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35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冊 (35)

1. 著痹

《靈樞》曰:開目則陽道行,陽氣遍布周身,閉目則陽道閉而不行,如晝夜之分,知其陽衰而陰旺也。且麻木為風,雖三尺之童皆以為然,細校之則非。如久坐而起,亦有麻木。假為繩繫縛之人,釋之覺麻木作而不敢動,久則自已。以此驗之,非有風邪,乃氣不行也。不須治風,當補其肺中之氣,則麻木自去矣。

知其經脈,陰火乘其陽分,火動於中為麻木也,當兼去陰火則愈矣。時痰嗽者,秋涼在外,濕在上作也,當實其皮毛以溫劑。身重脈緩者,濕氣伏匿而作也。時見躁作,當升陽助氣益血,微瀉陰火,去濕通行經脈,調其陰陽則已。非五臟六腑之本有邪也,補氣升陽和中湯主之。

李夫人,立冬嚴霜時得病,四肢無力,乃痿厥,濕熱在下焦也。醋心者,是濁氣不降欲滿也。閤眼麻木者,陽道不行也。開眼不麻木者,目開助陽道,故陰寒之氣少退也。頭旋眩暈者,風氣下陷於血分不伸越而作也。溫經除濕湯主之。濕氣風證不退,眩運麻木不已,除風濕,羌活湯主之。

停蓄支飲,手足麻痹,多睡昡冒,茯苓湯主之。《本事方》治風寒濕痹,麻木不仁。粥法:川烏生為末,用白米作粥半碗,入藥末四錢,同米用慢火熬熟,要稀薄不要稠,下薑汁一茶匙許,蜜三大匙,攪勻,空心啜之,溫為佳。如是濕,更入薏苡仁二錢,增米作一鍾。服此粥,治四肢不隨,痛重不能舉者。

左氏曰:風淫末疾,謂四肢為四末也。脾主四肢,風邪客於肝則淫脾,脾為肝克故疾在末。穀氣引風濕之藥徑入脾經,故四肢得安。然必真有風寒中於衛氣,致衛氣不行而不仁者,外必有惡風寒等證,然後可服。榮虛衛實,肌肉不仁,致令𤸷重,名曰肉苛。宜前胡散、苦參丸。

丹溪曰:手麻是氣虛,木是濕痰死血。十指麻木,胃中有濕痰死血。氣虛者,補中益氣湯,或四君子加黃耆、天麻、麥門冬、川歸。濕痰者,二陳湯加蒼、白朮,少佐附子行經。死血者,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韭汁。戴人以苦劑湧寒痰,次與淡劑。白朮(除濕)、茯苓(利水)、桂(伐木)、薑、附(寒勝加之)。

《內經》針灸著痹分新久,新者湯熨灸之,久者焠針刺之。(取三里)。陝帥郭巨濟偏枯,二指著痹,足不能伸,迎潔古治之,以長針刺委中,深至骨而不知痛,出血一二升,其色如墨,又且繆刺之,如是者六七次,服藥三月,病良愈。大理少卿韓珠泉,遍身麻痹,不能舉動,求治於予,予以神效黃耆湯方加減授之,用耆一兩二錢,參、芍各六錢。他稱是一服減半,彼欲速效,遂並兩劑為一服之,旬日而病如失矣。

予以元氣初復,宜靜以養之,完固而後可出。渠不能從,盛夏遽出見朝謁客,勞頓累日,偶從朝房出,上馬忽欲墜僕,從者扶至陳虛舟比部寓,邀予視之,予辭不治,數日而歿。嗚呼,行百里者,半於九十,可不戒哉。

白話文:

著痹

《靈樞》說:眼睛睜開時,陽氣運行通暢,遍布全身;眼睛閉上時,陽氣運行受阻,如同晝夜的區別,說明陽氣衰弱,陰氣旺盛。雖然麻木通常被認為是風邪所致,但仔細推敲卻並非如此。例如,久坐起身也會出現麻木;用繩子捆綁人,解開後也會感到麻木,不敢動彈,過久會自行恢復。由此可見,麻木並非風邪所致,而是氣血運行不暢。因此,不必治療風邪,只要補益肺氣,麻木自然會消失。

若了解經絡,則陰火乘陽分,導致陽氣受阻而出現麻木,此時應兼治陰火才能痊癒。經常咳嗽的人,多是秋季涼邪外襲,濕邪在上焦作祟,應以溫熱的藥物來溫補皮毛。身體沉重、脈象緩慢的人,是濕邪潛伏於體內所致。如果出現煩躁,則應升陽益氣、補血,並輕微瀉去陰火,疏通經絡,調和陰陽即可。這些都不是五臟六腑本身的邪氣,可用補氣升陽和中的湯劑來治療。

李夫人在立冬嚴霜時患病,四肢無力,屬於痿厥,是濕熱停積在下焦。胸悶氣脹,是濁氣不降、欲滿所致。閉眼時麻木,是陽氣運行不通。睜眼時不麻木,是因為睜眼可以助陽,所以陰寒之氣稍微減退。頭暈目眩,是風邪下陷於血分,血行不暢所致。溫經除濕湯主治。如果風濕證候未退,眩暈麻木持續不止,則可用除風濕的羌活湯來治療。

如果體內停積水液,導致手足麻痹、嗜睡昏沉,則用茯苓湯治療。《本事方》記載治療風寒濕痹,麻木不仁的方法:用川烏藥粉與白米熬粥,加入薑汁和蜂蜜,空腹溫服。如果屬於濕邪,可以再加入薏苡仁。此粥能治療四肢無力、疼痛難忍的情況。

左氏說:風邪侵犯四肢末端,導致疾病。脾主四肢,風邪犯肝則傷及脾,脾受肝克,故疾病在四肢末端。因為穀氣能引導風濕藥物進入脾經,所以四肢才能得到安寧。但是,如果真是風寒侵犯衛氣,導致衛氣運行不暢而麻木,則必須有惡寒風邪等症狀,才能服用藥物。如果營氣虛弱、衛氣實盛,肌肉麻木沉重,叫做肉苛,宜用前胡散、苦參丸。

朱丹溪說:手麻是氣虛,或者濕痰、瘀血阻滯。十指麻木,是胃中有濕痰瘀血。氣虛者,用補中益氣湯,或四君子湯加黃耆、天麻、麥門冬、川芎。濕痰者,用二陳湯加蒼朮、白朮,少許附子引經。瘀血者,用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韭汁。先用苦寒之劑化痰,再用溫和之劑。常用白朮(除濕)、茯苓(利水)、桂枝(溫經)、薑、附子(寒勝加之)。

《內經》說:針灸治療著痹要區分新舊,新的可用湯藥熨灸,久的則用焠針刺絡(取三里穴)。陝西帥郭巨濟患偏枯,二指麻木,足不能伸,迎潔古為其治療,用長針刺委中穴,深刺至骨,出血一二升,顏色如墨,又多次施針,服藥三月,病痊癒。大理少卿韓珠泉,全身麻痹,不能動彈,向我求治,我給他加減神效黃耆湯,用黃耆一兩二錢,人參、白芍各六錢。他覺得劑量太大,想快速見效,便把兩劑藥合在一起服用,十天後病就好了。

但我認為他的元氣才剛剛恢復,應該靜養以鞏固療效,痊癒後再活動。但他不聽勸告,盛夏時節就外出見客,勞累多日,有一天從朝堂出來,上馬時差點摔倒,被人扶到陳虛舟比部家裡,邀請我前去看診,我拒絕了,幾天後他就去世了。唉!行百里者半於九十,這件事真是值得警惕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