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38)
第四冊 (38)
1. 痿
肺者臟之長,為心之蓋也。有所失亡,所求不得,則發肺鳴,鳴則肺熱葉焦,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。又曰:肺熱者,色白而毛敗。宜黃耆、天、麥門冬、石斛、百合、山藥、犀角、通草、桔梗、枯芩、梔子仁、杏仁、秦艽之屬主之。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,上則下脈虛,虛則生脈痿,樞折挈,脛縱而不任地,悲哀太甚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內動,發則心下崩,數溲血也。故本病曰大經空虛,發為肌痹,傳為脈痿。
又曰:心熱者,色赤而絡脈溢。宜鐵粉、銀屑、黃連、苦參、龍膽、石蜜、牛黃、龍齒、秦艽、白蘚皮、牡丹皮、地骨皮、雷丸、犀角之屬主之。肝氣熱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,發為筋痿。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。
故《下經》曰:筋痿者,生於肝,使內也。又曰:肝熱者,色蒼而爪枯。宜生地黃、天門冬、百合、紫葳、白蒺藜、杜仲、萆薢、菟絲子、川牛膝、防風、黃芩、黃連之屬主之。又方治筋痿,兩手握固無力,兩腿行動無力,急飢食少,口舌生瘡,忽生痰涎,忽然睡中涎溢,身上躁熱,忽時憎寒,項頸強急,小便赤白不定,大腑忽冷忽熱不調,用連翹、防風、荊芥穗、蔓荊子、羌活、獨活、牡丹皮、山梔仁、秦艽、麻黃、(去根)木香各等分,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食後白湯調下。
脾氣熱則胃干而渴,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。有漸於濕,以水為事,若有所留,居處相濕,肌肉濡漬,痹而不仁,發為肉痿。故《下經》曰:肉痿者,得之濕地也。又曰:脾熱者,色黃而肉蠕動。宜蒼、白朮,二陳,入霞天膏之屬主之。腎氣熱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
有所遠行勞倦,逢大熱而渴,渴則陽氣內伐,內伐則熱舍於腎,腎者水臟也,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,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。故《下經》曰:骨痿者,生於大熱也。又曰:腎熱者,色黑而齒槁。宜金剛丸。腎肝俱損,骨痿不能起於床,筋弱不能收持,宜益精緩中,宜牛膝丸、加味四斤丸。
腎肝脾俱損,穀不化,宜益精緩中消穀,宜煨腎丸。丹溪云:痿屬濕熱。有濕痰者,有氣虛者,有血虛者,有食積妨礙不降者,有死血者。濕熱,東垣健步丸,加黃柏、蒼朮、黃芩,或清燥湯。濕痰,二陳加蒼朮、黃柏之類,入竹瀝、薑汁。血虛,四物湯加蒼朮、黃柏,下補陰丸。
氣虛,四君子湯加蒼朮、黃柏。氣血俱虛,十全大補湯。食積,木香檳榔丸。死血,桃仁、紅花、蓬朮、歸梢、赤芍藥之類。痿病,食積妨礙不得降者,亦有死血者,俱宜下之。《保命集》云:四肢不舉,俗曰癱瘓,經所謂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。又曰:土太過則敦阜,阜、高也,敦、厚也,既厚而又高,則令除去,此真所謂膏粱之疾,其治則瀉,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。或三化湯,或調胃承氣湯,選而用之。
白話文:
肺是五臟之首,如同心臟的保護傘。如果遭受損失或慾求不滿,就會導致肺部發出鳴聲,鳴聲持續則肺熱葉焦,因此五臟因肺熱葉焦而導致痿病。肺熱的人,面色發白,毛髮受損。治療宜用黃耆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石斛、百合、山藥、犀角、通草、桔梗、黃芩、梔子仁、杏仁、秦艽等藥材。心氣過熱,則下肢脈絡厥逆而上衝,上衝則下肢脈絡虛弱,虛弱則導致脈絡痿弱,關節屈伸不利,脛部無力,無法承擔身體重量。悲傷過度則胞絡受損,胞絡受損則陽氣內動,會導致心下崩裂,頻頻排出帶血的尿液。因此,此病症源於經脈空虛,發展為肌肉痹痛,最終演變成脈絡痿弱。
心熱的人,面色發紅,血管充盈。治療宜用鐵粉、銀屑、黃連、苦參、龍膽、蜂蜜、牛黃、龍齒、秦艽、白蘚皮、牡丹皮、地骨皮、雷丸、犀角等藥材。肝氣過熱則膽汁分泌過多,口苦,筋膜乾燥,筋膜乾燥則筋脈緊縮攣縮,導致筋痿。思慮過多,慾求不滿,沉溺於淫慾,房事過度,則宗筋鬆弛,導致筋痿,甚至出現遺精。
《下經》記載:筋痿源於肝臟的損傷。肝熱的人,面色青暗,指甲枯黃。治療宜用生地黃、天門冬、百合、紫葳、白蒺藜、杜仲、萆薢、菟絲子、川牛膝、防風、黃芩、黃連等藥材。治療筋痿,如果出現雙手握拳無力,雙腿行動不便,急劇飢餓,食慾不振,口舌生瘡,突然出現痰涎,睡眠中突然溢出唾液,身體燥熱,時而畏寒,項頸僵硬,小便顏色不定,大便忽冷忽熱等症狀,可用連翹、防風、荊芥穗、蔓荊子、羌活、獨活、牡丹皮、山梔仁、秦艽、麻黃(去根)、木香等分量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飯後用白湯送服。
脾氣過熱則胃部乾燥口渴,肌肉麻木不仁,導致肉痿。如果再加上濕邪,經常接觸水,或者居住潮濕環境,肌肉浸濕,則會導致痹痛麻木,形成肉痿。《下經》記載:肉痿是由於居住潮濕之地引起的。脾熱的人,面色發黃,肌肉蠕動。治療宜用蒼朮、白朮、二陳湯、霞天膏等藥材。腎氣過熱則腰脊酸痛無力,骨骼枯萎,骨髓減少,導致骨痿。
長途跋涉勞累,遇到酷熱天氣而感到口渴,口渴則陽氣內耗,內耗則熱邪積聚於腎臟,腎臟屬水,水不能制火則骨骼枯萎,骨髓虛損,導致雙腳無法承擔身體重量而出現骨痿。《下經》記載:骨痿是由於酷熱引起的。腎熱的人,面色發黑,牙齒鬆動。治療宜用金剛丸。如果腎肝同時受損,骨痿嚴重到臥床不起,筋脈無力,則需要滋補腎精,緩解病情,可以使用牛膝丸加味四斤丸。
如果腎肝脾同時受損,飲食不能消化吸收,則需要滋補腎精,緩解病情,並促進消化吸收,可以使用煨腎丸。丹溪認為:痿病屬於濕熱證。濕熱證可使用東垣健步丸,並加黃柏、蒼朮、黃芩,或清燥湯。濕痰證可使用二陳湯,加蒼朮、黃柏等,並加入竹瀝、薑汁。血虛證可使用四物湯,加蒼朮、黃柏,並服用下補陰丸。氣虛證可使用四君子湯,加蒼朮、黃柏。氣血俱虛則使用十全大補湯。食積證可使用木香檳榔丸。死血證可使用桃仁、紅花、蓬朮、當歸梢、赤芍藥等藥物。痿病如果由於食積阻滯而不能下行,或有瘀血,都需要使用通腑瀉下之法。《保命集》記載:四肢無力不能動彈,俗稱癱瘓,經書上說脾氣過盛會導致四肢無力。又說:土氣過盛則身體肥胖高大,肥胖高大就要瀉掉,這就是所謂的膏粱之疾,治療方法是瀉法,使氣弱,陽衰,土平,則病愈。可以選用三化湯或調胃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