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37)
第四冊 (37)
1. 痿
曰痿論,陽明衝脈合宗筋,會於氣街,因陽明虛,故宗筋縱,帶脈不引而足痿,所以獨取陽明。今子歷陳受病之邪及諸痿證,又將若之何治,曰聖人凡語其一,推之而可十可百,豈惟足痿而已乎。所謂各補其滎而通其俞,調其虛實,和其逆順者,則治邪之法盡在其中矣。所云筋脈骨肉,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者,治四屬內外諸痿之法,亦在其中矣。
然而諸痿之病,未有不因陽明虛而得者,何以言之?按《靈樞》有謂真氣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也。又謂谷始入於胃之兩焦,以溉五臟,別出兩行榮衛之道,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,積於胸中,命曰氣海。《素問》則謂足太陰者,三陰也,其脈貫胃屬脾絡嗌,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。
陽明者,表也,五臟六腑之海也,亦為之行氣於三陽。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,故為胃行其津液。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日以益衰,陰道不利,筋骨肌肉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而衝脈者,出於腎下,與任脈起於胞中,治血海亦云,為五臟六腑之海也。五臟六腑皆稟焉。其上行者,滲三陽,灌諸精。
其下行者,滲三陰,灌諸絡而溫肌肉,與陽明宗筋會於氣衝。因言陽明虛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即此而觀,真氣者,天之道也。穀氣者,地之道也。地非天不生,天非地不成,是故真氣與穀氣並而後生成,形氣之道立矣。故陽明虛,於五臟無所稟,則不能行血氣,營陰陽,濡筋骨,利關節。
氣海無所受,則衛氣不能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。血海無所受,則上下內外之絡脈空虛,於是精神氣血之奉生身、周於性命者劣弱矣。故百體中隨其不得受水穀氣處,則不用而為痿,治痿不獨取陽明而何哉。丹溪云: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,畏火者也。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,畏木者也。
火性炎上,若嗜欲無節,則水失所養,火寡於畏,而侮所勝,肺得火邪而熱矣。木性剛急,肺受熱邪則金失所養,木寡於畏而侮所勝,脾得木邪而傷矣。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,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,而諸痿作矣。瀉南方,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,何脾傷之有。補北方,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,何肺熱之有。
故陽明實則宗筋潤,能束骨而利機關矣。治痿之法,無出於此。駱龍吉亦曰風火相熾,當滋腎水。東垣先生取黃柏為君,黃耆等藥為輔佐,而無一定之方。有兼痰積者,有濕多者,有熱多者,有濕熱相半者,有挾寒者,臨病制方,其善於治痿乎。雖然藥中肯綮矣,若將理失宜,聖醫不治也。
天產作陽,厚味發熱,凡病痿者,若不淡薄滋味,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。按丹溪以《難經》瀉南補北之法,摘為治痿之方,亦是舉其例耳。若胃口不開,飲食少進者,當以芳香辛溫之劑進之,不可拘於此例,宜藿香養胃湯主之。況依《內經》當分五臟。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急薄,著則生痿躄。
白話文:
痿證的論述,認為陽明經與衝脈、宗筋相連,彙聚於氣衝穴。由於陽明經虛弱,導致宗筋鬆弛,帶脈無力牽引,因此足部痿廢,所以治療痿證獨取陽明經。古人治療痿證的經驗是:針對不同情況,補其滎穴、通其俞穴,調節陰陽虛實,使氣血運行順暢,這就涵蓋了治療各種邪氣致病的方法。而筋脈骨肉的病變,若能順應其自然規律,則疾病也會自然痊癒,治療四肢內外各種痿證的方法,也包含在其中。
然而,各種痿證的發生,都脫離不了陽明經虛弱的因素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《靈樞》記載,真氣源於先天,與後天谷氣共同充盈全身。谷氣從胃的兩焦進入,濡養五臟,並分佈於經絡,形成營衛之氣。而那些較大的氣息停滯不行的,則積聚於胸中,稱為氣海。《素問》則指出,足太陰經屬於三陰經,其經脈貫穿胃部,連屬脾臟,絡於咽喉,因此足太陰經負責運行三陰之氣。
陽明經是體表的經脈,也是五臟六腑之海,負責運行三陽之氣。臟腑各憑藉其經脈接受陽明經的氣息,陽明經輸送津液給胃部。如果四肢得不到水穀精氣的濡養,就會日漸衰弱,陰液運行不暢,筋骨肌肉缺乏氣血滋養,就會失去功能。而衝脈則起於腎臟下方,與任脈共同起於胞宮,衝脈也是血海,為五臟六腑之海,五臟六腑都依靠衝脈輸送氣血。衝脈向上運行,滋養三陽經,灌注精氣;向下運行,滋養三陰經,灌注經絡,溫煦肌肉,並與陽明經的宗筋在氣衝穴交會。因此,陽明經虛弱,宗筋就會鬆弛,帶脈無力牽引,導致足部痿廢。
從這裡可以看出,真氣是天之氣,谷氣是地之氣。地氣沒有天之氣滋養就不能生長,天之氣沒有地之氣輔助也不能完善,所以真氣和谷氣共同作用才能生成精氣,形體與氣息才能得以維持。因此,陽明經虛弱,五臟六腑就無法得到滋養,就不能運行氣血,調節陰陽,濡養筋骨,使關節靈活。氣海沒有得到滋養,則衛氣不能溫暖肌肉,充盈皮膚,使肌膚豐盈,司職開合。血海沒有得到滋養,則全身經絡空虛,於是精神氣血供給身體、維持生命的功能就會衰弱。所以,身體各部位痿廢,都與得不到水穀精氣的濡養有關,所以治療痿證,必須從調理陽明經入手。
朱丹溪說:肺屬金,性燥在上,主呼吸,畏火;脾屬土,性濕居中,主四肢,畏木。火性炎上,如果縱慾無度,則水液不能滋養,火邪亢盛而侮剋脾土,肺因而受火邪而生熱。木性剛急,肺受熱邪,則金氣受損,木氣亢盛而侮剋脾土,脾因而受木邪而受損。肺熱則不能調攝全身,脾受損則四肢不能運用,於是各種痿證就產生了。瀉南方(瀉肺),則肺金清肅,東方(肝)就不會實;補北方(補腎),則心火下降,西方(脾)就不會虛。
所以,陽明經實,則宗筋潤澤,能束縛骨骼,使關節靈活。治療痿證的方法,都在於此。駱龍吉也說,風火熾盛,應滋養腎水。李東垣常用黃柏為君,黃耆等藥為佐,但沒有固定的方劑。有些患者兼有痰飲積聚,有些濕邪較重,有些熱邪較盛,有些濕熱並存,有些則夾雜寒邪,臨證用藥,要善於辨證施治。雖然藥物選擇很精準,但若治法失當,即使是聖醫也無法治療。
先天之陽氣,厚味辛辣的食物會助長陽氣,凡是患有痿證的患者,如果飲食不節制,多食厚味,我認為他一定不能痊癒。朱丹溪運用《難經》中瀉南補北的方法治療痿證,只是舉例說明。如果患者胃口不好,飲食減少,應當用芳香辛溫的藥物調理,不可拘泥於此例,宜用藿香養胃湯治療。況且根據《內經》的理論,應當分臟腑論治。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,容易發生痿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