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外因類 (4)

回本書目錄

外因類 (4)

1. 中寒

此證即繫於寒氣外侵,其劇者卒然昏倒,要皆少陰直中之例,至其傳化,則實不能外於傷寒之理,故此所揭,特止於初犯一類云。

白話文:

這種情況是因體質虛弱導致的,嚴重的會突然昏倒,都屬於少陰直中的疾病,到病情傳變就無法避免傷寒的病理,所以我特別提出這種剛發病的情況。

源候,人有在於途路,逢悽風苦雨,繁霜大雪,衣服沾濡,冷氣入臟,致令陰氣閉於內,陽氣絕於外,榮衛結澀,不復流通,故致噤絕而死。若早得救療,血溫氣通則生。又云凍死一日猶可治,過此則不可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《病源論》中提到的「源候」,是指疾病的發生原因和症候。其中提到,如果人在旅途中遇到淒厲的風、暴雨、嚴霜和大雪,衣服濕透,寒氣進入臟腑,導致體內陰氣閉塞,體外陽氣消散,榮華的體液凝結不暢,氣血運行不暢,因此導致死亡。如果及時救治,血氣溫暖,氣息通暢,則可生還。另外,凍死的病狀,一天之內還可救治,超過一天就無法救治了。

夫寒者,乃天地殺厲之氣,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在人藏為腎,故寒喜中腎。腎中之,多使攣急疼痛,昏不知人,挾風則眩暈,兼濕則腫疼,治之唯宜溫劑,不可吐下,皆逆也。然寒性雖喜歸腎,五臟皆能中之,若中於經絡之表則易散,入里則不消,與傷寒脈證無異,但輕重不同。(《三因》)

白話文:

寒氣是天地間肅殺嚴厲的氣息,在天是寒冷,在地化為水,在人的臟腑中歸屬於腎,所以寒邪容易侵襲腎臟。寒邪侵犯腎臟,容易引起攣急疼痛,昏迷不醒,如果夾雜風邪,則會出現眩暈,如果又有濕邪,則會腫痛。治療寒邪侵犯腎臟的疾病,只宜用溫熱的藥物,不可用吐法和瀉法,因為這些方法都會逆於寒邪的性質。儘管寒邪容易侵犯腎臟,但五臟都可能受到寒邪的侵襲。如果寒邪侵犯經絡的表層,則容易散發,如果侵入體內,則不易消散,與傷寒的脈象和證狀沒有什麼不同,只是輕重程度不同罷了。(《三因》)

《素問》云:冬三月,是謂閉藏,水冰地拆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。此去寒就溫之意也。不善調攝,觸冒之者,卒然眩暈,口噤失音,四肢強直(按:《要訣》曰:身體強直,四肢戰掉),或洒洒惡寒,或翕翕發熱,面赤多汗。(《要訣》曰:身無汗。《沈氏尊生書》曰:其為症定當無汗,有汗反不治)大抵中寒,脈必遲緊,挾風則脈浮,眩暈不仁,兼濕則脈濡,腫滿疼痛。(《濟生》)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中說:冬季的三個月,是收藏閉藏的季節,這時水變成了冰,大地裂開,不要幹擾陽氣的狀態,早睡晚起,一定要等到太陽升起。這是防寒保暖的意思。如果沒有做好保養,感染了風寒,就會忽然出現眩暈,口不能說話,四肢強直(《要訣》上說:身體強直,四肢顫抖),或者不停地怕冷,或者反復發燒,臉色發紅、出很多汗。(《要訣》上說:身上不會出汗。《沈氏尊生書》上說:這類病症肯定不會出汗,如果出汗反而難以醫治。)一般來說,受了寒,脈搏一定又慢又緊,如果還伴隨著風,脈搏就會浮起,眩暈沒有知覺,如果還伴隨著濕氣,脈搏就會濡滯,腫脹疼痛。(《濟生》)

夫中寒者,寒為天地殺厲之氣,人中之者,其病速而危,倉卒受邪,生命暴絕。蓋由胃氣大虛,而又觸冒大寒,胃虛則肺不能生旺,而皮毛之氣先絕,氣弱則表失衛護,而寒邪易於外入,使周身陽氣遏絕而不行,四肢厥逆禁固而僵直。故口噤目瞪而色青白,或自汗表絕,或下痢內脫,內外俱虛而寒邪獨盛,治失稍緩,脈散而死。(《奇效良方》)

白話文:

中風因受寒造成,寒氣是天地中殺傷力很強且嚴厲的氣。人一旦中寒這種寒邪,病情發展速度快且危急,倉促間受到寒邪的侵襲,生命迅速消亡。這是因為胃氣極度虛弱,又接觸遭受嚴寒,使得胃氣虛弱,肺不能夠生發興旺,而皮膚與毛孔的陽氣先絕。陽氣衰弱,身體表面失去了衛護作用,寒邪容易外入,導致全身的陽氣阻塞不通,四肢厥逆禁固僵直。所以,患者口不能張,眼睛瞪大,面色青白,或者虛汗外洩,或者腹瀉內脫,內外俱虛,而寒邪獨盛,治病稍稍緩慢,脈搏散亂而死亡。

先頭痛身熱,惡寒體痛,此是傷寒也,當以傷寒法內求之。若卒然運倒,懵然無所知覺,而牙緊口噤,與中風相類,但脈弦緊或沉細者,乃中寒也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首先頭痛發熱,畏寒身體疼痛,這是傷寒的症狀,應當按照傷寒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病情發展突然,神志不清,沒有知覺,牙齒緊閉,嘴脣緊閉,與中風的症狀相似,但脈象弦緊或沉細的,則不是中風,而是傷寒。

中寒者,謂冬月卒中寒氣,昏冒口噤,肢攣惡寒,戰慄腹痛,脈浮緊或豁大,此腠理內疏,故一身受病也。不必分經絡,宜溫補自解。(《證治大還》)

脈滑實,手足溫者順;虛結,手足寒者逆。(《雲林神彀》)

白話文:

身體受到寒冷侵襲的人,指的是在冬季突然遇到寒冷的天氣,出現昏迷、口不能說話、四肢抽搐、怕冷、發抖、腹痛等症狀,脈搏浮緊或豁大。這是因為身體腠理疏鬆,所以全身都受到了病邪的侵襲。此時不須分清經絡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,讓疾病自行消失。

治例,如昏不知人事,臍腹冷痛,或霍亂,宜薑附湯。如兼冷氣刺痛嘔逆,宜附子理中湯。如虛冷無陽,胃弱乾嘔,手足厥逆,宜附沉湯(按:附沉湯,繫於四逆湯加沉香、白朮)。如弱人尋常感冷,腹脹停飲噁心,宜五積散。如上症有汗,宜本方去麻黃。冷甚,加附子。(《如宜方》)

白話文:

治療法則:

  1. 如果病人昏迷不省人事,臍腹冷痛,或霍亂,宜服用薑附湯。

  2. 如果兼有寒氣刺痛嘔吐逆,宜服用附子理中湯。

  3. 如果虛寒無陽,胃弱乾嘔,手足厥冷,宜服用附沉湯(注意:沉香、白朮加在四逆湯中而得其名)。

  4. 如果體弱的人受涼後,腹部脹滿,停飲噁心,宜服用五積散。

  5. 如果上述症狀伴有汗出,宜將麻黃從本方中去除。

  6. 如果症狀寒冷加重,則加附子。(《如宜方》)

中寒,宜先用酒調蘇合香丸,輕則進五積散,加香附一錢,麝香少許,重則用薑附湯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患了中寒的病,應該先用酒化開蘇合香丸服用,病情較輕的,可進服五積散,並加香附一錢,麝香少許,病情較重的,可用薑附湯治療。(出自《要訣》)

中寒者,寒邪直中三陰也。蓋中寒比傷寒尤甚,若不急治,死在旦夕也。如寒中太陰者,則中脘疼痛也,宜理中湯或藿香正氣加味理中湯主之。寒甚脈沉細足冷者,必加附子,名曰附子理中湯。若寒中少陰,則臍腹疼痛,宜五積散加吳茱萸主之。寒甚脈沉足冷者,宜四逆湯加吳茱萸主之。

白話文:

中寒的人,寒邪直接傷害三陰。通常中寒比傷寒更嚴重,如果不緊急治療,會在早晚死亡。如果寒氣中太陰,則中脘疼痛,治療宜使用理中湯或藿香正氣加味理中湯。寒氣嚴重,脈搏沉細,足部冰冷的人,一定要加上附子,叫做附子理中湯。如果寒氣中少陰,那麼臍腹疼痛,治療宜使用五積散加上吳茱萸。寒邪嚴重,脈搏沉細,足部冰冷的人,治療宜使用四逆湯加上吳茱萸。

若寒中厥陰,則小腹至陰疼痛,宜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,甚者必用附子倍之。如冷極唇青厥逆無脈囊縮者,仍用蔥熨法,或吳茱萸炒熨法,並艾灸臍中並氣海、關元二三十壯最佳。取脈漸漸而來,手足溫暖,乃可生也。如一時無藥,急用涼水搭手足四腕,視其青紫筋處,以三稜針刺其血出亦愈,或於十指尖出血亦佳,或一味吳茱萸煎湯與之,亦可救之也。(《傷寒蘊要》)

白話文:

如果因寒毒中傷了厥陰經,就會導致小腹到陰部疼痛,宜服用當歸四逆湯加上吳茱萸,情況嚴重的,必須將附子加倍使用。如果身體極度寒冷,嘴脣發青,脈搏微弱到似有似無,陰囊收縮的人,仍用蔥熨法,或吳茱萸炒熱後熨貼,同時在肚臍、氣海、關元穴艾灸二十到三十壯最佳。觀察脈搏逐漸恢復,手腳溫暖,才能保住性命。如果暫時沒有藥物,可緊急用涼水浸泡手腳四肢,觀察青紫色的筋脈處,用三稜針刺破讓血流出也可以痊癒,或在十個手指尖放血也很有效,或只用吳茱萸煎湯給他喝,也可以救助他。(出自《傷寒蘊要》)

若平素怯弱之人,外中寒邪而得者,蓋虛人腠理疏豁,氣血內損,故寒邪直中於中,不作熱,手足厥冷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、五積散。房勞而中寒厥逆者,四逆湯、三建湯主之,外用溫臍法。(《明醫指掌》)(三建湯今不錄,溫臍法見於後。)

白話文:

如果一向身體虛弱的人,感染外感寒邪而得的,這是因為虛弱的人腠理疏鬆,氣血內虛,所以寒邪直接中於內臟,不發熱,手足冰冷,可用麻黃、附子、細辛湯、五積散。房勞過度而導致中寒厥逆的,可用四逆湯、三建湯為主,外用溫臍法。 (《明醫指掌》)(三建湯現已不記載,溫臍法見於後面)

中寒卒倒,昏迷不省者,先用熱酒、薑汁各半盞灌服,稍醒後,進理中湯。(《壽世保元》)

中寒雖燥熱煩渴,可煎理中湯,水中頓冷服之,此寒因寒用之法也。若以寒涼治之,立死。(《古今醫鑑》)

白話文:

中寒突然倒下,昏迷不醒的人,先用熱酒和薑汁各半杯灌服,稍微清醒後,再服用理中湯。 中寒即使出現燥熱煩渴的情況,也可以煎煮理中湯,將藥湯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卻後服用,這是用寒因寒用的方法。如果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會立刻死亡。

治須溫血,溫腎禦寒,如乾薑、附子、川烏、天雄輩,佐之以養正靈砂,此固藥籠中物。然寒傷榮氣,徒知溫腎而不知溫血,恐未必有十全之功,是則官桂、當歸,又溫血之上藥也,不然古人何以致意於寒泣血云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治療必須溫養血液,溫暖腎臟以抵抗寒冷,比如乾薑、附子、川烏、天雄等藥物,輔以養正靈砂,這些都是藥櫃中的常用藥物。然而,寒氣會損傷人體的榮氣,如果只知道溫暖腎臟而不知道溫養血液,恐怕很難達到完全的治療效果。因此,肉桂和當歸又是溫養血液的良藥,否則古人為什麼那麼重視寒泣血呢?

急救諸方(詳出《救急選方》,茲存其一二,宜參彼書。)《肘後》療冬天墮水,四肢凍直,口噤裁有微氣出方。以大器,中多熬灰使暖,囊盛以薄其心上,冷即易,心暖氣通,目則得轉,口乃開,可溫尿粥清,稍稍含之即活。若不先溫其心,便持火炙其身,冷氣與火相搏則死。(《外臺》)

白話文:

急救的方法(詳見《救急選方》,這裡只列舉一兩個,請參閱那本書)。《肘後》中有治療冬天掉進水裡,四肢凍傷僵直,嘴巴緊閉,只有微弱的呼吸的方子。用一個大容器,裡面裝滿燒熱的灰燼,用布袋包起來敷在病人的心窩上,灰燼冷了就換新的,心窩暖和了,氣息就會通暢,眼睛就能轉動,嘴巴也能張開,就可以用溫熱的米粥慢慢地含在嘴裡,病人就能活過來。如果不先溫暖心窩,而直接用火烤身體,冷氣和火氣相搏,病人就會死亡。(《外臺》)

凡冬月凍倒人,急與冷水一兩口,扶在溫暖處,不得與熱湯,如便與熱物及向火必死。雪泥中行便近火,即腳指墮落。(《奇效》)

白話文:

每逢冬月凍僵倒下的人,趕緊灌他幾口冷水,扶到溫暖的地方,不能給他熱湯。如果馬上吃熱的東西或靠近火,一定會死。如果在積雪泥濘中行走,靠近火取暖,腳指頭就會脫落。(《奇效》)

溫散諸方(病後調養方),附子理中湯,治五臟中寒,口噤,四肢強直,失音不語。昔有武士守邊,大雪出帳外觀瞻,忽然暈倒,時林繼作隨行醫官,灌以此藥兩劑遂醒。

白話文:

溫暖和散去各處的寒邪(用於病後調養的方法),使用附子理中湯,治療五臟中寒、口不能說話、四肢強直、失音不能說話的症狀。以前有武士守衛邊疆,大雪時走出帳篷外觀看,忽然昏倒,當時林繼作隨行醫官,灌下此藥兩劑後就醒。

大附子(炮去皮臍),人參,乾薑(炮),甘草(炙),白朮(各分)

白話文:

  • 大附子(炮製後去除皮和肚臍)

  • 人參

  • 乾薑(炮製過)

  • 甘草(炙烤過)

  • 白朮(各等份)

上為銼散,每服四大錢,水一盞半,煎七分去滓,不以時服,口噤則斡開灌之。(《三因》)

白話文:

作為銼散服用,每次四大錢,水一盞半,煎煮七分後取藥汁,不拘時間服用。如果有口難開的現象,則將藥汁撬開嘴巴灌進去。(《三因》)

乾薑附子湯,治中寒卒然暈倒,或吐逆涎沫,狀如暗風,手腳攣搐,口噤,四肢厥冷,或復燥熱。

乾薑(炮),附子(炮去皮臍)

上銼散,每服四錢,水盞半,煎七分去滓,食前服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乾薑附子湯,治療因受到寒邪侵襲突然暈倒,或嘔吐出含有泡沫的涎液,狀似隱藏著一陣寒氣,手腳抽搐,嘴巴閉緊,四肢冰涼,或者又出現乾燥而熱的症狀。

附子麻黃湯,治寒濕所中,昏暈緩弱,或腰背強急,口喎,語聲混濁,心腹䐜脹,氣上喘,不能動轉。

白話文:

附子麻黃湯,用於治療寒濕侵襲人體,導致昏迷不醒、動作緩慢,或腰背僵硬疼痛,嘴巴歪斜,言語不清,心腹脹滿,氣喘吁吁,不能活動。

附子(炮去皮臍),麻黃(去節湯),白朮,乾薑,甘草(炙),人參(等分)

上為銼散,每服四錢,水盞半,煎七分,去滓空心服。(同上)

增味真武湯,治寒中少陰,小腹疼痛,自利清水,陰躁不寧。

白話文:

附子(炮製去皮臍),麻黃(去節煮過),白術,乾姜,甘草(炒),人參(等量) 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碗半煎至七分滿,濾去藥渣,在空腹時服用。 增加味道的真武湯,用於治療寒邪侵襲少陰經,症狀包括小腹疼痛,自利清稀水樣便,陰部躁動不安。

白芍藥(酒炒三錢),白朮(二錢),茯苓(二錢),甘草(炙一錢),人參(二錢),附子(二錢)

白話文:

  • 白芍藥(炒過三錢)

  • 白朮(二錢)

  • 茯苓(二錢)

  • 甘草(炙過一錢)

  • 人參(二錢)

  • 附子(二錢)

上銼一劑,水煎溫服。(《醫約》)

當歸四逆湯,治寒中厥陰,小腹連陰疼痛,陰囊漸縮,手足厥冷,脈弦細欲絕,身如反弓。

附子(三錢),甘草(三錢),乾薑(三錢),當歸(二錢),吳茱萸(二錢)

上銼一劑,水煎溫服,取少汗乃愈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服用一次,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。(《醫約》) 當歸四逆湯,用於治療寒邪侵入厥陰經,症見小腹連同陰部疼痛,陰囊逐漸收縮,手足冰冷,脈象細弱幾乎消失,身體如反弓狀。 以上藥物配成一劑,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,出汗後即可痊癒。(同上)

大病之後,諸虛寒證悉除,而真元因之重傷,不加意調養,時進湯液,非惟難以保完精氣,抑恐病加於小愈也,宜用人參固本湯。(人病退方藥平)

白話文:

重病康復後,各種虛寒症狀皆已消除,但由於元氣受到重創,若不注意調理、及時服藥,不僅難以保全精氣,甚至可能導致病情在稍有好轉後再度加重。此時應服用人參固本湯來調理身體。(當患者的病情退去後,應停止服用藥方中的藥物)

人參,黃耆,當歸,乾薑,白朮,茯苓,川芎,肉桂,(《醫經會解》)

白話文:

人參:它可以補氣生津,健脾益肺,增強免疫力。

黃耆:它可以補氣固表,益氣升陽,增強抵抗力。

當歸:它可以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,改善血虛引起的症狀。

乾薑:它可以溫中散寒,回陽救逆,改善虛寒引起的症狀。

白朮:它可以健脾益氣,燥濕利水,改善脾虛引起的症狀。

茯苓:它可以健脾益氣,寧心安神,改善心悸、失眠等症狀。

川芎:它可以活血行氣,祛瘀止痛,改善瘀血引起的症狀。

肉桂:它可以溫中散寒,活血通絡,改善虛寒引起的症狀。

熨法,灸法,中寒熨法,宜以吳茱萸二升,酒略煮濕,以絹袋盛,蒸令極熱,熨心腹及腳手心,候氣通暢勻暖,即停止,累用有效。(《醫書大全》)(按:此本《聖惠》治陰毒傷寒、四肢逆冷方。又《傷寒廣要·少陰病》中所收熨法宜酌用。)

白話文:

熨法,即用熱熨斗熨燙身體的某一部位,以溫暖或驅寒。中寒熨法,適合使用吳茱萸二升,加酒略為煮濕,裝入絹袋中,蒸到極熱,用來熨貼心腹及腳手心,等到氣血通暢、體溫均勻後,就停止熨燙,重複使用這個方法會有效。(摘自《醫書大全》)

(註:這裡是根據《聖惠》醫書中治療陰毒傷寒、四肢逆冷的方法,另可參考《傷寒廣要·少陰病》中所收載的熨法,酌情使用。)

溫臍法,用麝香、半夏、皂莢各一字為末,填臍中,將生薑切薄片貼之,放大艾火於薑片上,熏灸三七壯,灸關元、氣海二十壯,熱氣通於內,寒氣逼於外,陰自退而陽自復矣。(《明醫指掌》)

灸法,臍下一寸五分氣海、二寸石關、三寸關元皆可。(《丹溪心法·附錄》)

白話文:

溫臍法:將麝香、半夏和皁莢各研磨成粉末,一起填入肚臍中。再切幾片生薑片敷在肚臍上,在生薑片上面點燃艾灸,灸三到七次。另外,再在關元穴和氣海穴各灸二十次。熱氣通達於內部,寒氣被逼出體外,陰氣自然退卻,陽氣自然恢復。(出自《明醫指掌》)

灸中寒陰症法,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,丹田在臍下二寸,關元在臍下三寸,用艾火灸二七壯。但手足溫、臍暖、脈至、知人事,無汗要有汗即生,不暖不省者死。(《雲林神彀》)

白話文:

關於艾灸治中的寒陰症的方法:氣海穴位於肚臍下一寸五分處,丹田穴位於肚臍下二寸處,關元穴位於肚臍下三寸處,用艾火灸二至七壯。如果灸後手腳溫暖、肚臍溫暖、脈搏有力、神志清楚,沒有汗也應該發汗,如果手腳不溫暖、神志不清,那將會死亡。(《雲林神彀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