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外因類 (59)

回本書目錄

外因類 (59)

1. 〔附〕破傷風

名義,破傷風者,巢元方所謂金瘡痙者,正此證也。(《明醫指掌》)

源候諸說,夫金瘡痙者,此由血脈虛竭,飲食未復,未滿月日,榮衛傷穿,風氣得入,五臟受寒則痙。其狀口急背直,搖頭馬鳴,腰為反折,須臾十發,氣息如絕,汗出如雨,不及時救者皆死。凡金瘡卒無汗者,中風也,邊自出黃汁者,中水也,並欲作痙,急治之。又痛不在瘡處者,傷經絡亦死。(《病源論》)(按:《醫碥》曰:先須辨瘡口,平而無水者,止於鬱熱而已;若腫而出水,則熱鬱而蒸成濕矣。)

夫腕折傷皮肉作瘡者,慎不可當風及自扇。若風入瘡內,犯諸經絡即致痙。痙者,脊背強直,口噤不能言也。(同上)

凡諸瘡生之初,因風濕搏血氣,發於皮膚,故生也。若久不瘥,多中風冷水氣。若中風則噤痙,中冷則難瘥,中水則腫也。(同上)

夫刀箭所傷,針瘡灸烙,踒折筋骨,癰腫瘡痍,或新有損傷,或久患瘡口未合,不能畏慎,觸冒風寒,毒氣風邪從外所中,始則傷於血脈,又則攻於臟腑,致身體強直,口噤不開,筋脈拘攣,四肢顫掉,骨髓疼痛,面目喎斜,如此之間,便致難救,此皆損傷之處,中於風邪,故名破傷風也。(《聖惠》)

瘡瘍未合,風入為破傷風,濕入為破傷濕(按:此蓋巢氏所謂中水之類),二者害人最急,倉卒不知其因,甚難忍。癰疽瘰癧,膿潰之後,尤宜謹之。(《三因》)

破傷風者,有因卒暴傷損,風襲其間,傳播經絡,致使寒熱更作,身體反張,口噤不開,甚者邪氣入臟。有因諸瘡不瘥,榮衛虛,肌肉不生,瘡眼不合,風邪亦能外入於瘡,為破傷風之候。有諸瘡不瘥,舉世皆言著灸為上,是謂熟瘡,而不知火熱客毒,逐經諸變,不可勝數,微則發熱,甚則生風而搐,或角弓反張,口噤目斜。

亦有破傷不灸而病此者,因瘡著白痂,瘡口閉塞,氣難通泄,故陽熱易為鬱結,熱甚則生風也。(《保命集》)(按:原文稍冗,今從《微義》引錄。又《微義》曰:此論所因有四:二者因瘡口入風,似屬外因;一者因灸逐熱,似屬不內外因,一者因瘡口閉塞,內熱生風,似屬內因也。)

中風有在經在腑在臟之異,獨入臟者最難治。破傷風,或始而出血過多,或瘡早閉合,瘀血停滯,俱是血受病,血屬陰,五臟之所主,故此風所傷,始雖在表,隨即必傳入臟,故多死也。又此病,或瘡口袒露,不避風寒而無所傷,或瘡口閉合,密避風邪而反病此,或病已十分安全而忽有此,大抵皆由內氣虛而有鬱熱者得之。若內氣壯實而無鬱熱者,雖傷而無所害也。

(《微義》)

破碎小恙,視為尋常(《簡明醫彀》曰:傷處或如豆粒,此也),卒遇風邪,漸變惡候。有因瘡口未合,失於調理而為風邪所乘者;有因白痂易長,瘡口遽合,不得宣泄,熱極生風者;或因淋洗過多,或因艾火灼灸,熱毒妄行,乘虛內攻者。(《匯補》)

白話文:

破傷風,是巢元方所稱的金瘡痙,也就是這種病症。《明醫指掌》

金瘡痙的病因,是因血脈虛弱,飲食未恢復,未滿月,身體正氣受損,風邪入侵,五臟受寒而痙攣。症狀是口緊牙關,背部僵直,頭搖晃似馬嘶叫,腰部反折,抽搐頻繁,呼吸微弱,汗出如雨,不及時治療就會死亡。金瘡後沒有汗的是中風,傷口自行流出黃色液體的是中水,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導致痙攣,需緊急治療。如果疼痛不在傷口處,說明傷及經絡,也會危及生命。《病源論》 (按:《醫碥》認為:首先要觀察傷口,平坦無水的,只是鬱熱;如果腫脹並流出水,就是熱鬱化濕。)

腕部骨折傷及皮肉形成傷口,要小心避免風吹和自行扇風。如果風進入傷口,侵犯經絡就會導致痙攣。痙攣的症狀是脊背僵直,口緊不能說話。《病源論》

所有瘡瘍初期,都是因風濕阻礙血氣運行,表現在皮膚上而發病。如果久治不愈,多是中了風寒濕邪。中風則口緊痙攣,中寒則難以痊癒,中濕則腫脹。《病源論》

刀箭傷、針灸灼傷、扭傷骨折、癰腫瘡瘍等,無論是新傷還是舊傷口未癒合,如果不謹慎,受風寒侵襲,毒邪風邪從外入侵,就會先傷及血脈,進而侵犯臟腑,導致身體僵直,口緊不能張開,筋脈拘攣,四肢顫抖,骨髓疼痛,面部歪斜,如此情況下,很難治療。這些都是因為損傷處受風邪侵襲,所以稱為破傷風。《聖惠》

瘡瘍未癒合,風邪入侵則為破傷風,濕邪入侵則為破傷濕(按:這大概就是巢氏所說的中水)。這兩種病害人最快,若一時不知病因,非常難忍。癰疽瘰癧膿潰後,更要小心謹慎。《三因》

破傷風,有的因突然受傷,風邪襲擊,傳播經絡,導致寒熱交替,身體反張,口緊不開,嚴重者邪氣入臟。有的因瘡瘍久不癒合,正氣虛弱,肌肉不生,傷口不癒合,風邪也能從外部侵入傷口,導致破傷風。有的瘡瘍久不癒合,世人皆說灸治最好,稱為熟瘡,卻不知灸火熱毒,會導致各種經絡變化,不可勝數,輕則發熱,重則生風抽搐,甚至角弓反張,口緊眼斜。

也有不灸而得此病的,是因傷口結白痂,傷口閉塞,氣血難以通暢,所以陽熱容易鬱結,熱盛則生風。《保命集》 (按:原文略冗,此從《微義》引錄。又《微義》說:此病的成因有四:二者因傷口入風,屬外因;一者因灸治逐熱,似屬非內非外因;一者因傷口閉塞,內熱生風,屬內因。)

中風有經絡、臟腑、臟器受損的不同,唯獨入臟者最難治。破傷風,有的初期出血過多,有的傷口過早癒合,瘀血停滯,都是血受病,血屬陰,五臟所主,所以這種風邪侵襲,雖始於表,很快就會傳入臟腑,所以死亡率高。又此病,有的傷口暴露在外,不避風寒而無恙,有的傷口癒合,嚴密避免風邪卻反而得病,有的病情已十分安全卻突然發病,總之都是因內氣虛弱又有鬱熱者所致。如果內氣充足而無鬱熱,即使受傷也不會生病。《微義》

輕微的創傷,看似平常(《簡明醫彀》說:傷口如豆粒大小者,即此),突然遇到風邪,逐漸惡化。有的因傷口未癒合,治療不當而被風邪乘虛而入;有的因白痂容易生長,傷口迅速癒合,氣血不得宣泄,熱極生風;有的因清洗過度,或因艾火灼灸,熱毒妄行,乘虛內攻。《匯補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