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湯本求真

《皇漢醫學》~ 別論 (280)

回本書目錄

別論 (280)

1. 大承氣湯之腹證

心下滿、心下高起如塊、心下痛、腹脹滿、腹痛按之愈痛、心下脹痛。

以上皆胃家邪實,內結所閉也。宜下之,氣通則已。

頭脹痛。

胃家實則氣不降,下之頭痛立止。若初起頭痛,別無下證者,本可下也。

小便閉。

大便不通,則氣結不舒。若大便行,小便立解矣。誤服行氣利水之藥,無益。

大便閉、轉屎氣極臭。

更有下證,下之無辭。有血液枯竭,無表裡證者,為虛燥,宜蜜煎導及膽導。

大腸膠閉。

設其人平素大便不實,若遇疫邪傳裡,但蒸作極臭,狀如黏膠,至死不結。但愈蒸愈黏,愈黏愈閉,以胃氣不能下行,致疫毒無路可出,不下即死,但得黏膠一去,下證自除,而霍然愈矣。

協熱下利、熱結旁流。

皆宜下之。

協熱下利者,其人大便素不調,邪氣忽乘於胃,便作煩渴,一如平時泄瀉稀糞,而色不敗,但焦黃耳。此伏邪傳裡,不能稽留於胃,至午後潮熱,便作泄瀉,子後熱退,泄瀉亦減,次日潮熱不作,則利亦止,為病愈。潮熱未除,利不止者,宜小承氣湯撤其餘邪而利自止矣。

熱結旁流者,因胃家實,內熱壅閉也。先大便秘結,續得下利純臭水,全然無糞,日三四度或十數度,宜大承氣湯,得結糞則利立止。服湯不得結糞,仍純臭水及下利所進之湯藥,因大腸邪勝,失其傳送之職,知邪猶在也,病必不減,更宜下之。

四逆、脈厥、體厥。

皆屬氣閉。陽氣內鬱,不能四布於外,胃家實也,宜下之。下後反見此證者,為虛脫,宜補之。

脈厥(解在總論脈應及診脈法條下)。

體厥。

陽證而脈陰,身冷如冰,為體厥。

發狂。

胃家實,陽氣盛也,宜下之。

《方機》本方主治曰:「發潮熱,大便硬者。腹滿,難解者。腹滿脹而喘,兩便不通,一身面目水腫者。潮熱譫語,大便硬,或有燥屎者。腹滿痛,大便不通者。大便不通,煩而腹滿者。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大便硬者。自利清水,心下痛,口乾燥者。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咬牙者。

腹中有堅塊,大便不通者。痘瘡,腹大滿,兩便不通,或譫語,口乾咽燥者。食滯,腹急痛,大便不通,或嘔利者。痢疾,譫語,或腹滿痛而不能食者。」

《建殊錄》曰:「一人患天行痢,一醫療之,度數頗減,但下臭穢,日一再行,飲食無味,身體羸瘦,四肢無力,至年月日,益甚。眾醫無效。先生診之,作大承氣湯,數日痊愈。」

一人年十三,患天行痢,裡急後重,心腹刺痛,噤口三日,苦楚呻吟,四肢撲席,諸醫無效。先生診之,作大承氣湯使飲之。少頃蒸振煩熱,快利如傾,即愈。

一婦人積病五年。初病腹痛,諸證雜出,復無定證,其族有某醫,久治之,未見效,以為必死,因謝退。於是請先生,作大承氣湯與之。尚未服,某醫復至,聞先生方,因謂其夫曰:「嗟乎!殆欲其速死耶?夫承氣之峻烈,猶發火銃於腹內,豈可服乎?」其夫以其久治無效,不聽。連服數劑,坐廁後,心腹頓安,但胸中尚覺喘滿。

白話文:

腹部症狀:

  • 心窩部位感覺脹滿、隆起,像有硬塊一樣,並伴隨疼痛,腹部也脹滿疼痛,按壓時疼痛加劇,心窩部位脹痛不適。
  • 這些都是胃腸實熱的表現,是體內邪氣與腸道內容物結聚,導致阻塞不通。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,使腸道通暢,症狀自然會消失。

頭部症狀:

  • 頭部脹痛。
  • 當胃腸積滯嚴重時,氣機無法下降,瀉下後頭痛就會立刻停止。如果剛開始出現頭痛,沒有其他腸胃阻塞的症狀,也可能需要使用瀉下藥。

排泄症狀:

  • 小便不通。
  • 大便不通暢,會導致氣機鬱結不舒。如果大便能夠排出,小便也會跟著通暢。誤用疏通氣機、利尿的藥物,是沒有效果的。
  • 大便閉塞不通,且放出的屁極其惡臭。
  • 如果有明顯的下焦堵塞症狀,就應該使用瀉下藥,沒有猶豫的理由。但若因為血液枯竭,沒有表證或裏證的情況,屬於虛性燥結,則適合使用蜂蜜煎劑或豬膽汁來潤腸通便。
  • 大腸黏液堵塞。
  • 如果這個人平時大便就鬆散不成形,一旦感染疫病,邪氣深入體內,大便會像膠水一樣,又黏又臭,直到死亡也不會成形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大便越來越黏,越來越難排出,是因為胃氣無法向下運行,導致疫毒無路可出。不及時瀉下就會危及生命。一旦將黏液排出,下焦堵塞的症狀就會解除,病也會立刻好轉。

其他症狀:

  • 發熱伴隨腹瀉、腸道積熱導致腹瀉但糞便不多。
  • 這些情況都應該使用瀉下藥。
  • 發熱伴隨腹瀉,是指這個人平時大便就不規律,邪氣突然侵襲胃部,導致煩躁口渴,腹瀉如平時稀便,但顏色沒有異常,只是偏黃。這是伏藏的邪氣傳入體內,無法停留在胃部,到下午開始出現發熱,伴隨腹瀉,到了子時(晚上11點到凌晨1點)熱退,腹瀉也減少,第二天如果不再發熱,腹瀉也會停止,代表病情好轉。如果潮熱沒有消除,腹瀉不止,就應該使用小承氣湯來清除殘餘的邪氣,腹瀉自然會停止。
  • 腸道積熱導致腹瀉但糞便不多,是因為胃腸積熱嚴重,導致內熱壅塞。先是大便秘結,之後出現腹瀉,排出的是惡臭的污水,完全沒有糞便,每天腹瀉三四次甚至十幾次,應該使用大承氣湯,排出結硬的大便,腹瀉就會停止。如果服用藥物後,沒有排出硬便,仍然是排出臭水和瀉下,說明腸道邪氣仍然很盛,腸道失去了正常的傳送功能,病情肯定不會減輕,更應該使用瀉下藥。
  • 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,身體冰冷。
  • 這些都是氣機閉塞的表現,陽氣鬱積在體內,無法散發到體表。這是因為胃腸實熱,應該使用瀉下藥。瀉下後反而出現這些症狀,則屬於虛脫,應該使用補藥。
  • 脈搏微弱。(相關說明在《總論脈應及診脈法條下》)
  • 身體冰冷。
  • 明明是陽證,脈象卻呈現陰證,身體冰冷像冰塊一樣,這屬於身體陰陽失調。
  • 狂躁。
  • 因為胃腸實熱,陽氣過盛,應該使用瀉下藥。

《方機》中提到本方的主治症狀:

發熱、大便乾燥,腹部脹滿、排便困難,腹脹喘息、大小便不通、全身浮腫、發熱胡言亂語、大便乾燥或有乾燥糞便、腹痛、大便不通、大便不通、煩躁腹脹、眼睛模糊不清、精神不佳、大便乾燥、腹瀉清水、心窩疼痛、口乾舌燥、胸悶、牙關緊閉、臥床不安、腿腳抽筋、咬牙、腹中有硬塊、大便不通、痘瘡導致腹部脹滿、大小便不通、胡言亂語、口乾咽燥、食物積滯導致腹痛、大便不通、嘔吐腹瀉、痢疾導致胡言亂語、腹脹疼痛無法進食。

《建殊錄》的醫案:

  • 一人得了時疫痢疾,一位醫生治療後,病情稍微減輕,但每天排泄惡臭的糞便一兩次,沒有食慾,身體消瘦、四肢無力,病情越來越嚴重。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。後來先生診斷後,使用了大承氣湯,數日後痊癒。
  • 一名十三歲的少年得了時疫痢疾,想解大便卻解不出來,腹部刺痛、牙關緊閉三天,痛苦呻吟、四肢無力,多位醫生都束手無策。先生診斷後,使用大承氣湯,少年服用後,出現發熱、煩躁,隨即瀉出大量糞便,病馬上就好了。
  • 一位婦人患病五年,剛開始是腹痛,各種症狀雜亂出現,沒有固定的症狀。家族中一位醫生長期為她治療,沒有效果,認為她必死無疑,就停止了治療。後來請先生來診治,先生使用大承氣湯給她服用。藥還沒吃下,那位醫生又來了,聽說先生的處方,就對她丈夫說:「唉!這是要讓她早點死啊!承氣湯的藥性非常猛烈,就像在肚子裡開槍一樣,怎麼可以服用呢?」她的丈夫因為那位醫生長期治療無效,就沒有聽從他的話。婦人連續服用幾劑藥後,在廁所排便後,心腹立刻就舒服了,只是胸中還有點悶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