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22)

回本書目錄

臟腑類 (22)

1.

喘古又稱之上氣,氣即氣息之謂,故巢太醫書,以短氣少氣等,並而為一門。今亦取彼二證,以附於後。若夫喘與嗽者,證治相因,則宜與前卷互參,固不待言矣。

白話文:

喘在古時又被稱為上氣,氣就是氣息的意思,所以巢元方在《巢氏病源》一書中,將氣短、氣少等證一起歸為一類。現在也採用那二種證,附在後面。至於喘和咳,證治相互影響,所以應該與前卷相互參看,這就不必多說了。

源由,肺主於氣,邪乘於肺則肺脹,脹則肺管不利,不利則氣道澀,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。(《病源論》)

肺主氣也,一呼一吸,上升下降,榮衛息數,往來流通,安有所謂喘。惟夫邪氣伏藏,痰涎浮湧,呼不得呼,吸不得吸,於是上氣促急,填塞肺脘,激動爭鳴,如鼎之沸,而喘之形狀具矣。有肺虛挾寒而喘者,有肺實挾熱而喘者,有水氣乘肺而喘者,有驚憂氣鬱肺脹而喘者。

白話文:

肺臟主導呼吸,吸入和呼出,上升和下降,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,往來流動,安然呼吸,沒有喘鳴。但如果邪氣潛伏,痰液湧出,呼不出去,吸不進來,於是呼吸急促,肺部不適,氣息激動,如鼎沸,喘息明顯。有肺虛夾寒而喘息的,有肺實夾熱而喘息的,有水氣侵犯肺部而喘息的,有驚慌憂慮,氣鬱肺脹而喘息的。

又有胃絡不和,喘出於陽明之氣逆;真元耗損,喘生於腎氣之上奔。如是等類,皆當審證而主治之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是胃絡不通暢,喘息是由胃陽氣逆行造成的。精氣虧損,喘息則是由於腎氣上衝造成的。像這樣的情況,都應該仔細辨證,然後對症治療。(《直指》)

愚謂上氣者,氣上而不下也。人之氣以呼吸出入相通,今氣壅滿於胸臆,出應急而入應不下,謂之上氣。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,肺主乎氣,為五臟蓋。今氣壅則肺葉張,秘塞氣道而不下,作喘急也。亦有下元氣虛,根本不固,致氣泛壅,上氣喘息,甚者唇白,鼻頭焦黑,為危惡之證,宜急以溫暖鎮墜固氣藥投之。(《萬安方》引《可用方》)

白話文:

我認為上氣是指氣往上而不能往下運行的病症。人體的氣依靠呼吸而得以流通,如今之病患,氣鬱結在胸腔,呼出時不能順暢,吸入時也不能順暢,這種情況稱為上氣。呼氣涉及的是心和肺,吸氣涉及的是腎和肝,肺主宰氣,為五臟的保護層。如今之病患氣鬱結,肺葉膨脹,阻礙了氣道,造成喘急的症狀。還有一種患者,下元氣虛,根基不穩固,導致氣在體內亂竄,上氣喘息,嚴重的患者嘴脣發白,鼻頭焦黑,這是一種危急的病症,應立即服用溫暖、鎮靜、固本的藥物來治療。

有自童幼時,被酸鹹之味,或傷脾,或搶肺,以致痰積氣道,積久生熱,妨礙升降而成哮證,一遇風寒即發。緣肺合皮毛,風寒外束,弗得發越,內熱壅鬱,新痰復生,因新痰而致舊痰並作也。是以氣高而哮,抬肩拮項,不得仰臥,面赤頭疼,惡寒發熱。治宜散表,表散熱解,氣道流通,庶亦暫可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自幼時起,由於食用過多的酸鹹食物,損傷了脾胃或肺部,導致痰液積聚在呼吸道,時間久了產生熱氣,阻礙了呼吸道升降功能,形成哮喘。一旦遇到風寒,哮喘就會發作。肺與皮毛相合,風寒侵襲肌表,使肌表緊束,腠理閉塞,內熱不能發散,新痰又生,因新痰的刺激而使舊痰也一起發作。因此患者會出現氣息高亢、哮喘、聳肩縮頸、不能平躺、臉色發紅、頭疼、惡寒發熱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應以疏散表邪、清熱化痰為主,使呼吸道通暢,症狀即可暫時緩解。

有飲食厚味傷脾,不能運化而發者,脾傷則津液不得布散而生痰涎,壅塞經隧,肺氣為之不利,則胸滿腹痛,盜汗潮熱,晝夜發哮,聲如拽鋸。治宜消食健脾,清痰利氣,斯亦定矣。有房勞太過,腎水衰少,不能制火下降,火寡於畏而侮所勝,肺金受傷,金傷則生化之源絕矣。病則下午潮熱,哮聲如雷,頭疼面赤,盜汗煩躁,晝輕夜重,脈數無力。

白話文:

如果飲食喜好濃重香味的食物,傷害脾臟,無法消化和吸收,脾臟受損,津液不能佈散,而產生痰液,堵塞經脈,肺氣因此不順,就會胸悶腹痛,盜汗潮熱,晝夜發出哮喘,聲音嘶啞。治療應以消食健脾化痰,行氣通絡。如果房事過度,腎水不足,不能控制火氣下降,火勢旺盛,侵犯剋制的肺金,肺金受傷,生化之源斷絕。症狀表現為午後潮熱,喘息如雷,頭痛面紅,盜汗煩躁,白天症狀較輕,晚上症狀較重,脈搏數快無力。

治當補腎制火,清金潤燥,庶或得安。有氣逆而發者,經曰怒則氣上,有升無降,又曰大怒則火起於肝,又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,中挾相火。肺虛不能平木,病則胸滿脅痛,耳聾眼赤,氣出如火,治宜抑肝利氣。是疾也,氣厚者當劫而吐之,拔其病根,根拔又當速補中氣,中氣充實,痰不再作矣。

白話文:

治療上應當補益腎臟,制約虛火,清泄肺熱,潤澤肺燥,這樣纔有可能獲得平安。有氣逆而發作的,經典上說:生氣則氣往上走,有上升沒有下降,又說:大怒則火從肝臟升起,又說:向上升的氣從肝臟而出,中間夾雜著相火。肺臟虛弱不能夠平抑肝木,發病則胸滿脅痛,耳聾眼赤,氣息噴出如火,治療宜抑肝利氣。這種疾病,氣虛厚重的人應該攻劫吐出,拔除其病根,根除之後又應該趕快補益中氣,中氣充足,痰就不會再產生了。

(《赤水》)(按:病因諸說,更見證治總說及虛實條中,宜參看。)

喘嗽之異,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,主行氣溫於皮毛。形寒飲冷則傷肺,肺一受邪,安能統攝諸氣,氣亂胸中而病生焉,重則為喘,輕則為嗽。喘之為病,由痰實而氣不散,上激咽喉,哮吼作聲,咯不出,咽不下,憧憧而急,喝喝而散,張口抬肩,搖身輥肚。嗽之為病,由氣激而痰隨上浮,風生喉靨,淫淫如癢,習習如哽,涕唾稠濃,聲音重濁,甚則續續不已,坐臥不安。所以古人於喘嗽二證,治法頗同,但劑有輕重耳。(《簡易》)

白話文:

喘與嗽的病因不同。肺是五臟六腑的保護傘,主要作用是將溫氣運行於皮毛。形寒飲冷會損傷肺,肺一旦被邪氣侵襲,就無法統攝諸氣,氣在胸中混亂而產生疾病,嚴重則為喘,輕則為嗽。

喘的發病原因是痰多而氣無法散開,往上衝擊咽喉,發出哮吼聲,痰咯不出來,也咽不下去,呼吸急促,喘息連連,張口聳肩,搖身翻滾。

嗽的發病原因是氣激發痰液上浮,風生在喉嚨和兩頰,陰陰作癢,淅淅瀝瀝如哽咽,涕唾稠密,聲音沉重渾濁,嚴重的會連續不斷,坐臥不安。

因此,古人對喘嗽這兩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大致相同,只是藥劑的輕重不同。(出處:《簡易》)

脈候,脈出魚際,逆氣喘息。(《脈經》)

上氣喘息低昂,其脈滑,手足溫者生,脈澀,四肢寒者死。上氣注液,其脈虛寧寧伏匿者生,堅疆者死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  • 如果病人出現氣喘籲籲,呼吸急促,脈搏滑利,手足溫暖,則預後較好。如果脈搏澀澀,四肢冰冷,則預後較差。

  • 如果病人出現氣喘籲籲,呼吸急促,脈搏虛弱、隱匿不顯,則預後較好。如果脈搏堅硬有力,則預後較差。

(按:《千金翼》作其脈虛慢伏匿者生,牢弦者死。)

其脈滑者生,快者死也。(《病源論》)(《千金翼》大而快者死。)

大凡喘脈宜浮遲,不宜急數。(《原理》)

脈來弦緊而有力者,實也。脈見緊促短數者,虛也。沉實有力者,實也。實則可治,虛不可為。證虛而脈實兼緩者可治,證實而脈虛兼數者難治。(《繩墨》)

白話文:

脈搏來得急促而有力的是實證。脈搏緊促、短促、次數少的是虛症。脈搏深沉、有力的是實證。實證可以治療,虛症不可治療。證候是虛症而脈搏實大且緩和的可以治療,證候是實症而脈搏虛弱且次數多的是難治的。(《繩墨》)

喘有虛有實,有緩有急者矣。且如實喘可治而虛不可為,緩則易治而急不可施。設若喘氣雖急,而脈勢和緩者可治;喘勢不急,而脈勢急促者難治。喘勢又急而脈勢虛促者不治,散亂者不治,歇止者不治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喘息分虛實、緩急。其實喘可以治療,虛喘不可救治;緩喘容易治療,急喘不可治療。假設喘息雖然急促,但脈象和平穩緩和,則可治療;喘息雖然不急,但脈象急促,則難治。喘息又急又脈象虛弱而急促的,無法治療;脈象散亂、喘息時斷時續的,都無法治療。

氣盛有邪之脈,必滑數有力,而氣虛無邪之脈,必微弱無神,此脈候之有不同也。具有外見浮洪,或芤大至極,而稍按即無者,此正無根之脈也;或往來弦甚而極大極數,全無和緩者,此正胃氣之敗也,俱為大虛之候。但脈之微弱者,其真虛易知,而脈之浮空弦搏者,其假實難辨。

白話文:

當人的氣血旺盛、有邪氣時,脈象必定滑動、快速且有力。而氣虛、沒有邪氣時,脈象必定微弱無力、沒有神氣,這是脈象的不同之處。

有一些人在外觀上脈象浮起而洪大,或搏動得很大,但稍微按壓就沒有了,這就是沒有根源的脈象。或者脈象往來、弦緊、很大,而且非常快,完全沒有平和緩和的狀態,這就是胃氣衰敗的徵兆,都是大虛的脈象。然而,脈象微弱的人,其真正的虛弱很容易知道,而脈象浮空、弦緊、搏動的人,其假性的實症難以辨別。

然而輕重之分,亦惟於此而可察矣,蓋其微弱者猶順而易醫,浮空者最險而多變。若弦強之甚則為真臟,真臟已見,不可為也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凡是喘不過氣的病,只要觀察脈搏虛弱、細小且澀滯的人,必定是陰中之陽虛;或者脈搏浮大、弦緊,按壓下去空虛的人,必定是陽中之陰虛。凡是喘得厲害,無法躺下來睡覺,而且脈象出現上述情況的人,都是元氣大虛,不久於人世的徵兆。如果胡亂地使用消散或攻伐的藥物,一定會加重病情,危及性命。如果使用苦寒或攻下的藥物,沒有不立即死亡的。(同前)

凡病喘促,但察其脈息微弱細澀者,必陰中之陽虛也;或浮大弦芤按之空虛者,必陽中之陰虛也。大凡喘急不得臥,而脈見如此者,皆元氣大虛,去死不遠之候。若妄加消伐,必增劇而危。若用苦寒或攻下之,無不即死。(同上)

大抵喘屬肺中火盛,脈浮滑者可治;若沉滑,為腎虛陰火上逆,難治。(《醫通》)

兩寸脈下陷者死。(《蒼生司命》)

證治總說,凡喘證,世為危惡之疾,有病喘數十年,每發至危篤而復愈者,有忽因佗疾,才發喘而便致不救者,有利下而愈者,有因瀉而死者,有服金石藥接助真氣而愈者。以諸家所說亦不同,使學者莫知適從,或才見發喘,便以為不可治者。凡喘而不得臥者,若咳嗽而喘息有音、不得臥者,是陽明經氣逆也。若肺脹膨膨而喘者,皆當於春秋之交發作,宜以溫中下氣等藥治之。若但坐而不得臥,臥而氣上衝者,是水氣之客肺經也,當身腫小便不利。夫水者循津液而流行,水氣上乘於肺,故喘而不得臥。支飲亦上喘不得眠,身體腫者,此欲變為水證也。《內經》曰:諸痿嘔喘,皆屬於上。(脈浮緊者,與小青龍湯,大桂枝。脈沉弦者,與瀉肺湯萬安丸。)若四肢厥冷,脈息沉細,或寸大尺小,六脈促急,或心下脹滿或結硬,或冷汗自出,或大便頻數,氣急喘促,或咽喉不利者,此是本氣極虛,內外挾寒冷所致,使陰寒內消,陽氣得復則愈,宜用返陰丹來蘇丹理中湯四逆湯之類。《內經》曰:陰爭於內,陽擾於外,魄汗未藏,四逆而起,起則熏肺,使人喘喝。及著灸諸穴,若灸之手足不溫,氣息轉高者,此名五臟氣逆,腎水乘克於心,為大逆不可治。《內經》曰連經則生,連臟則死者,正謂此也。其餘如陽明病,汗出不惡寒,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宜下之。若脈浮無汗而喘者,乃太陽證尚在,宜麻黃。若表邪未解,誤服下藥利不止,脈促,喘而汗出者,宜葛根黃連黃芩湯。若微喘者,桂枝厚朴杏子湯。汗出而喘若無大熱者,宜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。若表邪未解,心下有停水,喘而發熱或嘔者,小青龍湯。肺痹者亦煩滿喘而嘔,心下痹者亦上氣而喘,及腳氣喘滿之類,此皆因他疾而發喘,當只從本病治之,則喘證自已,不專用治喘之藥。(《雞峰》)

白話文:

證治總說,凡是喘證,一向被認為是危險嚴重的疾病,有人得喘病幾十年,每次發作都危在旦夕,之後又痊癒;有人忽然由於別的疾病,纔出現喘證,不久就死去了;有人瀉下後痊癒;有人瀉下後死亡;有人服用金石藥物補益元氣後痊癒。根據各家所說也不相同,使得學者難以取捨,或才見發喘,就認為無法治好。凡是喘而不能躺著睡,如果同時咳嗽、呼吸有聲音、不能躺著睡,是陽明經氣逆。如果肺脹膨脹而喘,都應該在春秋之交發作,宜用溫中下氣等藥物治療。如果只是坐著不能躺著睡,躺著後氣上衝,是水氣客於肺經,應當身體浮腫、小便不利。水在體內循著津液的途徑運行,水氣上逆於肺,所以喘而不能躺著睡。支飲也上喘不能睡,身體浮腫,這是要變成水證。

《內經》說:各種痿、嘔、喘,都屬於上。

(脈浮緊的,與小青龍湯、大桂枝湯。脈沉弦的,與瀉肺湯、萬安丸。)

如果四肢厥冷,脈息沉細,或寸脈大尺脈小,六脈促急,或心下脹滿或結硬,或冷汗自出,或大便頻數,氣急喘促,或咽喉不利,這是本氣極虛,內外夾雜寒冷所致,使得陰寒內消,陽氣得以恢復就會痊癒,應選用返陰丹、來蘇丹及理中湯、四逆湯之類的方劑。《內經》說:陰氣爭奪於內,陽氣擾亂於外,魂魄的精華不能收藏,四逆而起,而起則燻蒸肺,使人喘喝。及著灸諸穴,若灸之手足不溫,氣息轉高的,這叫五臟氣逆,腎水乘克於心,是大逆之證,無法治好。《內經》說:經脈相連就能生髮,臟腑相連就叫死亡,正是指的這個。

其餘如陽明病,汗出不惡寒,腹滿而喘,有潮熱,應該瀉下。若脈浮無汗而喘,是太陽證尚在,宜用麻黃。若表邪未解,誤服下藥,大便瀉不止,脈促,喘而汗出,宜用葛根黃連黃芩湯。若輕微喘,用桂枝厚朴杏子湯。汗出而喘若無大熱,宜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。若表邪未解,心下有停水,喘而發熱或嘔,用小青龍湯。肺痹者也煩滿喘,而嘔,心下痹者也上氣而喘,及腳氣喘滿之類,這些都是因他疾而發喘,應當只從本病治之,則喘證自已,不專用治喘之藥。(《雞峯》)

凡人患喘,其證有三:一曰寒,二曰熱,三曰水。病熱者,發於夏而不發於冬。冷病者,遇寒則發也。水病者,胸膈滿悶,腳先腫也。熱病者,宜蛤蚧丸。冷病,宜煮肺散。水病審其冷熱虛實。虛而冷者,紫金丹。熱而實者,防己丸。此出《養生必用方》,不合防己丸,但言腹有濕熱。

白話文:

一般人患有喘症,其證狀有三種:一是寒喘,二是熱喘,三是水喘。患有熱喘的人,夏天易發病,冬天不發病。患有寒喘的人,遇冷就會發病。患有水喘的人,胸中隔膜有滿悶感,而且雙腳會首先腫脹。患有熱喘的人,可以使用蛤蚧丸治療。患有寒喘的人,可以使用煮肺散治療。至於患有水喘的人,要先辨別其冷熱虛實。虛寒的人可以使用紫金丹。熱實的人可以使用防己丸。這出自《養生必用方》,但書中並沒有提到防己丸,只說腹部有濕熱。

欲驗喘疾是水不是水者,小便澀,腳微腫而喘者,水證也,當作水治之。小便不澀,腳不腫,只作喘治之。沈存中《良方》蒲頹葉、孫大資麻黃梓樸湯,不拘冷熱,皆可服也。(《醫說》引《醫余》)

白話文:

要判斷喘疾是水引起的還是不是水引起的,如果有小便不順暢,腳輕微腫脹而喘,就是水證,應當按照水證來治療。小便不澀,腳不腫,就只作為喘疾來治療。沈存中《良方》中的蒲頹葉、孫大資麻黃梓樸湯,不分寒熱,都可以服用。(《醫說》引用《醫餘》)

肺虛肺寒,必有氣乏表怯、冷痰如冰之證,法當溫補,如官桂、阿膠之類是也。肺實肺熱,必有壅盛胸滿、外烘上炎之狀,法當清利,如桑白皮、葶藶之類是也。水氣者,漉漉有聲,怔忪浮腫,與之逐水利小便,如小半夏茯苓湯五苓散輩。驚憂者,惕惕悶悶,引息鼻張,與之寬中下氣,如四七湯桔梗枳殼湯輩。

白話文:

1、肺虛肺寒:症狀表現為氣息短促、體表虛弱畏寒、痰液稀薄且冰冷。治療方法應以溫補藥物為主,如官桂、阿膠等。

2、肺實肺熱:症狀表現為胸部脹滿、熱氣上蒸。治療方法應以清利藥物為主,如桑白皮、葶藶等。

3、水氣:症狀表現為水腫、小便不利,伴有漉漉水聲。治療方法是服用利水滲濕藥物,如小半夏茯苓湯、五苓散等。

4、驚憂:症狀表現為心煩氣悶、呼吸短促。治療方法應以寬中下氣藥物為主,如四七湯、桔梗枳殼湯等。

陽明之氣下行,今逆而上行,古人以通利為戒,如分氣紫蘇飲、《指迷》七氣湯半夏二陳湯加縮砂施之為當。真陽虛憊,腎氣不得歸元,固有以金石鎮墜、助陽接真而愈者,然亦不可峻驟,且先與安腎丸八味丸輩,否則人參煎湯,下養正丹治之。雄黃、麻黃、馬兜鈴、漢防己、雞內金諸品,非不主喘也,如前治法,大要究其受病之原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脈的氣血應該向下運行,但現在卻逆向而上,古人以疏通為戒,如分氣紫蘇飲、《指迷》七氣湯加半夏、二陳湯加縮砂等治療方法是適當的。真陽虛弱,腎氣不能歸於本元,所以有以金石鎮墜、助陽接真而治癒的,但也不能激進,應先服用安腎丸、八味丸之類的藥物,否則可用人參煎湯,服用養正丹治療。雄黃、麻黃、馬兜鈴、漢防己、雞內金等藥物,並非不能治療喘息,如前面的治療方法,主要還是要究明發病的根本原因。

至若傷寒發喘,表汗里下;腳氣喘滿,疏導收功。此則但療本病,其喘自安,丸機之士,可以舉隅而反矣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至於傷寒發喘,發汗解表,攻下以驅邪;腳氣喘滿,疏導開通,則收斂功成。這就是隻治療根本病,喘病自然會平靜下來,懂得丸藥功效的人,可以舉例來反證一下吧。(《直指》)

戴云:有痰喘,有氣急喘,有胃虛喘,有火炎上喘。痰喘者,凡喘便有痰聲。氣急喘者,呼吸急促而無痰聲。有胃虛喘者,抬肩擷肚,喘而不休。火炎上喘者,乍進乍退,得食則減,食已則喘。大概胃中有實火,膈上有稠痰,得食入咽,墜下稠痰,喘即止。稍久食已入胃,反助其火,痰再升上,喘反大作。

白話文:

戴雲說:喘息有痰喘、氣急喘、胃虛喘、火炎上喘。痰喘的人,每次喘息時都會聽到有痰的聲音。氣急喘的人,呼吸急促,但沒有痰音。胃虛喘的人,會聳肩縮肚,喘個不停。火炎上喘的人,病情時好時壞,吃了東西就會好一點,吃完後又開始喘。通常是因為胃裡有實火,膈膜上有濃痰,食物從喉嚨吞下後,會帶下濃痰,喘息就會停止。但不久之後,食物進入胃裡,反而會助長胃火,濃痰再次往上湧,喘息就會再度發作。

俗不知此,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者,以火濟火也。昔葉都督患此,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,後以導水丸利五、六次而安矣。(《金匱鉤玄》)

白話文:

一般人不知道這個道理,把脾胃虛弱當成是燥熱之病來治療,這就好比火上加油一樣。過去葉都督患有此病,諸多名醫都把其當成胃虛來治療,但都治不好。後來,用導水丸連續治療五、六次後,病就好了。(《金匱鉤玄》)

哮證喘吼如水雞之聲,牽引背胸,氣不得息,坐臥不安,或肺脹胸滿,或惡寒肢冷。病者夙有此根,又因感寒作勞氣惱,一時暴發,輕者三、五日而寧,重者半月或一月而愈。治法專以祛痰為先,兼用解散,如九寶湯三拗湯蘇子降氣湯皆可選用。(《統旨》)

白話文:

哮喘的症狀是喘息吼叫,聲音像水雞,牽引背部胸部,呼吸困難,坐臥不安,或者肺部脹滿,或者畏寒肢體冰冷。病人原本就有這種根源,又因為受寒勞累生氣,一時突然發作,輕則三五天內痊癒,重則半個月或一個月後才能痊癒。治療方法主要是以祛痰為先,兼用解散的方法,像九寶湯、三拗湯、蘇子降氣湯都可以選擇使用。(出自《統旨》)

虛實(虛似實、實似虛治驗)哮喘之證,有實有虛,蓋因痰火內郁,厥氣上逆所致。但實者氣盛而息粗,多系外感;虛者氣微而息遲,多由內傷。治療之法,虛者補之以甘溫,實者散之以辛涼,加之以治火治痰之劑,無有不效。學者臨證,宜深察焉。(《原理》)

白話文:

虛實(虛似實、實似虛治療驗證),哮喘的病情,有實有虛,大體是由於痰火內鬱,逆氣上竄所引起的。但是實症的人,氣盛而喘息急促,多半是由外感引起的;虛症的人,氣微弱而喘息緩慢,多半是由內傷引起的。治療的方法,虛症用甘溫藥物來補益,實症用辛涼藥物來疏散,再配合治療火邪和痰邪的藥物,就沒有不奏效的。學醫者在臨牀診治時,應仔細觀察、辨別(虛實)。

氣喘之病,最為危候,治失其要,鮮不誤人,欲辨之者,亦惟二證而已。所謂二證者,一曰實喘,一曰虛證也。此二證相反,不可混也。然則何以辨之?蓋實喘者有邪,邪氣實也;虛喘者無邪,元氣虛也。實喘者,氣長而有餘;虛喘者,氣短而不續。

白話文:

氣喘的疾病,是最為危急的狀況,如果治療的方法不對,很少有不誤人的,想要辨別這種疾病,也只有兩種症狀而已。所謂的兩種症狀,一種叫做「實喘」,一種叫做「虛喘」。這兩種症狀是相反的,不可以混淆。那麼要如何辨別呢?的確是實喘的人有邪氣,邪氣是實在的;虛喘的人沒有邪氣,是元氣虛弱。實喘的人,呼吸長而有餘;虛喘的人,呼吸短而不連續。

實喘者,胸喘氣粗,聲高息湧,膨膨然若不能容,惟呼出為快也;虛喘者,慌張氣怯,聲低息短,皇皇然若氣欲斷,提之若不能升,吞之若不相及,勞動則甚而惟急促似喘,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。此其一為真喘,一為似喘。真喘者其責在肺,似喘者其責在腎。何也?蓋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根。

白話文:

實喘:胸部感到喘氣粗重,聲音洪亮,呼吸急促,好像身體無法容納,只有呼氣才感到舒暢。

虛喘:感覺驚慌、氣虛怯弱,聲音低沉、呼吸短促,好像氣息要斷了,吸氣時感覺氣息無法上升,吞嚥時感覺氣息無法到達,勞動後症狀加重,呼吸急促,似乎喘不過氣來,只有深呼吸才能感到舒暢。

實喘是真正的喘息,虛喘則是類似的喘息。實喘的責任在肺,虛喘的責任在腎。為什麼呢?肺是氣的主人,腎是氣的根源。

肺主皮毛而居上焦,故邪氣犯之,則上焦氣壅而為喘,氣之壅滯者,宜清宜破也。腎主精髓而在下焦,若真陰虧損,精不化氣,則下不上交而為促,促者斷之基也,氣既短促而再加消散,如壓卵矣。(《景岳》)(按:此下說脈候,既出上。)

白話文:

肺臟主導人體的皮毛,位於上焦。因此,如果邪氣侵襲肺臟,則上焦的氣機就會壅滯,從而導致喘息。氣機壅滯的情況,應該採取清化和破除的治療方法。腎臟主導精髓,位於下焦。如果腎臟的真陰虧損,精氣得不到化生,則下焦和上焦的氣機就不能交匯,從而導致氣促。氣促是氣短的基礎。如果氣短促的症狀再進一步加重,就會像雞蛋被壓碎一樣。

凡虛喘之證,無非由氣虛耳。氣虛之喘,十居七八,但察其外無風邪、內無實熱而喘者,即皆虛喘之證。若脾肺氣虛者,不過在中上二焦,化源未虧,其病猶淺。若肝腎氣虛,則病出下焦,而本末俱病,其病則深,此當速救其根以接助真氣,庶可回生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虛喘的證狀,都是由氣虛造成的。由氣虛造成的喘氣,佔了十之七八。只要觀察到外無風邪、內無實熱,卻仍有喘氣的現象,那麼就是虛喘的證據。假若是脾肺氣虛的人,只是在中、上兩焦出現問題,身體的化生來源還沒有虧損,情況還不算嚴重。假若是肝腎氣虛的人,病情就出在下焦,而且上下交困,情況就比較嚴重了。這種情況,必須趕快搶救根源,以幫助真氣的運行,這樣纔有機會挽回病人的生命。

其有病久而加以喘者,或久服消痰散氣等劑而反加喘者,或上為喘咳而下為泄瀉者,或婦人產後亡血過多,則營血暴竭,孤陽無依而為喘者,此名孤陽絕陰,剝極之候,已為難治,更毋蹈剝膚之戒也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有很多人生病很長時間了,而且還出現了喘氣的情況;或者服用消痰、散氣的藥物很長時間了,但是喘氣反而加重了;或者上半身有喘咳,下半身有腹瀉的情況;或者婦人產後失血過多,營血突然枯竭,孤陽沒有依附而出現喘氣的情況。這叫做孤陽絕陰,剝極之候,已經很難治療了,更不能再犯剝膚之戒了。(同上)

實喘之證,以邪實在肺也。肺之實邪,非風寒則火邪耳。蓋風寒之邪,必受自皮毛,所以入肺而為喘。火之熾盛,金必受傷,故亦以病肺而為喘。治風寒之實喘,宜以溫散。治火熱之實喘,宜以寒涼。又有痰喘之說,前人皆曰治痰,不知痰豈能喘,而必有所以生痰者,此當求其本而治之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實喘的病證,是邪氣實在肺部侵襲所致。肺部實邪,不是風寒邪氣,就是火邪。風寒邪氣,必定從皮毛侵入,進入肺部而為喘。火氣熾盛,金(指肺)必受傷害,所以也會侵害肺部而為喘。治療風寒實喘,應以溫散的方法。治療火熱實喘,應以寒涼的方法。還有一種說法是痰喘,前人都說治療痰,卻不知道痰怎麼能引起喘,而必定有產生痰的原因,這應該尋找其根本原因來治療。

實喘之證有四:一曰風寒,夫肺之合皮也,其榮毛也。風寒之邪,受自皮毛,故得以入肺而為喘。其治則宜辛散,如定喘湯參蘇飲之類是也。一曰火熱,夫肺屬金,其畏火。火熱熾盛,金氣必傷,故亦以病肺而為喘。其治宜用寒涼,如瀉白散桑白皮湯之類是也。一曰氣逆,夫肺居上焦而司氣化。

白話文:

實喘的證狀有四類:第一種是風寒證。肺與皮膚相合,皮膚滋養著體毛。風寒之邪侵犯皮膚後,可以進入肺臟引起喘證。治療這種喘證應該使用辛散的藥物,例如定喘湯、參蘇飲等。第二種是火熱證。肺臟屬金,懼怕火熱。火熱熾盛時,會損傷金氣,導致肺臟生病而出現喘證。治療此種喘證應使用寒涼的藥物,例如瀉白散、桑白皮湯等。第三種是氣逆證。肺臟位於上焦,掌管氣化。

若暴怒所加,上焦閉郁,則呼吸奔迫而為喘。其治則宜開散或潤降之,如四磨、四七、蘇子降氣之類是也。一曰水飲,夫肺氣清虛,不容一物。若痰飲水氣上乘於肺,則氣道壅塞而為喘。其治則宜消導,如神秘、導痰、二陳、半夏、茯苓之類是也。而虛喘之證有二:一者由乎脾肺。

白話文:

如果暴怒了,上焦閉塞鬱積,就會呼吸急促而喘氣。治療方法宜用開散或潤降之藥,如四磨、四七、蘇子降氣之類的藥。第二種是水飲,肺氣清虛,容不得一點東西。如果痰、飲、水氣上乘於肺,就會氣道閉塞而喘氣。治療方法宜消導,如神祕、導痰、二陳、半夏、茯苓之類的藥。而虛喘的證狀有兩種:一種是脾肺虛弱引起的。

夫肺為氣之主,而脾則肺之母也。脾肺有虧則氣化不足,不足則短促而喘,此病在上中二焦,而根蒂未傷,其病,猶淺,且補益其氣,則喘自止,有熱者生脈散,無熱者獨參之類是也。一者由乎肝腎。夫腎為氣之根,而肝則腎之子也。肝腎有虧則氣道不納,不納則浮散而喘,此病出乎下焦,而本末俱病,其病則深。

白話文:

肺是主導氣的臟器,而脾則像是肺的母親。脾肺兩虛,氣就會不足,不足就會喘氣急促、呼吸短促。這種病症在中上兩焦段,根底還沒有受到損傷,程度還淺。只要通過補氣的方法來治療,喘症自然會停止。有熱的病人可以服用生脈散,沒有熱的病人可以服用獨參湯之類的藥物。一種是由肝腎引起。腎是氣的根源,而肝則是腎的兒子。肝腎兩虛,就會導致氣道不通暢,不通暢就會浮散而喘,這種病症出於下焦段,根本和末端都受到了損害,程度就比較深。

非速救其根,則氣不復,輕者八味腎氣,重者黑錫、正元之類是也。(《病機匯論》)

邵新甫曰:喘證之因,在肺為實,在腎為虛,先生揭此二語為提綱。其分別有四:大凡實之寒者,必挾凝痰宿飲,上干阻氣,如小青龍、桂枝加樸杏之屬也。實而熱者,不外乎蘊伏之邪,蒸痰化火。有麻杏甘膏、《千金》葦莖之治也。虛者有精傷、氣脫之分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白話文:

邵新甫說:喘證的病因,在肺是實,在腎是虛,先生提綱挈領地總結出這兩句話。其分別有四種:凡是實證的寒證,必定夾雜凝痰宿飲,上行阻礙氣機,就像小青龍、桂枝加樸杏這些方劑。實證的熱證,不外乎體內潛伏的邪氣,蒸痰化火。有麻杏甘膏、《千金》葦莖湯之類的治法。虛證有精氣損傷、元氣脫離的區別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丹溪謂新病屬實,久病屬虛。按新病亦有虛者,如其人本虛而忽感風寒,是新病亦有虛也。久病亦有實者,如其人痰塞肺竅,久而不開,喘何由除,是久病亦有實也。(《醫碥》)

白話文:

朱丹溪認為新得的病屬實證,舊病屬虛證。但是,新病也有虛證,比如這個人生來虛弱,突然受到風寒,這就是新病也有虛證。舊病也有實證,比如這個人的痰塞住肺竅,長久堵塞沒有疏通,喘息怎麼能夠消除,這就是舊病也有實證。

若虛喘脈微,色青黑,四肢厥,小便多,以《活人書》五味子湯四磨湯。(《丹溪》)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出現氣喘虛弱、脈搏微弱、面色青黑、四肢冰冷、小便太多的症狀,可以根據《活人書》中的五味子湯或四磨湯來治療。(《丹溪心法》)

東陽一羽士,年五十餘,素有喘病,九月間得發熱惡寒證,喘甚,脈洪盛而似實。一醫作傷寒治而用小柴胡湯枳殼陳皮等藥,六日後欲行大承氣。一醫曰不可,當作傷食治,宜用枳實導滯丸。爭不決,召予視之。二醫皆曰:脈實氣盛,當瀉。予為診後曉之曰:此火盛之脈,非真實也。

白話文:

在東陽有一個讀書人,五十多歲,一直有氣管炎。在九天期間,他開始發燒,然後感到寒冷,呼吸也十分粗重,脈衝動脈盛而像是真實的。

有一位醫生做出了受傷的氣管炎症狀,就使用了小柴胡湯這種藥,另外加了降壓皮質素、陳皮等藥品。在六天之後,想實施一次大的處理。

另一位醫生卻說,自己當做是消化系統的疾病來治,應該使用印染導則丸。他們爭執不休,所以叫我知道。兩個醫生都說:脈真氣盛,應該解釋一下。我診斷之後告訴他:這是火發氣盛的脈象,但並不是真實的情況。

觀其短氣不足以息,當作虛治而用補中益氣湯,加麥門冬五味子,入附子三分煎服。二帖脈收斂而病輕減,六帖病痊安。(《正傳》)

白話文:

觀察病人呼吸短促不能平息,應該按照氣虛來治療,使用補中益氣湯,並且加入麥門冬、五味子,再放入三分的附子煎服。喝了兩次藥後,脈搏收斂且病情減輕,服用六次藥後,身體痊癒健康。(《正傳》)

盤溪周訓導舜卿,年五十時,患痰火之證,外貌雖癯,稟氣則厚,性不喜飲。請朱醫視脈,孟浪指為虛火,用補中益氣湯加參、術各五錢。病者服藥逾時,反致氣喘上升,喘息幾不能活。復延錢中立視之,曰:此實火也,宜瀉不宜補。痰氣得補,火邪愈熾,豈不危殆。先用二陳湯探吐,出痰碗許,其後安寢。

白話文:

盤溪的周訓導,名叫舜卿,五十歲時,患上痰火之症,外貌雖然消瘦,但稟氣卻很厚實,性情不喜歡喝酒。他請朱醫診脈,朱醫粗心大意地認為是虛火,用補中益氣湯加參、術各五錢。病者服藥過後,反而導致氣喘上升,喘息得幾乎不能活下去。又請錢中立診治,錢中立說:這實際上是實火,應該瀉而不是補。痰氣得到滋補,火邪就會更加旺盛,豈不是危險嗎?先用二陳湯探吐,吐出痰來一大碗,之後安然睡覺。

平明仍用二陳去半夏,加樸消大黃,下結糞無數,其熱始退。更用調理藥,旬日始安。籲!不識病機,妄施補瀉,鮮不敗事者矣。(《續醫說》)

白話文:

到了第二天早上,仍然使用陳皮、半夏、樸硝和大黃,拉出很多宿便,高燒才退了下去。再用調養身體的藥物,十多天才痊癒。唉!不瞭解疾病的機理,一味地使用補藥和瀉藥,很少有不失敗的。

遇冷則發證,有內熱而外逢寒則發,脈沉數者,謂之寒包熱。治法以仲景越婢加半夏湯發表諸方之類,及預於八九月間未寒之時,用大承氣湯先下其熱,至冬寒時,無熱可作,喘自不發者是也。(《醫統》)

白話文:

遇上寒冷天氣就會發病,內有熱氣而外遇寒氣就會發病,脈沉數的人,稱為寒包熱。治療方法以仲景的越婢加半夏湯發表諸方之類,並在八、九月間天氣未寒涼時,用大承氣湯先將熱氣瀉下,到了冬天寒冷時,沒有熱氣可引起,喘息自然不會發作。(《醫統》)

哮喘遇冷則發,其法有二:一屬中外皆寒,溫肺湯鍾乳丸冷哮丸選用,並以三建膏護肺俞穴最妙。一屬寒包熱,越婢加半夏湯麻黃定喘湯表散其邪,平時用蘆吸散亦妙。古人治寒包熱邪,預於八、九月未寒之時,用滾痰丸下其熱痰,後至冬無熱可包,則不發矣。(《醫通》)(按:咳嗽預用滾痰丸,出《汪石山醫案》,載在波門瀉肺方中。)

白話文:

哮喘遇到寒冷的環境就會發作,治療的方法有兩種:

第一種是屬於中外皆寒,可以使用溫肺湯、鍾乳丸、冷哮丸等藥物,同時使用三建膏護理肺俞穴效果最佳。

第二種是屬於寒包熱,可以使用越婢加半夏湯、麻黃定喘湯來發散外邪,平時也可以使用蘆吸散來緩解症狀。

古代醫生在治療寒包熱邪時,會在八、九月未寒之時,使用滾痰丸來化解熱痰,等到冬天到來時,體內沒有熱痰可以包覆,就不會發作了。(《醫通》)(註:咳嗽預先服用滾痰丸,出自《汪石山醫案》,記載在波門瀉肺方中。)

水喘(水腫為喘)水喘,有人先因咳發喘,胸膈痞悶,難於倒頭,氣上湊者,宜早利水道,化痰下氣,若不早治必成水,宜服紫金丹。(《醫說》引《醫余》)(按:紫金丹當是《水氣》禹餘糧丸。)

白話文:

水腫引起的喘息。有人先因咳嗽而引起喘息,胸悶堵塞,難以平躺,氣息上衝。應及早利尿、化痰、降氣。若不早些治療,必然會變成水腫,應服用紫金丹。(《醫說》引《醫餘》)(注:紫金丹應是《水氣》中的禹餘糧丸。)

水病為喘者,以腎邪干肺也。然水不能化而子病及母,使非精氣之敗,何以至此。此其虛者十九,而間乎虛中挾實,則或有之耳。故凡治水喘者,不宜妄用攻擊之藥,當求腫脹門諸法治之,腫退而喘自定矣。古法治心下有水氣,上乘於肺,喘而不得臥者,以《直指》神秘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水病患者常伴有喘鳴,這是因為腎臟的邪氣侵犯了肺臟。然而,水氣不能自行化解,子病及母的病理模式便形成了,若非精氣的虧損,怎麼會變成這樣呢?此類患者中,虛症佔十九分之十九,偶爾也有虛中夾實的。所以,治療水喘的患者,不宜盲目使用攻擊性的藥物,應該依照治療腫脹的各種方法來治療,腫脹消退後,喘鳴自然就會平息。古代治療心下有水氣,上犯肺臟,喘得無法入睡的患者,使用《直指》中的神祕湯作為主治藥方。

但此湯性用多主氣分,若水因氣滯者,用之則可;若水因氣虛者,必當以加減《金匱》腎氣湯之類主之。(《景岳》)(按:神秘湯用陳皮、北梗、紫蘇、人參、五味子、檳榔、桑白皮、半夏、甘草、姜煎服)

白話文:

但是這個湯的特性大多是作用於氣的部分,如果水腫是因為氣滯所造成的,用這個湯是可以的;如果水腫是因為氣虛所造成的,就一定要用加減《金匱》的腎氣湯之類的來治療。(《景嶽》)(按:神祕湯的成分有陳皮、北梗、紫蘇、人參、五味子、檳榔、桑白皮、半夏、甘草、生薑,煎服即可)

食喘,食喘者,凡病初起即喘急,多是停食也,或放屁,甚者或咬人,消食自愈。小兒行走氣急作喘,多是食。食喘兼外感,散邪消食。經有胃喘一證,謂胃絡不和,氣逆作喘(胃氣本下行,二腸脈亦從頭走足。若不下行,而反干平上,則氣喘逆)。然所以致逆者,非火則食與痰耳,審治之。(《醫碥》)

白話文:

食喘,食喘是指,凡是生病後,一開始就感到喘急,大多是停食引起的,或放屁,嚴重的甚至會咬人,消化食物後就會自癒。小孩在行走時出現氣急、喘的現象,大多是食引起的。食喘合併外感,則要散邪消食。經書上有一種「胃喘」的症狀,是指胃絡不和,氣逆而產生喘(胃氣應向下行,二腸的脈絡也從頭走到腳。若胃氣不向下運行,反而向上逆行,就會引起氣喘)。然而,導致氣逆的原因不外乎是火、食與痰,應審慎辨別並治療。(《醫碥》)

喉中如水雞鳴,肺病令人上氣,兼胸膈痰滿,氣行壅滯,喘息不調,致咽喉有聲,如水雞之鳴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喉嚨裡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,肺部疾病讓人上氣不接下氣,同時胸膈間痰液充滿,氣行不通暢,呼吸不調,導致喉嚨發出聲音,就像水雞的叫聲一樣。(《病源論》)

嘔吐,肺主於氣,肺為邪所乘則上氣,此為膈內有熱,胃間有寒,寒從胃上乘於肺,與膈內熱相搏,故乍寒乍熱而上氣,上氣動於胃,胃氣逆故嘔吐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嘔吐:肺主於氣,肺受到邪氣侵犯,就會導致上氣,這是因為膈內有熱,胃間有寒。 寒從胃部往上侵犯到肺,與膈內熱相搏擊,所以時而感到寒冷,時而感到燥熱,並出現上氣的症狀。上氣會影響胃,胃氣逆行,所以會出現嘔吐。

身腫,肺主於氣,候身之皮毛,而氣之行,循環臟腑,流通經絡。若外為邪所乘,則膚腠閉密,使氣內壅,與津液相併,不得泄越,故上氣而身腫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身體浮腫的病症,是肺臟主管氣,氣作用在身體的皮膚與皮毛,而氣的運行,在臟腑之間循環,經絡之間相互聯絡。如果外在受到邪氣的侵犯,那麼皮膚腠理就會緊密,使氣在體內壅滯,與津液相互交結,不能疏散宣發,因此往上冒出體表而形成浮腫。(《病源論》)

死證,《葛氏方》云:上氣喘嗽,肩息不得臥,手足逆冷,及面浮腫者死。(《醫心方》)

病氣人,一身悉腫,四肢不收,喘無時,厥逆不食,脈候沉小者死,浮大者生。(《中藏》)

汗出發潤者為肺絕,身汗如油喘者為命絕,直視讝語喘滿者不治。諸有篤病,正氣欲絕之時,邪氣盛行,多壅逆而為喘,然則喘之危惡,又安可尋常目之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汗液流出而潤澤者是肺絕症,身上汗液像油一樣並且喘氣者是命絕症,目光凝視、言語錯亂、喘氣胸悶者不能治癒。諸如患有嚴重疾病,正氣將要消失的時候,邪氣盛行,多壅塞逆行而形成喘氣,但是,這種喘氣的危險和痛苦,又怎麼能用尋常的眼光來看待呢?

喘甚胸前高起,此脈絡散張,不治。(《原病集》)

(《醫通》曰:凡哮證見胸凸背駝者,此肺絡散,為痼疾,不治。)

凡喘病,上喘下泄者死,上喘而小便利者死。喘病危篤,鼻出冷氣者,此肺絕也。(《蒼生司命》)

人有大病不得瘥,一朝加喘者,不治。(《保命歌括》)

治例,大抵哮喘,未發以扶正為主,已發以攻邪為主(按:此語出丹溪)。亦有痰氣壅盛壯實者,可用吐法。大便秘結,服定喘藥不效,而用利導之藥而安者。治須使薄滋味,不可純用涼藥,亦不可多服砒毒劫藥,倘若受傷,追悔何及。(《統旨》)

白話文:

治療原則:

  1. 哮喘未發作時,以扶助正氣為主。

  2. 哮喘發作時,以祛除邪氣為主。(按:此語出自丹溪。)

  3. 有些痰氣壅盛、體質壯實的人,可用催吐的方法治療。

  4. 大便祕結,服用定喘藥無效時,使用通便藥物,可以緩解症狀。

  5. 治療哮喘,飲食應清淡,不可單純使用寒涼藥物,也不可服用過多砒霜等有毒藥物,以免損傷身體,後悔莫及。(見《統旨》)

扶正氣者,須辨陰陽,陰虛者補其陰,陽虛者補其陽。攻邪氣者,須分微甚,或散其風,或溫其寒,或清其痰火。然發久者,氣無不虛,故於消散中,宜酌加溫補,或於溫補中,宜量加消散。此等證候,當惓惓以元氣為念,必使元氣漸充,庶可望其漸愈。若攻之太過,未有不至日甚而危者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扶助正氣的方法,必須辨別陰陽,陰虛者補其陰,陽虛者補其陽。攻伐邪氣的方法,必須區分輕重緩急,或散其風,或溫其寒,或清其痰火。然而,病發日久者,正氣無不虛損,因此在消散邪氣的同時,應酌情加入溫補之法,或在溫補的同時,宜適量增加消散之法。對於此等證候,應時時刻刻以扶助元氣為念,務必使元氣逐漸充盛,方可望其逐漸痊癒。若攻伐邪氣太過,沒有不導致病情日益嚴重而危及生命的。

膈有膠固之痰,外有非時之感,內有壅塞之氣,然後令人哮喘。能溫之汗之吐之,皆是良法。若逡巡調理,則虛喘宜之。人而羸瘦氣弱,則宜灸其背腧。今考古方七首,而哮喘之大目可知矣。(《醫方考》)(按:古方七首系麻黃湯、瓜蒂散、定喘湯、五味子湯、附子理中湯六君子湯青皮江子方。)

白話文:

膈肌上有黏稠的痰液,外感非時風邪,內有壅塞之氣,於是出現哮喘。用溫熱藥物、發汗藥物、催吐藥物的方法都是治療哮喘的良法。如果治療猶豫不決,就會虛喘不止。人若體質虛弱、氣虛,宜灸其背部沿脊椎兩側的腧穴。現在考查古代的七個治療哮喘的藥方,哮喘治療的大方向就可以知道了。(醫方考)中提到的七個藥方:麻黃湯、瓜蒂散、定喘湯、五味子湯、附子理中湯、六君子湯、青皮江子方。

治當安五臟養肺金,人身難治之病有百證,喘病其最也。喘病無不本之於肺,然隨所傷而互關,漸以造於其極,惟兼三陰之證者為最劇。三陰者,少陰腎、太陰脾、厥陰肝也。而三陰又以少陰腎為最劇云云。究而言之,豈但窠囊之中痰不易除,即肺葉之外,膜原之間,頑痰膠結多年,如樹之有蘿,如屋之有遊,如石之有苔,附托相安,倉卒有難於劃去者。肺金以脾土為母,而肺中之濁痰,亦以脾中之濕為母。脾性本喜燥惡濕,迨夫濕熱久錮,遂至化剛為柔,居間用事。飲食入胃,既以精華輸我周身,又以敗濁填彼竅隧。始尚交相為養,最後挹此注彼,顓為外邪示豈弟,致使憑城憑社輩,得以人遂其奸。如附近流寇之地,益以巨家大族暗為輸導,其滋蔓難圖也,有由然矣。治法必靜以馭氣,使三陰之火不上升,以嘿杜外援;又必嚴以馭脾,使太陰之權有獨伸,而不假敵餼。我實彼虛,我堅彼瑕,批瑕搗虛,迅不掩耳,不崇朝而掃清穢濁。乃廣服大藥,以安和五臟,培養肺金。肺金之氣一清,則周身之氣翕然從之下降,前此上升濁邪,允絕其源,百年之間,常保清明在躬矣。(《寓意草》)(按:喻氏論窠囊之痰,既從《醫通》刪正。錄之《痰涎》中,今更取意與彼異者,拈出於茲,讀者宜互參耳。)

白話文:

治療喘病的首要任務是安五臟、養肺金。百病之中,喘病最難治療。喘病無不以肺為根本病因,但會隨著其他臟腑的病變而相互影響,漸而越發嚴重,其中尤以兼有少陰腎(腎臟)、太陰脾(脾臟)、厥陰肝(肝臟)三陰證候的患者病況最為嚴重。三陰證中,又以少陰腎證最為嚴重,種種病變的根源在於病場所在的臟腑、病變的性質以及病變的變化規律。究其原因,豈止肺部的肺絡痰不易消除,連肺葉表面與髒胸膜之間的陳舊痰液粘結成塊,經年累月,猶如樹上生滿了藤蘿,屋樑上懸滿了蜘蛛網,石頭上長滿了苔蘚,附著一起,難以倉促擺脫。肺金的母臟是脾土,肺中的濁痰以脾中的濕邪為淵源。脾臟的本性喜燥惡濕,但是濕熱之邪長時間封閉於臟腑,脾土的剛健之氣遂轉化為柔弱之性,而濕熱之邪則趁機充斥於其中,發揮作用。飲食入胃之後,既以營養精華輸佈全身,又以腐敗之物填塞脾胃的孔竅。起初脾胃尚能互相滋養,最後卻是此消彼長,頑固地向外邪顯示出柔弱無能的樣子。這就猶如臨近寇兵盤踞之地,又加上大戶富族暗中給予輸送,那盜寇的蔓衍滋生就難以估量,道理就是如此。治法務必寧靜以制約氣機,使三陰之火不致妄動而使濁液上行,從而暗中杜絕外邪的援助;又務必嚴格以制約脾臟,使太陰脾權獨自伸張,而不讓他接受敵人的接濟。我是實質,敵人必虛;我是堅固,敵人必有破綻,攻敵之瑕,擊敵之虛,迅疾如掩耳,一舉蕩滌積弊。然後廣用大藥,以安和五臟,滋養肺金。肺金之氣一經清肅,則全身之氣隨之從下而降,從前上炎的濁邪,源頭盡絕,長年累月,體安神和。(按:喻氏論述肺絡痰濁,是根據《醫通》刪正而成。原載《痰涎》篇中,現在再選取與原載不同者,摘錄於此,讀者宜互相參閱比較。

冷水入肺宜吐下之,《古今錄驗》宮泰說:李將軍兒得病,喘息甚難,並數上氣呼吸,療之不瘥遂亡。本由食餅後乃飲水得之,服五味湯不瘥,此輩皆死。是後乃有婢,得之行極而渴,飲水多,此為所發起同,與五味湯亦不瘥,然後小瘥,泰因此與三物備急藥半錢,吐下得瘥。由此思惟,病之所由,以冷水入肺及入腸,寒熱不消化,結聚逼迫於胃口,故令其呼吸之氣息不得下過,為喘而上氣息數也。宜吐下之,亦可與三物瓜蒂散吐之。(《外臺》)(按:三物瓜蒂散用瓜蒂、杜蘅、人參。)

白話文:

冷水流入肺裡宜用嘔吐和瀉下的方式治療。《古今錄驗》中,宮泰說:李將軍的兒子生了一種病,喘息特別困難,還幾次上氣不接下氣,用藥治療不能痊癒,終至死亡。原來是因吃了餅後又喝了水得的病,服用了五味湯也不見好轉,這種病都得死。後來有個婢女也得了這種病,病情發展到極度口渴,喝了很多水,這就引發了同樣的病症,用五味湯治療也不見好轉,後來才慢慢好轉。宮泰憑此經過,給她服用了三物備急藥半錢,服後嘔吐瀉下後就痊癒了。由此可以推斷,這種病是因冷水流入肺部和腸道,寒熱不消化,結聚阻塞於胃口,所以導致呼吸之氣不能向下運行,而出現喘息和上氣不接下氣的症狀。治療時宜用嘔吐和瀉下的方式,也可以用三物瓜蒂散嘔吐治療。(《外臺》)(註:三物瓜蒂散的成分有瓜蒂、杜蘅、人參。)

疏肺諸方,麻黃湯,肺部原有風痰,背腧復感寒邪而成哮喘者,此方主之。(《醫方考》)

治上氣胸滿者,麻黃石膏湯方。

麻黃(四兩),石膏(一枚如雞子大),小麥(一升),杏仁(半升),厚朴(五兩)

白話文:

  • 麻黃:四兩

  • 石膏:一塊如雞蛋大小

  • 小麥:一升

  • 杏仁:半升

  • 厚朴:五兩

上五味㕮咀,以水一斗,先煮小麥熟丟之,下藥煮取三升,去滓分三服。(深師方用治久逆上氣,喉中如水雞鳴,名小投杯湯。咳者,加五味子、半夏各半升,乾薑三累。)(《千金》)(按:均氣八仙湯及《幼幼集成》一方,俱自麻杏甘石湯變來,然其意一在清肺,一在驅痰,仍類列於後。)

白話文:

將五味子、乾薑、小麥、半夏同時研磨成粗末,以水一斗,先煮小麥熟後取出,放入藥物煮沸,取三升藥液,去除渣滓,分三次服用。(深師方用於治療長期的逆氣上衝,喉中像水雞鳴叫,名叫小投杯湯。如有咳嗽,則加入五味子、半夏各半升,乾薑三累。)
(《千金》)

(註:均氣八仙湯和《幼幼集成》一方,都是從麻杏甘石湯變化而來,但其意念一個是清肺,一個是化痰,仍放在後面列出。)

《近效》療久上氣,氣急,臥不得方。

紫蘇葉(二兩),生薑,麻黃(去節),杏仁(各三兩),赤茯苓桑根白皮,葶藶子(各二兩熬),橘皮(一兩半)

白話文:

紫蘇葉(二兩),生薑,麻黃(去除節),杏仁(各三兩),赤茯苓,桑根白皮,葶藶子(各二兩熬),橘皮(一兩半)。

上八味切,以水八升,先煮麻黃去沫,下諸藥和,煮取二升七合,絞去滓,分三服,每服如人行七、八里久,溫服之。(《外臺》)(按:《和劑》華蓋散,從此方增損,既錄《咳嗽》中。)

白話文:

將上列的八種中藥切碎,然後加入八升水,先煮麻黃,並去除泡沫,然後加入其他藥材,一起煮至只剩下二升七合,過濾掉藥渣,分成三份,每份在人步行七、八里路後,趁溫熱的時候服用。(出自《外臺》)

(註:根據《和劑》的記載,華蓋散是根據此方加減而成,現已收錄在《咳嗽》一章中。)

治積年肺氣,九寶散

大腹(並皮),肉桂,甘草(炙),甘紫蘇,杏仁(去皮尖),桑根白皮(各一兩),麻黃(去根),陳橘皮(炒),干薄荷(各三兩館本各二兩)

白話文:

大腹(連著皮)、肉桂、炙甘草、甘紫蘇、去皮尖的杏仁、桑樹白色的樹皮(各取一兩),去根的麻黃、炒過的陳橘皮、幹薄荷(各取三兩,根據館本的記載各取二兩。

上搗為粗末,每服十錢匕,用水一大盞,童子小便半盞,烏梅二個,姜錢五片,同煎至一中盞,濾去滓,食後臨臥服。兩浙張大夫病喘二十年,每至秋冬輒劇,不可坐臥,百方不瘥,後得臨平僧法本方服之,遂瘥。法本凡病喘三十年,服此藥半年,乃絕根本,永不復發。凡服此藥,須久乃效。(《蘇沈》)

白話文:

藥物搗成粗末,每次服用十錢匕,用一大盞水、半盞童子小便、兩個烏梅、五片姜錢同煎成一小盞藥液,過濾掉藥渣,飯後臨睡前服下。浙江的張大夫患喘二十年,每到秋冬就會加重,坐臥不得,用過很多方法都無法治癒後,得到臨平僧侶法本的這個藥方,服用後就痊癒了。法本患喘已三十年之久,服用此藥半年,才徹底根絕,永不再發。凡是服用此藥,必須堅持服用一段時間纔會有效果。(《蘇沈》)

定喘湯。

白果(二十一枚去殼扎碎炒黃色),黃芩(一錢五分微炒),杏仁(一錢五分去皮尖),桑白皮(三錢蜜炙),蘇子(二錢),甘草(一錢),麻黃(三錢),法制半夏(三錢如無用甘草湯泡七次去臍用),款冬花(三錢)

白話文:

  • 白果(21顆,去殼,搗碎,炒至黃色)

  • 黃芩(1錢5分,微炒)

  • 杏仁(1錢5分,去皮尖)

  • 桑白皮(3錢,蜂蜜炙烤)

  • 蘇子(2錢)

  • 甘草(1錢)

  • 麻黃(3錢)

  • 法制半夏(3錢,如沒有,可以用甘草湯浸泡7次,去除臍部)

  • 款冬花(3錢)

上用水三鍾,煎二鍾,作二服,每服一鍾,不用姜,徐徐服。金陵有一鋪舍,用此方專治喘,無不取效,此其真方也。(《眾妙方》)肺虛感寒,氣逆膈熱,作哮喘者,此方主之。(《醫方考》)

白話文:

將三碗水煎煮成兩碗,分兩次服用,每次服用一碗,不要加薑,慢慢服用。金陵有一家藥鋪,專門用這個方子治療哮喘,沒有不奏效的,這就是真正的方子。(《眾妙方》)肺虛受寒,氣息逆亂,膈膜發熱,導致哮喘的患者,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(《醫方考》)

凡喘氣實,服參、耆藥過多,用三拗湯瀉之。(《識病捷法)(按:此係麻黃湯去桂。)

定肺湯,治上氣喘嗽。

紫菀茸,北五味子,橘紅,杏仁(去皮尖略炒),甘草(炙)真蘇子(炒),桑白皮(炒),半夏(制),枳殼(制等分)

白話文:

紫菀茸:紫菀的花朵,曬乾後研磨成細粉。

北五味子:五味子的果實,產於北方。

橘紅:橘子的外皮,曬乾後研磨成細粉。

杏仁:杏子的仁,去皮後略微炒一下。

甘草:經過炙烤的甘草,具有補脾益氣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
真蘇子:蘇子的果實,經過炒製後使用。

桑白皮:桑樹的樹皮,經過炒製後使用。

半夏:半夏的塊莖,經過炮製後使用。

枳殼:枳樹的果皮,經過炮製後使用。

以上各味藥材等份混合,研磨成細粉,即可入藥。

上細銼,每服三錢,姜三片,紫蘇五葉,煎,食後服。(《直指》)

喘嗽面浮,並四肢浮者,蛤蚧一雌一雄頭尾全者,清酒和蜜塗之炙熟,紫團人參似人形者半兩為末,化蠟四兩,和作六餅,每煮糯米薄粥一盞,投一餅攪化,細細熱呷之。(《本草綱目》引《普濟》)

白話文:

呼吸困難、咳嗽,臉和四肢都浮腫的,用一雌一雄頭尾完整的壁虎,用清酒和蜜調勻塗抹,烤熟了吃。用類似人形狀的紫團人參半兩磨成粉末,加上四兩蠟,做成六個餅。每次煮一碗稀薄的糯米粥,放一個餅攪拌融化,慢慢溫熱飲用。(《本草綱目》引用《普濟》)

潤肺諸方,五味子湯。

五味子(半兩炒),人參(去蘆),麥門冬(去心),杏仁(去皮尖),陳皮(去白),生薑(各二錢)

肺虛作喘,脈大者,此方主之。(《醫方考》)(按:此方本出《活人書》。)

治卒上氣喘息便欲絕方,末人參服方寸匕,日五、六。(肘後)

治咳嗽上氣喘急,以人參一味為末,雞子清投新水,調下一錢。昔有二人同走,一含人參,一不含,俱走三、五里許,其不含者大喘,含者氣息自如,此人參之力也。(《綱目》)(按:此方《本草》引《靈苑方》,今錄之血證中。)

白話文:

治療咳嗽上氣喘急的病症,可以使用人參末一味,用雞蛋清加清水調勻,服用一錢。以前有兩個人一起走路,其中一人含著人參,另一人沒有含著人參,兩人一起走了三五里的路程,沒有含人參的那個人喘得厲害,含人參的那個人呼吸順暢,這就是人參的功效。(《綱目》)(註:這個方子出自《本草》,引自《靈苑方》,現在把它錄入血證之中。)

獨參湯,治氣虛喘急,服之喘定者生,不定者死。(《入門》)(按:程星海治虛喘,用人參五錢,生薑十大片,水一鍾,煎五分,頻頻緩服。)

白話文:

獨參湯:用於治療由於氣虛引起的喘息急促,服用後喘息平緩的病人能夠存活,喘息沒有平緩的病人會死亡。(《入門》)(註釋:程星海治療虛弱喘息,使用人參五錢、生薑十大片、水一鍾,煎煮五分鐘,反復緩慢服用。)

予治一婦人,五十餘歲,素有痰嗽,忽一日大喘,痰出如泉,身汗如油,脈浮而洪,似命絕之狀。予適在彼,速用麥門冬四錢,人參二錢,五味子一錢五分,煎服。一帖喘定汗止,三帖後痰亦漸少。再於前方內,加栝蔞仁一錢五分,白朮當歸、芍藥、黃芩各一錢,服二十餘帖而安,此實麥門冬、五味、人參之助也。如自汗兼腹滿脈沉實而喘者,裡實也,宜下之。

白話文:

我治療一位婦女,五十多歲,一直有痰嗽的毛病。忽然有一天她大喘起來,痰像泉水一樣湧出,身體出汗像油一樣,脈搏浮洪,好像命都快沒了一樣。我恰巧在那裡,趕快用麥門冬四錢,人參二錢,五味子一錢五分,煎服。一劑藥下去,喘息平定,汗也止住了。三劑藥後,痰也漸漸少了。再在前面的藥方裡,加上栝蔞仁一錢五分,白朮、當歸、芍藥、黃芩各一錢,服用了二十多劑後,病情痊癒。這都是麥門冬、五味子、人參的功勞。如果自汗兼有腹滿,脈沉實而喘氣的,這是裡實證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

(同上)

上用門冬、五味、人參三味為主,治肺實,或自汗,或少氣而喘,蓋聖藥也。(同上)(按:《要訣》曰:五味有南有北,生津止渴,潤肺益腎。治勞嗽者,宜用北五味。若風邪在肺,宜用南五味。不若二者兼用。)

白話文:

上用:門冬、五味子、人參三味藥材,治療肺部實證,包括自汗、少氣而喘的症狀。這是非常聖藥的神奇藥方。

備註:

《要訣》中提到:五味子分為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,都有生津止渴,潤肺益腎的作用。其中,治療勞嗽的症狀,應該使用北五味子。如果是風寒邪氣侵犯肺部,則應該使用南五味子。如果兩種五味子一起使用,效果會更好。

生脈散,治久病氣虛作喘。(《識病捷法》)

人參胡桃湯,治痰喘。《夷堅己志》第三卷。

新羅人參(一寸許),胡桃肉(一個去殼不剝皮)

上煎湯服。蓋人參定喘,帶皮胡桃斂肺故也。(《是齋》)

杏仁煎,治久患肺喘,咳嗽不止,睡臥不得者,服之即定。

杏仁(去皮尖微炒半兩),胡桃肉(去皮半兩)

上件入生蜜少許,同研令極細,每一兩作一十丸,每服一丸,生薑湯嚼下,食後臨臥。(《楊氏》)《神效方》名三生丸,於本方加生薑(去皮細切,各一兩),同研為泥,可得十三、四丸,臨臥爛嚼一丸。

白話文:

將上好的材料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稱重每一兩製作成十粒藥丸。每次服用一粒藥丸,用生薑湯嚼服。在吃完飯之後的上牀睡覺之前服用。(《楊氏》) 《神效方》稱之為三生丸,在原方基礎上添加生薑(去皮切碎,各一兩),研磨成泥,可以製作十三、四粒藥丸。在睡覺之前慢慢嚼服一粒藥丸。

溫肺(諸方溫中)深師療氣上迫滿,或氣不通,煩悶喘嘔,蘇子湯方。

白話文:

溫肺(各種溫中藥物):用於治療氣往上衝逆,滿塞胸中,或氣不通暢,煩躁悶熱,嘔吐的症狀。

具體的治療方法:

蘇子湯方:

組成:

蘇子一升,生薑三兩,半夏半升,茯苓三兩,遠志三兩,人參三兩,甘草二兩。

製法:

將蘇子、生薑、半夏、茯苓、遠志、人參、甘草等藥物,一起放入鍋中煎煮。

用法:

將煎好的藥湯服用。

功效:

可以溫肺化痰,理氣寬中,降逆止嘔。

適應症:

用於治療氣往上衝逆,滿塞胸中,或氣不通暢,煩躁悶熱,嘔吐的症狀。

蘇子(一升),乾薑(三兩),半夏(四兩洗),桂心,人參(各一兩),橘皮,茯苓(各三兩),甘草(一兩炙)

白話文:

蘇子(一公斤),乾薑(150公克),半夏(200公克,洗淨),桂心、人參(各50公克),橘皮、茯苓(各150公克),甘草(50公克,炙烤過)

上八味切,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半,分為三服。若虛熱,去乾薑,用生薑六兩,加黃芩二兩。(《外臺》)

小青龍湯本方,去麻黃,加杏仁去皮三兩,治水氣喘嗽。若小腹滿,更加茯苓。(《直指》)(按:此即《易簡》杏子湯,既錄《傷寒廣要》中。)

白話文:

小青龍湯的本方,去掉麻黃,加上去皮的杏仁三兩,治療水氣引起咳嗽。如果小腹滿,再加入茯苓。《直指》裡(按:此即《易簡》杏子湯,既在《傷寒廣要》中記載。)

附子理中湯,脾肺虛寒,痰涎壅塞,少有動作,喘嗽頻促,脈來遲細者,此方主之。(《醫方考》)(沉附湯方,載在重墜方中,宜參。)

白話文:

附子理中湯,適用於脾、肺虛寒,痰液壅塞,動作緩慢,呼吸急促,脈搏遲緩、細弱的人。(出自《醫方考》),沉附湯的處方在《重墜方》中,可以參考。

君子湯,氣虛痰喘者,此方主之。(同上)

四君子湯,治氣喘氣短而喘者,呼吸短促而無痰聲也。

人參,白朮(一錢三分),茯苓,陳皮,厚朴(薑汁炒),砂仁,蘇子,桑皮(各六分),當歸(八分),沉香木香(各五分另磨水),甘草(一錢)

白話文:

人參,白術(6克),茯苓,陳皮,厚朴(用薑汁炒製),砂仁,蘇子, 桑皮(各3克),當歸(4克),沉香,木香(各2.5克,研磨成粉,用熱水調服),甘草(5克)。

上劑姜一片,棗二枚,水煎磨沉、木香調服。(《回春》)

理中湯,治寒喘。寒喘者,四肢逆冷,脈沉細也。

砂仁,乾薑(炒),蘇子,厚朴(薑汁炒),官桂,陳皮,甘草(炙各一錢),沉香,木香(各五分水磨入)

上劑,姜三片,水煎磨沉、木香同服。若脈細手足冷,加附子。(同上)

清肺諸方,《廣濟》療肺氣痰上氣急及咳方。

柴胡(五兩),五味子,橘皮,紫菀,貝母,杏仁(各三兩),麻黃(四兩去節),甘草(炙),黃芩(各二兩)

白話文:

柴胡(250g),五味子,橘皮,紫菀,貝母,杏仁(各150g),麻黃(200g,去節),甘草(炙),黃芩(各100g)

上九味細切,搗令極碎,每服取麥門冬一兩去心,生薑半兩切,竹葉一兩半,以水二升五合,先煮麥門冬、生薑、竹葉,有一升五合,內散二兩,煎取一升二合,絞去滓,分二服,平旦空肚服之,一服日晚食消後服之,每日作一劑。(《外臺》)(按:此方麻黃無亦可。)

白話文:

把上九味藥材切碎,搗成極碎的粉末,每一劑取麥門冬一兩,去除中心,生薑半兩切片,竹葉一兩半,用水二升五合,先將麥門冬、生薑、竹葉煮沸,煮到還有一升五合的藥汁時,加入藥粉二兩,繼續煎煮到剩下藥汁一升二合,過濾掉渣滓,分成兩次服用,清晨空腹服用一次,另一劑在吃完晚飯後服用,每天做一劑藥。(《外臺》)(注:這個藥方中麻黃也可以不加。)

深師療卒急上氣,胸心滿,竹筱下氣湯方。

生甘竹筱(一虎口),石膏(一兩),生薑,橘皮(各三兩),甘草(三兩炙)

上五味切,以水七升,煮竹筱取四升半,去滓內諸藥,煮取二升,分二服。此方療忽上氣不止者,服兩三劑瘥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用以上五味藥切片,加入七升水,煮至竹筒中剩四升半,濾去渣滓,放入各種藥物,煮至剩兩升,分作兩次服用。此藥方治療突然發作的氣喘,服用兩三劑便可痊癒。(同上)

初虞世云:火喘,用白虎湯加栝蔞仁、枳殼、黃芩,神效。(《準繩》)

雙玉散,治痰熱而喘,痰湧如泉。

寒水石,石膏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煎人參湯調下三錢,食後服。(《保命集》)

加減瀉白散方。(主治見後瀉下方平氣散下。)

白話文:

加減瀉白散的方劑。(主治見後瀉下方平氣散下。)

知母,陳皮(去白各五錢),桑白皮(一兩),桔梗地骨皮(各五錢),青皮(去白),甘草(炙),黃芩(各三錢)

白話文:

知母、陳皮(去除白色果皮,各五錢),桑白皮(一兩),桔梗、地骨皮(各五錢),青皮(去除白色果皮),甘草(炙烤過的),黃芩(各三錢)。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食後,數服良愈。(《寶鑑》)(按:此方本出《醫學發明》,今去五味子、人參、茯苓,加知母、桔梗、黃芩。又《傷寒廣要》載有增損方,宜並考。)

白話文:

將藥材上部放入嘴中咀嚼服用,每次五錢,加水二杯,煎熬到只剩下容量一杯時,將渣子去除後,趁溫熱時服用,服用幾次就會痊癒。(出自《寶鑑》)(注:此方原本出自《醫學發明》,今去掉了五味子、人參、茯苓,加入知母、桔梗、黃芩。另外,《傷寒廣要》中也記載了增損方,可以參考。)

均氣八仙湯,哮喘氣急而不得息者,宜用。

麻黃(二錢),杏仁(二錢),石膏(三錢),桔梗(一錢),片芩(二錢),知母(二錢),貝母(一錢用北細辛三分煎湯拌炒二母),生甘草(一錢)

白話文:

  • 麻黃:2 錢

  • 杏仁:2 錢

  • 石膏:3 錢

  • 桔梗:1 錢

  • 片芩:2 錢

  • 知母:2 錢

  • 貝母:1 錢(使用北細辛三分,煎湯拌炒兩種母材)

  • 生甘草:1 錢

上銼一劑,水煎溫服。(《壽世》)

豁痰諸方降氣化痰湯,治因於痰者,喘則便有痰聲。

紫蘇子(炒捶碎一錢半),前胡,半夏(湯泡),茯苓,橘紅,桑皮,杏仁(炒),栝蔞仁(炒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
白話文:

紫蘇子(炒熟後搗碎一錢半)、前胡、半夏(用沸水浸泡)、茯苓、橘紅、桑皮、杏仁(炒熟)、栝蔞仁(炒熟,各一錢)、甘草(五分)

水二鍾,姜三片,煎八分,食後服。(《統旨》)

三子養親湯,治凡人年老形衰,苦痰氣喘嗽胸滿。

紫蘇子,芥菜子,蘿蔔子

上各微炒,生絹或稀布小袋盛煮湯,可隨甘旨飲啜,勿煎。(《皆效方》)《韓氏醫通》每劑不過三錢,不宜煎熬太過,若大便索實者,臨服加熟蜜少許。若冬寒,加生薑三片。《濟生全書》本方合導痰湯,亦名三子養親湯。

白話文:

以上各味藥材,微微炒過,用生絹或稀薄布料小袋盛裝,放入湯中煮,可以隨意飲用湯汁,不要煎煮。(《皆效方》)《韓氏醫通》每劑藥材不要超過三錢,不宜煎熬太久,如果大便乾燥堅硬的人,在服用時可以加入少許熟蜂蜜。如果在冬天服用,可以加入三片生薑。《濟生全書》本方可以和導痰湯一起服用,也叫做三子養親湯。

哮喘久不止,不拘老小,一服即止,並治小兒奶哮。

石膏,半夏,栝蔞仁,陳皮,麻黃(各一錢五分),枳實,杏仁(各一錢),甘草(七分),生薑(五片)

白話文:

  • 石膏:1.5錢

  • 半夏:1.5錢

  • 栝蔞仁:1.5錢

  • 陳皮:1.5錢

  • 麻黃:1.5錢

  • 枳實:1錢

  • 杏仁:1錢

  • 甘草:0.7錢

  • 生薑:5片

水煎熱服。(《幼幼集成》)

治急下涎,半夏湯(案:館本作千緡湯)。

齊州半夏(七枚炮裂四破之),皂角(去皮炙一寸半),甘草(一寸),生薑(兩指大)

上同以水一碗,煮去半,頓服。沈興宗待制,常病痰喘不得臥,人扶而坐數日矣。客有見之者曰:我曾如此,得藥一服瘥,我以千緡酬之,謂之千緡湯,可試為之。興宗得湯,一啜而愈。(《蘇沈》)

白話文:

上面那個人也服用一碗水,煮沸後喝掉一半,頓時服用。沈興宗待制,經常患痰喘病,不能躺下,別人扶他坐起來已經好幾天了。客人中有人看到他的情況說:我曾經也這樣,得了一服藥就痊癒了,我用一千緡錢酬謝他,這稱為千緡湯,你可以試著做。興宗得到藥湯,喝一口就治好了。(《蘇沈》)

治遠年日近喘嗽。

皂角(不蛀者三大莖)

上一味,刮去黑皮,刀切開去子,每子倉內,入巴豆肉一粒,合就麻皮縛定,用生薑自然汁和蜜,塗令周匝,漫火炙,又塗又炙,以焦黃為度,劈開去巴豆不用,以好明礬一兩枯過,萆麻七個,薑汁和蜜塗炙前三味為末,卻以杏仁二兩去皮尖研成膏,卻與前藥和勻,每服一錢,用柿子干炙過候冷,點藥細嚼,臨睡服。忌熱毒魚鮓鮭鯗、油麵酒米醋、煎煿熱毒等物。

白話文:

上一個方子,颳去黑皮,用刀切開去除藥材的核,每個藥材的籽倉內放入一粒巴豆肉,合上後用麻皮捆綁好,用生薑汁和蜂蜜調和,塗滿藥材,用文火炙烤,邊塗邊烤,以烤至焦黃為度,劈開藥材取出巴豆不用,用一兩好明礬研成粉,將七個萆麻用薑汁和蜂蜜調和,塗抹在前面三味藥材上並炙烤,將這三味藥研成細末,再將去皮尖的杏仁二兩研磨成膏,與前面的藥材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一錢,用柿子幹炙烤過後冷卻,點上藥粉細嚼,於臨睡前服用。忌食熱毒魚鮓鮭鯗、油麵酒米醋、煎煿熱毒等食物。

(《本事續集》)(按:又治急中風,口開涎上欲垂死者,用江子、白礬瓦上煅末,蜜丸雞頭大,每用一丸,良久吐痰立效,宜參。)

白話文:

(《本事續集》)(備註:又治療急中風,嘴巴張開、口水都要流下來,快死的人,可用江子、白礬放在瓦片上炒後磨成粉,加蜜做成雞蛋大小的丸子,每次用一丸,不久就會吐痰,馬上有效,值得參考。)

瀉下諸方,治暴喘欲死方。

大黃(一兩),牽牛(二兩炒)

上件為細末,每服二錢,蜜水調下立愈。治上熱痰喘極效。若虛人肺虛胃冷者,不可用。(《中藏經》)《寶鑑》全真丸,治痰涎不利,涕唾稠黏,本方以皂角輕炒,水一大碗,浸一宿,入蘿蔔一兩切片同熬,投藥末丸。

白話文:

上個方子是治療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蜂蜜水調和後服用,有立竿見影的效果。它可以治療上火引起的痰喘,效果非常顯著。但是,如果你是虛弱的人,肺虛胃冷的話,就不能用這個方子。(《中藏經》)

《寶鑑》上的全真丸,可以治療痰涎不利,涕唾稠黏的症狀。這個方子的主要成分是皁角,先將皁角輕微炒一下,然後用一大碗水浸泡一整晚,再加入一兩切片的蘿蔔同煮,然後加入藥末做成丸劑。

己未歲初秋越三日,奉召至六盤山,至八月中,霖雨不止。時承上命治不鄰吉歹元帥夫人,年逾五旬,身體肥盛,因飲酒吃潼乳過度,遂病腹脹喘滿,聲聞戶外,不得安臥,大小便澀滯,氣口脈大兩倍幹人迎,關脈沉緩而有力。予思霖雨之濕,飲食之熱,濕熱大盛,上攻於肺,神氣躁亂,故為喘滿。邪氣盛則實,實者宜下之,故制平氣散以下之。

白話文:

己未年初秋,過了三天,應召到六盤山,到了八月,連綿下雨。

當時接到命令去治療不鄰吉歹元帥夫人,她那時已經五十多歲了,身體肥胖,由於喝酒和食用奶乳過多,患上了腹脹氣喘,呼吸聲大得能在屋外聽到,不能安睡,大小便困難,脈搏比常人強兩倍,沉緩而有力。

我想那連綿的雨水,以及她飲食的燥熱都讓濕熱相加發作,直接侵襲了肺部,以致她神經氣息躁動,所以引起喘滿。邪氣充盛的是實證,實證應該讓病往下走,所以配製平氣散讓病邪往下走。

青皮(去白),雞心檳榔(各三錢),大黃(七錢),陳皮(去白五錢),白牽牛(二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一半)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煎生薑湯一盞調下無時,一服減半,再服喘愈,止有胸膈不利,煩熱口乾,時時咳嗽,以加減瀉白散治之。(《寶鑑》)(瀉白散見上)

白話文:

把藥方研末,每次取三錢藥粉,用生薑湯一茶杯送服,不定時服用,第二次服用時減半,服用後喘息會有所好轉,但會有胸悶、胸膈不適、煩躁、口乾和時常咳嗽的症狀,可以服用瀉白散來治療這些症狀。(《寶鑑》)(瀉白散的處方如上)

治實喘方。氣虛而喘者,不可服。

芫花(不以多少,米醋浸一宿,去醋,炒令焦黑,為細末。),大麥

白話文:

芫花(不管多少,用米醋浸泡一夜,去掉醋,炒至焦黑,研成細末),大麥面

上二味等分,和令極勻,以柳枝濃煎,酒調下立定。(《是齋》)《朱氏》名麥花散,每服一錢,柳枝煎湯調服食後。

白話文:

將上面的兩味藥材等量混合,研磨成極其均勻的粉末,用柳枝煮成濃汁,用酒調和服用,站著即可見效。(《是齋》)《朱氏》藥方名為麥花散,每次服用一錢,用柳枝煮成湯藥,調和服用,飯後服用。

喘而服藥不效者,利導之,宜神保丸。大便已溏者,不可用。(《要訣》)(按:神保丸方出《蘇沈良方》,用木香、胡椒、巴豆、乾蠍,詳見《脅痛》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呼吸困難,但服藥無效,就應該服用利導的藥物,神保丸就是很適合的選擇。但如果大便已經很稀了,就不能再用了。(《要訣》)(注:神保丸的藥方出自《蘇沈良方》,成分包括木香、胡椒、巴豆、乾蠍,詳見《脅痛》。)

湧吐方法,丹溪云,哮者專主於痰,宜用吐法。亦有虛而不可吐者,必使薄滋味,不可純用寒涼,必兼散表。此深造病情者也。(《赤水》)

白話文:

關於催吐法,《丹溪》說,哮喘患者主要病因是痰多,所以應使用催吐法治療。但也有虛弱而不能催吐的患者,這種情況下必須使用清淡的食物,不可完全使用寒涼藥物,還必須兼顧疏散表邪。這纔是深刻診斷病情的人的治療方法。(《赤水》)

瓜蒂散,凡病齁䶎氣塞不通者,此方三吐之。(《醫方考》)

信州老兵女三歲,因食鹽鰕過多,遂得齁喘之疾,乳食不進。貧無可延醫。一道人過門,見女病喘不止,教使求甜瓜蒂七枚,研為粗末,用冷水半茶鍾許調,澄取清汁,呷一小呷。如其說才飲竟,即吐痰涎若膠黐狀,胸次既寬,齁喘亦定。次日再作,又服之隨手愈。凡三進藥,病根如掃。

白話文:

信州有一位老兵的女兒,三歲時因為吃了太多的鹽蝦而得了哮喘的疾病,無法喝奶進食,但家裡很窮,沒有錢請醫生。有一位道士經過他們家門,看到女孩喘個不停,就告訴家人,要他們找七個甜瓜蒂,研磨成粗末的粉末,用半茶杯的冷水調和,澄清後取其清汁,讓女孩喝一小口。就像道士說的,喝完後女孩立刻吐出像膠水一樣黏稠的痰涎,胸部寬鬆了,哮喘也停止了。第二天再次發作,再服用後就隨即痊癒。總共服用了三次藥,病根就完全清除了。

此藥味極苦難吞嚥,俗諺所謂甘瓜蒂苦,非虛言也。(《醫說》引《類編》)(《醫史·張擴傳》當塗郭祥正子,患嗽,肌骨如削,醫多以為勞。擴曰:是不足憂。就坐飲以藥,忽大吐,使視涎沫中當有物,視之得魚骨,宿疾皆瘳。)

白話文:

這種藥味非常苦,很難吞嚥。俗話說「甘瓜蒂苦」,一點也沒說錯。(《醫說》引用《類編》)(《醫史·張擴傳》當塗人郭祥正生病,生病過程長達數月,咳嗽不止,身體消瘦。很多醫生認為這是過度疲勞所致。張擴說:這不足以讓人憂慮。就診後服了他的藥,忽然大吐一場,遂叫他看吐出的東西裡是否有其他物體。一看,原來是一根魚骨頭。這人多年的疾病就此痊癒。)

咸哮,喉中痰聲不絕,以人參蘆煎湯飲之,探吐。(《原病集》)

降氣諸方降氣湯,定上氣息鳴卒□(疑喘字)便欲絕者,入口氣下,萬金不傳。

白話文:

降氣藥方中,效果最好的就是降氣湯了。它可以讓上氣、呼吸困難、鳴喘,甚至快要絕氣的人,一吃下去氣就順暢了,有起死回生的效果,所以再昂貴也不嫌貴。

吳茱萸(三兩),桑根白皮(六兩)

上㕮咀,分四處,每一以水二升,酒一升,煮三沸,取清汁,作三服,立驗。每煮成入生薑汁一匙匕,煮一沸為準。自神龍致仕孟伊陽傳,云用無不效。(《元和紀用經》)(按:此方本出《肘後》,生薑同煮,不用汁。)《萬安方》引《可用方》降氣湯,治氣虛喘促,及大病後虛喘,於本方加五味子。

白話文:

將上等的豬舌頭切成四份,每次用二升水,一升酒,煮沸三次,取出清汁,分成三份服用,立竿見影。每次煮好後加入一勺生薑汁,再煮沸一次即可。自從神龍年致仕的孟伊陽傳出這個方子以來,凡是服用過的都起效。(《元和紀用經》) (註:此方原出於《肘後》,生薑應與豬舌頭同煮,不必另外加入生薑汁。)《萬安方》引用《可用方》中的降氣湯,治療氣虛喘促,以及大病後引起的虛喘,在基本方中加入五味子。

息賁湯,治肺之積,在右脅下,大如覆杯,久久不愈,洒洒寒熱,氣逆喘咳,發為肺癰,其脈浮而毛。

白話文:

息賁湯:用於治療肺部積聚,位於右肋骨下方,腫瘤大如覆蓋的杯子,長期不癒合,反反覆覆出現寒熱,氣逆喘咳,最後發展為肺癰,脈搏浮起而細微。

半夏(湯洗七次),吳茱萸(湯洗),桂心(各二兩半),人參,甘草(炙),桑白皮(炙),葶藶(炒各一兩半)

白話文:

半夏(用沸水洗七次),吳茱萸(用沸水洗),桂心(各兩斤半),人參、甘草(烤焦),桑白皮(烤焦),葶藶(炒,各一斤半)。

上為銼散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姜七片,棗兩枚,煎七分,去滓食前服。(《三因》)(按:此係於《千金》奔氣湯,加桑白、葶藶、棗者。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細碎,每次取四錢,加水一杯半,薑七片,棗兩枚,煮到約有七分量,去除渣滓在吃飯前服用。(《三因》)(備註:此方是根據《千金》中的奔氣湯,另外添加桑白、葶藶、棗等藥材而成。)

四磨湯,治七情傷感,上氣喘息,妨悶不食,或下養正丹尤佳。(《濟生》)(按,四磨湯本出《衛生家寶》,用木香、檳榔、沉香、烏藥,今此方易木香以人參,不如原方為優。)

白話文:

四磨湯,是用於治療因七情所傷而導致的感受外邪,出現上氣喘息、胸悶不思飲食的症狀。如果再配合服用養正丹,效果會更好。(出自《濟生》)(按,四磨湯原出自《衛生家寶》,方中使用木香、檳榔、沉香和烏藥。而此方將木香換成了人參,實際效果不如原方好。)

云岐云:四七湯,治痰涎咽喉中上氣喘逆,甚效。(《準繩》)(宜考《諸氣》)

重墜諸方(宜與次款相參)養正丹,若氣虛喘急,或發咳嗽,用生薑、生附各四錢,水二盞,煎至六分,臨熟入沉香少許,名沉附湯,調鍾乳粉嚥下。(《易簡》)

白話文:

重複使用各種藥方(應與下一款一起參考),養正丹,如果氣虛喘急,或發咳嗽,用生薑、生附子各四錢,水二杯,煎至六分,將要熟時放入少許沉香,叫做沉附湯,調鍾乳粉吞下。(《易簡》)

若上盛下弱而喘促者,宜蘇子降氣湯吞黑錫丹。(《婦人良方》)(《蘭臺軌範》曰,黑錫丹,鎮納元氣,為治喘必備之藥。)

白話文:

如果上盛下弱而喘促的,宜用蘇子降氣湯吞服黑錫丹。(《婦人良方》)(《蘭臺軌範》中說,黑錫丹有安定和收納元氣的作用,是治療喘必備的藥物。)

虛勞喘嗽眩運方。

靈砂(一兩研細),人參,木香(各二錢半),大香附(杵淨),大紅川椒(去合口並子焙出汗各半兩)

白話文:

  • 靈砂(一兩,研磨成細粉)

  • 人參(二錢半)

  • 木香(二錢半)

  • 大香附(將表皮清洗乾淨)

  • 大紅川椒(除去籽、烘烤至出汗,各半兩)

上細末,糕糊丸麻子大,每服二十丸,空心食前橘皮湯下。(川椒引氣歸元)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成細末,用糕糊將它做成麻子那麼大的丸子,每次服用二十粒,空腹飯前用橘皮水送服。(川椒能引發呼吸,使氣血充盈。)(出自《直指》)

滋補諸方,治陰虛發喘,用蘇子配六味地黃湯,加麥冬、知母。(《匯言》引陶仲林《樞要》)

白話文:

滋補諸方,用於治療陰虛發喘,可以使用蘇子配上六味地黃湯,再加入麥冬和知母。(《匯言》引用的《樞要》出自陶仲林)

飛疇治斡順溪內子,患喘證月餘,服破氣寬胸豁痰清火等藥不效,發表利水亦不應,其疾轉急,稍動則喘難休息。診之六脈細數而面赤戴陽,用大劑六味地黃作湯,加青鉛兩許,一服而緩,二服而止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飛疇醫生治癒了斡順溪的妻子,她患有哮喘症已有一個多月了,服用瞭解氣寬胸、化痰清火的藥物均不見效,發汗利水的治療方法也無濟於事,她的病情轉變很快,稍微活動一下就會喘得難以休息。診斷時把脈,脈搏細數而面赤戴陽,於是用了大量六味地黃製成的藥湯,並加入少許青鉛,服用一劑後病情便有所緩解,服用兩劑後哮喘便停止了。(出自《醫通》)

東圃治一少年哮喘者,其性善怒,病發寒天,每用桂附八味地黃湯及黑錫丹而平。一次用之未效,加生鐵落八味湯中,一劑而愈。又治一頓嗽痰甚者,即於桑、杏、枳、桔前、蘇、陳、半湯劑中,加而用之,一服遂定。(《藥性纂要》)

白話文:

東圃醫師治療一位少年哮喘病患者,這個少年性情容易發怒,哮喘病容易在寒冷的天氣發作。醫師通常使用桂附八味地黃湯和黑錫丹來治療,每次都很有效果。有一次,使用這些藥物治療卻沒有效果,醫師就額外加入生鐵在八味湯劑中,一劑藥就能治癒病症。醫師又曾經治療一位咳嗽、痰多的患者,在桑、杏、枳、桔前、蘇、陳、半夏的藥方中,額外加入生鐵,服用一劑藥之後病情就穩定下來了。(《藥性纂要》)

灸法,有貴人久患喘,夜臥不得而起行,夏月亦衣夾背心。予知是膏肓病也,令灸膏肓而愈。亦有暴喘者,予知是痰為梗,令細銼厚朴七、八錢重,以姜七片,水小碗,煎七分服,滓再煎服,不過數服愈。若不因痰而喘者,當灸肺俞。凡有喘與哮者,為按肺俞無不痠疼,皆為謬刺肺俞,令灸而愈。亦有隻謬刺不灸而愈,此病有淺深也。舍弟登山,為雨所搏,一夕氣悶幾不救,見昆季必泣,有欲別之意。予疑其心悲,為刺百會不效,按其肺俞,云其痛如錐刺,以火針微刺之即愈。因與人治哮喘,只謬肺俞,不謬他穴,惟按肺俞不痛酸者,然後點其他穴云。(《資生經》)

白話文:

灸法,有位權貴之人長期患有喘病,晚上無法躺下只能起來走動,即使在炎熱的夏季,他仍然必須穿著厚衣服保暖。我知道這是膏肓之疾,於是讓他灸了膏肓穴,並且痊癒了。還有一位突然發作喘症的人,我知道那是痰液阻塞引起的,便讓他把七、八錢重的厚朴切碎,加上七片生薑,用小碗裝水煎煮,煎至只剩下七分之一的量,讓他服用。藥渣再加水煎煮,重複服用。服用幾次後,便痊癒了。如果喘並不是因為痰液阻塞引起的,則應該灸肺俞穴。凡是患有喘與哮的人,按壓肺俞穴時,沒有不感到痠痛的。這都是因為誤刺了肺俞穴,灸一灸就會痊癒。還有人只誤刺了肺俞穴,沒有灸,也痊癒了。這是因為病情有輕有重。小弟登山時,被雨淋了,一夜之間悶得幾乎要喪命了,見到手足必定大哭,有要告別的意思。我懷疑他憂傷,於是刺了百會穴但是沒效。我按壓他的肺俞穴,他說疼痛得像被錐子刺一樣,於是我用火針輕輕刺了一下,他立刻就痊癒了。因此我給人治療哮喘時,只刺肺俞穴,不刺其他穴位。只有按壓肺俞穴時不感到疼痛或痠痛的人,我纔在其他穴位上施針。

灸法:璇璣、氣海、膻中、期門。背中骨節第七椎下穴,灸三壯,喘氣立已,神效。(《景岳》)

納之濁痰盪滌,雖為得法,又必於潛伏為援之處,斷其根株,須用各家秘傳諸穴灸法。(《時方妙用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