子年的春天,在朋友家中見到了這本書,讀了他的論證和處方,理法精確,用藥也樸實穩重,隱約感受到北方人渾厚的大氣風格,與江浙地區醫家的輕靈風格迥然不同。此論摒棄了浮夸之言,獨樹一幟地闡明了真義,堪稱兩千年來絕無僅有的佳作。我已經手抄了他的醫案,準備將其出版。

我擬編纂《古今醫案》,並加以闡釋,命名為《古今醫案平議》,已經分類編纂,大致成型,例如傷寒、溫熱、雜病、婦科、兒科、外科、瘍科等,每一科為一編,以免過於繁雜。目前傷寒溫熱和內風腦神經病兩種已完成初稿,其他各科尚未潤色完成。張伯龍的《雪雅堂醫案》,紹興醫藥學報社已重印發行。而《類中秘旨》一篇,我也加入了自己的看法,並作了一些修改,力求精確。現在將此書整理成冊,備錄如下。

如果同好之士不認為我的言論有誤,並給予指教,那不僅是我的榮幸,也是國學保存與傳承的一大關鍵,我殷切期盼。

張伯龍說:類中風這種病,發病突然,病人昏倒不省人事,牙關緊閉,危在旦夕,有的伴有痰,有的沒有。李東垣認為是氣虛,治療方法是用補益臟腑、疏通經絡的方法,攻邪多於扶正,但療效甚微。(按:李東垣論述類中風,認為陽氣如天地疾風,這種中風不是外來的風邪,而是本身的氣機病變。凡人年過四十,氣血衰弱之時,或因憂思、喜怒、忿怒等情志損傷元氣,則容易患此病,壯年時則很少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