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壽頤

《中風斠詮》~ 卷第三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29)

1. 第八節,滋養之方

內風乍定,痰壅既開,自當滋養以培其本,庶幾陰液漸充,可以持久,而無變幻。否則風波初過,彼岸未登,惟恐駭浪復興,狂飆益肆,而欲以破壞之舟楫,常與怒濤相激戰,終慮有滅頂之災。此中風家恆有頻發頻愈,而忽爾一蹶不可復振者,皆元氣未復,真陰未充,善後之術,未盡完善也。惟是滋養之法,不一而足,相體裁衣,或養陰,或補中,斷非空言所能詳盡。

而如四君、四物、養榮、歸脾等方,又是盡人能知,更何必徒學抄胥,借充篇幅。但此證之火升氣升,生風上激,擾亂神經,終屬肝腎陰虛,浮陽陡動,必以滋養肝腎真陰為調理必需之品。爰採數則,以見一斑。〔批〕(刪盡尋常各方,是作者之手眼獨高處,而歸之於滋養肝腎真陰,又是探本窮源,一定不易之理。)

集靈膏,從王秉衡《重慶堂隨筆》

人年五十,陰氣先衰,老人陰虧者多,此方滋養真陰,柔和筋骨。

西洋參(取結實壯大者刮去皮,飯上蒸九次,日中曬九次),甘杞子

懷牛膝(酒蒸),天冬,麥冬,懷生地,懷熟地,仙靈脾

上八味等分,熬成膏,白湯或溫酒調服。

壽頤按:此方始見於繆仲醇《先醒齋廣筆記》,云出內府,補心腎,益氣血。方止七味,無仙靈脾,而用人參。又張錫三《治法匯》亦載之,則更無牛膝,云治一切氣血兩虛,身弱咳嗽者,罔不獲效。凡少年但覺氣弱倦怠,津液少,虛火上炎,急宜服之,免成勞損。王秉衡謂參價甚昂,非大力者不能致,易以西洋參,可與貧富共之。

方名集靈,當以有仙靈脾者為是。王國祥謂惟魏玉璜善用此方,《續名醫類案》極言其功效,又謂此即人參固本加味也,峻補肝腎之陰,無出此方之右者。

頤按:柔潤滋填,而擇仙靈脾之溫煦陽和,不嫌燥烈者,以調濟之,使陰陽平秘,而不偏於滋膩陰柔,是制方之妙義。若嫌其助陽而刪去之,則純是滋填,無一毫陽和之氣,誠屬非是。且方名集靈,果無仙靈脾,亦有集而不靈矣。牛膝所以導引諸藥,歸於下焦肝腎,亦不可少之品,惟下元不禁者忌之。

若用以為類中善後,斂陽填陰,則牛膝下達尤不可少。王易人參以洋參,欲其價值廉而功效近似也。然洋參苦寒,滋養之力甚薄,僅能潤肺胃燥火,尚有微效,若欲滋補真陰,必不足以語此。且今日之西洋參,價貴兼金,有名無實,甚不足取,不如倍用沙參,尤為相近。且遼參之普通者,亦不甚貴,固不必效王公巨家必以六百換八百換為良品也。

滋水清肝飲,高鼓峰,治陰虛肝氣鬱窒,胃脘痛,脅痛,脈虛弦或細軟,舌苔光滑鮮紅者。

方即六味地黃湯加歸身、白芍、柴胡、山梔、大棗。

壽頤按:自薛立齋、張景岳、趙養葵輩濫用六味地黃,而世之醫者,無不視六味為滋陰補腎必須之品。抑知六味之方,本從八味腎氣丸而來,原為腎氣不充、不能鼓舞真陽而水道不利者設法,故以桂、附溫養腎氣,地黃滋養陰血,而即以丹皮泄導濕熱,茯苓、澤瀉滲利小水,其用山藥者,實脾以堤水也。立方大旨,全從利水著想。

白話文:

第八節,滋養之方

內風平息,痰濁已去,接下來就應該滋養身體,培補元氣,使陰液漸漸充盈,才能持久,避免病情反复。否則,風波剛過,尚未完全康復,就怕再次遭受風寒侵襲,病情加重,如同用破損的船隻與狂風巨浪搏鬥,最終可能招致滅頂之災。中風患者經常會反復發作,卻也時常痊癒,但偶爾也會突然病情加重,再也無法恢復,都是因為元氣未復,真陰未充,事後的調理方法不夠完善。

滋養的方法很多,要根據個人情況靈活運用,或養陰,或補中,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。像四君、四物、養榮、歸脾等方劑,大家都很熟悉,不必贅述。但這種疾病是因為肝火上升,導致肝陽上亢,擾亂神經,最終歸結於肝腎陰虛,浮陽妄動,因此必須滋養肝腎真陰。這裡列舉幾個方子,作為參考。

(批註:作者刪去了常見的方劑,這是他獨到的見解,而將其歸因於滋養肝腎真陰,更是抓住了根本,是正確不易的道理。)

集靈膏,出自王秉衡《重慶堂隨筆》

人到五十歲,陰氣開始衰弱,老年人陰虛的很多,此方能滋養真陰,柔潤筋骨。

藥物包括:西洋參(選擇飽滿茁壯的,刮去外皮,用米飯蒸九次,中午曬九次)、枸杞子、酒蒸懷牛膝、天冬、麥冬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仙靈脾,以上八味等量,熬成膏,用白開水或溫酒調服。

壽頤按:此方最早見於繆仲醇《先醒齋廣筆記》,據說出自宮廷內府,能補益心腎,益氣養血。原方只有七味藥,沒有仙靈脾,而用人參。張錫三《治法匯》也記載了此方,其中更沒有牛膝,據說能治療一切氣血兩虛、身體虛弱咳嗽的症狀,效果很好。如果年輕人感覺氣虛乏力,津液不足,虛火上升,應該及時服用,避免病情加重。王秉衡認為人參價格昂貴,不是一般人能負擔的,因此用西洋參代替,使貧富都能服用。

方名集靈,應該包含仙靈脾才是正確的。王國祥認為只有魏玉璜善於運用此方,《續名醫類案》極力稱讚其功效,並認為此方就是人參養榮湯加味,能峻補肝腎之陰,沒有比它更好的方子了。

頤按:此方柔潤滋補,又選擇仙靈脾溫煦陽氣,不燥烈,以此調和陰陽,使陰陽平衡,而不偏於滋膩陰柔,這是制方的高明之處。如果因為擔心它助陽而將其去掉,那就純粹是滋補,沒有絲毫陽和之氣,那就錯了。而且方名集靈,如果沒有仙靈脾,也就名不副實了。牛膝能引導其他藥物下達下焦肝腎,也是不可缺少的藥物,但下元虛弱者忌用。

如果用此方作為疾病後期調理,斂陽填陰,那麼牛膝下達的作用就更不可缺少了。王氏用西洋參代替人參,是想降低成本,但功效相近。然而西洋參苦寒,滋養之力很弱,只能潤肺胃燥熱,尚有微效,如果想滋補真陰,就遠遠不夠了。而且現在的西洋參,價格昂貴,有名無實,很不值得使用,不如加倍使用沙參,效果更接近。而且普通的遼參也不貴,不必非要追求那些價格昂貴的極品。

滋水清肝飲,高鼓峰方,治療陰虛肝氣鬱結,胃脘痛,脅痛,脈象虛弱或細軟,舌苔光滑鮮紅者。

方劑:六味地黄湯加當歸、白芍、柴胡、梔子、大棗。

壽頤按:自從薛立齋、張景岳、趙養葵等人濫用六味地黃湯以來,世上的醫生都把六味地黃湯當作滋陰補腎的必備藥物。但是,六味地黃湯本是從八味腎氣丸演變而來的,原本是針對腎氣不足,不能鼓舞真陽,導致水道不利者而設的方劑,所以用桂枝、附子溫養腎氣,地黃滋養陰血,用丹皮瀉導濕熱,茯苓、澤瀉利水,用山藥健脾以固澀水液。總之,此方的主要作用是利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