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36)
第四冊 (36)
1. 痿
痿者,手足痿軟而無力,百節緩縱而不收也。聖人以痿病在諸證為切要,故特著篇目,分五臟之熱,名病其所屬皮、脈、筋、肉、骨之痿。致足不任於地,及敘五臟得熱之邪,則以一臟因一邪所傷。觀其微旨,是用五志、五勞、六淫,從臟氣所要者,各舉其一以為例耳。若會通八十一篇而言,便見五勞、五志、六淫,盡得成五臟之熱以為痿也。
何則?言肺氣熱則皮痿,因有所失亡,所求不得者,與他篇之謂始富後貧,雖不傷邪,皮焦筋屈,痿躄為攣者,同是一於七情之不揚。若病機之謂諸痿喘嘔,諸氣憤郁,皆屬於上者言之,即此可推,何熱而不為痿,何脈而不為熱也。如言心氣熱為脈痿,因得之悲哀太甚,陽氣內動而血崩,大經空虛,乃為脈痿,此以心為神明之官,主脈為要者言也。
及乎推之,五臟各有神,各有志,若怒則氣上逆,甚則嘔血之類,亦五志所動,以熱傷血,血逆行於經脈亦必空虛。有若形樂志苦,病生於脈。則是五志皆得以痿其脈,不獨悲哀一因也。且五志之在各臟,自傷其所屬。若怒甚筋縱,其若不容與形樂志樂,病生於肉,形苦志樂,病生於筋。
又若憂恐喜怒,因太虛則五臟相乘,故病有五五二十五變,皆至於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之病。其神志在五臟之為熱病者不可勝計。如言肝臟氣熱,因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猶肺之所求不得也。其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亦猶腎之遠行勞倦也。即此可見,五勞各得傷其五臟所合之皮肉筋骨矣。
如言脾臟氣熱,因得之有漸於濕,以水為事者,若歲運太陰濕土司天,在泉之濕,皆致肌肉痿,足痿不收,此是從五臟中舉外感者為例耳。諸臟皆然,少陰之復為骨痿。少陽之復為脈痿。陽明司天之政,四之氣,亦為骨痿。厥陰司天,風氣下臨,脾氣上從,而為肌肉痿。有因於濕,首如裹,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
《靈樞》有八風之變,或傷筋,或傷肉,或傷骨,與邪客筋骨間者,熱多則筋弛,骨消肉爍。夫其外淫而生五臟痿病者如此。然有不言邪,止從經臟之虛而論者,謂脾病者,身重肌肉痿,足痿不收,行善瘛。謂腎虛者,為跛為痱。謂三陽有餘,三陰不足為偏枯。謂足少陽之別,虛則痿蹷,坐不能起。
足陽明之別,虛則足不收,脛枯。又有飲食所傷,味過於咸,則大骨氣勞。味過於辛,則筋脈沮弛。與夫膏粱之人,病偏枯痿厥。以上所陳,止就本條足痿不用者言耳。至若五臟盡熱,神昏仆倒,手足俱不用,世俗所謂癱瘓者,豈非亦是痿之大者也。又若下條肺痿之為臟病者,而經又有心氣痿者死,則是五臟盡有其痿,蓋可知矣。
《原病式》論小便遺失,謂肺熱客於腎部,干於足厥陰之經,而氣血不得宣通則痿痹,故神無所用,而不遂其機,因致溲便遺失。由是論之,凡神機氣血或劣弱,或閉塞,即臟腑經絡四屬,若內若外,隨處而不用。故《內經》重其事,疊出諸篇,後之覽者,竟失其旨。集方論者,或並見虛勞證,或並見風門,賴丹溪始發揮千餘年之誤表而出之,而復語焉不詳,可惜也。
白話文:
所謂的「痿」,是指手腳軟弱無力,關節鬆弛無法收縮。古人認為痿病在所有疾病中非常重要,所以特別撰寫篇章來討論。他們將痿病分成五臟的熱所導致,並根據熱影響的皮膚、脈絡、筋、肌肉、骨骼等部位來命名。例如,足部無力難以行走,這是因為五臟受到熱邪的侵襲,而每一臟都可能因不同的邪氣所傷。觀察這些細微的道理,可以發現痿病的產生與五種情志、五種勞損、六種外感病邪有關,這些因素會影響到臟腑之氣。如果能融會貫通《黃帝內經》中的八十一篇,就能明白五種勞損、五種情志、六種外感病邪,都可能導致五臟產生熱,進而形成痿病。
為什麼會這樣說呢?例如,肺氣熱就會導致皮膚痿軟,這可能是因為失去了某些東西或無法達成願望,就像其他篇章說的,原本富裕後來貧窮,即使沒有外邪侵襲,也會導致皮膚焦枯、筋脈彎曲、痿弱癱瘓,這都與七情不順暢有關。如果用病機來解釋,所有痿病、喘氣嘔吐、氣憤鬱悶,都與上焦有關。由此推論,任何熱都可能導致痿病,任何脈絡都可能因熱而病變。例如,心氣熱就會導致脈絡痿軟,這可能是因為過度悲傷,導致陽氣內動而血崩,使主要經脈空虛,形成脈痿。這是從心臟作為神明之官,主導脈搏的角度來看的。
進一步推論,每個臟腑都有其神和情志。例如,發怒會導致氣向上逆行,嚴重時會嘔血,這也是五種情志所引起的。這些情志會因熱損傷血液,導致血液在經脈中逆流,使經脈空虛。就像身體快樂但心志痛苦,疾病就會在脈絡中產生。這表示五種情志都可能導致脈絡痿軟,而不僅僅是悲傷一個原因。而且五種情志在各個臟腑中,會各自傷害其所屬的部位。例如,過度憤怒會使筋脈鬆弛。如同身體不快樂但心志快樂,疾病就會在肌肉中產生;身體痛苦但心志快樂,疾病就會在筋脈中產生。
此外,如果憂愁、恐懼、喜悅、憤怒等情緒太過,就會導致五臟相互影響,產生五種變化,這些變化進一步產生二十五種病變,最終導致骨骼枯槁、肌肉凹陷的疾病。這些因情志而導致五臟發熱的病變,實在難以勝數。例如,肝臟氣熱,可能是因為思慮太多、願望無法達成,就像肺氣因無法達成願望而生病一樣。又如,性生活過度會導致宗筋鬆弛,就像腎因長途跋涉而勞累一樣。由此可見,五種勞損都會各自損傷其所對應的臟腑的皮膚、肌肉、筋骨。
例如,脾臟氣熱可能是因為濕氣逐漸侵入,或長期從事與水有關的工作。如果當年氣候是太陰濕土主事,無論是當令之氣或是泉下之濕,都會導致肌肉痿軟、足部痿軟無力。這是從五臟中舉出外感病邪為例。其他臟腑也是如此,少陰之氣復發會導致骨骼痿軟,少陽之氣復發會導致脈絡痿軟,陽明主事時,第四個節氣也會導致骨骼痿軟。厥陰主事時,風氣向下侵襲,脾氣向上運行,就會導致肌肉痿軟。有些痿病是因濕氣而起,頭部會有被包裹的感覺,濕熱無法消散,導致大筋軟而短,小筋弛而長,軟短導致拘攣,弛長導致痿軟。
《靈樞》記載了八風的變化,這些風邪可能損傷筋、肉或骨,或者滯留在筋骨之間。如果熱邪過多,就會導致筋脈鬆弛、骨骼消損、肌肉消爍。外感邪氣導致五臟痿病的情況大致如此。然而,有些痿病並非外感邪氣引起,而是因為臟腑虛弱所致。例如,脾虛的人會感到身體沉重、肌肉痿軟、足部痿軟無力、行走時抽搐;腎虛的人會出現跛足或癱瘓的症狀;三陽之氣有餘、三陰之氣不足的人會出現半身不遂;足少陽經脈虛弱會導致痿厥,坐下後無法起身;足陽明經脈虛弱會導致足部無法收縮、脛骨枯槁。此外,飲食不當也可能導致痿病。例如,過食鹹味會損傷骨骼;過食辛辣會導致筋脈鬆弛。長期食用肥甘厚膩食物的人,容易患上偏枯痿厥。以上所說的,都只是針對足部痿軟無力這種情況而言。如果五臟都因熱而病變,導致神志昏迷、手足無力,就像世俗所說的癱瘓,這就是痿病中最嚴重的狀況。此外,下文提到的肺痿屬於臟腑的病變,而《內經》又有提到心氣痿者死,由此可見,五臟都可能發生痿病。
《原病式》討論小便失禁時,認為是肺熱滯留在腎部,干擾到足厥陰經,導致氣血無法順暢運行,進而引起痿痹。這樣一來,身體的機能無法正常運作,就導致大小便失禁。由此看來,凡是身體機能、氣血虛弱或阻塞,都會影響到臟腑經絡等各個部位,導致功能障礙。因此,《內經》非常重視痿病,在許多篇章中都有提及,但後來的讀者反而忽略了它的重要性。編撰醫方的人,也常常將痿病與虛勞、風門等疾病混淆。幸虧有朱丹溪指出了千年來的錯誤,但他的解釋仍不夠詳盡,實在可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