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壽頤

《中風斠詮》~ 中風斠詮卷第一 (28)

回本書目錄

中風斠詮卷第一 (28)

1. 第十節,論張伯龍之《類中秘旨》

)(頤按:據伯龍此說,則前後二腦分司運動、知覺。前腦專主運動,故受傷則不能運動,而知覺未泯;後腦專主知覺,故受傷則知覺已失,而運動自如,考西人解剖之學,腦部之分析,界限頗細,不獨分為二部。然約舉之,亦以大腦、小腦分為兩種,大腦即前腦,小腦即後腦也。

神經之說,治兩學者,皆謂導源於腦及脊髓,而分布於肢體百骸。凡全體之運動、知覺,無一不繫屬於神經而統之於腦,此其理之有可信者。但知覺之與運動二者,新學家亦皆渾融言之,尚不能分別統系,以何者專司知覺,何者專司運動。

蓋解剖之能細細剖驗者,無非據屍體剖割,觀其支分派別,而其人已死,氣血俱停,徒具血肉之形骸,久失性靈之作用,更安能辨別其有生時之動作行為若何支配?此亦治解剖學者無可奈何之缺憾,而亦萬萬無術以補救此缺憾者也。〔批〕(說到解剖之學,必不能推測其生前之知覺、運動,治西學者,又有何說?)今伯龍氏能知前腦主運動,後腦主知覺,既據實驗得之,其說固自可信。

然則昏瞀暴僕之中風,有或失知覺、或失運動之異者,即其氣火上升,迫血入腦,激亂腦神經之或在前、或在後耳。由是推之,而是病之或為口眼喎斜,或為語言謇澀,或為半身不遂,或為全體癱廢,皆其神經之震動,屬於何部,則其部之不用隨之。雖見症各有不同,而皆屬於氣血沖腦,神經為病。

有以致此,所以病發暴戾,頃刻而來。無論何病,皆無此迅疾。則電學之作用,雖路逾萬里,間隔重洋,無不一氣呵成,此動彼應,捷於影響,此又證以科學原理,而萬無可疑者也)但木火上衝,有虛有實。其實者,如小兒之急驚,周身搐搦,用清肝通大便藥,一二劑即愈。

(壽頤按:小兒之急驚,雖曰木火自盛,有似實證,要之幼稚之體,陰血未充,陽氣偏旺,俗稱小兒為純陽者,即以陰分不足而言,故有肝火暴動,激動熱痰,上擾生風,發為抽搐瘛瘲,甚則痙厥,俗名驚風。皆是內風自動,是以為病暴疾,與大人之猝然昏僕者不異,不得以大人之中風為虛病,而小兒之驚風為實病也。〔批〕(小兒之急驚,即是大人之內風猝動,證情、治法無不皆同。

然古今醫家,尚無此直捷爽快語。)伯龍此說,似尚未允。惟小兒無情欲之病,其陰虛也,乃發育之未足,非戕賊之損傷,確與成人之陰虛者不同。是以伯龍云然,讀者不可以辭害意)其虛者,則真水不充,不能涵木,肝陽內動,生風土揚,激犯腦經,因而口眼喎斜,手足搐搦,口不能言,或為僵仆,或為癱瘓。余習醫十餘年,於此證留心試驗,實證甚少。

〔批〕(實證甚少一句,殊未妥恰,觀注中為伯龍說明作意,乃始恍然大悟。)間或有之,亦止用清火藥數服可愈,斷不可再用風藥,再行升散,愈散則風愈動,因此而氣不復返以死者多矣。(壽頤按:此所謂實,乃指外感之實邪而言,以其風自內動,本無外感之邪,故曰實證甚少。

白話文:

根據張伯龍的說法,大腦的前半部和後半部各自負責不同的功能。前腦主要掌管運動,所以前腦受傷會導致無法運動,但知覺還在;後腦主要掌管知覺,所以後腦受傷會導致失去知覺,但運動能力還在。西醫解剖學對腦部的劃分非常精細,不只是分成前後兩部分。但如果簡單來說,也可以將大腦和小腦看作兩個部分,大腦就是前腦,小腦就是後腦。

神經學的理論認為,神經系統起源於腦和脊髓,並分布到全身各處。全身的運動和知覺都由神經系統掌管,而神經系統又受腦部的控制,這個說法是可信的。但是,關於知覺和運動這兩者,現代醫學家也傾向於將它們看作一個整體,還無法清楚區分哪個專門負責知覺,哪個專門負責運動。

因為解剖學只能透過解剖屍體來觀察神經組織的分布,但人死後,氣血都停止了,只剩下血肉的軀殼,早就失去了生命的功能,又怎麼能分辨出他們生前的動作行為是如何運作的呢?這是解剖學無法克服的缺憾,也是無法彌補的。 (批:談到解剖學,一定無法推測出生前的知覺和運動,那麼西醫學者又怎麼解釋呢?)如今張伯龍能知道前腦負責運動,後腦負責知覺,這是經過實驗得出的結論,他的說法自然是可信的。

那麼,中風時出現突然昏倒、失去知覺或失去運動能力的情況,是因為體內的氣火上升,迫使血液衝入腦部,擾亂腦神經,而這種擾亂可能發生在前腦或後腦。由此推斷,中風引起的口眼歪斜、語言不清、半身不遂或全身癱瘓,都是因為神經系統受到震動,受損的神經部位就會失去功能。雖然症狀各不相同,但都歸因於氣血衝腦,導致神經系統的病變。

這也是為什麼中風發病如此迅速,幾乎是瞬間發作。任何其他疾病都沒有這麼快速的。這就像電學的作用一樣,即使距離萬里、隔著重洋,也能瞬間傳遞訊息,產生反應,快得就像影子一樣。這也從科學原理上印證了中風的病理,沒有什麼可懷疑的。但氣血上衝的情況,有虛證也有實證。屬於實證的,像是小兒急驚風,全身抽搐,用清肝瀉熱、通大便的藥物,一兩劑就能治好。

(壽頤按:小兒急驚風,雖然看起來像是因為肝火旺盛引起的實證,但主要還是因為幼兒的身體陰血不足,陽氣偏旺,俗話說小孩子是純陽之體,指的就是陰分不足。因此,肝火容易暴動,引發熱痰,向上擾動,產生內風,出現抽搐、痙攣,甚至驚厥,也就是俗稱的驚風。這都是體內自生的風,所以發病迅速,和大人突然昏倒的情況類似,不能因為大人中風是虛證,就認為小兒驚風是實證。(批:小兒急驚風和大人突然中風,病況和治療方法都相同。但古代和現代的醫學家都沒有這麼直接明瞭的說法。)張伯龍的說法似乎不太恰當。只有小兒沒有情慾方面的問題,陰虛是因為發育尚未完全,而不是因為受到損害,確實和成年人的陰虛有所不同。所以張伯龍會這麼說,讀者不要因為字面上的意思而誤解。屬於虛證的,是因為真陰不足,無法涵養肝木,導致肝陽過於亢盛,產生內風,上擾腦經,因此出現口眼歪斜、手足抽搐、無法說話、僵硬倒地或癱瘓。我學醫十幾年,特別留意觀察這種情況,發現實證非常少。(批:實證很少這句話說得不太恰當,看註解中為張伯龍說明用意,才恍然大悟。)偶爾有實證,也只要用幾次清火藥就能治好,千萬不能再用祛風藥,再行升散,只會讓風邪更甚,導致氣不回來而死亡。(壽頤按:這裡說的實,指的是外感邪氣的實,因為中風的風是從體內自發的,本來就沒有外感邪氣,所以說實證很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