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信纂輯

《古今醫鑒》~ 卷之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)

1. 卷之一

2. 脈訣

3. 脈學大要

凡診脈之法,先要定得三部,位分明白;又要曉得十二經絡、五臟六腑,及五臟配合五行、四時生克之理;又要知得脈之息數,分別浮、沉、遲、數、滑、澀,及諸脈陰陽主病之原也。何謂三部?謂人兩手俱有寸、關、尺也。凡診脈,先以中指揣摩掌後,有小高骨,就是關脈。

然後下前後二指,關前至魚際,得同身之一寸,故名為寸口,為陽;關後至尺澤,得同身之一寸,故名為尺部,為陰。又寸脈六分,關脈六分,其上三分,入於寸內,是陽得寸內九分,陽數九也:尺內七分,關下三分,入於尺內,是陰得尺內一寸,陰數十也。終始一寸九分此也。

又長人脈長,當疏排指;短人脈短,當密排指。人瘦小,則輕取之;人肥大,則重取之。性急人脈急,性緩人脈緩。又有反關脈,在三部之後或臂側。若過寸口上魚際者,名曰魚際脈。有左大右小者,有左小右大者,有貴人兩手清微而無脈者,有兩手俱洪大者。須用心診視。

凡診脈,先須調平自己氣息,男左女右,初輕按消息之,次中按消息之,再重按消息之。推而上消息之,上即關之前也;推而下消息之,下即關之後也;推而內消息之,內即臟之脈也;推而外消息之,外即腑之脈也。然後自寸、關、尺,逐步尋究。一呼一吸之間,要以脈行四至為率。

閏以太息脈五至,是為平脈也。其有太過不及,則為病脈也。凡人十二經動脈,循環一晝夜五十周,朝於寸口,會於平旦。《內經》凡診平人之脈,常以平旦。至診病脈,則不以晝夜拘也。《難經》獨取寸口者,即手太陰之經也。

上古診法有三:其一,各於十二經動脈見處,分為三部,天、地、人以候各臟腑;其二,寸口、人迎參之,以驗引繩四時之大小以決病;其三,獨取寸口,以內外分臟腑,以高下定身形,斯叔和所取以為寸口臟腑之位也。

何謂五臟六腑?蓋五臟者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也;六腑者,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也。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,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。左手寸口,心與小腸之脈所出,君火也;左手關部,肝與膽之脈所出,風木也;左手尺部,腎與膀胱之脈所出,寒水也;右手寸口,肺與大腸之脈所出,燥金也;右手關部,脾與胃之脈所出,濕土也;右手尺部,命門與三焦之脈所出,相火也。蓋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,滿而不能實;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實而不能滿。

故脈始於中焦,飲食入口,藏胃,精微之化,注於手太陰肺、手陽明大腸、足陽明胃、足太陰脾、手太陰心、手太陽小腸、足太陽膀胱、足少陰腎、手厥陰心胞、手少陽三焦、足少陽膽、足厥陰肝、復還注於手太陰肺,循環灌溉,朝於寸口,人迎,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。

白話文:

診脈的方法,首先要確定手腕上的寸、關、尺三個部位,並清楚它們的位置。還要了解十二經絡、五臟六腑,以及五臟與五行、四季相生相剋的道理。此外,也要知道脈搏的跳動次數,區分浮、沉、遲、數、滑、澀等不同脈象,以及各種脈象所代表的陰陽和疾病根源。

所謂三部,指的是人的兩隻手腕都有寸、關、尺三個部位。診脈時,先用中指在手掌後方摸索,會摸到一個小小的突起,那就是關脈。然後將食指和無名指分別放在關脈的前後,關脈前到手掌邊緣(魚際)的距離,大約是自己的一個寸長,所以稱為寸口,屬於陽;關脈後到手肘內側(尺澤)的距離,也大約是自己的一個寸長,所以稱為尺部,屬於陰。寸脈的長度是六分,關脈也是六分,關脈的上三分連接著寸脈,所以陽脈實際上佔據了寸口內部的九分,陽數是九;尺脈的長度是七分,關脈的下三分連接著尺脈,所以陰脈實際上佔據了尺部內部的十分,陰數是十。從頭到尾加起來,總共是一寸九分。

另外,身材高大的人,脈搏的範圍也比較長,診脈時手指應該分散開一些;身材矮小的人,脈搏範圍較短,診脈時手指應該密集一些。身體瘦小的人,診脈時應該輕按;身體肥胖的人,診脈時應該重按。性子急的人,脈搏跳動較快;性子慢的人,脈搏跳動較慢。還有一種脈象叫反關脈,它位於寸關尺三部之後或手臂側面。如果脈搏超過寸口向上到手掌邊緣(魚際)的位置,就稱為魚際脈。有的人左手脈搏比較強,右手脈搏比較弱;有的人則是左手脈搏弱,右手脈搏強。有些尊貴的人,兩手脈搏都很細微,幾乎摸不到;也有些人兩手脈搏都很強大。這些都需要用心仔細診斷。

診脈時,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呼吸,男子診左手脈,女子診右手脈。開始時輕輕按壓,感受脈搏;然後中等力度按壓,感受脈搏;最後用力按壓,感受脈搏。向上推動手指感受脈搏,這指的是關脈之前;向下推動手指感受脈搏,這指的是關脈之後;向內側推動手指感受脈搏,這指的是臟腑的脈象;向外側推動手指感受脈搏,這指的是六腑的脈象。然後從寸、關、尺逐步深入探究。一次呼吸之間,正常的脈搏跳動應該是四次。

如果呼吸間脈搏跳動五次,就稱為太息脈,屬於正常脈象。如果脈搏跳動過快或過慢,就是病脈。人體十二經脈的氣血循環,每天繞行全身五十周,在早上匯聚於寸口。通常診斷正常人的脈搏,都是在早晨。但診斷病脈時,就不必拘泥於白天還是晚上了。《難經》只取寸口來診脈,是因為寸口是手太陰經的部位。

古代有三種診脈的方法:第一種,在十二經脈的動脈顯現處,將其分為天、地、人三部,以此來診斷各個臟腑的狀況;第二種,將寸口和人迎兩處脈搏進行對比,以此來判斷四時的變化,從而決定疾病;第三種,只取寸口,用來區分臟腑的內外,用脈搏的高低來確定身體的部位。叔和所採用的就是第三種方法,以此來確定寸口臟腑的位置。

所謂五臟,指的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;所謂六腑,指的是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。左手關脈之前一分的位置是人迎穴,右手關脈之前一分的位置是氣口穴。左手寸口的脈象,代表心與小腸的脈象,屬於君火;左手關部的脈象,代表肝與膽的脈象,屬於風木;左手尺部的脈象,代表腎與膀胱的脈象,屬於寒水;右手寸口的脈象,代表肺與大腸的脈象,屬於燥金;右手關部的脈象,代表脾與胃的脈象,屬於濕土;右手尺部的脈象,代表命門與三焦的脈象,屬於相火。五臟的功能是儲藏精氣而不外洩,所以總是充盈但不能滿溢;六腑的功能是傳導食物而不儲藏,所以總是充實但不能完全充滿。

脈搏的起點是中焦,食物進入口腔後,先儲存在胃中,經過消化吸收後產生的精微物質,會輸送到手太陰肺經、手陽明大腸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、手太陰心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陰腎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厥陰肝經,最後又回到手太陰肺經,循環往復,流經全身,在寸口和人迎處匯聚,在這裡可以診斷各種疾病,並判斷生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