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風斠詮》~ 卷第三 (6)
卷第三 (6)
1. 第三節,固脫之方
壽頤按:下元陽虛,陰氣逆上,而為虛風眩暈,冷涎盤旋者,非溫腎重墜之品,不能鎮虛定逆,攝納元氣。黑鉛、硫黃,一寒一溫,一陰一陽,制煉成丹,水火既濟,能收攝浮泛之虛陽,而歸之於腎家舊宅,調其升降,定其陰陽,救顛扶危,其效甚捷。古方如金液丹、靈砂丹之類,成方不少,大旨相近。
今錄養正、黑錫二方,以見一斑。但汞能變化,煉不得法,易還原質,服之亦多流弊,不如黑錫丹不用水銀之馴良。今人於濁陰上逆之證,寧用黑錫,而不敢服汞者,良有以也。〔批〕(鉛汞之弊,不可不知。)
黑錫圓,《本事方》,自注:此丹陽慈濟真方。
壽頤按:《鎮江府志》,僧慈濟、神濟,居丹陽普寧寺,有黑錫丹方,以醫名於宣和、政和、建炎、紹興間。
黑鉛,硫黃(各三兩,二味熔化,結砂子),舶上茴香,附子
胡蘆巴,破故紙,川楝子肉,肉豆蔻(各一兩),川巴戟
木香,沉香(各半兩)
上將砂子研細,余藥為末,研勻入碾,自朝至暮,以黑光色為度,酒糊圓如梧子大,陰乾,貯布袋內,擦令光瑩。如丈夫元臟虛冷,真陽不固,三焦不和,上熱下冷,夜夢鬼交,覺來盜汗,面無精光,肌體燥澀,耳內虛鳴,腰脊疼痛,心氣虛乏,精神不寧,飲食無味,日漸惟悴,膀胱久冷,夜多小便;婦人月事愆期,血海久冷,惡露不止,赤白帶下,及陰毒傷寒,面青舌卷,陰縮難言,四肢厥冷,不省人事,急用棗湯吞下一二百圓,即便回陽,命無不活。但是一切冷疾,鹽酒或鹽湯空心吞下三四十圓,婦人艾醋湯下。
此藥大能調治榮衛,升降陰陽,安和五臟,灑陳六腑,補損益虛,回陽返陰,功驗神聖。
局方有肉桂,無巴戟,一方有陽起石。
壽頤按:此丹治腎陰上泛,氣虛喘促者,必備之藥。喻嘉言極推重之。凡老人虛人,腎氣不固,真陽無權,濁陰上泛,咳逆頻仍,喘不得臥,氣不得息者,非此不治,用之得當,屢奏奇績。此納氣定逆,鎮陰回陽之無上神丹也。
地黃飲子,河間《宣明論》,治喑廢,腎虛弱厥逆,語聲不出,足廢不用。
熟乾地黃,巴戟肉,山茉萸肉,石斛
肉蓯蓉(酒浸,焙),附子(炮),五味子,官桂
白茯苓,麥門冬,菖蒲,遠志肉(各等分)
每服三錢。生薑五片,大棗一枚,薄荷七葉,水煎服。
壽頤按:河間是方,用意極為周密,是治腎臟氣衰,陰陽兩脫於下,而濁陰泛溢於上,以致厥逆肢廢,喑不成聲。其症必四肢清逆,或冷汗自出,其脈必沉微欲絕,其舌必滑潤淡白,正與肝陽上冒之面赤氣粗,脈弦或大者,絕端相反。〔批〕(為地黃飲子補出症情、脈象、舌苔,辨證最是精密。
),故以桂、附溫腎回陽,萸、戟、蓯、地填補腎陰,麥、味收攝耗散,而又有濁陰上泛之痰壅,則以菖、遠、茯苓之苦溫芳香,開泄而鎮墜之,庶乎面面俱到。果是腎虛下脫,始為適用,徐洄溪之治驗可徵。惟引用薄荷七葉,則仍是疏泄外風,終屬蛇足。若氣升火升之火猝然喑廢者,此方萬萬不可誤投,說已見前第一卷中。
白話文:
壽頤按:人體下元陽氣虛弱,導致陰氣逆向上升,造成虛風眩暈,以及口中不斷有冷涎的情況,這類症狀如果不用溫補腎陽、重鎮下墜的藥物,就無法鎮定虛浮的逆氣,也無法收攝納入元氣。黑鉛和硫磺,一個屬寒,一個屬溫,一個屬陰,一個屬陽,將兩者煉製成丹藥,使水火達到平衡,這樣就能夠收斂浮散的虛陽,使其回歸腎臟,調整升降,穩定陰陽,達到救急扶危的效果,而且效果非常迅速。古代的方劑,像金液丹、靈砂丹等等,雖然成方不少,但主要意思都差不多。
現在記錄養正和黑錫這兩個方子,讓大家可以稍微了解一下。但水銀(汞)性質多變,如果煉製的方法不對,容易還原成原來的樣子,服用後也容易產生弊端,不如黑錫丹不含水銀來得溫和。現在的人對於濁陰上逆的病症,寧願用黑錫,也不敢服用含汞的藥物,確實是有原因的。(註:鉛和汞的弊端,不可不知。)
黑錫圓,出自《本事方》,作者自注說:這是丹陽慈濟的真正秘方。
壽頤按:《鎮江府志》記載,僧人慈濟和神濟,住在丹陽普寧寺,他們有黑錫丹的方子,在宣和、政和、建炎、紹興年間,以醫術聞名。
黑鉛,硫磺(各三兩,將這兩種藥熔化,結成砂子),舶上茴香,附子
胡蘆巴,破故紙,川楝子肉,肉豆蔻(各一兩),川巴戟
木香,沉香(各半兩)
將砂子研磨成細末,其餘藥材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後放入碾缽中,從早到晚不停研磨,直到呈現黑亮的光澤為止。然後用酒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陰乾,裝入布袋中,摩擦使其發亮。如果男子因為元氣虛冷,真陽不固,三焦不協調,出現上熱下冷的症狀,夜裡做夢與鬼交合,醒來盜汗,面色沒有光澤,皮膚乾燥粗糙,耳內虛鳴,腰背疼痛,心氣虛弱,精神不寧,飲食沒有味道,身體一天比一天消瘦,膀胱經常寒冷,夜裡頻繁小便;婦女月經不規律,血海長期寒冷,惡露不止,出現赤白帶下,以及患陰毒傷寒,導致面色青紫、舌頭捲縮、陰部收縮難以啟齒、四肢冰冷、不省人事等情況,馬上用棗湯吞服一兩百顆藥丸,就能立刻恢復陽氣,使人起死回生。對於各種寒症,可以空腹用鹽酒或鹽湯吞服三四十顆,婦女可以用艾葉醋湯送服。
這味藥具有很好的調理營衛、升降陰陽、調和五臟、灑陳六腑的功能,能夠補益虛損,恢復陽氣,功效神奇。
局方中有肉桂,沒有巴戟,有的方子則有陽起石。
壽頤按:這個丹藥是用來治療腎陰上泛、氣虛喘促的必備良藥。喻嘉言非常推崇它。凡是年老體虛的人,腎氣不固,真陽無力,濁陰上浮,導致咳嗽不止、喘息無法平躺、呼吸困難等症狀,如果不是用這個藥就無法治癒,只要使用得當,常常能獲得奇效。這是納氣定逆、鎮陰回陽的無上神丹。
地黃飲子,出自河間的《宣明論》,用來治療失聲、腎虛導致的厥逆、說不出話、雙腳無力。
熟地黃,巴戟肉,山茱萸肉,石斛
肉蓯蓉(用酒浸泡後烘乾),附子(炮製),五味子,官桂
白茯苓,麥門冬,菖蒲,遠志肉(各等分)
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生薑五片,大棗一枚,薄荷七葉,用水煎服。
壽頤按:河間這個方子,考慮得非常周全,是用來治療腎氣衰弱,陰陽都從下脫失,而濁陰卻向上泛濫,導致厥逆、四肢無力、失聲說不出話等症狀。這些症狀一定是四肢冰涼、手腳逆冷,或者冷汗直流,脈象一定是沉微欲絕,舌頭一定是滑潤而淡白,這和肝陽上亢的面紅氣粗、脈弦或大截然相反。(註:為地黃飲子補充症狀、脈象、舌苔,辨證非常精確)
因此用桂枝、附子溫補腎陽,用山茱萸、巴戟、蓯蓉、地黃填補腎陰,用麥冬、五味子收斂耗散的氣,而且因為有濁陰上泛引起的痰阻,所以用菖蒲、遠志、茯苓這些苦溫芳香的藥物,來開泄並鎮墜痰濁,可以說是面面俱到。這個方子確實是針對腎虛下脫的情況,才適合使用,徐洄溪的治療經驗可以證明。但是方子裡加薄荷七葉,仍然是為了疏泄外風,顯得有些畫蛇添足。如果是由於氣升火升而突然失聲,這個方子萬萬不可誤用,這點在前面第一卷中已經提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