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八上 (3)
卷八上 (3)
1. 通幽湯
(東垣),治幽門不通,上衝吸門,噎塞不開,氣不得下,大便艱難,名曰下脘不通,治在幽門。(下脘即幽門,胃之下口也。人身上下有七門,皆下衝上也。幽門上衝吸門,吸門即會厭,氣喉上掩飲食者也。沖其吸入之氣,不得下歸肝腎,為陰火所拒,故膈噎不通。濁陰不得下降,而大便乾燥不行。
胃之濕與陰火,俱在其中,則腹脹作矣。治在幽門,使幽門通利,泄其陰火,潤其燥血,生其新血,則幽門通,吸門亦不受邪,膈噎得開,脹滿俱去矣。是濁陰得下歸地也。)
當歸身,升麻,桃仁(研),紅花,甘草(炙),原生地,原熟地,或加檳榔
當歸二地,滋陰以養血,桃仁紅花,潤燥而行血,檳榔下墜而破氣滯。加升麻者,天地之道,能升而後能降。清陽不升,則濁陰不降。經所謂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也。(李東垣曰:腎開竅於二陰。經曰:大便難者,取足少陰。夫腎主五液,津液足則大便如常。若飢飽勞役,損傷胃氣。
及食辛熱味厚之物,而助火邪。火伏血中,耗散真陰,津液虧少,故大便燥結。少陰不得大便,以辛潤之。太陰不得大便,以苦泄之。傷食者,以苦泄之。血燥者,以桃仁酒製大黃通之。風燥者,以麻仁加大黃利之。氣塞者,郁李仁杏仁皂角仁潤之。不可概用牽牛巴豆之類下之,損其津液。
暫得通快,燥結愈甚,遂成不救。)加大黃麻仁,名當歸潤腸湯,治同。
白話文:
(出自李東垣的《脾胃論》)此方治療幽門不通暢,導致胃內容物向上衝擊賁門(吸門,即會厭,吞嚥食物時遮蓋氣管的部位),引起噎塞難以吞嚥,氣無法下行,大便困難的狀況,這種情況稱為「下脘不通」,治療的關鍵在於疏通幽門。(下脘就是幽門,是胃的下口。人體上下有七個關口,都具有向上衝的特性。幽門向上衝擊賁門,賁門即是會厭,是遮蓋氣管、使飲食不進入氣管的部位。向上衝的氣,無法向下歸於肝腎,被陰火所阻擋,因此造成膈噎不通。濁陰無法下降,導致大便乾燥難以排出。
胃中的濕氣和陰火,都積聚在其中,就會引起腹脹。治療的關鍵在於疏通幽門,使幽門通暢,排泄陰火,滋潤乾燥的血液,生成新的血液,這樣幽門就能通暢,賁門也不會受到邪氣侵擾,膈噎就能打開,脹滿的感覺也會消失。這樣濁陰才能下降歸於下焦。
藥方組成:當歸身、升麻、桃仁(研磨)、紅花、炙甘草、生地黃、熟地黃,或可加入檳榔。
當歸、地黃可以滋陰養血,桃仁、紅花可以潤燥活血,檳榔可以向下導引並破除氣滯。加入升麻,符合天地運行的道理,只有上升才能下降。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濁陰之氣就無法下降。如同《黃帝內經》所說,地氣上升成為雲,天氣下降成為雨。(李東垣說:腎開竅於二陰(前陰與後陰)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大便困難的,要從足少陰腎經來治療。腎主導體內五種液體的代謝,津液充足,大便就會正常。如果因為飢餓、過飽、勞累,損傷了胃氣;
或者吃了辛辣、燥熱、肥膩的食物,助長了火邪,火邪潛伏在血液中,耗散真陰,津液虧損,所以大便會乾燥結硬。如果是因為腎陰不足導致大便困難,要用辛潤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脾陰不足導致大便困難,要用苦味的藥物來瀉熱。如果是因為食積導致的大便困難,要用苦味的藥物來瀉積。如果是因為血燥導致的大便困難,要用桃仁和酒製大黃來通便。如果是因為風燥導致的大便困難,要用麻仁加大黃來通便。如果是因為氣滯導致的大便困難,要用郁李仁、杏仁、皂角仁等潤滑的藥物來治療。不可以隨便使用牽牛子、巴豆等峻下的藥物,以免損傷津液。
即使暫時能夠通便,大便的乾燥結硬情況會更加嚴重,最終會難以治療。)如果加入大黃、麻仁,就叫做「當歸潤腸湯」,功效相同。
2. 濟川煎
凡病涉虛損,而大便閉結不通,則硝黃攻擊等劑,必不可用。若勢有不得不通者,宜此主之,此用通於補之劑也。
當歸(三五錢),牛膝(二錢),肉蓯蓉(酒洗去咸。二三錢。),澤瀉(一錢五分),升麻(五七分。或一錢。),枳殼(一錢。虛甚者不可用。),如氣虛加人參,無妨礙。如有火加黃芩,腎虛加熟地。
白話文:
所有疾病只要牽涉到虛弱虧損,導致大便阻塞不通,那麼使用芒硝、大黃等攻下藥物,絕對不能使用。如果情況實在不得不通便時,就應該用這個方子來處理,這個方子是用能通便又能補益的藥物。
使用的藥物有:當歸(三到五錢)、牛膝(二錢)、肉蓯蓉(用酒洗過去除鹹味,二到三錢)、澤瀉(一錢五分)、升麻(五到七分,或一錢)、枳殼(一錢,如果虛弱嚴重就不能使用),如果氣虛可以加入人參,沒有妨礙。如果有火氣可以加入黃芩,腎虛可以加入熟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