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外因類 (58)
外因類 (58)
1. 痙
大豆(五升),清酒(一斗)
上二味,以鐵鐺猛火熬豆,令極熱焦煙出,以酒沃之,去滓服一升,日夜數過。服之盡,更合,小汗則愈。一以去風,二則消血結。(《千金》)崔氏云:如中風口噤,加雞屎白二升和豆熬更佳。(《外臺》)(更有類方數首,不錄。)《指迷方》荊芥豆淋酒,治風痓。荊芥穗四兩,大豆半升炒令煙出,好酒一升沃之,去豆不用。
上用水三升,並酒同煮至一盅,去滓溫服。(《十便》)
療產後中風口噤,牙關緊急,手足瘈瘲,如角弓狀,愈風散。亦治血暈,四肢強直,不省人事,或築心眼倒,吐瀉欲死。(出《華佗方》,《百問》、《經驗》、《產寶》、《陳氏》、《本事》同。)
荊芥(略焙為末)
上每服三錢,豆淋酒調下,用童子小便亦可,其效如神。口噤者灌,齒斷噤者吹鼻中,皆效。(《婦人良方》)
廬江劉寶治痓良方,歸荊湯,治風痓昏迷,吐沫抽掣。脊背強直,產後中痓通用。
當歸,荊芥穗
上等分末之,每二錢,水一盞,酒少許,煎七分灌下。如牙緊,用銅匙斡,以雞羽蘸藥入口。或用童尿調下,或以芎藭代當歸亦妙。(《直指》)(按:以上四方,考其證候,並似剛痙之治。)
婦人新產之後,忽然手足牽搐,口眼喎斜,頭搖項強,甚則角弓反張,人以為產後驚風,誰知是亡血過多而成痙乎。方用救產止痙湯,人參五錢,當歸一兩,川芎三錢,荊芥炒黑一錢,水煎服。一劑病輕,二劑又輕,三劑全愈。(《辨證錄》)(按:此蓋屬柔痙。)
血虛之人發痓,或反張,或隻手足搐搦,或但左手足動搖,以大秦艽湯主之。(《原病集》)(方見《中風》中,此亦柔痓之屬)
斂液諸方,桂枝加附子湯,痓之見證,雖又甚焉,亦理之相似者也。(《溯源集》)
芍藥甘草附子湯,治瘡家發汗成痙。(《醫通》)(按:此與破傷風不同。)
人參建中湯,治痙證多汗者,即小建中湯加人參二兩。(《景岳》)
攻裡方,治傷寒剛痓,壯熱頭痛,筋脈不能舒展,犀角大黃散方。
犀角(鎊),大黃(銼炒各一兩),芎藭(半兩),石膏(二兩),牛黃(研半分)
上五味,搗羅四味為散,入牛黃同研令勻,每服一錢匕,不拘時,煎淡竹葉湯調下。(《聖濟》)
白話文:
痙
用五升大豆和一斗清酒。先用鐵鍋大火炒豆子,要炒到非常熱、焦黑冒煙的程度,然後倒入酒浸泡。去渣後服用一升,一天之中可多次服用。服完後再照此方法製作。如果服用後稍微出汗就會好轉。這個方法一方面可以驅除風邪,另一方面可以消除血瘀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崔氏說:如果中風導致口噤,加入二升雞屎白和豆子一起熬煮效果更好。(出自《外台秘要》)(還有幾種類似的藥方,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。)《指迷方》裡記載,荊芥豆淋酒可以用於治療風痙。用四兩荊芥穗和半升大豆炒到冒煙,然後倒入一升好酒浸泡,去掉豆子不用。
上面這個方法,用水三升,與酒一起煮到剩一盅,去渣溫服。(出自《十便方》)
治療產後中風導致口噤、牙關緊閉、手腳抽搐、身體彎曲如弓的症狀,可以用愈風散。此方也可用於治療血暈、四肢僵硬、不省人事、或者心跳異常、嘔吐腹瀉等危急情況。(出自《華佗方》,《百問》、《經驗》、《產寶》、《陳氏》、《本事》等書都有記載。)
將荊芥略微烘焙後磨成粉末。
每次服用三錢,用豆淋酒調服,用童子小便調服也可以,效果非常神奇。如果口噤無法張開,可以灌入藥液;如果牙關緊閉無法灌藥,可以把藥粉吹入鼻中,都有效果。(出自《婦人良方》)
廬江劉寶有一個治療痙攣的良方,名為歸荊湯,可以用於治療風痙導致的昏迷、口吐白沫、抽搐、脊背僵硬等症狀,產後發生痙攣也可以使用。
用等量的當歸和荊芥穗磨成粉末。每次取二錢,用水一盞,加少量酒煎煮至七分,然後灌服。如果牙關緊閉,可以用銅勺撬開,用雞毛蘸藥塗入口中。也可以用童子小便調服,或者用川芎代替當歸效果也很好。(出自《直指方》)(按:以上這四個方子,考證其症狀,都像是治療剛痙的。)
婦女剛生產完後,突然出現手腳抽搐、口眼歪斜、頭搖項強,嚴重時身體會反弓,人們都以為是產後驚風,但其實是失血過多導致的痙攣。這個時候可以用救產止痙湯來治療:人參五錢、當歸一兩、川芎三錢、荊芥炒黑一錢,用水煎服。服一劑病情會減輕,服兩劑病情又會減輕,服三劑就會完全痊癒。(出自《辨證錄》)(按:這種情況應該屬於柔痙。)
血虛的人出現痙攣,或者身體反弓,或者只有一側手腳抽搐,或者只有左側手腳顫抖,可以用大秦艽湯來治療。(出自《原病集》)(這個方子在《中風》篇中,這種情況也屬於柔痙。)
收斂津液的方劑,例如桂枝加附子湯,雖然痙攣的症狀更加嚴重,但治療的原理是相似的。(出自《溯源集》)
芍藥甘草附子湯,可以用於治療因瘡瘍發汗而導致的痙攣。(出自《醫通》)(按:這種情況與破傷風不同。)
人參建中湯,可以用於治療痙攣而且多汗的患者,也就是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加人參二兩。(出自《景岳全書》)
攻裡的方劑,可以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剛痙,患者會出現高熱、頭痛、筋脈無法舒展等症狀,可以用犀角大黃散來治療。
犀角(磨粉),大黃(切碎炒過,各一兩),川芎(半兩),石膏(二兩),牛黃(研磨,半分)
將犀角、大黃、川芎、石膏四味藥材搗碎成散,加入牛黃一起研磨均勻。每次服用一錢,不拘時間,用淡竹葉煎煮的湯藥調服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