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四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6)

1.

許叔微治王彥龍,季夏時,病胸脅多汗,兩足逆冷,譫語。醫者不曉,雜進藥已旬日。診之,脈關前濡,關後數,曰:當濕溫治之。先以白虎加人參湯,次白虎加蒼朮湯,頭痛漸退,足漸溫,汗漸止,三日愈。此名賊邪,誤用藥有死之理。有人難曰:何名賊邪?曰《難經》五邪,假令心病中暑為正邪,中濕得之為賊邪。

心先受暑,而濕邪乘之。水剋火,從所不勝,斯謂之賊邪,五邪中之最逆也。又曰:濕溫之脈,陽濡而弱,陰小而急。濡弱見於陽部,濕氣搏暑也;小急見於陰部,暑氣蒸濕也。故曰暑濕相搏,名曰濕溫,是謂賊邪也。(不特此,予素有停飲之疾,每至暑月,汗兩足漐漐未嘗干,每服此藥,二三盞即愈。

薛立齋治張縣丞,年逾五十,兩腿腫脹,或生㾦㿔,小便頻而少,聲如甕出,服五皮等散,不應。掌醫院銀臺李先生,疑為瘡毒,令請薛治。診其脈,右關沉緩,此脾氣虛,濕氣流注而然,非瘡毒也。河間云:諸濕腫滿,皆屬於土。按之不起,皆屬於濕。遂投以五苓散加木香、蒼朮,亦不應。

意至陰之地,關節之間,濕氣凝滯,且水性下流,脾氣既虛,安能運散。若非辛溫之藥,開通腠理,使行經活血,則邪氣不能發散。遂以五積散二劑,勢退大半。更以六君子湯加木香、升麻、柴胡、苡仁,兩月餘而愈。設使前藥不應,更投峻劑,虛虛之禍不免矣。

高兵部連日飲酒,陰莖並囊濕癢,服滋陰藥不應。謂前陰者,肝經絡脈也。陰器縱挺而出,素有濕,繼以酒,為濕熱合於下部,引而竭之,遂以龍膽瀉肝湯,及清震湯治之而愈。若服此藥不應,宜補肝湯,或四生散治之。

趙大用兩臂腫痛,服托裡藥日甚。謂腫屬濕,痛屬火,此濕熱流注經絡也。以人參敗毒散,加威靈仙、酒芩、南星,數劑漸愈。更以四物湯加蒼朮、黃柏,二十餘劑而消。又一婦,下體腫痛,亦與人參敗毒散,加威靈仙、黃柏、蒼朮,數服痛減。更以四物湯加黃柏、紅花、防己、蒼朮、澤瀉,三十餘劑亦消。

葉巡檢兩腿作痛,每痛時即以濕布搨之少愈,月餘痛甚,夜痛尤劇。丹溪云:血熱極已自沸騰,或涉冷,或就濕取涼,熱血得寒濁凝澀,所以作痛。夜痛甚,氣行於陰也。苟痛,以冷折之,即前所謂取涼之症也。以五積散二劑,頓愈。更以四物湯,加黃柏、蒼朮、牛膝、木瓜,三十餘劑而消。

夫濕痰濁血,注於僻道,若非流濕推陳致新不能瘳也。如用藥蒸罨,或用涼藥敷貼,或用寒藥降火,反成敗症矣。

一男子腿痛筋攣,遍身痠軟。一道人與痰藥及托裡藥,期三日可痊,皆不應。此非瘡毒,乃濕熱為患也。以人參敗毒散,加蒼朮、黃柏、檳榔、木瓜治之少愈,更以清燥湯二十帖而痊。夫內有濕熱,外有風寒,當泄不當補,反用甘溫之劑,必不效矣。

白話文:

許叔微治療王彥龍,盛夏時節,病人胸脅部位大量出汗,雙腳冰冷,神志不清。其他醫生束手無策,亂投藥物十多天毫無起色。許叔微診脈發現,關脈前部濡弱,關脈後部脈象頻數,判斷這是濕溫病,於是先用白虎加人參湯,接著用白虎加蒼朮湯治療。頭痛漸漸減輕,腳也漸漸暖和,汗也漸漸止住,三天便痊癒了。這種病症屬於外邪入侵,如果誤用藥物,會有生命危險。有人質疑為何稱為賊邪,許叔微解釋說,《難經》中提到的五種邪氣,假設心臟病因中暑而起是正邪,而因受潮濕之邪侵襲而發病則是賊邪。

心臟先受暑邪侵襲,而濕邪乘虛而入。水能克火,從被克制的一方來講,這就是賊邪,也是五種邪氣中最為凶險的。又說:濕溫病的脈象,陽氣濡弱,陰氣脈象細小而急促。陽氣濡弱表現在陽脈,是濕邪與暑邪互相搏結的結果;陰氣脈象細小而急促,是暑邪蒸騰濕邪的結果。所以說暑濕相搏,稱為濕溫病,這就是賊邪。 (不僅如此,我平素就有積飲的毛病,每到夏天,汗流浹背,雙腳總是潮濕,從未乾燥過,每次服用這種藥物,喝上兩三碗就能痊癒。)

薛立齋治療張縣丞,年過五十,雙腿腫脹,有時皮膚起泡,小便頻數但尿量少,聲音嘶啞,像從甕裡發出來一樣。他服用過五皮散等藥物,均無效。掌管醫院的李先生懷疑是瘡毒,建議請薛立齋治療。薛立齋診脈發現,右關脈沉而緩弱,這是脾氣虛弱,濕邪流注所致,並非瘡毒。河間先生說:各種濕邪引起的腫脹,都屬於脾土的病變;按壓下去感覺不到彈性,都屬於濕邪。於是薛立齋用五苓散加木香、蒼朮治療,仍然無效。

他認為陰部和關節部位,濕邪凝滯,而且水性向下流動,脾氣虛弱,又怎麼能夠運化和散佈濕邪呢?如果不用辛溫的藥物,疏通經絡,使氣血運行,邪氣就無法消散。於是薛立齋改用五積散兩劑,病情減輕了一大半。接著又用六君子湯加木香、升麻、柴胡、薏苡仁,治療兩個多月後痊癒。如果之前的藥物無效,再服用峻猛的藥物,虛弱的病情將更加嚴重。

高兵部連日飲酒,陰莖和陰囊濕癢,服用滋陰藥物無效。他說,前陰屬肝經循行路線。陰莖經常勃起,本來就潮濕,再加上飲酒,濕熱之邪下注,導致病情加重。於是薛立齋用龍膽瀉肝湯和清震湯治療,很快痊癒。如果這些藥物無效,應該用補肝湯或四生散治療。

趙大用兩臂腫痛,服用托裡藥物後病情加重。薛立齋認為腫脹屬於濕邪,疼痛屬於火邪,這是濕熱之邪流注經絡所致。於是用人參敗毒散加威靈仙、酒芩、南星治療,幾劑藥後病情漸輕。接著又用四物湯加蒼朮、黃柏,二十多劑藥後腫脹消退。還有一位婦女,下體腫痛,也用人參敗毒散加威靈仙、黃柏、蒼朮治療,幾劑藥後疼痛減輕。接著又用四物湯加黃柏、紅花、防己、蒼朮、澤瀉,三十多劑藥後腫脹也消退了。

葉巡檢雙腿疼痛,每次疼痛時用濕布擦拭,症狀稍有好轉,一個多月後疼痛加劇,夜間尤其嚴重。朱丹溪說:血熱到極點就會自行沸騰,如果遇到寒冷或潮濕,熱血遇寒則凝滯,所以會疼痛。夜間疼痛加劇,是因為氣血運行於陰經。如果疼痛,用冷水沖洗,這就是所謂的“取涼”的治法。薛立齋用五積散兩劑,疼痛立即痊癒。接著又用四物湯加黃柏、蒼朮、牛膝、木瓜,三十多劑藥後腫脹消退。

濕痰、濁血淤積於經絡不通暢的地方,如果不疏通濕邪,排出陳舊邪氣,就不能痊癒。如果用藥物蒸罨,或用涼藥敷貼,或用寒涼藥物瀉火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
一位男子腿痛、筋攣、全身酸軟。一位道士給他服用祛痰藥和托裡藥,說三天就能痊癒,但均無效。這並不是瘡毒,而是濕熱之邪作祟。薛立齋用人參敗毒散加蒼朮、黃柏、檳榔、木瓜治療,症狀有所減輕,接著又用清燥湯二十劑痊癒。體內有濕熱,體表有風寒,應該瀉而不應該補,反而用甘溫的藥物,必然無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