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34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冊 (34)

1. 著痹

(即麻木)

《原病式》列麻證在六氣燥金諸澀條下釋之曰:物得濕則滑澤,干則澀滯,麻猶澀也。由水液聚少而燥澀,氣行壅滯而不得滑澤通行,氣強攻衝而為麻也。俗方治麻病,多用烏、附者,令氣行之暴甚,以故轉麻,因之衝開道路以得通利而麻愈也。然六氣不必一氣獨為病,氣有相兼,若亡液為燥,或麻木無熱證,即當此法。

或風熱勝濕為燥,因而病麻,則宜以退風散熱,活血養液,潤燥通氣之涼藥調之。東垣則曰麻者氣之虛也,真氣弱不能流通,填塞經絡,四肢俱虛,故生麻木不仁。或在手,或在足,或通身皮膚盡麻者,皆以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五味、芍藥、當歸、升麻、柴胡之類,隨時令所兼之氣出入為方,但補其虛,全不用攻衝之劑。

竊詳劉李二公,生同時,居同地,無世運方土之異宜,何乃凡病遽有補攻之別如此,蓋因悟入聖人之道不同。劉以人稟天賦本無虧欠,因邪入攪亂其氣而後成病,所以攻邪為要,邪退則正氣自安。李以人之真氣,榮養百骸,周於性命,凡真氣失調、少有所虧,則五邪六淫便得乘間而入,所以補正為要,正復則邪氣自卻。今宜酌量二公之法,當攻當補,從中調治,無執泥其說。

丹溪又分麻木為二,以麻止習習然,尚無氣血攻衝不行之狀,木則氣血已痹不仁,莫知其痛癢也。癘風初起者,其手足必先木,而後皮膚瘍潰。與夫癱瘓者,手足亦時麻木,當自求之本門。《素問》曰:榮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,榮衛俱虛,則不仁且不用。《靈樞》曰:衛氣不行則為麻木。

東垣治麻痹,必補衛氣而行之,蓋本諸此。渾身麻木不仁,或左或右,半身麻木,或面或頭,或手臂,或腳腿,麻木不仁,並神效黃耆湯。皮膚間有麻木,此肺氣不行也,芍藥補氣湯。如肌肉麻,必待瀉營氣而愈。如濕熱相合,四肢沉痛,當瀉濕熱。治杜彥達左手右腿麻木,右手大指次指亦常麻木至腕,已三四年矣。

諸醫不效,求治明之,明之遂制人參益氣湯,服二日便覺手心熱,手指中間如氣滿脹,至三日後,又覺兩手指中間皮肉如不敢觸者,似癢痛滿脹之意,指上瑟瑟,不敢用手擦旁觸之,此真氣遍至矣。遂於兩手指甲旁,各以三稜針一刺之,微見血如黍黏許,則痹自息矣。又為處第二第三服之大效。

左腿麻木沉重,除濕補氣湯。《金匱》方,血痹陰陽俱微,寸口關上微,尺中小緊,外證身體不仁,如風痹狀,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。李正臣夫人病,診得六脈中俱弦,洪緩相合,按之無力。弦在其上,是風熱下陷入陰中,陽道不行。其證閉目則渾身麻木,晝減而夜甚,覺而目開則麻木漸退,久則絕止。

常開其目,此證不作,懼其麻木,不敢閤眼,故不得眠。身體皆重,時有痰嗽,覺胸中常是有痰而不利,時煩躁,氣短促而喘,肌膚充盛,飲食大小便如常,惟畏麻木不敢閤眼為最苦,觀其色脈形病相應而不逆。《內經》曰:陽盛瞋目而動輕,陰病閉目而靜重。又云:諸脈皆屬於目。

白話文:

麻木

《原病式》這本書將麻木歸類在六氣中的燥金所引起的各種澀滯症狀之下,解釋說:東西如果濕潤就會滑順,乾燥就會澀滯,麻的感覺就像是澀。這是因為體內的水液太少而乾燥澀滯,導致氣的運行阻塞不順暢,氣無法順利流通。如果氣強烈地衝擊,就會產生麻的感覺。一般民間治療麻木的偏方,大多使用烏頭、附子這類藥材,會讓氣的運行過於快速猛烈,反而加重麻木,不過也可能因為氣的衝擊而疏通了阻塞的通道,麻木反而會好轉。但是,六氣不一定只有單一一種氣導致疾病,有時是多種氣互相影響。如果體內液體不足而導致乾燥,或是麻木沒有發熱的症狀,就可以使用這種方法。

有時候,風熱之氣過盛,導致濕氣減少而乾燥,也會引起麻木。這種情況就適合使用退風散熱、活血養液、滋潤乾燥、疏通氣機的涼性藥物來調理。而金元時期的醫家李東垣認為,麻木是氣虛造成的。因為真氣衰弱,無法順暢地運行,阻塞了經絡,導致四肢虛弱,所以產生麻木不仁的感覺。麻木可能發生在手、腳,或是全身皮膚。治療上可以用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五味子、芍藥、當歸、升麻、柴胡等藥材,並根據當時的季節和兼有的其他氣來調整藥方。重點是補益虛損,完全不用攻伐的藥物。

我仔細研究劉完素和李東垣兩位醫家的說法。他們是同時代的人,住在同一個地方,也沒有因為世事變遷或各地風俗差異而有所不同,為什麼他們對疾病的治療卻有如此大的差異,一個主張補,一個主張攻呢?這應該是因為他們對聖人醫學的領悟不同。劉完素認為,人天生稟賦沒有任何虧損,是因為邪氣入侵擾亂了體內氣的運行才會生病,所以治療的重點是驅除邪氣,邪氣去除後正氣自然安穩。李東垣認為,人體的真氣滋養全身,關係著生命,如果真氣失調,或是稍有虧損,各種邪氣就會趁虛而入。因此治療的重點是補養正氣,正氣恢復後,邪氣自然會消退。因此,我們應該參考兩位醫家的觀點,該攻就攻,該補就補,從中調和,不要執著於某一種說法。

朱丹溪又將麻木分為兩種,麻只是輕微的感覺,還沒有氣血衝擊運行不暢的狀況;而木則是氣血已經阻塞不通,感覺不到痛癢。癩病剛發作時,手腳一定會先出現麻木,然後皮膚才會潰爛。另外,癱瘓的人,手腳也常常會麻木。這些都應該從病因的根本去尋求治療。《素問》說:「營氣虛弱就會麻木不仁,衛氣虛弱就會活動不利。營氣和衛氣都虛弱,就會既麻木又不靈活。」《靈樞》說:「衛氣運行不暢就會產生麻木。」

李東垣治療麻木,一定會補養衛氣,讓衛氣運行起來,這也是根據《內經》的理論。全身麻木不仁,可能發生在左邊或右邊,半身麻木,或是面部、頭部、手臂、腳腿麻木不仁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效果很好的黃耆湯。皮膚間出現麻木,這是因為肺氣運行不暢,可以使用芍藥補氣湯。如果是肌肉麻木,必須要瀉去營氣才能痊癒。如果濕熱結合,導致四肢沉重疼痛,就應該清瀉濕熱。曾經治療過一位叫做杜彥達的病人,他的左手和右腿麻木,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也常常麻木到手腕,已經三四年了。

許多醫生都治不好,所以來找我治療。我為他開了人參益氣湯,服藥兩天後,他就感覺到手心發熱,手指中間好像有氣充滿脹起。到了第三天,又覺得兩手指中間的皮膚好像不敢觸碰一樣,感覺像癢痛脹滿,手指微微顫動,不敢用手去摩擦或觸碰。這是真氣已經運行到手指了。於是,我就在兩個手指的指甲旁邊,各用三稜針刺一下,看到一點點像米粒大小的血流出,麻木的感覺就消失了。之後再服第二、第三服藥,效果很好。

左腿麻木沉重,可以用除濕補氣湯治療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,血痹是由於陰陽兩氣都虛弱,寸口關脈微弱,尺脈較緊,外在症狀是身體麻木不仁,像風痹的樣子,可以用黃耆桂枝五物湯治療。李正臣的夫人得病,診斷發現六脈都像琴弦一樣,有洪脈和緩脈,按下去卻沒力氣。弦脈在上,表示風熱之氣下陷到陰分,陽氣無法運行。她的症狀是閉上眼睛就會全身麻木,白天比較輕,晚上比較嚴重。醒來睜開眼睛,麻木就會逐漸消退,過一會兒就完全消失。

她常常睜著眼睛,是因為害怕麻木,不敢閉眼,所以睡不好。身體感覺沉重,有時會咳嗽,覺得胸中好像有痰卻咳不出來,時常煩躁,呼吸短促急迫,肌肉豐滿,飲食和大小便都正常,只有怕麻木而不敢閉眼最為痛苦。觀察她的氣色、脈象、形體和病症,都是一致的,沒有互相矛盾。《內經》說:「陽氣旺盛,眼睛會睜大而且容易躁動。陰氣病盛,眼睛會閉上而且靜止。」又說:「所有的脈都和眼睛有關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