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一、醫方 (73)
一、醫方 (73)
1. 5.鎮肝熄風湯
治內中風證(亦名類中風,即西人所謂腦充血證),其脈弦長有力(即西醫所謂血壓過高),或上盛下虛,頭目時常眩暈,或腦中時常作疼發熱,或目脹耳鳴,或心中煩熱,或時常噫氣,或肢體漸覺不利,或口眼漸形歪斜,或面色如醉,甚或眩暈,至於顛仆,昏不知人,移時始醒,或醒後不能復原,精神短少,或肢體痿廢,或成偏枯。
懷牛膝(一兩),生赭石(一兩,軋細),生龍骨(五錢,搗碎),生牡蠣(五錢,搗碎),生龜板(五錢,搗碎),生杭芍(五錢),玄參(五錢),天冬(五錢),川楝子(二錢,搗碎),生麥芽(二錢),茵陳(二錢),甘草(錢半)
心中熱甚者,加生石膏一兩。痰多者,加膽星二錢。尺脈重按虛者,加熟地黃八錢、淨萸肉五錢。大便不實者,去龜板、赭石,加赤石脂(喻嘉言謂石脂可代赭石)一兩。
風名內中,言風自內生,非風自外來也。《內經》謂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。蓋肝為木臟,木火熾盛,亦自有風。此因肝木失和風自肝起。又加以肺氣不降,腎氣不攝,沖氣胃氣又復上逆,於斯,臟腑之氣化皆上升太過,而血之上注於腦者,亦因之太過,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經。其甚者,致令神經失其所司,至昏厥不省人事。
西醫名為腦充血證,誠由剖解實驗而得也。是以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,此為治標之主藥。而復深究病之本源,用龍骨、牡蠣、龜板、芍藥以鎮熄肝風,赭石以降胃降沖,玄參、天冬以清肺氣,肺中清肅之氣下行,自能鎮制肝木。至其脈之兩尺虛者,當系腎臟真陰虛損,不能與真陽相維繫。
其真陽脫而上奔,並挾氣血以上衝腦部,故又加熟地、萸肉以補腎斂腎。從前所擬之方,原止此數味。後因用此方效者固多,間有初次將藥服下轉覺氣血上攻而病加劇者,於斯加生麥芽、茵陳、川楝子即無斯弊。蓋肝為將軍之官,其性剛果,若但用藥強制,或轉激發其反動之力。
茵陳為青蒿之嫩者,得初春少陽生髮之氣,與肝木同氣相求,瀉肝熱兼舒肝鬱,實能將順肝木之性。麥芽為谷之萌芽,生用之亦善將順肝木之性使不抑鬱。川楝子善引肝氣下達,又能折其反動之力。方中加此三味,而後用此方者,自無他虞也。心中熱甚者,當有外感,伏氣化熱,故加石膏。
有痰者,恐痰阻氣化之升降,故加膽星也。
內中風之證,曾見於《內經》。而《內經》初不名為內中風,亦不名為腦充血,而實名之為煎厥、大厥、薄厥。今試譯《內經》之文以明之。《內經》脈解篇曰:「肝氣當治而未得,故善怒,善怒者名曰煎厥。」蓋肝為將軍之官,不治則易怒,因怒生熱,煎耗肝血,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,掀然暴發,挾氣血而上衝腦部,以致昏厥。此非因肝風內動,而遂為內中風之由來乎?
白話文:
這個方劑叫做「鎮肝熄風湯」,是用來治療內中風(也叫做類中風,西醫稱為腦充血)的。這種病的主要症狀是:脈象呈現弦長有力(也就是西醫說的血壓高),或者上半身氣血過盛,下半身虛弱。患者常常頭暈眼花,腦袋時常疼痛發熱,眼睛腫脹、耳朵鳴響,心中煩躁發熱,時常打嗝,肢體漸漸覺得不靈活,或者口眼開始歪斜,面色潮紅像喝醉酒一樣,嚴重時會頭暈跌倒、昏迷不醒,過一會兒才醒來,或者醒來後無法恢復正常,精神萎靡,肢體無力或癱瘓,甚至半身不遂。
這個方子的藥物組成是:懷牛膝(37.5克),生赭石(37.5克,要碾碎),生龍骨(18.75克,要搗碎),生牡蠣(18.75克,要搗碎),生龜板(18.75克,要搗碎),生杭白芍(18.75克),玄參(18.75克),天冬(18.75克),川楝子(7.5克,要搗碎),生麥芽(7.5克),茵陳(7.5克),甘草(5.6克)。
如果心中發熱很嚴重,可以加生石膏37.5克。痰多的話,可以加膽星7.5克。如果把脈時,寸關脈正常,尺脈重按下去感覺虛弱,可以加熟地黃30克和淨萸肉18.75克。如果大便不成形,就要去掉龜板和赭石,加入赤石脂(喻嘉言認為赤石脂可以代替赭石)37.5克。
內中風是因為體內產生風邪,而不是外來的風邪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各種眩暈搖晃的症狀,都與肝有關。」肝屬木,如果肝火過旺,也會產生風。這是因為肝的陰陽失調,導致肝風內動。再加上肺氣不能下降,腎氣不能固攝,衝脈和胃氣又向上逆行,這樣一來,各個臟腑的氣都向上升得太過,導致血液過多地湧向腦部,充塞血管,壓迫神經。嚴重的話,會導致神經功能失常,甚至昏迷不醒。
西醫稱之為腦充血,這是通過解剖實驗得到的結論。所以,這個方子裡重用牛膝來引導血液向下走,這是治療主要症狀的關鍵藥物。同時,為了深入探究病因,用龍骨、牡蠣、龜板和白芍來鎮靜肝風,用赭石來降胃氣和衝脈的逆氣,用玄參和天冬來清除肺熱,讓肺的清肅之氣下降,自然就能夠抑制肝木。如果尺脈虛弱,那是因為腎陰不足,不能與腎陽相互維繫,導致腎陽脫離而向上衝,挾帶氣血一同衝向腦部,所以要加入熟地和萸肉來補腎和收斂腎氣。最初的方子只有這些藥,後來發現雖然很多人用了有效,但也有少數人服藥後反而氣血上衝,病情加重。因此加入了生麥芽、茵陳和川楝子,就沒有這個弊端了。因為肝就像將軍一樣,其性剛強,如果只是強行壓制,反而會激發其反抗的力量。
茵陳是青蒿的嫩芽,可以得到初春少陽生發之氣,和肝木同氣相求,能瀉肝熱,也能疏解肝鬱,能順應肝木的特性。麥芽是穀物的幼芽,生用也能順應肝木的特性,讓它不至於抑鬱。川楝子能引導肝氣向下,也能消解肝的反抗力量。方中加入這三味藥,之後使用這個方子就沒有什麼其他問題了。如果心中發熱嚴重,應該是有外感風邪,潛伏在體內化熱了,所以要加石膏。
如果有痰,是因為痰阻礙了氣的升降,所以要加膽星。
內中風的症狀,在《黃帝內經》裡也有提到。《黃帝內經》最初不叫內中風,也不叫腦充血,而是叫「煎厥」、「大厥」或「薄厥」。現在翻譯《黃帝內經》的內容來解釋一下。《黃帝內經》的《脈解篇》說:「肝氣應該治療卻沒得到治療,所以容易發怒,容易發怒就叫做煎厥。」肝臟就像將軍一樣,不治療就會發怒,因發怒產生熱,煎熬消耗肝血,導致肝臟內的相火(一種虛火)突然暴發,挾帶氣血向上衝到腦部,導致昏迷。這不是因為肝風內動,而導致了內中風的產生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