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八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上 (2)

1. 炙甘草湯

(仲景),治傷寒脈結代,心動悸。及肺痿,咳唾多,心中溫溫液液者。(脈動而中止,能自還者曰結,不能自還曰代。氣血虛衰,不能相續也。心中動悸,真氣內虛也。肺痿濁唾多者,以胃中之津液上供,悉從燥熱化為涎沫也。)寶鑑用治呃逆。

白話文:

(仲景),治療傷寒脈搏結代,出現心悸。以及肺痿,咳嗽吐痰多,心中溫暖濕潤的人。(脈搏跳動突然停止,能自行恢復的稱為結,不能自行恢復的稱為代。氣血虛弱,不能相互連續。心臟跳動不安,是真氣內虛的緣故。肺痿濁痰多,是因為胃中的津液上供,全部從燥熱化為涎沫。)寶鑑用來治療呃逆。

甘草(炙四兩),生薑,桂枝,人參,阿膠(蛤粉炒二兩),生地黃(一斤),麥冬(去心),麻仁(研半斤),大棗(十二枚),水酒各半煎,內阿膠烊化服。

白話文:

甘草(烤四兩)、生薑、桂枝、人參、阿膠(用蛤蜊粉炒過,二兩)、生地黃(一斤)、麥冬(去掉芯)、麻仁(研碎,半斤)、大棗(十二顆),用一半水一半酒一起煎煮,放入阿膠融化後服用。

人參麥冬甘草大棗,益中氣而復脈。生地阿膠,助營血而寧心。麻仁潤滑,以緩脾胃。薑桂辛溫,以散餘邪,加清酒以助藥力也。聖濟經云:津液散為枯,五臟痿弱,營衛涸流,濕劑所以潤之。麻仁阿膠麥冬地黃之甘,潤經益血,復脈通陽也。(喻嘉言曰:此仲景傷寒門中之聖方也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麥冬、甘草、大棗,增補中氣,以使脈搏恢復正常。生地黃、阿膠,幫助營血,以使心臟安定。麻仁潤滑,可以緩和脾胃。薑和桂枝辛溫,可以散去殘餘的邪氣。再加入清酒用以增強藥力。聖濟經中說:津液散失,以致枯竭,五臟虛弱,營衛的運行阻塞,所以使用滋潤的藥物治療。麻仁、阿膠、麥冬、地黃的甘味,能夠滋潤經脈,增長血量,恢復脈搏,通暢陽氣。(喻嘉言說:這是仲景傷寒門中的聖方。)

千金翼用治虛勞,外臺用治肺痿。究竟本方所治,亦何止二病哉。外臺所取,在於益肺氣之虛,潤肺金之燥。至於桂枝辛熱,似有不宜。不知桂枝能通營衛,致津液,則肺氣能轉輸涎沫,以漸而下,尤為要緊,所以云治心中溫溫液液也。玉機微義曰:肺痿,如咳久聲啞聲嘶咯血,此屬陰虛火熱甚也。

白話文:

「千金翼」一書中記載了治療虛勞的方劑,而「外臺」一書中則記載了治療肺痿的方劑。然而,這個方劑實際上可以治療的疾病遠不止這兩種。外臺一書中所採用的方劑,旨在益肺氣之虛,潤肺金之燥。至於桂枝辛熱,似乎不太合適。但其實桂枝具有通營衛,致津液的作用,能夠幫助肺氣轉輸涎沫,逐漸向下輸送,這一點非常重要,所以說它可以治療心中溫溫液液的狀態。玉機微義中說:肺痿,就像咳嗽時間長了,聲音嘶啞,咯血,這是陰虛火熱非常嚴重的表現。

吐涎沫而不咳不渴,必遺尿,小便數,以上虛不能制下,此肺中冷也。必眩,多涎唾,用炙甘草乾薑湯以溫之。肺痿涎唾多,心中溫溫液液者,用炙甘草湯,此補虛勞也。與補陰虛火熱不同,故肺痿有寒熱之異。)

白話文:

  1. 吐口水,不咳嗽、不口渴,但一定會有遺尿、小便頻繁的問題,這是因為上焦虛,無法約束下焦,這是肺中受寒的緣故。一定會有頭暈、口水很多的症狀,使用炙甘草乾薑湯來溫肺止咳。

  2. 肺虛有痰涎、口水多、心中溫熱潮濕的情況,使用炙甘草湯來治療,這是補虛扶陽的治療方式。與補陰虛、火熱體質的治療方法不同,因此肺虛有寒熱之分。

2. 清燥救肺湯

治諸氣膹郁,諸痿喘嘔。

二桑葉(經霜者。得金氣而柔順不凋,取之為君,去枝梗。三錢。),石膏(稟清肅之氣,極清肺熱,二錢半。煅。)甘草(和胃生金一錢。)人參(生胃之津,養肺之氣,七分。)胡麻仁(炒研一錢。)真阿膠(八分。)麥門冬(去心一錢二分。)杏仁(泡去皮尖炒黃七分。

白話文:

  1. 兩枚桑葉(經過霜凍的。具有金氣,柔順不凋謝,取來作為君藥,去掉枝梗。三錢。)

  2. 石膏(具有清肅之氣,極為清肺熱,二錢半。煅燒過。)

  3. 甘草(和胃生金一錢。)

  4. 人參(生胃之津,養肺之氣,七分。)

  5. 胡麻仁(炒熟研磨一錢。)

  6. 真阿膠(八分。)

  7. 麥門冬(去心一錢二分。)

  8. 杏仁(浸泡去皮尖炒黃七分。)

)枇杷葉(一片刷去毛蜜塗炙黃。)水一碗,煎六分,頻頻滾熱服。痰多加貝母栝蔞,血枯加生地黃,熱甚加增石膏。

白話文:

枇杷葉一片,去除毛絮,塗上一層蜂蜜,烤成微黃。加一碗水,煎至六分之一,趁熱服下。痰多可加入貝母和栝蔞;血虛可加入生地黃;熱盛可加入石膏。

喻嘉言曰: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者,屬於肺之燥也。而古今治氣鬱之方,用辛香行氣,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。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,亦屬於肺之燥也。而古今治法,以痿嘔屬陽明,以喘屬肺。是則嘔與痿,屬之中下,而唯喘屬之上矣。所以千百方中,亦無一方及於肺之燥也。即喘之屬於肺者,非表即下,非行氣即瀉氣。

白話文:

喻嘉言說:各種氣鬱滯於肺的,都屬於肺燥。然而古往今來的治療氣鬱的方法,都使用辛香之物來行氣,沒有任何一方是治療肺燥的。各種痿症、哮喘、嘔吐等屬於上焦的,也屬於肺燥。然而古往今來的治療方法,卻將痿證、嘔吐歸屬於陽明胃經,將哮喘歸屬於肺。這樣的話,嘔吐與痿症,就屬於中焦和下焦,而只有哮喘屬於上焦了。所以上千上百種治療方法中,也沒有任何一方涉及到肺燥。只有那些屬於肺的哮喘,不是治療表證就是下證,不是行氣就是瀉氣。

間有一二用潤劑者,又不得其肯綮。總之內經六氣,脫誤秋傷於燥一氣,指長夏之濕為秋之燥。後人不敢更端其說,置此一氣於不理。即或明知理燥,而用藥夾雜。如弋獲飛蟲,茫無定法示人也。今擬此方,名清燥救肺湯,大約以胃氣為主,胃土為肺金之母也。其天門冬雖能保肺,然味苦而氣滯,恐反傷胃阻痰,故不用也。

白話文:

有時有一兩個用滋潤劑的,可是又不得其法。總之,《內經》六氣中,漏掉了秋季節被燥氣所傷的這一條,並把長夏的濕氣指為秋天的燥氣。後人不敢改動其說法,把這一條擱置不理。即使是明知是燥的道理,用藥卻很複雜。就像用手網捕捉飛蟲一樣,沒有固定不變的方法可以告訴大家。現在擬定這個方劑,叫做“清燥救肺湯”。大約是用健運脾胃之氣為主,因為脾胃之土是肺臟之金的母親。它的天門冬雖然能保護肺臟,但是性味苦而滯,恐怕反而會損傷脾胃而阻滯痰飲,所以不用。

其知母能滋腎水,清肺金,亦以苦而不用。其他苦寒降火傷胃之藥,尤在所忌。蓋肺金自至於燥,所存陰氣,不過一線爾。倘更以苦寒下其氣,傷其胃,其人尚有生理乎。誠仿此增損,以救肺燥,變生諸證。如沃焦救焚,不厭其頻,庶克有濟爾。

白話文:

生地黃具有滋腎水、清肺金的作用,但因為味苦,所以不用。其他苦寒清熱降火傷胃的藥物,尤其要忌用。因為肺金本身就屬於燥,所存的陰氣本來就只有一點點。如果再用苦寒的藥物來瀉下其氣,損傷其胃,那麼這個人還能維持生命嗎?

其實,只要參照這個原則,增補或減少藥物,來治療肺燥,就能夠變證生新的各種證狀。就像用浸透水的毯子去撲救火災,不要嫌麻煩,經常這樣做,纔能夠取得成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