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鑒》~ 卷之十 (18)
卷之十 (18)
1. 消渴
脈
心脈多浮,腎脈多弱。經云:陰不足,陽有餘,則為熱中。又云:脈軟散當消渴,氣實血虛也。又云:脈數大者生,沉小者死;實而堅大者生,細而浮短者死。
病
《內經》曰:二陽結,為之消。又曰:癉成為消中。東垣曰:二陽者,陽明也。手陽明大腸主津液,病消則目黃口乾,乃津液不足也;足陽明胃主血,若熱則消穀善飢,血中伏火,乃血不足也。結者,津液不足,結而不潤,皆燥熱為病也,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治當以養血滋陰,生津降火,蘭除陳氣也。
不可服膏粱、芳草、石藥,其氣剽悍,能助燥熱也。歧伯曰:實脈,病久可治;脈弦小,病久不可治。當分三消而治之。高消者,舌上赤裂,大渴引飲,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者是也,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。中消者,善食而瘦,自汗大便硬,小便數。叔和云:口乾飲水,多食肌虛,癉成為消中是也,以調胃承氣湯、二黃丸治之。
下消者,煩渴引飲,耳輪焦乾,小便如膏。叔和云:焦煩水易虧,此腎消也。以六味地黃丸治之。《總錄》所謂未傳能食者,必發腦疽背癰;不能食者,必傳中滿膨脹。皆不治之證也。潔古老人分而治之:能食而渴者,白虎人參湯;不能食而渴者,錢氏白朮散,倍加乾葛治之。
上中既立,不復傳下消矣,先哲用藥,厥有旨哉?然臟腑有遠近,亦宜斟酌,如心肺位近,宜制小其服;腎肝位遠,其制大其劑,皆適其至所為。故如過與不及,皆誅罰無過之地也,如高消、中消制之大急,速過病所,久而無中滿之病,正謂上熱未除,中寒復生者也,非藥之罪,失其緩急之故也。治斯疾者,宜加意焉。
治
張潔古曰:上消者,肺也,多飲水少食,大小便如常,此心火刑于肺金,而渴生焉。法當降火清金,宜白虎湯加減治之。
軟石膏(二錢半),知母(一錢),甘草(五分),人參(七分),升麻(一分),黃柏(一錢)
上銼一劑,粳米一撮,水煎,食後溫服。
中消者,胃也,多飲食而小便黃赤。蓋足陽明胃主血,熱則消穀善飢,血中伏火,則津液消爍而渴矣。治以調胃承氣湯,三黃丸主之。
黃連,黃芩,大黃,石膏(各一兩)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米湯下。
下消者,腎也,小便淋濁如膏,煩渴引飲,耳輪焦黑,小便頻數。能食者,必發癰疸背瘡;不能食者,必傳中滿腹脹,須分治之。
若能食而消者,宜加減白虎湯主之。
石膏(二錢半),知母(一錢),甘草(三分),人參(七分),五味子(十粒),黃柏(七分),玄參(五分)
上銼一劑,粳米一撮,水煎,食後服。
若不食而消者,宜加減白朮散主之。
人參,白朮,茯苓,木香,甘草,黃柏,知母(各五分),乾葛(一錢),五味子(十粒)
白話文:
脈象:
心脈通常是浮在表面的,而腎脈則通常是虛弱的。古籍說:這是因為體內陰液不足,陽氣過剩,導致體內產生熱象。又說:脈象軟弱而散亂時,就可能會有消渴的症狀,這是因為體內氣過盛而血不足。還說:脈象洪大有力,人就容易活;脈象沉細微弱,就容易死。脈象充實而堅硬有力,人就容易活;脈象細微而浮在表面,又短促無力,就容易死。
病因:
《內經》說:體內兩個陽氣系統相互結聚,就會導致消渴。又說:熱病加重就會變成消渴病。東垣認為:這裡說的兩個陽氣系統,指的是陽明經。手陽明大腸經負責管理津液,如果生病導致津液不足,就會出現眼睛發黃、口乾的症狀;足陽明胃經負責管理血液,如果過熱就會導致消穀善飢,這是因為血液裡有潛伏的火熱,導致血不足。所謂「結」的意思,是指津液不足,無法滋潤身體,都是因為乾燥的熱所導致。這種病大多是因為經常吃甘甜肥膩的食物,導致體內氣機上逆,轉變成消渴病。治療應該以滋養血液、滋潤陰液、生津止渴、清降火氣、去除陳腐的氣機為主。
不能服用太過滋補、芳香、以及礦物類的藥物,因為這些藥物氣味太過強烈,會助長體內的燥熱。岐伯說:脈象實有力,病程較長還可以治療;脈象細而弦,病程較長就難以治療。應該將消渴分為上消、中消、下消三種來治療。上消的症狀是:舌頭紅裂、非常口渴、大量飲水,這是因為心火轉移到肺,進而發展成膈消,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中消的症狀是:能吃卻消瘦、容易出汗、大便乾硬、小便頻繁。醫書說:口乾想喝水、吃得多卻肌肉虛弱,熱病變成消渴病,就是指這種情況,應該用調胃承氣湯和二黃丸來治療。
下消的症狀是:煩躁口渴,想大量飲水、耳輪焦枯乾燥、小便像米湯一樣混濁。醫書說:煩躁不安導致津液損耗,這是腎臟的消渴。應該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。《總錄》裡說,如果還能吃的,必定會長出腦疽或背癰;如果吃不下東西,必定會發展成腹脹滿悶。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症狀。潔古老人將消渴分開治療:能吃卻口渴的,用白虎人參湯;不能吃而口渴的,用錢氏白朮散,加倍劑量的葛根來治療。
上消和中消如果能確立,就不會再發展成下消。前輩的用藥方法很有道理。然而臟腑之間有遠近,也要考慮清楚。例如心肺位置較近,藥量應該少一些;腎臟肝臟位置較遠,藥量可以大一些。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劑量。所以過與不及都不好,就像高消、中消如果用藥太急太快,病邪還沒清除,中寒又會復發。這不是藥的問題,而是用藥速度快慢的問題。治療這種疾病應該特別注意。
治療:
張潔古說:上消屬於肺的問題,主要症狀是多飲水、少吃東西,大小便正常。這是因為心火過盛而克制肺金,導致口渴。治療應該降火清肺,適合用白虎湯加減來治療。
軟石膏(八克),知母(四克),甘草(二克),人參(三克),升麻(零點四克),黃柏(四克)
以上藥材切碎成一劑,加一小撮米,用水煎煮,飯後溫服。
中消屬於胃的問題,主要症狀是能吃東西卻小便黃赤。這是因為足陽明胃經負責管理血液,如果過熱就會導致消穀善飢,血液裡有潛伏的火熱,導致津液損耗而口渴。治療應該用調胃承氣湯和三黃丸。
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石膏(各四克)
以上藥材磨成粉,用蜂蜜煉製成丸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
下消屬於腎的問題,主要症狀是小便混濁像米湯一樣、煩躁口渴、大量飲水、耳輪焦黑、小便頻繁。如果能吃東西,必定會長出癰疽背瘡;如果不能吃東西,必定會發展成腹脹滿悶。需要分開治療。
如果能吃而有消渴症狀,適合用加減白虎湯來治療。
石膏(八克),知母(四克),甘草(一克),人參(三克),五味子(十粒),黃柏(二點八克),玄參(二克)
以上藥材切碎成一劑,加一小撮米,用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
如果不能吃而有消渴症狀,適合用加減白朮散來治療。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木香、甘草、黃柏、知母(各二克),葛根(四克),五味子(十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