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外因類 (57)

回本書目錄

外因類 (57)

1.

葛根栝蔞根,守仲景方者,但知剛痙用葛根湯,柔痙用桂枝加葛根湯,而不解金匱於柔痙之脈沉遲者。在桂枝湯不加葛根而加栝蔞根。蓋用葛根,不惟取其解肌之熱,而取其體輕,可生在表陽分之津,以潤筋之燥急。今因沉遲,沉乃衛氣不足,故用桂枝以和之;遲則榮血不足,故用栝蔞根,其體重,可生在表陰分之津。此仲景隨脈浮沉,用藥淺深之法也。(《準繩》)

發表諸方,(兼滋液諸方),倉公當歸湯,主賊風口噤,角弓反張痙者方。

當歸,防風(各十八銖),獨活(一兩半),麻黃(三十銖),附子(一枚),細辛(半兩)

上六味㕮咀,以酒五升,水三升,煮取三升,服一升。口不開者,格口內湯,一服當蘇,二服小汗,三服大汗。(《千金》)嘗見口噤似痙,略知人事,但坐而順掣,腰脊仰倒者,亦風痓也,服倉公當歸湯而愈。(《補亡論》)《聖惠》治產後中風,口噤不開,秦艽散,於本方去麻黃、細辛,加秦艽、葛根、桂心。(不用酒。入生薑煎。)

甘草湯,治在蓐中風,背強不得轉動,名曰風痙方。

甘草,乾地黃,麥門冬,麻黃(各二兩),芎藭,黃芩栝蔞根(各三兩),杏仁(五十枚),葛根(半斤)

上九味㕮咀,以水一斗五升,酒五升,合煮葛根取八升,去滓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分再服。一劑不瘥,更合良。(《千金》)

防風湯,治產後中風,背急短氣方。

防風(五兩),當歸,芍藥,人參,甘草,乾薑(各二兩),獨活,葛根(各五兩)

上八味㕮咀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去滓分三服日三。(同上)(按:此等諸方,皆足以治男子,故列於此。又當歸湯、甘草湯並有麻黃,乃似剛痙之治,防風湯明是柔痙。)

治傷寒陰痙,手足冷,筋脈拘厥,汗出不止,宜服白朮散方。

白朮,桂心,附子,防風,芎藭,甘草(以上各三分)

上件藥搗篩為散,每服四錢,以水一中盞,入生薑半分,棗三枚,煎至五分去滓,不計時候熱服。(《聖惠》)《聖濟》治傷寒柔痓,手足逆冷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,附子白朮湯,於本方去防風、甘草,加獨活。(《活人》名附術散。)

《肘後》療中風,無問男子婦人,中風脊急,身痓如弓,紫湯方。

雞屎(二升),大豆(一升),防風(三兩切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先煮防風取三合汁,豆、雞屎二味,槍中熬之,令黃赤色,用酒二升淋之去滓,然後用防風汁和,分為再服,相去如人行六七里,衣覆取汗忌風。(《外臺》)

治產後百病,及中風痱痙。(按:《外臺》引《小品》作婦人產後中風困篤),或背強口噤,或但煩熱苦渴,或頭身皆重,或身癢,劇者嘔逆直視,此皆因虛風冷濕及勞傷所為,大豆紫湯方。

白話文:

關於「痙」的治療,有些醫家只知道使用張仲景的方子,認為葛根湯用於治療剛痙,桂枝加葛根湯用於治療柔痙。他們並不了解《金匱要略》中,對於柔痙脈象沉遲的狀況,使用桂枝湯時不加葛根,反而加栝蔞根的用意。使用葛根,不僅是為了它能解肌表之熱,更是因為它質地輕盈,能夠生發體表陽分的津液,以滋潤乾燥緊繃的筋。如果脈象沉遲,是因為衛氣不足,所以要用桂枝來調和;遲脈代表榮血不足,所以要用栝蔞根,因為它質地厚重,可以生發體表陰分的津液。這就是張仲景根據脈象的浮沉,來靈活運用藥物深淺的法則。

以下是一些治療痙病的方劑:

發表兼滋液的方劑

倉公當歸湯:主要治療外感風邪導致口噤、角弓反張等痙攣症狀。藥方組成有:當歸、防風各18銖,獨活1兩半,麻黃30銖,附子1枚,細辛半兩。將以上六味藥材搗碎,用酒5升、水3升煮成3升,分次服用,每次1升。如果口不能張開,可以強行灌入口中。服用後,一服即可見效,二服略微出汗,三服則會大汗淋漓。《補亡論》中也提到,有些病人口噤看似痙攣,但還略知人事,只是坐著就會順著勢力仰倒,這也是屬於風痙,服用倉公當歸湯即可痊癒。《聖惠方》中記載,治療產後中風,口噤不開,可以使用秦艽散。此方在倉公當歸湯的基礎上,去掉麻黃、細辛,加入秦艽、葛根、桂心(不用酒煎,改用生薑煎)。

甘草湯:主要治療產後感受風邪,導致背部僵硬,無法轉動,稱為風痙的病症。藥方組成有:甘草、乾地黃、麥門冬、麻黃各2兩,芎藭、黃芩、栝蔞根各3兩,杏仁50枚,葛根半斤。將以上九味藥材搗碎,用水15升,酒5升,一同煮葛根至8升,然後撈出藥渣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3升,去渣分兩次服用。如果一劑沒有效果,可以再服。

防風湯:主要治療產後中風,導致背部僵硬,呼吸短促的病症。藥方組成有:防風5兩,當歸、芍藥、人參、甘草、乾薑各2兩,獨活、葛根各5兩。將以上八味藥材搗碎,用水9升煮至3升,去渣分三次服用。以上這些方劑,同樣適用於治療男性痙病。當歸湯和甘草湯都有麻黃,看起來像是治療剛痙的方劑,而防風湯則明顯是治療柔痙的方劑。

治療傷寒陰痙的方劑

白朮散:用於治療傷寒陰痙,症見手足冰冷,筋脈拘攣,汗出不止。藥方組成有:白朮、桂心、附子、防風、芎藭、甘草各三分。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加水一中盞,生薑半分,紅棗三枚,煎至五分,去渣後熱服。《聖濟總錄》中記載,治療傷寒柔痙,症見手足逆冷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,可以使用附子白朮湯。此方在白朮散的基礎上,去掉防風、甘草,加入獨活(《活人書》中稱此方為附術散)。

其他方劑

紫湯方:《肘後備急方》中記載,治療中風,無論男女,如果出現脊背僵硬,身體彎曲如弓的痙攣症狀,可以使用紫湯方。藥方組成有:雞屎二升,大豆一升,防風三兩(切碎)。先用水3升煮防風,取三合汁液,然後將大豆、雞屎放入鍋中炒至黃褐色,加入酒2升淋上,去除藥渣,再與防風汁混合,分兩次服用。服用後,需要休息並蓋好被子,避免吹風以利出汗。

大豆紫湯方:主要治療產後百病,以及中風導致的痱痙(肢體癱瘓或痙攣)。《外台秘要》引《小品方》認為,婦女產後中風病情嚴重時,可能會出現背部僵硬、口噤、煩熱口渴、頭身沉重、全身發癢等症狀,嚴重者甚至會嘔吐、直視。這些都可能是因為虛風、寒濕以及勞累所導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