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98)

回本書目錄

三、醫論 (98)

1. 66.論胃氣不降治法

陽明胃氣以息息下行為順。為其息息下行也,即時時借其下行之力,傳送所化飲食達於小腸,以化乳糜;更傳送所餘渣滓,達於大腸,出為大便。此乃人身氣化之自然,自飛門以至魄門,一氣運行而無所窒礙者也。乃有時胃氣不下行而轉上逆,推其致病之由,或因性急多怒,肝膽氣逆上干;或因腎虛不攝,沖中氣逆上衝,而胃受肝膽沖氣之排擠,其勢不能下行,轉隨其排擠之力而上逆。迨至上逆習為故常,其下行之能力盡失,即無他氣排擠之時,亦恆因蓄極而自上逆。

於斯飲食入胃不能傳送下行,上則為脹滿,下則為便結,此必然之勢也。而治之者,不知其病因在胃府之氣上逆不下降,乃投以消脹之藥,藥力歇而脹滿依然。治以通便之劑,今日通而明日如故,久之兼證歧出,或為嘔噦,或為呃、為逆,或為吐衄,或胸膈煩熱,或頭目眩暈,或痰涎壅滯,或喘促咳嗽,或驚悸不寐,種種現證頭緒紛繁,則治之愈難。

即間有知其致病之由在胃氣逆而不降者,而所用降胃之藥若半夏、蘇子、蔞仁、竹茹、厚朴、枳實諸品,亦用之等於不用也。而愚數十年經驗以來,治此證者不知凡幾,知欲治此證非重用赭石不能奏效也。

蓋赭石對於此證,其特長有六:其重墜之力能引胃氣下行,一也,既能引胃氣下行,更能引胃氣直達腸中以通大便,二也;因其饒有重墜之力,兼能鎮安沖氣使不上衝,三也;其原質系鐵養化合,含有金氣,能制肝木之橫恣,使其氣不上干,四也;為其原質系鐵養化合,更能引浮越之相火下行,而胸膈煩熱、頭目眩暈自除,五也;其力能降胃通便,引火下行,而性非寒涼開破,分毫不傷氣分,因其為鐵養化合轉能有益於血分(鐵養化合同於鐵鏽故能補血中之鐵鏽),六也。是以愚治胃氣逆而不降之證,恆但重用赭石,即能隨手奏效也。

丙寅季春,愚自滄州移居天津。有郭××者,年近三旬,造寓求診。自言心中常常滿悶,飲食停滯胃中不下,間有嘔吐之時,大便非服通利之品不行,如此者年餘,屢次服藥無效,至今病未增劇,因飲食減少則身體較前羸弱矣。診其脈,至數如常,而六部皆有郁象。因曉之曰:「此胃氣不降之證也,易治耳。

但重用赭石數劑即可見效也。」為疏方,用生赭石細末一兩,生懷山藥、炒懷山藥各七錢,全當歸三錢,生雞內金二錢,厚朴、柴胡各一錢。囑之曰:「此藥煎湯日服一劑,服至大便日行一次再來換方。」

時有同縣醫友李××在座,亦為診其脈,疑而問曰:「凡胃氣不降之病,其脈之現象恆弦長有力。今此證既系胃氣不降,何其六脈皆有郁象,而重按轉若無力乎?」答曰:「善哉問也,此中頗有可研究之價值。蓋凡胃氣不降之脈,其初得之時,大抵皆弦長有力,以其病因多系沖氣上衝,或更兼肝氣上干。沖氣上衝,脈則長而有力;肝氣上干,脈則弦而有力;肝沖並見,脈則弦長有力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胃氣的運作,應該是順著氣息往下走才正常。因為氣息往下走的時候,同時能藉由這股下行的力量,把消化後的食物傳送到小腸,轉化成乳糜狀的營養物質;再把剩餘的殘渣送到大腸,排出成為糞便。這是人體氣化的自然過程,從食道到肛門,氣息運行順暢無阻。

但有時候胃氣不往下走反而往上逆,探究病因,可能是因為性情急躁容易發怒,導致肝膽之氣逆向上升;也可能是因為腎虛不能固攝,造成衝脈之氣逆向上衝,使得胃受到肝膽衝氣的排擠,無法順利下行,反而隨著這股排擠的力量而向上逆行。等到向上逆行變成習慣,下行的能力完全喪失,即使沒有其他氣來排擠,也會因為積蓄過度而自然上逆。

這樣一來,食物進入胃部無法往下輸送,往上就會脹滿,往下就會便秘,這是必然的情況。但是治療的人,不了解病因是胃氣上逆不下降,就使用消脹的藥物,藥效過了脹滿依然存在。改用通便的藥物,今天通了明天又一樣,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其他併發症,像是嘔吐、呃逆、打嗝、吐血、流鼻血、胸口煩熱、頭暈目眩、痰多阻塞、呼吸急促咳嗽、心悸失眠等等,各種症狀頭緒紛亂,治療就會更加困難。

就算有人知道病因是胃氣上逆不下降,所用的降胃藥物,像是半夏、蘇子、蔞仁、竹茹、厚朴、枳實這些,也等於沒有用。我數十年來的經驗,治療這種病症不知有多少,知道要治這種病,非得重用赭石不可。

因為赭石對這種病症有六種特別的功效:它重墜的力量能引導胃氣往下走,這是第一點;既然能引導胃氣往下走,更能引導胃氣直達腸道以通大便,這是第二點;因為它具有重墜的力量,也能鎮靜衝逆的氣使它不上衝,這是第三點;它的本質是鐵的氧化物,含有金屬之氣,能抑制肝木的橫行,使其氣不上犯,這是第四點;因為它的本質是鐵的氧化物,更能引導浮越的虛火下行,這樣胸口煩熱、頭暈目眩的症狀自然消除,這是第五點;它能降胃氣、通大便、引火下行,而且性質不寒涼、不破壞氣分,反因為它是鐵的氧化物反而能對血分有益(鐵的氧化物類似鐵鏽,能補充血液中的鐵質),這是第六點。所以,我治療胃氣上逆不下降的病症,只要重用赭石,就能很快見效。

丙寅年春天,我從滄州搬到天津。有個姓郭的人,年近三十,來到我家求診。他說自己常常覺得心口悶悶的,食物停滯在胃裡下不去,偶爾會嘔吐,大便一定要吃通便藥才能排出來,這種狀況已經一年多,多次吃藥都沒有效果。雖然病情沒有惡化,但因為吃得少,身體比以前虛弱。把脈,發現脈搏次數正常,但是六部脈象都有鬱滯的現象。我告訴他說:「這是胃氣不下降的病症,很容易治療,只要重用赭石幾劑就能見效。」於是開了藥方,用生赭石細末一兩、生淮山藥和炒淮山藥各七錢、全當歸三錢、生雞內金二錢、厚朴和柴胡各一錢。囑咐他說:「這個藥煎湯每天服用一劑,服用到每天大便排一次再來換方。」

當時有同鄉的醫生朋友李某也在場,也幫他把脈,覺得疑惑就問:「一般來說,胃氣不下降的病,脈象應該是弦長有力。現在這個病既然是胃氣不下降,為什麼六脈都有鬱滯的現象,而且重按反而沒有力量?」我回答說:「問得好,這其中很有研究的價值。因為一般胃氣不下降的脈象,剛開始大多是弦長有力,因為病因多半是衝氣上衝,或者同時有肝氣上犯。衝氣上衝,脈象就會長而有力;肝氣上犯,脈象就會弦而有力;肝衝並見,脈象就會弦長有力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