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湯本求真

《皇漢醫學》~ 別論 (281)

回本書目錄

別論 (281)

1. 大承氣湯之腹證

先生又為控涎丹與之,未服而醫復至,謂其夫曰:「承氣尚不勝,況此方呼?」再三叮囑必勿服。去後,其夫復不聽,夜輒服之。翌晨吐下如傾,胸腹愈安。醫復至,見其如此,嘆服而去。後數日,痊愈。

初,其夫患腹瀉,恒非稀粥不能食,以為醫治無益,未曾服藥,見先生之殊效,始信醫藥,乃嘆曰:「先生良醫也!豈有不治之病乎!」遂求診治,作半夏瀉心湯使飲數月,腹瀉止而吃飯矣。

一女子患腹滿,醫皆盡其術而無一效,於是請先生診之,使飲大承氣湯。二月許,腹全減如平人,按之臍旁有塊尚未解,故與前方不已。家人以為無所病,託故謝罷。六月許,大便漸燥結,飲食頗減,一日,忽腹痛而嘔吐不止。於是始服先生之明,更求診治,作大半夏湯飲之。

數日,痛止不復吐,乃復以大承氣湯下之,但隔十日或五日一行之耳,塊尚如故。久之,自陰中下臭穢,下利日十餘行,如是者三日許,利止塊解,頓如平日。

《漫游雜記》曰:「一人食章魚中毒,累日不解。經二旬,易醫三人,病勢益劇,命在旦夕。客舍主人代請余診,按其腹,滿腔如盛石,自心下至小腹絞痛不可觸,藥食皆吐而不留,脈緊數,唇舌焦黑。余呼主人問曰:『斯人平日苦積塊否?』曰:『有。』余曰:『是滯食激發積痛也。

先下其滯食,隨調其積痛,則猶或可解也,惟須經數日耳。』乃作大劑大承氣湯下之數十行,腹脹悉除,絞痛益劇,當其心下有一巨塊如活動狀,於是與附子粳米湯調之。三月,腹痛減半,舌苔皆去,日啖薄粥二盞。與粳米湯一百日,漸漸而愈。夫船主之滯食,不以瓜蒂散吐之者,察其情形,知不堪瓜蒂之毒也。

既下後,不進以芩、連者,因腹氣竭乏之際,若以苦寒攻之,則痛將益劇也。」

《成績錄》曰:「一婦人六十餘歲,一年夏天食筍及鹽藏之松蕈後,噁心或腹痛。延至翌年夏,請診於先生,飲以大承氣湯,小頃,吐出前夏所食之筍蕈,續服前方數十帖,復常。」

求真按:「使下劑變為吐劑,古方真神妙矣。」

《古方便覽》曰:「一商人年六十,患熱病,諸藥雜投,日漸增劇,十七八日,耳聾目瞑,不知人事,唇焦舌黑,譫言燥渴,唯求冷水,水入則嘔噦,揚手舞足,病勢危甚,家人以為惟有待斃耳。余按其腹,有硬滿疼痛狀,乃作大承氣三劑使飲之,夜下燥屎五六枚。翌日目明而耳得聞,始知人事,然口渴未止,猶欲冷水,餘不禁之,至三日,不欲復飲,與前方服十餘劑,諸證日減。復診時心下痞硬,腹中雷鳴,更作半夏瀉心湯及三黃丸,病痊愈。

一男子年四十餘,熱病十八九日,口不能食,目不得視,身體不動,手足清冷,諸醫謂為陰證,與參附輩無寸效。余診兩脈如蛛絲欲絕,候其腹,臍下有物磊砢,乃與大承氣湯,下燥屎五六枚,諸證頓退。

白話文:

案例一:

有一位先生服用了控涎丹,但還沒吃藥,醫生又來了,告訴他的丈夫說:「大承氣湯的效果都還不夠,更何況這個藥呢?」再三叮囑他絕對不要吃。醫生走後,他的丈夫又不聽,晚上還是吃了。隔天早上就吐瀉得很厲害,但胸腹反而覺得舒服了。醫生再來看到這種情況,佩服地嘆氣後就離開了。過了幾天,病就好了。

一開始,這位先生的丈夫有腹瀉問題,只能吃稀飯,認為看醫生沒用,一直都沒吃藥。看到先生的藥這麼有效,才相信醫藥,感嘆說:「先生真是好醫生啊!難道有治不好的病嗎!」就請醫生看病,開了半夏瀉心湯讓他喝了好幾個月,腹瀉就止住了,可以正常吃飯了。

案例二:

有一位女子腹部脹滿,醫生們都用盡辦法治療但都沒有效果,於是就請先生來看。先生開了大承氣湯讓她喝。過了兩個月左右,腹脹就完全消退,恢復正常人的樣子。但按壓她的肚臍旁邊還有硬塊沒消,所以醫生就繼續開原來的藥。家人覺得她沒病了,就找藉口停止服藥。過了六個月左右,她的便秘情況越來越嚴重,食慾也變差,有一天突然腹痛並且不停嘔吐。這時候他們才相信先生醫術高明,又來請醫生看診,先生就開了大半夏湯讓她喝。

喝了幾天,疼痛止住了也不再嘔吐,就再用大承氣湯來瀉下。但變成每隔十天或五天才排便一次,硬塊還是在。過了很久,她從陰道排出惡臭的穢物,腹瀉一天有十幾次,這樣持續三天左右,腹瀉止住後硬塊就消失了,立刻恢復正常。

案例三:

《漫游雜記》記載:「有一人吃了章魚中毒,好幾天都沒好。換了三個醫生,病情反而加重,性命垂危。客棧主人請我去看診,按他的腹部,整個肚子脹得像裝滿石頭一樣,從心口到小腹都絞痛不能碰,吃藥和食物都會吐出來,脈搏急促,嘴唇和舌頭都焦黑。我問客棧主人說:『這個人平常有積食的問題嗎?』回答說:『有。』我說:『這是因為積食引發了疼痛。

先瀉下他的積食,再調他的疼痛,或許可以解決,但需要幾天時間。』於是開了大劑量的大承氣湯,瀉下了幾十次,腹脹全部消除了,但絞痛更劇烈,在心口處有一個巨大的硬塊好像在移動。接著就用附子粳米湯來調理。三個月後,腹痛減輕了一半,舌苔也消失了,每天可以吃兩小碗稀飯。用粳米湯治療了一百天,就漸漸痊癒了。這位船主的積食,沒有用瓜蒂散來催吐,是因為觀察他的情況,知道他無法承受瓜蒂的毒性。

瀉下後,沒有用黃芩、黃連等苦寒藥,是因為他腹部氣虛,如果用苦寒藥來攻,疼痛反而會加劇。」

案例四:

《成績錄》記載:「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婦人,夏天吃了竹筍和醃漬的松蕈後,出現噁心或腹痛。拖到第二年夏天,才請先生看診,先生讓她喝大承氣湯,過一會兒就吐出了前一年夏天吃的竹筍和松蕈,繼續服用大承氣湯幾十帖,就恢復正常了。」

求真評論說:「能讓瀉藥變成吐藥,古代的藥方真是神奇啊!」

案例五:

《古方便覽》記載:「有一位六十歲的商人,得了熱病,各種藥都用了,病情反而加重,過了十七八天,耳朵聽不見,眼睛看不見,不省人事,嘴唇焦裂,舌頭焦黑,胡言亂語,口渴難耐,只想喝冷水,喝下去又會嘔吐,還會揮手踢腳,病情非常危急,家人都認為他只能等死了。我按他的腹部,發現有硬脹疼痛的現象,於是就開了三劑大承氣湯讓他喝,晚上就排出五六枚乾燥的糞便。隔天眼睛能看見,耳朵也能聽見,開始有意識,但口渴還沒止住,仍然想喝冷水,我沒有阻止他,到了第三天,就不想再喝了,又讓他服用了十幾帖大承氣湯,各種症狀都一天天減輕。復診時發現他心口有痞塞感,腹中雷鳴,就改用半夏瀉心湯和三黃丸,病就好了。」

案例六:

有一位四十多歲的男子,得了熱病,十八九天,不能吃飯,眼睛看不見,身體不能動彈,手腳冰冷。醫生們都認為是陰證,用人參、附子等藥都沒效果。我診他的脈搏,發現像蜘蛛絲一樣微弱,摸他的腹部,發現肚臍下方有硬塊。於是就開了大承氣湯,瀉下五六枚乾燥的糞便,各種症狀就立刻消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