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21)

回本書目錄

臟腑類 (21)

1. 咳嗽

張子剛曰:肺為嬌臟,怕寒而惡熱,故邪氣易傷而難治,以其湯散徑過、針灸不及故也。汪省之亦曰:肺受病易,藥入肺難。二氏之言信矣。蓋咳嗽一證,本非大病,然古人殊加懇切者,良以此耳。故此編所纂,亦不厭其繁重云。

白話文:

張子剛說:肺是嬌嫩的臟器,怕寒冷而厭惡熱氣,所以邪氣容易傷害肺臟,而且難以治療,這是因為湯藥散劑直接經過肺部,針灸又達不到肺臟的緣故。汪省之也說:肺部容易生病,藥物難以進入肺部。這兩位的說法是正確的。咳嗽雖然不是大病,但古人卻特別重視,這是因為肺臟的緣故。所以這本書寫得這麼繁重,也是為了突出肺臟的重要性。

名義,咳嗽之說,古書咳而無嗽,後人則兼言之。大抵皆從肺出,其聲響亮,不因痰涎而發者,謂之咳,言其聲音聞於人也。痰涎上下,隨聲而發者,謂之嗽,如水之嗽蕩,謂能嗽其氣往來也。(《雞峰》)(按:《續易簡方脈論》曰:咳因氣逆,嗽因痰作。《保命集》曰:咳謂無痰而有聲,嗽是無聲而有痰,咳嗽謂有聲而有痰。其意俱相近。)

白話文:

名義,對於咳嗽的說法,古書記載為咳而沒有嗽(咿),後人則兼顧說到兩種症狀。一般都是從肺中發出,聲音響亮,不因痰涎而發出的,稱為咳,意思是聲音可以被他人聽到。痰涎上下,隨著聲音而發出的,稱為嗽,就像水的漱蕩,意思是能使氣息來回暢通。(《雞峯》)(按:《續易簡方脈論》說:咳是因氣逆,嗽是因痰作。《保命集》說:咳是指沒有痰但有聲音,嗽是指沒有聲音但有痰,咳嗽是指有聲音又有痰。其意思都相近。)

嗽與咳一證也,後人或以嗽為陽,咳為陰,亦無考據。且《內經·咳論》一篇,純說嗽也,其中無嗽字。由是言之,咳即嗽也,嗽即咳也云云。《素問》惟以四處連言咳嗽,其餘篇中止言咳,不言嗽,乃知咳嗽,一證也。《生氣通天論》云:秋傷於濕,上逆而咳。與《應象論》文義同而無嗽字,乃知咳即是嗽明矣。

(《儒門事親》)(按:子和此說,亦不可廢,故並舉之。)

白話文:

咳嗽和嗽是一種病症,後人有人認為咳嗽是陽,嗽是陰,但沒有考據。而且《內經》中《咳論》一篇,專門講述咳嗽,其中沒有「嗽」字。由此可見,咳嗽就是嗽,嗽就是咳嗽。在《素問》中,只有四處連用「咳嗽」,其他篇章中只說「咳」,不說「嗽」,可知咳嗽是一種病症。《生氣通天論》中說,秋季感受濕邪,向上逆而咳嗽。與《應象論》的文義相同,但沒有「嗽」字,可見咳嗽就是嗽。

源由總說,江流滔滔,日夜無聲,狂瀾激石,不平則鳴。所以咳嗽者,痰塞胸脘,氣逆不下,衝擊而動肺耳。然亦何以致此哉?曰:感風傷冷,挾熱受濕,瘀血停水,與夫肺實肺虛,皆能壅痰而發嗽也。夫肺為嬌臟,外主一身之皮毛,內為五臟之華蓋。形寒飲冷,最易得寒,燥氣鬱蒸,最易生熱。惟其易為冷熱,所以內外交侵,動則邪氣窒塞矣,此非不平而嗚乎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咳嗽的原因有很多,但都與肺部相關。肺部就像一條河,如果河道淤塞,就會導致水流不暢,從而引起咳嗽。而導致河道淤塞的原因也多種多樣,可能與風邪、寒邪、濕邪、瘀血、停水等因素相關。這些邪氣會影響肺部的正常運作,進而引起咳嗽。

肺五臟之華蓋,專主於氣。清濁既分,則無嗽。清氣不分,濁氣上干於華蓋,加以協水停飲,肺不得清,則為嗽矣。(《奇效》)

白話文:

肺臟是五臟的保護傘,主導氣體的運行。如果清氣和濁氣能順利分開,就不會出現咳嗽。但若清氣無法分開,濁氣就會往上攻入肺臟,再加上痰液(協水)積聚在肺部,使肺部無法保持清淨,就會導致咳嗽。(《奇效》)

峽伯雖言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其所重全在肺胃,而尤重在外內合邪四字。人身有外邪,有內邪,有外內合邪。此云五臟之久咳,乃移於六腑,是指內邪郁發而言。若外邪入傷肺合而咳,原無臟腑相移之例也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峽伯雖然說五臟六腑都會使人咳嗽,但其所重視的全在肺胃,而尤指外邪內邪相合所致。人體的外邪、內邪和外內合邪。這裡說到五臟的長期咳嗽,乃是傳變到六腑,是指內邪鬱發而言。然而,若是外邪入侵,並損傷肺合而咳嗽,那根本沒有臟腑相移的例子。

外內二因,咳嗽一證,竊見諸家立論太繁,皆不得其要,多致後人臨證莫知所從,所以治難得效。以余觀之,則咳嗽之要,止惟二證。何為二證?一曰外感,一曰內傷,而盡之矣。夫外感之咳,必由皮毛而入。蓋皮毛為肺之合,而凡外邪襲之,則必先入於肺,久而不愈,則必自肺而傳於五臟也。內傷之嗽,必起於陰分。蓋肺屬燥金,為水之母,陰損於下則陽孤於上,水渴金枯,肺苦於燥,肺燥則癢,癢則咳不能已也。總之咳證雖多,無非肺病,而肺之為病,亦無非此二者而已。但於二者之中,當辨陰陽,當分虛實耳。蓋外感之咳,陽邪也,陽邪自外而入,故治宜辛溫,邪得溫而自散也。內傷之咳,陰病也,陰氣受傷於內,故治宜甘平養陰,陰氣復而嗽自愈也。然外感之邪多有餘,若實中有虛,則宜兼補以散之。內傷之病多不足,若虛中挾實,亦當兼清以潤之。大都咳嗽之因,無出於此,於此求之,自得其本,得其本則治之無不應手,又何有巢氏之十咳證,陳氏之三因證,徒致亂人心目而不得其際也。留心者,其熟味此意。(《景岳》)(按《病機匯論》於此證稍有規辭,欠核不錄。)

白話文:

關於咳嗽的成因,我發現諸多名家說法繁多,卻沒能抓到要點,導致後人臨証時無所適從,因此難以有效治療。依我看來,咳嗽的原因只有兩種。哪兩種呢?一是外感,二是內傷,就這兩種原因。外感引發的咳嗽,必定是由皮毛侵襲而來。皮毛是肺的合體,凡是外邪侵襲,必定首先侵犯肺臟,長久不愈,必然由肺臟傳播至五臟六腑。內傷引發的咳嗽,必定起因於陰分。肺為燥金,是水的母親,下方的陰氣受損,則上方的陽氣孤獨,水渴金枯,肺臟因此乾燥。肺臟乾燥則會發癢,發癢就會咳嗽不止。總之,咳嗽的病症雖多,但都離不開肺臟疾病,而肺臟疾病的原因也只有這兩種。但在這兩種原因中,還要辨別陰陽,分清虛實。外感引發的咳嗽,是陽邪所致,陽邪自外而入,因此治療應該辛溫,讓邪氣遇溫而自行消散。內傷引發的咳嗽,是陰病所致,陰氣在體內受損,因此治療應該甘平養陰,讓陰氣恢復正常,咳嗽自然痊癒。然而,外感之邪多有餘,如果實中有虛,則應兼用補法來驅散邪氣。內傷之病多不足,如果虛中有實,也應兼用清法來潤澤。總之,咳嗽的原因不外乎這兩種,在此探求原因,就能找到根本,找到根本,治療起來必然手到擒來,又何必有巢氏的十咳證,陳氏的三因證,這些理論只會擾亂人心,找不到關鍵所在。用心的人,應該好好體會這個道理。(《景嶽全書》)(按:《病機匯論》對這個病症的論述稍有改動,有不準確之處,所以不予列入。)

非時風寒為咳(喜變肺癰)《古今錄驗》(原先載經文)又非時有風寒冷,人觸冒解脫傷皮毛間,入臟腑為咳上氣如此也。又非時忽然暴寒傷皮膚,中與肺合,則咳嗽上氣,或胸脅叉痛,咳唾有血者,是其熱得非時之寒暴薄之,不得漸散,伏結深,喜肺癰也。因咳服溫藥,咳尤劇,及壯熱吐膿血,汗出惡寒是也。天有非時寒者,急看四時方也。(《外臺》)

白話文:

如果非時令的風寒引起的咳嗽(容易演變成肺癰腫)。《古今錄驗》中記載:如果在非時令的時候突然遭受風寒侵襲,人體就會受到傷害,傷及皮毛之間,進而入侵臟腑,就會引起咳嗽和上氣等症狀。另外,如果非時令的時候突然遭受暴寒,就會傷害皮膚,而肺與皮膚相合,就會引起咳嗽和上氣,或者胸脅叉痛,咳嗽吐出的痰中有血,這是因為熱邪遇到非時令的寒邪,寒邪侵襲過於猛烈,不能逐漸散去,潛伏在體內較深,容易導致肺癰腫。如果因為咳嗽而服用溫熱藥物,咳嗽會更加嚴重,並伴有高熱、吐膿血、汗出、惡寒等症狀。遇到非時令的寒邪,要趕快查閱《外臺》中的四時方來治療。

咳為肺痿,肺處臟之最高,葉間布有細竅,此竅名為泉眼。凡五臟之蒸溽,從肺管吸入之,只是氣從泉眼呼出之,便成液,息息不窮,以之灌溉周身者,皆從此出,此即人身之星宿海也。一受火炎,呼處成吸,有血即從此眼滲入,礙去竅道,便令人咳。咳則見血,愈咳愈滲,愈滲愈咳。久則泉眼俱閉,吸時徒引火升,喉間或癢或嗆,呼時並無液出,六葉遂枯遂焦,此肺痿之由也。(《醫徑向測》)(按:《源流論》有吐血不殺人、咳嗽殺人論,正與此說相發,錄在《吐血》中,當參。)

白話文:

咳嗽是因為肺部受到損傷,肺部位於五臟的最高處,之間佈滿了細小的孔竅,這些孔竅被稱作泉眼。凡是五臟蒸發出來的霧氣,都會通過肺管吸入,這些氣體通過泉眼呼出時,就變成液體,這種液體源源不絕,用來灌溉身體的各個部位,這就好比人體的星宿海。一旦受到火熱的刺激,呼氣變成吸氣,如果有血從這些孔竅滲入,就會堵塞氣道,使人咳嗽。咳嗽時就會有血跡,咳嗽愈厲害,血滲出的就越多,血滲出的越多,咳嗽就越厲害。時間一長,泉眼全部閉塞,吸氣時只能引火上升,喉嚨會發癢或發嗆,呼氣時沒有液體流出,六葉逐漸枯萎焦灼,這就是肺痿的起因。

脈候,診其脈,隨其部位與氣口相應,浮緊則虛寒,沉數則實熱,弦澀則少血,洪滑則多痰,以此類推,無施不可。(《三因》)

白話文:

脈候,根據脈象的部位與氣口相應,脈浮而緊的,表明身體虛寒;脈沉而數的,表明身體實熱;脈弦而澀的,表明身體氣血不足;脈洪而滑的,表明身體痰濕較重。以此類推,沒有什麼脈象是不可以施治的。(《三因》)

咳必審肺脈虛實。實者浮大有力,若沉而滑,則痰氣盛也。虛者弦大無力,若沉細帶數,則火鬱極也。(《入門》)

咳嗽,脈浮為客邪,宜發散。脈實為內熱,宜清利。脈濡散為腫虛,宜溫補。(《集解》)

白話文:

咳嗽時,一定要審察肺的脈象,以判斷肺氣的虛實。肺氣實的人,脈象浮大有力;如果脈象沉而滑,則說明痰氣盛。肺氣虛的人,脈象弦大無力;如果脈象沉細帶數,則說明火鬱極盛。

如久咳脈澀,或雖洪大,按之不鼓,屬肺虛,宜五味、款冬、紫菀、兜鈴之類,斂而補之。如日數雖久,而脈滑數有力,倘屬有餘實火,還宜清肺尋火尋痰而治之。(《錦囊》)

白話文:

如果久咳脈搏澀(無彈性),或雖然脈搏洪大,但按壓感覺沒有反彈力,這屬於肺虛的情況,應以五味、款冬、紫菀、兜鈴等藥物來收澀滋補。

如果咳嗽延續時間較長,但脈搏滑數、有力,可能是實火的情況,應採用清肺尋火尋痰的方法來治療。 (《錦囊》)

診決死生,咳嗽脈沉緊者死,浮直者生,浮軟者生(《聖惠》軟作大),小沉伏匿者死(《集成》浮大者易治,沉微者難愈)。咳嗽羸瘦,脈形堅大者死(《巢源》絡脈𩊅大者死)。(《脈經》)浮短者,其人肺傷,諸氣微少,不過一年死,法當嗽也。(同上)(當參死證條)病咳嗽,脈數身瘦者死。暴咳嗽,脈散者死。病咳,形肥,脈急甚者死。病諸嗽喘,脈沉,而浮者死。(《中藏經》)

白話文:

  • 診斷生死:

  • 咳嗽時脈沉緊的,會死;脈浮直的,會活;脈浮軟的,會活(《聖惠》中「軟」寫作「大」);脈小沉伏匿的,會死(《集成》中「浮大」的容易治癒,「沉微」的難以治癒)。

  • 咳嗽羸瘦,脈形堅大的,會死(《巢源》中絡脈粗大的,會死)。

  • (《脈經》)脈浮短的,此人肺部受傷,各方面機能虛弱,活不過一年,最終會死。應當咳嗽。(參考「死證條」)

  • 病咳嗽,脈數身瘦的,會死。

  • 突然咳嗽,脈散的,會死。

  • 病咳,形體肥胖,脈十分急的,會死。

  • 病諸嗽喘,脈沉,而浮的,會死。(《中藏經》)

諸嗽證治,許仁則論咳嗽病有數種:有熱嗽,有冷嗽,有肺氣嗽,有飲氣嗽。熱嗽者,年少力壯,體氣充滿,將息傷熱,積熱所成,故致熱嗽。此但食飲取冷,兼以藥壓之自歇。冷嗽者,年衰力弱,體氣虛微,如復寢食傷冷,故成冷嗽。此亦但將息以溫,兼進溫藥,則當平復。肺氣嗽者,不限老少,宿多上熱,後因飲食將息傷熱,則常嗽不斷,積年累歲肺氣衰,便成氣嗽。此嗽不旱療,遂成肺痿,若此將成,多不救矣。飲氣嗽者,由所飲之物,停滯在胸,水氣上衝,衝入於肺。肺得此氣便成嗽,久而不除,漸成水氣,若作此病,亦難療之。熱嗽之狀,更無其餘,但遇於熱便發。冷嗽之狀,但遇諸冷,此疾便發。肺氣嗽經久,將成肺痿,其狀不限四時冷熱,盡夜嗽常不斷,唾白如雪,細沫稠黏,喘息氣上,乍寒乍熱,發作有時,唇口喉舌乾焦,亦有時唾血者,漸覺瘦悴,小便赤,顏色青白,毛聳,此亦成蒸。肺氣嗽經久,有成肺癰者,其狀與前肺痿不多異,但唾悉成膿,出無多少。飲氣嗽經久不已,漸成水病,其狀亦不限四時,晝夜嗽不斷,遇諸動嗽物,便致困劇,甚者乃至雙眼突出,氣即欲斷,汗出,大小便不利,吐痰飲涎洟沫,無復窮限,氣上喘急肩息,每旦眼腫,不得平眠。(《外臺》)

白話文:

關於咳嗽的治療方法,許仁則認為咳嗽病有幾種:有熱咳,有冷咳,有肺氣咳,有飲氣咳。熱咳的人,年輕力壯,體氣充沛,因起居不當而受了熱,積熱所致,所以患了熱咳。這種咳嗽只要吃喝些寒涼的東西,再服用涼藥就能自愈。冷咳的人,年老體弱,體氣虛弱,又因飲食起居不當而受了涼,所以得了冷咳。這種咳嗽也只要用溫暖的飲食和藥物調理,就能痊癒。肺氣咳的人,不分老幼,先有內熱,後因飲食起居不當而受熱,就會經常咳嗽不斷,積年累月肺氣衰弱,就成了肺氣咳。這種咳嗽如果不及時治療,就會發展成肺癆,到了這個地步,多半難以救治。飲氣咳的人,是由於所喝的東西停滯在胸中,水氣上衝,衝入肺中。肺受到這種水氣就會咳嗽,時間長了不消除,逐漸形成水氣,得了這種病,也很難治療。

熱咳的症狀,沒有其他,只要遇到熱就會發作。冷咳的症狀,只要遇到寒冷,這種疾病就會發作。肺氣咳時間久了,將會變成肺癆,其症狀不受四季寒熱的限制,整夜咳嗽不斷,唾液白色如雪,細沫稠黏,呼吸急促,時冷時熱,發作有時,嘴脣、喉嚨和舌頭乾燥焦灼,有時還會吐血,漸漸消瘦,小便赤黃,面色青白,毛髮豎起,這也是肺癆的徵兆。肺氣咳時間長了,有的會變成肺癰,其症狀與前面的肺癆差別不大,只是唾液完全變成膿,排出多少不一。飲氣咳時間長了不好,逐漸變成水病,其症狀也不受四季限制,晝夜咳嗽不斷,遇到能引起咳嗽的東西,就更加劇烈,嚴重的甚至雙眼突出,呼吸幾乎要斷了,出汗,大小便不利,吐痰、飲涎、鼻涕沒有窮盡,氣上喘急、肩息,每天早上眼睛腫脹,不能安眠。(《外臺》)

極要方云:此病有數種:有冷熱咳嗽,有肺痿嗽,有肺癰嗽,有水氣嗽。若有本性非熱,遇諸冷緣而得嗽,觸冷便發,遇熱即可,此是冷嗽也。若有本性非冷,遇諸熱緣而得嗽,觸熱便發,遇冷即可,此是熱嗽也。若本性多熱,嗽又久,熱將息更劇,冷將息無效,每唾無多膿洟,但唾白而稠,總是細小泡沫,此是肺痿嗽也。若本性冷熱將息無效,每嗽所出,皆是濃洟,如癰瘡中膿,或寒或熱,此是肺癰嗽也。

白話文:

《極要方》中提到,咳嗽有幾種情況:

  1. 寒熱咳嗽:這種咳嗽既有寒性也有熱性,受到寒冷原因而引發咳嗽,在接觸寒冷時就會發作,接觸熱氣則可以緩解。

  2. 肺痿嗽:這種咳嗽的本性是熱性,咳嗽時間長,熱性將要緩解時,咳嗽反而更加嚴重;冷性將要緩解時,咳嗽沒有什麼效果。每次吐出的痰液中,膿液比較少,但痰液較白且比較稠,並且總是伴隨細小的泡沫。

  3. 肺癰嗽:這種咳嗽的本性是寒性或熱性,用寒性或熱性方法治療都無效。每次咳嗽時咳出的痰液都含有膿液,像是癰瘡中的膿液,有時是寒性,有時是熱性。

若有非冷非熱,經久患嗽,上氣喘息,腹滿悶,甚者頭面有氣,過久重者,身體皆腫,此是水氣嗽也。(《醫心》)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一種既不冷也不熱的情況,長期患有咳嗽,感覺呼吸不暢,腹部膨脹悶痛,嚴重的話甚至會感到頭部和麪部有異樣的感覺,若是時間過久,身體會全身浮腫,這就是由水氣引起的咳嗽。

咳而口中自有津液,舌上胎滑,此為浮寒,非肺痿也。(《脈經》)

留飲咳者,其人咳不得臥,引項上痛,咳者如小兒掣縱狀。(《千金》)

白話文:

咳嗽時口中自然有津液,舌苔濕滑,這是表層的寒症,不是肺萎。 積水引起的咳嗽,患者會因咳嗽而無法躺下,頸部會感到牽引痛,咳嗽的樣子像小孩抽搐的模樣。

有因寒者,有風者,有熱者。風寒從外至,熱則從內起。風寒則諸經自受其邪,熱則諸經腑臟或熏乘而為病。風則散之,寒則溫之,熱則調之。因風者惡風,出風中則咳甚。因寒者,得寒則劇。因熱者,得熱而發。(《雞峰》)

白話文:

有的是因為受寒,有的是因為受風,有的是因為受熱。風寒是由體外入侵,熱則是從體內產生。風寒則各條經脈自然受到邪氣侵襲,熱則各條經脈臟腑受到燻蒸傳染而致病。風則使之散開,寒則使之溫暖,熱則使之調節。因為受風而病的人害怕風,在有風的地方就會咳嗽得很厲害。因為受寒而病的人,遇到寒冷就會病情加重。因為受熱而病的人,遇到熱就會病情發作。

咳嗽有二:一曰熱,二曰寒。熱嗽有濃痰,鼻聞腥氣,宜服涼藥;寒嗽痰薄,宜服熱藥。飲冷水一二呷而暫止者,熱嗽也;呷熱湯而暫止者,冷嗽也,此法用之有驗。以小柴胡湯治熱嗽,以理中湯加五味子治寒嗽,皆已試之驗。(《醫說》引《醫余》)

白話文:

咳嗽有兩種:一種是熱咳,一種是寒咳。熱咳有濃痰,鼻子聞到腥味,宜服涼藥;寒咳痰薄,宜服熱藥。喝一口兩口冷水就能暫時止咳的,是熱咳;喝一口熱湯就能暫時止咳的,是寒咳,這個方法使用起來很有效。用小柴胡湯治療熱咳,用理中湯加五味子治療寒咳,都有親自試驗過的經驗。(《醫說》引《醫餘》)

大抵咳嗽皆從肺出,醫家細論發藥大略有三:有因寒者,有風者,有熱者。風寒則從外至,熱則從內起。風寒則諸經自受其邪,熱則諸經腑臟或熏乘而為病。風則散之,寒則溫之,熱則調之。瀉是瀉肺經,非瀉腑臟也,當用葶藶、桑白皮之類是也。因風者遇風則嗽甚,因寒者值寒則嗽劇,因熱者遇熱則嗽即發。

白話文:

大致上咳嗽都是因為肺部出現問題而引起的,中醫把咳嗽分為三種類型:寒咳、風咳、熱咳。風寒咳嗽是外部風寒侵襲肺部引起的,熱咳則是內部熱邪侵犯肺部所致。風寒咳嗽時,會出現諸經感受風寒邪氣的症狀,熱咳時,則會出現諸經腑臟受到熱邪侵犯或燻蒸而引起的病症。治療咳嗽時,應根據具體情況區分不同類型。風咳應以散風為主,寒咳應以溫肺為主,熱咳應以清熱為主。瀉是針對肺經的治療方法,而不是針對腑臟的治療方法。治療咳嗽時,常會使用葶藶、桑白皮等藥物。因風而引起的咳嗽,在遇到風時症狀會加重。因寒而引起的咳嗽,在遇到寒時症狀會加重。因熱而引起的咳嗽,在遇到熱時症狀會立即發作。

更有一驗甚的,但問遇夜飲酒時,夜間如何。若吃酒後嗽甚,則有熱也;吃酒了嗽減,則有寒也。涎青白者有寒,稠黃者有熱,隨證發藥。(《和劑指南》)

白話文:

還有一個方法很靈驗,只要問他遇到晚上喝酒的時候,晚上是怎樣的。如果是喝酒以後咳嗽得厲害,那是因為有熱證;如果喝酒以後咳嗽減輕,這是因為有寒證。口水中帶青白色的有寒證,口水中帶稠黃色的有熱證,根據證狀發藥。

感風者鼻塞聲重,傷冷者悽清怯寒,挾熱為焦煩,受濕為纏滯,瘀血則膈間腥悶,停水則心下怔忪。或實或虛,痰之黃白,唾之稀稠,從可知也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感冒的人,鼻塞而聲音沉重;受寒的人,悲傷而畏寒;夾雜熱邪則煩躁;受濕則纏綿不休;瘀血則胸膈間腥悶;水飲停滯則心下怔忡。不管是實證還是虛證,從痰液的顏色和唾液的稀稠,都可以知道。

夏月嗽而發熱者,謂之熱痰嗽,小柴胡四兩,加石膏一兩,知母半兩用之。冬月嗽而發寒熱,謂之寒嗽,小青龍加杏仁服之。然此為大例,更當隨時加減之。(《保命集》)

白話文:

夏天咳嗽並發熱的,稱為熱痰咳嗽,[小柴胡]四兩,加上[石膏]一兩,[知母]半兩同時使用。冬天咳嗽並發熱的,稱為寒咳嗽,[小青龍]加上[杏仁]服用。然而,這是大原則,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加減。(《保命集》)

咳嗽之證,大概風、冷、熱、損、勞。風者,感外風寒入肺經,其證或惡寒,或不惡寒,或發熱,或不發熱,或頭痛,或不頭痛,但暴得之,便覺痰壅,咳嗽不止,脈雖浮盛,此則是感風,三拗湯、金沸草散,量證加減與服。若服藥不減,則是感風未解,當與傷寒中發散藥,量四時加減,出汗乃止。

白話文:

咳嗽的原因,大致上可以分為風、冷、熱、勞累導致。風引起的咳嗽,是由於外感風寒,侵入了肺經而引起的。症狀表現包括惡寒、不惡寒、發熱、不發熱、頭痛、不頭痛等,但突然出現這種情況,會感到痰液壅塞,咳嗽不止,脈象雖然浮盛,但這是外感風寒引起的。此時可以服用三拗湯、金沸草散,根據症狀加減藥。但如果服藥後症狀沒有減輕,說明風寒未解,應與傷寒中發散藥一起服用,根據四季不同加減藥量,出汗後症狀才會停止。

傷冷咳嗽,身不憎寒發熱,得之脾胃受寒,傳入於肺,遂成寒嗽,嗽甚則吐白沫而多嘔。此當先用溫藥,溫其脾胃,如治中湯、胡椒理中湯、丁香半夏丸、五嗽丸皆要藥,或用理中湯加五味子煎服。如伏熱作嗽,一時風熱在胸膈間,所以作嗽。其證胸滿咽乾,唾黃濁水,甚者咯血。

白話文:

傷寒咳嗽,身體沒有發熱畏寒的現象,是因為脾胃受了寒,寒氣傳入肺部,進而形成寒咳,咳嗽嚴重時會吐出白色泡沫,並且伴有嘔吐。此時首先應以溫熱藥物治療,以溫暖脾胃,例如治中湯、胡椒理中湯、丁香半夏丸、五嗽丸都是常用的要藥,也可以用理中湯加五味子煎服。如果咳嗽是因伏熱引起的,(伏熱也就是潛伏於人體的熱邪),一時風熱在胸隔之間,所以出現咳嗽。其證狀為胸部滿悶、咽喉乾燥、唾液黃濁如水,嚴重時甚至會咯血。

宜服洗心散,或金沸草散加黃芩,以除大熱。又有損嗽,男子因打撲負重而傷肺經,女子因勞苦用力而損肺經,此不可拘以一定之說。蓋其肺經已損,遇風亦發,遇寒亦發,遇冷亦發,遇熱亦發,當隨證而調理之。其甚者咯血或至紫黑,當用心藥去心肝間瘀血,如蘇木、生地黃、赤芍藥、當歸之類,仍灸肺喻,則飲可安矣。(《治病活法秘方》)(勞嗽見於後,又損嗽宜參瘀血嗽。

白話文:

宜服用洗心散,或金沸草散加黃芩,以消除過大的熱氣。還有損傷肺經咳嗽,男子因被打傷或負重物過重而傷了肺經,女子因勞累出力過多而損傷肺經,這些都不能拘泥於一種固定的說法。因為他們的肺經已經受損,遇到風寒暑熱都會發作,應該根據證候來調理。嚴重的還會咯血,甚至血色紫黑,應當用用心藥來去除心肝之間的瘀血,如蘇木、生地黃、赤芍藥、當歸之類,並灸治肺俞穴,這樣咳嗽就可以安穩了。(勞嗽見於後,損傷肺經咳嗽應該參照瘀血咳嗽。)

)咳嗽有風寒、痰飲、火鬱、勞嗽、肺脹。乾咳嗽難治,此係火鬱之證,乃痰鬱其火邪在中。(《丹溪》)(按:原就上半日多嗽、午後嗽、黃昏嗽、五更嗽多、陰分嗽為辨,茲不錄。)

白話文:

咳嗽有風寒、痰飲、火鬱、勞嗽、肺脹。乾咳難治,這是屬於火鬱的症狀,是痰鬱於中,火邪在體內。

戴云:風寒者,鼻塞聲重惡寒者是也。火者,有聲痰少而赤者是也。勞者,盜汗出,兼痰者多作寒熱。肺脹者,動則喘滿,氣急息重。痰者,嗽動便有痰聲,痰出嗽止。五者大概耳。(《鉤玄》)

白話文:

戴雲:所謂風寒症狀是,鼻子不通暢、聲音沉重、怕冷。所謂火症狀是,有聲音、痰少發紅。所謂勞症狀是,盜汗,有痰多會發熱或怕冷。肺脹症狀是,一活動就喘氣、滿口氣,呼吸急促、氣重。痰症狀是,一咳嗽就有痰聲,痰吐出來咳嗽就停止。以上五種是大概的症狀。(《鉤玄》)

夫咳之為病,有一咳即出痰者,脾濕勝而痰滑也。有連咳十數不能出痰者,肺燥勝而痰澀也。滑者宜南星、半夏、皂角灰之屬燥其脾,若利氣之劑,所當忌也。澀者宜枳殼、紫蘇、杏仁之屬利其肺,若燥肺之劑,所當忌也。(《綱目》引丹)

白話文:

咳嗽這個病,有一咳就吐痰的,是脾濕過盛,痰液光滑。有連續咳十幾聲都吐不出痰的,是肺燥過盛,痰液乾澀。痰液光滑的,宜用南星、半夏、皁角灰一類的藥,以燥化脾濕,如果用那些利氣的藥,是應該忌諱的。痰液乾澀的,宜用枳殼、紫蘇、杏仁一類的藥,以化解肺燥,如果用那些燥化肺的藥,是應該忌諱的。

凡咳嗽面赤,胸腹脅常熱,惟於足乍有涼時,其脈洪者,熱痰在胸膈也,宜小陷胸湯、礞石丸之類,清膈降痰,甚而不已者,宜吐下其痰熱也。面白噴嚏,或脅急脹痛,或脈沉弦細遲而咳者,寒飲在胸腹也,宜辛熱去之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凡是咳嗽面容發紅,胸腹脅部經常感到發熱,只有在腳上偶爾有涼爽時才會感覺好一點,脈象洪大的,這是由於熱痰在胸膈所致,應該服用小陷胸湯、礞石丸之類的藥物,清利胸膈,化痰降逆。病情嚴重且不愈的,應當催吐、瀉下痰熱。面色發白,經常打噴嚏,或脅肋急脹疼痛,或脈象沉細、弦緊、遲緩而咳嗽的,這是由於寒飲在胸腹所致,應該服用辛熱的藥物發散治療。

感寒而嗽者,惡寒無汗,或身體發熱,或鼻流清涕,宜杏子湯。有熱嗽諸藥不效,竹葉石膏湯去竹葉,入粳米,少加知母,多加五味、杏仁,此必審是伏熱在上焦心肺間者可用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感冒而咳嗽的人,怕冷不出汗,或身體發熱,或鼻流清涕,適合服用杏子湯。在咳嗽且許多治療方式都無效的情況下,可以服用竹葉石膏湯,除去竹葉,加入粳米,減少知母,增加五味子和杏仁,不過一定要確認伏熱在心肺間的人才能服用。(《要訣》)

凡遇冬寒月則發喘嗽者,乃寒冷外持,鬱火於內,不得外泄,炎上而作喘嗽,治宜發表散外寒,利氣疏里郁。(《原理》)

白話文:

每逢冬季寒冷的月份就出現喘息、咳嗽,是寒冷的外在因素,積聚於內部的火氣,無法向外發散,向上侵犯而誘發了喘息、咳嗽,治療應該疏散發散外在寒邪,疏通氣機以去除體內的鬱結。

火熱咳嗽,喉啞痰濃,或大便秘結者,涼膈散加桔梗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如果因肺熱而導致咳嗽、喉嚨嘶啞、痰液濃稠,或大便祕結的人,可以服用涼膈散並加入桔梗。 (出自《醫通》)

新久虛實,肺主於氣,候皮毛。人有運動勞役,其氣外泄,腠理則開,因乘風取涼,冷氣卒傷於肺,即發成嗽,故為暴氣嗽,其狀嗽甚而少涎沫。久咳嗽者,是肺極虛故也,肺既極虛,氣還乘之,故連年積月久不瘥。夫氣久逆不下,則變身面皆腫滿,表裡虛氣往來乘之故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新久虛實

肺主氣,主皮毛。人因勞役,身體之氣向外流散,腠理遂開。因而乘風取涼,寒氣驟傷於肺,於是,發成咳嗽,這便是暴氣咳嗽,其表現是咳嗽厲害而痰液少。至於長期的咳嗽,這是肺極度虛弱的緣故。肺既極虛,氣還來乘之,所以連年累月長期不愈。氣長時間逆行而不暢通,則變化為身面皆腫滿,這是表裡虛氣往來乘之的緣故。(《病源論》)

經年累月,久嗽不已,服藥不瘥,余無他證,卻與勞嗽不同,宜三拗湯,仍佐以青金丹。有暴嗽服諸藥不效者,或教之生料鹿茸丸、大菟絲子丸方愈,此乃腎虛所致,有本有標,卻不可以其暴嗽而疑遽補之非。然所以易愈者,亦覺之早故也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年復一年,久咳不已,服用藥物也無法痊癒。我沒有其他症狀,但與勞嗽不同,應該服用三拗湯,並搭配服用青金丹。有人在服用過各種藥物後仍無法治癒的劇烈咳嗽,有人教他服用生料鹿茸丸和大菟絲子丸才痊癒。這是因為腎虛所致,有本有標。但我們不能因為他咳嗽嚴重,就懷疑快速地補益是錯誤的。然而之所以容易治癒,也是因為發現的早。

新咳有痰者外感,隨時解散;無痰者便是火熱,只宜清之。久咳有痰者,燥脾化痰;無痰者,清金降火。蓋外感久則鬱熱,內傷久則火炎,俱宜開鬱潤燥。其間有七情氣逆者,則以枳殼、香附順氣為先。停水宿食者,則以南星、檳榔分導為要。氣血虛者,補之斂之。苟不治本而浪用兜鈴、粟殼澀劑,反致纏綿。

白話文:

如果是新咳有痰的,是感冒引起的,隨時可以治好;沒有痰的,是熱引起的,只要清除熱氣就可以了。如果是咳嗽時間很長,有痰的,是乾燥脾臟引發的症狀;沒有痰的,是清理肺臟,降低燥熱引起的。因為感冒時間久了就會鬱熱,內傷時間久了就會化火,都需要疏通鬱積,潤澤乾燥。其中,有情緒激動、氣逆上行的,先用枳殼、香附來順氣。有停水、積食的,則要用南星、檳榔來分導。氣血虛弱的,要補養和收斂。如果沒有治療本質問題而隨意使用兜鈴、粟殼等澀滯藥物,反而會使病情纏綿不癒。

況肺為嬌臟,易寒易熱。雖人參平藥,惟氣虛最宜。若肺熱有火及風邪初盛者,俱宜沙參或玄參代之,故咳不拘於寒也。(《入門》)

白話文:

肺臟是很嬌弱的器官,容易受寒又容易發熱。雖然人參是平性的藥物,但是隻有氣虛的人最適合服用。如果肺熱有火氣,或是風邪剛開始盛行的時候,都應該用沙參或玄參代替人參,所以咳嗽並不一定是因為受寒引起的。

咳之為病,有新久虛實之殊。新咳者肺有實邪,風則散之,寒則發之,熱則清之,火則瀉之,濕則除之,痰則滌之。有久病忽咳,病雖久而咳則暴,亦為新咳,必新傷風食也。風則疏之,食則消之即愈矣。久咳者屬虛屬郁,有由氣虛者,有由血虛者,有由血虛火盛喘咳聲嘶者,有氣血兩虛者,有虛勞嗽痰熱渴汗者,有虛勞咳血痰喘者。有虛勞嗽一二聲無痰,夜則發熱,過則冷,睡多夢者。

白話文:

咳嗽這種疾病,有新久虛實的不同情況。新咳嗽的人肺裡有實邪,風邪則散之,寒邪則發之,熱邪則清之,火邪則瀉之,濕邪則除之,痰邪則滌之。有的人疾病時間很長,忽然咳嗽,雖然病時間已久,但咳嗽卻很突然,也算是新咳嗽了,一定是新近傷了風邪或吃了不該吃的食物。風邪引起的咳嗽就疏散之,食物引起的就消之,咳嗽馬上就會好。久咳屬於虛證或鬱證,有的由於氣虛、有的由於血虛、有的由於血虛、火旺、喘咳伴有聲嘶者、有的氣血兩虛者、有的虛勞、乾咳、痰熱、口渴盜汗者、有的虛勞、咳嗽、痰喘者。有的人虛勞、咳嗽,一兩聲咳嗽無痰,到了晚上會發熱,過一會兒又冷了,睡覺時多夢。

有火鬱於肺,咳則有聲無痰者。有濕痰內郁,痰出則咳少止,少頃又咳者。而又有咳久傷脾,滿面生瘡者。有久咳失音者,有久咳失氣者,有久咳面目浮腫者,有久咳成勞者。有久咳經年百藥不效,余無他證,與勞嗽異者。有痰鬱火邪在中成乾咳嗽者,此證極難治,先用開劑(宜逍遙散重加桔梗),後用補陰之品。(《尊生書》)

新嗽易愈,久嗽難愈。所以難愈者,由病邪傳變而入深也。(《蒼生司命》)

白話文:

  1. 有火鬱結於肺臟,咳嗽時雖然有聲音,卻沒有痰液。

  2. 有濕痰內積淤堵,痰液咳出後咳嗽就會稍微停止,但過一會兒又會再次咳嗽。

  3. 有的人長期咳嗽,導致脾臟受損,臉上長滿瘡。

  4. 有的人長期咳嗽,導致聲音嘶啞。

  5. 有的人長期咳嗽,導致氣息衰弱。

  6. 有的人長期咳嗽,導致面部浮腫。

  7. 有的人長期咳嗽,最終導致身體衰弱、死亡。

  8. 有的人長期咳嗽多年,服用過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,除了咳嗽之外沒有其他症狀,與勞嗽不同。

  9. 有的人痰氣鬱結、邪火在體內,導致乾咳,這種情況最難治療,先服用疏通氣血的藥物(宜逍遙散加大劑量的桔梗),再服用滋陰補陰的藥物。

外感內傷證治(不內外因諸證)外感有嗽,內傷亦有嗽,此一實一虛,治當有辨也。蓋外感之嗽,必因偶受風寒,故或為寒熱,或為氣急,或為鼻塞聲重,頭痛吐痰。邪輕者,脈亦和緩;邪甚者,脈或弦洪微數。但其素無積勞虛損等證,而陡病咳嗽者,即外感證也。若內傷之嗽,則其病來有漸,或因酒色,或因勞傷,必先有微嗽而日漸以甚。其證則或為夜熱潮熱,或為形容瘦減,或兩顴常赤,或氣短喉干。其脈輕者亦必微數,重者必細數弦緊。蓋外感之嗽其來暴,內傷之嗽其來徐。外感之嗽因於寒邪,內傷之嗽因於陰虛。外感之嗽可溫可散,其治易;內傷之嗽宜補宜和,其治難。此固其辨也。然或其脈證素弱,而忽病外感者有之;或其形體素強,而病致內傷者亦有之。此中疑似,但於病因脈色中細加權察,自有聲應可證。若或認之不真而互謬其治,則吉凶攸系不淺也,最宜慎之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外感內傷的證治(不屬於內外因的各種證候):

外感咳嗽 :是由於偶然受了風寒引起的,所以會出現寒熱、氣急、鼻塞聲重、頭痛吐痰的症狀。病情較輕的,脈象也會平和舒緩;病情較重的,脈象可能會出現弦洪微數。但是,這些病人本身沒有積勞虛損等證候,而是突然發病咳嗽的,就屬於外感證。

內傷咳嗽 :病程較長,可能是由於縱慾過度、勞累傷身引起的,一定會先有輕微的咳嗽,然後逐漸加重。症狀包括夜熱潮熱、形容消瘦、兩顴經常發紅、氣短喉乾等。脈象較輕的,也一定會微數;脈象較重的,一定會細數弦緊。外感咳嗽發病急促,內傷咳嗽發病緩慢。外感咳嗽是由於寒邪引起的,內傷咳嗽是由於陰虛引起的。外感咳嗽可以用溫熱藥物治療,也可以用祛散藥物治療,治療起來比較容易;內傷咳嗽宜採用補益和調和的方法治療,治療起來比較困難。以上是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的辨證。

但是,有的人脈象證候本來就比較虛弱,卻突然得了外感病;有的人形體本來就比較強壯,卻病成了內傷咳嗽。這種情況比較疑似難辨,但只要在病因、脈色中仔細權衡觀察,自然會有相應的證據。如果不能確診,而誤用治療方法,那麼吉凶禍福的關係就會十分重大,所以最需要注意。(摘自《景嶽》)

外感咳嗽與陰虛咳嗽,尤宜辨晰。外感咳嗽,則聲盛而濁,先緩後急,日夜無度,痰涎稠黏而喘急。陰虛勞嗽,則聲怯而槁,先急後緩,或早甚,或暮甚,清痰少氣而喘乏也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外感咳嗽與陰虛咳嗽,特別需要辨別。

外感咳嗽,聲音洪亮而渾濁,先慢後快,日夜不停,痰液稠黏而喘息急促。陰虛勞嗽,聲音微弱而乾澀,先急後緩,或清晨嚴重,或傍晚嚴重,痰液清稀氣少而喘息乏力。

外感以有咳嗽為輕,蓋肺氣雖郁,尚能通也。故鼻流清涕,鼻癢而嚏,喉癢而咳。若郁甚熱壅,不能上通,則鼻乾且塞,無噴嚏咳嗽之證矣。蓋郁不甚者,尚欲外散與上通;甚則不外散而內攻,不上通而下郁也。內傷以有咳嗽為重,如肝腎之火,其初止病下焦,未遽上干也。久而炎熾,乃反於肺,則病重矣。(若肺火自盛者,不在此論。)(《醫碥》)

白話文:

外感病以有咳嗽為輕微,因為肺氣雖然鬱結,但尚能暢通。因此鼻涕清稀流出,鼻子發癢而打噴嚏,喉嚨發癢而咳嗽。假若鬱悶的很厲害,熱氣壅塞,不能向上暢通,那麼鼻子乾澀而且塞住,沒有流涕、打噴嚏、咳嗽的症狀了。因為鬱悶得不那麼厲害,尚且想向外發散和向上暢通;鬱悶得很厲害了,就不想向外發散而向內攻入,不能向上暢通而向下鬱結。內傷病以有咳嗽為嚴重,比如肝腎之火,它剛開始隻影響下焦,還沒有迅速的向上侵犯。時間久了,熱勢熾盛,便反過來侵犯的肺,即病情加重了。(如果肺火本來就很旺盛的,不在此論述範圍內。)

按咳雖肺病,五臟六腑皆能致之。析其條目,經文尚有漏義;總其綱領,不過內傷外感而已。風寒暑濕傷其外,則先中於皮毛,皮毛為肺之合,肺邪不解,他經亦病,此自肺而後傳於諸臟也。勞欲情志傷其內,則臟氣受傷,先由陰分而病及上焦,此自諸臟而後傳於肺也。自表而入者,病在陽,宜辛溫以散邪,則肺清而咳愈。

白話文:

咳嗽雖然是肺部的疾病,但五臟六腑都可能引發咳嗽。分析它的條目,經文中還有一些遺漏的含義;總括其綱領,不過是內傷外感而已。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外邪侵襲身體,首先侵犯皮毛,皮毛與肺相合,肺邪不解,其他經絡也會生病,這是從肺部傳播到其他臟腑的。勞累、慾望、情志等損傷內臟,則臟氣受損,先由陰分而病及上焦,這是從其他臟腑傳播到肺部的。從表而入的病,病在陽,應使用辛溫藥物來散邪,則肺部清利,咳嗽痊癒。

自內而生者,病在陰,宜甘以壯水,潤以養金,則肺寧而咳愈。大抵治表者,藥不宜靜,靜則留連不解,變生他病,故忌寒涼收斂,如《五臟生成篇》所謂肺欲辛是也。治內者,藥不宜動,動則虛火不寧,燥癢愈甚,故忌辛香燥熱,如《宣明五氣篇》所謂辛走氣、氣病無多食辛是也。(《必讀》)

白話文:

從體內產生的咳嗽,是陰虛所致,應當服用甘味藥物以增強腎水,服用潤肺滋陰藥物以滋養肺金,這樣肺氣安寧,咳嗽就會痊癒。總的來說,治療表證的藥物不應過於寒涼,寒涼藥物會使病邪滯留而不易解除,甚至會轉變為其他的疾病,因此忌用寒涼收斂的藥物,如《五臟生成篇》所說:「肺欲辛」。治療裡證的藥物不應過於溫熱,溫熱藥物會使虛火不安,燥癢更加嚴重,因此忌用辛香燥熱的藥物,如《宣明五氣篇》所說:「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」。

病者咳嗽,發作寒熱,引腰背痛,或復喘滿,此因房勞傷腎。病者中滿腹脹,搶心痛,不欲食,此因飢飽傷脾。病者咳嗽,左脅偏疼,引小腹並膝腕疼,此因疲極傷肝。病者咳嗽,吐白涎,口燥聲嘶,此因叫呼傷肺。病者喘嗽,煩熱自汗,咽乾咯血,此因勞神傷心,並屬不內外因。(《三因》)

白話文:

咳嗽、發冷發熱,引起腰背疼痛,或者呼吸急促、腹脹,這是因為房事過度損傷了腎臟。腹脹、腹脹,心痛,不想吃東西,這是因為飢餓和飽腹損傷了脾臟。咳嗽,左肋疼痛,引起小腹、膝蓋、手腕疼痛,這是因為疲勞過度損傷了肝臟。咳嗽,吐出白色的痰,口乾聲音嘶啞,這是因為大聲呼喊損傷了肺臟。喘咳,煩熱自汗,咽喉乾燥咯血,這是因為勞累損傷了心臟,而且屬於內外原因。

七情飢飽嗽,無非傷動臟腑正氣,致邪上逆,結成痰涎,肺道不理,宜順氣為先,四七湯半帖,加桑白皮、杏仁、五味子、人參、阿膠各半錢。有嗽吐痰與食俱出者,此蓋飲食失節,致肝氣不利,而肺又有客邪,肝濁道,肺清道,清濁相干,宜大棗加木香、杏仁、細辛、枳殼各半錢。有飲冷熱酒,或飲冷水,傷肺致嗽,俗謂之湊肺,宜紫菀飲。

(《要訣》)(按:紫菀飲即《濟生》紫菀茸湯。)

白話文:

七情飢飽引起的咳嗽,無非是傷害了臟腑正氣,導致邪氣上逆,凝結成痰涎,肺部不通暢,所以要優先順氣。可以用四七湯半帖,加入桑白皮、杏仁、五味子、人參、阿膠各半錢。如果有咳嗽吐痰,而且吃東西的時候也吐痰,這是飲食失節導致的,肝氣不順,肺部還有外邪,肝濁道,肺清道,清濁相干,可以用大棗加上木香、杏仁、細辛、枳殼各半錢。如果喝了冷熱酒,或者喝了冷水,傷了肺導致咳嗽,俗稱「湊肺」,可以使用紫菀飲。

凡好色之人,元氣虛弱,咳嗽不愈者,宜瓊玉膏最捷。肺虛甚者,人參膏以生薑、橘紅佐之。有痰,加痰藥。(《原理》)

白話文:

所有沉迷於色慾之人,元氣虛弱,咳嗽難以治癒的,宜服瓊玉膏最為快捷。肺虛特別嚴重的人,用人參膏,並用生薑、橘紅作為輔助藥物。如果有痰,再加入祛痰藥。(《原理》)

有兼停飲食而咳,須用消化之方,不可用烏梅、粟殼酸澀藥。其寒邪未除,宜用發散之劑,不可便用補劑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有的人不小心飲食,導致出現咳嗽的狀況,必須運用可以消化的藥方,不能使用烏梅、粟殼這類酸澀的藥物。如果其寒邪之氣還沒有去除,就應該使用可以幫助發散的藥物,不可以隨便使用補藥。(《醫通》)

勞嗽(肺中有蟲嗽)今之所謂勞嗽者,無所經見,意其華佗所謂邪嗽,真人所謂疰嗽者是已。此病蓋酒色過度,勞極傷肺,損動經絡,其重者咯唾膿血,輕者時發時瘥。又有因虛,感邪惡之氣,且傳疰得之,或先嘔血而後嗽,或先咳嗽漸就沉羸,此則非特內傷肺經,又挾邪惡傳疰之氣,所以特甚,病之毒害,無過此也。真人治疰嗽通氣丸方,用蜈蚣四節。又云:夢與鬼交通及飲食者,全用蜈蚣。《外臺》方,四滿丸,治五嗽亦用蜈蚣。近世名公能推原其指意,率用蛤蚧、天靈蓋、桃柳枝、麝香、丹砂、雄黃、安息香之類,以通神明之藥療之,高出古人之意矣。又肺中有蟲如蠶,令人喉癢而咳,湯散逕過,針灸不及,以藥含化,蟲死即嗽止。(《雞峰》)

白話文:

勞嗽(肺中有蟲咳嗽):現在所說的是勞嗽,我沒見過,估計華佗所說的邪嗽,真人所說的疰嗽就是這種。這種病大概是喝酒過度,勞累過度損傷肺部,損傷經絡,嚴重的會咯血,輕的會時好時壞。還有的是因為身體虛弱,感受了邪惡之氣,又傳染疰疾而得的。有的人先嘔血後咳嗽,有的人先咳嗽逐漸消瘦虛弱。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內傷肺經,還夾雜著邪惡傳染的疰疾之氣,所以特別嚴重,沒有這種病更毒害的了。真人治疰嗽通氣丸方,用蜈蚣四節。又說:夢到和鬼交往及吃東西的人,全用蜈蚣。《外臺》方,四滿丸,治五嗽也用蜈蚣。近世名醫能推究出其中的意思,經常使用蛤蚧、天靈蓋、桃柳枝、麝香、丹砂、雄黃、安息香之類,用通神明之藥來治療它,高出古人的想法了。另外,肺中有像蠶蟲一樣的蟲子,會讓人喉嚨發癢而咳嗽,湯藥直接經過時無效,針灸也治不了,用藥含化,蟲子死了咳嗽就停了。(《雞峯》)

至若酒色過度,虛勞少血,津液內耗,心火自炎,遂使燥熱乘肺,咯唾膿血,上氣涎潮,其嗽連續而不已。惟夫血不榮肌,故邪在皮毛,皆能入肺,而自背得之尤速,此則人參、芎、歸所不可無。(按:《醫通》曰:當與炙甘草湯,或黃耆建中加丹皮。蓋丹皮辛香,調和營氣,治無汗骨蒸,故陰虛人解表,以丹皮為嚮導。

白話文:

至於過度縱慾,造成身體虛弱、血虛,體內津液消耗殆盡,心火自然旺盛,於是燥熱乘著肺部,咳唾出膿血,胸中氣息喘促痰多,而且這種咳嗽連續不斷。唯獨氣血不足,不能滋養肌膚,所以邪氣在皮毛間,都能侵入肺部,從背部得病尤其迅速,這時候就非人參、川芎、當歸等藥物不可。(註:《醫通》說:應該與炙甘草湯,或黃耆建中湯加丹皮一同服用。丹皮辛香,能調和營氣,治療無汗骨蒸,所以陰虛的人解表,以丹皮為嚮導。)

)一種傳注,病涉邪惡,五臟受克,毒害尤深,近世率用蛤蚧、天靈蓋、桃柳枝、丹砂、雄黃、安息香、蘇合香丸通神之劑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有一種傳染病,病邪毒惡侵犯,五臟遭受侵害,毒害特別深,近世大多用蛤蚧、天靈蓋(人頭蓋骨)、桃柳枝、丹砂、雄黃、安息香、蘇合香丸這類能通神的藥方治病。(《直指》)

有勞嗽一證,皆因肺虛,或苦風寒暑濕,及勞逸抑鬱,憂思喜怒,飲食飢飽,致臟腑不平,積微至著,以至漸成肺痿肺癰者。咳嗽有多痰者,有乾咳無痰者,甚則失聲,咳唾膿血,身體發熱,五心煩熱,盜汗自出,夜夢鬼交,日輕夜重,肢體憔悴,皮膚乾燥,頰赤如敷胭脂,飲食日少。古人云:瘡一月不愈,則瘡中有蟲;咳嗽一月不愈,則肺中有蟲。

若肺有蟲,則藥難為功矣。肺蟲如蠶,漸致變亂,日將月積,致成勞蟲矣。(《治病活法秘方》)

白話文:

有勞咳這症狀,皆因肺部較弱,或者因風寒暑,以及勞累或過度放鬆或壓力沉重,或者因喜怒,不分時才吃飯,或者因吃太飽,以至於、胸腔或腹腔等內部或外部不正常,一直累積,最後形成肺結核或肺化膜。有咳嗽的症狀,有乾咳沒有症狀,嚴重時失去聲音,咳嗽吐出的是血,而且有發熱,五個心靈感到炎熱,偷跑自己跑出汗,晚上做夢鬼交,日夜症狀越重,手腳與身材看起來很消瘦,乾燥,臉很紅,看起來好像敷了眼影,傷口經過一個月沒有好,就會長出昆昆,咳嗽一個月沒有好的,肺部就會長昆昆。

勞嗽有因久嗽成勞者,有因病勞乃嗽者。其證寒熱往來,或獨熱無寒,咽痛嗌痛,精神疲極。所嗽之痰,或濃或淡,或時有血,腥臭異常,語聲不出者,補肺湯半帖,加杏仁、貝母、款冬花、阿膠、百合各半錢,煎去滓,調鍾乳粉。咽痛者,更加桔梗半錢。熱甚者,更加秦艽半錢。嘔者,去地黃,加半夏如其數。氣急者,加靈砂丹或二炒丹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勞嗽有的是因為咳嗽時間長了而變成肺癆,有的是因為身體虛弱而引起的咳嗽。其病症寒熱交替,或者只有發熱沒有怕冷,喉嚨痛、嗓子痛,精神疲倦到了極點。所咳出來的痰,有的濃有的淡,有的時候有血,腥臭異常,說不出話來的,可以用補肺湯半劑,加上杏仁、貝母、款冬花、阿膠、百合各半錢,煎好後去掉渣子,調入鍾乳粉。喉嚨痛的,再加桔梗半錢。發熱嚴重的,再加秦艽半錢。嘔吐的,去掉地黃,加入半夏,量和地黃一樣多。氣急的,加入靈砂丹或二炒丹。(《要訣》)

若飢時胸中大痛,唇面上有白點如粟,咽喉或癢或痛而咳不可忍,脈極數,或忽大忽小,此必肺中有寸白蟲,飢則蟲上求食,痛嗽不寧也。一味百部蒸膏,略加檳榔、烏梅。(《醫通》)(按:百部治久咳,出《千金》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在飢餓的時候,胸口劇烈疼痛,嘴脣和臉上有像粟米一樣的小白點,咽喉有發癢或疼痛的感覺,咳嗽不止,脈搏非常快,有時大有時小,那麼就一定是肺裡有寸白蟲。當飢餓時,蟲子就會往上爬尋找食物,導致劇烈的咳嗽和疼痛。可以用一味百部蒸膏,稍加檳榔和烏梅,治療久咳。(《醫通》)(按:百部可以治療久咳,出自《千金》。)

呷嗽,呷嗽者,猶是咳嗽也。其胸膈痰飲多者,嗽則氣動於痰,上搏喉咽之間,痰氣相擊,隨嗽動息,呼呷有聲,謂之呷嗽。其與咳嗽大體雖同,至於投藥,則應加消痰破飲之物,以此為異耳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打嗝

打嗝的人,猶如咳嗽一樣。他們胸膈中有較多的痰液和飲水,打嗝就會使氣體在痰液中運行,在喉嚨之間上下衝動,痰液和氣體互相碰撞,隨著打嗝的動作而行動,呼氣打嗝時有聲音,這就是所謂的打嗝。

打嗝與咳嗽的整體情況雖然相同,但是到了用藥的時候,就應該增加消除痰液和破除飲水的藥物,這一點是兩者不同的。

瘀血嗽,肺脹而嗽,或左或右不得眠,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。宜養血以流動乎氣,降火疏肝以清痰,四物湯加桃仁、訶子、青皮、竹瀝、薑汁之類。血礙氣作嗽者,桃仁去皮尖,大黃酒炒,薑汁丸服。(《丹溪》)

白話文:

積血導致的咳嗽:

  • 肺部腫脹而咳嗽,有時左側,有時右側,無法入眠,這是痰液夾雜瘀血,阻礙氣機而引起的疾病。

  • 宜養血以流暢氣機,清熱疏肝以化痰,可用四物湯加桃仁、訶子、青皮、竹瀝、薑汁之類的藥物治療。

  • 有瘀血阻礙氣機而咳嗽的,可使用剝皮去尖的桃仁,與大黃一起用酒炒,再以薑汁做成藥丸服用。(出自丹溪心法)

瘀血咳則喉間常有腥臭,輕者瀉白散,加生地、山梔、牡丹皮、麥門冬、桔梗,重者桃仁、大黃,薑汁為丸服。或因打損勞力傷肺,遇風寒則咳,或見血紫黑色者,四物湯去芎,加大黃、蘇木為末,酒調服,利去心肺間瘀血即止,後服人參養榮湯調理。(《入門》)

白話文:

若因瘀血而引起的咳嗽,常伴有腥臭味,症狀較輕者,可服用瀉白散,並加入生地、山梔、牡丹皮、麥門冬、桔梗等藥材。症狀較重者,可服用桃仁、大黃,並用薑汁製成丸劑服用。另外,若因打損或勞力過度而傷及肺部,遇風寒則咳嗽,或出現血呈紫黑色者,可服用四物湯,去除川芎,加入大黃、蘇木研磨成粉末,用酒調服,即可利去心肺間的瘀血,使咳嗽停止。之後,服用人參養榮湯調理。

前後心脹,喉中有血腥氣,氣口脈澀,此膈間有蓄血也。試法,呷熱薑湯作呃者,瘀血也。犀角地黃湯加童便、桃仁、大黃攻散之,或平胃合越鞠,加韭汁、童便消伐之。氣竭肝傷而咳嗽血腥者,四烏鰂一蘆茹丸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前後心令人脹滿,喉嚨裡有血腥味,氣口的脈象澀滯,這是膈肌中間有積血的緣故。檢驗的方法是,喝口熱薑湯後令人打呃,如果有瘀血,就會出現呃出來的東西帶有血絲。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加上童便、桃仁、大黃來攻散瘀血,或者使用平胃合越鞠丸加上韭汁、童便來消除瘀血。如果是氣虛肝臟受傷而咳嗽吐血的,可以使用四烏鰂一蘆茹丸來治療。(出自《醫通》)

時行嗽,時行嗽,發熱惡寒,頭痛鼻塞氣急,狀如傷冷熱,連嗽不已,初得病即伏枕,一兩日即輕。記壬午秋,滿城有此病,繼時甲午年夏秋之交,此病又自南而北,得免者少,並呼為蝦蟆瘟,用參蘇飲加細辛半錢。(《要訣》)(按:此證亦出徐應登《醫便》,用敗毒散。)

白話文:

時行咳嗽,發燒畏寒,頭痛鼻塞氣急,狀似傷風感冒,連續咳嗽不止,病情初期就臥牀不起,一兩天後症狀就會輕微一些。記得壬午年秋天,滿城都有這種病,此後甲午年夏秋之交時,這種病又從南方傳到北方,很少有人能倖免,人們都稱之為「蝦蟆瘟」,症狀出現時服用人參蘇葉飲,並添加半錢細辛。(《要訣》)(註:此證也出現在徐應登的《醫便》,用的是敗毒散。)

兩在北方,遇夏秋久雨,天行咳嗽頭痛,用古方益元散,薑蔥湯調服,應手效,日發數十斤,經以徹夜。此蓋甲己土運濕令,痰壅肺氣上竅,但泄其膀胱下竅而已,不在咳嗽例也。(《韓氏醫通》)

白話文:

北方在夏季和秋季時,如果遇到長時間的降雨,由於天災,會出現咳嗽頭痛的症狀。可以使用古方益元散,加入薑和蔥熬成的湯汁送服,就會立刻見效。一天就能排出幾十斤的糞便,而且連續服用就能夠徹底痊癒。這是因為甲己土運濕令,痰液積聚在肺氣上竅,而只需要疏泄膀胱下竅即可,這與一般的咳嗽不同。

頓嗆,咳嗽俗名曰嗆,連咳不已,謂之頓嗆。頓嗆者,一氣連嗆二、三十聲,少則十數聲。嗆則頭傾胸曲,甚則手足拘攣,痰從口出,涕泣相隨,從膺胸而下應於少腹。大人患此如同哮喘,小兒患此謂之時行頓嗆。頓嗆不服藥,至一月亦愈。(《醫學真傳》)(治方出清涼方中,宜參。)

白話文:

頓嗆,俗稱咳嗽為嗆,連續咳嗽不止,稱為頓嗆。頓嗆的人,一口氣連續咳嗽二、三十聲,少的也有十幾聲。得嗆,頭會向前傾,胸部彎曲,嚴重的會手腳抽筋,痰從嘴裡咳出,鼻涕和眼淚一起流,從胸口往下延伸到下腹部。大人患了這種病就像哮喘,小孩患了這種病叫做流行性頓嗆。頓嗆不服用藥物,一個月後也會痊癒。(《醫學真傳》)(治療方法出自清涼方中,建議參考。)

咳嗽短氣,肺主氣,候皮毛。氣虛為微寒客皮毛,入傷於肺則不足,成咳嗽。夫氣得溫則宣和,得寒則否澀。虛則氣不足而為寒所迫,並聚上肺間,不得宣發,故令咳而短氣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咳嗽氣短,是因為肺主導氣,並調節皮毛。肺氣虛弱時,微寒之邪侵犯皮毛,並進入肺臟,導致肺氣不足,於是出現咳嗽。另外,氣若得到溫煦,則會宣通和調;如果受到寒邪侵襲,則會阻滯不通。肺氣虛弱時,氣不足而且受到寒邪的壓迫,並積聚於肺部,無法宣發疏通,因此導致咳嗽氣短。

咳嗽上氣,夫咳嗽上氣者,肺氣有餘也。肺感於寒,微者則成咳嗽。肺主氣,氣有餘則喘咳上氣,此為邪搏於氣,氣壅不得宣發,是為有餘,故咳嗽而上氣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久咳嗽上氣者,是肺氣虛極,風邪停滯,故其病積月累年,久不瘥,則胸背痛面腫,甚則唾膿血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咳嗽上氣,咳嗽上氣是指肺氣過盛,肺受到寒邪的侵襲,輕微的就會出現咳嗽。肺主呼吸,氣過多就會出現喘息、咳嗽和上氣,這是因為邪氣與氣相搏,導致氣鬱不得舒展,所以出現咳嗽和上氣。(《病源論》)

咳嗽膿血,咳嗽膿血者,損肺損心故也。肺主氣,心主血。肺感於寒,微者則成咳嗽,嗽傷於陰脈則有血,血與氣相隨而行,咳嗽極甚,傷血動氣,俱乘於肺,肺與津液相搏,蘊結成膿,故咳嗽而膿血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咳嗽極甚,傷於經絡,血液蘊結,故有膿血。氣血俱傷,故連滯積久,其血黯瘀,與膿相雜而出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咳嗽膿血:咳嗽有膿血的人,這是因為肺和心臟受損的緣故。肺主導氣,心主導血。肺受到寒氣侵襲,輕微的就會變成咳嗽,咳嗽傷害到陰脈就會有血,血和氣一起運行,咳嗽到極點,就會損傷血液和氣息,它們都會趁虛侵襲肺,肺和體液相互博擊,積結成膿,所以咳嗽時會有膿血。(出自《病源論》)

咳嗽吐粉紅痰,謂之吐白血,僅可綿延歲月。若血色正赤如朱,濃厚如漆,為守臟血,不治。咳而吐痰,膺乳痛,當看痰色如何。若濃濁如膿,或帶血絲而臭,當從肺癰例治之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  1. 如果咳嗽吐出粉紅色痰液,稱為吐白血,這樣只能延長一點時間,不久就會死了。

  2. 如果咳出的血色鮮紅如朱,濃厚如漆,這是守臟血,無法醫治。

  3. 咳出痰液,胸部乳頭疼痛,需要觀察痰液的顏色。

  4. 如果痰液濃濁如膿,或帶有血絲且有臭味,應該按照肺癰的治療方法。

咳嗽聲啞,咳嗽聲啞者,以肺本屬金,蓋金實則不鳴,金破亦不鳴。金實者,以肺中有邪,非寒邪即火邪也。金破者,以真陰受損,非氣虛即精虛也。寒邪者宜辛宜溫,火邪者宜甘宜清,氣虛者宜補陽,精虛者宜補陰。大都此證,邪實者其來暴,其治亦易;虛損者其來徐,其治亦難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咳嗽聲啞

咳嗽聲啞的人,是因為肺的本質屬金,金屬性的特質是堅實不鳴,破裂也不鳴。肺實的人,是因為肺中有邪氣,不是寒邪就是火邪。肺破的人,是因為真陰受損,不是氣虛就是精虛。寒邪的人適合辛溫的治療,火邪的人適合甘清的治療,氣虛的人適合補陽,精虛的人適合補陰。總的來說,這種病證,邪實的人來勢突然,治療也容易;虛損的人來勢緩慢,治療也困難。(《景嶽全書》)

脈或沉或浮,聲不損者,易治;脈來洪數,形瘦面赤,腎臟氣衰,不能上循於喉而聲啞者,難療。(按:此本於《原病集》。)亦有肺絡支塞而聲啞者,不在此例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脈搏或沉或浮,聲音不沙啞,則容易治療。脈搏來得好快,但身體消瘦、面紅,腎臟元氣衰弱,不能上行至咽喉,於是聲音沙啞,這種很難治療。(以上根據《原病集》所論。)也有由於肺經支脈阻塞而導致聲音沙啞的,這種情況不屬於以上所說的情形。(《醫通》)

死證,咳,脫形發熱,脈小堅急者死。肌瘦下(一本云不)脫形,熱不去者死。咳而嘔腹脹且泄。(按:此四字《中藏經》作便滑不禁)其脈弦急欲絕者死。(《脈經》)

咳而尿血羸瘦,脈大者死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死亡的標誌,咳嗽、形體消瘦發熱,脈搏細小堅硬而急促者會死亡。肌肉瘦削,形體消瘦,熱不退者會死亡。咳嗽,嘔吐,腹脹且泄瀉。(按:這四個字《中藏經》中寫作便滑不禁)其脈搏弦急欲斷者會死亡。(《脈經》)

勞嗽,上嗽下瀉,用嗽藥嗽止則瀉甚,服香連丸則瀉止復嗽,肺與大腸為表裡,此臟腑俱病不可兼治者死。(《蒼生司命》)

白話文:

勞嗽,如果上面咳嗽而下面腹瀉,用止咳藥去止咳,腹瀉就會加劇;服用香連丸止住腹瀉,又會復發咳嗽,肺和大腸是互相表的關係,所以這樣的臟腑都有疾病而不能同時治療的會死亡。(《蒼生司命》)

陰虛火動,發而為喉痹,音啞者不治。嗽而大便泄者,難治。嗽而發熱不止,難冶。(同上)

嗽而喉痛聲啞不能藥,或嗽而肛門脫,皆所不救也。(《石山醫案》)

死證(六名):水腫、形脫、熱不去、腹脹、嘔、瀉。(《識病捷法》)

白話文:

陰虛導致火氣上升,會引發喉嚨阻塞,聲音沙啞的情況很難治療。咳嗽伴有大便洩瀉的,治療起來非常困難。咳嗽並持續發燒不退的,也很難治好。 咳嗽伴有喉痛、聲音嘶啞到無法用藥,或是咳嗽導致肛門脫出的,這些情況都無法救治。 六種預示死亡的症狀包括:水腫、形體消瘦、熱度不退、腹部脹滿、嘔吐、瀉痢。

治法要領,治嗽大法:肺脈浮為風邪所客,以發散取之。肺脈實為氣壅內熱,以清利行之。脈濡散為肺虛,以補肺安之。其間久嗽之人曾經解利,以致肺胃俱寒,飲食不進,則用理中助胃加和平治嗽等輩。(按:此下原有勞嗽說,既見上。)然則咳嗽證治,於此可以問津索塗矣,抑猶有說焉。肺出氣也,腎納氣也。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藏。凡咳嗽暴重,動引百骸,自覺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,此腎虛不能收氣歸元也,當以補骨脂安腎丸主之,毋徒從事於寧肺(按:安腎丸不必用,此存其理已),用枳殼為佐,枳殼不惟寬中,又能行其氣,氣下痰下,他證自平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治療咳嗽最主要的原則是:

  1. 肺脈浮為風邪所客,以發散取之:肺脈浮動,表示風邪侵襲肺部,應採用發散風邪的方法治療。

  2. 肺脈實為氣壅內熱,以輕利行之:肺脈實大,表示肺氣壅塞,內熱壅盛,應採用輕利清熱的方法治療。

  3. 脈濡散為肺虛,以補肺安之:脈濡散,表示肺氣虛弱,應採用補肺益氣的方法治療。

  4. 久嗽之人曾經解利,以致肺胃俱寒,飲食不進,則用理中助胃加和平治嗽等輩:若久咳的人曾經患有腹瀉,導致肺胃俱寒,飲食不進,可以採用理中湯加和平丸等方來治療。

  5. 肺出氣也,腎納氣也。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藏:肺主出氣,腎主納氣。肺是氣的根本,腎是氣的貯藏之所。

  6. 凡咳嗽暴重,動引百骸,自覺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,此腎虛不能收氣歸元也,當以補骨脂安腎丸主之,毋徒從事於寧肺:若咳嗽突然加重,牽動全身,自覺氣從臍下逆奔而上,這是腎虛不能收納氣息,歸於腎臟,應改用補骨脂安腎丸為主,不要只著重於安撫肺部。

  7. 用枳殼為佐,枳殼不惟寬中,又能行其氣,氣下痰下,他證自平:可以使用枳殼做為輔助藥物,枳殼不只能寬中理氣,也能使氣和痰一起往下消散,其他症狀自然也就會好轉。

大概以順氣為先,下痰次之,又有停飲而咳者,又須消化之,切不可輕用罌粟殼等藥澀之。又有寒邪未除者,亦不可便用補藥。最忌憂思過度,房室勞傷,否則多成瘵疾,謹之謹之。(《大成》)

白話文:

大致上先以疏通和順氣為優先,其次纔是化痰;另外還有一種是因停飲而咳的,又必須去水濕、消化痰飲。切記不可輕易使用罌粟殼等帶澀性的藥物。還有一種是寒邪沒有完全去除的,也不可以馬上使用補藥。最忌諱的是過度憂慮思慮,以及房事勞累,否則大多會轉變為瘵疾,必須謹慎注意。

肺主皮毛,人之無病之時,榮衛周流,內氣自皮膚腠理,普達於外。一或風寒外束,則內氣不得於外達,便從中起,所以氣升痰上,故咳嗽。宜用辛溫辛涼之劑以發散風寒,則邪退正復而嗽止也。又按肺為華蓋,凡飢飽勞役,喜怒憂恐,與夫飲醇醪,食厚味,則火升痰上而傷於肺,亦作咳嗽。宜用降火豁痰之劑,則火降痰消而咳止也。

白話文:

肺臟主管皮膚和體毛。當人沒有生病時,人體氣血運行流暢,內在之氣從皮膚毛孔,通達體表。如果風寒邪氣從外面侵襲,內在之氣就無法到達體表,便從體內升起,所以氣往上走,痰也往上走,因此出現咳嗽。此時應使用辛溫或辛涼的藥物來發散風寒,當風邪退去,正氣恢復後,咳嗽就會停止。此外,肺臟是人體的華蓋,凡飢餓、勞累、喜怒憂思、飲酒過量、飲食肥甘厚味等,都會導致火氣上升,痰液上移,損傷肺臟,也會引起咳嗽。此時應使用降火化痰的藥物,當火氣下降、痰液消除後,咳嗽就會停止。

又按肺主氣,運行血液,周流一身。肺金也,受火邪,氣從火化,有升無降,為嗽為喘。久而不治,虛極至損,則不能運化氣液,發為煩熱驚悸,咳唾黏涎膿血。宜用補虛潤燥、開鬱散火之劑,則肺得清正而嗽止也。故治咳嗽,要知新久之異,虛實之殊,補瀉之宜也矣。(《心法附余》)

白話文:

再根據肺主氣,運行血液,周流全身。肺屬金,受到火邪,氣從火化,只有上升沒有下降,就會發出咳嗽和喘息。這種情況如果長時間不治療,虛極到了極致,損傷到極點,那麼肺就無法運化氣液,就會出現煩熱驚悸,咳嗽、吐黏涎膿血的症狀。應該採用補虛滋潤、開鬱散火的方法加以治療,這樣肺就可以恢復清正之氣而咳嗽也就停止了。所以治療咳嗽,一定要了解新久之異,虛實之殊,補瀉之宜。

咳嗽毋論內外寒熱,凡形氣病氣俱實者,宜散宜清,宜陣痰,宜順氣。若形氣病氣俱虛者,宜補宜調,或補中稍佐發散清火。若專求於補,必致肺氣壅塞,或結肺癰難治。專求解表,則肺氣愈虛,腠理益疏,外邪乘虛易入,而其病愈難治矣。(《醫約》)

白話文:

咳嗽不論是內傷、外感、寒證、熱證,凡是形氣、病氣都實證的,宜採用疏散、清宣、化痰、順氣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形氣、病氣都虛證的,宜採用補益、調補的方法治療,或在補益的同時適當兼用發散、清熱的方法。如果專門用補益的方法治療,一定會導致肺氣壅塞,或者形成難以治癒的肺癰。如果專門用解表的方法治療,則肺氣會更加虛弱,腠理會更加疏鬆,外邪容易趁虛而入,病情會更加難治。

吐汗例,咳而時發熱,脈卒弦者,非虛也(按:《千金》作夫久咳為㽷,咳而時發熱,脈在九菽者,非虛也),此為胸中寒實所致也,當吐之。咳家,其脈弦,欲行吐藥,當相人強弱,而無熱乃可吐之。其脈沉者,不可發汗。(《脈經》)

上氣汗出而咳,屬飲家,咳而小便利若遺溺,不可發汗,汗出即厥逆冷。(《千金》)

白話文:

吐汗的例子,病人咳嗽,有時發熱,脈搏突然跳動且有力,這不是虛症(按:《千金》中說:「長時間咳嗽就會導致氣逆,咳嗽有時發熱,脈搏是九菽,這不是虛症。」),這是由於胸中寒氣實盛引起的,應該讓病人吐出來。咳嗽的病人,脈搏有力,想用吐法治病,應該先察看病人的體質強弱,病人沒有發熱纔可以讓病人吐出來。脈搏沉伏的病人,不能讓病人發汗。(《脈經》)

溫清各有其宜,(外邪不可誤認為勞)古方治火鬱乾咳嗽者甚少,治風寒濕咳嗽者甚多,蓋由不分內外所因、新久之異故也。夫形寒飲冷,新咳嗽有痰,固當以溫寒散濕為主,如人參、半夏之類可也。若夫氣動火炎,久咳嗽無痰,又當以清熱潤燥為先,然人參、半夏之類又在所禁,如天門、麥門、知母、貝母、石膏、栝蔞之類可也。世人徒知肺主皮毛,外感風寒為寒,殊不知傳裡郁久變為熱也。況肺為華蓋,而五臟六腑火自內起,熏蒸焚灼作咳嗽者,亦良多矣。(《心法附余》)(按:《婦人良方》曰:古人立方治嗽,未有不本於溫藥,如乾薑、桂心、細辛之屬,以寒氣入里,非辛甘不能發散。此言未免偏。又《痰火顓門》曰:大抵咳證藥只宜溫平,肺號姣容,藥味少涼即寒,稍燥即熱,治咳方禁用辛燥,學者不可不知。亦非持平之論。)

白話文:

溫藥和清藥各有適用的情況,(外界的邪氣不能誤認為勞損)古時候治療火鬱導致乾咳的方子很少,治療風寒濕導致的咳嗽的方子卻很多,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分清楚內外的原因,也沒有分清病情的久新之別。如果形體受了寒,喝了冷飲,新得的咳嗽有痰,當然應該以溫熱散濕的藥物為主,像人參、半夏這一類的就可以。如果是氣機運行,火熱熾盛,久咳無痰,又應該以清熱潤燥的藥物為主,但是像人參、半夏這一類的藥物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忌用,像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知母、貝母、石膏、栝蔞這一類的藥物就可以。世人只知道肺主皮毛,外感風寒為寒,卻不知道傳到裡面的風邪鬱久之後會化熱。此外,肺像華蓋一樣覆蓋在五臟六腑之上,火從內部升起,燻蒸焚灼而引起的咳嗽,也很多。

(「按:《婦人良方》說:古人立方治療咳嗽,沒有不以溫藥為基礎的,比如乾薑、桂心、細辛這一類藥物,因為寒氣進入裡部,不用辛甘發散的藥物不能把寒氣散掉。這種說法未免偏頗。又《痰火顓門》說:治療咳嗽的主要藥物只宜選用溫平的種類,肺部被稱為「姣容」,藥味稍微涼一些就會引起寒性,稍微燥一些就會引起熱性,治療咳嗽的方子中禁用辛燥的藥物,學者不可不知。這種說法也不是持平之論。)

外邪證多有誤認為勞傷而遂成真勞者,此必其人氣體柔弱,而醫家望之已有成心。故見其發熱,遂認為火;見其咳嗽,遂認為勞。不明表裡,率用滋陰降火等劑,不知寒邪既已在表,涼藥不宜妄投。若外既有寒,而內又得寒,則表裡合邪,必致邪留不解,延綿日甚,俗云傷風不愈變成勞。

白話文:

許多外邪證狀常常誤診為勞傷,進而真的演變成勞傷,這種情況通常是病人的體質較虛弱,而且醫生在診斷時先入為主的認為是勞傷。因此,看到病人發燒就認為是火熱證,看到病人咳嗽就認為是勞傷。不明白表裡證的區別,隨便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,不知道寒邪既然已經在體表,則不宜再用寒涼藥物。假如外部已經有寒邪,內部又再受寒,那麼表裡證狀合而為一,邪氣留滯不散,病情日益加重,俗話說的「傷風不愈變成勞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
夫傷風豈能變勞,特以庸醫誤治,而日加清削,則柔弱之人,能堪幾多清理,久而不愈,不至勞不已也,此實醫之所誤耳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感冒怎麼能變為勞損?只是庸醫誤治,而且一日比一日消瘦,柔弱的人,能經受得起多少次清理?久治不愈,不至於勞損嗎?這實在是醫生治錯病的緣故。

斂散二法,徐叔拱曰:斂者,謂收斂肺氣也。散者,謂解散寒邪也。宜散而斂,則肺寒邪一時斂住,為害非輕;宜斂而散,則肺氣弱一時發散而走泄正氣,害亦非一。且如感風咳嗽,已經散之後,其表裡復感寒邪,虛邪相乘,又為喘嗽。若欲散風,則愈虛其肺;若收斂,則愈滯其邪。當先輕解漸次斂之,肺不致虛,邪不致滯,喘嗽自止矣。(《病機匯論》)(按:斂言五味子、阿膠等潤養之品,不必收澀之謂。)

白話文:

  • 收斂和疏散兩種方法

徐叔拱說:「收斂,是指收斂肺氣。疏散,是指解散寒邪。」應該疏散的時候卻用了收斂的辦法,那麼肺寒邪一時斂住,造成危害不可小覷;應該收斂的時候卻用了疏散的辦法,那麼肺氣虛弱一時發散而走泄正氣,危害也不少。比如感冒咳嗽,已經疏散之後,表裡又受到寒邪侵襲,虛弱的正邪相互作用,又變成喘咳。如果想要疏散風邪,就會讓肺氣更虛;如果收斂,就會讓邪氣更加滯留。應該先用輕柔的方法逐漸收斂肺氣,這樣肺氣不會過於虛弱,邪氣也不會滯留,喘咳自然會停止。

  • (註解:)

收斂是指像五味子、阿膠等滋潤、養肺的藥物,不必是用收澀藥物。

補中補下,久嗽肉脫者,用嗽藥多不救,補中健脾則嗽止,此虛則補其母,以脾主肌肉,病有本而標之之意也。然病多不救,經曰大肉已脫,九候雖調猶死是也。(《蒼生司命》)

凡咳而漸至氣高汗漬,宜不俟喘急痰鳴,急補其下。若仍治標亡本,必至氣脫卒亡,醫之罪也。(《法律》)

白話文:

補中補下:指補益中氣、補益下焦。

久嗽肉脫 :因久咳而導致肌肉萎縮。

用嗽藥多不救 :使用止咳藥多不能治癒。

補中健脾則嗽止 :補益中氣、健脾胃,則咳嗽可止。

此虛則補其母 :這是因為虛症要補其根本,脾胃為肌肉之母,所以要補益脾胃。

以脾主肌肉 :脾胃主管肌肉的生長髮育。

病有本而標之之意 :疾病有根本和標證,治療時要針對根本,才能治癒疾病。

然病多不救 :但是這種疾病多不能治癒。

經曰大肉已脫 :經典上說,肌肉已經萎縮,即使九候(脈象)都調和了,還是會死。

人參宜否,治嗽方中多用人參,以其肺虛故也。然肺受火邪久嗽喘滿吐血,與夫陰虛火動,午後發熱兼嗽者,切宜忌之。然肺受寒邪喘嗽,與夫陽虛火動,晝夜發熱兼嗽者宜用,亦須知母、貝母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栝蔞之類,擇其一、二味監製可也。丹溪云予每治病,某藥為引經,以某藥為監製是也。(《心法附余》)

白話文:

人參是否適合使用

治療咳嗽的方劑中,多用到人參,是因為肺氣虛弱的緣故。但是,肺受火邪所傷而久咳喘滿吐血,以及陰虛火旺,午後發熱兼咳嗽的人,應絕對忌用人參。然而,肺受寒邪而喘咳,以及陽虛火旺,晝夜發熱兼咳嗽的人,應該使用人參。但也要知道生地黃、貝母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栝蔞等藥物,擇取其中一、兩種作為監製藥物即可。丹溪說,我每治病,某藥為引經,以某藥為監製,就是這個意思。

澀藥不可輕用,今人治嗽,多喜用罌粟殼、烏梅之類。殊不知罌粟殼其性緊澀,烏梅味酸,乃傷脾之劑。脾胃壯實者,服之猶可,脾胃稍弱者,未見其效,穀氣先有所損矣。能慎此者,庶免後患。(《濟生》)

白話文:

收斂性藥物不可輕易使用。現在的人治療咳嗽,大多喜歡使用罌粟殼、烏梅之類的藥物。卻不知道罌粟殼性質收斂,烏梅味道酸澀,都是傷害脾臟的藥物。脾胃強壯的人服用它們,還可以;脾胃稍弱的人,還沒見到效果,脾胃先受到損傷了。能夠謹慎使用這些藥物的人,才能免除後患。

凡治咳嗽,當先各因其病根,伐去邪氣,而後以烏梅、訶子、五味子、罌慄殼、款冬花之類,其性燥澀,有收斂劫奪之功,亦在所必用,可一服而愈,慎毋越其先後之權衡也。(《醫統》)

白話文:

無論治療什麼咳嗽,都應當先搞清楚病根,去除邪氣,然後再使用烏梅、訶子、五味子、罌粟殼、款冬花之類的藥物。這些藥物的性質都比較乾燥,具有收斂、止咳的作用,也是必不可少的,可能一劑藥就能治好咳嗽。但要注意一定要按照先後順序來使用,不可顛倒。

治嗽諸藥,五味子,在上補肺,在下滋腎,乃酸收斂而降之之劑。天門冬,保定肺氣,虛而能補,熱而能瀉,燥而能潤,但專瀉而不收,體虛而熱者用之,寒多者禁服。麥門冬,補肺金,潤燥生津,斂嗽及肺痿,所以與五味、人參同用,為生脈之劑。人參,乃補肺氣之神劑,惟肺氣虛弱,則外邪得以侵之,故有氣短喘嗽之證,非此不能補正而除邪也,喘嗽系陰虛火動、勞嗽吐血者勿用。阿膠,能養肝氣,益肺金,定喘嗽,肺虛極損,咳唾膿血,非此不補。桑皮,瀉肺氣,有氣喘嗽,吐血虛勞客熱,及肺中水氣,非此不除。款冬花,潤肺消痰,古今多用之而治嗽,及治肺痿肺癰。紫菀,益肺氣,去胸中寒熱結氣,咳逆上氣。百部,治肺熱久嗽,潤肺益氣。夫喘嗽用烏梅者,因其能收肺氣也,故久嗽用之。百合,能斂肺。貝母,能潤肺。半夏,乃治寒痰之劑,如形寒飲冷傷肺而咳者用之。桔梗,利膈氣,如氣促鼻塞喘嗽吐痰者用之。栝蔞實,甘能補肺,潤能降氣,故治痰嗽,利胸膈;其根名天花粉,痰嗽者用之。蛤蚧,能治久遠勞嗽,及咳嗽出血。海蛤,治咳逆上氣,及喘息煩滿。馬兜鈴,止肺熱咳嗽,氣上逆連連不絕,痰結喘促。百藥煎,能保定肺氣,以溫藥相佐使尤佳。訶子,其味酸苦,有收斂降火之功。罌粟殼,虛勞嗽者多用,以其能收斂故也,但劫病之功多,雖急亦不宜多服。薏苡仁,古方用之,以治肺痿肺癰咳嗽涕唾上氣。杏仁,下氣定喘,散肺經風寒,以其能瀉肺也。葶藶,治肺壅上氣,咳嗽痰飲。肺中有水氣者用之,以其走泄為功,大能降氣者也。蘇子,主肺氣喘急咳逆,乃調中下氣之劑。陳皮,理肺氣降痰,如膈間有痰熱結氣,嘔咳吐逆者用之。石膏,除三焦之大熱,瀉胃火,潤肺墜痰,實熱喘嗽者可用。竹葉,主胸中痰熱。知母,潤心肺,與黃柏同用,能治陰虛火動之喘嗽也。地骨皮,治勞熱咳嗽。青黛,收五臟熱火。若果有系寒嗽者,可用肉桂以達寒氣,乾薑以散寒邪。若夫外感寒喘痰嗽,用麻黃以開發。(《醫宗粹言》)(節錄)

白話文:

治療咳嗽的各種藥物

  • 五味子:五味子可以補肺、滋腎,具有酸收斂、降氣的作用。
  • 天門冬:天門冬可以保護肺氣,具有補虛、瀉熱、潤燥的作用,但主要以瀉為作用,體虛而發熱的人可用,寒症者禁服。
  • 麥門冬:麥門冬可以補肺金、潤燥生津,斂肺止咳,可用於肺癆,所以與五味子、人參一起使用,可以生脈。
  • 人參:人參可以補肺氣,肺氣虛弱時,外邪容易入侵,因此出現氣短、喘咳的症狀,非此藥不能補正而除邪。但陰虛火動、勞嗽吐血者勿用。
  • 阿膠:阿膠可以養肝氣、益肺金,定喘止咳,肺虛極損、咳唾膿血者可用。
  • 桑皮:桑皮可以瀉肺氣,可用於氣喘咳、吐血虛勞客熱、肺中水氣。
  • 款冬花:款冬花可以潤肺消痰,古今多用來治療咳嗽、肺癆和肺癰。
  • 紫菀:紫菀可以益肺氣,去胸中寒熱結氣、咳逆上氣。
  • 百部:百部可以治療肺熱久咳,潤肺益氣。
  • 烏梅:烏梅可以收斂肺氣,可用於久咳。
  • 百合:百合可以斂肺。
  • 貝母:貝母可以潤肺。
  • 半夏:半夏可以治療寒痰,如因形寒飲冷傷肺而咳者可用。
  • 桔梗:桔梗可以利膈氣,如氣促鼻塞、喘咳吐痰者可用。
  • 栝蔞實:栝蔞實甘能補肺,潤能降氣,所以可以治療痰咳,利胸膈;其根名天花粉,痰嗽者可用。
  • 蛤蚧:蛤蚧可以治療久遠勞嗽、咳嗽出血。
  • 海蛤:海蛤可以治療咳逆上氣、喘息煩滿。
  • 馬兜鈴:馬兜鈴可以止肺熱咳嗽,氣上逆連連不絕,痰結喘促。
  • 百藥煎:百藥煎可以保定肺氣,輔以溫藥更佳。
  • 訶子:訶子味酸苦,具有收斂降火之功。
  • 罌粟殼:罌粟殼多用於虛勞嗽,因其能收斂,但劫病之功多,雖急亦不宜多服。
  • 薏苡仁:古方用薏苡仁治療肺癆、肺癰、咳嗽、咳唾上氣。
  • 杏仁:杏仁可以降氣定喘,散肺經風寒,因其能瀉肺。
  • 葶藶:葶藶可以治療肺壅上氣、咳嗽痰飲。肺中有水氣者可用,因其走泄為功,大能降氣。
  • 蘇子:蘇子主肺氣喘急咳逆,乃調中下氣之劑。
  • 陳皮:陳皮可以理肺氣、降痰,如膈間有痰熱結氣、嘔咳吐逆者可用。
  • 石膏:石膏可以除三焦之大熱,瀉胃火,潤肺墜痰,實熱喘嗽者可用。
  • 竹葉:竹葉主胸中痰熱。
  • 知母:知母可以潤心肺,與黃柏同用,能治療陰虛火動之喘嗽。
  • 地骨皮:地骨皮可以治療勞熱咳嗽。
  • 青黛:青黛可以收五臟熱火。
  • 肉桂:如果確實是寒咳,可用肉桂以達寒氣。
  • 乾薑:用乾薑以散寒邪。
  • 麻黃:外感寒喘痰嗽,用麻黃以開發。

杏仁,散肺氣,若肺中有實邪,及因風寒外束,郁炅於中者,宜用之。(《原理》)

疏肺諸方(兼補肺方)寧嗽化痰湯,治感冒風寒,咳嗽鼻塞。

白話文:

杏仁可以散開肺部的氣,如果肺中有實邪,或是因為風寒從外部入侵,導致熱氣鬱積在體內的情況,適合使用。 對於疏通肺部的多種處方(同時也有補肺的效果),例如「寧嗽化痰湯」,用於治療因風寒引起的感冒、咳嗽和鼻塞。

桔梗,枳殼(麩炒),半夏(薑湯泡七次),陳皮,前胡,乾葛,茯苓(各一錢),紫蘇(一錢二分),麻黃(一錢冬月倍夏月減),桑皮,杏仁(炒去皮尖各一錢),甘草(四分)

水二鍾,薑三片,煎八分,食遠熱服。(《統旨》)(按:此參蘇飲變方。)

白話文:

  • 桔梗 一錢

  • 枳殼(麩炒) 一錢

  • 半夏(薑湯泡七次) 一錢

  • 陳皮 一錢

  • 前胡 一錢

  • 乾葛 一錢

  • 茯苓 一錢

  • 紫蘇 一錢二分

  • 麻黃 一錢(冬月倍量,夏月減量)

  • 桑皮 一錢

  • 杏仁(炒去皮尖) 一錢

  • 甘草 四分

蘇子降氣湯,治男女虛陽上攻,氣不升降,上盛下虛,膈壅痰多,咽喉不利,咳嗽,虛煩引飲,頭目昏眩。

白話文:

蘇子降氣湯,治療男女虛熱之氣往上衝擊,氣的升降失常,上面盛多,下面虛弱,橫膈膜閉塞,痰液增多,咽喉不利,咳嗽,虛火煩熱,想喝水,頭暈目眩。

川當歸(去蘆),甘草(爁),厚朴(去粗皮),前胡(去蘆各二兩),陳皮(去白),肉桂(去粗皮各三兩),紫蘇子,半夏曲(各五兩)

白話文:

川當歸(去除蘆頭)、甘草(灼燒過的甘草)、厚朴(去除粗皮)、前胡(去除蘆頭,各二兩)、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肉桂(去除粗皮,各三兩)、紫蘇子、半夏曲(各五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大錢,水一盞半,入生薑二片,棗子一個,蘇五葉,同煎至八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(《和劑》)(按:此本《千金》紫蘇子湯,治腳弱上氣,不用蘇葉。)

養肺湯,治肺感寒邪,上氣喘急,咳嗽無時,聲音不出,痰唾稠黏。

白話文:

將紫蘇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 3 公克,加上 1.5 杯水,再放入兩片生薑、一粒紅棗、五片蘇葉一起煮沸,直到煮到只剩下八分之一的水分,將渣滓濾掉,趁熱服用,不限服用時間。(《和劑》)(注意:此篇為《千金》的紫蘇子湯,用於治療腳弱上氣,但不使用蘇葉。)

紫菀(半兩去土),款冬花(半兩),杏仁(半兩去皮尖),五味子(半兩),白茯苓(一兩),半夏(湯泡洗十餘次),桂(半兩去粗皮),桔梗(半兩微炒),紫蘇子(半兩微炒)

白話文:

  • 紫菀(半兩,去除泥土)

  • 款冬花(半兩)

  • 杏仁(半兩,去皮和尖端)

  • 五味子(半兩)

  • 白茯苓(一兩)

  • 半夏(用熱水浸泡和清洗十多次)

  • 桂皮(半兩,去除粗糙的表皮)

  • 桔梗(半兩,稍微炒一下)

  • 紫蘇子(半兩,稍微炒一下)

上為粗末,每服三大錢,水一大盞,生薑十片,同煎至七分,去滓微熱服,不拘時候。(《衛生家寶》)《直指》養肺湯,於本方去五味子、桂,加人參、陳皮、桑白皮、甘草、烏梅。

白話文:

上等藥材的藥費為三大錢,一副藥用一杯水,加十片生薑,一起煎煮至七分熟,去除渣滓,稍微加熱服用,時間不受限制。(《衛生家寶》)《直指》養肺湯,在原方中去掉了五味子和桂皮,加入了人參、陳皮、桑白皮、甘草和烏梅。

款冬花散,治寒壅相交,肺氣不利,咳嗽喘滿,胸膈煩悶,痰實涎盛,喉中呀呷,鼻塞清涕,頭痛眩冒,肢體倦疼,咽嗌腫痛。

白話文:

款冬花散,可治療寒氣和血瘀互相交雜,造成肺氣運行不暢,引發咳嗽、氣喘、胸悶、胸膈煩悶,痰多、口水增多,喉嚨中有痰液堵塞、發出「呀呷」的聲音,鼻塞、清鼻涕,頭痛、頭暈、身體疲倦痠痛,咽喉腫痛。

款冬花(去枝梗),桑葉(洗焙,按:《醫方大成》引作桑白皮),知母(去蘆各二十兩),貝母(去心麩炒),杏仁(去皮尖麩炒),半夏(湯洗七次薑製),阿膠(銼炒如珠子),甘草(爁各二斤半),麻黃(去根節五斤)

白話文:

款冬花(去除枝梗),桑葉(洗淨焙乾,據《醫方大成》記載,應使用桑白皮),知母(去除蘆頭,各二十兩),貝母(去除內心和麩皮,炒熟),杏仁(去除皮和尖端,麩皮,炒熟),半夏(用湯清洗七次,用薑汁製成),阿膠(銼碎炒成珠子狀),甘草(炙烤,各二斤半),麻黃(去除根和節,五斤)。

上為粗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入生薑三片,同煎至七分去滓,食後溫服。(《和劑》)又人參定喘湯,治肺氣咳嗽,上喘氣急,於本方去款冬花、桑葉、知母、貝母、杏仁,加人參、桑白皮、罌粟殼。

白話文:

上等是粗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一杯水,放入生薑三片,一起煎至七分去滓,飯後溫服。(《和劑》)。如有肺氣咳嗽,呼吸喘促、氣上不接下氣的患者,可使用人參定喘湯,方子中移除款冬花、桑葉、知母、貝母、杏仁,並加入人參、桑白皮、罌粟殼。

華蓋散,治肺感寒邪,咳嗽上氣,胸膈煩滿,項背拘急,聲壅鼻塞,頭昏目眩,痰氣不利,呀呷有聲。

白話文:

華蓋散,用於治療肺部感染寒邪,症狀包括咳嗽、上氣、胸膈煩悶、背部緊繃僵硬、聲音沙啞鼻塞、頭暈眼花、痰氣不利、呼吸聲異常。

麻黃(去節根),紫蘇子(隔紙炒),桑白皮(炙),杏仁(去皮尖炒),赤茯苓(去皮),陳皮(去白各一兩),甘草(炙半兩)

白話文:

麻黃(去除節和根部):這是一種中草藥,具有發汗解表、宣肺平喘的作用。

紫蘇子(隔著紙炒):紫蘇子是一種中草藥,具有宣肺止咳、和胃降逆的作用。隔著紙炒可以減少紫蘇子的辛辣味,使其更容易入口。

桑白皮(炙):桑白皮是一種中草藥,具有清肺止咳、涼血潤燥的作用。炙是指將桑白皮放在文火上烤至微黃,可以增強其清肺止咳的作用。

杏仁(去皮尖炒):杏仁是一種中草藥,具有止咳平喘、潤肺下氣的作用。去皮尖是指去除杏仁的皮和尖端,可以減少杏仁的苦味,使其更容易入口。炒可以增強杏仁止咳平喘的作用。

赤茯苓(去皮):赤茯苓是一種中草藥,具有利水滲濕、健脾益氣的作用。去皮是指去除赤茯苓的外皮,可以減少赤茯苓的苦味,使其更容易入口。

陳皮(去白各一兩):陳皮是一種中草藥,具有理氣健脾、燥濕化痰的作用。去白是指去除陳皮的白色內皮,可以減少陳皮的苦味,使其更容易入口。各一兩是指陳皮的用量為一兩。

甘草(炙半兩):甘草是一種中草藥,具有甘潤益氣、清熱生津的作用。炙是指將甘草放在文火上烤至微黃,可以增強其益氣清熱的作用。半兩是指甘草的用量為半兩。

上七味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七分去滓,食後溫服。(同上)

治諸嗽久不瘥,貝母湯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上七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一碗水煎煮至剩七分滿,去除殘渣,飯後溫熱服用。 治療各種長期未愈的咳嗽,使用貝母湯。

貝母(一兩去心薑製半日焙),黃芩(生去皮),乾薑(生各一兩),陳皮(去白),五味子(各一兩揀),桑白皮(洗淨蜜炙黃),半夏(湯浸七次),柴胡(去苗淨洗),桂心(不見火各半兩),木香(一分),甘草(一分炙)

白話文:

貝母(一兩,去掉核,用生薑醃製半天,然後焙乾),黃芩(生的,去皮),乾薑(生的,各一兩),陳皮(去白色部分),五味子(各一兩,挑選乾淨),桑白皮(洗淨,用蜂蜜炙成黃色),半夏(用湯浸泡七次),柴胡(去掉苗子,洗淨晾乾),桂心(不見火,各半兩),木香(一分),甘草(一分,炒過的)
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杏仁七個去皮尖碎之,生薑七片,同煎至七分,去滓熱服。黃師文云:戊申冬,有姓蔣者,其妻積年嗽,制此方授之,一服瘥。以此治諸嗽,悉皆愈。(《本事》)

八寶散,治嗽。

白話文:

藥材是粗糙笨重的,每次服五錢,用水煮半碗,杏仁七粒去皮尖端搗碎,生薑七片,一起煮到剩七分之一,去渣滓,熱服。黃師文說:戊申年冬天,有個姓蔣的人,他的妻子咳嗽多年了,我給他這個方子,服用一劑就治好了。用這個方子治療各種咳嗽,全都痊癒了。(《本事》)

罌粟殼(去穰蒂頂蜜炒),橘紅,款冬花,百合,桑白皮,桔梗(炒),人參(去蘆),阿膠(銼蚌粉炒成珠)

白話文:

  1. 罌粟殼:將罌粟殼去除穰蒂,並加入蜂蜜炒至微焦。

  2. 橘紅:取橘子的外皮,曬乾後研磨成粉末。

  3. 款冬花:取款冬花的花朵,曬乾後研磨成粉末。

  4. 百合:取百合的鱗莖,曬乾後研磨成粉末。

  5. 桑白皮:取桑樹的樹皮,曬乾後研磨成粉末。

  6. 桔梗:將桔梗炒至微焦。

  7. 人參:將人參的根部去除蘆頭,曬乾後研磨成粉末。

  8. 阿膠:將阿膠研磨成粉末,加入蚌粉炒至微焦,然後製成珠狀。

上等分為粗末,每服三大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五大片,烏梅一枚,北棗二個劈開,同煎至八分去滓,臨臥溫服。(《魏氏》)(按:此與《和劑》人參清肺湯一類,彼錄在《骨蒸》中。)《寶鑑》九仙散,治一切咳嗽,於本方去橘紅、百合、薑、棗,加五味、貝母為末,每服三錢,白湯點服。

白話文:

上等分為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水一碗半,生薑五片,烏梅一顆,北棗二顆劈開,一同煎到八分滿,去除雜質,在睡前溫熱服用。(《魏氏》)(註:此方與《和劑》中的人參清肺湯類似,人參清肺湯收錄在《骨蒸》中。)《寶鑑》中記載的九仙散,可以治療一切咳嗽,在本方中去除橘紅、百合、生薑、棗,加入五味子和貝母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開水調和服用。

《袖珍》引《秘方》諸般嗽不已,於本方去款冬花、百合、桑白皮,加杏仁、木香、五味子、甘草、石膏。

百花膏,治喘嗽不已,或痰中有血。

款冬花,百合(蒸焙)

上等分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龍眼大,每服一丸,食後臨臥細嚼,薑湯嚥下,含化尤佳。(《濟生續方》)

白話文:

對於各種咳嗽不止的情況,在這個處方中去掉款冬花、百合、桑白皮,加入杏仁、木香、五味子、甘草、石膏。 百花膏,用於治療哮喘咳嗽不止,或是痰中帶血。 款冬花,百合(蒸過再烘乾) 將上述材料等量研磨成細粉,用煉蜜做成丸狀,大小如同龍眼,每次服用一丸,飯後或睡前細嚼,用薑湯送服,慢慢含化效果更佳。(出自《濟生續方》)

人參蛤蚧散,治三、二十年間肺氣上喘咳嗽,咯唾膿血,滿面生瘡,遍身黃腫。

白話文:

人參蛤蚧散,用於治療持續三至二十年的肺氣上喘咳嗽,咯出含膿血的唾液,滿臉生瘡,全身黃腫的症狀。

蛤蚧(一對全者,河水浸五宿,逐日換水,洗淨去腥氣,酥炙黃熟。),甘草(炒紫),杏仁(去皮尖炒各五兩),人參,茯苓,貝母,桑白皮,知母(各二兩)

白話文:

蛤蚧(一對完整者,用河水浸泡五晚,每天換水,洗淨以去除腥味,酥炸至金黃色。)

甘草(炒至紫黑色)

杏仁(去皮和尖端,炒至金黃色)各五兩

人參,茯苓,貝母,桑白皮,知母(各二兩)

上為細末,淨瓷合子內盛,每日如茶點服,一料永除,神效。(《御藥院方》)

紫菀茸湯,治飲食過度,或叫呼走氣,或食煎煿,邪熱傷肺,咳嗽咽癢,痰多唾血,喘急胸滿脅痛,不得安臥。

白話文:

上藥磨成細粉,用乾淨的瓷器裝好,每天像喝茶一樣服用,一劑即可永遠去除病症,效果神奇。 紫菀茸湯,用於治療飲食過量,或是大聲呼叫耗損體力,或是食用油炸食物,邪熱侵犯肺部,導致咳嗽喉嚨癢,痰多咳血,呼吸急促胸悶脇痛,無法平躺安睡。

紫菀茸(洗),經霜桑葉,款冬花,百合(蒸焙),杏仁(去皮尖),阿膠(蛤粉炒),貝母(去心),蒲黃(炒),半夏(泡湯七次各一兩),犀角(鎊),甘草(炙各半兩),人參(半兩)

白話文:

紫菀茸(清洗後使用),經歷過霜打的桑葉,款冬花,百合(蒸焙後使用),杏仁(去皮尖),阿膠(蛤粉炒後使用),貝母(去心),蒲黃(炒後使用),半夏(以水浸泡七次,每次一兩),犀角(鎊碎),甘草(炙後各半兩),人參(半兩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煎至八分去滓,食後溫服。(《濟生》)

潤肺諸方,治上氣咳嗽,蘇子煎方。

蘇子,白蜜,生薑汁,地黃汁,杏仁(各二升)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碗半,加入生薑五片,煎煮至剩八分滿時去渣,飯後溫服。(出自《濟生》) 潤肺的多種方法,治療上氣咳嗽,蘇子煎方。 蘇子、白蜜、生薑汁、地黃汁、杏仁(各兩杯)

上五味,搗蘇子,以地黃汁、薑汁澆之,以絹絞取汁,更搗,以汁澆又絞,令味盡去滓。熬杏仁令黃黑,治如脂,又以向汁澆之,絹絞往來六、七度,令味盡去滓。內蜜合和,置銅器中,於湯上煎之,令如飴。一服方寸匕,日三夜一。(崔氏無地黃汁)(《千金》)(按:《千金》又有杏仁煎,方中蘇子水研絞汁七合。

《蘭臺軌範》舉其方曰:蘇子絞汁始有力。)

阿膠丸,平肺氣。

白話文:

將五種味藥搗碎,用蘇子的汁和生薑汁澆灌,用絹布過濾取汁,再搗碎,用汁再次澆灌並過濾,直到味道完全去除藥渣。將杏仁煮至黃黑色,製成膏狀,再用上述汁液澆灌,反覆用絹布過濾六、七次,直到味道完全去除藥渣,與蜂蜜混合均勻,放入銅器中,在熱水上煎煮,直至膏狀。每次服藥一湯匙,一日三次,夜間一次。(崔氏的版本沒有地黃汁)(見《千金方》)(註:根據《千金方》的另一個杏仁煎方,配方中加入了蘇子的汁液,研磨後過濾取汁,得七合。)

阿膠,人參,茯苓,百合,貝母,桔梗,五味子,山藥(各一兩),甘草(半兩),半夏(一分)
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彈子大,每服一丸,水一盞,入生薑三片,煎至七分,和滓溫服食前。(《雞峰》)

白話文:

阿膠、人參、茯苓、百合、貝母、桔梗、五味子、山藥(各60克),甘草(30克),半夏(6克)

治肺熱咳嗽吐膿血,兼骨蒸寒熱者,用新鮮百合八兩,配知母、川貝母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懷生地、薏苡仁、北沙參各四兩,熬膏煉蜜收,每早晚各服十餘匙,人參湯調服。(《匯言》引《繆氏家珍》)(按:《明醫指掌》曰:藥須臨臥時服,細細嚥下,則能入於肺也。蓋如此二方,最宜細細嚥下為佳。)

《小品》療咳,生薑五味子湯方。

白話文:

治療肺部燥熱引起的咳嗽、吐膿血,同時伴有骨蒸潮熱、寒熱交替的症狀,可以使用新鮮百合八兩,搭配知母、川貝母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懷生地、薏苡仁、北沙參各四兩,熬製成膏狀,加入煉蜜收斂,每天早晚各服用十餘匙,用人參湯調和服用。(《匯言》引自《繆氏家珍》)(註解:《明醫指掌》記載:服用藥物時,最好在睡覺前服用,慢慢嚥下,這樣藥物才能進入肺部。像這兩種藥方,最適合慢慢嚥下。)

五味子(五分),生薑(八兩),紫菀(一兩),半夏(二兩洗),吳茱萸(一兩),款冬花(半兩),細辛(一兩),附子(一枚炮),茯苓(四兩),甘草(二兩炙),桂心(一兩),

白話文:

五味子(五分),生薑(八兩),紫菀(一兩),半夏(二兩洗),吳茱萸(一兩),款冬花(半兩),細辛(一兩),附子(一枚炮),茯苓(四兩),甘草(二兩炙),桂心(一兩),

  1. 五味子:五分

  2. 生薑:八兩

  3. 紫菀:一兩

  4. 半夏:二兩(洗)

  5. 吳茱萸:一兩

  6. 款冬花:半兩

  7. 細辛:一兩

  8. 附子:一枚(炮)

  9. 茯苓:四兩

  10. 甘草:二兩(炙)

  11. 桂心:一兩

上十一味切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分溫三服,老人可服五合。(《外臺》)《聖惠》治氣嗽,呼吸短氣,心胸不利,不思飲食,乾薑散,於本方去生薑、紫菀、半夏、吳茱萸、茯苓,加乾薑、白朮、木香。

深師療肺氣不足,逆滿上氣,咽喉中閉塞短氣,寒從背起,口中如含霜雪,語言失聲,甚者吐血,補肺湯方。

白話文:

把上面十一種藥材切碎,加一斗水煮至只剩下五升,分三次服用,溫熱服用。老年人可以服用五合。《聖惠》方治療氣喘、呼吸短促、胸悶、不想吃東西,用乾薑散,在原方中去除生薑、紫菀、半夏、吳茱萸、茯苓,加入乾薑、白朮、木香。

五味子(三兩),乾薑(二兩),款冬花(二兩),桂心(一尺),麥門冬(一升去心),大棗(一百枚劈),粳米(二合),桑根白皮(一斤)

上八味切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棗並桑白皮、粳米,五沸後,內諸藥煮取三升,分三服,忌生蔥。(《外臺》)

白話文:

  1. 五味子(90公克)

  2. 乾薑(60公克)

  3. 款冬花(60公克)

  4. 桂心(30公分)

  5. 麥門冬(300公克,去除中心)

  6. 大棗(100枚,劈開)

  7. 粳米(120公克)

  8. 桑根白皮(600公克)

黃耆建中湯,加半夏曲、生乾薑、五味子同煎,空心吞安腎丸,治腎經虛寒,咳嗽痰唾,面色黧黑,小腹動氣作痛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黃耆建中湯,加入半夏曲、生乾薑、五味子一起煎煮,空腹服用安腎丸,用於治療腎經虛寒、咳嗽痰多、面色黧黑、小腹脹氣疼痛。(出自《直指》)

真武湯,凡年高氣弱久嗽通用,仍間服養正丹(同上)

白話文:

真武湯:凡年老體弱、氣虛而長期咳嗽皆可服用,同時間斷服用養正丹(服用方法同上)。

治肺胃俱虛,咳嗽涎沫,間有血絲,不能食,四味理中湯,濃煎北五味子湯調下。久嗽痰飲去多,肺故虛損,若用補肺藥,反傷脾胃,不如乾薑等助脾,使土旺生金,肺氣安妥也。(《澹寮》)

白話文:

治療肺與胃皆虛弱的情況,病人常咳嗽帶有涎沫,有時還帶點血絲,且無法正常飲食。採用四味理中湯濃煎,再用北五味子湯送服。咳嗽時間長,痰飲已經排出很多,肺因此變得虛弱受損。如果使用補肺的藥物,反而會傷害脾胃。不如使用乾薑等藥物來幫助脾胃,讓土壤強壯而生出金屬,肺氣就能安定下來。(《澹寮》)

加味理中湯,治肺胃俱寒,咳嗽。

人參,白朮,乾薑(不炒),甘草(炙),半夏,茯苓,橘紅,細辛,北五味子(等分)

上細銼,每服二錢半,薑棗煎,食前服,曾經解利者通用。(同上)

治冷嗽方,寒嗽痰薄,呷熱湯暫止者,宜理中湯加五味子。(《朱氏》)

白話文:

加味理中湯,用於治療肺胃都寒冷的情況,症狀包括咳嗽。 成分包括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(不炒)、甘草(炙)、半夏、茯苓、橘紅、細辛、北五味子(各等份) 以上藥材需細切,每次服用二錢半,用薑棗煎煮,飯前服用。對於已經使用過解利藥物的人也可以使用此方。 治療因寒冷引起的咳嗽的方劑,如果咳嗽時痰液稀薄,喝熱湯可以暫時緩解症狀,則應該使用理中湯並加入五味子。

吾鄉沈方伯良臣,患痰嗽,晝夜不能安寢,屢易醫,或曰風曰火曰熱曰氣曰濕,湯藥雜投,形羸食減,幾至危殆,其子懇求治於張致和。張脈之,乃曰:脈沉而濡,濕痰生寒,復用寒涼,脾家所苦,宜用理中湯加附子。其夜遂得貼枕,徐進調理之劑果安。或曰:痰證用附子何也?殊不知痰多者,戴原禮常用附子療治之,出《證治要訣》。(《續醫說》)

白話文:

我老鄉沈方伯良臣,患了痰嗽的毛病,晝夜不能安睡。他多次更換醫生,有的說他得的是風症,有的說是火症,有的說是熱症,有的說是氣症,有的又說是濕症。結果,各種湯藥亂投,他的身體日漸虛弱,食慾也越來越差,幾乎到了危險的地步。他的兒子懇求張致和給他父親治病。張致和給他把脈後,對他說:“你的脈搏沉而濡,是濕痰生寒引起,再用寒涼的藥物,會加重脾胃的負荷。應該用理中湯加附子來治療。”當天晚上,沈方伯良臣就得到了安眠。後來,張致和又慢慢地用調養的方劑給他治療,病情終於痊癒。有人問:“痰證為什麼要用附子呢?”其實很多痰多的人,戴原禮就經常使用附子來治療,這記載於《證治要訣》中。

烏梅丸,治氣血不充,胃中虛寒,遏大便濕熱於內而作咳嗽者。蓋大腸與肺相為表裡,治宜益氣血、散胃寒為主。(《原理》)

白話文:

烏梅丸,是治療氣血不充、胃中虛寒、大便濕熱鬱積於內而引起的咳嗽。因為大腸和肺是表裡關係,治療上應以益氣血、散胃寒為主。(根據《原理》)

治寒嗽如神。

川薑(一兩),人參(半兩)

上併為末,溶軟餳為丸,如彈子大,每用一丸,含化咽津。(《衛生十全》)

白話文:

治療寒嗽非常有效。 使用川薑(一兩)、人參(半兩)。 將以上材料一起磨成粉末,用軟糖融化後混合製成丸狀,大小如同彈珠。每次服用一丸,放入口中慢慢含化,吞下口水。(出自《衛生十全》)

治咳,喉如鼾聲為虛,與獨參湯一、二服自退,多服數十劑痊愈。(《痰火顓門》)

白話文:

治療咳嗽,如果喉嚨有如打鼾的聲音,是虛證,服一、兩劑獨參湯就會自然痊癒,多服幾十劑即可完全康復。(《痰火顓門》)

清肺諸方,治熱嗽方,熱嗽痰濃,鼻熱腥氣,飲冷水而暫止者,宜以小柴胡湯治之。(《朱氏》)治一婦人時行感寒咳嗽,遂用小柴胡湯去人參、薑、棗,只加北五味子煎服愈。(《婦人良方》)

清鎮丸,治熱嗽。

小柴胡湯內,加人參一倍。青黛(半兩)

白話文:

清肺諸方中,治療熱嗽的方劑有:

  1. 熱嗽痰濃、鼻熱腥氣、喝冷水暫時止咳者,宜用小柴胡湯治療。(《朱氏》)

  2. 有個婦人因時行感寒而咳嗽,用小柴胡湯去除人參、生薑、大棗,只加北五味子煎服後痊癒。(《婦人良方》)

上為細末,麵糊丸,如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生薑湯下。(《保命集》)《寶鑑》頓嗆,治熱止咳,消痰止喘,於本方去大棗,加麥門冬、陳皮、五味子。

黃連解毒湯,治咳而喘急,面赤潮熱,脈洪大。(《病機匯論》)

白話文:

研成細粉後,將麵粉和水混合,做成如桐子般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 50 丸,用生薑湯送服。(出自《保命集》)《寶鑑》中記載,此方能快速止咳,治療熱咳、化痰止喘,在原方中去除大棗,加入麥門冬、陳皮、五味子。

若咳而屬胃火有痰,宜竹葉石膏湯。(《內科摘要》)(互見前諸嗽證治中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咳嗽是由於胃火引起的痰多,適合使用竹葉石膏湯。(出自《內科摘要》)(可以在前面的各種咳嗽證治中看到。)

石膏散,治熱嗽喘甚者。

石膏(二兩),甘草(半兩炙)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新汲水下,又生薑汁、蜜調下。(《宣明》)《神效名方》加人參半兩去蘆。

白話文:

石膏散,用於治療因熱引起的咳嗽和喘息嚴重的情況。 石膏(60克),甘草(15克,炒)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9克,用新打的井水送服,也可以用生薑汁和蜂蜜調勻後服用。(出自《宣明》)《神效名方》在此方基礎上加入人參15克,去蘆頭。

二母寧嗽湯,治因傷酒食,胃火上炎,沖逼肺金,以致咳嗽吐痰,經旬不愈,一服即瘥。

白話文:

二母寧嗽湯,用於因飲酒傷食,胃火上炎,衝擊肺金,導致咳嗽吐痰,經過十天半個月都不見好轉,服用一劑即可痊癒。

知母(去毛錢半),貝母(去心錢半),黃芩(一錢二分),山梔仁(一錢二分),石膏(二錢),桑白皮(一錢),茯苓(一錢),栝蔞仁(一錢),陳皮(一錢),枳實(七分),五味子(十粒),生甘草(三分)
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,水煎,臨臥時,細細逐口服。(《醫鑑》)

白話文:

知母(去除毛根,取半錢),貝母(去除中心,取半錢),黃芩(一錢二分),山梔仁(一錢二分),石膏(二錢),桑白皮(一錢),茯苓(一錢),栝蔞仁(一錢),陳皮(一錢),枳實(七分),五味子(十粒),生甘草(三分)。

清金化痰湯,因火者,咽喉干痛,面赤,鼻出熱氣,其痰嗽而難出,色黃且濃,或帶血絲,或出腥臭。

白話文:

清金化痰湯,適用於因火引起的咽喉乾痛、面赤、鼻孔排出熱氣的症狀。痰液濃稠且帶有黃色或血絲,甚至有腥臭味。

黃芩,山梔(各一錢半),桔梗(二錢),麥門冬(去心),桑皮,貝母知母,栝蔞仁(炒),橘紅,茯苓(各一錢),甘草(四分)

白話文:

黃芩、山梔子各一錢半、桔梗二錢、去心麥門冬、桑皮、貝母、知母、炒過的栝樓仁、橘紅、茯苓各一錢、甘草三分之二錢

水二鍾,煎八分,食後服。如痰帶血絲,加天門冬、阿膠各一錢。(《統旨》)《濟世全書》清火寧嗽湯,於本方去山梔、知母、栝蔞仁、橘紅,加枳實、前胡。《回春》清肺湯,於本方去知母、栝蔞仁,加當歸、天門冬、杏仁、五味子。

梅青丸,平肺氣,止咳嗽,利咽膈,化痰涎。

白話文:

將兩碗水煎煮到只剩下八分之一,飯後服用。如果痰中帶血絲,就加入天門冬和阿膠,各一錢。(出自《統旨》)《濟世全書》中的清火寧嗽湯,在這個方子中去除山梔、知母、栝蔞仁和橘紅,加入枳實和前胡。《回春》中的清肺湯,在這個方子中去除知母和栝蔞仁,加入當歸、天門冬、杏仁和五味子。

青黛(二錢半),半夏(四兩湯洗七次),硝石(三兩),桔梗,天南星(生),蛤粉(各一兩),白礬

白話文:

  • 青黛(二十五克)

  • 半夏(四百克,水煮七次)

  • 硝石(三十克)

  • 桔梗(一兩)

  • 天南星(生)(一兩)

  • 蛤粉(一兩)

  • 白礬(一兩)

上件搗羅為末,水浸𩚫餅為丸,如豌豆大,每服五、六十丸,食後溫生薑湯下。(《御藥院方》)(按:丹溪治咳嗽聲嘶,此血虛火多,用青黛、蛤粉為末,蜜丸含化,蓋其所本。俱系本於《醫說》引《類編》痰嗽不寐而脈浮,用蚌粉炒紅,拌青黛少許,淡齏水滴麻油數點調服者,宜參閱。)

碧玉丹,治頓嗽無時,連聲不已,與食吐出而後止。

白話文:

將上件搗成粉末,用浸泡發軟的米餅做丸,丸子大小如豌豆,每次服用 50 至 60 丸,飯後以溫熱的生薑湯送服。(《御藥院方》)(註:丹溪治療咳嗽聲嘶,這是血虛火多的症狀,使用青黛、蛤粉研成粉末,以蜂蜜製成丸劑含在口中讓其溶化,其藥方起源於此。這些都根據《醫說》引《類編》記載的痰嗽不寐,而脈象浮動,使用炒過的紅蚌粉添加少量的青黛,用淡齏水滴入幾滴麻油調服,可以參考。)

白嫩天花粉(六錢),南星(薑礬牙皂湯煮熟),九制膽南星(各四錢),熟石膏(六錢),青黛(二錢),冰片(六釐)

白話文:

  • 白嫩天花粉(18克)

  • 南星(用薑礬牙皁湯煮熟),九制膽南星(各12克)

  • 熟石膏(18克)

  • 青黛(6克)

  • 冰片(0.18克)

共為極細末,白蜜調,每服三、四歲者一錢五分,周歲者錢許。第一服用玄明粉三分,枳殼一分,同白薑、蘿蔔湯送下,傷風身熱薑湯下,服後仰臥片時,忌食油醋、蔥韭、咸辣等物。(《醫意商》)(按:《本草匯言》引《方脈正宗》治頓嗆,用枇杷葉、前胡、防風、薄荷、杏仁、桑皮、蔞仁、桔梗、甘草、升麻,水煎。又有龔雲子方。並宜考。)

白話文:

將藥研成極細的粉末,用白蜜調和,每服三、四歲的孩子一次一錢五分,一歲的孩子一次一錢。第一次服藥時,先用玄明粉三分,枳殼一分,和白薑、蘿蔔湯一起服用,如果因為傷風而身體發熱,就用薑湯送服,服藥後平躺休息片刻,服用期間忌食油醋、蔥韭、鹹辣等食物。(出自《醫意商》)(註:《本草匯言》引用《方脈正宗》中治療頓嗆的藥方,使用枇杷葉、前胡、防風、薄荷、杏仁、桑皮、蔞仁、桔梗、甘草、升麻,水煎服用。另外還有一種龔雲子治療頓嗆的藥方,也值得參考。)

豁痰諸方,陷胸湯,專治鬱熱咳嗽,痰吐不出。(《諸證辨疑》)(按:此蓋小陷胸湯。)

白話文:

化痰的各種方劑,陷胸湯,主要治療鬱結發熱引起的咳嗽,痰液吐不出來。這如同《諸證辨疑》所提的陷胸湯。

三子養親湯,治高年咳嗽,氣逆痰痞。(《韓氏醫通》)(方見《喘》門)

六安煎,治風寒咳嗽,及非風初感,痰滯氣逆等證。

白話文:

三子養親湯,用於治療老年人的咳嗽,氣逆和痰多的情況。 六安煎,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,以及初次感受非風邪所導致的痰滯和氣逆等症狀。

陳皮(一錢半),半夏(二、三錢),茯苓(二錢),甘草(一錢),杏仁(一錢去皮尖切),白芥子(五、七分老年氣弱者不用)

水一鍾半,加生薑三。五、七片,煎七分,食遠服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陳皮(一點五錢),半夏(二至三錢),茯苓(二錢),甘草(一錢),杏仁(一錢,去除外皮和尖端,切碎),白芥子(五至七分,老年人和體弱者不用)。

二妙丹,治男子婦人因思慮之極,喘滿痰涎作聲,生薑汁調蘇合香丸,仍用二陳湯加枳殼、木香煎,調蘇合香丸,下養正丹五十粒。(梁國佐取效方)(《朱氏》)

白話文:

二妙丹:

主治:因思慮過度而導致氣喘、痰多以及呼吸聲異常的男女患者。

用法:將生薑汁加入蘇合香丸中攪拌均勻,然後在二陳湯中加入枳殼和木香煎煮,最後加入蘇合香丸和養正丹五十粒服用。

出處:《朱氏》

引文:梁國佐所著的《取效方》中記載了二妙丹的方劑和用法。

瀉肺諸方,一人形長色蒼瘦,年逾四十,每遇秋涼,病咳嗽氣喘不能臥,春暖即安,病此十餘年矣。醫用紫蘇、薄荷、荊芥、麻黃等以發表,用桑白皮、石膏、滑石、半夏以疏內,暫雖輕快,不久復作。汪診之,脈頗洪滑,此內有鬱熱也。秋涼則皮膚緻密,內熱不能發泄,故病作矣。內熱者,病本也。今不治其本,乃用發表,徒虛其外,愈不能當風寒,疏內徒耗其津,愈增鬱熱之勢。遂以三補丸,加大黃酒炒三次、貝母、栝蔞丸服,仍令每年立秋以前,服滾痰丸三、五十粒,病漸向安。(《類按》)(按:三補丸系黃芩、黃連、黃柏三味。)

白話文:

用於治癒肺部疾患的諸多方劑中,有一個人身材高大,面色蒼白瘦削,年齡四十多歲,每每到了秋涼時節,就會患上咳嗽氣喘,以至於不能躺臥,等到春暖時節,病症就會自然痊癒,他已經患了這個病十幾年了。醫生用紫蘇、薄荷、荊芥、麻黃等藥物治療他的氣喘咳嗽病症,用桑白皮、石膏、滑石、半夏等藥物疏通他的體內,病症雖然暫時得到了緩解,但是沒過多長時間又復發了。汪姓醫生診斷後發現,病人的脈搏相當洪大且順滑,這說明他的體內蘊藏著鬱結的熱毒。秋涼時節,人的皮膚緻密,體內的熱毒不能發泄,因此病症就發作了。體內鬱熱,是病症的根本原因。現在不治療病症的根本原因,光用辛寒的藥物來治療病症,只是徒然地洩耗病人的外在體質,就會更加容易遭受風寒,用寒涼的藥物疏通體內,就會徒然地耗損病人的津液,只會加重鬱熱之勢。於是,就用三補丸,用黃酒炒過三次然後入藥的黃連、貝母、栝蔞丸藥丸給他服用,並且囑咐他每年立秋之前服用滾痰丸三、五十粒,病症逐漸趨於痊癒。(《類按》)(按:三補丸由黃芩、黃連、黃柏三味藥物組成)

清中含化丸,治咳嗽吐臭痰。

大黃(一兩),石膏(六錢),薄荷(二錢)

生蜜丸如彈子大,徐徐含化。(《大還》)

《博濟方》治大人小兒咳嗽大妙,犀灰散。

巴豆,杏仁(去尖),半夏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清中的含化丸,用於治療咳嗽吐出臭痰。 用生蜜做成如彈珠大小的丸子,慢慢含化。(出自《大還》) 《博濟方》中記載,犀灰散對於成人和孩童的咳嗽非常有效。 巴豆,杏仁(去尖),半夏(各等分)

上用一合子盛之,以赤石脂閉縫了,用三斤炭火煅令透赤,即取出放冷,細研如粉,小兒半字,淡薑湯調下。大人咳嗽,薑湯下。(《幼幼》)

治諸般嗽疾。

白話文:

把藥放入一個合子裏,用赤石脂封閉縫隙並用三斤炭火煅燒,直至藥透赤。然後取出藥讓其冷卻,研磨成粉末。小兒服用半字(約0.3克),用淡薑湯送服。大人咳嗽時,也可以用薑湯送服。

天南星,半夏(各一兩各使薑汁浸一宿),豬牙皂角(去黑皮並子),杏仁(去皮尖麵炒黃),青黛(各半兩),焰硝(三錢),巴豆(二十一粒去殼生用)

白話文:

天南星,半夏(各一兩,各用薑汁浸泡一晚),豬牙皁角(去掉黑皮和籽),杏仁(去皮,用麵粉炒黃),青黛(各半兩),焰硝(三錢),巴豆(二十一粒,去殼生用)

上一處為末,薑糊丸,如綠豆大,每服七丸,臨臥薑湯下,小兒五丸。(《本事續集》)(按:《寶鑑》透羅丹,治痰實咳嗽,用皂角、黑牽牛、半夏、大黃、杏仁、巴豆。其意相似,宜參。)

治痰涎壅結,咳嗽咽痛,硝礬丸。

白礬,焰硝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上一個方劑的主要成份為:乾薑、黨參、甘草、桔梗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紫蘇葉、薄荷、荊芥穗、防風、辛夷花、麻黃。將這些要研磨成粉末,並用薑汁和成丸子,丸子的大小如同綠豆,每次服用七丸,睡前用薑湯送服,小孩服用五丸即可。(根據《本事續集》記載)。(備註:《寶鑑》中記載的透羅丹,可以治療痰實咳嗽,其藥方包括皁角、黑牽牛、半夏、大黃、杏仁、巴豆。其作用原理相似,可以參考。)

上為細末,入鍋子內捺實,以生茶葉數片蓋之,火煅通紅,伏火為度,茶葉旋添,直待伏火後,卻連鍋子入地坑一宿,取出為細末,糯米粥為丸,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,每服三丸,薑湯送下,食後臨臥服。(《衛生家寶》)

收澀方法,治嗽多用粟殼,不必疑,但要先去病根,此乃收後藥也,治痢亦同。(《丹溪》)

白話文:

將中藥材研磨成細末,放入鍋子內壓實,用生茶葉數片蓋住,用火煅燒至通紅,然後用小火慢燉,不時添加茶葉,直到藥材完全燉透,然後連同鍋子一起放在地坑中保存一晚上。取出後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糯米粥製成丸劑,每個丸劑的大小如梧桐子一般,再用硃砂做成外衣。每次服用三丸,用薑湯送服,飯後睡前服用。

多年久咳嗽,先嚼啞芙蓉,只用一分許,後即服神功。久年咳嗽用神功,枸杞、蓯蓉及款冬,各秤一兩分四劑,苦參減半水煎同。(四味分四劑,水煎服後,用煙筒散熏之,連熏五、六次即愈。)(《雲林神彀》)

白話文:

多年來咳嗽不止的人,先嚼啞芙蓉,只要一點點分量即可,之後再服用神功。多年咳嗽的人可以用神功方,枸杞、蓯蓉和款冬各稱取一兩分,共四劑,苦參減半份量,用水煎煮後一起服用。(將四味藥分四劑,煎煮服用後,用煙筒散燻蒸,連續燻蒸五、六次即可痊癒。)(《雲林神彀》)

熏法,《古今錄驗》療咳,腹脹,氣上不得臥,身體水腫,長孫振熏法。

蠟紙一張,熟艾薄布遍紙上。熏黃(末三分),款冬花(末二分)

白話文:

熏法,出自《古今錄驗》,用於治療咳嗽、腹脹、氣逆不能躺下、身體浮腫,此法由長孫振所創。 使用一張蠟紙,將熟艾均勻鋪在紙上。再放上熏黃(研磨成末,佔三分之二),款冬花(研磨成末,佔三分之一)。

上三味並遍布艾上,著一葦筒卷之,寸別以繩系之,燒下頭,欱煙,咽之亦可,三十咽,欱訖則瘥,欲盡三劑,一百日斷鹽醋,日一,每欱三寸,三日盡一劑。(《外臺》)又崔氏療久咳不瘥熏法,用款冬花一味。有人病久嗽,肺虛生寒熱,以款冬花焚三、兩芽,俟煙出,以筆管吸其煙滿口,則咽之,至倦則已。凡數日之間,五、七作,瘥。

白話文:

上述的治療方法是將三種藥物均勻地撒在艾葉上,然後用蘆葦杆捲起來,再用繩子將每寸的艾葉捲成一段,燃燒其一端,將煙往嘴裡吸入,也可以吞下,重複 30 次,直到煙霧吸盡為止,這樣就能痊癒。建議連續治療三劑,期間 100 天內都不能食用鹽和醋。每天治療一次,每次燃燒三寸的艾葉捲,三天就可以用完一劑藥。

崔氏還有另外一種治療方法,專門針對久咳不癒的患者,這是一種熏製療法。只需要使用款冬花一種藥物。有人長期咳嗽,導致肺虛而產生寒熱,就可以將款冬花的三、兩片葉子焚燒,等煙霧冒出後,用筆管將煙霧吸滿口,然後將其吞下,直到感到疲倦為止。在幾天之內,連續治療五到七次,就會痊癒。

(《本事衍義》)久嗽不應,可用熏法,款冬花將蜜拌潤焙乾,入有嘴壺中燒,吸菸咽之。若胸中悶,舉起頭,以指掩定煙,稍間再吸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長久咳嗽沒有成效,可以用燻蒸的方法,款冬花拌上蜂蜜潤濕焙乾,放入有嘴的壺中燒,吸入菸霧吞嚥下去。如果胸中悶塞,抬起頭,用手指按住煙霧,稍等一會再吸。

灸法,久嗽,最宜灸膏肓穴,其次則宜灸肺俞等穴,各隨證治之。若暴嗽則不必灸也。(《資生經》)

治嗽,灸天突穴、肺俞,大瀉肺氣。(《丹溪》)

白話文:

灸法,對於長期咳嗽,最適合灸膏肓穴,其次則可以灸肺俞等穴位,根據病情來治療。如果是突然的咳嗽就不用灸了。 治療咳嗽,可以灸天突穴、肺俞,用以大量排出肺部的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