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八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上 (2)

1. 炙甘草湯

(仲景),治傷寒脈結代,心動悸。及肺痿,咳唾多,心中溫溫液液者。(脈動而中止,能自還者曰結,不能自還曰代。氣血虛衰,不能相續也。心中動悸,真氣內虛也。肺痿濁唾多者,以胃中之津液上供,悉從燥熱化為涎沫也。)寶鑑用治呃逆。

甘草(炙四兩),生薑,桂枝,人參,阿膠(蛤粉炒二兩),生地黃(一斤),麥冬(去心),麻仁(研半斤),大棗(十二枚),水酒各半煎,內阿膠烊化服。

人參麥冬甘草大棗,益中氣而復脈。生地阿膠,助營血而寧心。麻仁潤滑,以緩脾胃。薑桂辛溫,以散餘邪,加清酒以助藥力也。聖濟經云:津液散為枯,五臟痿弱,營衛涸流,濕劑所以潤之。麻仁阿膠麥冬地黃之甘,潤經益血,復脈通陽也。(喻嘉言曰:此仲景傷寒門中之聖方也。

千金翼用治虛勞,外臺用治肺痿。究竟本方所治,亦何止二病哉。外臺所取,在於益肺氣之虛,潤肺金之燥。至於桂枝辛熱,似有不宜。不知桂枝能通營衛,致津液,則肺氣能轉輸涎沫,以漸而下,尤為要緊,所以云治心中溫溫液液也。玉機微義曰:肺痿,如咳久聲啞聲嘶咯血,此屬陰虛火熱甚也。

吐涎沫而不咳不渴,必遺尿,小便數,以上虛不能制下,此肺中冷也。必眩,多涎唾,用炙甘草乾薑湯以溫之。肺痿涎唾多,心中溫溫液液者,用炙甘草湯,此補虛勞也。與補陰虛火熱不同,故肺痿有寒熱之異。)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(炙甘草湯),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因為傷寒導致脈搏跳動不規律,時快時慢,甚至會停頓一下的狀況,而且病人會感到心悸。也適用於肺部虛弱,咳嗽吐很多痰,胸口感覺溫溫濕濕的病人。(脈搏跳動時停頓一下,但是可以自己恢復的叫做「結」,停頓後不能自己恢復的叫做「代」,這是因為身體的氣血虛弱衰退,無法順暢運行造成的。心悸是因為體內的真氣不足。肺部虛弱,吐出很多濁痰,是因為胃中的津液向上輸送,都被燥熱轉化成黏液。)《寶鑑》這本書也用這個方子治療打嗝。

這個方子的藥材有:炙甘草(四兩)、生薑、桂枝、人參、阿膠(用蛤粉炒過,二兩)、生地黃(一斤)、麥冬(去除內心)、麻仁(磨成粉,半斤)、大棗(十二顆)。用水和酒各一半一起煎煮,最後再把阿膠融化在藥汁中服用。

人參、麥冬、甘草、大棗,可以補益中氣,讓脈搏恢復正常。生地黃、阿膠,可以幫助營血生成,安定心神。麻仁可以潤滑腸道,緩和脾胃的不適。生薑、桂枝性味辛溫,可以驅散體內殘留的邪氣,加入清酒可以幫助藥力發揮。

《聖濟經》說:津液散失會導致身體乾枯,五臟衰弱,營養物質枯竭,所以要用濕潤的藥物來滋潤。麻仁、阿膠、麥冬、生地黃這些藥材的甘味可以潤澤經絡,補益血液,恢復脈搏的正常,也能夠通暢陽氣。(喻嘉言說:這是張仲景在傷寒篇中非常重要的方子。)

《千金翼》這本書用這個方子治療虛勞,《外臺》用它治療肺痿。實際上這個方子治療的疾病不只這兩種。《外臺》採用這個方子的原因是它可以補益肺氣的虛弱,滋潤肺部的乾燥。至於桂枝辛辣溫熱,似乎不太適合,但其實桂枝可以通暢營衛,促進津液的生成,這樣肺氣才能夠將黏液向下輸送,這點非常重要,所以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胸口溫溫濕濕的感覺。《玉機微義》說:肺痿如果出現久咳、聲音沙啞、咯血,這是屬於陰虛火熱的情況。

如果吐很多痰,但是不咳嗽也不口渴,反而容易尿床、頻尿,這是因為上焦虛弱,無法控制下焦,屬於肺中有寒。如果出現頭暈、很多痰,就要用炙甘草乾薑湯來溫補。而肺痿、痰多、胸口溫溫濕濕的狀況,要用炙甘草湯,這是用來補虛勞的,和治療陰虛火熱的情況不同,所以肺痿有寒熱之分。

2. 清燥救肺湯

治諸氣膹郁,諸痿喘嘔。

二桑葉(經霜者。得金氣而柔順不凋,取之為君,去枝梗。三錢。),石膏(稟清肅之氣,極清肺熱,二錢半。煅。)甘草(和胃生金一錢。)人參(生胃之津,養肺之氣,七分。)胡麻仁(炒研一錢。)真阿膠(八分。)麥門冬(去心一錢二分。)杏仁(泡去皮尖炒黃七分。

)枇杷葉(一片刷去毛蜜塗炙黃。)水一碗,煎六分,頻頻滾熱服。痰多加貝母栝蔞,血枯加生地黃,熱甚加增石膏。

喻嘉言曰: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者,屬於肺之燥也。而古今治氣鬱之方,用辛香行氣,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。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,亦屬於肺之燥也。而古今治法,以痿嘔屬陽明,以喘屬肺。是則嘔與痿,屬之中下,而唯喘屬之上矣。所以千百方中,亦無一方及於肺之燥也。即喘之屬於肺者,非表即下,非行氣即瀉氣。

間有一二用潤劑者,又不得其肯綮。總之內經六氣,脫誤秋傷於燥一氣,指長夏之濕為秋之燥。後人不敢更端其說,置此一氣於不理。即或明知理燥,而用藥夾雜。如弋獲飛蟲,茫無定法示人也。今擬此方,名清燥救肺湯,大約以胃氣為主,胃土為肺金之母也。其天門冬雖能保肺,然味苦而氣滯,恐反傷胃阻痰,故不用也。

其知母能滋腎水,清肺金,亦以苦而不用。其他苦寒降火傷胃之藥,尤在所忌。蓋肺金自至於燥,所存陰氣,不過一線爾。倘更以苦寒下其氣,傷其胃,其人尚有生理乎。誠仿此增損,以救肺燥,變生諸證。如沃焦救焚,不厭其頻,庶克有濟爾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名為「清燥救肺湯」,主要治療各種因氣機鬱結不暢引起的疾病,以及因肺燥導致的痿軟、喘息、嘔吐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如下:

  • 桑葉(經霜的桑葉,因其經受秋季肅殺之氣,質地柔韌不凋零,取其作為主要藥材,需去除枝梗,用量約三錢):主要作用是清肺潤燥。
  • 石膏(禀承清肅之氣,能有效清除肺熱,用量約二錢半,需煅燒):主要作用是清泄肺熱。
  • 甘草(調和胃氣,能幫助肺金生長,用量約一錢):主要作用是調和脾胃,輔助生津。
  • 人參(能生養胃液,滋養肺氣,用量約七分):主要作用是益氣生津,補養肺氣。
  • 胡麻仁(炒熟後研磨,用量約一錢):主要作用是潤燥滑腸。
  • 真阿膠(用量約八分):主要作用是滋陰潤燥。
  • 麥門冬(需去心,用量約一錢二分):主要作用是養陰潤肺。
  • 杏仁(需浸泡後去皮尖,炒黃,用量約七分):主要作用是宣肺止咳。
  • 枇杷葉(一片,需刷去絨毛,塗上蜂蜜炙烤至黃):主要作用是清肺止咳。

將以上藥材加水一碗,煎煮至剩六分,趁熱頻頻服用。若痰多,可加用貝母、栝蔞;若血虛,可加用生地黃;若熱邪盛,可增加石膏用量。

喻嘉言認為:各種因氣機鬱結不暢而導致的疾病,若病在肺,多半是由於肺燥引起的。以往治療氣機鬱結的方劑,多用辛香行氣的藥物,卻沒有針對肺燥的方子。而那些因肺燥引起的痿軟、喘息、嘔吐等症狀,以往的治療方法多將痿、嘔歸屬於陽明,將喘歸屬於肺,這將嘔吐和痿軟視為中下焦的問題,而僅將喘息視為上焦的問題。因此,許多方劑都沒有考慮到肺燥。即使是治療喘息的方子,也多從表、下,或者行氣、瀉氣的角度出發,很少有使用潤肺藥物的,即使有,也沒有切中要害。

總而言之,《內經》六氣中遺漏了秋季的「燥」邪,反而將長夏的濕邪當作秋天的燥邪,後人不敢糾正這個說法,導致這個燥邪被忽視。即使有人意識到要治療燥邪,用藥也常常混雜,沒有明確的治療方向。現在提出這個「清燥救肺湯」,主要以顧護胃氣為主,因為胃土是肺金的母親。其中,天門冬雖然能保護肺,但其味苦氣滯,可能會反而傷到胃氣,阻礙痰液的排出,所以不使用。知母雖然能滋腎水,清肺金,但也因為味苦而不用。其他苦寒降火的藥物,尤其要避免使用,因為當肺金乾燥時,體內的陰氣已經非常微弱,如果再用苦寒的藥物來降低氣機,傷害脾胃,那這個人的生機恐怕就危險了。只要按照此方進行加減,就能夠治療因肺燥引起的各種疾病,如同用水澆滅大火,越頻繁效果越好,應該能夠達到治療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