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鑒》~ 卷之一 (1)
卷之一 (1)
1. 脈學大要
凡診脈之法,先要定得三部,位分明白;又要曉得十二經絡、五臟六腑,及五臟配合五行、四時生克之理;又要知得脈之息數,分別浮、沉、遲、數、滑、澀,及諸脈陰陽主病之原也。何謂三部?謂人兩手俱有寸、關、尺也。凡診脈,先以中指揣摩掌後,有小高骨,就是關脈。
然後下前後二指,關前至魚際,得同身之一寸,故名為寸口,為陽;關後至尺澤,得同身之一寸,故名為尺部,為陰。又寸脈六分,關脈六分,其上三分,入於寸內,是陽得寸內九分,陽數九也:尺內七分,關下三分,入於尺內,是陰得尺內一寸,陰數十也。終始一寸九分此也。
又長人脈長,當疏排指;短人脈短,當密排指。人瘦小,則輕取之;人肥大,則重取之。性急人脈急,性緩人脈緩。又有反關脈,在三部之後或臂側。若過寸口上魚際者,名曰魚際脈。有左大右小者,有左小右大者,有貴人兩手清微而無脈者,有兩手俱洪大者。須用心診視。
白話文:
診脈首先要清楚地掌握三部的位置,也就是寸、關、尺。還要了解十二經絡、五臟六腑的關係,以及五臟與五行、四時生克的道理。同時也要掌握脈搏的頻率,分辨浮、沉、遲、數、滑、澀等脈象,以及它們與陰陽主病的關係。
所謂三部,指的是人兩隻手上的寸關尺三部脈位。診脈時,先用中指摸索手掌後方的小高骨,這就是關脈。然後往下移動中指,關脈前方到魚際之間的距離,相當於自身一寸,稱為寸口,屬於陽脈。關脈後方到尺澤之間的距離,也相當於自身一寸,稱為尺部,屬於陰脈。
寸脈和關脈各占六分,寸脈上三分屬於陽脈,佔寸內九分,陽數為九;尺脈下三分屬於陰脈,佔尺內一分,陰數為十。因此,三部脈位的總長度是一寸九分。
診脈時,要根據患者的身高調整手指的間距,高個子的人脈長,手指要疏一些;矮個子的人脈短,手指要密一些。瘦小的人要輕輕按脈,肥胖的人要重一些。性急的人脈急,性緩的人脈緩。
除了三部脈位之外,還有反關脈,位於三部之後或臂側。如果脈搏超過寸口向上延伸到魚際,稱為魚際脈。還有一些特殊情況,例如左邊脈搏大而右邊脈搏小,或者左邊脈搏小而右邊脈搏大;也有貴人兩手脈搏清微幾乎沒有,或者兩手脈搏都非常洪大。這些都需要用心仔細觀察。
凡診脈,先須調平自己氣息,男左女右,初輕按消息之,次中按消息之,再重按消息之。推而上消息之,上即關之前也;推而下消息之,下即關之後也;推而內消息之,內即臟之脈也;推而外消息之,外即腑之脈也。然後自寸、關、尺,逐步尋究。一呼一吸之間,要以脈行四至為率。
閏以太息脈五至,是為平脈也。其有太過不及,則為病脈也。凡人十二經動脈,循環一晝夜五十周,朝於寸口,會於平旦。《內經》凡診平人之脈,常以平旦。至診病脈,則不以晝夜拘也。《難經》獨取寸口者,即手太陰之經也。
上古診法有三:其一,各於十二經動脈見處,分為三部,天、地、人以候各臟腑;其二,寸口、人迎參之,以驗引繩四時之大小以決病;其三,獨取寸口,以內外分臟腑,以高下定身形,斯叔和所取以為寸口臟腑之位也。
白話文:
診斷脈象時,首先要調整自身呼吸,男左女右,先輕輕按壓,再中等力度按壓,最後用力按壓,並觀察脈象的變化。往手背方向按壓,則觸摸的是關脈之前的脈象;往手心方向按壓,則觸摸的是關脈之後的脈象;往手臂內側按壓,則觸摸的是臟脈;往手臂外側按壓,則觸摸的是腑脈。接著,從寸關尺三部逐步探查。呼吸一次的時間內,脈象應該跳動四次。
以太息脈五次跳動為標準,稱為平脈。如果脈象過快或過慢,則為病脈。人體十二經脈的動脈,一天一夜循環五十周,在清晨到達寸口脈,匯聚於平旦時分。《內經》指出,診斷正常人的脈象,通常以平旦時分為準。而診斷病人的脈象,則不以晝夜時間為限。《難經》單獨取寸口脈的原因,是因為它是手太陰經脈所在的位置。
古代診脈方法有三種:第一種,分別在十二經脈的動脈所在位置,分為天、地、人三部,以推測各臟腑的狀況;第二種,參照寸口脈和人迎脈,根據四季的變化來判斷病情的輕重;第三種,單獨取寸口脈,根據內外位置判斷臟腑,根據脈象的高低判斷身形,這是叔和所採用的方法,用來判斷寸口脈的臟腑位置。
何謂五臟六腑?蓋五臟者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也;六腑者,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也。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,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。左手寸口,心與小腸之脈所出,君火也;左手關部,肝與膽之脈所出,風木也;左手尺部,腎與膀胱之脈所出,寒水也;右手寸口,肺與大腸之脈所出,燥金也;右手關部,脾與胃之脈所出,濕土也;右手尺部,命門與三焦之脈所出,相火也。蓋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,滿而不能實;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實而不能滿。
故脈始於中焦,飲食入口,藏胃,精微之化,注於手太陰肺、手陽明大腸、足陽明胃、足太陰脾、手太陰心、手太陽小腸、足太陽膀胱、足少陰腎、手厥陰心胞、手少陽三焦、足少陽膽、足厥陰肝、復還注於手太陰肺,循環灌溉,朝於寸口,人迎,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。
白話文:
五臟六腑指的是什麼呢?五臟包含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,六腑則包括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。左手手腕關節前一寸處稱為人迎,右手手腕關節前一寸處稱為氣口。左手寸口脈位置,是心和小腸經脈所出,屬君火;左手關部脈位置,是肝和膽經脈所出,屬風木;左手尺部脈位置,是腎和膀胱經脈所出,屬寒水;右手寸口脈位置,是肺和大腸經脈所出,屬燥金;右手關部脈位置,是脾和胃經脈所出,屬濕土;右手尺部脈位置,是命門和三焦經脈所出,屬相火。五臟的功能是儲藏精氣而不外泄,滿而不實;六腑的功能是消化傳輸物質而不儲藏,實而不滿。
所以脈絡起源於中焦,食物入口後,儲藏在胃中,精華物質轉化後,流注到手太陰肺經、手陽明大腸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、手太陰心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陰腎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厥陰肝經,最後再回流到手太陰肺經,循環灌溉全身,最終到達寸口、人迎脈位,由此可以診斷百病,決定生死。
然以對待之位言之,則左寸火克右寸金,左關木克右關土,左尺水克右尺火。左剛右柔,有夫婦之別也。然左手屬陽,右手屬陰。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,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,有君臣之道也。
又以循環之序言之,蓋以右寸金生左尺水,水又生左關木,木又生左寸火,火復通右尺相火,相火又生右關土,土又生右寸金,而金復生水,此五行更相生養,循環無端,有子母之親也。蓋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是也。治法云: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。如水生木,是水為母,木為子;木復生火,是木受竊氣,故水怒而剋火。
所謂子逢竊氣,母乃力爭。火又生土,是火為母,土為子,土見火被水克,故怒而剋水。所謂母被鬼傷,子來力救。假如肝木有餘,是肺金不足,金不能剋木,故木無所畏,其氣有餘,反搏激肺金而乘其脾土也。故曰搏所不勝而乘所勝也。此五臟之氣,內相淫併為疾也。又如肝木氣少不及,則不能以制土。
白話文:
從對待關係來看,左寸火克右寸金,左關木克右關土,左尺水克右尺火。左手為陽,右手為陰,左寸君火居尊在上,右尺相火卑微在下,如同君臣之別。
從循環順序來看,右寸金生左尺水,水生左關木,木生左寸火,火通右尺相火,相火生右關土,土生右寸金,金又生水,五行相互生養,循環不息,如同子母之親。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,所以治療時,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。例如水生木,水為母,木為子;木生火,木受竊氣,水怒而剋火。
子逢竊氣,母乃力爭。火生土,火為母,土為子,土見火被水克,故怒而剋水。母被鬼傷,子來力救。若肝木有餘,則肺金不足,金不能剋木,木無所畏,其氣有餘,反過來攻擊肺金,乘其脾土。這就是搏所不勝而乘所勝。五臟之氣互相交錯,就會導致疾病。例如肝木氣少不及,則不能制土。
土無所畏,而遂妄行,乃凌其腎水矣,故曰所勝妄行,而所生者受病也。肝木之氣不平,則肺金之氣自搏,故曰所不勝搏之也。蓋木氣不平,土金交搏,相迫為疾,故曰氣迫也。相生、相剋、相勝展轉無窮,舉一以例其餘也。
何謂五臟配合五行、四時、五音?蓋五行者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也;四時者,春、夏、秋、冬也;五音者,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也。肝主筋,其華在爪,其藏魂,其聲呼,其液泣,應角音,調而直,屬木,應乎春令,其色青,其味酸;心主血脈,其榮在色,其藏神,其養血,其候音,其聲言,其液汗,應徵音,和而長,屬火,應乎夏令,其色赤,其味苦;肺主皮毛,其華在毛,其藏魄,其聲器,其液涕,應商音,輕而勁,屬金,應乎秋令,其色白,其味辛;腎主骨,其華在發,其充在骨,其藏精與志,其候耳,其聲呻,其液唾,應羽音,沉而深,屬水,應乎冬令,其色黑,其味鹹;脾主肌肉,其華在唇四白,其充在肌,其藏意與志,其聲歌,其液涎,應宮音,大而和,屬土,應乎四季月,其色黃,其味甘,是五臟配合五行、四時、五音也。何謂四季之脈?謂春弦、夏鉤、秋毛、冬石。
白話文:
土性不受約束,隨意妄為,便會侵犯腎水,因此說「所勝妄行,而所生者受病也」。肝木之氣失衡,肺金之氣就會自相搏鬥,因此說「所不勝搏之也」。因為木氣不平,土金互相衝擊,彼此相逼,導致疾病,故稱「氣迫也」。五行相生相剋相勝,循環往復,無窮無盡,舉一例即可推知其他。
五臟與五行、四時、五音是如何配合的呢?五行即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;四時即春、夏、秋、冬;五音即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肝臟主宰筋絡,外現於指甲,藏魂魄,發出呼聲,分泌淚液,對應角音,性情直率,屬木,應於春季,色青,味酸;心臟主宰血脈,外現於面色,藏神明,滋養血液,對應徵音,發出言語聲,分泌汗液,性情平和,屬火,應於夏季,色赤,味苦;肺臟主宰皮毛,外現於毛髮,藏魄,發出聲音,分泌鼻涕,對應商音,性情輕靈,屬金,應於秋季,色白,味辛;腎臟主宰骨骼,外現於頭髮,充實骨髓,藏精氣和意志,對應羽音,發出呻吟聲,分泌唾液,性情沉靜,屬水,應於冬季,色黑,味鹹;脾臟主宰肌肉,外現於唇四白,充實肌肉,藏意念和意志,發出歌唱聲,分泌唾液,性情寬厚,屬土,應於四季之月,色黃,味甘。這就是五臟配合五行、四時、五音的關係。何謂四季之脈?就是春季脈象如弦,夏季脈象如鉤,秋季脈象如毛,冬季脈象如石。
然春脈弦者,謂正月寅,二月卯,木旺,春日脈浮,如魚遊在波,雖出猶未全浮,故其脈弦而長,以應東方肝木之氣也;夏脈鉤者,謂四月巳,五月午,火上炎,夏日在膚,陽氣太盛,故其脈來有力,浮大而數,以應南方心火之氣也;秋脈毛者,謂七月申,八月酉,金旺,而金性輕浮,秋日下膚,隨陽氣漸降,將欲藏去,故其脈來浮澀而短,以應西方肺金之氣也;冬脈石者,謂十月玄,十一月子,水旺,而水性下流,冬日在骨,陽氣伏藏,故其脈沉濡軟滑,以應北方腎水之氣也;辰戌丑未四季月,脈遲緩者,謂土性厚重,其脈來和緩而大,以應中央脾土之氣也。
白話文:
春天脈象弦緊,是因為正月寅月、二月卯月,木氣旺盛,春日脈象浮動,像魚在水中游動,雖然露出水面,但還沒有完全浮起來,所以脈象弦緊而長,這是應合東方肝木之氣。夏天脈象鉤弦,是因為四月巳月、五月午月,火氣上炎,夏日陽氣熾盛,所以脈象有力、浮大而快,這是應合南方心火之氣。秋天脈象毛澀,是因為七月申月、八月酉月,金氣旺盛,而金性輕浮,秋日陽氣漸降,將要收藏,所以脈象浮澀而短,這是應合西方肺金之氣。冬天脈象沉石,是因為十月亥月、十一月子月,水氣旺盛,而水性下流,冬日陽氣潛藏,所以脈象沉濡柔軟,這是應合北方腎水之氣。辰戌丑未四個季節月分,脈象遲緩,是因為土性厚重,脈象和緩而大,這是應合中央脾土之氣。
四時之脈,雖有弦、鉤、毛、石之分,然春三月,六部中俱帶弦;夏三月,俱帶洪;秋三月,俱帶浮;冬三月,俱帶沉。六部內按之,又兼和緩為有胃氣,此無病之脈也。若乃見弦、鉤、毛、石而無和緩,此是真臟之脈,人不病而死也。大抵脈者,氣血之先也,氣血盛則脈盛,氣血衰則脈衰,氣血熱則脈數,氣血寒則脈遲,氣血壯則脈大,氣血微則脈小,氣血和則脈平。試以脈之大綱言之,初持脈,輕手候之,脈見於皮膚之間者,陽也,腑也,心脈之應也。
蓋心肺在上,故其脈皆浮,若浮大而散者,心也;浮澀而短者,肺也。重手按之,脈附於肌肉之下者,陰也,臟也,肝腎之應也。蓋肝腎在下,故其脈皆沉,若弦而長者,肝也;沉而軟滑者,腎也。不輕不重,中而取之,脈應於肌肉之間,陰陽相適,中和之應,脾胃之候也。
白話文:
四時之脈與六部脈象
四個季節的脈象,雖然有弦、鉤、毛、石的區別,但春季三月,六部脈象都帶有弦;夏季三月,都帶有洪;秋季三月,都帶有浮;冬季三月,都帶有沉。
六部脈象按之,又兼具和緩,則為有胃氣,這是無病的脈象。
如果出現弦、鉤、毛、石的脈象,但沒有和緩,這就是真臟之脈,人雖然沒有病,卻會死亡。
總之,脈象是氣血的先兆,氣血旺盛則脈象旺盛,氣血衰弱則脈象衰弱,氣血熱則脈象快,氣血寒則脈象慢,氣血強壯則脈象大,氣血微弱則脈象小,氣血和諧則脈象平穩。
現在從脈象的大綱來講解:
一開始把脈,輕輕地用手探查,脈象出現在皮膚之間的,屬於陽,是腑,是心脈的反應。
因為心肺位於上部,所以脈象都浮,如果浮大而散漫,就是心脈;如果浮澀而短促,就是肺脈。
用力按下去,脈象附著在肌肉之下的,屬於陰,是臟,是肝腎的反應。
因為肝腎位於下部,所以脈象都沉,如果弦而長,就是肝脈;如果沉而軟滑,就是腎脈。
不輕不重,中等力度按之,脈象位於肌肉之間,陰陽相適,中和之應,是脾胃的狀態。
蓋脾居中州,故脈緩而大,此五臟不病之平脈也。診視者必熟知平脈,然後可以辨病脈也。若短小而見於皮膚之間者,陰乘陽也;洪大而見於肌肉之下者,陽乘陰也。寸尺皆然。
又以脈之十二經細分之,脈有浮沉,診有輕重也。左寸先以輕手得之,是小腸屬表;後以重手如六菽之重得之,是心屬裡。心在肺下,主血脈。心脈循血脈而行,按至血脈而得為浮;稍加力,脈道粗大為大;又稍加力,脈道潤軟而散,此乃浮大而散,不病之脈也。若出於血脈之上,見於皮膚之間,是其浮也;入於血脈之下,見於筋骨之分,是其沉也。
左關先以輕手得之,是膽屬表;後以重手如十二菽之重取之,是肝屬裡。肝在脾下,主筋。肝脈循筋而行。按至筋平,脈道如箏弦者為弦,次稍加力,脈道迢迢為長,此弦、長為不病之脈也。若出於筋上,見於皮膚血脈之間,是其浮也;入於筋下,見於骨上,是其沉也。左尺先以輕手得之,是膀胱屬表;後以重手取之,度如十五菽之重而得之,是腎屬裡。
白話文:
脾臟位於人體的中部,所以脈象緩慢而有力,這是五臟皆無病的正常脈象。診脈的人必須熟知正常脈象,才能辨別病態脈象。如果脈象短小,且觸摸起來感覺在皮膚表面,表示陰氣過盛,侵犯陽氣;如果脈象洪大,且觸摸起來感覺在肌肉下方,表示陽氣過盛,侵犯陰氣。寸口部位和尺澤部位的脈象都是如此。
此外,脈象還可以根據十二經絡細分,分為浮沉,診脈時也有輕重之分。左寸部位,先用輕輕的手指觸摸,可以摸到小腸經的表脈;再用重一點的手指觸摸,相當於六粒豆子的重量,可以摸到心經的裡脈。心臟位於肺臟下方,主管血脈。心經循著血脈流動,所以按到血脈的位置,就能摸到浮脈;稍微加力,就能感覺到脈道粗大而有力,這就是大脈;再稍微加力,就能感覺到脈道潤滑而舒展,這就是浮大散脈,也是正常的脈象。如果脈象感覺在血脈表面,且觸摸起來感覺在皮膚表面,這就是浮脈;如果脈象感覺在血脈下方,且觸摸起來感覺在筋骨之間,這就是沉脈。
左關部位,先用輕輕的手指觸摸,可以摸到膽經的表脈;再用重一點的手指觸摸,相當於十二粒豆子的重量,可以摸到肝經的裡脈。肝臟位於脾臟下方,主管筋腱。肝經循著筋腱流動。按到筋腱的位置,感覺到脈道像琴弦一樣,這就是弦脈;稍微加力,感覺到脈道又長又細,這就是長脈,都是正常的脈象。如果脈象感覺在筋腱表面,且觸摸起來感覺在皮膚和血脈之間,這就是浮脈;如果脈象感覺在筋腱下方,且觸摸起來感覺在骨骼表面,這就是沉脈。左尺部位,先用輕輕的手指觸摸,可以摸到膀胱經的表脈;再用重一點的手指觸摸,相當於十五粒豆子的重量,可以摸到腎經的裡脈。
腎在肝下,主骨。腎脈循骨而行,按至骨上得之為沉;又重手按之,脈道無力者為濡;舉指來疾流利者為滑,此乃沉濡而滑,不病之脈也。若出於骨上,見於皮膚血脈筋肉之間,是其浮也;入而至骨,是其沉也。右寸先以輕手得之,是大腸屬表;後以重手取之,如三菽之重得之,是肺屬裡。
肺居最高,主皮毛。肺脈循皮毛而行,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;稍加力,脈道不利為澀;又稍加力,脈道縮入關中,上半指不動;下半指微動者為短,此浮澀而短,不病之脈也。若出於皮毛之上,見於皮膚之表,是其浮也;入於血脈筋肉之分,是其沉也。右關先以輕手得之,是胃屬表;後以重手取之,如九菽之重得之,是脾屬裡。
白話文:
腎臟位於肝臟下方,主掌骨骼。腎經循行於骨骼,輕輕按壓骨骼上能觸摸到脈象,這叫做沉;用力按壓,脈象無力,這叫做濡;快速彈撥手指,脈象流利,這叫做滑。沉、濡、滑三種脈象,是正常的脈象。如果脈象從骨骼上移到皮膚、血脈和肌肉之間,則稱為浮;如果脈象深入骨骼,則稱為沉。右寸脈先用輕力按壓,能觸摸到脈象,這是大腸經的表脈;再用力按壓,感覺像三個豆子那樣重,這是肺經的裡脈。
肺臟位於最高處,主掌皮毛。肺經循行於皮毛,輕輕按壓皮毛能觸摸到脈象,這叫做浮;稍微用力,脈象不順暢,這叫做澀;再稍微用力,脈象縮進關節內,上半指不動,下半指微動,這叫做短。浮、澀、短三種脈象,是正常的脈象。如果脈象從皮毛上移到皮膚表面,則稱為浮;如果脈象深入血脈和肌肉之間,則稱為沉。右關脈先用輕力按壓,能觸摸到脈象,這是胃經的表脈;再用力按壓,感覺像九個豆子那樣重,這是脾經的裡脈。
脾在心下,主肌肉。脾脈循肌肉而行,按至肌肉,脈道如微風楊柳梢之狀為緩;又稍加力,脈道敦實者為大,此為緩大,不病之脈也。若出於肌肉之上,見於皮毛之間者,是其浮也;入於肌肉之下,見於筋骨之分者,是其沉也。右尺先以輕手得之,是三焦為表;後以重手得之,是命門屬裡,為相火,氣與腎通也。
又有三部九候之訣。三部者,寸、關、尺也;九候者,浮、中、沉也。凡三部,每部各有浮、中、沉三候,三而三之,為九候也。浮主皮膚,候表及腑;中主肌肉,以候胃氣;沉主筋骨,候里及臟也。
寸為陽,為上部,法天,為心肺,以應上焦,主心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;關為陰陽之中,為中部,法人,為肝脾,以應中焦,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;尺為陰,為下部,法地,為腎命,以應下焦,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。此三部診候之大法也。
白話文:
脾臟位於心臟下方,負責掌管肌肉。脾經沿着肌肉走行,按壓肌肉時,脈道就像微風吹拂柳枝梢頭一樣輕柔,稱為緩;再稍微用力按壓,脈道變得堅實,稱為大,這就是緩大的脈象,屬於正常的脈象。如果脈象從肌肉表面浮出,出現在皮毛之間,則稱為浮脈;如果脈象深入肌肉下方,出現在筋骨交界處,則稱為沉脈。
右手的尺脈,先用輕力按壓,可以得知三焦的狀況,三焦是身體表面的部位;後用重力按壓,可以得知命門的狀況,命門是身體內部的部位,屬於相火,與腎經相通。
還有一種診脈方法,叫做三部九候。三部指的是寸、關、尺三個部位,九候指的是浮、中、沉三個狀態。每個部位都有浮、中、沉三個狀態,三個部位共有九個狀態,所以稱為九候。
浮脈主要反映皮膚的狀況,用來診斷表面的疾病和腑臟的疾病;中脈主要反映肌肉的狀況,用來診斷胃氣的狀況;沉脈主要反映筋骨的狀況,用來診斷內部的疾病和臟器的疾病。
寸脈屬陽,代表上部,與天相應,屬於心肺,與上焦相通,用來診斷心胸以上至頭部的疾病;關脈屬於陰陽交界,代表中部,與人相應,屬於肝脾,與中焦相通,用來診斷膈肌以下至臍部的疾病;尺脈屬陰,代表下部,與地相應,屬於腎命,與下焦相通,用來診斷臍部以下至足部的疾病。
以上三部診脈法是診脈的重要方法。
又脈有上下、來去、至止,此六字不明,則陰陽虛實不別也。上者、來者、至者為陽;下者、去者、止者為陰。上者、自尺部上於寸口,陽生於陰也;下者,自寸口下於尺部,陰生於陽也。來者,自骨肉之分,而出於皮膚之際,氣之升也。去者自皮膚之際,而還於骨肉之分,氣之降也。應曰至,息曰止也。
何謂生克之理?謂五行有相剋、相生也。相生者,謂金生水、水生木、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是也;相剋者,謂金剋木、木剋土、土剋水、水剋火、火剋金是也。凡脈遇相生者吉,相剋者凶,何也?蓋心若見沉細,肝見短澀,腎見遲緩,肺見洪大,脾見弦長,皆遇克也,為鬼賊相侵,危證也。又心若見緩,肝見洪,肺見沉之類,是子扶養於母,遇我之脈生也,雖病易瘥。
白話文:
脈象有上下、來去、至止這六個特徵,如果這六個特徵不明確,就無法區分陰陽虛實。向上、來、至屬於陽;向下、去、止屬於陰。向上指的是從尺部向上至寸口,是陽氣生於陰氣;向下指的是從寸口向下至尺部,是陰氣生於陽氣。來指的是氣血從骨肉分界處,向外流動至皮膚表面,是氣血上升。去指的是氣血從皮膚表面,向內流動至骨肉分界處,是氣血下降。應時稱為至,息時稱為止。
什麼是生克之理呢?指的是五行之間存在相剋和相生。相生是指金生水、水生木、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。相剋是指金剋木、木剋土、土剋水、水剋火、火剋金。凡是脈象遇到相生者吉利,遇到相剋者凶險,為什麼呢?因為如果心脈沉細、肝脈短澀、腎脈遲緩、肺脈洪大、脾脈弦長,都屬於相剋,是鬼邪入侵,屬於危重症狀。反之,如果心脈緩慢、肝脈洪大、肺脈沉細等,屬於子氣扶養母氣,是相生的脈象,即使生病也容易痊癒。
至而腎病傳肝,肝病傳心之類,此母來抑子,病雖不死,亦延綿日久矣。又我克者為妻,假如春屬木,脈見脾土,是夫得妻脈也。妻來乘夫,雖非正克,然春中獨見脾脈,土乘木衰,土乘之,則生金來剋木耳。若肝脈弦緩,而本體尚存,脾土雖乘之,為微邪,不足慮也;若本脈全無,而獨見脾緩之脈,為害必矣。《脈賦》云:假令春得肺脈為鬼,得心脈則為肝兒,腎為其母,脾則為妻。
故春得脾而莫療,冬見心而不治,夏得肺而難瘥,秋得肝亦何疑。此即四時休旺,以例生克之義也。然人脈之息數,出氣為呼,入氣為吸。一呼一吸,為之一息。一息之間。脈來四至或五至,為平和,不大不小,和緩舒暢,此無病之脈也。至於三遲二敗,冷而危也;六數七極,熱之甚也;八脫九死,極於十一二至,與夫奄奄兩息一至,則又散而為變也。
白話文:
當腎臟病傳染到肝臟,肝臟病傳染到心臟等等,這就如同母親壓制兒子,病雖然不致命,但也會持續很久。此外,剋制我的就是我的妻子,例如春天屬木,脈象卻出現了脾土,這就是丈夫得到妻子的脈象。妻子乘着丈夫,雖然不是真正的剋制,但春天獨見脾脈,土乘木氣虛弱,土乘木,就會生出金來剋制木。如果肝脈弦緩,但本身的氣血還存在,脾土雖然乘着它,但只是輕微的邪氣,不用擔心;如果本身的脈象完全消失,而只出現脾緩的脈象,那就危險了。《脈賦》說:如果春天出現肺脈,就叫鬼,出現心脈就叫肝兒,腎臟是母親,脾臟就是妻子。
所以春天出現脾脈而不治療,冬天出現心脈而不治療,夏天出現肺脈就難以痊癒,秋天出現肝脈也同樣不用懷疑。這就是四時休旺,用來比喻生克的道理。人體脈搏的呼吸次數,呼氣叫做呼,吸氣叫做吸。一次呼氣和一次吸氣,為一次呼吸。一次呼吸之間,脈搏跳動四次或五次,就是平和,不快不慢,和緩舒暢,這是沒有病的脈象。至於三遲二敗,就是寒氣很重而危險;六數七極,就是熱氣很重;八脫九死,極於十一二跳,以及奄奄一息一跳,這些都是散亂而變化的脈象。
如六數七極,熱也,脈中有力,為有神矣,當泄其熱;三遲二敗,寒也,脈中有力,為有神矣,當去其寒;若數極遲敗中,不復有力,為無神也,將何所悖耶?可與之決死期矣。
然脈理大要,元人又謂不出於浮、沉、遲、數、滑、澀六脈也。浮脈輕手取之;沉脈重手取之;遲、數之脈,以己之呼吸而取之;滑、澀之脈,則又察乎往來之形也。浮者,陽也,脈在肉上行也,輕手乃得。而芤、洪、散、大、長、濡、弦,皆輕手而得之類也。沉者,陰也。
脈在肉下行也,重手乃得。而伏、石,短、細、牢、實,皆重手而得之類也。遲者,脈不急也,一息二、三至。而濡、緩皆遲之類也。數者,脈來速也,一息六、七至。而疾、促皆數之類也。至於滑、澀之脈,則以往來察其形狀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脈搏跳動頻率快而有力,表示體內有熱,應該要散去熱氣;如果脈搏跳動緩慢而有力,表示體內有寒,應該要驅除寒氣。但如果脈搏跳動既緩慢又微弱,沒有力氣,表示生命力衰微,已經回天乏術,只能等著死亡了。
脈象的診斷主要分為浮、沉、遲、數、滑、澀六種。浮脈是指輕輕觸摸就能感受到的脈象,沉脈是指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到的脈象。遲脈是指脈搏跳動緩慢,每分鐘跳動兩、三次,數脈是指脈搏跳動快速,每分鐘跳動六、七次。滑脈是指脈搏跳動流暢,澀脈是指脈搏跳動不順暢。浮脈代表陽氣,脈搏在皮膚表面流動,輕輕觸摸就能感受得到;沉脈代表陰氣,脈搏在皮膚深處流動,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得到。遲脈和濡脈、緩脈都屬於脈搏跳動緩慢的範疇;數脈和疾脈、促脈都屬於脈搏跳動快速的範疇。至於滑脈和澀脈,則需要觀察脈搏跳動的形態來判斷。
浮為陽,在表,為風、為虛;沉為陰,在裡,為濕、為實;數則在腑,為熱、為陽、為燥;遲則在臟,為寒、為冷、為陰;滑為血多氣少;澀為氣多血少;滑為血有餘;澀為氣獨滯。是浮、沉、遲、數、滑、澀六脈,此診家之要法也。
男子左手脈常大於右手者,為順;女子右手脈常大於左手者,為順。男脈在關上,女脈在關下。男子尺脈常弱,寸脈常盛;女子尺脈常盛,寸脈常弱,是其常也。反者,男得女脈為不足,女得男脈為太過。是以男子不可久瀉,女子不可久吐。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其人當吐,不吐不死;上部無脈,下部有脈,病雖重,不死,何也?蓋人有遲脈,謂有元氣,猶樹之有根也。凡人左手屬陽,右手屬陰;汗多亡陽,下多亡陰。
白話文:
脈象浮在表面,屬陽性,代表風寒虛症;脈象沉在內裡,屬陰性,代表濕邪實症。脈象跳動快速,位於腑臟部位,代表熱證、陽盛、燥熱;脈象跳動緩慢,位於臟器部位,代表寒證、陰盛、寒涼。脈象滑利,代表氣血不足,血流過多;脈象澀滯,代表氣血充盈,血液不足。脈象滑利,代表血液充盈;脈象澀滯,代表氣血停滯。這就是浮沉遲數滑澀六種脈象,是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。
男性左手脈象通常比右手強,為正常;女性右手脈象通常比左手強,為正常。男性脈象在關脈上方,女性脈象在關脈下方。男性尺脈通常較弱,寸脈通常較強;女性尺脈通常較強,寸脈通常較弱,這是男女脈象的正常情況。反之,男性出現女性脈象則為氣血不足,女性出現男性脈象則為氣血過盛。因此,男性不宜久瀉,女性不宜久吐。上部脈象存在,下部脈象消失,此人應該吐,不吐就會死亡;上部脈象消失,下部脈象存在,雖然病情嚴重,但不會死亡,這是因為人體有遲脈,代表有元氣,就如同樹木有根一樣。一般來說,左手屬陽,右手屬陰;出汗過多會損傷陽氣,腹瀉過多會損傷陰氣。
諸陰為寒,諸陽為熱。
至於疾病為證,又有陰陽表裡之辨。蓋六淫之邪,襲於經絡,而未入於胃腑,如左手人迎脈緊盛,大於氣口一倍,為外感風寒,皆屬於表,為陽也,腑也。七情之氣,鬱於心腹之內,不能越散。飲食五味之傷,留於腸胃之間,不能通泄。如右手氣口脈大人迎一倍,脈緊盛,為內傷飲食,皆屬於里,為陰也,臟也。
若人迎、氣口俱緊盛,此為夾食傷寒,為內傷外感俱見也。又陽經取決於人迎,陰經取決於氣口。左脈不和,為病在表,為陽,主四肢;右脈不和,為病在裡,為陰,主腹臟。
至於諸脈,又有表裡、陰陽主病之異,何也?蓋謂脈有七表、八里、九道,凡二十四種是也。自六朝以前,診視固無此說,然此起於高陽生之議論,義雖未得其統要,然智者緣此而進,亦足以察病之原委焉。七表者何?謂浮、芤、滑、實、弦、緊、洪也。歌曰:浮按不足舉有餘,芤脈中空兩畔居。
白話文:
寒屬陰,熱屬陽。疾病的證狀,有陰陽表裡之分。外感六淫之邪侵襲經絡,尚未進入胃腑,例如左手人迎脈緊而有力,比氣口脈大一倍,這是外感風寒,屬於表症,屬陽,屬腑。七情鬱結於心腹,無法散發;飲食五味失調,停滯於腸胃,無法通暢。例如右手氣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,脈緊而有力,這是內傷飲食,屬於裡症,屬陰,屬臟。
若人迎脈和氣口脈都緊而有力,這是夾食傷寒,既有內傷又有外感。人迎脈代表陽經,氣口脈代表陰經。左脈不和,病在表,屬陽,主四肢;右脈不和,病在裡,屬陰,主腹臟。
各種脈象,有表裡、陰陽之分,主病各不相同。因為脈象分為七表、八里、九道,共二十四種。六朝以前,醫家尚未有這種說法,這是高陽生提出的觀點。雖然他的論點不夠完善,但聰明的人可以以此為基礎,進一步觀察病因。七表脈分別是浮脈、芤脈、滑脈、實脈、弦脈、緊脈、洪脈。歌訣說:「浮脈按之不足舉,按之有餘,芤脈中空,兩邊隆起。」
滑體如珠中有力,實形逼逼與長俱。弦如始按弓弦狀,緊若牽繩轉索狀,洪舉按之皆極大。此名七表不同途。其見於病曰:浮為中風芤失血,滑吐實下分明別,弦為拘急緊為疼,洪大從來偏主熱。八里如何?微、沉、緩、澀、遲、伏、濡、弱也。歌曰:微來如有又如無,沉舉全無按有餘,遲緩息間三度至,濡來散止細仍虛,伏須切骨沉相類,弱脈沉微指下圖,澀脈如刀輕刮竹,分明入里坦如途。其見於病曰:遲寒緩結微為痞,澀因血少沉氣滯,伏為積聚濡不足,弱則筋痿少精氣。
九道者何?長、短、促、結、虛、細、代、牢、動也。歌曰:長脈流利通三部,短脈本部不及些,虛脈遲大無力軟,促脈來數急促歟,結脈時止而遲緩,代脈不還真可籲,牢脈如弦沉更實,動脈鼓動無定居,細脈雖有但如線,九道之形乃自殊。其見於病曰:長為陽毒三焦熱,短氣壅鬱未得倡,促陽氣拘時兼滯,虛為血少熱生驚,代主氣耗細氣少,牢氣滿急時主疼,結主積氣悶兼痛,動是虛勞血痢崩。然七表屬陽、八里屬陰,九道有陰有陽,各隨寸、關、尺及臟腑診之。
白話文:
滑利如珠子般有力,脈象充實有力且持續不斷。弦脈如同剛開始按壓弓弦的狀態,緊脈則像拉緊的繩索。洪脈有力,按壓時都感覺很大。這些都是七表脈象,各不相同。
七表脈象在疾病中表現如下:浮脈代表中風、芤脈代表失血,滑脈代表吐瀉,實脈代表實證,下脈代表下焦病變,分明別是各不相同,弦脈代表拘急,緊脈代表疼痛,洪脈代表熱證。
八里脈象包括:微脈、沉脈、緩脈、澀脈、遲脈、伏脈、濡脈、弱脈。
歌訣說:微脈若有若無,沉脈按之無力但有餘,遲脈一息之間跳動三次,濡脈細小散亂且虛弱,伏脈需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到,弱脈沉細,如在指下游走,澀脈如刀輕刮竹子,清晰易辨。
八里脈象在疾病中表現如下:遲脈代表寒證,緩脈代表結滯,微脈代表痞證,澀脈代表血少,沉脈代表氣滯,伏脈代表積聚,濡脈代表不足,弱脈代表筋痿,精氣不足。
九道脈象包括:長脈、短脈、促脈、結脈、虛脈、細脈、代脈、牢脈、動脈。
歌訣說:長脈流暢,貫穿三部,短脈只在局部,虛脈遲緩无力,促脈脈搏急促,結脈停頓緩慢,代脈不規律,牢脈如同弦,沉實有力,動脈跳動不定,細脈細小如線。
九道脈象在疾病中表現如下:長脈代表陽毒,三焦熱證,短脈代表氣壅鬱,促脈代表陽氣拘緊,虛脈代表血少,代脈代表氣耗,細脈代表氣少,牢脈代表氣滿,結脈代表積氣,動脈代表虛勞。
七表屬陽,八里屬陰,九道脈象中既有陰性也有陽性,需要根據寸關尺三部以及臟腑進行診斷。
若在寸口,膈以上病;在關中,胃以下病;在尺內,臍以下病。大抵元氣之來,力和而緩;邪氣之至,力強而峻。凡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,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。陰陽相絕,人何以依,脈之大概,如斯而已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出現於寸口位置,表示膈以上的疾病;若脈象位於關中,則代表胃以下部位的疾病;若脈象在尺內,則暗示臍以下的疾病。總的來說,正常元氣的流動,力量平和且緩慢;而邪氣的侵襲,力量強烈且急劇。通常,如果尺脈未能上達關中,可視為陰氣斷絕;若寸脈未能下達關中,則表示陽氣斷絕。當陰陽兩種氣血之間出現斷絕的情況,人類如何依賴它們生存?脈象的總結,就是如此簡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