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鑒》~ 序
序
1. 序
余備員臺省,歷事三朝,佐理庶政。以天下之民不無病於飢寒困窮顛連而無告者,思所以生養安全之,廣聖天子好生之德,躋之仁壽之域焉。蓋嘗殫厥心矣。頃以衰病,乞休林下,蒙詔賜歸,佩恩隆渥,罔所事事,日惟掩扉檢閱方書,以求所謂調攝之宜,戒忌之法,以延修齡,以求至眷。然篇章浩瀚,論議繁冗。
欲文約而事詳,辭簡而義當者,艱弗能獲。一日,金溪世醫龔生持《古今醫鑑》謁余曰:「是書乃家君暨廷賢所編輯,欲付諸梓,幸得名言於弁首。余觀之,見其說祖之岐黃,宗諸倉、越,下及劉、張、李歷代名家。凡論辯之精詳,脈方之神妙者,悉採而集之。先之以脈息,次之以病症,終之以治方。
白話文:
我曾經擔任臺省官員,歷經三朝,輔佐處理政務。看到天下百姓中,不乏因飢寒困窮、顛沛流離而無處求助的人,便思考如何使他們安居樂業,擴展聖明的天子仁愛之心,使他們步入仁義長壽的境界。我曾經竭盡全力地為此努力。
最近因身體衰弱,請求退休歸隱山林,蒙受聖旨恩准,享受皇恩浩蕩,沒有任何政務可忙,每天只是關起門來翻閱醫書,尋找養生之道,學習戒忌之法,希望延年益壽,獲得長久的眷顧。然而醫書浩瀚,論述繁瑣,
我想要文筆簡潔卻內容詳實,語言精煉卻意思明確,卻難以如願。一天,金溪的名醫龔生帶著《古今醫鑑》來拜訪我,說:「這本書是我父親和朝廷賢達共同編纂的,想要付梓出版,希望能在書首得到您的題詞。我翻閱了這本書,發現它以岐黃醫學為根基,繼承了倉公、越人等醫家學說,並吸收了劉、張、李等歷代名醫的精華。凡是論述精闢、脈象方劑精妙之處,都一一收錄。先以脈息為先,然後講述病症,最後論及治療方法。」
立為紀綱,列為十六卷。且遊兩畿。歷諸省,循許昌而抵於扶。凡縉紳家珍藏秘錄,靡不搜萃其精,逾二十載而書始就。是誠遠稽先聖之遺言,以紹其正傳;近取諸儒之確論,以示之成法。余前所謂文約而事詳,辭簡而義當者,舍是書其奚以也。以《醫鑑》名,信哉不誣。龔生不自私而與天下後世共之,則夫業醫者得而宗之,將可以考古證今,察脈治病。
如執鑑以照物,以起天下之昏扎。天下之民皆為太平考終之人,功豈淺淺哉。抑嘗聞開諸古曰:上醫醫國,次醫醫人。又曰:達則為良相,不達則為良醫。龔生以是道舉而措之天下,咸躋於仁壽之域。聖天子好生之德廣矣。又何間於窮與達,次與上哉?遂書之以著其用心之仁。
白話文:
這本書以十六卷為綱要,作者遊歷兩京和各省,從許昌一路抵達扶風,廣泛收集了士大夫家珍藏的醫書秘錄,精挑細選,歷經二十多年才完成。這本書既遠溯先聖遺言,繼承其正統思想,又近取儒家確切論述,以示醫學的成法。我之前所說的文字簡潔卻內容詳盡,辭藻精簡卻義理充分,除了這本書,還有哪一本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呢?用《醫鑑》為名,確實名副其實。龔生不私藏此書,而是與天下後世共享,從事醫業的人們可以以此為典範,古今對照,診察脈象,治療疾病。如同用鏡子照亮事物,消除天下人的迷茫,讓天下百姓都能安然度過一生,功勞不可謂不深遠。古人說:「上醫醫國,次醫醫人」,又說:「達則為良相,不達則為良醫」。龔生將醫學之道推廣到天下,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仁壽,聖天子愛民之心廣闊無邊。何必拘泥於窮達、高低之分呢?作者將此書寫成,正是為了彰顯他仁愛之心。
龔生名廷賢,字子才,別號雲林,江西金溪人氏。其父西園,諱信,字瑞之。父子並以醫大行於世。
扶溝三周劉自強撰。
白話文:
龔生名爲廷賢,字子才,別號雲林,爲江西金溪人士。他的父親名西園,字瑞之。父子二人皆以其醫術在世間廣受推崇。
扶溝三週劉自強撰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