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外因類 (56)

回本書目錄

外因類 (56)

1.

產後發痙,(治方互見發表方中,宜參。),產後中風痙者,因產傷動血脈,臟腑虛竭,飲食未復,未滿日月,榮衛虛傷,風氣得入五臟,傷太陽之經,復感寒濕,寒搏於筋則發痙。其狀口急噤,背強直,搖頭馬鳴,腰為反折,須臾十發,氣急如絕,汗出如雨,手拭不及者,皆死。(《病源論》)

產後角弓反張及諸風病,不得用毒藥,惟宜單行一兩味,亦不得大發汗,特忌轉瀉,吐利必死無疑,大豆紫湯,產後大善。(《千金》)

產婦汗多,或因怒厥,皆成此病。(《三因》)

產後汗出多變痓,亦令服續命湯,此又難信。既汗多,如何更服麻黃、官桂、防己、黃芩輩,不若大豆紫湯為佳,《太醫局方》大聖散亦良藥也。(同上)

凡產後發熱,若舌謇唇急,手指微動,便急作風痓療之。(《活人總括》)

產後去血過多發痓者,以六合湯主之。(《原病集》)(按:此係四物湯加羌活,秦艽、防風。)

產後發痓,因去血過多,元氣虧極,或外邪相搏。其形牙關緊急,四肢勁強,或腰背反張,肢體抽搐。產後患之,實由亡血過多,筋無所養而致。大補血氣,多保無虞,若攻風邪,死無疑矣。(《女科撮要》)

死證,諸反張,大人脊下容側手,小兒容三指者,不可復治也。(《千金》)

痓病臥不著席,小兒腰背去席二指,大人側掌,為難治。(《總病論》)(按:《補亡論》曰:難治尚可治,非不治也。又曰:亦見有反張過掌而愈者。)

服藥後,汗出身和者吉。若脈來沉遲或緊細,而大便自利者,皆死證也。(《緒論》)

此證無論陰陽剛柔脈類,總之正衰邪盛,卒難救療。(同上)

治法諸說,其治不宜發汗,針灸為嘉。治之以藥者,可服葛根湯。(《甲乙經》)

痓切不可作風治,兼用風藥。(《丹溪》)

蓋痙有虛實,治有補瀉。倘表邪未盡,誤補則躁煩立至;若陰血已虧,誤攻而竭絕何堪。今人且不知痙病為何病,而欲其分別表裡,補瀉得宜,不可得矣。(《病機匯論》)

若汗多亡陽,下多亡陰,致筋脈失養,不柔和而成痙,無外邪可解者,惟宜補養氣血,十全大補、人參養榮、大建中湯選用。(《緒論》)(按:明清諸家治痙,不出此例,未知果能相當否,姑存之,以俟後考。)

常見痓病,多起於產後,及傷寒汗下後,氣血大虧,不能榮筋,筋強而然。須十全大補,少佐附子,以行參耆之氣補衛,引歸地之性補榮,妙甚。古方重外感,故用續命等藥,今人稟受不同故爾。(《大還》)(按:大補湯加附子治痙,本出《女科撮要》。)

痓病乃傷寒壞症,小兒得之,猶有愈者,其餘則百難療一,其實者或有因下而得生,虛者竟無治法,《金匱》諸方,見效絕少。(《蘭臺軌範》)

白話文:

產後痙攣

產後發生痙攣(抽搐),治療方法可以參考發表方(指發散風寒的藥方),需要仔細研究。產後中風導致的痙攣,是因為生產時傷了血脈,導致內臟虛弱、氣血耗竭,飲食還沒有恢復,並且在產後一個月內,身體虛弱,風邪侵入五臟,損傷太陽經,又感受寒濕,寒邪侵入筋脈就會導致痙攣。表現為口緊閉,背部僵硬,頭部搖擺並發出像馬叫的聲音,腰部向後反折,很快就會發作多次,呼吸急促像要斷氣一樣,汗如雨下,手都來不及擦拭,這種情況通常會死亡。

產後出現角弓反張(身體向後彎曲如弓)和其他風病,不能使用有毒性的藥物,只能使用單味藥或少數幾味藥,並且不能大量發汗,特別忌諱腹瀉,如果出現嘔吐或腹瀉,必死無疑。大豆紫湯對於產後非常好。

產婦如果出汗過多,或者因為發怒而導致氣厥(突然昏倒),都可能導致這種疾病。

產後出汗過多可能會導致痙攣,也有人使用續命湯來治療,這種說法難以令人信服。既然已經出汗很多,怎麼還能服用麻黃、桂枝、防己、黃芩等藥物呢?不如使用大豆紫湯更好。《太醫局方》中的大聖散也是良藥。

凡是產後發熱,如果出現舌頭僵硬、嘴唇發緊、手指輕微顫動,就應該立即按照治療風痙的方法來處理。

產後因為失血過多導致痙攣,可以用六合湯來治療。(註:六合湯是四物湯加上羌活、秦艽、防風)。

產後發生痙攣,是因為失血過多,元氣極度虧損,或者受到外邪侵襲。表現為牙關緊閉,四肢僵硬,或者腰背反張,肢體抽搐。產後發生這種疾病,實際上是由於失血過多,筋脈沒有得到滋養而導致的。應該大量補益氣血,這樣大多可以保住性命。如果使用治療風邪的方法,必死無疑。

死亡的徵兆

各種身體反張的情況,成年人脊椎下方可以容納側放的手掌,小孩子可以容納三根手指,就不能再治療了。

痙攣病症,病人躺在床上身體無法貼合床面,小孩子腰背離開床面兩指寬,大人則可以容納側放的手掌,這種情況就難以治療。(註:有說法認為,難治並不代表無法治療,也見過反張超過手掌寬度仍然治癒的病例。)

服藥後,如果汗出並且身體舒適,就是好轉的跡象。如果脈象沉遲或緊細,並且大便自發排出,那就是死亡的徵兆。

這種疾病無論是陰證陽證、剛證柔證,總而言之,都是正氣衰竭而邪氣旺盛,難以救治。

各種治療方法

這種疾病不適合發汗,針灸是較好的選擇。如果用藥物治療,可以服用葛根湯。

治療痙攣絕對不能把它當作風病來治療,也不能同時使用治療風病的藥物。

痙攣有虛證和實證之分,治療也有補法和瀉法之別。如果外在的邪氣還沒有清除乾淨,就誤用補法,會立即導致煩躁不安。如果陰血已經虧虛,卻誤用攻邪的瀉法,就會導致氣血耗竭而死亡。現在的人甚至都不知道痙攣是什麼病,又怎麼能區分表裡、正確使用補法和瀉法呢?

如果因為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耗竭,或者因為腹瀉過多導致陰液耗竭,導致筋脈失去滋養,變得不柔和而發生痙攣,並且沒有外邪可以驅除的情況,就只能補養氣血,可以選用十全大補湯、人參養榮湯、大建中湯。 (註:明清時期的醫家治療痙攣,基本都遵循這個原則,但是否有效還不確定,姑且記錄下來,等待以後考證。)

常見的痙攣病,大多是發生在產後,以及傷寒病汗下之後,導致氣血大虧,不能滋養筋脈,使得筋脈僵硬而發病。需要使用十全大補湯,稍加附子,來促進參耆的補氣作用,引導藥性歸於補養陰血的根本。古時候的醫家重視外感邪氣,所以使用續命湯等藥物,現在的人體質不同了,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。(註:大補湯加附子治療痙攣,最早出自《女科撮要》。)

痙攣病是傷寒病發展到嚴重的階段,小孩子患上此病,還有可能治癒,其他情況就很難治癒了。屬於實證的,或許因為腹瀉可以獲得生機,屬於虛證的,則沒有治療方法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藥方,很少有見效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