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26)
臟腑類 (26)
1. 大便不通
源出諸說,大便難者,由五臟不調,陰陽偏有虛實,謂三焦不和,則冷熱並結故也。胃為水穀之海,水穀之精化為榮衛,其糟粕行之於大腸以出也。五臟三焦既不調和,冷熱壅澀,結在腸胃之間。其腸胃本實,而又為冷熱之氣所結聚不宣,故令大便難也。(《病源論》)
白話文:
病症的根源有很多種說法,對於“大便不暢”來說,這是由於五臟功能不調和,陰陽偏盛或偏衰,也就是說三焦不協調,所以冷氣和熱氣一起紮根在體內。胃是水穀之海,水穀的精華轉化為氣血,渣滓則在大腸中運行並排出。五臟和三焦不協調、冷熱交加、鬱積在腸胃之間。腸胃本身就實,再加上冷熱之氣聚集在一起,不通暢,所以導致大便不暢。
又云:邪在腎,亦令大便難,所以然者,腎臟受邪,虛而不能制小便,則小便利,津液枯燥,腸胃乾澀,故大便難。又渴利之家大便亦難。所以爾者,為津液枯竭,致令腸胃乾燥。(同上)
白話文:
有人說,邪氣侵犯腎臟,也會導致大便困難。這是因為腎臟受到邪氣侵襲,變得虛弱,無法控制小便,導致小便頻繁,身體津液枯竭,腸胃乾燥,所以大便困難。另外,經常口渴又小便量多的人,也容易大便困難。這是因為他們的津液已經耗竭,導致腸胃乾燥。
大便不通者,由三焦五臟不和,冷熱之氣不調,熱氣偏入腸胃,津液竭燥,故令糟粕痞結,壅塞不通也。(同上)
白話文:
便祕是由三焦五臟不協調、冷熱之氣失調引起的。熱氣進入腸胃,津液枯竭,導致糞便結塊,不通暢。
大便秘滯有三:一者,三焦五臟不和,熱氣小,偏入腸胃;二者,風客三焦,氣弱傳導不利;三者,腎虛水少,胴腸乾澀,皆令大腸秘滯。(《雞峰》)
白話文:
大便祕結不通暢的原因有三種:第一種是三焦五臟不調和,身體產生的溫熱之氣很不足,因此偏向集中在腸胃;第二種是風邪侵犯三焦,體內的氣比較虛弱,傳導作用不順暢;第三種是腎氣虛弱,體內的水液不足,使腸道乾燥,以上三種原因都會導致大腸不通暢。
《素問云》:大腸者,傳導之官,變化出焉。平居之人,五臟之氣貴乎平順,陰陽二氣貴乎不偏,然後津液流通,腸胃益潤,則傳送如經矣。攝養乖理,三焦氣澀,運掉不得,於是乎壅結於腸胃之間,遂成五秘之患。(《濟生》)
白話文:
《素問》說:大腸是傳導的官吏,五行變化由此而產生。身體健康的人,五臟之氣應當均衡順暢,陰陽二氣不應該偏頗,這樣津液才能流通,腸胃才能滋潤,傳送食物就像經絡運行一樣正常。如果保養失調,三焦之氣不暢通,運轉失常,那麼就會在大腸和胃之間淤積,最終導致五種便祕的疾病。(《濟生》)
脈候,診其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,手少陰經也(按,《脈經》少作厥),脈沉為陰。陰實者,病苦閉,大便不利,腹滿四肢重,身熱若胃脹。右手關上脈陰實者,脾實也。若腸中伏伏如牢狀,大便難。(按:以上本出《脈經》。)脈緊而滑直,大便亦難。(《病源論》)
白話文:
《脈候》裡說,診脈時,左手寸口到人迎前面這段脈絡,是手少陰經。脈沉是陰證。陰證實證,病邪閉阻,大便不通,腹滿四肢沉重,身體發熱好像胃脹。右手關上脈陰實,是脾實證。如果腸中像關牢一樣阻塞,大便困難。(以上部分出自《脈經》。)脈緊而滑直,大便也困難。(《病源論》)
秘結,脈多沉伏而結。陽結,脈沉實而數。陰結,脈伏而遲或結。老人虛人便結,脈雀啄者不治。(《醫統》)
大便燥結,須分氣血,陽數而實,陰遲而澀。(《四言舉要》)
白話文:
秘結的情況,脈象多數沈伏且結。如果是陽結,脈象則沈實且數。若是陰結,脈象則伏且遲緩或結。對於老年人或體虛者的大便秘結,若脈象如雀鳥啄食般不規則,則表示病情難以治療。 大便乾燥秘結,必須區分是氣滯還是血瘀所致。陽性的症狀,脈象數而實;陰性的症狀,脈象遲緩且澀。
證治總說,大便秘澀,蓋非一證,皆榮衛不調,陰陽之氣相持也。若風氣壅滯,腸胃乾澀,是謂風秘。胃蘊客熱,口糜體黃,是謂熱秘。下焦虛冷,窘迫後重,是謂冷秘。或因病後重亡津液,或因老弱血氣不足,是謂虛秘。或腎虛小水過多,大腸枯竭而多秘者,亡津液也。或胃實燥結,時作寒熱者,中有宿食也。治法雖宜和順陰陽,然疏風散滯、去熱除冷、導引補虛之法,不可偏廢,當審其證以治之。(《聖濟》)
白話文:
《證治總說》中提到,大便祕結乾澀,並不是一種病症就能完全涵蓋,而是陰陽不調、榮衛氣血失衡所導致的。如果風氣壅滯、腸胃乾澀,便稱為「風祕」。若是胃中蘊藏著客熱,嘴巴容易破皮、身體皮膚泛黃,這便稱做「熱祕」。至於下焦虛冷,導致大便困難、排便感覺用力卻排不出東西,這就是「冷祕」。另外,有些人因為生病後津液不足,或是年老體弱、血氣不足,也會出現大便祕結的「虛祕」症狀。此外,腎虛、小便過多,導致大腸枯竭而便祕的,也是津液不足所致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胃中實熱、燥結,時常出現寒熱交替的狀況,這是因為胃中還有宿食未消化。治療方法雖然是要調和陰陽,疏導風氣、散除滯氣、去除熱氣、溫煦寒氣、宣導補虛。這些方法不能偏廢,必須根據實際症狀進行診斷和治療。(《聖濟總錄》)
夫五秘者,風秘、氣秘、濕秘、寒秘,熱秘是也。更有發汗利小便,及婦人新產亡血,走耗津液,往往皆令人秘結。燥則潤之,澀則滑之,秘則通之,寒則溫利之,此一定之法也。(《濟生》)
白話文:
五種病症可以導致便祕,分別是風祕、氣祕、濕祕、寒祕、熱祕。此外,還有發汗利小便、以及婦女產後失血,導致津液耗損,往往也會令人便祕。乾燥時則滋潤之,澀滯時則潤滑之,便祕時則疏通之,寒冷時則溫暖而通利之,這些都是一定不變的法則。(《濟生》)
凡臟腑之秘,不可一例治療,有虛秘,有實秘。胃實而秘者,能飲食,小便赤,當以麻仁丸、七宣丸之類主之(七宣丸用訶皮、柴胡、枳實、木香、桃仁、大黃、甘草)。胃虛而秘者,不能飲食,小便清利,厚朴湯主之(用厚朴、白朮、半夏、枳實、陳皮、甘草)。實秘者物也,虛秘者氣也。(《保命》)
白話文:
人體內各個臟腑所引起的便祕,不能只用一種治療方法,有虛寒便祕,也有實熱便祕。實熱便祕的人,能夠正常飲食,小便偏紅,應該以麻仁丸、七宣丸之類的藥為主來治療(七宣丸的成分包括訶皮、柴胡、枳實、木香、桃仁、大黃、甘草)。虛寒便祕的人,不能正常飲食,小便偏清淡,應該以厚朴湯為主來治療(厚朴湯的成分包括厚朴、白朮、半夏、枳實、陳皮、甘草)。實熱便祕是由實質性東西引起的,而虛寒便祕是由虛寒之氣引起的。(《保命》)
結燥之病不一,有熱燥,有風燥,有陽結,有陰結,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結燥者。治法云:腎惡燥,急食辛以潤之,結者散之,如少陰不得大便,以辛潤之,太陰不得大便,以苦泄之,陽結者散之,陰結者溫之。仲景云:小便利而大便硬,不可攻下,以脾約丸潤之。食傷太陰,腹滿而食不化,腹響,然不能大便者,以苦藥泄之。
白話文:
引起便祕的病因有很多種,包括熱燥、風燥、陽結、陰結,還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導致的便祕。治療方法有:
-
腎臟不喜歡燥,所以要多吃辛味食物來滋潤它,並且要使結的狀態化解。比如,少陰型便祕,有大便不通的症狀,可以用辛味潤燥的食物來治療;太陰型便祕,也有大便不通的症狀,可以用苦味瀉下的食物來治療;陽結型便祕,可以用辛味潤燥的食物來治療;陰結型便祕,可以用溫熱的食物來治療。
-
仲景說:小便通暢而大便很硬,不能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要用脾約丸來滋潤它。
-
飲食傷害了脾胃,導致腹滿而食物不能消化,肚子裡有聲音,但是大便不通,可以用苦味瀉下的藥物來治療。
如血燥而不能大便者,以桃仁、酒製大黃通之。風結燥而大便不行者,以麻子仁加大黃利之。如氣澀而大便不通者,以郁李仁、枳實、皂角仁潤之。大抵治病必究其源,不可一概用巴豆、牽牛之類下之,損其津液,燥結愈甚,復下復結,極則以至導引於下而不通,遂成不救,噫!可不慎哉。(《蘭室》)
白話文:
如果血燥而不通大便,用桃仁、用酒製成的大黃來暢通。風結燥不通大便,用麻子仁加大黃使大便通暢。如果氣澀不通大便,用郁李仁、枳實、皁角仁潤之。大體上治療疾病必須究明其病源,不可一概用巴豆、牽牛之類的藥物瀉下,這樣會損傷體內的津液,燥結更加嚴重,反覆瀉下,反覆結聚,最終導致導引藥物從下往上走而不通,於是形成無法挽救的局面,唉!豈能不謹慎啊。(《蘭室》)
若氣秘不通者,與三和散。若老人風秘,及產後去血過多,腸胃燥澀,便秘不通,宜以四物湯,加去白青皮煎服。(《管見良方》)
白話文:
如果出現氣機不通的情況,就服用三和散。如果老年人出現便祕,或者產婦產後失血過多,腸胃乾燥閉塞,大便不通,那麼就適合服用四物湯,加去白青皮煎服。
凡通利大便,若用大黃、巴豆等藥而大便不通者,陰陽關隔,水火不升降故也。有熱者,來復丹夾三黃丸,薄荷泡湯下。無熱者。養正丹夾神保丸,橘皮煎湯下。(《直指》)
白話文:
凡是通瀉大便,若使用大黃、巴豆等藥物而大便不通的,是陰陽關隔,水火不能升降的原因。有熱症的,用來復丹合三黃丸,用薄荷泡水服用。沒有熱症的,用養正丹合神保丸,用橘皮煎湯服用。(《直指》)
有風秘、冷秘、氣秘、熱秘。又有老人津液乾燥,是名虛證。婦人分產亡血,及發汗、利小便、病後血氣未復,皆能作秘,俱宜麻仁丸。風秘之病,由風搏肺臟,傳於大便,故傳化難。冷秘,由冷氣橫於腸胃,凝陰固結,津液不通,胃道秘塞,其人腸內氣攻,喜熱惡冷,宜藿香正氣散(按:《統旨》作理中湯),加官桂、枳殼各半錢,吞半硫丸。熱藥多秘,惟硫黃暖而通;冷藥多泄,惟黃連肥腸而止泄。
白話文:
有風祕、冷祕、氣祕、熱祕。也有老人津液乾燥,這是虛證。婦人產後失血,以及發汗、利小便、病後血氣未恢復,都能導致便祕,都適合服用麻仁丸。風祕之病,是由風邪侵襲肺臟,傳到於大腸,因此傳化困難。冷祕,是由冷氣橫行於腸胃,凝結陰氣,津液不通,胃腸閉塞,其人腸內氣攻,喜熱惡冷,宜服用藿香正氣散(按:《統旨》作理中湯),加官桂、枳殼各半錢,吞服半硫丸。熱藥大多導致便祕,只有黃連肥腸而止瀉。
氣秘,則氣不升降,穀氣不行,其人多噫,宜蘇子降氣湯加枳殼,吞養正丹,或半硫丸、來復丹。未效,佐以木香檳榔丸(用木香、枳殼、青皮、杏仁、檳榔、郁李仁、皂角、半夏曲)。欲其速通,則枳殼生用。熱秘,面赤身熱,腸胃脹悶,時欲得冷,或口舌生瘡,此由大腸熱結,宜四順清涼飲,吞潤腸丸,或木香檳榔丸。
白話文:
-
氣祕:氣機閉塞,導致氣不升降,穀氣(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質)不能運行。患者常常噯氣,宜服用蘇子降氣湯加枳殼,吞服養正丹,或半硫丸、來復丹。如果沒有效果,再佐以木香檳榔丸(用木香、枳殼、青皮、杏仁、檳榔、郁李仁、皁角、半夏曲製成)。如果想讓氣機更快的通暢,可以用生枳殼來製藥。
-
熱祕:面部發紅、身體發熱、腸胃脹悶,有時想吃涼東西,或口舌生瘡。這是由於大腸熱結引起的,宜服用四順清涼飲,吞服潤腸丸,或木香檳榔丸。
有氣作疼,大便秘結,用通劑而便愈不通,又有氣秘、強欲通之,雖通復閉,或迫之使通,因而下血者,此惟當順氣,氣順便自通。順氣之法,又當求溫暖之劑,曾有下巴豆等藥不通,進丹附卻通,不可不知。宿食留滯,結而不通,腹脹氣急,胸中痞滿,宜感應丸加巴豆。凡諸秘服藥不通,或兼他證不受藥者,用蜜皂角兌。
冷秘,生薑兌亦佳。(《要訣》)
白話文:
如果是有氣造成疼痛、大便祕結,用了通便劑反而更不通,又有積氣,勉強想讓它通暢,即使通了又會閉塞,或是勉強讓它通暢,因而下血的,這類情況只能順氣,順氣了自然就通了。順氣的方法,又應該用溫暖身體的藥劑,曾經有人服用巴豆等藥物都不通,服用丹附子卻通了,這不可不知。宿食積滯,結而不通,肚子脹滿、氣急,胸口痞滿,宜用感應丸加上巴豆。凡服用祕藥不通,或兼有其他症狀服藥不見效的,可用蜂蜜肥皂角兌服。
陽結陰結(腎衰證)秘結一證,在古方書有虛秘、風秘、氣秘、熱秘、寒秘、濕秘等說,而東垣又有熱燥風燥、陽結陰結之說,此其立名太煩,又無確據,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,不無為臨證之害也。不知此證之當辨者惟二,則曰陰結、陽結而盡之矣。蓋陽結者邪有餘,宜攻宜瀉者也,陰結者正不足,宜補宜滋者也。知斯二者,即知秘結之綱領矣。若或疑余之說而欲必究其詳,則凡云風秘者,蓋風未必秘,但風勝則燥,而燥必由火,燥則生風,即陽結也,豈謂因風而宜散乎。有云氣秘者,蓋氣有虛實。氣實者陽有餘,陽結也;氣虛者陽不足,陰結也。豈謂氣結而盡宜破散乎。至若熱秘、寒秘,亦不過陰陽之別名耳。再若濕秘之說,則濕豈能秘,但濕之不化,由氣之不行耳;氣之不行,即虛結也,亦陰結也。總之,有火者便是陽結,無火者便是陰結,以此辨之,豈不了然。余故曰:凡此二者,即秘結之綱領也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陽結陰結(腎衰證)祕結一種症狀,在古代醫書中有虛祕、風祕、氣祕、熱祕、寒祕、濕祕等說法,而東垣又有熱燥風燥、陽結陰結之說,這種命名太過繁雜,又沒有確切的依據,不能抓住要點,反而容易造成混淆,對臨牀診斷也是有害的。其實,這種症狀最重要的是辨別陰結、陽結兩種,其餘的都可以歸為這兩種。陽結是邪氣過盛,應該攻下瀉下;陰結是正氣不足,應該補益滋養。知道這兩種,就知道祕結的綱領了。如果有人懷疑我的說法,一定要追究詳細的理論,那麼凡是說風祕的,其實風不一定祕,但風盛則燥,燥必由火,燥則生風,也就是陽結,怎麼能說因為風而應該散呢?有說氣祕的,其實氣有虛實。氣實的是陽有餘,是陽結;氣虛的是陽不足,是陰結。怎麼能說氣結就一定應該破氣散瘀呢?至於熱祕、寒祕,也不過是陰陽的別名罷了。再說濕祕的說法,濕怎麼能祕呢,但濕不能化解,是由於氣不運行罷了;氣不運行,就是虛結,也就是陰結。總之,有火的便是陽結,沒有火的便是陰結,以此來辨別,豈不是很清楚嗎?所以,凡此二者,就是祕結的綱領。
陽結證,必因邪火有餘,以致津液乾燥,此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脾,或以酒色之火熾於腎,或以時令之火蓄於臟,凡因暴病,或以年壯氣實之人,方有此證。然必有火證火脈,內外相符者,方是陽結。治此者又當察其微甚,邪結甚者,非攻不可,宜諸承氣湯、神祐丸、百順丸之類主之;邪結微者,宜清涼飲子、元戎四物湯,或黃龍湯、五燭散之類主之。(同上)
白話文:
陽結證,必定由於邪火有餘,以致津液乾燥,這可能是由於飲食中的火氣生於脾,也可能是由於酒色中的火氣盛於腎,或是季節的火氣積於臟腑。凡是因暴病而發生的,或是年輕氣壯的人,才會有這種症狀。但是,一定要有火證火脈,內外相符,纔算陽結。治療這類疾病,還應觀察其輕重。邪結嚴重的,非攻不可,宜用諸承氣湯、神祐丸、百順丸等藥物為主;邪結輕微的,宜用清涼飲料、元戎四物湯,或黃龍湯、五燭散等藥物為主。
陰結證,但察其既無火證,又無火脈,或其人喜熱惡冷,則非陽證可知。然既無邪,何以便結不通?蓋此證有二,則一以陽虛,一以陰虛也。凡下焦陽虛,則陽氣不行,陽氣不行,則不能傳送而陰凝於下,此陽虛而陰結也;下焦陰虛,則精血枯燥,精血枯燥,則津液不致而腸臟乾槁,此陰虛而陰結也。故治陽虛而陰結者,但益其火則陰凝自化;治陰虛而陽結者,但壯其水則涇渭自通。
白話文:
陰結證,但看病人的狀況,既沒有火證,也沒有火脈,或者病人喜歡熱而討厭冷,則不是陽證可知。但是既然沒有邪氣,為什麼會閉結不通呢?這種病證有兩種,一種是陽虛,一種是陰虛。凡是下焦陽虛,則陽氣運行不暢,陽氣運行不暢,則不能傳送而陰氣凝結在下焦,這是陽虛而陰結;下焦陰虛,則精血枯燥,精血枯燥,則津液不充足而腸臟乾枯,這是陰虛而陰結。所以治療陽虛而陰結的,只要益其火則陰凝自化;治療陰虛而陰結的,只要壯其水則涇渭自通。
以上陰結一證,雖氣血之分自當如此。然血虛者,亦必氣有不行;氣虛者,豈曰血本無恙。大都虛而兼熱者,當責其血分;虛而兼寒者,當責其氣分。此要法也。第今之世人,但知有熱秘而不知有冷秘,所以《局方》有半硫丸,海藏有已寒丸之類,皆治此之良劑,所當察也。若欲兼溫兼補,似不若八味地黃丸及理陰煎之屬為更妙。
(同上)
白話文:
以上陰結這種病症,雖然氣血的分類應該如此。然而,血虛的人,也必定有氣血運行不暢的情況;氣虛的人,又怎麼會說自己的血液沒有問題呢?大多虛弱兼有熱症的人,應該要責怪其血不調和;虛弱兼有寒症的人,應該要責怪其氣不調和。這是重要的醫治法則。但是現在有的人,只知道有熱祕,卻不知道有冷祕,所以《局方》有半硫丸,《海藏》有已寒丸等類似的藥物,這些都是治療此種病症的良藥,是應該要知道的。若想要同時溫補,似乎沒有八味地黃丸和理陰煎之類的藥物更好了。
少宰蔣恬菴,服五加皮酒,遂患大便秘結,四日以來,腹中脹悶,服大黃一錢,通後復結。余曰:腎氣衰少,津液不充,誤行疏利,是助其燥矣。以六味料煎成,加人乳一鍾,白蜜五錢,二劑後即通,十日而康復矣。(《必讀》)(按:薛氏有一老儒大便不通,肚腹不脹,脈洪大而虛,此陰火內爍,用六味丸治驗。)
白話文:
少宰蔣恬菴,服用五加皮酒後,得了大便祕結的毛病,四天以來,腹中脹悶,服用了大黃一錢,大便通暢後又便祕。我說:腎氣衰弱,津液不足,錯誤地使用瀉藥,這是加重了體內的燥熱。於是,我用六味地黃丸的藥材煎成藥汁,加入人乳一碗,白蜜五錢,兩劑之後就通便了,十天後就康復了。(《必讀》)(按:薛氏有一位老儒生大便不通,肚腹不脹,脈搏洪大而虛弱,這是陰火內熱的緣故,用六味丸治療,取得了療效。)
血虛證,血虛津液枯竭而秘結者,脈必小澀,面無精光,大便雖軟,努責不出,大劑四物湯加陳皮、甘草、酒紅花,導滯通幽湯,益血丹(用當歸、熟地)。血少兼有熱者,脈洪數口乾,小便赤少,大便秘硬,潤燥湯,活血潤燥丸,四物湯加酒芩、梔子、桃仁、紅花。(《準繩》)或有血虛,脈大如蔥管,發熱而大便結燥者,慎不可發汗,汗之則重亡津液,閉結而死,醫殺之耳。(《正傳》)
白話文:
血虛證,血虛津液枯竭而祕結者,脈搏必定細小澀滯,臉色沒有光彩,大便雖然柔軟,用力後仍無法排出,可用大劑量的四物湯,加上陳皮、甘草、酒紅花,導滯通幽湯,益血丹(由當歸、熟地組成)。如果血虛兼有熱象,脈搏洪數,口乾,小便赤少,大便乾燥,可使用潤燥湯、活血潤燥丸、四物湯加上酒芩、梔子、桃仁、紅花。(《準繩》)有時候血虛,脈象大如蔥管,發熱且大便乾燥者,千萬不能發汗,發汗會讓津液更加枯竭,更加閉結而死亡,這是醫生的過失。(《正傳》)
蓄血證,人有大便閉結不通,手按之痛甚欲死,心中煩躁,坐臥不寧,似乎有火,然小便又復清長。人以為有硬屎留於腸中也,誰知有蓄血不散乎。夫蓄血之症,傷寒多有之;今其人並不感風寒之邪,何亦有蓄血之病?不知人之氣血,無刻不流通於經絡之中,一有拂抑,則氣即鬱塞不通,血即停住不散,於是遂遏於皮膚而為癰,留於腸胃而成痛,搏結成塊,阻住傳化之機,隔斷糟粕之路,大腸因而不通矣。治法宜通大腸,佐之逐穢之味。然而草木之藥,可通無形之結,不能通有形之結也。血乃有形之物,必得有形相制之物,始能入其中而散其結,方用抵當湯治之,一劑而大便通,頓失痛楚矣。(《辨證錄》)
白話文:
蓄血證,是指病人在大便閉塞不通,用手按下感覺非常疼痛,心中煩躁不安,坐臥不寧,就像著火一樣,但小便卻又長又清。人們認為是硬屎留在腸中,其實是因為血瘀不散。
蓄血的症狀,在傷寒疾病中很常見。現在病人並沒有受到風寒的侵襲,怎麼還會患上蓄血的疾病呢?通常情況下,人的精氣血是無時無刻不流通在經絡之中的,一旦精神受到壓抑,氣就會鬱悶不通,血就不會流動、消散,於是就會滯留在皮膚上變成癰疽,停留在腸胃裡就形成疼痛,結成塊,阻礙了轉化的機制,使糟粕無法排出,所以大腸就不會通暢了。
治療方法應以通大腸為主,輔以排除穢物的藥物。然而草藥只能通無形的結,卻無法通有形的結。而血是有形的物質,必須找出有形之物來制約它,才能進入其中而把結消散掉。這個處方正是使用抵當湯來治療,一劑下去之後,大便就能通暢,頓時解除疼痛。
肥人濕熱證,肥人素多痰飲濕熱結聚,因病每致大小便不通,腹滿不食,氣逆喘急,勢盛不得不下,有屢下不得通利者,有再三下而始通者,有下之遂利不止者。大抵濕熱素盛之人,大便不行,日數雖多,結糞甚少,所下不過溏糞垢膩,甚至驟下不可遏者。多有熱去寒起,正氣隨脫,即變呃逆之證。以此本屬濕熱,溫補仍助本病,苦寒徒乏胃氣,每至不可救藥。若始先知其濕熱痰積,用導痰湯多加薑汁、竹瀝,下滾痰丸,甚則下控涎丹,方為合法。若遲則濕熱上湧勢劇,胃中津液盡變濁穢,雖有合劑,不能取效也。凡大便不通而腹中雷鳴者,下之必無結糞。蓋肥人下後,多有脫泄不止之虞,瘦人汗後,每多幹熱不止之患,不可不知。(《醫通》)
谷瘦(見潤燥方中。)
白話文:
肥胖之人有濕熱證,肥胖之人本來就痰多水濕,濕熱結聚。由於患病,通常會導致大小便不通,腹部脹滿、沒有食慾,氣逆喘急,勢頭強盛,不得不下瀉,有的人多次下瀉都不通暢,有的人反覆下瀉才開始通暢,有的人下瀉後腹瀉不止。總之,那些濕熱本就嚴重的人,大便不行,幾天都拉不出,結糞很少,排出的糞便不過是稀溏的糞便,很油膩,甚至有的腹瀉突然發作,無法遏制。很多患者濕熱去除後,寒氣反而被激發出來,正氣隨之喪失,就轉變為呃逆的症狀。因此,本來屬於濕熱證的患者,用溫補的方法反而會助長原有的疾病,用苦寒藥物只能耗損胃氣,往往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。如果一開始就知道患者是濕熱痰積,就用導痰湯多加薑汁、竹瀝,再服下滾痰丸,嚴重的話就服下控涎丹,這樣纔是合乎法的治療方法。如果延遲治療,濕熱就會向上湧,病情會更加嚴重,胃中的津液全部變成污濁的穢物,即使有合適的藥劑,也不能起到效果了。凡是大便不通而腹中雷鳴的人,下瀉後肯定沒有結糞。因為肥胖的人腹瀉後,很容易出現脫泄不止的症狀,瘦弱的人汗出後,往往會出現亢熱不止的症狀,這一點不可不知。
漸成膈噎,秘結日深,漸成膈噎。蓋陰不可以無陽,水不可以無火,水火既濟,上下相交,榮衛流行,自然潤澤。若而幽門不通則上衝,吸門不開則噎塞,故云燥結不便,氣不得上下者,治在幽門。(《醫統》)
白話文:
逐漸形成膈肌痙攣,大便祕結日益嚴重,逐漸形成膈肌痙攣。陰不能沒有陽,水不能沒有火,水火既濟,上下相交,血氣流動,自然滋潤。如果幽門不通暢,那麼氣就會往上升,食道閉塞,就會引起噎塞,所以說燥結不通,氣不能上下,就要治療幽門。(《醫統》)
治有不宜峻利,關格不通,三焦約病,責以榮衛之痞塞。乳後便難,與夫老者秘澀之病,又以津液不足,止可滑以利之,潤以滋之。苟蕩以駃劑,則糟粕不通,真氣受弊,不可不知也。(《聖濟》)
白話文:
治療時要注意不宜使用刺激性很強的藥物,以免造成阻塞不通,導致三焦疾病。這些疾病的病機在於陰陽氣血的壅塞,產後排便困難,老年人排便不暢,也與津液不足有關,此時只能用緩和的藥物來通利氣血,滋潤津液。如果使用猛烈的下瀉劑,則會導致糟粕不能排出,真氣受到損傷,這個道理一定要知道。(《聖濟》)
老人臟腑不可用大黃,老人津液少,所以秘澀,更服大黃以瀉之,津液皆去,定須再秘甚於前,只可服寬潤大腸之藥,如《養生必用方》二仁丸是也,更用槐花末煎湯淋洗亦妙。風藥燥腸。又有一種風秘者,當用檳榔七聖丸,雖有大黃,斟酌服之,勿令瀉可也。又有婦人產後大便秘,須四五日、六七日不通者,出血已多,津液少也,濃煎紫蘇湯飲一兩盞自通。更一日不通,服局方大麻仁丸三十丸。
(《醫說》引《醫余》)
白話文:
老年人的臟腑不宜使用大黃藥物,老人體內的津液較少,所以容易便祕,如果再服大黃來瀉下,體內津液就會全部被瀉瀉掉,這樣便祕的症狀反而會比以前更加嚴重。為了緩解症狀,只能服一些增強大腸通潤的藥物,例如《養生必用方》中的二仁丸,另外,用槐花末煎成藥湯來淋洗肛門也是很好的方法。風藥有刺激腸道的作用,吃多了容易便祕。還有一種因風引起的便祕,這種情況應該服用檳榔七聖丸,雖然檳榔七聖丸中含有大黃,但應斟酌服用,不要讓藥物瀉下。有些婦女生產後大便不通暢,四五天甚至六七天都無法排便,這時產婦的身體已經出血很多了,體內津液也很少,如果服用濃煎的紫蘇湯一兩盞,就能自然排便。如果症狀超過一天沒有改善,可以服用局方提供的麻仁丸三十丸。
初虞世云:余歷觀古人用通藥率用降氣等藥,蓋肺氣不下降,則大腸不能傳送,以杏仁、枳殼、訶子等藥是也。又老人、虛人、風人津液少,大便秘,經云澀者滑之,故用胡麻、杏仁、麻子仁、阿膠之類是也。今人學不師古,妄意斟酌,每至大便秘燥,即以駃藥盪滌之,既走津液氣血,大便隨手愈更秘澀,兼生他病。(《婦人良方》)
白話文:
古時候醫生都使用通藥,如杏仁、枳殼、訶子等藥,這是因為肺氣不下降,導致大腸無法正常傳送。老年人、體質虛弱者、風熱體質者津液少,容易大便祕結,因此使用胡麻、杏仁、麻子仁、阿膠等藥物來治療。
現在的醫生不學習古代醫學,盲目地斟酌藥方,每當遇到大便祕結的情況,就使用強力瀉藥來治療,這會損傷津液、氣血,導致大便更加乾燥、祕結,還會引發其他疾病。
元氣薄弱之人,凡患傷寒雜證病氣不足等病,而有大便不行者,但察其胸腹下焦,若絕無脹實痞塞、急墜欲解等患,此其中本無實邪,即雖十日二十日不解,亦自無妨。切不可因其不便,強為疏導。蓋其胃口未開,食飲未進,則全賴中氣以為捍禦之本,但俟邪氣漸退,胃氣漸和,則自然通達,無足慮也。
白話文:
對於元氣虛弱的人,無論是患上傷寒、雜證、病氣不足等疾病,而出現大便不通的情況,只要觀察其胸腹下焦,如果沒有脹實、痞塞、急墜欲解等不適,那麼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存在實邪。即使大便十天二十天不通,也不會有什麼妨礙。千萬不要因為大便不通,就強行使用瀉藥來導瀉。因為這種情況下,病人的胃口還沒有打開,食物和飲水都沒有進食,只能依靠中氣來作為抵禦疾病的根本。只要等到邪氣逐漸消退,胃氣逐漸恢復正常,大便自然就會通暢,無需擔憂。
若腸臟本無滯呆,而強為通利,以泄胃氣,遂至主不勝客者有之,邪因而陷者亦有之,此其害受於冥冥之中,而人多不知也,識之慎之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如果腸胃本來沒有滯留的宿便,而強行通利,以泄散胃氣,就會導致主氣不勝邪氣的人出現,邪氣因而陷困的人也有,這些危害都是暗中受的,而大多數人卻不知道,識別並謹慎對待這些危害。
秘結證,凡屬老人、虛人、陰臟人,及產後、病後、多汗後,或小水過多,或亡血、失血、大吐、大瀉之後,多有病為燥結者。蓋此非氣血之虧,即津液之耗,凡此之類,皆須詳察虛實,不可輕用芒硝、大黃、巴豆、牽牛、芫花、大戟等藥,及承氣、神芎等劑,雖今日暫得通快,而重虛其虛,以致根本日竭,則明日之結必將更甚,愈無可用之藥矣。
白話文:
祕結症的證狀,多數老人、體質虛弱的人、陰虛體質的人,以及產後、病後、多汗後,或小便過多,或失血、出血、大吐、大瀉之後的人,容易出現糞便乾結的問題。這並非是氣血不足,而是津液消耗所致。凡是類似的狀況,都必須仔細地查明虛實,不可輕易使用芒硝、大黃、巴豆、牽牛、芫花、大戟等藥物,以及承氣、神芎等藥劑。雖然服用這些藥物後,當下可能感覺通快舒暢,但會加重虛弱的程度,導致體內虛弱日益嚴重,那麼日後便祕的情況必定會更加嚴重,到時就沒有合適的藥物可用了。
況虛弱之輩,幸得後門堅固,最是壽徵,雖有澀滯,亦須緩治,但以養陰等劑漸加調理,則無有不潤。故病家醫家,凡遇此類,切不可性急欲速,以自取其敗,而致悔無及也。(同上)
白話文:
對於虛弱的人來說,即使有些許便祕,也應該緩慢治療,儘量用滋陰的藥物漸漸調理,最後就會恢復通暢。因此,醫者們在遇到這種情況時,千萬不要急於求成,以免適得其反,最終追悔莫及。
黃蠟包丸,丹溪治一人,胃虛有滯,不通不納,藥用黃蠟包備急丸,穿一孔,令服三丸,取其不犯胃氣,故得遲化達幽門而出也。次日下結屎升許,繼以調理而安。(《六要》)(按:此出《正傳》,系虞氏治驗,今引丹溪蓋錯,但《正傳》文繁,故從之。)
白話文:
黃蠟丸,丹溪治一個人,胃虛有停滯,不通不收,藥用黃蠟包備急丸,穿一個孔,讓他服三粒,取其不犯胃氣,故得慢慢消化到達幽門而排出。第二天,排泄出大量結屎,然後調理而安。(《六要》)(按:此出《正傳》,系虞氏治驗,今引丹溪蓋錯,但《正傳》文繁,故從之。)
胃虛甚者,瀉藥性急,不能下行,反為上出,當以丸子,蠟匱而吞,不犯胃氣,俾出幽門,藥得施功,智者之言。(《醫讀》)(宜參《積聚》。)
白話文:
若胃氣虛弱嚴重之人,服用瀉藥性急而猛烈,便會因胃氣無法向下傳導,藥性反而向上運行、引起嘔吐,此時應該做成丸劑,塗上一層蠟加以吞服,這樣就不會損傷胃氣,讓藥丸順利通過幽門,使藥物能夠發揮功效,這便是智者們的見解。(應該參考《積聚》)
清利諸方,三黃湯,治下焦熱結,不得大便方。
大黃(三兩),黃芩(二兩),甘草(一兩),梔子(二七枚)
上四味㕮咀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八合,分三服。若大大秘,加芒硝二兩。(《千金》)
芎黃丸,治風熱壅盛,頭昏目赤,大便艱難。
川芎,大黃(錦紋者。用無灰酒一碗。慢火煮令酒盡。焙乾。各二兩。)
白話文:
清利諸方,三黃湯,治療下焦熱結,無法排便。 大黃(三兩),黃芩(二兩),甘草(一兩),梔子(十四枚) 以上四種藥材切碎,用水五升煎煮,取汁一升八合,分三次服用。如果便秘嚴重,可加芒硝二兩。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 芎黃丸,治療風熱壅盛,頭昏眼紅,大便困難。 川芎,大黃(選錦紋者。用無灰酒一碗,慢火煮至酒乾,烘乾。各二兩。)
上件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溫熱水下,食後。(《楊氏》)(《本事》川芎丸,有皂角,出《痰涎》中。)
白話文:
上一個藥方中的藥物都是研磨成細小的末狀,並與煉好的蜂蜜混合做成丸劑,每個丸劑的大小如同梧桐的果實。每次服用20個丸劑,用溫熱的水送服,在飯後服用。(《楊氏》(宋代楊介著))(《本事》(宋代寇宗奭著)川芎丸,其中含有皁角,出自《痰涎論》之中。)
《經驗後方》解風熱,疏積熱風壅,消食化氣導血,大解壅滯。大黃四兩,牽牛子四兩半生半熟,為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,每服茶下一十丸。如要微動,吃十五丸。冬月中最宜服,並不搜攪人。(《本草》)《十形三療》牛黃通膈丸,於本方加木通。《寶鑑》全真丸,金宣宗賜名保安丸,治五臟積熱,洗滌腸垢。
白話文:
《經驗後方》中記載的解風熱方劑,可以疏通因積熱而引起的風壅,消食化氣,導血化淤,有效緩解壅滯。使用的藥物有:大黃四兩、牽牛子四兩(一半生一半熟)。將藥物研磨成粉末,加入煉蜜製成丸劑,每個丸劑的大小與桐子相似。每次服用10粒藥丸,以茶水送服。如果需要輕微的通便效果,可以服用15粒藥丸。此方劑最適合在冬季服用,而且不會對人體造成刺激或不適。(《本草》)
《十形三療》中記載的牛黃通膈丸,是在原方基礎上增加了木通這一味藥物。
《寶鑑》中記載的全真丸,是由金宣宗賜名的保安丸,可以治療五臟積熱,清潔腸胃積垢。
本方以皂角水浸,入蘿蔔切片同熬,投藥末丸。(《得效》不用蘿蔔,名皂角膏,治腎經有熱,陰囊赤腫釣痛,大腑秘澀。)《保命》大黃牽牛散,治相火之氣,遊走臟腑,大便秘結,本方為散。(按:《拔萃·潔古家珍》名牛黃散,治上焦熱,臟腑秘結。)《綱目》:凡用大黃半兩至一兩,而大便不通利者,加麝少許,調於藥中,則大便必大走也。(出大黃牽牛散下。
白話文:
如果因為吃太多油膩厚味的食物而積聚熱氣,可以使用加味清胃散。(《六要》)(注:清胃散方附在齒間出血的條目中。所謂加味,參考《齒痛門》的內容,就是加入大黃和石膏。)
治大便不通(張選卿屢驗)。
硃砂(研如飛面五錢),真蘆薈(研細七錢)
白話文:
治療大便不通(張選卿多次驗證有效)。 硃砂(研磨至如麵粉般細緻,使用五錢),真蘆薈(研磨細緻,使用七錢)。
滴好酒少許和丸,每服一錢二分,好酒吞,朝服暮通,暮服朝通。須天晴時修合為妙。(《廣筆記》)《時方歌括》名更衣丸。
白話文:
在丸藥中滴少許好酒,每次服用一錢二分,用好酒送服。早上服用,晚上通便;晚上服用,早上通便。應在晴朗的天氣下製作藥丸為宜。(《廣筆記》)《時方歌括》將其命名為更衣丸。
潤下潤燥諸方,散發大便不通方。
生地黃汁(五合),大黃,甘草(炙各半兩)
白話文:
潤腸通便的多種方劑,用於治療大便不通。 使用生地黃汁(五合),大黃,炙甘草(各半兩)。
上三味,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下地黃汁,又煮三沸,分二服。(《千金翼》)(按:此本為治服石後方,然亦宜燥熱秘澀,故《觀聚方》既表而出之。)
白話文:
將上方三味藥材搗碎,以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,再加入地黃汁,繼續煎煮三次,分兩次服用。(《千金翼》)(註:此藥方原本為治療服用石藥後的不適,但對治療燥熱、便祕也有效,因此《觀聚方》收錄於表而出之篇中。)
四順飲子,治大便不通,面目身熱,口舌生瘡,上焦冒悶,時欲得冷。此三陽氣壅,熱並大腸,其脈洪大。
大黃,赤芍藥,甘草,當歸(等分)
白話文:
四順飲子,用於治療大便祕結不通,臉色和身體發熱,口舌生瘡,上焦有胸悶、煩熱,時常想吃冰冷解熱。這是因為三陽之氣鬱阻在腸道,導致大腸熱盛,其脈搏洪大。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,利為度。(《雞峰》)(按:此本出《肘後·小兒》中,若多溫壯熱實治諸百病方。)
白話文:
藥物的上層為粗末(即藥品研磨後較粗的部分),每次用五錢,加入一盞半的水,煎到剩一盞,溫服,利便為度。(《雞峯》)(按:此藥方出自《肘後方·小兒》中,是多用於溫壯熱實之症的治療。)
玉燭散,以四物湯、承氣湯、朴硝各等分,水煎去滓,食前服。(《三法六門》)
白話文:
玉燭散,由四物湯、承氣湯、朴硝各等分,加水煎服,去其藥渣,飯前服用。(《三法六門》)
神功丸,治三焦氣壅,心腹痞悶,六腑風熱,大便不通,津液內枯,大腸乾澀,裡急後重,或下鮮血。
大黃(三兩),人參(半兩),麻仁(五兩研),訶子皮(炮取二兩)
白話文:
神功丸,可以治療三焦氣體鬱結,導致心腹脹悶,六腑風熱,大便不通,體內津液枯竭,大腸乾燥,裡急後重,或排出鮮血等症狀。
上杵研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溫水下,日三服,以通為度。(《活人》)(按此本《外臺》近效加減麻仁丸,療積年患氣,不能食飲,兼食不消化,風氣冷氣熱氣衝上痃癖氣方。)《選奇後集》加味神功丸,加木香、枳實、桃仁。
潤腸湯,治大便秘澀,連日不通。
白話文:
將上方的杵臼研磨成細末,再加入蜂蜜攪拌成丸狀,大小如同梧桐子一般。每次服用二十顆,以溫水送服,一天服用三次,以此為度。(出自《活人》)(根據此版本,《外臺》近效加減麻仁丸,可以用來治療多年的慢性胃病,無法正常飲食,消化不良,風寒暑濕邪氣上衝引起的痃癖氣。)《選奇後集》加味神功丸,加入木香、枳實、桃仁。
府子仁(一盞半,細研,用水浸,濾去皮,取濃汁。),脂麻(半盞,微炒,研,用水浸,取濃汁。),桃仁(湯浸,去皮尖,麩炒黃熟,取一兩,研如泥。),荊芥穗(搗末,一兩。)
白話文:
-
府子仁(一盞半,細磨,用水浸泡,濾去皮,取濃汁。)
-
1.5盞府子仁,研磨成細粉,用水浸泡,濾去皮,取濃汁。
-
脂麻(半盞,微炒,研磨,用水浸泡,取濃汁。)
- 半盞脂麻,微炒,研磨成細粉,用水浸泡,取濃汁。
-
桃仁(用熱水浸泡,去除皮,用麩皮炒黃熟,取一兩,研磨成泥。)
- 將桃仁用熱水浸泡,去除皮,再加入麩皮炒黃炒熟,取一兩,研磨成泥狀。
-
荊芥穗(搗碎,取一兩。)
- 荊芥穗搗碎,取一兩。
上件藥數沸,入鹽少許,如煎茶,不得煎過,恣意飲之,以利為度,食前。(《楊氏》)
通幽湯,治大便難,幽門不通,上衝吸門不開,噎塞不便燥秘,氣不得下,治在幽門,以辛潤之。
白話文:
取半盞脂麻,稍微炒一下,然後研磨成細粉,用水浸泡,取出濃汁。 將一兩桃仁用熱水浸泡後去皮,再與麩皮一起炒至黃熟,最後研磨成泥狀。 將一兩荊芥穗搗碎。 上述藥材煮沸後,加入少量鹽,像煎茶一樣烹煮,但不要過度煎煮,隨意飲用,直到感到舒適為止,需在飯前服用。(出自《楊氏》) 通幽湯,用於治療大便困難,幽門阻塞,上衝至吸門無法打開,噎塞不暢且乾燥秘結,氣機下行受阻,治療重點在於幽門,以辛味藥物潤滑之。
炙甘草,紅花(以上各一分),生地黃,熟地(以上各五分),升麻,桃仁泥,當歸身(以上各一錢)
白話文:
炙甘草、紅花(各一分),生地黃、熟地(各五分),升麻、桃仁泥、當歸身(各一錢)
上都作一服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去渣,調檳細末五分,稍熱食前服之。(《蘭室》)又潤燥湯,於本方加大黃(煨)、麻仁,用生甘草,去檳榔。(又名潤腸湯。)
白話文:
將藥材全部綜合盛裝起來,用兩大碗水煮到只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二,去除藥渣,調入五分之一的檳榔粉末,稍微加熱,在吃飯前服用。(出自《蘭室》)還有潤燥湯,在基本藥方中加入大黃(經過煨制)、麻仁,使用生甘草,去除檳榔。(又稱為潤腸湯。)
麻子蘇子粥,紫蘇子、大麻子二味各半合,淨洗研極細,用水再研取汁一盞,分二次煮粥啜之。此粥不惟產後可服,大抵老人諸虛人風秘皆得力。嘗有一貴人母,年八十四,忽爾腹滿頭疼,噁心不下食。召醫者數人議,皆供補脾進食、治風清利頭目藥,數日疾愈甚,全不入食。
白話文:
麻子蘇子粥:紫蘇子與大麻子各半,洗淨研成極細的粉末,再用水研磨取出一碗汁,分兩次煮粥服用。這種粥不僅產後可以服用,而且老年人、體虛的人、風祕的人都能夠服用。曾經有一位貴人的母親,八十四歲,忽然腹滿頭痛、噁心、食不下嚥。請了幾位醫生來會診,都建議服用補脾助消化、治風清熱的藥物,幾天後病情加重,完全不能進食。
其家憂懼,懸予辨之。予診之曰:藥皆誤矣。此疾止是老人風秘,臟腑壅滯,聚於膈中,則腹脹噁心不喜食,又上至於巔,則頭痛神不清也。若得臟腑流暢,諸疾悉去矣。予令作此粥,兩啜而氣泄,先下結屎如胡椒者十餘,後漸得通利,不用藥而自愈。(《本事》)(按:據《資生經》,此方本出《必用方》。
白話文:
赤小豆散,治療大便祕結。(《雞峯方》)(按:即赤小豆當歸散。)
華佗方云:有病曰(按:即日字)食二斗米,至二百日不大便,亦無所苦,病何以爾,名為何等病也?此為谷瘦也。穀氣液升道中去,雖無病,下關不通,不可長久,治之方。
葛根(五斤),豬肪(三斤)
白話文:
華佗開的方子中說:有人說他一天要吃二斗米,已經吃了二百天了都沒有大便,但是也沒有什麼痛苦,這是什麼病,叫什麼病呢?這種病叫做「谷瘦」。穀物的精氣通過體內中氣的運行被吸收,即使沒有疾病,但是如果下部的關道不通暢,也是不能長久維持下去的,治療方法如下:
凡二物,葛根細銼洗之,以水三斗並煎之,得一斗半去滓,復煎其汁,得七升已,取豬肪切煎之成膏,著葛根汁中,煎使相得四升所,服二升,二日盡之,下關通,營衛澤,藥無所禁。服此藥,開六腑,當下。(《醫心》)(按:《千金》濡臟湯,主大便不通,用生葛根、豬膏、大黃,其意與此相同。)
疏利疏氣諸方(和胃方附)治婦人腸胃風結,大便常秘,大麻人丸方。
白話文:
首先準備葛根和豬油這兩種材料。將葛根切成細碎末並清洗乾淨,然後與三鬥水一起煎煮,直到剩下約一斗半後濾去渣滓,繼續熬煮直到剩下約七升。取切好的豬油,煎製成油膏,加入葛根湯中繼續熬煮,使其充分混合。熬製至剩下四升即可。每天服用兩升,連續服用兩天,可以治療大便不通的症狀,並且具有通關、滋潤營衛的效果,不會造成任何損害。這帖藥可以疏通六腑,服用後會立刻起到效果。(《醫心》)(註:《千金》中的濡臟湯也具有治療大便不通的功效,主要由生葛根、豬油和大黃組成,其原理與此藥相同。)
大麻仁(二兩另搗如膏),川大黃(二兩銼碎微炒),檳榔(一兩),木香(一兩),枳殼(一兩面炒微黃去瓤)
白話文:
-
大麻仁(二兩,搗碎成糊狀)
-
川大黃(二兩,切碎後微炒)
-
檳榔(一兩)
-
木香(一兩)
-
枳殼(一兩,炒至微黃並去除瓤)
上件藥搗羅為末,入大麻人同研令勻,以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,每日空心以溫水下二十丸。(《聖惠》)
治大腸實熱,氣盛上壅,脹腹煩悶不通,檳榔散方。
檳榔(一兩),大黃(三分銼碎炒),甘草(半兩炙),朴硝(半兩)
白話文:
將這些藥材搗碎篩成細粉,加入大麻仁一起研磨均勻,用煉蜜調和製成丸劑,每粒大小如梧桐子,每天早晨空腹時用溫水送服二十粒。(出自《聖惠》) 治療大腸實熱,氣盛上壅,腹部脹滿煩悶不通的症狀,使用檳榔散方。 檳榔(一兩),大黃(三分,切碎後炒制),甘草(半兩,炙烤),朴硝(半兩)。
上件藥四味,搗羅為散,每服二錢,水一中盞,入生薑少許,蜜一匙頭,同煎六分,去滓熱服食後。(《濟眾》)
白話文:
這副藥包含四種藥材,將它們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加入一杯水,加少許生薑和一勺蜂蜜,一起煎煮至只剩下六分之一,濾去渣滓,趁熱服用。(《濟眾》)
百順丸,治一切陽邪積滯。凡氣積、血積、蟲積、食積、傷寒、實熱、秘結等證,但各為湯引,隨宜送下,無往不利。
川大黃(錦紋者一片),牙皂角(炒微黃一兩六錢)
白話文:
百順丸,用於治療一切陽邪積滯引起的疾病。凡是氣積、血積、蟲積、食積、傷寒、實熱、祕結等證,只要各別配合湯藥引子,隨病情適當服用,無不奏效。
上為末,用湯浸蒸餅搗丸,綠豆大,每用五分,或一錢,或二、三錢,酌宜用引送下,或用蜜為丸亦可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將乳香研成粉末,用熱湯浸泡蒸餅搗成丸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用五分,或一錢,或二、三錢,酌情用引藥送服。也可以用蜂蜜做成丸劑服用。(《景嶽全書》)
降氣湯(即蘇子降氣湯),大便秘者,仍用此藥下黑錫丹、養正丹等藥。少年氣盛,大便秘,上壅,脾胃素壯者,用此藥下神功丸、三黃丸。(《易簡》)蘇子降氣湯,治氣滯妨悶,痰盛便秘。(《必讀》)(按:此係本方加沉香。)
寬快湯,治氣不升降,大腑秘滯。
白話文:
降氣湯(即蘇子降氣湯),對於大便祕結的人,仍可用此藥搭配黑錫丹、養正丹等藥物服用。年輕氣盛,大便祕結,上壅,脾胃一向健壯的人,可搭配此藥服用神功丸、三黃丸。(《易簡》)蘇子降氣湯,用於治療氣滯妨悶,痰盛便祕。(《必讀》)(注:此處的方劑增加了沉香。)
香附(杵淨二兩),天台烏藥(去心),枳殼(制各一兩半),縮砂(七錢半),蘇子(炒半兩),青木香(三錢),甘草(炙七錢半)
白話文:
香附(舂淨二兩),天台烏藥(去除藥心),枳殼(炮製好的,各一兩半),縮砂(七錢半),蘇子(炒過的,半兩),青木香(三錢),甘草(炙過的,七錢半)
上末,每服二錢,陳皮煎湯調下。(《直指》)(按:此本《選奇後集》寬氣湯,今去杏仁,加蘇子、木香。)
白話文:
把前面提到的藥材,每次服用二錢,用陳皮煎的湯送服。(《直指》)(註解:這個處方本出於《選奇後集》中的寬氣湯,現在去掉杏仁,加上蘇子和木香。)
四磨湯,治氣滯腹急,大便秘澀(方見諸氣病)。有熱者,加大黃、枳殼,名六磨湯。(《得效》)
白話文:
四磨湯,用來治療氣滯腹急,大便祕結。方見於《諸氣病》篇。如果有熱症的,加大黃、枳殼,名叫六磨湯。(《得效》)
皂角丸,治大腸有風,大便秘結,年高之人宜服。
皂角子(炙去子),枳殼(去穰麵炒)
上等分為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,每服七十丸,空心食前米飲下。(同上)
白話文:
皂角丸,用於治療大腸風熱引起的便秘,適合年長者服用。 使用炙烤過並去除種子的皂角子,以及去瓤後用面炒的枳殼。 將上述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,以煉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空腹時服用七十粒,用米湯送服。
平胃丸,治病久虛弱,厭厭不能食,而臟腑或秘或溏,此胃氣虛弱也。常服,和中消痰去濕,及厚腸胃,進飲食。
白話文:
平胃丸,用來治療生病很久、身體虛弱,沒有精神、吃不下飯,而腸胃功能時而便祕時而腹瀉,這是胃氣虛弱的緣故。經常服用平胃丸,可以調和中氣、消痰去濕,也能增厚腸胃,增進食慾。
厚朴(一兩),白朮(一兩二錢),陳皮(八錢去白),木香,生半夏(湯洗一兩),檳榔(二錢半),枳實(五分),甘草(三錢炙)
白話文:
厚朴(一兩):具有散寒解表、理氣止痛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感冒、腹痛等疾病。
白朮(一兩二錢):具有健脾止瀉、燥濕健脾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脾虛、腹瀉等疾病。
陳皮(八錢去白):具有理氣健脾、燥濕化痰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、咳嗽痰多等疾病。
木香(適量):具有理氣止痛、消食導滯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消化不良、胃痛等疾病。
生半夏(湯洗一兩):具有燥濕化痰、消食止嘔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痰多、嘔吐等疾病。
檳榔(二錢半):具有消食導滯、殺蟲解毒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、腸胃寄生蟲等疾病。
枳實(五分):具有理氣消滯、通便導下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氣滯、便祕等疾病。
甘草(三錢炙):具有補中益氣、緩急止痛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體虛、疼痛等疾病。
上為細末,薑汁浸蒸餅為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三五十丸,生薑湯或溫水下。(《保命》)
白話文:
將上藥磨成細末,用薑汁浸過的蒸餅為丸,如桐子那麼大,每次服三、五十丸,用生薑湯或溫水送下。(《保命》)
溫利諸方,蘇感丸,治氣秘不大便,用紫蘇、橘皮煎湯下,或枳殼湯送下。蘇合香四分,感應六分,研和另丸。大凡腹痛而嘔,欲利其大便,諸藥皆吐,惟蘇感丸用薑汁泡湯下最妙。(《直指》)
治大便不通,巴豆丸方。
巴豆(十枚去皮心膜)
白話文:
溫和通利諸症的「蘇感丸」,治療氣祕不大便,可以用紫蘇、橘皮煎湯送服,或用枳殼湯送服。蘇合香四分,感應六分,研磨混合後製成藥丸。一般來說,腹痛嘔吐時,想讓大便通暢,其他藥物都會嘔吐,只有「蘇感丸」用薑汁泡湯送服最有效。(《直指》)
上一味,以醋一盞,煮一饙久,取出爛研,用飯半匙同研勻細,丸為七十粒,每服三粒,空心煮粟米飲下,良久呷熱茶,湯投即通。(《聖濟》)
白話文:
上一味藥方,取醋一杯,將藥材煮上一段時間,取出後搗爛研磨,再加入半匙飯攪拌均勻,搓成七十粒藥丸。每次服用三粒,空腹時用粟米湯送服,過一會兒再喝一杯熱茶,大便就會通暢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
驅風丸,治大便不通,或年高風秘。
皂角(七定炮挼水兩碗),巴豆(四十九粒去殼心膜),枳殼(一兩)
白話文:
驅風丸,用於治療大便不通,或者年老因風邪導致的便秘。 材料包括:皂角(七個,炮製後揉搓出兩碗水),巴豆(四十九粒,去掉殼、心和膜),枳殼(一兩)。
上以皂角挼水煮乾為度,去巴不用,炒枳殼為細末,入木香半兩,蜜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空心白湯下。(《朱氏》)又南木香丸,治大便秘結,於本方加檳榔、麻仁。(《袖珍》引《聖惠》,今無考。)
白話文:
將皁角弄碎之後,將水煮乾,去掉皮,炒枳殼後磨成細末,加入半兩的木香,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三十顆,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。(出自《朱氏》)另有一種南木香丸,用於治療大便祕結,在本方中加入檳榔和麻仁。(出自《袖珍》引用的《聖惠》,現在無從考證。)
妙應丸,治氣虛有冷,大便不通。
金液丹,半硫丸(等分)
白話文:
妙應丸,用於治療氣虛且感到寒冷,大便不通的情況。 金液丹,與半硫丸(按等量配比)。
上二味皆妙,每服五七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(《雞峰》)(按:《續易簡》來復丹下曰:金液丹乃獨體硫黃,具治虛滑下利,最為有準。而本條亦未嘗有通利大腸之說。獨《海藥記》云:硫黃主老人風秘。夫老人腑臟虛寒,血氣澀滯,所以大便多秘。硫黃大熱,服此可使腑臟溫和,氣血流行,糟粕亦自然而通,非謂硫黃本性能利也。)
白話文:
上面兩種藥物都很神奇,每次服用五七十丸,空腹時以米湯送下。(《雞峯》)(按:《續易簡》中來復丹的下方提到:金液丹是單一的硫磺,能治療虛脫腹瀉,特別有效。而在本條中並沒有提及促進大腸通暢的說法。只有《海藥記》中提到:硫磺主治老年人的便祕。老年人的臟腑虛寒,血氣滯澀,所以大便多祕。硫磺有大熱之性,服用它可以讓臟腑溫暖,氣血流通,糟粕自然而然地排出,並不是說硫磺本身具有通便的功效。)
半硫丸,治年高風秘冷秘,心腹一切痃癖冷氣,暖元氣,止泄瀉,進飲食。
硫黃(研細),半夏(湯洗七次焙乾為末)
上等分,以生薑汁同熬炊餅、末,攪勻,杵數百下,丸如梧子大,空心溫酒、薑湯下三十丸。(《三因》)
養正丹,若年高之人,大腑寒秘者,尤宜服之。黑錫丹、來復丹亦此類,用亦甚效。(《易簡》)
白話文:
半硫丸,治療年長者因風邪或寒邪導致的大便不通,心腹部的各種冷性病症,溫補元氣,止瀉,增進食慾。 硫磺(研磨至細),半夏(用熱水清洗七次後烘乾研成粉末) 以上兩種藥材等量混合,加入生薑汁一同熬製成餅狀,再研磨成粉末,攪拌均勻,搗數百下,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,空腹時用溫酒或姜湯送服三十丸。(出自《三因方》) 養正丹,對於年長者因大腑寒冷導致便秘的情況特別適宜服用。黑錫丹、來復丹也屬於此類藥物,使用效果也非常顯著。(出自《易簡方》)
外治諸方,治大便秘塞不通神方。豬羊膽無在(按:此二字當考),以筒灌三合許,令深入即出矣。出不盡,須臾更灌。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,亦妙。(《千金》)陳藏器《本草》云:主大便不通,取豬羊膽,以葦筒著膽,縛一頭,內下部,入三寸灌之,入腹立下。(《本草·開寶》引)(按:《肘後》土瓜根注筒吹,出《關格》中,當參。蓋諸家導法頗夥,愚於《藥治通義》中既辨之,仍不繁載。)痘瘡餘毒鬱熱,結滯於大小腸之間,而大便閉結不通,令人口含香油,以小竹筒一筒套入肛門,以油吹入肛門。過半時許,病者自云:其油入腸內,如蚯蚓漸漸上行。再過片時許,下黑糞一二升止,困睡而安。(《正傳》)(按:此即上方之意,殊為便易,仍附之。)
治傷寒後,大便不通,並吃轉瀉藥後,腹股轉脹不通利方。
鹽(半斤)
白話文:
治療大便祕結的特效方法:不用管豬或羊的膽,用管子灌入三合左右,讓它深入後再取出來。如果沒有完全排出來,過一會繼續灌。另外一種方法是加入冬葵子汁和在一起,也很好。(《千金》)陳藏器在《本草》中說:治療大便不通,取豬或羊的膽,用葦管套在膽上,綁住一端,插入下部,深入三寸灌入,灌入肚子後立即排泄。(《本草·開寶》引用)(注:《肘後》中土瓜根注筒吹,出自《關格》,可以參考。各家的導法很多,我在《藥治通義》中已辨別過,這裡就不多說了。)痘瘡餘毒鬱熱,結滯於大小腸之間,導致大便閉結不通,讓病人含著香油,用小竹筒套入肛門,用油吹入肛門。過了一會,病人自己說:油進入腸內,像蚯蚓一樣慢慢往上移動。再過了一會,排出一兩升黑色的糞便就停止了,病人就睏倦安睡了。(《正傳》)(注:這其實就是上面那種類似的方法,很方便簡單,所以還是附上來。)
上一味熬令色變,用醋漿水二斗,煎五七沸,下鹽攪勻,瀉入盆中,看冷暖得所,令病人盆中坐,淋浴少腹,須臾便通。(《聖濟》)
白話文:
將第一味藥材煮到顏色改變,加入二斗醋漿水,煮沸五到七次,加鹽攪拌均勻,倒入盆中,待溫度適中,讓病人坐在盆中,淋浴小腹,很快就能通便。
調攝法,時復服葵菜、菠菜、豬羊血,自然通利也。《內經》云,以滑養竅是也。(《治病百法》)(按:以滑養竅出《周官·瘍醫》。)
白話文:
用飲食調理的方法,每隔一段時間服食葵菜、菠菜、豬血或羊血,自然就會通便了。《內經》上說,用滋滑的食物來調養腸道的孔竅,就是這個道理。(《治病百法》)(按:用滋滑的食物來調養腸道的孔竅出自《周官·瘍醫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