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外因類 (2)
外因類 (2)
1. 中暑
暍之為病,稽之仲景,一則表裡俱熱,一則氣傷液耗,其間雖有輕重,要不過此二途而已。如潔古所謂靜而得之者,王安道謂為傷寒之類,今皆不取。其他多歧之說,亦概從屏斥。其分劑者四,而隸以溫中,所以備其變焉。至道途卒倒證,則退置於篇末,亦遵經例也。
白話文:
感染暑熱而引發的疾病,根據仲景的分類,一種是表裡俱熱,另一種是氣血虧損。這兩種情況雖然程度有輕重之分,但總的來說不外乎這兩種情況。至於潔古所說的「靜而得之」的說法,王安道認為是傷寒之類的疾病,現在都不採納了。其他的各種不同的說法,也一概予以排除。暑熱疾病的治療方法分為四種,而歸屬於溫中法,這是為了應對各種情況的變化。至於在道路上突然昏倒的證狀,則放在篇章的最後來討論,這也是遵循經書的體例。
脈候,大抵中暑與熱病,外證相似,但熱病者脈盛,中暑者脈虛,以此別之。《甲乙經》云: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,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(按:此《素問·刺志論》文。)蓋寒傷形而不傷氣,所以脈盛;熱傷氣而不傷形,所以脈虛。(《活人書》)
白話文:
中暑和熱病,外在症狀相似,但熱病的人脈搏強盛,中暑的人脈搏虛弱,可以以此區分。
《甲乙經》說:脈搏強盛,身體寒冷,是傷寒引起的;脈搏虛弱,身體發熱,是傷暑引起的。
這是因為,寒邪傷及形體而不傷及氣血,所以脈搏強盛;熱邪傷及氣血而不傷及形體,所以脈搏虛弱。(《活人書》)
脈虛而微弱,或浮大而散,或隱不見。(微弱隱伏,皆虛類也。)(《正傳》)
脈浮自汗,或浮大而散,或洪大無力,或虛而遲,中得洪緩,皆為傷暑之脈也。(《醫統》)
白話文:
脈象虛弱或是微細,或者浮大而散漫,或者隱藏不見。(微弱和隱伏都是屬於虛的類型。) 脈象浮而自發汗,或者浮大而散漫,或者洪大而無力,或者是虛而緩慢,中間得到洪大而緩慢的,都是受暑熱所傷的脈象。
大抵脈來虛大無力,或小弱,皆本氣虛而為暑所中,不足之證也。若得洪盛數疾之脈,皆熱氣燔灼,而為時氣所傷,為有餘之邪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大部分脈象出現虛大無力的現象,或者脈象微弱,都是本氣虛弱,而被暑氣所侵犯,是氣血不足的表現。如果出現脈搏洪盛、數跳得快的脈象,都是熱氣灼燒,而被時令疫氣所傷害,是邪氣有餘的表現。
暑耗氣液精神,宜斂汗補虛。如汗後躁大,死期可必。如入里七八日,脈不躁大而澀小者,亦死。(《士林餘業》)
白話文:
炎熱的天氣消耗元氣、體液和精神,要收斂汗液來補充虛弱。如果出汗後身體躁熱且脈搏加大,那死亡期就能確定了。如果出汗後六七日,脈搏不躁熱且脈搏細小,那也是死亡。
證治總例,病者身熱惡寒頭痛,狀如傷寒,或往來寒熱如瘧,煩躁渴甚,眩暈嘔吐,背寒面垢泄瀉,昏悶不清,其脈陰陽俱虛緩而微弱,皆由傷暑之所致也。(《三因》)
白話文:
_證治總例_說,病人身熱惡寒頭痛,症狀和傷寒很像,或寒熱交替,像瘧疾一樣,煩躁口渴嚴重,頭暈目眩嘔吐,背部發寒面部發黑腹瀉,昏昏沉沉神志不清,脈像是陰陽都很虛弱,脈搏緩慢而微弱,這都是因為暑熱所致。(《三因》)
人有常言,傷暑做出百般病,其果厚誣哉。蓋暑之入人,伏於三焦腸胃之間,至有兼旬累月而不可測識者。如嘔吐,如中滿,如泄瀉,如下利,如焦渴,如發瘧,如腹痛,如下血,以至諸熱等證,苟因暑得之,其根未除,雖百藥遍嘗,難施其巧。夫人心胞絡與胃口相應,胃氣稍虛,或因飢冒暑,故暑氣自口鼻而入,凝之於牙頰,達之於心胞絡,如響應聲。遇暑以還,急漱口而勿咽可也。
白話文:
人們常說,傷暑會導致各種疾病,其實是很大的誤解。暑氣侵入人體,會潛伏在三焦腸胃之間,甚至可能數十天或數月才發作。比如說嘔吐、腹脹、腹瀉、下痢、口渴、發瘧疾、腹痛、便血等症狀,如果都是因為暑氣引起的,那麼如果不根除暑氣,即使服用了各種藥物,也很難治好。人的心包絡與胃口是相通的,胃氣稍虛,或者因為飢餓而冒暑,暑氣就會從口鼻進入,凝結在牙齦和臉頰,然後到達心包絡,就像回聲一樣。如果遇到暑氣的侵襲,可以趕快漱口,但不要吞下去。
若覺暑毒逼塞咽喉,尤當灌滌而吐之。傷暑脈虛,面垢自汗,身熱背寒,煩悶大渴,倦怠少氣,毛聳惡寒,或頭疼,或霍亂,或四肢厥冷,但身體無痛。經云:熱則諸毛孔開放,灑然惡寒。體認不精,妄以傷暑為傷寒,誤人不小。然而暑家何以脈虛?暑能消氣,氣消則血散,脈安得而不虛。
白話文:
如果覺得暑毒堵塞喉嚨,尤其要灌大量水,然後吐出來。因暑熱而脈搏虛弱,臉色暗沉且自發出汗,體熱背寒,煩悶口渴,疲倦少氣,汗毛豎起怕冷,可能會頭痛、腹瀉,或四肢冰涼,但是身體沒有病痛。經書上說:天氣炎熱時,毛孔就會打開,很容易覺得冷。如果體認得不夠精確,就把因暑熱得病誤認為是因寒氣得病,那可誤人不小了。然而,因暑熱生病,脈搏怎麼會虛弱呢?暑熱可以消弱正氣,正氣消退,血氣就會散失,脈搏怎能不虛弱呢?
其或六脈沉伏,冷汗自出,悶絕而昏不知人,此則中暑證候,又加重耳。治法大要,雖貴於驅暑,尤貴於和中,二者並行,則其間雜證不戰而自屈。若汗,若下,若用藥差冷,古人戒之。雖然,夏月伏陰在內,暑家氣虛脈虛,或飲水過多,或冷藥無度,傷動其中,嘔吐不食,自利不渴,此則外熱裡寒,無惑乎傷暑伏熱之說,非理中湯不可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六脈搏動微弱,冷汗直冒,悶熱昏迷,不省人事,這就是中暑的症狀,而且更加嚴重。治療方法的主要原則,雖然在於驅暑,但也特別珍貴的是調和體內,兩者並行,那麼其他疾病症狀就會不戰自屈。如果出汗了,如果腹瀉了,如果用藥偏涼,古人就告誡要小心了。雖然如此,夏季伏陰在內,暑邪氣虛脈虛,或者喝了過多的水,或者過度服用涼藥,就會損傷內臟,嘔吐不食,自然腹瀉不渴,這就是外熱裡寒,不能懷疑是傷暑伏熱的說法,非理中湯不可。
又有冷藥過度,胃寒停水,潮熱而嘔,或身熱微煩,此則陽浮外而不內,非小半夏茯苓湯不可也。抑猶有戒焉,暑家脈虛,面黧冷汗,灑然毛聳,手足微寒,苟不明辨其裡熱之證,誤以剛劑投之,抱薪救焚,不發黃則發斑,甚者蓄血悶亂而斃矣,籲!可畏哉。(《直指》)
白話文:
如果服用過多的寒涼藥物,導致胃部寒冷、水液停聚,出現潮熱嘔吐,或者身體發熱、煩躁不安等症狀,這時就需要服用小半夏茯苓湯來治療。
不過,在使用小半夏茯苓湯時,還要注意一點:如果患者脈搏虛弱、面色黧黑、冷汗淋漓、汗毛直立、手腳微寒,這就說明患者的體內還存在熱證,如果誤用寒涼藥物治療,就像往火堆裡添柴火,不僅不會治癒疾病,反而會使病情加重,甚至出現黃疸、斑疹,嚴重的還會蓄積血液、神志昏亂而死亡。
立夏以後,暑熱盛行時,人有頭疼噁心,身熱惡寒,手足厥冷,肢節沉痛,不思飲食,或氣高而喘,或氣短而促,甚者用手捫之,如火燎皮膚,或腹脹絞疼,或口鼻流血,病候與傷寒相似。不知者誤認傷寒,用風熱發汗藥,或加衣出汗,則元氣益虛,終不知悟。
白話文:
立夏之後,暑熱盛行的時候,人們會出現頭疼、噁心、身體發熱、畏寒、手腳冰冷、四肢沉重疼痛、不想吃東西、呼吸急促或氣短、心跳加速等症狀。有的患者用手摸皮膚,感覺像火燒一樣。有的人還會腹脹絞痛,或口鼻出血,這些症狀與傷寒相似。有些人會誤以為是傷寒,使用發汗藥或加衣出汗的方法來治療,反而會使元氣更加虛弱,最終不知道如何治療。
蓋此症乃夏屬陰虛,元氣不足,濕熱蒸人,暴傷元氣,人初感之,即骨乏腿軟,精神倦怠,昏睡懶語,其形如醉夢,間或無汗,或微汗不斷,或大汗不止,煩渴飲水,胸膈痞悶,小便黃而少,大便溏而頻,或嘔或瀉或結,或霍亂不止。此等證與傷寒大異,按時而施治,據症而急療,無不應手者。
白話文:
這種疾病是夏季陰虛,元氣不足,濕熱入侵人體,暴然損傷元氣所致。患者最初感到,骨頭乏力、腿腳發軟,精神疲倦,昏睡懶言,狀如醉夢。有時不汗出,或微汗不斷,或大汗不止,煩躁口渴飲水,胸膈痞悶,小便黃少,大便稀溏頻繁,或嘔吐,或腹瀉,或便祕,或霍亂不止。這些症狀與傷寒截然不同,應根據時間施以治療,據症狀急於治療,沒有不手到病除的。
語曰勿伐天和,正因時之道也。亦有不頭痛身痛惡寒者,治法皆同。治法:輕者,宜五苓散以利小水,導火下瀉而暑自解,或香薷飲辛散以驅暑毒,木瓜制暑之要藥也,或藿香正氣散、十味香薷飲之類。重者,人參敗毒散、桂苓甘露飲、竹葉石膏湯、白虎湯之類。弱者,用生脈散、清暑益氣湯、補中益氣湯等。
白話文:
俗話說不要破壞自然規律,是順應時令之道。也有不頭痛身痛惡寒的人,治療方法都相同。治療方法:症狀較輕者,宜服用五苓散以利尿,導火下瀉而暑熱自解,或香薷飲辛散以驅除暑毒,木瓜是治療暑熱的重要藥物,或藿香正氣散、十味香薷飲之類。症狀較重者,服用人參敗毒散、桂苓甘露飲、竹葉石膏湯、白虎湯之類。體質較虛弱者,服用生脈散、清暑益氣湯、補中益氣湯等。
若不分內外,不論輕重強弱,一概以和解,百發百中,隨試隨應,則無如六和湯最良矣。(《傷暑全書》)(按:此云不分內外,不論輕重強弱,莫如六和湯者,極屬概論。)
白話文:
如果不管外感、內傷,不論病情的輕重強弱,總是採用和解法,屢試不爽,能隨症狀隨時應變,那麼就沒有比六和湯更好的了。(《傷暑全書》)(注:這裡說不分外感、內傷,不論病情的輕重強弱,沒有比六和湯更好的了,這只是一個概論。)
傷暑必自汗背寒面垢,或口熱煩悶,或頭疼發熱,神思倦怠殊甚。所謂暑傷氣而不傷形是也,但身體不痛,與感風寒異,宜香薷飲、六和湯、香薷湯。嘔而渴者,浸冷香薷湯,或五苓散兼吞消暑丸。瀉而渴者,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各半帖,名胃苓飲(《準繩》此下曰或理中湯加黃連,名連理湯),間進來復丹,此丹本非治瀉之藥,唯施之暑瀉則宜,然瀉甚亦不可用。(消暑丸、來復丹並出《局方》中,宜考。
白話文:
暑熱型傷風,必定汗出後背,面部怕冷,或出現口熱煩悶,或頭疼發熱,精神思想倦怠加重。所謂暑熱傷氣不傷形,身體不疼痛,與著涼感冒不同。宜服用香薷飲、六和湯、香薷湯。嘔吐並且口渴,可以浸泡冷香薷湯或者服用五苓散、一同服用消暑丸。腹瀉並且口渴的人,可以使用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的各半,名為胃苓飲(《準繩》在這裡補充:或使用理中湯加黃連,名為連理湯)。間斷進來服用來復丹。這種丹本不是治療腹瀉的藥,僅適用於暑瀉,但如果腹瀉嚴重,也不能服用。(消暑丸、來復丹都出自《局方》,宜考證。)
)瀉定仍渴,春澤湯或縮脾飲。盛暑途中,倉卒無水,渴甚,急嚼蔥頭二寸許,抵飲水二升。暑氣攻裡,熱不解,心煩口乾,辰砂五苓散,或香薷飲加黃連一錢。冒暑飲酒,引暑入腸內,酒熱與暑氣相併,發熱大渴,小便不利,其色如血,生料五苓散,去官桂,加黃連一錢。
白話文:
-
腹瀉仍然口渴,可以服用春澤湯或縮脾飲。
-
在炎熱的夏天旅途中,突然沒有水喝,口渴嚴重,可以趕快嚼兩寸左右的蔥頭,這相當於喝兩升水。
-
暑氣攻入體內,熱氣無法散去,心煩口乾,可以服用辰砂五苓散,或香薷飲加黃連一錢。
-
在炎熱天氣飲酒,會導致暑氣進入腸內,酒熱和暑氣結合,會發熱大渴,小便不利,小便顏色如血,可以服用生料五苓散,去除官桂,加黃連一錢。
暑氣久而不解,遂成伏暑,內外俱熱,煩躁自汗,大渴喜冷,宜香薷飲加黃連一錢,繼進白虎湯。若服藥不愈者,暑毒深入,結熱在裡,譫語煩渴,不顧去近衣(《準繩》作不欲近衣),大便秘結,小便赤澀,當作熱病治,可於傷寒陽明證求藥。(《要訣》)
白話文:
暑氣悶熱,時間久了無法解除,就會演變為伏暑,體內外都很熱,容易煩躁、自汗、非常口渴喜歡喝冷飲,適合服用香薷飲再加黃連一錢,接著再吃白虎湯。如果服用藥物後沒有好轉,暑熱深入,熱結在體內,胡言亂語、煩渴,不顧寒冷連衣服都不想穿(準繩作不想靠近衣服),大便祕結,小便又赤又澀,應該當作熱病治療,可以依照傷寒陽明證狀找藥來治。(要訣)
或身熱頭痛,躁亂不寧,身如針刺者,此為傷暑,即熱傷分肉也,以黃連解毒湯、白虎湯加柴胡、氣虛加人參主之。或咳嗽發寒熱,汗出不止脈數者,熱在肺經,火乘金也,或脈虛身寒,即暑傷元氣也,此為中暑,宜清肺湯、柴胡天水散之類(原作宜以清肺湯,有熱加柴胡,或天水散之類,今從統旨訂正,清肺湯茲不取)。有寒,宜冷香飲子及加桂附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身體發熱、頭痛、煩躁不安、身體像被針刺一樣的症狀,則為「傷暑」,即熱氣損傷肌肉和內臟,可使用黃連解毒湯、白虎湯加柴胡、人參,以補氣為主。如果出現咳嗽、發熱、出汗不止、脈搏數快的症狀,則為「熱在肺經」,即火氣侵犯肺金,可使用清肺湯、柴胡天水散等。如果有寒氣,則可使用冷香飲子及加桂附為主。
若其人元氣素虛,因於暑熱,四肢困倦,不思飲食,此熱傷脾胃也,以清暑益氣、補中益氣湯之類主之。若脾胃不和,嘔吐不食,宜以六和湯、縮脾飲之類調之。(《醫方選要》)
瀉而發渴,四苓加黃連、乾葛。瀉而發熱,四苓加香薷、柴胡。(《統旨》)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元氣素虛,因為暑熱,四肢疲倦,不想飲食,這是暑熱損傷脾胃而引起的,可以用清暑益氣、補中益氣湯一類的藥方來治療。如果脾胃不和,嘔吐不思飲食,適合用六和湯、縮脾飲一類的藥方來調治。(《醫方選要》)
治上吐下瀉,乃濕熱內甚,故陰陽乖錯不和,治宜分利陰陽,散風行濕降火,用四苓散合六乙散,加薑汁、木瓜,或黃連香薷散合五苓散,分消上下。治身熱泄瀉,宜用柴苓湯,以退熱止瀉。治冒暑身熱小便澀,用薷苓湯。(《士林餘業》)
白話文:
治療上吐下瀉,是濕熱在體內甚者,所以陰陽不和、乖錯,治療應該分別調和陰陽,祛風行濕、清熱利尿,可以用四苓散合六乙散,加薑汁和木瓜,或黃連香薷散合五苓散,分消上下。治療身體發熱和腹瀉,應該用柴苓湯,既能退熱又能止瀉。治療中暑身熱小便不利,可以用薷苓湯。
夏月多食冷物,及過飲茶湯水濕,致傷脾胃,吐瀉霍亂,故治暑藥多用溫脾消食、滲濕利小便之藥,醫者要識此意。(《醫鑑》)
白話文:
在炎熱的夏天食用過多生冷食物,以及喝過多茶湯水類飲料,會傷及脾胃,造成嘔吐、拉肚子、霍亂等疾病。因此,治療暑熱的藥物大多使用溫暖脾胃、幫助消化、去除體內濕氣、促進小便的藥物。醫生應該要懂得這個道理。
清熱方法,孫保慶門外有酒家姓薑者,善歌唱,孫愛之,忽數日不見,使人問之,則曰病久將命絕。孫診之,遍身皆潤,兩足冷至膝下,腹滿不省人事,六脈皆小弱而急。問其所服藥,取而視之,皆陰病藥也。孫曰:此非受病重,藥能重病耳。遂用五苓散、白虎湯十餘帖,病少蘇,再服全愈。薑氏既安,詣孫謝,因請問曰:某得病劇,蒙尚藥一治而蘇,願聞治法。孫曰:汝病傷暑也,始則陽微厥而脈小無力,眾醫謂陰病,遂用陰藥,其病愈厥。予用五苓散大利小便則腹減,白虎解利邪熱則病愈。凡陰病脛冷則臂亦冷,汝今脛冷臂不冷,則非下厥上行,所以知是陽微厥也。(《醫學綱目》)
白話文:
清熱方法
孫保慶的外邊,有位姓薑的酒家,他唱歌很好,孫保慶很喜歡他。有一天,好幾天不見他,派人去問,人家說他病了很久,命在旦夕了。孫保慶去診了,全身都是潤澤的,兩隻腳冷到膝蓋以下,肚子脹,人事不省,六種脈搏都很微弱而急促。問他吃的是什麼藥,拿來一看,都是治陰證的藥物。孫保慶說:這不是病重,而是藥物太重了。於是用了五苓散、白虎湯十幾帖藥,病情稍微好了點,再繼續服用痊癒了。薑某好了以後,去拜訪孫保慶致謝,並且問道,我得病很嚴重,蒙您用一劑藥就治好了,想知道您怎麼治好的?孫保慶說,你是中暑了,一開始陽氣微弱,脈搏無力,其他醫生以為是陰證,所以用治陰證的藥物,你的病更厲害了,我用五苓散通利小便,腹脹就減輕了,用白虎湯清除邪熱,病就痊癒了。所有的陰證,小腿冷,胳膊也冷,你的小腿冷,胳膊不冷,這不是下部發病往上發展,所以我知道是陽氣微弱。 (《醫學綱目》)
汪石山治一人,年三十餘,形瘦弱,忽病上吐下瀉,水漿不入口者七日,自分死矣。汪診脈八至而數,曰:當夏而得是脈,暑邪深入也,吐瀉不納水穀,邪氣自甚也,宜以暑治。遂以人參白虎湯進半杯,良久復進一杯,覺稍安。三服後,減去石膏、知母,以人參漸次加作四五錢,黃柏、陳皮、麥冬等,隨所兼病而佐使,一月後平復。(《類按》)
白話文:
汪石山醫生治療了一位三十多歲的瘦弱病人。病人突然患上嘔吐腹瀉,一連七天都沒有吃喝東西,病人自己認為自己快要死了。汪石山診斷病人的脈象八次都是數脈,並說:在夏季出現這種脈象,說明暑邪深入體內。嘔吐腹瀉不能吃喝,這是因為體內的邪氣太盛了,應該用暑藥來治療。於是,汪石山給病人服用了半杯人參白虎湯,沒多久又給病人服用了半杯。病人感到稍微舒服一點。服用三次後,汪石山去掉了石膏和知母,逐漸增加人參的用量到四五錢,並根據病人的合併症,適當加入黃柏、陳皮、麥冬等藥物。一個月後,病人的病情痊癒了。(《類按》)
中暑忽倒,口吐白沫,將欲發狂,身如火燒,紫斑爛然者,多不可救,而予謂有一線可救者,正以其紫斑之發出也。倘不發出,則火毒內藏,必至攻心而亡。今嫌其斑雖發出,而其色純紫,則毒氣太盛,恐難化耳。(《石室秘籙》)(按:此證當於白虎、黃連解毒二方,酌宜適用為佳,原處有救斑再蘇湯,殊失冗漫,今不取。)
白話文:
中暑突然昏倒,口吐白沫,即將發狂,身體像著火一樣,紫斑遍佈,大多無法救治。但我認為還有一線生機,就在於這些紫斑的出現。如果不出紫斑,說明火毒內藏,必定會攻心而亡。現在擔憂的是雖然出了紫斑,但顏色是純紫色的,說明毒氣太盛,恐怕很難化解。(《石室祕籙》)(注:此證應以白虎湯和黃連解毒湯兩方酌情選用,效果會更好。原處有救斑再蘇湯,但太冗長,所以不採用。)
竹葉石膏湯,治伏暑,內外熱熾,煩躁大渴。(《直指》)
白話文:
竹葉石膏湯,用於治療因夏季炎熱引起的中暑,內外熱氣熾盛,煩躁不安,口渴難耐的病症。(《直指方》)
小柴胡湯,治傷暑外熱內渴,於內更加生薑為妙。(同上)
柴胡天水散。
白話文:
小柴胡湯,用於治療因暑熱而引起的口渴,此時加入生薑為佳。
柴胡(三錢),黃芩,人參(各二錢),甘草(一錢),滑石(二錢半)
白話文:
柴胡(15公克),黃芩、人參(各10公克),甘草(5公克),滑石(12.5公克)
水二鍾,竹葉十片,煎八分,食遠服。(《統旨》)
橘皮竹茹湯,治中暑痰退惡寒。(《得效方》)(按:此本於活人書。)
白話文:
取兩杯水,加入十片竹葉,煮至剩八分滿時,飯後服用。(《統旨》) 橘皮竹茹湯,用於治療中暑後痰多及感到寒冷的情況。(《得效方》)(注意:此方源於《活人書》。)
天生白虎湯,治中暑。搗西瓜汁濾去滓,灌即醒。(《錦囊》)
白話文:
天生白虎湯,這個藥方用於治療中暑。將西瓜搗汁,過濾掉渣滓,灌服,病人就會清醒。(《錦囊》)
和解諸方,神聖香薷散(出吳兢《五臟論》),治胃氣(館本有虛字),霍亂吐瀉,轉筋腹痛。
白話文:
和解諸種藥方,神聖香薷散(出自吳兢的《五臟論》),治療胃氣虛弱,霍亂嘔吐腹瀉,肌肉痙攣腹痛。
香薷穗(經霜者一兩半),新厚朴(二兩取心),川黃連(二兩),白扁豆(一兩焙)
白話文:
-
香薷穗(經霜者一兩半):
-
1.5 兩已經過霜凍的香薷尖端。
-
新厚朴(二兩取心):
-
2 兩新鮮的厚朴,去除木 сердце。
-
川黃連(二兩):
-
2 兩川黃連。
-
白扁豆(一兩焙):
-
1 兩烘焙過的扁豆。
上先用薑汁四兩,一處杵黃連、厚朴二味令細,炒成黑色,入香薷、扁豆二味,都為末,每服五錢,水一盞,酒一盞,共煎至一盅,入瓷瓶內,蠟紙封,沉入井底,候極冷,一併服二服,瀕死者亦生。京師有人賣此藥,一服三百錢,治胃氣小腹切痛。(《蘇沈》)
白話文:
首先用四兩薑汁,將黃連和厚樸兩種藥物搗碎成細末,炒至黑色,加入香薷和扁豆,也搗碎成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一盞、酒一盞,一起煎煮至一盅,裝入瓷瓶中,用蠟紙封口,沉入井底,等到藥極冷時,一次服用兩服。即使是瀕臨死亡的人也能夠起死回生。京城有人出售這種藥,一服三百錢,可以治療胃氣導致的小腹劇烈疼痛。
(《活人書》香薷散,去白扁豆。分兩同。本方曰:一方有白扁豆,尤良。)(按:《活人書》全取《傳家秘寶》,彼曰:一方更有白扁豆苗一兩半。)上搗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酒半盞,同煎至七分去滓,用新汲水頻頻浸換,令極冷,頓服之,藥冷則效速也。仍煎服時不得犯鐵器,慢火煎之。
白話文:
《活人書》中提到的香薷散,要去除白扁豆。兩種成分的用量相同。本方中加了白扁豆,效果尤其好。(額外補充:《活人書》所記載的內容全部取自《傳家祕寶》一書,其中提到另一種配方中還加入了白扁豆苗半兩。)將藥材搗碎成粗末,每次取三錢,加入一杯水和半杯酒一起煎煮,煮至七分去渣,然後用剛取來的冷水反覆浸泡更換藥湯,使其變得很涼,一次喝下,藥冷得快,效果就快。煎煮藥湯時不能接觸鐵器,並用小火慢煎。
《和劑》去黃連。(服法稍與《蘇沈》同。)(《易簡方》曰:今人往往讀香薷飲之證,才見霍亂,遽爾投之。殊不知夏月伏陰在內,食生冷以致霍亂,豈宜投以浸冷之藥。故合先治中脘,方以香薷散解其煩躁,不可不知。)又香薷湯,去黃連,加甘草、茯神,為細末,每服二錢,沸湯點服,入鹽點服亦得,不拘時候。
白話文:
《和劑》方中去除黃連。(服用方法略同於《蘇沈』方。)《易簡方》說:現在的人,往往看到香薷飲的藥方,很快就將它拿來治療霍亂,這是錯誤的。夏天有很多潛伏的陰寒之氣,如果飲食生冷就會引起霍亂。不能使用具有使身體變冷的藥物,所以一定要先治療中脘,然後纔可以服用香薷散來治療煩躁不安的症狀。香薷湯中去除黃連,加入甘草、茯苓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2錢,用沸水點服,也可以在水裡加鹽後服下,不限服用時間。
《楊氏》水沉散,治伏暑傷冷,於香薷湯中加丁香(用茯苓),每服三錢,水一盞,入好酒半盞,同煎至一盞,水中沉冷服,不拘時候。
縮脾飲,解伏熱,除煩渴,消暑毒,止吐利。
白話文:
出自《楊氏》的水沉散,適用於暑伏期間受寒感冒。在香薷湯中加入丁香(用茯苓來製做),每次服用三錢,水一碗,加入半碗好酒,一起煎煮至一碗的量,在水中冷卻後服用,不限時間。
白扁豆(去皮炒),乾葛(銼各二兩),草果(煨去皮),烏梅肉(淨),縮砂仁,甘草(炙各四兩)
白話文:
白扁豆(去掉外皮,炒熟),乾葛(切碎,各取二兩),草果(先烤過,去掉外皮),烏梅的果肉(淨),縮砂仁,甘草(先烤過各取四兩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大碗,煎八分去滓,以水沉冷服,以解煩,或欲熱欲溫,並任意服,代熟水飲之極妙。(《和劑》)(《醫方考》曰:夏月伏熱,為酒食所傷者,此方主之。)《易簡》增損縮脾飲,用草果、烏梅、甘草三味,曰一方云云(與本方同),老人加附子。《楊氏》於本方加生薑。《直指》香薷縮脾飲,於本方加香薷。
六和湯,治冒暑伏熱煩悶,或成痢疾,中酒煩渴畏食。
白話文:
在上顎的部位含服,每次四錢,加一大碗水,煎到八分去渣,加冷水服用,可以解除煩躁。如果想要熱飲或溫飲,也都可以隨意服用,代替煮過的水來飲用非常好。(《和劑》)(《醫方考》說:夏天伏熱,那些因為飲酒吃肉食物而受傷的人,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。)《易簡》加減縮脾飲,用草果、烏梅、甘草三種藥材,說一方如何如何(和這個方子相同),老人服用加附子。《楊氏》在這個方子裡加生薑。《直指》香薷縮脾飲,在這個方子裡加香薷。
縮砂仁,半夏(湯炮七次),杏仁(去皮尖),人參,甘草(炙各一兩),赤茯苓(去皮),藿香葉(拂去塵),白扁豆(薑汁略炒),木瓜(各二兩),香薷,厚朴(薑汁製各四兩)
白話文:
縮砂仁、半夏(用熱水煮過七次)、杏仁(去皮和尖端)、人參、甘草(各炙一兩)、赤茯苓(去皮)、藿香葉(拂去灰塵)、白扁豆(用薑汁稍微炒過)、木瓜(各二兩)、香薷、厚朴(用薑汁製備,各四兩)
上銼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三片,棗子一枚,煎至八分去滓,不拘時候服。(《和劑》)
枇杷葉散,治冒暑伏熱,引飲過多,脾胃傷冷,飲食不化。
白話文:
上銼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碗半,加入生薑三片,棗子一枚,煎煮至剩八分滿後濾去渣滓,不限時服用。(出自《和劑》) 枇杷葉散,用於治療因暑熱所引起的頭暈,以及飲水過多、脾胃受寒、食物消化不良的情況。
麥門冬(湯洗去心焙),白茅根,乾木瓜,甘草(炙各一兩)枇杷葉(去毛淨炙),陳橘皮(去白),丁香(各半兩),香薷(三分),厚朴(去粗皮塗薑汁炙四兩)
白話文:
麥門冬(用沸水洗淨,去掉心後烘烤)、白茅根、幹木瓜、甘草(各取一兩,炙烤)、枇杷葉(去除細毛,洗淨後烘烤)、陳橘皮(去除白色表皮)、丁香(各取半兩)、香薷(取三分)、厚朴(去除粗糙的外皮,塗上薑汁烘烤,取四兩)
上件藥,搗羅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入生薑二片,煎至七分盞,去滓溫服,溫水調下亦得。(《和劑》)《雞峰》小枇杷葉散,於本方去厚朴。
白話文:
將上列藥材搗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杯水煎煮,加入兩片生薑,煎至七分,去掉渣滓溫熱服用,或用溫水調服也可以。(《和劑》)《雞峯》小枇杷葉散,在這個方子中去掉了厚朴。
滲利諸方,五苓散,治傷暑煩渴,引飲無度。(《三因》)小便赤澀,心下水氣。(《直指》)蓋夏月伏陰在內,腸胃冷滑,易於傷動,暑毒一入,遍於五臟六腑,為病最急。夏月小有感冒,無問風寒暑濕,頭痛寒熱,煩躁昏悶,霍亂瘧痢,皆當先服五苓散,然後隨證以他藥主之。其實豬苓、茯苓利水道,白朮、肉桂有實表之功,若用以治病,無有不愈。(《簡易》)大便水瀉,小便不利,加車前子末煎服,不宜過多。(《淡寮》)
白話文:
通利各種淤塞的方劑
五苓散,治療因傷暑引起的煩渴症,和飲水無度的症狀。(《三因》)小便赤澀疼痛、心下積水。(《直指》)夏季伏陰在內,腸胃寒冷滑動,容易受到傷害,暑毒一入,遍及五臟六腑,是發病最急的病症。夏季如果有小感冒,無論是風寒暑濕,頭痛、發熱、煩躁、昏悶、霍亂、瘧疾、痢疾,都應先服用五苓散,然後根據症狀,再用其他藥物治療。其實豬苓、茯苓有利水的作用,白朮、肉桂具有增強抵抗力的功效,如果用來治療疾病,沒有不痊癒的。(《簡易》)大便水瀉,小便不利,加入車前子末煎服,不宜過多。(《淡寮》)
辰砂五苓散,如中暑發渴,小便赤澀,用新汲水調下。(《和劑》)(此方繫於五苓散加辰砂,既拈於《傷寒廣要》中,茲不贅。)
春澤湯,即五苓散加人參一錢。(《證治方》)
春澤湯,治伏暑發熱,煩渴引飲,小便不利。
白話文:
辰砂五苓散:
若中暑發渴,小便赤澀者,用新汲水調服。
註解:
此方是五苓散加上辰砂而成。辰砂是硃砂,味甘、性寒,具有清熱涼血、鎮驚安神的作用。五苓散是中醫方劑名,由豬苓、澤瀉、茯苓、桂皮和甘草五味中藥組成,具有利尿消腫、清熱解毒的作用。
澤瀉(三錢),豬苓(二錢),茯苓(二錢),白朮(二錢),桂心(一錢)人參(一錢半),柴胡(一錢),麥門冬(一錢半),渴甚,去桂,加五味子、黃連各二錢。
上㕮咀,每服七錢,水一鍾半,燈心二十莖,煎一鍾,食遠服。(《奇效》)
白話文:
澤瀉(三錢)、豬苓(二錢)、茯苓(二錢)、白朮(二錢)、桂心(一錢)、人參(一錢半)、柴胡(一錢)、麥門冬(一錢半),如果口渴特別嚴重,去掉桂心,加五味子、黃連各二錢。
六味香薷湯,治卒中暑熱,左脈虛弱,煩悶旋暈,欲嘔不嘔,怠情乏力,或發熱自汗,小便赤澀,或腹脹自利者。
香薷,乾葛(各二兩),白朮,赤茯苓,澤瀉,桂心(各一兩)
白話文:
六味香薷湯,可以治療中暑發熱,左邊脈象虛弱,煩躁悶熱,頭暈目眩,想吐又吐不出來,身體疲倦無力,或者發燒自汗,小便赤紅澀痛,或者腹脹腹瀉。
上件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薑五片,烏梅一個,煎至一盞服。一方治尊年人胃氣不和,因中暑吐利旋暈,本方加草果。生附各□兩,兩倍生薑煎。一方吐痰厥逆,不省人事,本方加半夏三兩,倍生薑煎服,仍灸氣海一穴。(《續易簡方脈論》)
香茹四苓散,治暑瀉。
白話文:
上面的這個藥方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杯半的水,加上五片薑和一個烏梅,熬製成一杯即可服用。還有一個藥方,用來治療老年人的胃氣不和,因中暑而吐、拉肚子、頭暈目眩的症狀。這個藥方可以加上草果、生附子各二兩、生薑加倍煎服。另外還有一個藥方,用於治療吐痰、昏厥倒地、人事不醒的情況。這個藥方可以加上半夏三兩,生薑加倍煎服,同時在氣海穴處進行艾灸。
香薷(三錢),白扁豆(炒三錢),厚朴(薑炒二錢),白朮(土炒一錢)白茯苓(一錢),木通(一錢),滑石(一錢)
白話文:
香薷(三錢):具有疏風解表、利尿消腫的作用。
白扁豆(炒三錢):具有益氣健脾、止瀉利尿的作用。
厚朴(薑炒二錢):具有溫中散寒、行氣化痰的作用。
白朮(土炒一錢):具有健脾益氣、燥濕化痰的作用。
白茯苓(一錢):具有益氣健脾、補肺生津的作用。
木通(一錢):具有利尿通淋、清熱解毒的作用。
滑石(一錢):具有清熱利濕、滋陰潤燥的作用。
內熱,加薑炒黃連一錢。(《集驗良方》)《養生四要》豬苓湯,治人於夏月,在烈日之中,奔走勞役得病,於本方去木通、滑石,加炙甘、豬苓、澤瀉。(宜與《泄瀉門》相參。)
白話文:
內熱,再加入炒黃連一錢。(出自《集驗良方》)《養生四要》豬苓湯,治人於夏月,在烈日之下,奔走勞役得病,於本方去除木通、滑石,加入炙甘、豬苓、澤瀉。(宜與《泄瀉門》參考對照。)
益元散(一名天水散,一名太白散),解中暑。
滑石(六兩白膩好者),甘草(一兩)
白話文:
益元散(別名天水散、太白散),治療中暑。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蜜少許,溫水調下,或無蜜亦可,無時日三服。或欲冷飲者,新井泉水調下亦得。(《直格》)《元戎》名六一散。《奇效》辰砂益原散,治伏暑煩渴引飲,小便不利,心神恍惚,於本方加辰砂三錢。
白話文:
上藥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。加少許蜂蜜,用溫水調服,或者不加蜂蜜也可以,每天服用三次,時間不限。如果你想喝冷飲,可以用新井的泉水調服。
《元戎》一書中將此方命名為六一散。《奇效》一書中命名為辰砂益原散,用於治療因暑熱引起的煩渴引飲、小便不利、心神恍惚的症狀,在此方中加入三錢辰砂。
桂苓甘露散(一名桂苓白朮散),治冒暑,濕熱內甚,或吐瀉煩渴,或小便赤澀。(《節錄》)
白話文:
桂苓甘露散(又名桂苓白朮散),用來治療夏季中暑、濕熱在體內很重,或有嘔吐、腹瀉、煩渴,或小便赤黃疼痛的症狀。(《節錄》)
桂(半兩),茯苓,白朮(各半兩),甘草(炙),澤瀉,石膏,寒水石(各一兩),滑石(二兩制如前)
白話文:
桂皮(半兩),茯苓、白朮(各半兩),炙甘草、澤瀉、石膏、寒水石(各一兩),滑石(二兩,研成粉末)
上為極細末,熱湯調下三錢,欲冷飲者,新水調下,或生薑湯調下尤良,小兒服一錢。(《直格》)《宣明論》有豬苓。(按:此方系五苓散、甘露散、益元散三方相合者。甘露散本出《小兒直訣》,用石膏、寒水石、甘草三味,治傷熱吐瀉黃瘦。而《全嬰方論》,用治小兒中暑昏迷,煩渴不止,心躁體熱頭疼,或伏熱吐瀉。)
白話文:
將細緻的藥粉末放在熱湯中,攪拌到三錢的量,想喝冷一點的人,可以用乾淨的水來攪拌,或者用生薑湯來攪拌,效果尤其好。小兒服用時,只需一錢分量即可。(出自《直格》)《宣明論》中也有豬苓。(備註:這個方劑是五苓散、甘露散、益元散三種方劑合併而成。甘露散原本出自《小兒直訣》,使用石膏、寒水石、甘草三味藥材,治療因傷熱而引起的吐瀉黃瘦。而《全嬰方論》則是用來治療小兒中暑昏迷、煩渴不止、心躁體熱頭疼,或伏熱吐瀉。)
滋補方法(長夏濕熱、注夏),問:脈弦細芤遲,當用何藥?答曰:海藏黃耆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滋補方法 (長夏濕熱,炎熱的夏天),問:脈搏弦細、軟弱無力、遲緩,應服用什麼藥物?答曰:使用海藏黃耆湯來治療。
人參,黃耆,白朮,茯苓,芍藥,甘草(各等分)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大盞,生薑三片,煎至六分,去滓溫服。(《元戎》)
白話文:
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芍藥、甘草(各用相同的份量) 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大杯,加入生薑三片,煎煮至剩六分滿,濾去藥渣後溫服。(出自《元戎》)
時當長夏,濕熱大勝,蒸蒸而熾。人感之,多四肢困倦,精神短少,懶於動作,胸滿氣促,肢節沉痛,或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,心下膨痞,小便黃而少,大便溏而頻,或痢出黃糜,或如泔色,或渴或不渴,不思飲食,自汗體重,或汗少者,血先病而氣不病也。其脈中得洪緩,若濕氣相搏,必加之以遲,遲則病雖互換少差,其天暑濕令則一也。
宜以清燥之劑治之,名之曰清暑益氣湯主之。
清暑益氣湯。
白話文:
在炎熱的夏季,濕熱之氣特別盛行,蒸騰而強烈。人們受到濕熱之氣的影響,往往會感到四肢睏倦、精神不振、懶於活動、胸悶氣促、肢體沉重疼痛,或者氣喘吁吁、身體發熱煩躁、心下脹滿、小便黃少、大便溏瀉頻繁,或者痢疾排出黃色粘液,或者大便如泔水樣,或者口渴或者不渴,不想吃東西,自汗體重,或者汗少的人,血先出現病症而氣不出現病症。他們脈搏洪緩,如果濕氣相搏,脈搏還會加上遲緩,脈搏遲緩的話,病情雖然互相轉換而略有緩解,但天暑濕熱的病因是一樣的。
黃耆(汗少者減五分),蒼朮(泔浸去皮以上各一錢五分),升麻(一錢),人參(去蘆),白朮,橘皮,神麯(炒),澤瀉(以上各五分),甘草(炙),黃柏(酒浸),當歸身,麥門冬(去心),青皮(去白),葛根(以上各三分),五味子(九個)
白話文:
-
黃耆(如果出汗少的人減少五分)
-
蒼朮(用泔水浸泡後去除表皮,以上每種一錢五分)
-
升麻(一錢)
-
人參(去除蘆頭)
-
白朮
-
橘皮
-
神麯(炒過)
-
澤瀉(以上每種五分)
-
甘草(炙過)
-
黃柏(用酒浸泡)
-
當歸身
-
麥門冬(去除中心)
-
青皮(去除白色部分)
-
葛根(以上每種三分)
-
五味子(九顆)
上㕮咀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食遠。(《內外傷辨》)《明醫雜著》:夏月傷暑,發熱汗大泄,無氣力,脈虛細而遲,此暑傷元氣也。於本方去蒼朮、升麻、神麯、澤瀉、當歸、青皮、葛根、五味子,加黃連、芍藥、茯苓、香薷、知母。(更有一方,今省。)
近制清暑益氣湯。
白話文:
取上方藥物,製成一劑湯藥,加入兩杯水,煎至剩下一杯,去掉渣滓,稍稍加熱服用。(《內外傷辨》)《明醫雜著》記載:在炎熱的夏季,因酷暑而受傷,出現發熱、大汗淋漓、無力、脈搏虛弱細微而緩慢的情況,這是暑氣傷及元氣所造成的。在原有方劑中去掉蒼朮、升麻、神麯、澤瀉、當歸、青皮、葛根、五味子,加入黃連、芍藥、茯苓、香薷、知母。(還有一種方劑,現在簡化了。)
人參,白朮,麥門冬,五味子,陳皮,甘草(炙),黃柏(炒),黃耆(蜜炙),當歸身,隨人加減,薑棗煎。(《六要》)
人參益氣湯,治兩手指麻木,四肢困倦怠情,乃熱傷元氣也。
白話文:
人參、白朮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陳皮、甘草(烘烤過)、黃柏(炒過)、黃耆(蜜水烘烤過)、當歸身,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增減藥材,加入薑和棗,一起煎煮。(出自《六要》)
黃耆(八錢),生甘草,人參(各五錢),白芍藥(三錢),柴胡(二錢五分),炙甘草,升麻(各二錢),五味子(一百四十個)
白話文:
-
黃耆:8錢
-
生甘草:5錢
-
人參:5錢
-
白芍藥:3錢
-
柴胡:2錢5分
-
炙甘草:2錢
-
升麻:2錢
-
五味子:140個
上㕮咀,分作四服,每服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食遠服。(《蘭室》)(按:《寶鑑》治傷濕過汗亡陽,人參益氣湯,系補中益氣湯加黃柏、白芍,名同而方異。)
白話文:
上等的木香,分成四次服用,每次用二茶杯的水煎煮至剩下一茶杯,去渣後趁熱服下,間隔一段時間再服用。(《蘭室》)(按:《寶鑑》中治療暑濕過汗亡陽的人參益氣湯,是補中益氣湯加黃柏、白芍,名稱相同但方劑不同。)
注夏,屬陰虛,元氣不足,夏初春末,頭疼腳軟,食少體熱者是,宜補中益氣湯,去柴胡、升麻,加炒柏、白芍藥,又或用生脈散。(《丹溪》)
白話文:
夏季,屬於陰虛,元氣不足,夏季開始春末,出現頭痛腳軟,飲食量少、身體發熱的是,宜服用補中益氣湯,除去柴胡、升麻,加入炒柏子、白芍藥,又或是服用生脈散。(《丹溪》)
聖人立法,夏月宜補者,補天真元氣,非補熱火也,夏食寒者是也。故以人參之甘補氣,麥門冬苦寒瀉熱補水之源,五味子之酸清肅燥金,名曰生脈散。孫真人云:五月常服五味子,以補五臟之氣。亦此意也。(《內外傷辨》)(《格致餘論》曰,孫真人制生脈散,令人夏月服之。按。真人書無生脈散方,蓋朱氏誤臆東垣此語也。)
白話文:
聖人訂立的養生法則,在夏天最適合進補,補的不是熱火,而是補天生的元氣。夏天吃寒涼的食物,就是補天真元氣。所以用人參的甘味來補氣,麥門冬的苦寒來瀉熱補水之源,五味子的酸味來清肅燥金,這個方子叫做生脈散。孫真人說:五月經常服用五味子,可以補益五臟之氣。也是這個意思。 (《格致餘論》上說,孫真人配製了生脈散,讓人們在夏天服用。按:真人書中沒有生脈散的方子,可能是朱氏誤解了東垣的話。)
生脈散。
人參,五味子,麥門冬(各等分)
上細切水煎,夏月時時代熟水飲之。東垣曰:夏月服牛脈散,加黃耆、甘草,令人氣力湧出。(《正傳》)
生脈散,滋生精氣,培養真元,補心潤肺。
人參,麥門冬(各三分),五味子(十五粒),加白朮(二兩)
白話文:
生脈散。 人參、五味子、麥門冬(各用相同的份量) 以上藥材細切後用水煎煮,夏天可以代替開水來飲用。李東垣說過:夏天服用生脈散時,加入黃耆和甘草,能使人氣力充盈。(出自《正傳》) 生脈散,能滋養精氣,培養真元,補充心臟和潤澤肺部。 人參、麥門冬(各用三分),五味子(十五粒),再加上白朮(二兩)。
上劑水煎,不拘時服,渣再煎則可充百茶湯。(《回春》)五六月體弱氣衰,精神不足,煩熱懶食,以生脈散主之。(《原病集》)《方考》生脈散加香薷,治人本陰虛,復途遇暑,飢困勞倦,暴僕昏絕。
白話文:
上一個藥方是水煎劑,不論什麼時候服用都可以,藥渣再煎一次可以當成日常飲用的茶湯。(《回春》)在五、六月,身體虛弱、氣血不足,精神不濟、煩躁不想吃東西,可以用生脈散來治療。(《原病集》)《方考》中的生脈散,如果加上香薷,可以治療陰虛體質的人,在夏天又遭遇暑熱,飢餓疲倦勞累,突然昏倒昏迷的情況。
有因冒暑,吐極胃虛,百藥不入,粒米不下,入口即吐,病甚危篤。急用人參一錢,黃連五分,薑汁炒焦糯米一撮,水一鍾,煎一小酒盞,候冷用茶匙徐徐潤下,少頃再入一匙,得入數匙不吐,盡一小盞,便可投藥食矣。(《醫貫》)
白話文:
一位因為在酷暑中受涼而嘔吐導致胃部虛弱,各種藥物都吃不下去,連米飯也吃不下去,只要進入口中就會吐出來,病情非常危險危急。緊急使用人參一錢、黃連五分、用薑汁炒焦的糯米一撮、水一碗,煎成一小酒杯的藥,等涼了之後用茶匙徐徐倒入口中,一會兒再倒入一匙,能夠倒入數匙不吐出來,喝完一小酒杯就可以吃藥和進食了。(出自《醫貫》)
中暑,循衣摸床,以手撮空,本是死症,然而可救者,以暑氣之在心,解心中之熱,則五臟即有生氣。方用獨參湯三兩,加黃連三錢灌之,而循衣摸床撮空等症遽止者即生,蓋人參救心氣之絕,而黃連散心中之火,火散氣回,其生也必矣。(《石室秘籙》)
白話文:
中暑時,患者會沿著衣服摸著牀,以手抓住虛空,這是死亡的徵兆。然而,仍可以救治。由於暑氣在心中,所以要解心中之熱,五臟纔有生氣。可以使用獨參湯三錢,再加上黃連三錢灌服,那麼那些沿著衣服摸著牀、抓住虛空的症狀就會立刻停止,病人就生還了。這是因為人參可以救回已經絕滅的心氣,而黃連可以驅散心中的火氣,火氣散開了,元氣就回來了,病人自然就生還了。(《石室祕籙》)
元氣空虛,暑邪直中,即時昏悶,汗出如雨,脈脫而渴,身雖有大熱,不可用清暑等藥,急用大劑參麥湯,破格挽回。(《醫約》)
白話文:
元氣虛弱,暑熱邪氣直接侵襲,就會出現昏悶,汗出如雨,脈搏不穩定並且口渴,身體雖然有高熱,但不能服用清暑的藥物,應急用大劑量的參麥湯,才能輓救病情。(《醫約》)
溫中方法,大順散,治冒暑伏熱,引飲過多,脾胃受濕,水穀不分,清濁相干,陰陽氣逆,霍亂嘔吐,臟腑不調。
甘草(三十斤銼寸長),乾薑,杏仁(去皮尖),肉桂(去粗皮各四斤)
白話文:
溫中藥物的方法,有「大順散」,用於治療在炎熱的夏天伏著休息,喝了過多的冷飲,脾胃受了濕氣,不能分別清濁,亂七八糟,陰陽元氣倒錯,出現霍亂、嘔吐、臟腑器官不能正常運作的症狀。
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,及八分黃熟,次入乾薑同炒,令薑裂,次入杏仁,又同炒,候杏仁不作聲為度,用篩隔淨後,入肉桂一處搗羅為散、每服二錢,水一中盞,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,如煩躁,井花水調下,不拘時候,以沸湯點服亦得。(《和劑》)此方非治暑,乃治暑月飲冷受傷之脾胃爾。(《醫方考》)
白話文:
先用白砂將甘草炒至八分黃熟,然後加入乾薑一起炒,炒到乾薑裂開,再加入杏仁,一起炒至杏仁不再爆裂的程度,用篩子過濾乾淨後,將肉桂一起搗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水一中盞,煎至七分,去渣後溫服,如果感到煩躁,可用井花水調和服用,不受時間限制,也可以用沸湯沖泡後服用。(《和劑》)此方不是用來治療暑熱,而是用來治療暑月飲冷所傷的脾胃。(《醫方考》)
冷香飲子,治老人虛人伏暑煩躁,引飲無度,噁心疲倦,服涼藥不得者。
草果仁(三兩),附子(炮去皮臍),橘紅(各一兩),甘草(炙半兩)
上㕮咀,每服一兩,水二碗,生薑十片,煎至半碗,去滓沉冷,旋旋服,不拘時候。(《濟生》)
白話文:
冷香飲子,用於治療老年人或虛弱人士因暑熱引起的煩躁不安,飲水量大增,感到惡心且疲倦,服用涼性藥物無效的情況。 成分包括:草果仁三兩,炮製去皮的附子,橘紅各一兩,炙甘草半兩。 以上材料切碎,每次使用一兩,加兩碗水,加入十片生薑,煎煮至剩半碗,濾去渣滓,待冷卻後慢慢服用,不論時間。出自《濟生》。
夏月因暑致病,而醫有不知伏陰,誤投寒劑,以致吐瀉腹痛,或外熱內寒,煩躁多渴,狀若傷寒,但察其脈微神困,便是陰盛格陽之證,速宜溫藥以救其內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在炎熱的夏季,因暑熱而患病,但有些醫生卻不知道內有伏陰,錯誤地投以寒涼的藥物,導致患者出現嘔吐、腹痛,或外熱內寒、煩躁口渴,症狀與傷寒相似。但仔細觀察患者的脈象微弱、精神睏倦,這就是陰盛格陽的症狀,應該儘快用溫熱藥物來治療內部的寒涼之氣。
夏月既傷暑熱,復傷生冷,外熱內寒者,當專以內寒為主,有滯者清其滯,無滯者益其氣,但溫中理脾,脾氣既復而暑無不退也。(同上)
白話文:
夏天既遭受暑熱的傷害,又遭受冷食的傷害,外熱內寒的,應當專以內寒為主,有淤滯的,清除淤滯,沒有淤滯的,補充元氣,只要溫暖脾臟,調理脾臟功能,脾胃功能恢復後,暑熱自然也會消退。(出自《太平聖惠方》)
卒倒證治,夏月炎熱,人冒涉途路,熱毒入內,與五臟相併,客邪熾盛,或郁瘀不宣,致陰氣卒絕,陽氣暴壅,經絡不通,故奄然悶絕,謂之暍。然此乃外邪所擊,真藏未壞,若便遇治救,氣宣則蘇。夫熱暍不可得冷,得冷便死。此謂外卒以冷觸,其熱蘊積於內,不得宣發故也。(《病源論》)
白話文:
中暑症狀和治療
夏天天氣炎熱,人們在路途上行走,容易被熱毒侵襲內臟,邪氣熾盛,或鬱結不宣,導致陰氣突然衰竭,陽氣暴漲,經絡不通暢,所以突然悶絕,稱為中暑。然而,這只是外邪的侵襲,真元還沒有受到損害,如果及時治療,氣機宣通,就能甦醒。中暑時不能用冷的物品治療,否則容易死亡。這是因為外邪被寒冷觸動,熱毒積聚在體內,無法宣發出來的緣故。(《病源論》)
治熱暍方,可飲熱湯,亦可內少乾薑、橘皮、甘草煮飲之,稍稍咽,勿頓使飽,但以熱土及熬灰土壅臍上佳。(《千金》)
白話文:
治療中暑的方法,可以喝熱湯,也可以放少許乾薑、橘皮、甘草煮水喝,慢慢喝,不要一次喝太多,用熱土或者熬過的灰土蓋在肚臍上效果最好。
又方,濃煮蓼,取汁三升,飲之即愈,不瘥更灌。
又方,張死人口令通,以暖湯徐徐灌口中,小舉死人頭,令湯入腹,須臾即蘇。
又方,使人噓其心令暖,易人為之。(並同上)
治中暍死,心下猶暖,起死方。
白話文:
另一個方法,將蓼草濃煎,取三升的汁液,喝下去就會好,如果沒有好轉再灌一次。 另一個方法,將死者嘴巴打開讓氣流通,慢慢用溫水灌入口中,稍微抬高死者的頭部,使水流入腹部,不久就會甦醒。 另一個方法,讓人對著死者的心臟部位呵氣使其變暖,輪流換人操作。(以上方法皆同) 治療因中暑而死,心口仍溫暖的復活方法。
上令病者仰面臥,取溫水不住手澆淋臍中,次以童子小便合生地黃汁灌之自活。禁與冷水,只與溫熟水飲之。(《中藏經》)
治暑暍,逡巡悶絕不救者。
道上熱土,大蒜
白話文:
將病人仰臥,然後以溫水不住地澆淋肚臍,然後再灌入小孩的尿液和生地黃汁,病人就能活過來。禁止喝冷水,只能喝溫開水。(《中藏經》)
上略等多少,爛研,冷水和,去滓飲之,即瘥。此方在徐州沛縣城門上,板書揭之,不知何人所施也。(《蘇沈》)
中熱暍不省方。
大蒜(不拘多少去皮搗爛)
上一味,用新水調勻灌之。(《聖濟》)
白話文:
研碎上面所說的藥物劑量,加水攪拌使藥物溶於冷水,過濾掉渣滓服下,就會痊癒。這個方子貼在徐州沛縣城門上,上面寫著木板書寫的方子,不知道是誰施放的。
中暑悶倒,急扶在陰涼處,切不可與冷,當以布巾衣物等,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,續以湯淋布上,令徹臍腹暖,即漸醒。如倉卒無湯處,掬道上熱土於臍上,仍撥開作窩子,令人更溺於其中以代湯。續與解暑毒藥,如白虎、竹葉石膏湯。凡覺中暑,急嚼生薑一大塊,冷水送下。
白話文:
中暑昏倒的時候,要趕緊將人扶到陰涼的地方,注意不要讓患著著涼。要用布巾或衣物蘸取熱水敷在肚臍中和氣海穴上,並繼續在布上淋熱水,使肚臍和腹部感到溫暖。這樣,患者就會慢慢甦醒。如果臨時找不到熱水,可以用手掬取路上的熱土敷在肚臍上,並用手撥開熱土,在其中挖一個小坑,讓人小便在裡面,以代替熱水。然後再給患者服用解暑祛毒的藥物,如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等。凡是感到中暑時,應立即嚼一大塊生薑,然後喝冷水送服。
如已迷悶,嚼大蒜一大瓣,冷水送下。如不能嚼,即用水研灌之,立醒。(《易簡方》此下曰:仍以蒜少許置鼻中,氣透即蘇。)路中倉卒無水渴甚,急嚼生蔥二寸許,津同咽,可抵飲水二升。(《三因》)
白話文:
如果已經神志不清昏迷,嚼一大瓣大蒜,用冷水送服。如果不能嚼,就用水研碎灌服,就能立即清醒。(《易簡方》後面接著說:仍然拿一點蒜放在鼻孔裡,氣能通透就能甦醒。)在路上突然口渴,急著嚼二寸左右的小蔥,連同它產生的唾液一起吞嚥,就能抵得上喝二升水。(《三因》)
曾有客人中暑迷悶,四肢厥逆,冷汗如雨,裸形欲投水中,口吻涎沫流溢,此中暑已深,陰陽離絕難除。(《要訣》)蘇後為醫者過投冷劑,致吐利不止,外熱內寒,煩躁多渴,甚欲裸形,狀如傷寒陰盛隔陽,當用溫藥,香薷飲加附子浸冷服。渴者縮脾飲加附子,亦浸冷服。(同上)
白話文:
曾有患者中暑昏迷煩悶,四肢冰冷,冷汗如雨,赤裸著身體想要投水,口中涎沫流溢,這種中暑已經很嚴重了,陰陽離絕很難消除。(《要訣》)蘇後醫生曾經給患者服用過量的寒涼藥物,導致患者嘔吐腹瀉不止,體表發熱內裡發寒,煩躁口渴,甚至想赤裸著身體,症狀類似於傷寒陰盛隔陽。此時應當服用溫熱藥物,可以用香薷飲加附子浸泡後服用。口渴的患者可以服用縮脾飲加附子,同樣浸泡後服用。(同上)
暑風,近來江浙之間中暑,多有搐搦不省人事者,屢見之矣,醫經之所不載。診其脈浮而虛,蓋浮則為風,虛則為暑,此中暑而又傷風,故有是證,俗命名謂之暑風。若作驚癇治之,多致不救。倉卒之際,宜以溫熟水,化蘇合香丸灌之,俟其稍蘇,卻以黃連香薷散加羌活煎服,作效者多矣。(《濟生》)
白話文:
暑風,最近在江浙一帶,中暑症狀很多,抽搐昏迷的患者,屢見不鮮,這是醫書上沒有記載過的。診視脈象,浮而虛,因為浮主風,虛主暑,這是中暑又兼傷風,所以有這樣的症狀,俗稱為暑風。如果作為驚癇來治療,往往會導致死亡。倉促之際,可以用溫熟水化蘇合香丸灌服,等病人稍蘇醒後,再用黃連香薷散加羌活煎服,效果很好。
疑似證,夏月出汗太過,則津液傷,筋骨失養,或痛或渴,不可便作暑治。即卒倒不省,亦有氣鬱生痰而厥者,有勞役色欲並傷而厥者,有食滯太陰清濁痞膈而厥者,豈可盡作暑症。如果沖斥道途,勞役而中,身熱脈虛,方可以暑風、暑厥治之。(《六要》)(據《匯補》訂正錄)
白話文:
模擬症狀,夏季出汗過多,則津液受損,筋骨得不到滋養,就可能會出現疼痛或口渴,這時不能簡單地做為暑症來治療。像突然昏倒不省人事,也可能是氣鬱生痰導致的厥證,或者勞累色慾過度而導致的厥證,或者食物滯留太陰清濁痞膈而導致的厥證。怎麼能都當做是暑症來治療呢?如果衝撞了道路,勞累而中暑,身體發熱脈搏虛弱,那才能用暑風、暑厥來治療。(《六要》)(根據《匯補》訂正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