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四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5)

1.

薛立齋治一婦,肥胖,頭目眩暈,肢體麻木,腿足痿軟,自汗身重,其脈滑數,按之沉緩。此濕熱乘虛也,用清燥、羌活二湯,漸愈。更佐以加味逍遙散全安。

趙養葵治一人,宦遊京師,病腿腫發熱,不能履地。眾以為腿癰,延趙視之,扶掖而出。趙曰:非癰也。以補中益氣湯,加羌活、防風各一錢,(此開鬼門例。)一服如失。次日乘馬來謝。

趙養葵自患睪丸一枚腫如鴨卵,遂以濕症治之,不效。細思之,數日前從定海小船回,有濕布風帆在坐下,比上岸,始覺。以意逆之,此感寒濕在腎丸也。乃用六味地黃(此潔淨府例。)加柴胡、肉桂、吳萸各一錢,獨活五分,一服熱退,再服腫消。後有患偏墜者,此方多效,亦惟寒濕者宜之。

若厥陰燥火鬱結者,不宜服。此去吳茱萸、肉桂,加黃柏,則得之矣。何不可服之有?司命者其審諸。

孫文垣治沈大官,左膝腫痛,不能起止者半年,大便瀉三次,脈之弦緊。曰:此脾虛濕熱凝於經絡,流於下部也。腫屬濕,痛屬火,用蒼朮、黃柏、苡仁為君,澤瀉、豬苓、五加皮為臣,炙甘草、防風、桂枝為佐,木通為使。四帖痛減腫消,泄瀉亦止。改用蒼耳子、五加皮、苡仁、當歸、枸杞、杜仲、丹參、黃柏、烏藥葉,酒糊為丸,調理月餘,步履如故。

吳孚先治一人,風濕,骨節掣痛,不能屈伸,遍身俱腫。醫用麻黃湯發汗,汗大出而腫不退。吳曰:前方未嘗謬也,但宜微汗之。今過汗,風去而濕未除,故不愈也。(說本仲景桂枝湯症。)與胃苓湯二帖而瘳。

張子和治李文卿,兩膝臏屈伸,有聲剝剝然。或以為骨鳴,張曰:非也。骨不戛,焉能鳴,此筋濕也。濕則筋急,有獨緩者,緩者不鳴,急者鳴也。若用藥一湧一瀉,上下去其水,水去則自無聲矣。從其言,既而果愈。

朱丹溪治朱秀衣,久坐受濕,能飲酒,下血以苦澀藥兜之,遂成腫疾而肚足皆腫,口渴,中滿無力,脈澀而短,乃血為濕氣所傷。法當行濕順氣,清熱化積,用滑石一錢五分,白朮五分,木通七分,厚朴五分,乾葛五分,蒼朮三分,蘇葉七片,水煎,次第下保和丸與溫中丸各五十丸。

馮官人因內有濕積,兼時令濕熱,右腿少陽分,發爛瘡如掌大,癢甚。兩手脈洪緩略數,面目手足俱虛腫,膈中午前痞悶,午後腫到兩足則膈寬。茯苓、木通、蒼朮、犀角、枳殼炒各五分,陳皮、連翹、白朮各一錢,甘草二分,加薑汁煎服。

朱恕八哥肚腫,因濕氣起,能飲酒,自五月左脅有塊,兩足時腫。白朮、三稜醋炒,木通、陳皮、赤茯苓、海金沙、厚朴各五分,甘草二分,肉桂三分,煎湯下保和丸三十,溫中丸三十,抑青丸十丸。

張三錫治一人,體厚,自覺遍身沉重,難於轉側,兩膝時痛腫,不紅不硬,六脈濡弱,天陰更甚。作濕鬱治,加減羌活勝濕湯,不十劑愈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治療一位肥胖的婦女,她患有頭暈目眩、肢體麻木、腿腳無力、自汗、身體沉重等症狀,脈象滑數,按之則沉緩。這是濕熱乘虛所致,於是使用清燥、羌活二湯治療,病情逐漸好轉,並輔以加味逍遙散調理,最終痊癒。

趙養葵治療一位在京城為官的人,他的腿腫脹發熱,無法行走。眾人以為是腿部生瘡,請趙養葵診治。趙養葵認為並非癰疽,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羌活、防風各少許(此為開通經絡之法),一劑藥就見效。第二天,此人騎馬前來道謝。

趙養葵自己也曾患病,一側睪丸腫大如鴨蛋,他用濕症的治療方法,卻無效。細想數日前,他從定海乘小船回來,曾坐在鋪有潮濕布帆的船上,上岸後才開始感覺不適。他推斷是感受了寒濕之邪侵犯腎臟,於是使用六味地黃湯(此為清熱利濕之法),加入柴胡、肉桂、吳茱萸各少許,獨活少許,一劑藥熱退,再服一劑腫消。後來遇到類似陰囊腫痛下墜的患者,此方多有療效,但僅限於寒濕所致者。

若屬厥陰燥熱鬱結者,則不宜服用此方。此時應去掉吳茱萸、肉桂,加入黃柏,即可使用。為何不可服用?診斷疾病者務必審慎考慮。

孫文垣治療沈大官,他的左膝腫痛,半年不能行走,大便每日三次,脈象弦緊。孫文垣診斷為脾虛濕熱凝滯經絡,流注下部。腫脹屬濕,疼痛屬熱,因此使用蒼朮、黃柏、薏苡仁為主藥,澤瀉、豬苓、五加皮為輔藥,炙甘草、防風、桂枝為佐藥,木通為引藥。服用四劑藥後,疼痛減輕,腫脹消退,腹瀉也止住。之後改用蒼耳子、五加皮、薏苡仁、當歸、枸杞、杜仲、丹參、黃柏、烏藥葉製成酒糊丸劑,調理一個多月後,行走如常。

吳孚先治療一位風濕患者,骨節掣痛,不能屈伸,全身浮腫。其他醫生使用麻黃湯發汗,雖然大汗淋漓,但腫脹未退。吳孚先認為之前的治療方法並非錯誤,只是汗出太多。汗出過多,風邪已去,但濕邪未除,所以未愈。他採用了類似仲景桂枝湯的治療方法,用胃苓湯兩劑就痊癒了。

張子和治療李文卿,他的雙膝屈伸時有剝剝的聲音。有人認為是骨骼摩擦的聲音,張子和認為不是,因為骨骼並未互相碰撞,怎麼會發出聲音呢?這是筋骨濕邪所致。濕邪導致筋骨拘緊,有的筋骨鬆弛,則不會發出聲音;有的筋骨拘緊,則會發出聲音。如果用藥先使水液向上湧出,再向下排出,水液排出後,聲音自然消失。按照他的方法治療後,果然痊癒。

朱丹溪治療朱秀衣,他久坐受濕,雖然能飲酒,卻因服用苦澀的止血藥導致腫病,腹部和腿腳都腫脹,口渴,胸腹脹滿無力,脈象澀而短促,這是血被濕邪所傷。治療方法應當行氣利濕,清熱化積,於是使用滑石、白朮、木通、厚朴、葛根、蒼朮、蘇葉等藥煎湯服用,並服用保和丸和溫中丸。

馮官人因體內濕邪積聚,加上時令濕熱,右腿少陽經分佈處,長出一個手掌大的爛瘡,奇癢無比。脈象洪緩略數,面目、手腳都浮腫,上腹部午前痞悶,午後腫脹蔓延到腳部,上腹部則舒暢。他使用茯苓、木通、蒼朮、犀角、炒枳殼、陳皮、連翹、白朮、甘草等藥,加薑汁煎服。

朱恕的弟弟腹部腫脹,因濕邪引起,雖然能飲酒,但從五月起左脅就有一個腫塊,雙腳經常腫脹。他使用白朮、三稜(醋炒)、木通、陳皮、赤茯苓、海金沙、厚朴、甘草、肉桂等藥煎湯服用,並服用保和丸、溫中丸和抑青丸。

張三錫治療一位體型肥胖的病人,病人自覺全身沉重,難以翻身,雙膝經常疼痛腫脹,但沒有發紅發硬的現象,脈象濡弱,陰雨天症狀加重。他判斷為濕邪鬱結,加減羌活勝濕湯治療,不到十劑藥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