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外因類 (1)
外因類 (1)
1. 中風
中風之病,《內經》有僕擊偏枯之名,而迨至張夫子,其證始了。金元以降,其說紛拿,張會卿別立非風一門,然就今考之,實無外於長沙之旨。此集一以定證對方為要,如諸家真類之辨,僅存其梗概而已。
白話文:
中風的疾病,《內經》稱為「偏擊偏枯」。而到了張仲景時期,其證據才開始明確。金元以降,相關的說法紛多。張會卿另立「非風」一個門類,但就現在的研究看來,其實質上與張仲景的觀點並無二致。這個集錦主要以確定證據和辨別症狀為重點,如諸家辨別真偽的方法,僅僅保留了梗概。
源因總說,中風者,風氣中於人也。風是四時之氣,分布八方,主長養萬物。從其鄉來者,人中少死病;不從鄉來者,人中多死病。其為病者,藏於皮膚之間,內不得通,外不得泄。其入經脈,行於五臟者,各隨臟腑而生病焉。(《病源論》)
白話文:
病因總說,中風就是風氣侵入人體所致。風是四季氣候的變化,分佈在八方,主宰萬物的生長。從自己家鄉來的風,人就會少生病或不生病;從其它地方吹來的風,人就容易生病。風作為致病因素,藏在皮膚之間,在人體內無法通達,在人體外無法宣洩。風侵入經脈,運行於五臟,則因臟腑不同而導致不同的疾病。(《病源論》)
男子則氣引其風,女子則風隨其血,未有不因風而損命。(《聖惠方》)蓋風性緊暴,善行數變,其中人也卒,其眩人也暈,激人涎浮,昏人神亂,故推為百病長。(《三因方》)
白話文:
男性容易受到風的影響,女性則容易被風的血液影響,沒有人不會因為風而死亡。(《聖惠方》) 風的性質緊湊暴烈,善於多種變化,其中的人會突然死亡,眩暈的人會感到頭暈,激動的人會流口水,昏迷的人會神志錯亂,因此推測它是百病之源。(《三因方》)
夫中風者,皆因陰陽不調,臟腑氣偏,榮衛失度,氣血錯亂,喜怒過傷,飲啖無節,恣情嗜欲,致於經道或虛或塞,體虛而腠理不密,風邪之氣乘虛而中人也。(《管見大全良方》)
白話文:
中風的原因,皆因陰陽不調和,臟腑功能失衡,氣血運行失常,情緒過度激動或憂鬱,飲食不節制,放縱情慾,導致經脈或虛或塞,身體虛弱而腠理不密,風邪趁虛而侵入人體。
夫人似乎無恙而卒然中風者,豈一朝一夕之故哉,其受病久矣。蓋肉必先腐也,而後蟲生之,土必先潰也,而後水決之,木必先枯也,而後風摧之。夫物且然,而況於人乎。經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風豈能以自中乎人,亦人之自受乎風耳。使其內氣充足,精神完固,則榮衛調和,腠理緘密,雖有風,將安入乎。
白話文:
有些人在平時看似沒什麼問題,卻突然中風了,這難道是朝夕之間的緣故嗎,其實他們早就埋下了這種病。就好像肉必須先腐爛了,然後蟲子才會生長;土壤必須先崩潰,然後洪水才會決堤;樹木必須先枯萎,然後才會被狂風摧毀。萬物都是這樣,更何況是人呢?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邪氣侵襲的地方,一定是有空虛的地方。風難道能自行侵入人體嗎?其實還是人自己受風的。如果一個人的內氣充足,精神健全,那麼氣血就會調和,腠理就會緻密,即使有風,又能從什麼地方入侵呢?
惟其不戒暴怒,不節淫欲,或飢不暇於食,或寒不暇於衣,或嗜酒而好色,或勤勞而忘身,或當風而沐浴,或大汗而行房,或畏熱而露臥,或冒雨而奔馳。以致真元耗亡,氣血消盡,大經細絡,積虛彌年。平時無甚痛苦,而不知榮衛皆空,徒存軀殼。正猶無心之木,將折未折,無基之牆,欲頹未頹。
白話文:
這種情況已經無法挽回,而他還自認為沒有問題,於是就不知道警惕。一旦被邪風侵襲,就像強盜手持利刃,直入無人之境,勢如破竹,不一會兒就全部潰散,那麼在喝酒聊天之間,走動轉移之時,突然顛覆,頓時變成廢人,豈不是很可怕嗎?由此看來,雖然是由於外風侵襲,但其實是內氣虛弱所致。然而人的身體,表裡上下不一定都虛弱;只有積虛的地方,氣多不通,勢必偏重,所以一被風所侵,肢體就廢掉了。
其勢已不可支,而方且自謂無恙,遂昧而不知戒。一旦為賊風所襲,如劇寇操刃,直入無人之境、勢如破竹,不移時而皆潰,則杯酒談笑之間,舉步轉移之頃,卒然顛仆,頓為廢人,不亦重可駭哉。由是觀之,雖由外風之中,實因內氣之虛也。然人之一身,表裡上下未必皆虛;惟積虛之處,氣多不貫,而勢有偏重,故一為風所入,而肢體於是乎廢矣。(《丹臺玉案》)
風有內外,人之為病,有外感之風,亦有內生之風。而天人之氣,恆相感召;真邪之動,往往相因。故無論賊風邪氣從外來者,必先有肝風為之內應;即痰火食氣從內發者,亦必有肝風為之始基。設無肝風,亦只為他病已耳,寧有卒倒、偏枯、歪僻,牽引等症哉。
白話文:
風有內風和外風之分。人之所以生病,有可能是受到外界的風邪侵襲,也可能是體內產生了風氣。而天上的氣候與人體的氣機是相互影響的,正氣和邪氣的變化經常是互相影響的。所以不論是外感風邪侵襲還是內生痰火食氣,都必須先有肝風內應才能發病。如果沒有肝風,也只會引起其他疾病,不會出現卒倒、偏癱、歪斜、牽引等症狀。
夫邪氣所觸者,邪風暴至,真氣反陷,經絡腑臟卒然不得貫通,不相維繫,《內經》所謂邪風之至、疾如風雨是也。藏邪所發者,藏氣內虛,肝風獨勝,卒然上攻九竅,旁溢四肢,如火之發,如泉之達,而不可驟止,肝象木而應風,而其氣又暴故也。又邪氣所觸者,風自外來,其氣多實;肝病所發者,風從內出,其氣多虛。
白話文:
邪氣侵犯身體時,邪風突然襲來,正氣反被壓制,經絡臟腑突然不能貫通,互相不能聯繫、協調,這就如《內經》所說的邪風侵襲,疾病來勢猛烈如同風雨一般。
藏邪發作時,藏氣虛弱,肝風特別勝出,突然攻襲九竅,旁溢四肢,就像火勢突然爆發,泉水突然湧出,不可驟然制止,因為肝屬木與風相應,而且其氣性又急暴的緣故。
邪氣侵犯身體時,風從外部而來,其氣多為實邪;肝病發作時,風從內部而生,其氣多為虛邪。
病虛者氣多脫,病實者氣多閉。脫者欲其收,不收則死,閉者欲其通,不通亦死。(《金匱翼》)(按:風犯肝經為多,戴原禮有說,見於後五臟諸證條,宜參閱。)
白話文:
體質虛弱的人,氣容易逸散。體質強壯的人,氣容易阻塞。氣逸散的人,要設法使其歸納,否則會死亡。氣阻塞的人,要設法使其通暢,否則也會死亡。(《金匱翼》)(備註:肝經最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,戴原禮有相關的論述,請參考五臟諸證條,應一並參閱。)
論真中類中,人有卒暴僵仆,或偏枯,或四肢不舉,或不知人,或死,或不死者,世以中風呼之,而方書亦以中風治之。余嘗考諸《內經》,則曰:風者百病之始也。又曰:風者百病之長也,至其變化,乃為他病,無常方。又曰:風者善行而數變。又曰:風之傷人也,或為寒熱,或為熱中,或為寒中,或為癘風,或為偏枯,或為風也。其卒暴僵仆、不知人、四肢不舉者,並無所論,止有偏枯一語而已。及觀《千金方》(引岐伯)、《雞頭·中風篇》,知卒暴僵仆、不知人、偏枯、四肢不舉等證,固為因風而致者矣。故用大小續命、西州續命、排風、八風等諸湯散治之。及近代劉河間、李東垣、朱彥修三子者出,所論始與昔人異矣。三子之論,河間主乎火,東垣主乎氣,彥修主乎濕,反以風為虛象。殊不知因於風者,真中風也;因於火、因於氣、因於濕者,類中風而非中風也。三子所論者,自是因火、因氣、因濕,而為暴病暴死之證,與風何相干哉。(《醫經溯洄集》)
白話文:
在《論述真中風和類中風》中,有的人突然僵硬倒地,或半身不遂,或四肢不能動彈,或神志不清,或死亡,或不死,世人稱之為中風,醫書也以中風來治療。我曾經考查過《內經》,它說:風是各種疾病的開始。又說:風是各種疾病的源頭,當它發生變化時,就會形成其他疾病,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。又說:風很容易變化,而且變化多端。又說:風對人的傷害,有的是寒熱,有的是熱症,有的是寒症,有的是癘風,有的是半身不遂,有的是中風。那些突然僵硬倒地、神志不清、四肢不能動彈的,都沒有提到,只有半身不遂一項。及至看到《千金方》(引岐伯)、《雞頭·中風篇》,才知道突然僵硬倒地、神志不清、半身不遂、四肢不能動彈等證狀,確實是由風引起的。所以用大小續命、西州續命、排風、八風等湯劑散劑來治療。到了近代,劉河間、李東垣、朱彥修三位名醫出現,他們的論點開始與前人不同。三位名醫的論點,河間主張以火為主,東垣主張以氣為主,彥修主張以濕為主,反而把風當成虛像。殊不知由風引起的,纔是真正的中風;由火、由氣、由濕引起的,是類中風而不是中風。三位名醫所論述的,本來是由火、由氣、由濕,而導致暴病暴死的病證,與風有什麼關係呢?(《醫經溯洄集》)
古人論中風者,言其證也,三先生論中風者,言其因也。知乎此,則中風之候可得而詳論矣。其所謂真中風邪者,未必不由氣體虛弱,榮衛失調,然後感於外邪也。若非體虛所致,則西北二方風寒大盛之地,而中風者比比皆是,何暇為他證哉。其所謂因火、因氣、因濕者,亦未必絕無外邪侵侮而作也。
白話文:
古代醫家討論中風的症狀,而三先生(張仲景、張機、華佗)討論中風的原因。知道這些,對於中風的情況可以更詳細地討論,像所謂真中風邪,也許不是氣血不足、新陳代謝不正常,然後被外邪感染造成的。如果只是這樣,那麼西北地區是風寒最盛之地,中風的情況應該更多,但實際上卻不是,這說明瞭還有些其他症狀所造成的。那些認為中風是因火、因氣、因濕引起的,也未必完全沒有外邪侵犯而造成的。
若無外邪侵侮,則因氣、因火、因濕,各自為他證,豈有歪僻、癱瘓、暴僕、暴喑之候乎。經曰邪之所湊、其氣必虛是也。豈可以一中風之證,歧為二途哉。(《醫學正傳》)
白話文:
如果外在病邪沒侵犯,那麼是由於氣、火、濕各自為證,怎麼會有歪斜、癱瘓、發狂、失音的症候?經書上說病邪聚集的地方,那裡的正氣必定虛弱,是這樣的道理。難道可以把中風的症候,分歧為二途?
脈候,診其脈虛弱者亦風也,緩大者亦風也,浮虛者亦風也,滑散者亦風也。(《病源論》)
診人被風不仁痿蹶,其脈虛者生,堅急疾者死。(《脈經》)
中風之病,口噤筋急,脈遲者生,脈急而數者死。(《中藏經》)
凡人中風,脈無不大者,非熱也,是風脈也。(《醫說》引《醫余》)
風邪中人,六脈多沉伏(按:此丹溪說),亦有脈隨氣奔指下洪盛者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白話文:
脈象,如果診得脈虛弱的也是風症,緩大的也是風症,浮虛的也是風症,滑散的也是風症。 診斷人被風吹襲導致麻木、萎縮或不能行走,如果脈虛則可存活,脈象堅硬急速的則會死亡。 中風這種病症,嘴閉合不開、筋肉緊張,如果脈象遲緩則可存活,脈象緊急且頻繁的則會死亡。 凡是中風的病人,脈象大多會增大,這並不是因為熱,而是風症的脈象。 風邪侵入人體,六脈多數會沈伏,也有脈象隨著氣流到指尖變得強大旺盛的。
凡脈浮弦無力為風,浮滑不清為痰,浮數有力為火,沉弦有力為氣,沉實有力為便結,沉澀而數為血凝。凡下元無根,則兩腎脈不應,或沉滑微細。若尺浮而無力,腎氣不足。尺洪而弦數,腎陰大虧。若痰塞氣滿,並逆於上,有升無降,則虛弦搏急,一如沸釜。或精神元氣一時暴絕,則虛散而欲絕。
白話文:
-
脈象浮弦而無力,是風證。
-
脈象浮滑而不清澈,是痰證。
-
脈象浮數而有力,是火證。
-
脈象沉弦而有力,是氣證。
-
脈象沉實而有力,是大便不通、腹中實熱的證候。
-
脈象沉澀而數,是血瘀的證候。
-
下元沒有根基,即腎氣虛弱,則兩腎的脈搏就不會相應,脈象可能會沉滑微細。
-
尺脈浮而無力,是腎氣虛弱的表現。
-
尺脈洪大而弦數,是腎陰虧虛的表現。
-
如果痰邪阻塞、氣機鬱結,並向上逆行,只有升而無降,則脈象會虛弦而搏動急促,就像沸騰的鍋爐一樣。
-
或者精神元氣一時暴絕,則脈象虛散而欲絕。
脈來緩滑,或浮滑,或滑數,有神者易治;或弦滑,或浮數,或洪大者難治。若兩尺絕無,下元已絕。寸關虛豁而空大,真氣已散。或舉之搏大,按之絕無,孤陽無依者死。(《錦囊秘籙》)
白話文:
脈搏來得緩慢而舒緩,或浮起而舒緩,或舒緩而急促,有神氣的人容易治癒;或緊繃而舒緩,或浮起而急促,或洪亮而急促的人難以治癒。如果兩尺脈完全沒有,下元已經衰竭。寸關脈虛弱空洞,真氣已經散失。或掀起脈搏時脈搏搏動很大,按壓時脈搏完全沒有,孤獨的陽氣無所依靠的人則會死亡。
先兆(宜參灸法)人有患頭目眩,或遊或風,口眼瞤動,非痰,乃風之漸也。(《魏氏家藏方》)中風者,俱有先兆之證。凡人如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,或手足不用,或肌肉蠕動者,三年內必有大風之至。經曰。肌肉蠕動。名曰微風。(《保命集》)(《汪石山醫按》舉此證曰:手大指次指,是手太陰陽明經風。酒肉動痰起火,入房傷陰血,水弱火盛,竟枯竭而然耳。更遠色戒酒,自得虛無恬憺,而後用十全大補湯年餘,間服八味丸,遂復康,是亦預防中風之術也。)
白話文:
先兆(宜參考針灸方法)人有患(中風)頭目眩暈,時好時壞,口眼瞤動,這不是痰,而是風的漸進。凡是中風者,都有先兆之證。凡人如感覺大拇指及食指麻木不仁,或是手腳不能運用,或是肌肉蠕動者,這在三年內必定有大中風來到。(《保命集》)記載:「肌肉蠕動。名曰微風。」(《汪石山醫按》舉此證曰:手上的大拇指及食指,是手太陰肺經及陽明大腸經風氣所經之地。酒肉動痰起火,入房傷陰血,水弱火盛,竟枯竭而然耳。更遠色戒酒,自得虛無恬憺,而後用十全大補湯服用一年,間服用八味丸,遂復康,這也是預防中風的方法。)
中風者,人本氣血兩虛,或有形盛氣衰,或指節不時麻木,或手足間痠疼,或頭眩,眼吊或虛跳,痹於半身或周身,有如蟲行,此中風之兆也。人未之覺,不謹調護者多。(《諸證辨疑》)
大凡見眩暈之漸,勞即耳鳴目眩,背膊痠疼,有時腰痛者,此中風之履霜也,此是病之緩也。(《醫經會元》)
白話文:
中風的人都是因為氣血兩虛,或者身體強壯但精神虛弱,或者手指、腳趾不時麻木,或者手腳之間痠痛,或者頭暈目眩,或者眼皮跳動,或者半身或全身麻痺,感覺像蟲子在爬動,這些都是中風的前兆。一般人沒有意識到這些徵兆,也不注意保養身體,所以中風的人很多。
證狀總說,岐伯曰:中風大法有四:一曰偏枯,二曰風痱,三曰風懿,四曰風痹。夫諸急卒病多是風,初得輕微,人所不悟,宜速與續命湯,依腧穴灸之。夫風者百病之長,岐伯所言四者,說其最重也。(《千金方》)
白話文:
證狀總說:岐伯說,中風有大法四種,一是偏枯,二是風痱,三是風懿,四是風痹。凡是急症,大多與風有關,一開始發病輕微,人們多不以為意,應立刻服用續命湯,並依循腧穴灸治。風是百病之首,岐伯所說的四種中風,是說其中最嚴重的四種。(《千金方》)
風者百病之長,岐伯所謂大法有四:一曰偏枯,半身不遂;二曰風痱,於身無痛,四肢不收,三曰風懿者,奄忽不知人也,四曰風痹者,諸痹類風狀。此特言其大概,而又有卒然而中者。(《醫方大成》)(按:此說據《病源論》,風懿彼作風癔。)
白話文:
風是各種疾病的根源,岐伯所說的四種主要風病是:
一、偏枯:指中風偏癱,半身不遂。
二、風痱:身上沒有疼痛,但四肢不能收縮活動。
三、風懿:指精神恍惚,不知人事。
四、風痹:指各種風引起的痹症,症狀與風相類似。
這些只是概括性的描述,還有一些其他風病是突然發作的。
中風之證,卒然暈倒,昏不知人,或痰涎壅盛,咽喉作聲,或口眼喎斜,手足癱瘓,或半身不遂,或舌強不語。風邪既盛,氣必上逆,痰隨氣上,停留壅塞,昏亂暈倒,皆痰為之也。(《證治要訣》)
白話文:
中風的症狀是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或者痰液壅盛,咽喉發出聲音,或者口眼歪斜,手腳癱瘓,或者半邊身子不遂,或者舌頭僵硬不能說話。風邪盛行,氣必然上逆,痰液隨著氣向上,停留壅塞,昏亂暈倒,都是痰液造成的。(《證治要訣》)
其狀涎潮昏塞,不省人事,舌強不能言,此等疾證,鮮有不斃者,然亦有輕重。經云:風中藏則性命危。且以簡易言之,先察口眼開闔,以別重輕。如眼開口噤,無汗搐搦,涎不作聲,六脈遲浮者,易治。
白話文:
病情時好時壞,神志不清,舌頭硬得不能說話,這種疾病,鮮有不死的,但也有輕重之分。經典說:風邪藏在體內,性命就危險了。且以簡單的來說,先觀察口眼開闔,來區別輕重。如果眼睛能睜開,嘴巴閉緊,沒有汗水,沒有抽搐,口水不作聲,六脈遲緩而浮,這種病容易治。
若眼閉口開,手足不收,自汗如珠如油,髮直吐沫,面赤如妝,魚口氣粗,咽中涎響,似水雞聲,或如拽鋸,聲如鼾睡,或時長噓,搖頭上竄,噴藥悶亂,目瞪直視,頭面青黑,六脈急疾大數,脈遲緩,倘有一證,皆不可治也。(按:《婦人良方》曰:當察口眼開闔,以別重輕;涎沫有無,以明證治。
白話文:
如果眼睛閉不上,嘴巴張開,手腳不能收攏,冷汗直冒,像珠子或油一樣多,頭髮直立,吐出泡沫,臉色紅潤像化妝一樣,呼吸粗重,喉嚨裡有涎液的聲音,像水雞叫,或像鋸木頭的聲音,鼾聲如雷,有時長長地嘆氣,搖頭晃腦,噴出來的藥又悶又亂,眼睛瞪得大大的,頭面青黑,六脈急促而數大,脈搏遲緩,有一種症狀,就都無法治療了。(按:《婦人良方》說:觀察一下口眼開合的情況,來區別病情輕重;有涎沫沒有,以明確證候和治療。)
如眼開口閉,手足不開,涎不作聲者,可治。如眼閉口開,聲如鼾睡,遺尿者,死。此較之本文更覺明約,蓋陳氏說實為辨閉脫者之嚆矢。)若是中之輕者,涎潮昏塞,不省人事,語言謇澀,半身不遂,緩縱嚲曳,左癱右瘓,偏枯風懿,痿痹不仁,口眼喎斜,頭痛頭眩,如坐舟船之上,角弓反張,搖頭馬鳴,白虎歷節,走注疼痛,蟲行搔癢,恍惚驚悸,為癲為癇,暗風倒地,難可枚舉,已上之證皆可施治。(《管見大全良方》)
白話文:
如果眼睛睜開嘴巴閉著,手腳不動,流口水但沒有聲音的,可以治。如果眼睛閉著嘴巴張開,聲音像打鼾,尿失禁的,是死症。這比本文更明瞭簡潔,陳氏的說法是辨別閉脫的先驅。若是中風輕微的,流口水、昏迷不醒、語言蹇澀、半身不遂、緩慢鬆弛的肌肉、左邊癱瘓右邊健全、偏枯風疾、肌肉萎縮麻木、嘴眼歪斜、頭痛眩暈、好像坐在船上、角弓反張、搖頭馬鳴、白虎歷節、行走疼痛、蟲行搔癢、恍惚驚悸、突然癲癇發作、忽然摔倒失去知覺,難以一一列舉,以上這些症狀都可以治療。(《管見大全良方》)
又有中之輕者,在皮膚之間,言語微謇,眉角牽引,遍身瘡癬,狀如蟲行,目旋耳鳴,又當隨證治之。(《醫方大成》)
白話文:
另外一種比較輕微的,在皮膚之間,言語不太順暢,眉毛和嘴角歪斜,全身有瘡癬,像蟲子爬行一樣,眼睛旋轉耳鳴,也應該根據症狀來治療。(《醫方大成》)
五臟證候,心中風,但得偃臥,不得傾側,汗出。若唇赤汗流者可治,急灸心俞百壯。若唇或青或黑,或白或黃,此是心壞為水,面目亭亭時悚動者,皆不可復治,五六日而死。肝中風,但踞坐不得低頭。若繞兩目連額,色微有青,唇青血黃者可治,急灸肝俞百壯。若大青黑,面一黃一白者,是肝已傷,不可復治,數日而死。脾中風,踞而腹滿,身通黃,吐咸汁出者可治,急灸脾俞百壯。若手足青者,不可復治。腎中風,踞而腰痛。視脅左右,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可治,急灸腎俞百壯。若齒黃赤,鬢髮直,頭面土色者,不可復治。肺中風,偃臥而胸滿短氣,冒悶汗出。視目下,鼻上下兩邊,下行至口,色白可治,急灸肺俞百壯。若色黃,為肺已傷,化為血,不可復治。其人當妄掇空指地,或自拈衣尋縫,如此數日而死。(《病源論》)
心脾俱中風,則舌強不能言也。肝腎俱中風,則手足不遂也。(《中藏經》)
白話文:
五臟證候
心臟中風 :患者只能平躺,不能側臥,並且會出汗。如果嘴脣發紅並出汗,則可以治療,迅速灸心俞穴一百壯。如果嘴脣青、黑、白或黃,則表明心臟已經壞死,面色慘白同時身體抽搐,都是無法治癒的,五六天後死亡。
肝臟中風 :患者只能盤腿而坐,不能低頭。如果眼睛周圍連接到額頭,顏色略帶青色,嘴脣發青、血色發黃,則可以治療,迅速灸肝俞穴一百壯。如果顏色非常青黑,臉色一黃一白,則表明肝臟已經受損,無法治癒,數天後死亡。
脾臟中風 :患者盤腿而坐,腹部脹滿,全身發黃,吐出鹹汁,可以治療,迅速灸脾俞穴一百壯。如果手腳發青,則無法治癒。
腎臟中風 :患者盤腿而坐,腰部疼痛。觀察脅部左右兩側,如果沒有黃色如餅乾般的大塊物,則可以治療,迅速灸腎俞穴一百壯。如果牙齒發黃發紅,鬢髮直立,頭面部土色,則無法治癒。
肺臟中風 :患者平躺,胸部脹滿,呼吸短促,悶熱出汗。觀察眼睛下方、鼻子上下兩側,一直到嘴巴,如果顏色發白,則可以治療,迅速灸肺俞穴一百壯。如果顏色發黃,則表明肺臟已經受損,化為血液,無法治癒。患者會胡亂撿起空中的東西,或捏著衣服尋找縫隙,如此數天後死亡。
五臟雖皆有風,而犯肝經為多。蓋肝主筋屬木,風易入之,各從其類。肝受風則筋緩不榮,或緩或急,所以有喎斜、癱緩、不遂、舌強、語澀等證(《證治要訣》)
白話文:
五臟都可能受到風的侵襲,但侵犯肝經的情況更多。這是因為肝臟主筋,屬木,風容易侵犯木,所以兩者會相互影響。肝臟受到風的侵襲後,筋會鬆弛不榮,有時鬆弛,有時緊繃,所以會出現歪斜、癱瘓、不遂、舌頭僵硬、言語不清等症狀(《證治要訣》)。
臟腑血脈經絡之別,中風雖能言,口不喎斜,而手足嚲曳,脈虛浮而數,風中府也。蓋風中脈則口眼喎斜,風中府則肢體廢,風中藏則性命危。凡風中府,宜汗而解。(《本事方》)
白話文:
臟腑、血脈和經絡各有不同。中風的人可能還能說話,但嘴不會歪斜,手腳卻麻木無力,脈搏虛浮而數,這是風中府造成的。如果是風中脈,那麼嘴和眼睛就會歪斜;如果是風中府,那麼肢體就會廢掉;如果是風中藏,那麼性命就會危在旦夕。凡是風中府,都應該用汗法來治療。
範子默曰:凡覺手足痹,或麻或痛,良久乃已,此將中府之候。凡覺心中憒亂,神思不怡,或手足麻,此中藏之候。(《方氏家藏方》)
白話文:
範子默說:凡是覺得手腳麻痹,或是麻木或疼痛,很久之後纔好,這是中府快要出問題的徵兆。凡是覺得心裡煩亂,精神思維不愉快,或者手腳麻木,這是中藏快要出問題的徵兆。
中府者,面加五色,有表證脈浮而惡寒,拘急不仁,或中身之後,或中身之前,或中身之側,皆曰中府也,其治多易。中藏者,唇吻不收,舌不轉而失音,鼻不聞香臭,耳聾而眼瞀,大小便秘結,皆曰中藏也,其治多難。大抵中府者多著四肢,中藏者多滯九竅。雖中府者多兼中藏之證,至於舌強失音,久服大藥能自愈也。(《保命集》)
白話文:
中府:面色多變,有表證脈浮,怕冷,身體拘急,疼痛。或者病在胸部後面,或者病在胸部前面,或者病在胸部側面,這些都叫做中府。中府的治療比較容易。
中藏:嘴脣、口脣不能收斂,舌頭不能轉動,失語,鼻子聞不到香、臭,耳朵聾,眼睛昏花,大小便不通暢,這些都叫做中藏。中藏的治療比較困難。
一般來說,中府多發於四肢,中藏多滯留在九竅。雖然中府的人大多兼有中藏的症狀,但是如果舌頭僵硬、失語,服用大藥可以慢慢治癒。
若以臟腑言之,則又各有形證焉。中藏者多滯九竅,故有癱緩失音、鼻塞耳聾、目瞀便秘之症。中府者多著四肢,故有半身不遂、手足不隨、左癱右瘓之形。又有中血脈者,則外無六經之形症,內無便溺之阻澀,惟口眼歪斜、或左或右而已,而手足動靜,起居食息,故無恙也。其或股不能舉,口不能言,更無別症,乃中經也。
白話文:
若以臟腑來說,每一個臟腑都有不同的外在症狀。中藏(肝、膽):多出現九竅不通的症狀,比如癱瘓、失語、鼻塞、耳聾、視力模糊、便祕等。中府(脾、胃):多出現四肢病變的症狀,比如半身不遂、手足不聽使喚、左癱右瘓等。又有中於血脈者:外在沒有六經的病症,內在沒有大便小便的阻滯,只是口眼歪斜,或左或右而已,而手足活動正常,起居飲食也無恙。如果出現大腿無法抬起、嘴巴無法說話,而且沒有其他症狀,那就是中經了。
比中臟腑則為輕,比之中血脈猶為重耳。然因其病而藥之,則中藏者宜下,中府者宜汗,中經者宜補血以養筋,中血脈者宜養血以通氣,此皆可治之症也;而又有難易於其間,中藏為難而中腑次之,中經又次之。其或初中於血脈,藥之而愈,苟不守禁忌必復中,而中必在於藏。
白話文:
與臟腑有關係的病症較輕,與血脈有關係的病症則較重。但是,根據疾病的症狀而施以藥物治療,在臟腑患病時應以瀉下法治療,在腑部患病時應以發汗法治療,在經絡患病時應以補血養筋法治療,在血脈患病時應以養血通氣法治療,這些都是可以治癒的病症;但治療的難易程度也有所不同,臟腑病症最難治癒,腑部病症次之,經絡病症又稍次之。如果一開始疾病侵犯血脈,經過藥物治療而痊癒,但如果不遵守禁忌,則必定會再次發病,而且再次發病必定會在臟腑。
中一次則虛一次,虛一次則重一次。故中府雖可治也,由先中血脈與經而後及於府,則難治矣;中藏本難治也,由先中府而後及於藏,則不治矣。若中府而兼中藏,與傷寒兩感者何異,其又可生耶。(《丹臺玉案》)
白話文:
每次生病都會損虛身體,損虛身體一次則疾病就會更加嚴重一次。所以中府雖然可以治癒,但是如果先傷了血脈與經絡,然後才傷及中府,則很難治癒;中藏本來就難治癒,如果先傷了中府,然後才傷及中藏,則無法治癒。如果同時傷及中府和中藏,與傷寒兩感的人有什麼區別,還能活命嗎?(《丹臺玉案》)
中風一證,分中血脈、中府、中藏,始自李東垣。中血脈者大秦艽湯,中府者小續命湯,中藏者三化湯,然從未見有三化湯中藏之證。惟《金匱》書中分為四證,曰絡、曰經、曰府、曰藏,其說最為的當,可為後世法。蓋口眼喎斜,肌膚不仁,邪在絡也;左右不遂,筋骨不用,邪在經也;昏不識人,便溺阻隔,邪在府也,神昏不語,唇緩涎出,邪在藏也。學者細閱諸家之論,自知不謬云爾。
(《醫宗金鑑》)
白話文:
中風這一證候,分為中血脈、中府、中藏,最早出自李東垣。中血脈的治療方法是大秦艽湯,中府的治療方法是小續命湯,中藏的治療方法是三化湯,但是從來沒有見過三化湯中藏的證候。只有《金匱》書中將中風分為四種證候,分別是絡、經、府、藏,這種說法最為正確,可以作為後世的法則。一般來說,口眼歪斜,肌膚不仁,是邪在絡;左右不遂,筋骨不用,是邪在經;昏迷不識人,小便不通,是大便不通,是邪在府;神昏不語,嘴脣鬆弛,涎水外流,是邪在藏。學習中醫的人細細地閱讀諸家的論述,自然會明白我不謬誤。
其為病則有臟腑經絡淺深之異。口眼歪斜,絡病也,其邪淺而易治。手足不遂,身體重痛,經病也,邪差深矣,故多從倒僕後見之。卒中昏厥,語言錯亂,府病也,其邪為尤深矣。大抵倒僕之候,經府皆能有之,其倒後神清識人者在經,神昏不識人者在府耳。至於唇緩失音、耳聾目瞀、遺尿聲鼾等症,則為中藏,病之最深者也。
然其間經病兼府者有之,藏病連經者有之,腑臟經絡齊病者有之,要在臨病詳察也。(《金匱翼》)
白話文:
這些疾病的患處可能會是內臟、經絡,各有不同的輕重之分。嘴歪眼斜,屬於經絡上的疾病,是病邪淺在,容易治療。手腳不能活動、身體沉重疼痛,是因經脈上的疾病,病邪深入,所以多半是倒下之後纔出現的。突然昏厥、說話錯亂,是臟腑的疾病,病邪最嚴重。大體而言,昏倒的症狀中,經脈和臟腑都有可能,倒下後神智清醒、辨識人的是經脈上的疾病,神智昏迷、不辨識人的是臟腑上的疾病。至於嘴脣鬆弛、失聲、耳聾、眼睛昏暗、遺尿、打鼾等症狀,是內臟的疾病,屬於病邪最嚴重的。
閉脫(宜參後固脫方法),設或口不能言者為心絕,唇吻(此非訛則脫)手撒者為脾絕,眼合直視者為肝絕,遺尿而黑者為腎絕,鼾睡自汗者為肺絕,此名脫證。如止牙關緊閉,兩手握固,則為閉證。閉證則可以蘇合香丸、牛黃、至寶之類灌之。如見脫證。惟宜以大劑理中湯灌之。及灸臍下。雖曰不治。亦可望救十中之一。若誤投蘇合、牛黃等藥。即終難活矣。蓋斬關奪門之將。原為閉證設也。若施之脫證。如人既入井。又下之石矣。世人陷此弊而死者。不可勝數。(《醫林繩墨》)(周京曰:凡遇脫症,法在不治,惟大進參附,或可冀其萬一。按:《醫學綱目》曰:五臟氣絕,速宜大料參、耆煎濃湯灌之,及臍下大艾灸之,亦可轉死回生也。《女科準繩》辨閉脫證治,湊合《繩墨》、《綱目》二書,但牛黃、至寶之類,改作三生飲之類卻誤,《醫宗必讀》全取《繩墨》。)
按卒僕暴厥之證,不論男子婦人,風寒氣食痰濕,但要分得閉與脫二證明白。(《女科準繩》)
白話文:
閉脫證(參考後面固脫的治療方法),如果出現口不能說話的症狀,表示心氣絕;嘴脣乾裂或脫皮且手鬆開的,表示脾氣絕;眼睛合閉且直視的,表示肝氣絕;遺尿且尿液呈黑色的,表示腎氣絕;鼾睡且自汗的,表示肺氣絕。這些症狀統稱為脫證。如果只有牙關緊閉,雙手握緊的症狀,則稱為閉證。閉證可以用蘇合香丸、牛黃、至寶丹之類的藥物灌服。如果出現脫證的症狀,則適合用大劑量的理中湯灌服,並灸臍下。雖然說脫證難以治療,但仍有可能挽救十分之一的患者。如果誤用蘇合、牛黃等藥物,則最終難以救活。因為這些藥物原本是為了治療閉證而設,如果用於脫證,就好像人已經掉進井裡,又往下丟石頭一樣。世人陷入這種錯誤而死亡的,不計其數。
(周京說:凡是遇到脫症,治療方法在於不治療,只有大量服用人參、附子,纔有可能有一線生機。根據《醫學綱目》記載:五臟氣絕,應迅速大量服用參、耆煎濃湯灌服,並在大艾灸臍下,也能夠轉死為生。《女科準繩》辨別閉脫證的治療方法,綜合了《醫林繩墨》和《醫學綱目》兩本書的內容,但牛黃、至寶之類的藥物改為三生飲之類的藥物卻是錯誤的。《醫宗必讀》完全採納了《醫林繩墨》的內容。)
閉者,邪氣閉塞於外,元氣猶然在內,但與開關利氣,則邪自散,故治易。脫者,元氣泄於外,邪氣混於內,雖與峻補,而臟已傷殘,故治難。諸證皆然,不獨中風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白話文:
「閉」是指邪氣閉塞在外,元氣仍然存在於體內,只要打開關閉的部位,疏通氣機,邪氣就會自然散去,因此治療起來比較容易。「脫」是指元氣洩漏在外,邪氣混雜在體內,即使給予強烈的補益,臟腑已經受到損傷,因此治療起來比較困難。各種證候都是如此,不只是中風這種疾病。
冷熱虛實,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二脈,正有陰中陽中之分,正經謂之寒中熱中是也。若脈見沉急,顏青臉白,如懈如怠,此為寒中,治法則有天雄、附子例,三建湯、星附湯之類是也。脈見浮洪而急,顴赤臉赭,如醉如怒,此為熱中,治法則有防風、獨活例,大小省風湯、紫豆湯之類是也。(《續易簡方後集》)(按:《永類鈐方》稍同。熱中更有牙關緊急,上視強直掉眩。)
白話文:
寒熱虛實
六脈沉伏或浮盛,有陰中陽中之分,正經稱之為寒中、熱中。
寒中
- 脈象:沉急
- 面色:青白
- 神態:懈怠
- 治法:使用天雄、附子、三建湯、星附湯等。
熱中
- 脈象:浮洪而急
- 面色:赤赭
- 神態:醉怒
- 治法:使用防風、獨活、大小省風湯、紫豆湯等。
(注:《永類鈐方》中稍有不同:熱中還有牙關緊急、上視強直、掉眩的症狀。)
《外臺秘要》云:凡初中風,四肢不收,揚手擲足,心神昏憒,眼不識人,言不出口,煩悶惡衣,噴藥悶亂,此等疾證多由熱起,王叔和云熱積生風是也。(按:此所引當考出典)故先聖用至寶丹、紅雪通中散、龍腦芎犀丸、薄荷煎、補氣以對之。亦有單飲竹瀝及大小竹瀝湯、敗毒散加防風、荊芥煎服亦效。
白話文:
《外臺祕要》中記載:凡是中風之初,四肢不能收斂,手舞足蹈,心神昏亂,眼睛認不出人,說不出話來,煩悶厭惡穿衣服,聞到藥味就感到煩悶、混亂。這些疾病大多是熱症引起的,王叔和說:「熱積生風」就是這個道理(註:這個引文應該考證出處)。因此,先聖們使用至寶丹、紅雪通中散、龍腦芎犀丸、薄荷煎劑、補氣藥來治療。也有單獨服用竹瀝以及大小竹瀝湯、敗毒散加上防風、荊芥煎服也有效。
若不審是熱積生風,例以三生飲、三建湯、養正丹投之,則禍不旋踵。(《管見良方》)
白話文:
如果不先查明是熱積生風,就例使用三生飲、三建湯、養正丹來治療,那麼災禍就會很快發生。(《管見良方》)
中風手足軟弱,不能舉動,外證自汗者,虛中風也。若手足強急,口眼喎斜,伸縮痛者,實中也。(《壽世保元》)
白話文:
中風導致手腳軟弱無力,無法活動,並且有自汗的症狀,這就是虛證中風。如果手腳僵直、麻木,嘴巴和眼睛歪斜,伸縮時疼痛,這就是實證中風。(《壽世保元》)
中風(中氣之別宜參氣病門),中氣與中風相似,所以別者,風中身溫,氣中身冷。(《證治要訣》)
又有中氣與中風相類,語言謇澀,涎潮昏塞,不知人事,牙關緊急,但手足不偏廢為異耳。(《奇效良方》)
白話文:
中風(屬於氣病的一種變異,可以參考氣病相關的內容),中氣和中風的症狀很相似,但是區分它們的方法是:風邪引起的身體會感到溫熱,而氣逆造成的則會感到寒冷。(《證治要訣》) 另外,中氣和中風的症狀非常相似,患者可能會出現說話不清、口角流涎、意識模糊、昏迷不醒、牙關緊閉等症狀,但不同的是,中氣不會導致手腳偏癱。(《奇效良方》)
氣中即俗謂之氣厥也,脈必沉,若浮則風脈也。中風與類中風,身溫且多痰涎;中氣,身冷且無痰涎。(《丹溪纂要》)
風中脈浮洪,氣中脈沉澀。(《醫約》)
白話文:
氣中,就是俗話說的氣厥,脈搏肯定沈下去,如果浮起來,就是風脈。中風和類似中風的,身體溫暖,且痰涎多;中氣,身體寒冷,且沒有痰涎。(《丹溪纂要》)
中風與中氣,形同而病異。中風因人元氣衰弱,腠理空疏,風邪所襲,卒然中倒,其形身強而熱。中氣乃七情所傷,氣厥而暈,必身寒氣冷,而無強攣之苦,既蘇之後,氣逆不已。(《原病集》)
白話文:
中風和中氣,症狀相似但病因不同。中風是由於人的元氣衰弱,腠理空疏,風邪所襲擊,突然倒地,其身體強壯而發熱。中氣是七情所傷,氣厥而暈,必然身體寒冷,沒有強烈的攣縮痛苦,蘇醒後,氣逆不止。
相類證(更有痰厥食厥等,見厥及痰涎傷食中。),手足沉重,狀若風者,此證其源起於脾胃虛,榮衛不足。胃為水穀之海,脾氣磨而消之,水穀之精,化為榮衛,以養四肢。若起居失節,飲食不時,則致脾胃之氣不足,既榮衛之氣潤養不周,風邪乘虛而干之。蓋脾胃主四肢,其脈連舌本而終於唇口,故四肢與唇口俱痹,語言謇澀也。治法宜多用脾胃藥,少服去風藥,則可取安矣。若久久不治,則變為痿疾,經所謂治痿獨取陽明是也,陽明者胃之經也。(《雞峰》)
白話文:
相類證(如有喘息、食慾不振等症狀時,需見到厥逆及痰液積滯,傷害飲食的話,四肢沉重浮腫,好像中風的人,這種症狀的病源,是源於病邪侵襲胃氣虛弱,榮衛不足。胃是食物、水穀之海,脾氣磨碎食物,將水穀精華化為榮衛,來滋養四肢。若起居失調,飲食不節制,導致脾胃元氣虛弱,加上榮衛之氣不足,無法滋潤四肢的話,風邪就會趁虛而入。脾胃主宰著四肢,其經脈由舌根延伸至嘴脣,所以四肢與嘴脣都會麻痺,說話也會變得遲緩。治療方法宜多用健脾胃的藥物,少用祛風藥,就可以痊癒。如果長時間不治,則會演變為痿疾,經雲:「痿症的治療,必須針對陽明經」,所謂陽明經,也就是胃經。
有無故口眼喎斜,投以中風藥劑不效,蓋緣骨虛中受風所致,當於此求之,不可例作尋常中風治之,川烏一味決不可少,宜炮熟用。(《證治要訣》)
白話文:
如果沒有明顯的原因而口眼歪斜,投以中風的藥物卻沒有效果,這是由於骨頭虛弱而受到風的影響。在這種情況下,應該採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,而不是照著一般的中風治療方式來處理。川烏這味藥絕對不可少,必須用炮製過的,並已經熟化的。
有元氣素弱,或過於勞役,或傷於嗜欲,而卒然厥僕,狀類中風者,手必散,口必開,非大劑參耆用至斤許,豈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哉。亦有不僕而但舌強語澀痰壅,口眼喎斜,肢體不遂者,作中風治必殆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白話文:
有些人身體素質較弱,或者過度勞累,或者沉溺於聲色。因此突然昏厥倒地,狀態類似中風,手腳一定會散開,嘴巴一定張開,如果不採用大劑量的參耆,用至一斤左右的劑量,難道能把元氣導回到無處可尋的境地嗎。還有一種情況是沒有昏厥,但舌頭僵硬,言語含糊,痰液壅積,嘴巴和眼睛歪斜,肢體麻痺不聽使喚,按照中風的治療方法去治療,一定會危險。
丹溪治王從一四十二歲,十指盡麻木並面麻,乃氣虛症,補中益氣湯加木香、附子各五分愈。(《名醫類案》)
白話文:
丹溪(朱震亨)診治王從一,四十二歲,十個手指皆麻木,且臉上也麻木,應是氣虛症,於是給予補中益氣湯,再加入木香、附子各五分,治療痊癒。(《名醫類案》)
祝橘泉治英國公病左癱不語,氣上壅。醫以為中風,用順氣祛風之劑弗效。祝曰:此痰火濕熱所致。與之清燥化痰,前後飲竹瀝數升愈。(同上)
白話文:
祝橘泉治療英國公的疾病,患者左側癱瘓不說話,氣血上行壅塞。醫生認為是中風,使用順氣祛除風邪的藥方,卻不見成效。祝橘泉說,這是因為痰火濕熱所造成的。治療時給予清燥化痰的藥,前後服用竹瀝好幾升才康復。(同上)
死證,中風之病,鼻下赤黑相兼,吐沫而身直者,七日死也。(《中藏經》)
病風入脈緊數浮沉,有汗出不止,呼吸有聲者死,不然則生。(同上)
白話文:
死亡證明,中風這種疾病,如果鼻子下方出現紅黑色相間,並且吐泡沫身體僵直的人,七天內會死亡。(《中藏經》) 風邪入侵脈絡,脈象緊密快速且浮沈不定,如果有汗不斷流出,呼吸時發出聲音的人會死亡,若非如此則可以存活。(同上)
若搖頭直視,心腎脫絕。蓋諸陽獨留,諸陰悉盡,故直視搖頭,心藏絕,真藏病也,鮮有再生。(《朱氏集驗方》)
白話文:
若搖頭並直視,則心與腎會分離。這是因為陽氣獨留,陰氣全部消失,所以直視搖頭,導致心臟機能停止,真氣藏而不得發出,因此鮮有生還。
王碩曰:但口開手散,眼合遺尿,聲如鼾睡者,並難治療。若此立說,則五證中凡見一證,遽皆不治,此豈可哉。按經言之,身虛急卒中,至五臟閉絕,脈道不通,氣不往來,譬如墮溺,不可與期。何則?口開者心氣閉絕也,手撒者脾氣閉絕也,眼合者肝氣閉絕也,遺尿者腎氣閉絕也,鼻鼾者肺氣閉絕也,備此五者,始不可治。若見其一,猶當審餘證,詳餘脈,以施救療。
白話文:
王碩說:單純口開手散、眼瞼閉合遺尿、聲音如同打鼾一樣睡著的人,都很難治療。依照這樣的論調,則五證中只要出現一證,就不急著治療,這太絕對。
根據經典所說,身體虛弱,急中風且導致五臟閉絕,脈道不通,氣流不暢,猶如溺水,絕望。為什麼呢?口開是心氣閉絕,手散是脾氣閉絕,眼合是肝氣閉絕,遺尿是腎氣閉絕,鼻鼾是肺氣閉絕。具備此五者,纔不可能治癒。若僅見其一,還應該仔細判斷其餘症狀,詳查脈象,以便施救治療。
蓋以初中眼合者多,痰上鼻鼾者亦多,惟遺尿口開二證俱見為惡。心為五臟之君主,腎為一身之根本,誠不可閉絕也。(《續易簡方後集》)
諸中或未蘇,或已蘇,或初病,或久病,忽吐出紫紅色者死。(《證治要訣》)
白話文:
因為在初期,眼睛閉合的現象多,鼻鼾伴隨痰液增多的情況也多,但如果遺尿和嘴巴張開這兩個症狀都同時出現,就要小心了。心臟是五臟的君主,腎臟是全身的根本,所以絕對不可以閉塞。
預防法(宜參前先兆條),寶鑑云: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,三年內有中風之疾也,宜先服愈風湯、天麻丸各一料,此治未病之法也。(按:此本出《保命集》)薛己云:預防之理,當養氣血,節飲食,戒七情,遠幃幕可也。若服前方以預防,適所以招風取中也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預防方法:
《寶鑑》中記載:凡人於初期感到大拇指和食指麻木失去感覺,或無法靈活運用的,在三年之內可能會中風。應當提前服用「愈風湯」和「天麻丸」,各一劑量。這是提前預防的方法。(註:此法出自《保命集》)
薛己說:預防的原則是:養氣血、節制飲食、小心避免七情、遠離邪淫慾望。如果服用以上藥方來預防,反而會招致風邪而中風。《準繩》
若風病既愈,而根株未能悉拔,隔一二年或數年必再發,發則必加重,或至喪命。故平時宜預防之,第一防房勞暴怒鬱結,調氣血,養精神;又常服藥以維持之,庶乎可安。(《沈氏尊生書》)
白話文:
如果風病已經治癒,但病根還沒有完全拔除,隔一、兩年或幾年一定會復發,復發後病情一定會加重,甚至可能喪命。所以平時就要預防,首先要避免房事過度、勞累、暴怒、鬱結,要調理氣血,培養精神;另外,還要經常服藥來維持健康,這樣才能安心。
治法概略,按中風之候,當先辨其真中類中,及在經絡臟腑之別,更察其陰陽左右寒熱氣血之偏虛,濕痰之症據,然後立法施治。其治之大略,不外攻風逐痰,收氣灸脫,開關通閉,湧吐活絡,清火養血,潤燥培元,補氣回陽等法。(《醫級》)
白話文:
治療方法概述,根據中風的症狀,首先要辨別是哪種類型中風,分清在經絡臟腑的區別,還要觀察陰陽左右寒熱氣血的偏虛,濕痰的症狀根據,然後制定治療方案。治療的大致方法不出攻風逐痰、收氣灸脫、開關通閉、湧吐活絡、清火養血、潤燥培元、補氣回陽等方法。(《醫級》)
昏沉不省人事,口噤不可進藥,急以生半夏為末,吹入鼻中,或用細辛皂角為末,吹入喉,噴嚏則蘇。(按此法本出《易簡方》)此可以驗其受病深淺,則知其可治不可治。若稍得蘇省者,八味順氣散便服治風藥,然未遽絕治氣藥,小續命湯煎熟去滓,調蘇合香丸一粒。或五積散加麝香少許,或星香散,或醒風湯加木香一錢。
白話文:
病人昏迷不醒,嘴巴緊閉無法服用藥物,急需將生半夏研磨成粉末,吹入鼻中,或用細辛和皁角研磨成粉末,吹入喉嚨,如果病人打噴嚏,則可以甦醒過來。(此方法出自《易簡方》)這可以測試病情的嚴重程度,以便判斷是否可以治癒。如果病人稍有甦醒,則服用八味順氣散來治療風症,但不要立即停止治療氣症,將小續命湯煎煮後去除渣滓,加入蘇合香丸一粒服用。或者服用五積散加少量麝香,或星香散,或醒風湯加一錢木香。
如服前藥不效,其人頑涎愈盛,或前證不解,或增困重,宜星附湯,或三生飲加全蠍三個,間磨沉香湯下養正丹。(《要訣》)(按:五積散加麝香本出《百一選方》)
白話文:
如果吃了前面的藥物仍然沒有效果,那麼患者的頑固性唾液更加嚴重,或者前面的症狀沒有解除,或者狀況更加嚴重,那麼應該服用星附湯。也可以服用三生飲,並添加全蠍3個,用磨碎的沉香熬製的湯,將養正丹送服。(《要訣》)(注:五積散加麝香本出自《百一選方》)
治當調氣活血,治療之法,當推其所自。若內因七情而得之者,法當調氣,不當治風。外因六淫而得之者,亦先當調氣,然後依所感六氣隨證治之,此良法也。(《濟生方》)
白話文:
在治療時應調整經氣,促進血流,治療方法應從病因著手。如果是由內因七情所致,應採用調理經氣的方法,而不應治療風。如果是由外因六淫所致,也應先調理經氣,然後根據所感染的六淫之氣,隨證治療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(《濟生方》)
治之之法,調氣為先。經云:善治風者,以氣理風。氣順則痰消,徐理其風,庶可收效。先用麻油調蘇合香丸,或用薑汁,或用自湯調。如口噤,抉開灌之,稍蘇則進八味順氣散。(《要訣》)
白話文:
治療的方法,首先要調理氣。經典上說:善於治療風病的人,用氣來調理風。氣順暢了,痰液就會消失,從容地調理風病,就可以收到治療效果。先用麻油調理蘇合香丸服用,或者用薑汁,或者用自熬的湯劑調理。像這樣口禁閉不能言語的,掰開嘴灌進藥去,稍有好轉就服用八味順氣散。(《要訣》)
治風之法,初得之,即當順氣,及其久也,即當活血,此萬古不易之理。久患風疾,四物湯吞活絡丹愈者,正是此義。若先不順氣,遽用烏附,又不活血,徒用防風、天麻、羌活輩,吾未見其能治也。(同上)(《準繩》又曰:然順氣之藥則可,破氣瀉氣之藥則不可。)
白話文:
治療風疾的方法,在初期發作的時候,應該先順氣,時間久了以後,就要活血,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。長久患有風疾,服用四物湯搭配活絡丹而治癒的患者,正是這個道理。如果一開始不順氣,就急著服用烏頭和附子,又不活血,只用防風、天麻、羌活等藥物,我從來沒見過有治癒的。
此症予歷治歷效者,良由先為疏通經絡,活血調氣,然後以補劑收功。惟經絡疏通,宿痰磨去,新痰不生,何疾不決瘳。(《赤水玄珠》)
白話文:
我治療這種病症,歷來都有療效,這是由於先疏通經絡、活血調氣,然後以補劑收功。只要經絡疏通,舊的痰涎磨去了,新的痰涎不產生,什麼疾病不解除痊癒呢?
大劑久服,凡中風,用續命、排風、風引、竹瀝諸湯及神精丹、茵芋酒之類,更加以灸,無不愈者。然此疾積習之久,非一日所能致,皆大劑久而取效。《唐書》載王太后中風,喑默不語,醫者蒸黃耆數斛以熏之得差,蓋此類也。今人服三五盞便求效,責醫也亦速矣。孟子曰七年之病,三年之艾,久而後知爾。(《本事方》)
白話文:
服用大量藥物和長期服用:對於任何中風,使用續命、排風、風引、竹瀝等湯劑,以及神精丹、茵芋酒之類的藥物,並加上針灸治療,沒有治不好的。但這種疾病是由於長期的不良習慣所致,不是一天就能產生的,都要服用大量藥物,長期堅持才能見效。《唐書》中記載,王太后中風,啞了且不能說話,醫生用黃耆幾斛來燻她,才使她好轉,大概就是這一類的例子。現在的人服了三五次藥就要求見效,要求醫生也真是快了。孟子說:“七年的病,要用三年時間的艾草來治療。經過長時間才能知道(療效)。”
開關方法,卒然口噤目張,兩手握固,痰壅氣塞,無門下藥,此為閉證。閉則宜開,不開則死,搐鼻、揩齒、探吐,皆開法也。(《金匱翼》)
白話文:
急救的方法:突然口不能說話、眼睛睜大,兩手握拳,痰多、氣塞,無藥可治,這是閉證。閉證應當開通,不開通就會死亡,用手指摳鼻子、擦拭牙齒、誘其嘔吐,都是開通的方法。(《金匱翼》)
經驗方治急中風,目瞑牙噤,無門下藥者,以中指點散子揩齒三二十,揩大牙左右,其口自開,始得下藥。龍腦、天南星等分為末,乳缽內研,只用一字至半錢,名開關散。(《本草》)
白話文:
經驗方治療中風危急的病症,病人眼睛閉緊、牙齒緊閉,無從下藥,可以用中指蘸散劑塗抹牙齒三二十遍,塗抹左右兩邊的大牙,病人的嘴就會自行張開,這時才能給藥。龍腦、天南星等分研成粉末,在乳缽中研磨,每次只用一字至半錢,名叫開關散。(《本草》)
《簡要濟眾》如牙關不開,用白梅揩齒,口開即灌藥。(同上皂莢條)《聖濟》名白神散(又有白礬散,用白礬、鹽花二味。)
白話文:
《簡要濟眾》記載:如果患者牙關緊閉,可用白梅擦拭牙齒,當嘴巴張開後就立即灌藥。(同上皁莢條)《聖濟》記載著名的白神散(還有一種是白礬散,用白礬和鹽花這兩種藥材製成。)
治中風牙關緊急方
甘草(比中指節,截作五截,於生油內浸過,炭火上炙,候油入甘草用。)
上一味,以物斡開牙關,令咬定甘草,可如人行一里時候,又換甘草一截,後灌藥極效。(《聖濟》)
白話文:
治療中風牙關緊閉的緊急方法: 取甘草(大小如同中指的一節,切成五段,放在生油中浸泡,然後在炭火上烤,等到油滲入甘草後使用。) 將上述藥材,用工具撐開牙關,讓患者咬住甘草,大約等同於人行走一里的時間後,再換下一截甘草,之後服用藥物效果極佳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
男子婦人中風,涎潮於心,卒然中倒,當即時扶入暖室中,扶策正坐,當面作好醋炭熏之,令醋氣衝入口鼻內。良久,其涎潮聚於心者,自收歸舊,輕者即時蘇省,重者亦省人事,惟不可吃一滴水湯入喉也。如吃湯水,則其涎永繫於心絡不能去,必成廢人。今只以醋炭熏之,既得涎離於心,漸漸蘇省,當以生料五積散加麝香煎服之。
(《澹寮集驗方》引《傳心方》)
白話文:
男女中風時,唾液會積聚於心臟,突然昏倒,應立即扶入溫暖的房間中,用扶手支撐著,病人身體端正坐在椅子上,當面製作醋炭燻之,讓醋的氣味衝入患者口鼻內。長時間後,積聚在心臟的唾液會自行收斂回到原本的位置,症狀較輕的患者會立即清醒,症狀較重的患者也會慢慢清醒,但這時不可讓患者吃一滴水或湯,如果吃了湯水,唾液就會永遠黏附在心臟的脈絡中,無法去除,患者將會變成廢人。現在只需要用醋炭燻之,當唾液離開心臟,患者會漸漸清醒,這時應以生料五積散加上麝香煎服。
初病卒倒,危急不醒,但察其有無死證。如無死證,而形氣不脫,又無痰氣,但扶定掐其人中,自當漸醒。或以白湯薑湯,徐徐灌之亦可。待其甦醒,然後察證治之。(《景岳全書》)
白話文:
如果病人在一開始就突然倒地,危急昏迷,首先要觀察他是否有死亡徵兆。如果沒有死亡徵兆,脈搏和呼吸都沒有停止,也沒有痰氣上逆,就可以用掐人中、灌白湯或薑湯等方法使病人逐漸清醒。等病人清醒後,再根據病情來進行診斷和治療。
通竅方法,風邪中人,與痰氣相搏,閉其經隧,神暴昏,脈暴絕者,急與蘇合、至寶之屬以通之。蓋惟香藥,為能達經隧通神明也。(《金匱翼》)
蘇合香丸。
白話文:
搶救昏迷的方法,風寒邪氣進入人體,與痰氣相互搏擊,閉塞了經絡,神志突然昏亂,脈搏突然停止,應緊急使用蘇合香、至寶丹等藥物來搶救。只有芳香類藥物,才能通達經絡,使昏迷的人神志清醒。
蘇合香,白朮,硃砂,沉香,訶子肉,丁香,木香香附子,白檀香,烏犀角,乳香,蓽茇,安息香(各一兩),麝香,龍腦(各半兩)
白話文:
蘇合香、白朮、硃砂、沉香、訶子肉、丁香、木香、香附子、白檀香、烏犀角、乳香、蓽茇、安息香(各一兩),麝香、龍腦(各半兩)
上為末,煉蜜丸,如雞頭實大,每服一丸,溫酒嚼下,人參湯亦得。此方大家皆有,恐未知其神驗耳。本出《廣濟方》,謂之白朮丸,後人編入《外臺》。(按:此出《外臺·鬼魅精魅及古今諸家丸方》中)《和劑局方》蘇合香油(入安息香膏內)、薰陸香(別研)、龍腦(研各一兩)、青木香、白朮、白檀香、丁香、硃砂(研水飛)、沉香、香附子(炒去毛)、烏犀(鎊屑)、蓽茇、安息香(別為末用無灰酒一升熬膏)、麝香(研)、訶黎勒(煨取皮各二兩)。
白話文:
上方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蜂蜜製成丸劑,每顆藥丸的大小如雞頭一般。每次服用一顆藥丸,用溫酒送服,或用人參湯送服也可以。這個藥方很普遍,只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的神奇療效罷了。這個藥方出自《廣濟方》,名稱是白朮丸,後人將它收錄到《外臺》中。(按:此藥方出自《外臺·鬼魅精魅及古今諸家丸方》一書)
《和劑局方》中記載的蘇合香油(加入安息香膏內)、薰陸香(研磨)、龍腦(研磨,各一兩)、青木香、白朮、白檀香、丁香、硃砂(研磨,水飛)、沉香、香附子(炒熟,去除毛)、烏犀(研磨成屑)、蓽茇、安息香(單獨研磨成細末,用無灰酒一升熬煮成膏)、麝香(研磨)、訶黎勒(煨熟,取皮,各二兩)。
上為細末,入研藥勻,用安息香膏並煉白蜜和劑,每服旋丸,如梧桐子大,早朝取井花水,溫冷任意,化服四丸,老人小兒可服一丸,溫酒化服亦得,並空心服之。去龍腦,名麝香蘇合香丸。蘇合香丸古方多以酒調服,是以往往服者不能奏功;若以人參湯佐之,其功倍於常也。
白話文:
把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安息香膏及煉過的白蜜,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時,將藥丸搓成梧桐子般大小,於清晨用井水化開服用,水溫不拘,一次服用四丸,老人或小孩可服用一丸。也可以用溫酒化開服用,但都要空腹服用。如果沒有加入龍腦,就稱為麝香蘇合香丸。蘇合香丸的古方大多以酒調服,因此,服用者常常無法奏效;如果用人參湯輔助服用,其療效將超出平時許多。
凡中風不省人事,牙關緊急者,用此丸旋加麝香一二分,以真麻油調灌之,無不吐痰而蘇者。蓋麻油最能化痰,試滴痰上,須臾痰化為水。若口開脈絕者不救。(《續醫說》)(按:麝香、麻油本出《是齋》)
治中風不計緩急,潮涎瞀悶,不知人事,七寶丸。
白話文:
凡是中風的人,昏迷不省人事,牙關緊閉的,用這個丸劑旋即加入一兩分麝香,用純麻油調和灌服,沒有不吐出痰液而清醒過來的。因為麻油最能化痰,試著滴在痰液上,須臾之間痰液就化為水。如果已經無法張開嘴巴,脈搏微弱而斷絕的,就無法挽救。(《續醫說》)(按:麝香、麻油本出自《是齋》)
硃砂,牛黃,水銀,龍腦,膩粉,麝香(各一分),金箔(二十一大片)
白話文:
水銀、牛黃、硃砂、龍腦、膩粉、麝香(各取一份),金箔(二十一塊)
上件藥一處同研,水銀星盡,用棗肉為丸,如綠豆大,病輕者分作四服,患重者只作一服,溫水或化破服之。利下涎後,平氣丸散,漸服慢治風藥。(《傳家秘寶》)(按:此方似宜入寧神中,然據其主證,姑列於斯。)
白話文:
將上列藥物一起研磨成粉,等水銀完全消失後,加入棗泥,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病情較輕的患者,分成四次服用;病情嚴重者只服一次即可,用溫水將藥丸化開服用。服藥後會產生利尿、流口水的效果,再服平氣散,慢慢調理風病即可。(《傳家祕寶》)(按:這個方子似乎更適合歸類在寧神類藥方,但根據其主要症狀,姑且將其放在這裡。)
治痰方法,人之胃中,必有涎液為養。風內動而氣上逆,則涎隨氣上,而為痰嘶。風中雖屬挾虛,半是痰邪為患,虛痰實痰,治有分別。若窒礙不通,必先治標為急,所以湧吐、開通、豁降之治,在所必需也。(《醫級》)
白話文:
治療痰的方法:人體胃中,一定有涎液用來滋養。風寒影響,使氣往上逆流,則涎液也會跟著氣往上走,便形成痰液和嘶啞。風寒雖然是虛弱的症狀,但一半也是痰邪作祟,虛痰和實痰,治療上有分別。如果氣血不通暢,必定要先治療症狀,因此使用催吐、宣通、祛除痰邪的治療方法,是絕對需要的。(《醫級》)
或因風而動痰,或因痰而致風,或邪風多附頑痰,或痰病有如風病。是以掉搖、眩暈、倒僕、昏迷等證,風固有之,痰亦能然,要在有表無表、脈浮脈滑為辨耳。風病兼治痰則可,痰病兼治風則不可。(《金匱翼》)
白話文:
風痰可能由風引起,也可能由痰引起,或邪風多附在頑固的痰上,或痰病類似風病。因此,像掉搖、眩暈、仆倒、昏迷等症狀,風固然可以引起,痰也能引起。需要分清的是,脈浮為表證,脈滑為裡證。風病兼治痰是可以的,但痰病兼治風則不行。(《金匱翼》)
《必用方》論中風無吐法,引金虎碧霞為戒。且如卒暴涎生,聲如引鋸,牙關緊急,氣閉不行,湯藥不能入,命在須臾者,執以無吐法可乎。但不當用銀粉藥,恐損脾壞人四肢爾。(《本事方》)
白話文:
《必用方》的論述中,談到中風沒有嘔吐的治療方法,提到了金虎碧霞的事例作為告戒。例如突然發生涎水增多,呼吸的聲音像鋸木頭一樣,牙關緊閉,呼吸不通暢,湯藥無法服用,生命危在旦夕的情況下,如果堅持不使用嘔吐治療方法,可能嗎?只是不應該使用銀粉藥,擔心會損傷脾胃,損壞人的四肢。(《本事方》)
治痰之法,凡非風初病而痰氣不甚者,必不可猜其為痰而妄用痰藥,此大戒也。若果痰涎壅盛,填塞胸膈,湯液俱不能入,則不得不先開其痰,以通藥食之道。而開痰之法,惟吐為捷,如古方之獨聖散、茶調散、稀涎散之屬,皆吐痰之劑也。但恐元氣太虛,不能當此峻利之物,或但用新方之吐法為妥,或用牛黃丸、抱龍丸之類。
白話文:
治療痰症的方法,如果並不是風疾初起,痰氣並不是特別嚴重,那絕不可以猜測病症是痰引起的,就胡亂服用治痰的藥物,這是非常要注意的。如果痰涎壅盛,塞住了胸膈,湯藥都無法入口,那就不可以不先疏通痰症,以暢通藥食的道路。而疏通痰症的方法,只有嘔吐最為快捷,像古方中的獨聖散、茶調散、稀涎散之類,都是治痰嘔吐的藥劑。但如果元氣太虛,無法承受這些峻利之藥,也可以選擇使用新的嘔吐方法,或使用牛黃丸、抱龍丸之類的藥物。
但使咽喉氣通,能進湯飲即止,不可盡攻其痰,致令危困,則最所當慎。以故治痰之法,又必察其可攻與否,然後用之,斯無誤也。(按:新方吐法系蘿蔔子及鹽湯二方)
白話文:
最重要的,是使病人的咽喉氣息暢通,並能進食湯飲,即可停止治療,不可一味地攻擊痰液,導致患者陷入危險和困境,這是最需要注意的地方。因此,治療痰的具體方法,必須先觀察病人的情況,確定是否可以用攻法,然後再用藥,這樣纔不會有錯。(注:新療法中的吐法,包括蘿蔔子法和鹽湯法兩種)
若其眼直咬牙,肢體拘急,面赤,強勁有力者,雖見昏沉,亦為可治。先用粗箸之類挖開其口,隨以堅實筆桿䱒住牙關,乃用淡淡薑鹽湯徐徐灌之,然後以中食二指探入喉中,徐引其吐。若指不能入,則以鵝翎蘸湯代指探吐亦可。如是數次,得吐氣通,必漸蘇矣,然後酌宜可以進藥,此治實痰壅滯之法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眼睛直視,牙關緊咬,肢體拘急,臉色發紅,身體強勁有力,即使昏沉不醒,也還有治療希望。
首先,用粗筷子之類的東西撬開患者的嘴巴,然後用堅硬的筆桿抵住牙關,再用淡薑鹽湯慢慢地灌入患者口中。
接著,用中指和食指探入患者的喉嚨,慢慢引導患者嘔吐。如果手指無法伸入,可以使用鵝毛蘸湯代替手指,幫助患者嘔吐。
重複上述步驟幾次,直到患者吐出氣體,病情就會逐漸好轉。這時候,就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開藥治療,以溫熱藥物消除痰濕,疏通經絡。
這種方法主要用於治療實痰壅滯引起的昏迷。
若死證已具,而痰聲漉漉於喉間者,吐亦無益,不必吐也。若痰氣盛極而不能吐者,亦不治之證也。又凡形氣大虛者,忌用吐法,是皆不可攻者也。(《景岳全書》)
白話文:
如果死亡的症狀已經顯現,而痰液在喉嚨中作響,即使吐也沒用,不必吐。如果痰氣盛極而無法吐出,這也是醫治無效的症狀。此外,凡是身體非常虛弱的人,忌用吐痰的方法,這些都是不能攻治的症狀。(《景嶽全書》)
治卒中風,昏昏如醉,形體(《聖濟》作心神)瞀悶,四肢不收,或倒或不倒,或口角似邪,微有涎出,斯須不治,便為大病,故傷人也。此證風涎潮於上膈,痹氣不通,宜用救急方(《證類》引無方字,《聖濟》同)稀涎散。
白話文:
治療中風昏迷的患者,症狀表現為昏昏沉沉、心神不寧,四肢麻木不聽使喚,有的患者會倒下,有的不會倒下,有的患者嘴角歪斜,伴有輕微的流涎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很快就會發展成大病,損傷人的生命。這種病症是風涎上衝到膈肌,痹邪之氣閉塞不通,應該使用救急方稀涎散。
豬牙皂角(四梃,須是肥實不蚛者,削去黑皮用。),晉礬(一兩,光明通瑩者。)(《聖濟》四兩)
白話文:
豬牙皁角(四根,一定要肥厚實心沒有蟲蛀的,削去黑皮使用。)
明礬(一兩,晶瑩剔透的。)(《聖濟總錄》四兩)
上二味同搗,羅為細末,再研極細為散。如有患者,可服半錢,重者三字匕,溫水調灌下,不大嘔吐,只是微微涎稀冷而出(《證類》引無冷字),或一升二升,當時惺(《證類》惺字復,《聖濟》作省覺),次緩而調治,不可便大攻之(《證類》大攻之作大段吐之),恐過傷人命,經效不能盡述。(《傳家秘寶》)
白話文:
把前面說的兩種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,再研磨成極細小的粉末。如果有病人,可以服用半錢,嚴重的三茶匙,用溫水調和後灌服,不會引起嚴重的嘔吐,只是微微地流出涎水而已(《證類》引沒有「冷」字),或者一升兩升,服用後當時就會清醒(《證類》惺字又作「復」,《聖濟》作「省覺」),然後慢慢治療,不可一下子大量服用(《證類》「大攻之」作「大段吐之」),恐怕過度損傷人的生命,藥效不能盡述。(《傳家祕寶》)
治初中風,失音不語,昏冒不知人。先宜吐風痰,令省覺,次可服諸湯散。吐痰白礬散方。
白礬(二兩生用),生薑(一兩,連皮擦碎,水二升,煮取一升二合。)
白話文:
治療初發的中風,出現不能說話、昏迷不醒的情況。首先應該讓病人吐出風痰,使其恢復意識,然後可以服用各種湯劑或散劑。吐痰的白礬散配方如下: 白礬(兩錢,使用生的),生薑(一兩,帶皮搗碎,加兩升水煮至剩下一升二合)。
上二味,先細研白礬為末,入濃煎生薑湯研濾、分三服,旋旋灌,須臾吐出痰毒,眼開風退,方可救治。若氣衰力弱,不宜用猛性藥吐之,設吐得痰毒,別增疾。(《聖濟》)
白話文:
以上兩種藥物,先將白礬研磨成細末,放入濃煎的生薑湯中研磨、濾過,分三次服用,旋轉著灌下,不久就會吐出痰毒,眼睛張開,風邪退卻,才能救治。若病人氣虛力弱,不能服用烈性藥物來催吐,即使催吐出了痰毒,也會產生新的疾病。(《聖濟》)
養正丹(出寶林真人谷伯陽《傷寒論》中,一名交泰丹),治中風。涎潮不省人事。
硫黃(研細),水銀,黑錫(去滓淨秤,與水銀結砂子。),硃砂(細研各一兩)
白話文:
養正丹(出自寶林真人谷伯陽的《傷寒論》,又名交泰丹),治療中風。涎水不止,人事不省。
上用黑盞一隻,火上熔黑鉛成汁,次下水銀,以柳枝子攪勻,次下硃砂,攪令不見星子,放下少時,方入硫黃末,急攪成汁和勻。如有焰,以醋灑之。候冷取出,研如粉極細,用糯米粉煮糊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二十粒,加至三十粒,鹽湯下。(《和濟局方》)(按:此方特妙於墮痰,《易簡方》亦有說,仍次於斯。)
白話文:
在黑色的杯子裡,把黑鉛燒融化成汁,然後加水銀,用柳樹枝攪拌均勻,再加硃砂,攪拌到看不到顆粒,放置一會兒,再加入硫磺粉末,快速攪拌成粘稠糊狀。如果有火焰,用醋噴灑它。等待冷卻後取出來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糯米粉煮成糊狀,做成像綠豆般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 20 到 30 粒,用鹽湯送服。(《和濟局方》) (注:此方專門治療痰症,在《易簡方》中也有提到,但內容與此處所述不同。)
黑錫丹(丹陽慈濟大師受神仙桑君方),卒暴中風,痰潮上膈,言語艱澀,神昏氣亂,喉中痰響,曾用風藥吊吐不出者,宜用此藥百粒,煎薑棗湯灌之,壓下風涎,即時蘇省,風涎自利。
白話文:
黑錫丹(丹陽慈濟大師由神仙桑君那裡得到的祕方),突然中風,痰液充滿胸膈,言語不清,神志昏迷,氣息混亂,喉中痰聲響亮,曾經服用過風藥催吐,但吐不出來,應該使用此藥丸一百粒,用薑棗湯煎服,讓藥力壓下引發中風的風涎,就可以立即清醒,風涎自然會流利。
金鈴子(蒸去皮核),胡蘆巴(酒浸炒),木香(不見火),附子(炮去皮臍),肉豆蔻(麵裹煨),破故紙(酒浸炒),沉香(不見火鎊),茴香(舶上者炒),陽起石(酒煮一日焙乾研細各一兩),肉桂(去粗皮不見火半兩),黑錫(去滓淨秤),硫黃(透明者結砂子各二兩)
白話文:
金鈴子(蒸熟後去掉皮和核),胡蘆巴(用酒浸泡後炒熟),木香(不經過火加工),附子(炮製後去掉皮和臍),肉豆蔻(用麵粉包裹後煨熟),破故紙(用酒浸泡後炒熟),沉香(不經過火加工,磨成粉末),茴香(舶上來的茴香炒熟),陽起石(用酒煮一天,焙乾後研磨成細粉,各一兩),肉桂(去掉粗糙的外皮,不經過火加工,半兩),黑錫(去除雜質後稱重),硫磺(透明的結晶硫磺,各二兩)。
上用黑盞,或新鐵銚內,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,地上出火毒,研令極細,余藥並杵羅為細末,都一處和勻入研,自朝至暮,以黑光色(一本作盡)為度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陰乾入布袋內,擦令光瑩,每服三四十粒,空心薑鹽湯或棗湯下,婦人艾醋湯下。(同上)
白話文:
把上面說的藥物放入黑盞或新鐵銚中,用一般的結黑錫硫黃砂的方法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其他藥物也一起研磨成細末,將所有的藥物混合均勻,研磨到從早到晚,藥物的顏色變黑發亮為止,再用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陰乾後放入布袋中,擦拭使藥丸光滑明亮,每次服用三、四粒,空腹時用薑、鹽、湯或棗湯送服,女性用艾草、醋和湯送服。
三生飲,治卒中,昏不知人,口眼喎斜,半身不遂,咽喉作聲,痰氣上壅。無問外感風寒,內傷喜怒,或六脈沉伏,或指下浮盛,並宜服之。兼治痰厥氣厥,及氣虛眩暈,悉有神效。但口開手散,眼合遺尿,聲如鼾睡者,並難治療。
南星(一兩),川烏(半兩),生附(半兩),木香(一分)
白話文:
三生飲,治療中風,昏迷不省人事,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喉嚨發出聲響,痰氣在上部壅塞。無論是外感風寒,還是內傷喜怒,或脈搏沉弱,或脈象浮盛,都可以服用。兼治痰厥氣厥,以及氣虛眩暈,效果都很顯著。但口張開、手鬆散、眼睛閉著、小便失禁、聲音像打鼾一樣的人,難以治療。
上㕮咀,每服半兩,水二盞,薑十片,煎至六分,去滓溫服。(同上)(按:此方本出《蘇沈良方》,名順元散。)
白話文:
上㕮咀,每次服用半兩,加水二碗,薑十片,煎煮至剩六分之一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。(同上)(註:此方出自《蘇沈良方》,又稱順元散。)
治內外感寒,脈遲細沉伏,或口噤不省人事者,用細辛、皂角各少許,或只用半夏為末,以蘆管吹入鼻中,俟噴嚏,其人少蘇,然後進藥。痰涎壅盛者,每服加全蠍五枚,仍服養正丹鎮墮之,以其用硫黃、黑錫皆有利性,則痰涎隨去矣。一法,氣盛人,止用南星八錢,木香一錢,加生薑十四片煎兩服,名星香散。
白話文:
治療內外感受寒氣,脈搏遲緩、細小、沉伏,或口不能說,不知人事的人,使用細辛、皁角各少許,或者只使用半夏研磨成粉末,用蘆管吹入鼻中,等到打噴嚏,病人稍微清醒,然後再服用藥物。痰涎壅盛的人,每次服用時加入全蠍五枚,仍然服用養正丹來鎮定和瀉下,因為養正丹中所使用的硫黃、黑錫都具有利性的作用,所以痰涎也會隨之而去。另外一種方法,是針對氣血旺盛的人,只使用南星八錢、木香一錢,加上生薑十四片,煎煮成兩劑藥,稱為「星香散」。
一法,氣虛人,用生附並木香、生薑,如前數煎服,名附香飲。(《易簡方》)(《內科摘要》曰:前飲乃行經絡、治寒痰之藥,有斬關奪旗之功,每服必用人參兩許,駕驅其邪而補助真氣,否則不惟無益,適足以取敗矣。觀先哲用耆附、參附等湯,其義可見。按:此說未必然,姑存之。
滌痰湯,治中風痰迷心竅,舌強不能言。
白話文:
即使在一個家庭之中,道路都被痰阻隔了,即使想修補,誰又能修補呢。如果疾病的根源是太虛,口眼沒有歪斜,手足沒有偏廢,便溺沒有阻澀,只是汗出不止,眩暈不定,四肢軟弱,氣息短促,纔可以使用獨參湯,而且還必須佐以橘紅,再加上薑汁、竹瀝,才能服用。(《丹臺玉案》)
南星(薑製),半夏(湯洗七次各二錢半),枳實(麩炒二錢),茯苓(去皮二錢),橘紅(一錢半),石菖蒲,人參(各一錢),竹茹(七分),甘草(半錢)
上作一服,水二鍾,生薑五片,煎至一鍾,食後服。(《奇效良方》)
白話文:
南星(用薑汁炮製),半夏(以熱水清洗七次,各用二錢半),枳實(用麩皮炒過,二錢),茯苓(去皮,二錢),橘紅(一錢半),石菖蒲,人參(各一錢),竹茹(七分),甘草(半錢)。
固脫方法,猝然之候,但見目合口開、遺尿自汗者,無論有邪無邪,總屬脫症。脫則宜固,急在元氣也。元氣固,然後可以圖邪氣。(《金匱翼》)
白話文:
固脫方法是,在病情突然發作之際,可以看到患者眼睛緊閉、嘴巴張開、尿液不自覺排出、盜汗等症狀,無論存在外邪或無外邪,都屬於脫症。脫症則宜固,關鍵在於固護元氣。元氣固護住,然後才能考慮其他治療措施。
徽商汪華泉,忽然昏僕,遺尿手撒,汗出如珠,眾皆以絕證既見,決無生理。余曰:手撒脾絕,遺尿腎絕,法在不治;惟大進參、附,或冀萬一。遂以人參三兩,熟附五錢,煎濃灌下,至晚而汗減。復煎人參二兩,耆、朮、附各五錢,是夜服盡,身體稍稍能動。再以參附膏,加生薑、竹瀝盞許,連進三日,神氣漸爽。
嗣後以理中、補中等湯,調養二百日而安。(《醫宗必讀》)
白話文:
徽州商人汪華泉,突然昏迷不醒,大小便失禁,汗如雨下,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,絕對沒有生還的可能。我說:大小便失禁是脾腎兩虛的症狀,照理是無法救治的;但是,我們還是可以試著使用大量的人參、附子,或許能有一線生機。於是,我開了三兩的人參和五錢的熟附子,煎成濃湯灌進他的嘴裡,到了晚上,他的汗減少了。又煎了二兩的人參、五錢的耆草、五錢的朮和五錢的附子,讓他整晚服用,他的身體開始能稍微動彈。再用人參、附子的膏藥,加上生薑、竹瀝一盞,連續服用三天,他的精神漸漸好轉。
猝然仆倒眼合,口角喎斜,手撒遺尿,大抵見一種猶可,數種俱見不治。尤當急以手按其少腹,冰冷如石者,當急灸氣海(穴在臍下一寸五分),並用蒸臍法(薛氏治寒淫於內,治宜辛熱,而神脫脈絕,藥不能止者,急炒鹽、艾、附子,熱熨臍腹,以散寒回陽,又以口氣補接其氣,又以附子作餅,熱貼臍間,時許神氣少蘇。四明所謂蒸臍法大略如此,附錄以備參用)。
白話文:
突然昏倒,眼睛閉合,口角歪斜,手腳撒開,大小便失禁,一般來說,只出現其中一種症狀,還有可能治癒,如果幾種症狀同時出現,就無法治癒了。尤其應該立刻用手按住他的小腹部,如果感覺冰冷如石頭,就應該立即灸氣海穴(穴位位於肚臍下一寸五分處),同時使用蒸臍法(薛氏認為寒淫在體內,治療宜辛熱,如果神脫脈絕,藥物不能止住的,就趕緊炒熱鹽、艾草、附子,熱熨臍腹部,以散寒回陽,再用口氣接續他的氣,還可以用附子做成餅,熱敷臍間,一會兒神氣就會稍蘇。四明所謂的蒸臍法大致如此,附錄在這裡以備參考)。
脈必二三至,闊大虛軟如棉花,急煎人參一二兩,附子一兩,或有生者(初發時可救,遲則無及矣)。俟其勢定,方用人參五錢,黃耆二兩,附子五錢,不數飲之,但覺臍下溫和,手足運動,口眼能動是矣。(《四明心法並評》)
參附湯。
人參,製附子
白話文:
脈搏必須測出兩三至,寬大鬆軟如棉花,急切煎服人參二兩,附子一兩,或有病人仍在氣絕之前(此時救治尚有希望,遲了就無能為力了)。等到病人的病情穩定後,才用人參五錢,黃耆二兩,附子五錢,不停地讓病人服用,只須感覺到臍下溫和,手腳能夠運動,口眼能夠動了就可以了。(《四明心法並評》)
用參鬚倍於附,或等分,不拘五錢或一兩,酌宜用,薑水煎服。有痰加竹瀝。(《金匱翼》)
白話文:
把人參鬚用量加倍配伍附子,或人參鬚和附子用量相等,可以不拘泥於五錢或一兩的用量,酌情使用,用薑水煎服。如果痰多,則可加入竹瀝。(《金匱翼》)
參耆附子回陽湯,治暴厥忽然仆倒,脈脫厥逆。
人參(一兩),黃耆(一兩),當歸(五錢),附子(一兩),粉草(二錢)
水三鍾,煎鍾半,服至脈回為度。(《醫約》)
白話文:
「參耆附子回陽湯」用於治療突然暈厥倒地,脈搏微弱或消失,四肢厥冷的情況。 人參(30克),黃耆(30克),當歸(15克),附子(30克),甘草(6克) 加水三碗,煎煮至剩一碗半,服用直到脈搏恢復正常為止。(出自《醫約》)
驅邪方法,凡人忽遇風發,身心頓惡,或不能言。有如此者,當服大、小續命湯及西州續命、排風、越婢等湯,於無風處,密室之中,日夜四五服,勿計劑數多少,亦勿慮虛,當使頭面手足腹背汗出不絕為佳。服湯之時,湯消即食粥,粥消即服湯,亦少與羊肉臛將補。若風大重者,相續五日五夜服湯不絕,即經二日停湯,以羹臛自補將息。四體若小瘥,即當停藥,漸漸將息。如其不瘥,當更服湯攻之,以瘥為度。(《千金方》)《古今錄驗》續命湯(按:《千金》名大續命湯),治中風痱,身體不能自收,口不能言,冒昧不知人,不知痛處,或拘急不得轉側。
白話文:
驅邪方法:如果一個人突然中風,身體和精神都突然變差,甚至無法言語。遇到這種情況,應服用大續命湯、小續命湯、西州續命湯、排風湯、越婢湯等。在沒有風的地方,密閉的房間裡,一天服用四到五次,不要計算劑量,也不要擔心虛症。要讓頭面手足腹背都出汗,不出汗則效果不好。服用湯藥時,湯藥消化後就吃粥,粥消化後再服用湯藥,也可以適當吃一些羊肉湯來補充元氣。如果風症很嚴重,連續五天五夜不停地服用湯藥,然後停藥兩天,用羹湯來補充元氣,休息。如果四肢稍微好轉,就應該停藥了,慢慢調養。如果沒有好轉,就應該繼續服用湯藥,直到好轉為止。 (《千金方》)《古今錄驗》續命湯(註解:《千金方》稱作大續命湯),用於治療中風瘋症,表現為身體不能自控,不能言語,對人缺乏尊重和理解,不知道疼痛所在,或者身體僵硬不能轉動。
甘草(炙),桂心,當歸,人參,石膏(碎綿裹),乾薑(各二兩)麻黃(三兩去節),芎藭(一兩),杏仁(四十枚去皮尖兩人)
白話文:
甘草(炙烤過的),桂心,當歸,人參,石膏(用棉花包裹碎末),乾薑(各二兩)麻黃(三兩,去除節),川芎(一兩),杏仁(四十顆,去皮尖,兩人份)
上九味㕮咀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。服一升當小汗,薄覆脊,憑几坐,汗出則愈,不更服,無所禁,勿當風。《範汪方》主病及用水升數、煮取多少並同。汪云是仲景方,本欠兩味。(《外臺》)
白話文:
取上等的九味草藥,用一斗水煎煮,取四升藥液。服用一升藥液,藥液服下後應微微出汗,用被子蓋住背部,坐在几案旁,汗出後即病癒,不再服用藥液,飲食無禁忌,注意不要吹風。《範汪方》記載了此方的主治病症以及用水量、煎煮時間等詳細資料,與《外臺》所載相同。範汪說,這是出自仲景的方子,原方少兩味藥。(《外臺》)
又《古今錄驗》西州續命湯(按:主證與本方同,深師名大續命湯)於本方去人參,加黃耆一兩(麻黃六兩,石膏四兩,乾薑一兩,余同本方)。上九味切,以水一斗九升,先煮麻黃再沸,吹去沫後,下諸藥煮取四升。初服一升,猶能自覺者,勿熟眠也,可臥厚覆,小小汗出已,漸漸減衣,勿復大覆,不可復服矣。前服不汗者,更服一升,汗出即愈。
白話文:
《古今錄驗》中提到了一個名為「西州續命湯」的藥方(注意:這個藥方的主治症狀與本方相同,根據名醫深老先生的說法,這個藥方被稱為「大續命湯」),這個藥方在原有藥材的基礎上,去除了人參,並加入了一兩的黃耆(藥材包括:麻黃六兩、石膏四兩、乾薑一兩,其餘與原藥方相同)。以上九味藥材切碎,加入一斗九升的水,先煮麻黃至沸騰,然後吹去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藥液減少為四升。第一次服藥時,服用一升的藥液,如果患者還能保持清醒,不要熟睡,可以蓋上厚被子,讓自己微微出汗,然後逐漸脫去衣服,不要再蓋得太厚,也不要再服用藥液了。如果服用第一次藥液後沒有出汗,可以再服用一升的藥液,直到出汗後症狀就會痊癒。
汗後稍稍五合一服,飲食如常。深師、胡洽、《集驗》、文仲、《肘後》、《千金》同,唯忌生蔥、海藻、菘菜。(按:深師曰:上九味切,以水六升,酒三升,合煮取三升,分為四服,取微汗,汗出粉之。《千金》與《錄驗》同曰:汗後稍稍五合一服,安穩乃服,勿頓服也。
白話文:
出汗後,稍微服藥五合。飲食照常。深師、胡洽、《集驗》、文仲、《肘後》、《千金》都相同,只有忌諱生蔥、海藻、菘菜。(註:深師說:把上九味藥切碎,用六升水,三升酒,一起煮取三升藥湯,分成四次服用,發微汗,汗出時再服藥。《千金》和《錄驗》相同,都說:出汗後,稍微服藥五合。身體舒適、平穩後再服用,不要一次服用過多。
汗出則愈,勿復服。飲食如常,無禁忌,勿見風。並治上氣咳逆,若面目大腫,但得臥,服之大善。凡服此湯不下者,大口噓其背,湯則下過矣。)又療大痹,一身不隨,或半身一手一臂,口不能言,習習不知人,不覺痛癢,續命湯,於本方去人參、乾薑,加防風、黃芩、乾地黃。
白話文:
-
出汗後症狀就會痊癒,不需要再服藥了。飲食照常,沒有忌諱,不要吹風。能同時治療上氣咳嗽逆亂的症狀,如果是臉腫脹得厲害,只要能夠平躺著,服用後效果很好。凡是服用此湯藥不順暢的人,可以大口吹他的背部,湯藥就會順利下去了。
-
又能治療全身麻痺,無法動彈的症狀,或是半邊身子、一隻手或一條手臂無法動彈,不能說話,昏昏沉沉地認不得人,也沒有痛癢的感覺,服用續命湯,只要將原來的方子除去人參、乾薑,另外加入防風、黃芩、乾地黃。
《小品方》小續命湯,治卒中風欲死,身體緩急,口目不正,舌強不能語,奄奄惚惚,精神悶亂,諸風服之皆驗,不令人虛方。
白話文:
《小品方》中記載的小續命湯,可以治療突然中風即將死亡、身體僵硬或抽搐、口眼歪斜、舌頭僵硬無法言語、精神恍惚、精神錯亂等症狀,各種風症服用此藥方皆有效,不會讓人虛耗藥材。
甘草(一兩),麻黃(一兩),防風(一兩半),防己(一兩),人參(一兩)黃芩(一兩),桂心(一兩),附子(一枚大者炮),芎藭(一兩),芍藥(一兩),生薑(五兩)
白話文:
甘草 (6 公克)、麻黃 (6 公克)、防風 (9 公克)、防己 (6 公克)、人參 (6 公克)、黃芩 (6 公克)、桂心 (6 公克)、附子 (一個炮製過的大附子)、芎藭 (6 公克)、芍藥 (6 公克)、生薑 (30 公克)
上十一物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為三服甚良,不瘥更合三四劑必佳,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。有人腳弱,服此方至六七劑得瘥。有風疹家,天陰節變輒合之,可以防喑癔也。(《醫心方》)《外臺》崔氏引《小品》無防己,有杏仁(去兩仁、尖、皮,碎,一兩)。云,余昔任戶部員外,忽嬰風疹,便服此湯,三年之中,凡得四十六劑,風疾迄今不發。
白話文:
上述十一味藥,加入九升水煮,取三升藥液,分三次服用,效果很好。如果沒有治癒,再服用三到四劑藥液,一定會好轉。至於服藥後出汗多少,要根據個人的風寒程度、體虛體實而定。有的人腳無力,服用此方六到七劑後就治癒了。有風疹的人家,在陰天或季節變化時,服用此方可以預防瘈瘲病的發作。(《醫心方》)《外臺》書中崔氏引用《小品》方中沒有防己,有杏仁(去兩仁、尖、皮,搗碎,一兩)。說的是,我過去在戶部任職,突然得了風疹,就服用此湯,三年間,總共服用了四十六劑,風疾至今沒有再發作。
余曾任殿中少監,以此狀說向名醫,咸云此方為諸湯之最要。(原注:《千金》有防己一兩。如恍惚者,加茯神、遠志。若骨節煩疼,本有熱者,去附子,倍芍藥服之。)又《古今錄驗》小續命湯,療中風入臟,身緩急不隨,不能語,於本方加當歸、石膏、白朮。(按:續命湯中附子、石膏同用者,更有《千金》續命煮散,今不錄。
白話文:
羌活(180公克),肉桂(180公克),生薑(360公克),乾地黃(180公克),葛根(180公克)芍藥(180公克),麻黃(120公克,去節),甘草(120公克)
凡八物,以清酒三升,水五升,煮取三升,溫服五合日三。(今案《千金方》云:酒二升,水八升,大驗。)(《醫心方》)
白話文:
將八種藥材,用清酒三升,水五升煮取三升,溫熱後服五合,每天三次。(現在《千金方》中記載:酒二升,水八升,效果很好。)(《醫心方》)
附子大獨活湯,治男子婦人體虛中風,半身不遂,左癱右瘓,口眼喎斜,手足戰曳,經脈攣縮,足膝軟弱,四肢酷冷,肌肉麻痹。
白話文:
附子大獨活湯是治療男女因體虛而中風導致半身不遂、左右癱瘓、口眼歪斜、手腳顫抖、經脈痙攣、膝蓋無力、四肢非常寒冷、肌肉麻痺的疾病。
白薑,人參,肉桂,乾葛,北芍藥,當歸(各九兩),川獨活(十六兩),大附子(九枚),防風,甘草(各十二兩)
白話文:
白朮、人參、肉桂、葛根、白芍、當歸(各九兩),川獨活(十六兩),大附子(九枚),防風、甘草(各十二兩)
上為㕮咀,每服三錢,水兩盞,煎至一盞去滓,無時溫服,其驗如神。中風者,此藥不過十服,立見殊效也。(《朱氏集驗方》)
白話文:
上面的是香薷的藥方,每次服用三錢,水兩小杯,煎到剩一杯,撇去藥渣,不分時段溫服,效果非常神奇。對於中風的人,服用這個藥方不到十次,就能看到明顯的效果。(《朱氏集驗方》)
順氣方法,大氣,不息之真氣也,不轉則息矣。故不特氣厥類中,即真中風邪,亦以轉氣為先。經云:大氣一轉,邪氣乃散,此之謂也。(《金匱翼》)
白話文:
順氣的方法:大氣是人體不能停息的真元之氣,如果不能運行就完了。所以不單是氣厥之類的病症,即使中風邪氣的症狀也要先進行運氣。經書上說:大氣一運行,邪氣就散了,就是這個意思。(《金匱翼》)
烏藥順氣散,治風氣不順,手腳偏枯,流注經絡,並濕毒進襲,腿膝攣痹,筋骨疼痛。
白話文:
烏藥順氣散,用於治療風氣不順,手腳偏枯,流注經絡,並濕毒進襲,腿膝攣痛,筋骨疼痛。
烏藥(去皮),麻黃(去節湯),橘皮(各二兩),甘草(炙),川芎,枳殼(麩炒去穰),桔梗,白殭蠶(炒去絲),白芷(各一兩),白薑(炮半兩)
白話文:
烏藥(去除外皮)、麻黃(去除節點並湯煮)、橘皮(各二兩)、甘草(炙烤處理)、川芎、枳殼(麩炒去除內膜)、桔梗、白殭蠶(炒熟去除絲線)、白芷(各一兩)、白薑(炮製後半兩)
上為末,每服二錢匕,水一盞,薑三片,薄荷七葉,煎七分,空心服。治氣,去薄荷,用棗子二枚同煎。(《和劑》)
八味順氣散。
白話文:
將藥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匕(約10克),加一杯水、三片生薑、七片薄荷葉,煮至藥液減少七分之一,空腹服用。如果要治療氣症,就去掉薄荷葉,加入兩枚紅棗一起煮。 (《和劑》)
白朮,白茯苓(去皮),青皮(去白),香白芷,陳皮(去白),天台,烏藥,人參(各一兩),甘草(炙半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水一大盞,煎至七分溫服,不拘時候,仍以酒化蘇合香丸間服。(《濟生方》)
白話文:
白朮、白茯苓(去皮)、青皮(去白)、香白芷、陳皮(去白)、天台、烏藥、人參(各一兩)、甘草(炙半兩)。
勻氣散,此方前代曾服有效,風藥服之十三日安。可治腰腿疼,半身不遂,手足不能屈伸,口眼喎斜。風氣中風中氣,便用風藥治之,十無一愈;當以氣藥治之,氣順則風散,近有人服之見效。
白話文:
勻氣散,這個藥方是以前的人服用過、並且有效,服用十三天的風藥就能痊癒。可以治療腰腿痠痛、半身不遂、手腳不能彎曲伸直,以及口眼歪斜的症狀。
如果是風氣引起的中風中氣,通常用風藥治療,十個病人中沒有一個能痊癒的;應該用氣藥來治療,氣順了風就會散去,最近有人服用這個藥方之後見效了。
白朮(四兩煨),沉香(五錢鎊),天麻(一兩),天台烏藥(三兩),青皮(五錢去穰),白芷,甘草(各五錢),人參(去蘆,按袖珍方五錢)
白話文:
-
白朮:四兩,經過煨製。
-
沉香:五錢,經過研磨。
-
天麻:一兩。
-
天台烏藥:三兩。
-
青皮:五錢,去除穰。
-
白芷:五錢。
-
甘草:五錢。
-
人參:五錢,去除蘆頭,根據袖珍方。
上為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三片,紫蘇五葉,木瓜三片,棗子一枚,煎至七分去滓,空心溫服。(《瑞竹堂方》)
白話文:
用刀將藥切碎至有細粒狀,每次取藥三錢,加入一杯半的水,再放入生薑三片、紫蘇五片、木瓜三片、棗子一枚,煎至只剩下十分之七後,過濾掉渣滓,在空腹時溫熱服用。(《瑞竹堂方》)
省風散,治氣不和,為風寒邪濕之氣著於手足,麻痹,頭重偏疼,起居旋運,四肢倦怠,足脛緩弱,掣痛無時。每遇陰晦風寒,神思不清,痰氣相逆,並宜預服。
白話文:
省風散,可以治療氣血不和的疾病,這種疾病是由風寒邪濕之氣侵襲手足所致,患者會出現麻木、頭重感、偏頭痛、起居困難、四肢倦怠、小腿虛弱、疼痛不定的症狀。每逢陰天或風寒天氣,患者會出現神志不清、痰氣上逆的症狀,因此患者需要提前服用省風散進行預防。
羌活,防風,甘草,白茯苓(各半錢),木香(一分),人參,陳皮(各三錢),天台烏藥(三錢),白朮(一兩麩炒),南星(半兩重者一隻炮去皮切如豆大),附子(九錢炮去皮臍切)
白話文:
羌活、防風、甘草、白茯苓(各半錢),木香(一分),人參、陳皮(各三錢),天台烏藥(三錢),白朮(一兩麩炒),南星(半兩重者一隻炮去皮切如豆大),附子(九錢炮去皮臍切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大薑十片,棗二個煎,不拘時候。(《朱氏集驗方》)葉氏醒風湯,治左癱右瘓,口眼喎斜,筋脈拳攣,手足無力,行步艱難。於本方去羌活、甘草、茯苓、人參、陳皮,加白附子、當歸、白芍藥。
治卒中風,痰涎,牙關緊急,不省人事。
南木香(半兩生用)
白話文:
上㕮咀,每服四錢,大薑十片,棗二個煎,不拘時間飲用。(《朱氏集驗方》)
葉氏醒風湯,治療左半身不遂,右半身無力,口眼歪斜,筋脈攣縮,手足無力,行走困難等症狀。在原方中去除羌活、甘草、茯苓、人參、陳皮,加入白附子、當歸、白芍藥。
上碾為細末,以生薑七片,天南星七片,栝蔞子十四粒,濃煎取湯七分盞,調木香末,候溫灌之。若牙關不開,自有開牙關藥,方在後(按:如烏梅、細辛、麝香末揩牙關,及以皂角末搐鼻中是也。)近世人醫卒中風,便以附子等藥與之,往往多不救。蓋緣卒中氣逆,遽進以風藥,甚不相投。
白話文:
打研成幼細的粉末後,再加上七片生薑、七片天南星、十四粒栝蔞子,濃煎取七分盞藥湯,調入木香末,等藥湯溫熱時灌服。若患者牙關緊閉不能服藥,會有打開牙關的藥方,方子在後面(按:如用烏梅、細辛、麝香末擦拭牙關,及用皁角末塗抹鼻孔就是)。近世人醫學卒中風,便以附子等藥物給患者服用,往往多數都無法救活。這是因為卒中風氣逆,而貿然服用風藥,非常不適合。
惟木香可以順其氣,助以薑、星、瓜子,以下其痰,庶幾氣順而人醒,然後可以用星、附等藥。若倉猝未能辦上項藥材,急以蘇合香丸一二丸,木香湯調與服亦佳。(《衛生十全方》)
白話文:
只有木香可以順著氣機,加上薑、星、瓜子,以消除痰氣,這樣氣機才能順暢,人才能清醒,然後纔可以服用星、附等藥。如果一時無法準備好上列藥材,可以緊急用蘇合香丸一兩丸,用木香湯調和服用,也有效果。(《衛生十全方》)
寧神諸方,延年急療偏風,膈上風熱經心臟,恍惚神情,天陰心中惛惛,如醉不醉方。
白話文:
寧神諸效方,治療中風的急症和慢性期,能治療膈上風熱侵入心臟,導致神志恍惚、頭昏目眩、神志不清等症狀,以及在陰天時心中鬱悶、恍惚、如醉非醉的症狀。
淡竹瀝(三升,若熱多用竹瀝,冷多用荊瀝),羚羊角(二分屑),膏石(十分碎綿裹),茯神(六分切)
白話文:
-
淡竹瀝 (三升, 天氣熱的時候要用多一點的竹瀝,天氣冷的時候用多一點的荊瀝)
-
羚羊角 (二分,研成屑)
-
膏石 (十分,研成細末,用棉布包好)
-
茯神 (六分,切片)
上四味,以水一升,合竹瀝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食後欲消,分為三服。常能服之,永不畏風發。忌酢物。(《外臺》)
治中風,失音不語,宜服桂心散方。
白話文:
把上記四種藥材,加水一升,和竹瀝一起煮,煮到剩下約一升五合,把渣滓去除,在飯後準備要消化食物時服用,分成三次服。可以長期服用,就不會再害怕風吹引發的疾病了。忌諱吃酸味食物。(《外臺祕要》)
桂心(一兩),羌活(二兩),防風(二兩去蘆頭),附子(一兩炮裂去皮臍)赤箭(一兩),羚羊角屑(一兩),酸棗仁(一兩),甘草(半兩炙微赤銼)
白話文:
桂心(六十公克),羌活(一百二十公克),防風(一百二十公克,去除蘆頭),附子(六十公克,炮製裂開並去除外皮和臍),赤箭(六十公克),羚羊角屑(六十公克),酸棗仁(六十公克),甘草(三十公克,炙烤至微紅,切碎)
上件藥搗篩為散,每服四錢,以水一中盞,煎至五分去滓,入竹瀝一合,更煎一兩沸,不計時候溫服。(《聖惠》)《傳家秘寶》名解語散(《簡易方》引《資壽方》散作湯)。《聖濟》名桂附湯,治中風,精神冒悶,語聲不出。
白話文:
將上述藥方搗碎過篩成為藥粉,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一杯水煎煮至五分之一,去渣滓,加入一合竹瀝,再煎煮一、兩沸,不拘時間溫服。(《聖惠》)《傳家祕寶》的名字叫解語散(《簡易方》引用《資壽方》將散劑改為湯劑)。《聖濟》的名字叫桂附湯,治療中風,精神萎靡不振,說話聲音發不出來。
神仙解語丹,治風入心脾,言語謇澀,舌強不轉、涎唾溢盛,及療淫邪搏陰,神內鬱塞,心脈閉滯,不能言。
白話文:
石菖蒲:去除毛茸。
石菖蒲(去毛),遠志(去心甘草水煮),天麻,白附子(炮),全蠍(酒炒),羌活,牛膽釀南星(如無只炮南星用),白殭蠶(炒各一兩),南木香(半兩),辰砂(研細量用為衣)
遠志:去除心,甘草水煮。
天麻:整株使用。
白附子:砲製。
全蠍:用酒炒。
羌活:整株使用。
牛膽釀南星:將南星放入牛膽中蒸熟,若沒有牛膽,則只砲製南星。
白殭蠶:炒製,各取一兩。
南木香:半兩。
辰砂:研磨成細粉,取適量用於包衣藥材。
上為細末,面打糊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,無時,生薑薄荷湯吞下。(《管見大全良方》)
白話文:
把藥上部分磨成粉末,將藥的中間部分打成糊狀,搓成像梧桐子那麼大的丸子,每次服用二十丸到三十丸,不限時間,用生薑薄荷湯服用。
除熱方法,內風之氣,多從熱化,昔人所謂風從火出者是也。是證不可治風,惟宜治熱。《內經》云:風淫於內,治以甘涼。《外臺》云:中風多從熱起,宜先服竹瀝湯。河間云:熱盛而生風,或熱微風甚,即兼治風也。或風微熱甚,但治其熱,即風亦自消也。(《金匱翼》)
白話文:
如何去除熱症:
內風的熱症,大都由熱症而來,就像古人說的「風是從火中生出來的」。在這種情況下,不能治療風症,而只能治療熱症。《內經》中記載說,內部有風症,應該用甘草、涼藥來治療。
《外臺》記載說,中風大多由熱症引起,應該先服竹瀝湯。河間張仲景認為,熱症盛而生風症,或者熱症輕微而風症嚴重,就可以一起治療風症。
或者風症輕微而熱症嚴重,只要治療熱症,風症也會自然消散。(《金匱翼》)
中風,外有六經之形證,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;內有便溺之阻格,復以三化湯主之。
厚朴,大黃,枳實,羌活(各等分)
白話文:
中風的人,身體表面有六條經脈的形體徵候,首先要根據病情加減續命湯來治療;內在有小便和大便不通暢的情況,再服用三化湯來治療。
上銼如麻豆大,每服三兩,水三升,煎至一升半,終日服之,以微利為度,無時。(《保命集》)(按:此與次方俱非尤氏所謂內風之治,然實為中風除熱之劑,仍並列於斯。)
白話文:
將藥材磨成像麻豆般大小,每次服用三兩,水三升,煎煮至一升半,一天內喝完。以微微通便為度,不限飲用時間。
(按:以上方劑和下一方劑都不是尤氏所謂的治療內風的方劑,但確實是治療中風除熱的良方,仍將其列在這裡。)
牛黃通膈湯,初覺中風一二日,實則急宜下之。
牛黃(研三錢),朴硝(三錢研),大黃,甘草(各一兩炙)
白話文:
牛黃通膈湯,當初次感到中風的一兩天內,如果是實證就應該立即使用瀉下的方法。 牛黃(研磨成粉,用量三錢),芒硝(用量三錢,研磨成粉),大黃,甘草(各用一兩,甘草需炙烤)。
上四味,除研藥為末,每服一兩,水二盞,除牛黃、朴硝外,煎至一盞,去渣入牛黃、朴硝一半調服,以利為度,須動三兩行,未利再服,量虛實加減。(《衛生寶鑑》)
白話文:
以上四種中藥,除了研磨成粉末之外,每次服用一兩,加兩杯水,除了牛黃、朴硝之外,煎煮到只剩一杯,把渣滓去除後,加入牛黃、朴硝的一半調勻服用,以排便通暢為度,必須要排便三次纔算有效,沒有排便則再服用,視體質狀況增減藥量。(《衛生寶鑑》)
中風,又不可概用大戟、芫花、甘遂等味,以瀉大腸,損其陰血,以致莫救。即欲下痰,與夫便溺阻隔,特宜以順氣滑腸之品而微利之。若毒熱痰火,氣實脈實,清之利之可也。(《醫經會解》)
善後諸方,治一切癱瘓風,鐵彈丸。
白話文:
中風的時候,不能隨意使用大戟、芫花、甘遂等藥來瀉大腸,損傷陰血,導致無藥可救。即使用來化解痰氣,和治療大小便不通,也應該使用順氣滑腸的藥物來稍微通瀉。如果是毒熱痰火導致的,氣脈充實,清利的方法也可以使用。
乳香(以乳缽坐水盆中研),沒藥(各一兩),五靈脂(揀如鼠屎者四兩),川烏(一兩半炮去皮尖)
白話文:
乳香(使用乳缽,將乳香放在水盆中研磨),沒藥(乳香和沒藥各一兩),五靈脂(選擇像老鼠糞便的五靈脂,重量四兩),川烏(一兩半的川烏,先炮製,去掉皮和尖端)
上先將乳香、沒藥,於陰涼處,當風細研,更用研了麝香一錢,將下一味為細末,然後同前二味,再碾令勻,滴水為丸,如彈子大,瓷合收,每服一粒,薄荷酒磨下,日三服。(《本事方》)高評事中風稍緩,張令湧之,後服鐵彈丸,在《普濟》加減方中。或問張曰:君常笑人中風服鐵彈丸,今自用之何也?張曰:此收後之藥也。
今人用之於大勢方來之時,正猶蚍蜉撼大樹,不識次第故也。(《十形三療》)
白話文:
首先將乳香、沒藥放在陰涼通風處研磨成細末,再研磨一錢重的麝香,將其研磨成細末,然後與前兩味藥混合,再研磨至均勻,滴水製丸,丸的體積如彈子大小,放入瓷盒中收納。每次服用一粒,用薄荷酒送服,每天服用三次。(出自《本事方》)高評事中風的症狀稍有緩解後,張令湧向他推薦服用了鐵彈丸,這也是《普濟》中的加減方。有人問張令湧說:您總是嘲笑別人中風服用鐵彈丸,現在自己卻服用了,這是為什麼呢?張令湧說:這是防止中風再次發作的藥物。
病有終身不愈者,其在腰或屈而不能伸,或伸而不能屈者,在手足亦然。以風傷肝,肝主筋、筋為之也。治法活血為先,多服四物湯吞活絡丹。(《要訣》)(按:活絡丹用川烏、草烏、地龍、天南星、乳香、沒藥,蓋鐵彈丸為優)
白話文:
有些人患有終身都無法治癒的疾病,這些疾病的症狀可以出現在腰部,表現為腰彎屈而不能伸展,或者伸展而不能彎屈,手足也可以有類似的表現。這些疾病的病因是風邪損傷了肝臟,而肝臟主司筋,筋為肝所主,因此這些疾病的表現都和筋有關。治療的方法首要活血,多服四物湯,並吞服活絡丹。(《要訣》)(注:活絡丹的成分包括川烏、草烏、地龍、天南星、乳香、沒藥,用鐵彈丸製成的活絡丹效果是最好的)
仁壽丸,治肝腎氣虛,風冷所中,筋脈瞤動,口眼喎斜。常服補肝丸,行榮衛,養氣血。
白話文:
仁壽丸,治療肝腎氣虛、風寒所致,筋脈抽動、口眼歪斜。平時服用補肝丸,可以運行氣血、滋養氣血。
附子(炮熟去皮臍一兩),桂心,白茯苓,山茱萸,五味子,杜仲(去皮薑製炒絲斷),續斷,枸杞子,熟地(洗),巴戟(去心),菟絲子(酒浸濕研),防風(各半兩),牛膝(酒浸二兩)
上為末,蜜丸梧子大,每三五十丸,溫酒鹽湯食前任下。(《三因方》)
白話文:
附子(炒熟後颳去皮和臍,取一兩),桂心、白茯苓、山茱萸、五味子、杜仲(去皮,用薑汁製作成絲狀,炒至斷裂)、續斷、枸杞子、熟地(洗淨)、巴戟(去心)、菟絲子(用酒浸泡後研磨)、防風(各取半兩)、牛膝(用酒浸泡,取二兩)。
中風,外無六經之形證,內無便溺之阻格,知血弱不能養筋,故手足不能運動,舌強不能言語,宜養血而筋自榮,大秦艽湯主之。
白話文:
中風的患者,外在沒有六經的證狀,內在沒有大小便不通的情形,可知是血弱而不能滋潤筋脈,所以手腳不能活動,舌頭僵硬而不能言語,應該滋養血液,筋脈就會自然強壯起來,可以用大秦艽湯來治療。
秦艽(三兩),甘草(二兩),川芎(二兩),當歸(三兩),白芍藥(二兩),細辛(半兩),川羌活,防風,黃芩(各一兩),石膏(二兩),吳白芷(一兩),白朮(一兩),生地黃(一兩),熟地黃(一兩),白茯苓(一兩),川獨活(二兩)
白話文:
秦艽(60克),甘草(40克),川芎(40克),當歸(60克),白芍藥(40克),細辛(10克),川羌活、防風、黃芩(各20克),石膏(40克),吳白芷(20克),白朮(20克),生地黃(20克),熟地黃(20克),白茯苓(20克),川獨活(40克)。
上十六味銼,每服一兩,水煎去渣,溫服無時。如遇天陰,加生薑煎,七八片。如心下痞,每兩加枳實一錢同煎。(《保命集》)
白話文:
將上面十六種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一兩,用水煎煮,去渣後,溫服,沒有服用時間限制。如果遇到陰天,可以加入生薑,七八片同煎。如果心下痞悶,每次服用兩味藥材,再加入枳實一錢一起煎服。(出自《保命集》)
省之僕年老患中風,氣血衰弱,痰火上升,而言語澀,手足臂體疼,動履不便,飲食不思,脈虛軟無力。乃以人乳二酒杯(婦人壯健),香甜者好甜梨汁一酒盞,傾放銀鏇中,入湯鍋內少滾熱,有黃沫起開青路為度,每日五更後一服飲之,每服交進參朮膏溫服,能消痰補虛。後用補中益氣湯,加五味子、麥門冬與斑龍丸本丹,遂獲安。
白話文:
省之的僕人年老患有中風,氣血衰弱,痰火上升,因而言語不清,手足麻痺疼痛,行動不便,飲食不思,脈搏虛弱無力。於是用人乳二酒杯(來自壯健的婦人),香甜的梨汁一酒盞,倒入銀碗中,放入湯鍋內稍微煮滾,至有黃色泡沫出現並變清澈即可,每天五更後服一劑,每次服用時,再服用參朮膏溫服,能化痰補虛。之後服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五味子、麥門冬和斑龍丸本丹,最後康復了。
(《汪石山醫按》)(按:斑龍丸系鹿茸、陽起石、肉蓯蓉、柏子仁、酸棗仁、黃耆、當歸、附子、地黃、硃砂十味。)
白話文:
(汪石山的醫學筆記)(備註:斑龍丸是由鹿茸、陽起石、肉蓯蓉、柏子仁、酸棗仁、黃耆、當歸、附子、地黃、硃砂這十味藥材組成的。)
灸法,黃帝問岐伯曰:凡人中風,半身不遂,如何灸之?岐伯答曰:凡人未中時,一兩月前,或三五個月前,非時足脛上忽發酸重頑痹,良久方解,此乃將中風之候也。便須急灸三里穴與絕骨穴,四處各三壯,後用蔥、薄荷、桃柳葉四味,煎湯淋洗灸瘡,令驅逐風氣於瘡口內出也。灸瘡若春較秋更灸,秋較春更灸,常令兩腳上有灸瘡為妙。凡人不信此法,或飲食不節,酒色過度,忽中此風,言語謇澀,半身不遂,宜於七處,一齊下火,各灸三壯。如風在左灸右,在右灸左。一百會穴,二耳前髮際,三肩井穴,四風市穴,五三里穴,六絕骨穴,七曲池穴。上件七穴,神效極多,不能具錄,依法灸之,無不獲愈。(《聖惠黃帝明堂灸經》)
白話文:
針灸方法,黃帝問岐伯說:“凡人中風,半身不遂,應如何針灸呢?”岐伯回答說:“凡是人未中風時,一兩月前或三五個月前,不適時足脛上忽然痠痛沉重,麻木不仁,許久之後纔好轉,這便是即將中風的徵兆。這時就應趕緊針灸三里穴和絕骨穴,各處各灸三壯,然後用蔥、薄荷、桃葉、柳葉四種藥煎湯淋洗灸瘡,以消除瘡口內的風氣。春天的灸瘡應比秋天的多灸,秋天的灸瘡應比春天的多灸,最好總是讓兩腳上都有灸瘡。凡是不相信這個方法的人,或者飲食不節制,菸酒過度,忽然中風,言語遲澀,半身不遂,應該在七個部位同時施灸,各灸三壯。例如風在左邊就灸右邊,在右邊就灸左邊。包括百會穴、兩耳前髮際、兩肩井穴、兩風市穴、兩三里穴、兩絕骨穴、兩曲池穴。上面這七個穴位,療效極多,不能全部寫出來,按照方法針灸,沒有不痊癒的。(《聖惠黃帝明堂灸經》)
聖人以風是百病之長,深為可憂,故避風如避矢。是以防禦風邪,以湯藥針灸蒸熨,隨用一法皆能愈疾,至於火艾特有奇能,雖曰針湯散皆所不及,灸為其最要。昔者華佗為魏武帝針頭風,華佗但針即瘥,華佗死後數年,魏武帝頭風再發。佗當時針訖即灸,頭風豈可再發,只由不灸,其本不除。
白話文:
聖人認為風是百種疾病的根源,非常令人憂慮,所以避風如同避箭。因此,防禦風寒的侵襲,可以使用湯藥、針灸、蒸熨等方法,隨意使用一種方法都能夠治癒疾病。至於艾灸具有獨特的功效,即使是針灸、湯藥、藥散都比不上它,艾灸是最重要的。 以前華佗為魏武帝針灸治療頭痛,華佗針灸後就病癒了。華佗死後幾年,魏武帝的頭痛復發了。華佗當時針灸治療後就艾灸,頭痛怎麼可能再次發作?只因為沒有艾灸,病根沒有消除。
所以學者不得專恃針及湯藥等,望病畢瘥,既不苦灸,安能拔本塞源。是以雖豐藥餌,諸療之要,在火艾為良。初得之時,當急下火,火下即定,比煮湯熟,已覺眼明,豈非大要。其灸法,先灸百會,次灸風池,次灸大椎,次灸肩井,次灸曲池,次灸間使,各三壯,次灸三里五壯。其炷如蒼耳子大,必須大實作之,其艾又須大熟。
白話文:
因此醫者不能只依賴針灸和湯藥,希望病痛完全康復,如果不耐受熱灸,怎麼能拔除病根、堵住病源?所以雖然藥物繁多,各種疾病的治療要點,還是以燒灼艾條為最好。發病初期,應立即進行火灸,火灸後病情即可穩定,等湯藥煮熟,只覺得眼睛明亮起來,難道不是十分重要嗎?其灸法是,先灸百會穴,再灸風池穴,再灸大椎穴,再灸肩井穴,再灸曲池穴,再灸間使穴,各灸三壯,最後灸三里穴五壯。施灸時,艾炷的大小要像蒼耳子,必須紮得緊實,而且艾絨也要充分乾燥。
從此以後,日別灸之,至隨年壯止。凡人稍覺心神不快,即須灸此諸穴各三壯,不得輕之,苟度朝夕,以致殞斃。戒之哉。(《千金翼方》)
白話文:
自從做了那個夢以後,每天用艾灸的方法來治療這個部位,一直持續到體格強壯為止。一般人只要稍微覺得精神不佳,就必須趕快用艾灸的方法,在這些穴位上各灸三壯,不能輕視這個問題。如果每天都忽視此事,很容易會因此而喪命。所以,大家一定要謹慎對待。(《千金翼方》)
岐伯曰:凡欲療風,則用火灸。風性浮輕,色或赤或白癢多者,風熱也。欲灸風者,宜從少以至多也。至多者,從三壯、五壯、七壯,又從三十、五十、七十壯,名曰從少至多也。灸風者,不得一頓滿一百。若不灸者,亦可以蒸藥熨之。風性浮輕則易散,故從少而至多也。(《外臺秘要》)
白話文:
岐伯說:凡是想治療風病,就要用火灸的方法。風的性質是浮動輕揚,顏色有時候是紅色,有時候是白色,並且很癢的話,這就是風熱證。想要灸風病的人,應該從少到多,逐漸增加灸的數量。最多的時候,可以從三壯、五壯、七壯,增加到三十壯、五十壯、七十壯,這種方法叫做從少到多。灸風病的時候,不能一次就灸滿一百壯。如果不能灸的話,也可以用蒸藥熨的方法來治療。風的性質是浮動輕揚的,所以容易散開,因此要從少到多,逐漸增加灸的數量。
半身不遂,男女皆有,此患但男尤忌左,女尤忌右爾。若得此疾後,風藥不宜暫闕,常令身上有灸瘡可也。最忌房室,或能如道釋修養,方能保其無它。若灸則當先百會、囟會,次風池、肩髃、曲池、合谷、環跳、風市、三里、絕骨,不必拘舊經病左灸右、病右灸左之說,但按痠疼處灸之,若兩邊灸亦佳,但當自上而下灸之。(《針灸資生經》)
治痰涎壅塞,聲如牽鋸,服藥不下,宜於關元、丹田二穴多灸之,良。(《得效方》)
白話文:
半身不遂,男女都會罹患,此病患中,男性特別忌諱左側,女性特別忌諱右側。若是得了此病後,風藥不宜暫時斷絕,經常讓身上有艾灸的疤痕是最好的。最需要忌諱房事,如果能像道士或和尚一樣修身養性,才能保證不再復發。如果灸,則應先灸百會穴、囟會穴,然後是風池穴、肩髃穴、曲池穴、合谷穴、環跳穴、風市穴、三里穴、絕骨穴。不必拘泥於舊經書上說「病左灸右、病右灸左」的說法,而是根據痠痛部位進行艾灸,如果兩側都灸那就更好了,但應從上到下地灸。
凡用灸法,必其元陽暴脫,及榮衛血氣不調,欲收速效,惟艾火為良。然用火之法,惟陽虛多寒、經絡凝滯者為宜。若火盛金衰,水虧多燥,脈數發熱,咽乾面赤,口渴便熱等證,則不可妄加艾火。若誤用之,必致血愈燥而熱愈甚,是反速其危矣。凡灸法,頭面上艾炷宜小不宜大,手足上乃可粗也。又須自上而下,不可先灸下、後灸上。(《景岳全書》)
白話文:
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手法進行灸法治療,都必須是元陽暴脫以及榮衛血氣不調的患者,使用艾火治療才會快速見效。不過,使用艾火治療只適合陽虛多寒、經絡凝滯的患者。如果火氣旺盛、金氣衰弱,水液虧虛多燥,脈搏數發熱,咽喉乾燥、面部發紅,口渴大便燥熱等症狀的患者,都不可隨意使用艾火。否則,可能會導致血液更加乾燥,熱度更加嚴重,反而會加速病情惡化。所有灸法治療,艾灸頭面部的艾炷宜小不宜大,手足上的艾炷則可以粗一些。另外,應從上往下灸,不可先灸下,後灸上。
灸非風卒厥危急等證,神闕。用淨鹽炒乾,納於臍中令滿,上加厚薑一片蓋定,灸百壯至五百壯,愈多愈妙,薑焦則易之。或以川椒代鹽。或用椒於下,上蓋以鹽,再蓋以薑,灸之亦佳。丹田、氣海二穴俱連命門,實為生氣之海,經脈之本,灸之皆有大效。
白話文:
艾灸不是針對風卒厥危急等證,肚臍神闕穴。使用乾淨的鹽炒乾,放入肚臍中使之填滿,上面再加一片厚薑片蓋住,灸一百壯至五百壯,越多越好,薑片燒焦了就換一片。或用川椒代替鹽。或在下面用辣椒,上面蓋上鹽,再蓋上薑片,灸之也很好。丹田穴、氣海穴都連接命門,實為生氣之海,經脈之本,灸之皆有很大的療效。
灸非風連臟,氣塞涎上,昏危不語等證:百會、風池、大椎、肩井、曲池、間使、足三里。
灸口眼歪斜:聽會(灸眼)、客主人(灸眼)、頰車(灸口)、地倉(灸口)、承漿(灸口)、合谷。
灸手足不遂偏枯等證:百會、肩髃、曲池、風市、環跳、足三里、絕骨(即懸鐘)。(並同上)
白話文:
灸治非風邪侵襲內臟,出現氣阻痰多、昏迷危急不能言語等症狀:可選用百會、風池、大椎、肩井、曲池、間使、足三里穴位。 灸治口眼歪斜:可選用聽會(灸眼)、客主人(灸眼)、頰車(灸口)、地倉(灸口)、承漿(灸口)、合谷穴位。 灸治手足活動受限、半身不遂等症狀:可選用百會、肩髃、曲池、風市、環跳、足三里、絕骨(即懸鐘)穴位。
中風卒倒者,邪氣暴加,真氣反陷,表裡氣不相通故也。灸之不特散邪,抑以通表裡之氣。又真氣暴虛,陽絕於里,陰陽二氣不相維繫,藥石卒不能救者,亦惟灸法為能通引絕陽之氣也。(《金匱翼》)
白話文:
中風卒倒的人,是邪氣猛然侵入,正當之氣反遭陷落,表裡之氣互相阻隔不通的緣故。用艾灸之法,不單單是散掉邪氣,更重要的是通暢表、裡的氣。另外,正氣突然虛弱,陽氣被隔絕於體內,導致陰陽二氣不相輔助,藥物無法馬上起效以搶救病者,也只有灸法能夠引導隔絕的陽氣恢復通暢。(《金匱翼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