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壽頤

《中風斠詮》~ 卷第三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34)

1. 第九節,通絡之方

壽頤按:癱緩,今通作「癱瘓」,古書有所謂風緩者,《聖濟》謂風緩,即癱緩。其候四肢不舉,筋脈關節無力,不可收攝者,謂之癱;其四肢雖能舉動,而肢節緩弱,不能運用者,謂之緩。皆由氣血虛耗,陰陽偏廢而得之。或有始因他病,服吐下藥過度,亦使真氣內傷,營衛失守,無所稟養而然。

楊仁齋謂風緩者,風邪深入,而手足為之弛緩。蓋脾胃既虛,肢體失其所養,又肝腎氣虛,風邪襲之,亦有肢體緩弱之症。〔批〕(古人總認有外風,其實只為「中風」二字所誤。),壽頤謂此是癱瘓之由漸而成者,或以病後元虛,經脈失養,或由外瘍大證,膿泄太多,其來也緩,古人因有風緩之名。其實全是內傷,並未嘗有風邪之深入,與忽然肢廢之腦神經病,截然不同。

凡古方之養陰壯骨、通經宣絡諸法,皆為此病而設者也。

虎骨四斤丸

《局方》,治風寒濕氣,痹著筋骨,肢體緩弱痠疼。

宣木瓜,天麻,牛膝,蓯蓉(洗)

四味各焙乾一斤,用無灰酒浸,春秋五日,夏三日,冬十日,焙為末,外用熟附子、虎骨酥炙各二兩為末,即以浸藥之酒,打麵糊丸桐子大,每服三四十丸,食前溫酒下。

一方加當歸三兩,乳香、沒藥、五靈脂各半兩,麝香一錢,名大四斤丸。《三因方》加減四斤丸,無天麻,加鹿茸、熟地、五味子、菟絲子,各等分,煉蜜丸。

壽頤按:此方溫經壯骨,通絡和血,本為氣血兩虛、肢體痿軟者立法。雖曰治風寒濕三氣之痹,然是本體之虛寒,而非外侵之風寒濕,故方中並無祛風理濕之藥。凡治因虛而無外邪者准此。大四斤丸加味,仍是行氣行血之意,但麝香走竄,尚嫌其泄散真氣,既用乳、沒,亦可去之。《三因方》加鹿茸,則溫升太甚;等分為丸,更嫌太笨,用者宜斟酌之。

〔批〕(論麝香、鹿茸之弊,言簡而賅,世有以其價貴而濫用者,須知此意。)

續骨丹,《本事》,治兩腳軟弱,虛羸無力,及幼兒不能行。

天麻(酒浸)

白附子

牛膝

木鱉子

羌活(各半兩)

烏頭(一錢,炮),地龍(去土),乳香,沒藥(各二錢),硃砂(一錢)

上以生南星末一兩,無灰酒打麵糊丸雞頭大,硃砂為衣。

壽頤按:此方溫燥走竄,其力甚峻,果是寒濕痹著,日久不愈,則濕痰死血,窒塞經隧,非此迅利之藥,亦不能直達病所。但此為逐邪而設,與四斤丸之專治正虛無邪者不同,一虛一實,一補一攻,正是雙方對峙。後人有活絡丹一方,用炮川烏、草烏、膽星各六兩,地龍去土焙乾,乳香、沒藥去油各二兩二錢,蜜丸酒下,即從《本事》此方脫化而來,用藥亦大同小異。且南星加以膽制,而不用木鱉之攻破,似較《本事》此方更為和平適用。

白話文:

第九節,疏通經絡的藥方

壽頤認為:所謂的癱緩,現在一般都寫成「癱瘓」。古書中提到的「風緩」,《聖濟總錄》中說的「風緩」就是指癱緩。它的症狀是四肢無法舉起,筋脈關節無力,不能控制,這稱為「癱」;四肢雖然可以活動,但是肢體鬆弛無力,無法正常使用,這稱為「緩」。這些都是由於氣血虛弱耗損,陰陽失調所造成的。有時候是因為其他疾病,服用過多吐劑或瀉藥,也會導致真氣內傷,營衛失守,失去滋養而產生。

楊仁齋認為「風緩」是風邪深入體內,導致手腳弛緩。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肢體失去滋養,再加上肝腎氣虛,風邪侵襲,也會出現肢體緩弱的症狀。(批註:古人總是認為有外來的風邪,其實是誤解了「中風」這個詞。)壽頤認為這是癱瘓逐漸形成的過程,有的是因為病後身體虛弱,經脈失去滋養;有的是因為外傷嚴重,膿液流失過多,這些病程都比較緩慢,所以古人稱之為「風緩」。實際上,這些都是內傷造成的,並沒有外來風邪入侵。這和突然肢體癱瘓的腦神經疾病是截然不同的。

凡是古方中滋養陰液、強健骨骼、疏通經絡的各種方法,都是為了治療這種疾病而設的。

虎骨四斤丸

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用於治療風寒濕氣引起的肢體痺痛、筋骨僵硬,肢體緩弱痠痛。

配方:宣木瓜、天麻、牛膝、肉蓯蓉(洗淨),這四味藥材各一斤,烘乾後用無灰酒浸泡,春天和秋天浸泡五天,夏天三天,冬天十天,然後烘乾磨成粉末。另外加入熟附子和酥炙虎骨各二兩,磨成粉末。將浸泡過藥材的酒,加入麵粉調成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四十丸,飯前用溫酒送服。

有個方子加了當歸三兩,乳香、沒藥、五靈脂各半兩,麝香一錢,稱為大四斤丸。《三因方》的加減四斤丸,沒有天麻,加入了鹿茸、熟地黃、五味子、菟絲子,各等分,用蜂蜜煉製成藥丸。

壽頤認為:這個方子可以溫暖經絡、強健骨骼、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主要是針對氣血兩虛、肢體痿軟的情況。雖然說是用於治療風寒濕三氣引起的痺症,但實際上是身體虛寒,而不是外來的風寒濕邪,所以方中沒有祛風濕的藥物。凡是治療因虛而沒有外邪的情況,都可以參考這個方子。大四斤丸加味,仍然是行氣活血的意思,但是麝香具有走竄的特性,容易耗散真氣,既然已經用了乳香、沒藥,可以不用麝香。《三因方》加入鹿茸,則溫補太過;等分入丸,也顯得藥性太過,使用時應當斟酌考慮。

(批註:關於麝香、鹿茸的弊端,說得簡潔而精要,世人有因為它們價格昂貴而濫用的情況,必須了解這個道理。)

續骨丹,出自《本事方》,用於治療兩腳軟弱無力、身體虛弱消瘦,以及幼兒無法行走。

配方:天麻(用酒浸泡)、白附子、牛膝、木鱉子、羌活(各半兩)、烏頭(一錢,炮製過)、地龍(去除泥土)、乳香、沒藥(各二錢)、硃砂(一錢)。以上藥材加入生南星粉末一兩,用無灰酒調麵糊做成雞頭大小的藥丸,外層裹上硃砂。

壽頤認為:這個方子藥性溫燥走竄,藥力強勁,如果是寒濕痹阻,經久不愈,導致體內濕痰死血,阻塞經脈,不用這種快速的藥物,就無法直接到達病灶。但是,這個方子是為了驅除邪氣而設的,和四斤丸專治正氣虛弱而沒有邪氣的情況不同。一個是補虛,一個是攻邪,正好是相對應的。後人有一個活絡丹的方子,用炮製過的川烏、草烏、膽星各六兩,焙乾的地龍(去除泥土),去除油脂的乳香、沒藥各二兩二錢,用蜂蜜製成藥丸,用酒送服,這個方子是從《本事方》這個方子演變而來的,用藥也大致相同。而且南星經過膽製,不用木鱉子的攻破之性,似乎比《本事方》的方子更加平和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