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99)
三、醫論 (99)
1. 66.論胃氣不降治法
然其初為肝氣衝氣之所迫,其胃府之氣不得不變其下行之常而上逆,迨其上逆既久,因習慣而成自然,即無他氣衝之干之,亦恆上逆而不能下行。夫胃居中焦,實為後天氣化之中樞。故胃久失其職,則人身之氣化必郁,亦為胃久失其職,則人身之氣化又必虛,是以其脈之現象亦鬱而且虛也。
為其鬱也,是以重用赭石以引胃氣下行,而佐以厚朴以通陽(葉天士謂厚朴多用則破氣,少用則通陽),雞內金以化積,則鬱者可開矣。為其虛也,是以重用山藥生、熟各半,取其能健脾兼能滋胃(脾濕勝不能健運,宜用炒山藥以健之,胃液少不能化食,宜用生山藥以滋之),然後能受開鬱之藥,而無所傷損。用當歸者,取其能生血兼能潤便補虛,即以開鬱也。
用柴胡者,因人身之氣化左宜升、右宜降,但重用鎮降之藥,恐有妨於氣化之自然,故少加柴胡以宣通之,所以還其氣化之常也。」李××聞之,深韙愚言。後其人連服此藥八劑,大便日行一次,滿悶大減,飲食加多。遂將赭石改用六錢,柴胡改用五分,又加白朮錢半。連服十劑全愈。
閱旬日,李××遇有此證,脈亦相同,亦重用赭石治愈。
白話文:
這個情況最初是因為肝氣和衝脈之氣的壓迫,使得胃部的氣無法正常往下走而向上逆行。等到向上逆行久了,就變成習慣,即使沒有其他氣的干擾,也還是會向上逆行而不能往下走。胃在身體的中焦,是後天營養轉化的樞紐。所以胃如果長期失去正常功能,人體的氣化功能一定會鬱滯,也因為胃長期失職,人體的氣化功能又一定會虛弱,因此脈象會呈現鬱滯且虛弱的狀態。
針對鬱滯的問題,所以大量使用赭石來引導胃氣下行,並佐以厚朴來疏通陽氣(葉天士說厚朴用多會破氣,用少則能疏通陽氣),以及雞內金來幫助消化積食,這樣就能夠疏通鬱滯。針對虛弱的問題,所以大量使用生、熟山藥各一半,取其既能健脾又能滋養胃部的功效(脾濕太盛無法正常運作,適合用炒山藥來健脾;胃液不足無法消化食物,適合用生山藥來滋養胃液),這樣才能承受疏通鬱滯的藥,而不會造成損傷。使用當歸,是取其能生成血液、潤腸通便、並能補虛,同時也能幫助疏通鬱滯。
使用柴胡,是因為人體的氣化,左邊宜上升,右邊宜下降,如果只大量使用鎮降的藥,恐怕會妨礙氣化的自然運作,所以少量加入柴胡來疏通氣機,這樣才能恢復氣化的正常運作。李先生聽了我的說法,非常贊同。後來這個人連續服用這個藥方八劑,每天排便一次,胸悶腹脹明顯減輕,食慾也增加。於是將赭石改用六錢,柴胡改用五分,又加入白朮一錢半。連續服用十劑就完全康復了。
過了十幾天,李先生又遇到有同樣症狀的人,脈象也相同,也大量使用赭石治療,就痊癒了。
2. 67.論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
《內經》厥論篇謂「陽明厥逆衄嘔血」,此陽明指胃腑而言也。蓋胃腑以熟腐水穀,傳送飲食為職,其中氣化,原以息息下行為順。乃有時不下行而上逆,胃中之血亦恆隨之上逆。其上逆之極,可將胃壁之膜排擠破裂,而成嘔血之證;或循陽明之經絡上行,而成衄血之證。是以《內經》謂陽明厥逆衄嘔血也。
由此知:無論其證之或虛或實,或涼或熱,治之者,皆當以降胃之品為主。而降胃之最有力者,莫赭石若也,故愚治吐衄之證,方中皆重用赭石,再細審其胃氣不降之所以然,而各以相當之藥品輔之。茲爰將所用之方,詳列於下。
【平胃寒降湯】,治吐衄證脈象洪滑重按甚實者,此因熱而胃氣不降也。
生赭石(一兩軋細),栝蔞仁(一兩炒搗),生杭芍(八錢),嫩竹茹(三錢細末),牛蒡子(三錢搗碎),甘草(錢半)
此拙擬寒降湯,而略有加減也。服後血仍不止者,可加生地黃一兩,三七細末三錢(分兩次用頭煎二煎之湯送服)。
吐衄之證,忌重用涼藥及藥炭強止其血。因吐衄之時,血不歸經,遽止以涼藥及藥炭,則經絡瘀塞,血止之後,轉成血痹虛勞之證。是以方中加生地黃一兩,即加三七之善止血兼善化瘀血者以輔之也。
【健胃溫降湯】,治吐衄證脈象虛濡遲弱,飲食停滯胃口,不能下行,此因涼而胃氣不降也。
生赭石(八錢軋細),生懷山藥(六錢),白朮(四錢炒),乾薑(三錢),清半夏(三錢溫水淘淨礬味),生杭芍(二錢),厚朴(錢半)
此方原名溫降湯,茲則於其分量略有加減也。方中猶用芍藥者,防肝中所寄之相火不受乾薑之溫熱也。
吐衄之證因涼者極少,愚臨證四十餘年,僅遇兩童子,一因涼致胃氣不降吐血,一因涼致胃氣不降衄血,皆用溫降湯治愈,其詳案皆載原方之後,可參觀。
【瀉肝降胃湯】,治吐衄證左脈弦長有力,或肋下脹滿作疼,或頻作呃逆,此肝膽之氣火上衝胃腑,致胃氣不降而吐衄也。
生赭石(八錢搗細),生杭芍(一兩),生石決明(六錢搗細),栝蔞仁(四錢炒搗),甘草(四錢),龍膽草(二錢),淨青黛(二錢)
此方因病之原因在膽火肝氣上衝,故重用芍藥、石決明及龍膽、青黛諸藥,以涼之、鎮之。至甘草多用至四錢者,取其能緩肝之急,兼以防諸寒涼之藥傷脾胃也。
【鎮沖降胃湯】,治吐衄證右脈弦長有力,時覺有氣起在下焦,上衝胃腑,飲食停滯不下,或頻作呃逆,此沖氣上衝,以致胃不降而吐衄也。
生赭石(一兩軋細),生懷山藥(一兩),生龍骨(八錢搗細),生牡蠣(八錢搗細),生杭芍(三錢),甘草(二錢),廣三七(細末二錢分兩次用頭煎二煎之湯送服)
白話文:
67. 論吐血、流鼻血的原因及治療方法
《內經》的厥論篇說:「陽明經氣逆亂會導致流鼻血和嘔吐血」,這裡的陽明指的是胃。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,運送飲食,胃氣的正常運行方向應該是向下。但有時胃氣不向下反而向上逆行,胃中的血也跟著向上逆行。這種上逆到極點時,可能會將胃壁的膜擠破,形成嘔血;或者沿著陽明經脈向上走,形成流鼻血。所以《內經》才會說陽明經氣逆亂會導致流鼻血和嘔吐血。
由此可知,無論病症是虛是實,是寒是熱,治療時都應該以能夠降胃氣的藥物為主。而降胃氣最有力的藥物,莫過於赭石。所以我在治療吐血、流鼻血時,方劑中都大量使用赭石,再仔細辨別胃氣不能下降的原因,用其他對應的藥物來輔助。現在將我常用的方劑,詳細列在下面。
【平胃寒降湯】,治療吐血、流鼻血,脈象洪大滑動,重按有力,這是因為熱邪導致胃氣不降。
- 生赭石(37.5克,研碎)
- 瓜蔞仁(37.5克,炒後搗碎)
- 生杭芍(30克)
- 嫩竹茹(9克,磨成細粉)
- 牛蒡子(9克,搗碎)
- 甘草(6克)
這是我擬定的寒降湯,略有加減。服藥後血仍然不止的,可以加生地黃37.5克,三七細粉9克(分兩次用頭煎、二煎的藥湯送服)。
治療吐血、流鼻血,忌諱大量使用寒涼藥物以及藥炭來強行止血。因為吐血、流鼻血時,血已經偏離正常運行的經脈,如果貿然使用寒涼藥物和藥炭來止血,就會導致經絡瘀塞,血止後反而會形成血痹虛勞的病症。因此,方中加入生地黃37.5克,同時加入三七,它既能止血又能化瘀血,可以起到輔助作用。
【健胃溫降湯】,治療吐血、流鼻血,脈象虛弱遲緩,飲食停滯在胃部,無法向下運行,這是因為寒涼導致胃氣不降。
- 生赭石(30克,研碎)
- 生懷山藥(22.5克)
- 白朮(15克,炒過)
- 乾薑(9克)
- 清半夏(9克,用溫水淘洗去除礬味)
- 生杭芍(7.5克)
- 厚朴(4.5克)
這個方子原本叫做溫降湯,現在我對它的藥量略有調整。方中仍然使用芍藥,是為了防止肝臟內的相火受到乾薑的溫熱影響。
因為寒涼導致吐血、流鼻血的情況非常少見,我行醫四十多年,只遇到過兩個孩子,一個因寒涼導致胃氣不降而吐血,另一個因寒涼導致胃氣不降而流鼻血,都是用溫降湯治好的,詳細的病例都記錄在原方之後,可以參考。
【瀉肝降胃湯】,治療吐血、流鼻血,左脈弦長有力,或者肋部脹滿疼痛,或者頻繁打嗝,這是肝膽的氣火向上衝擊胃部,導致胃氣不降而吐血、流鼻血。
- 生赭石(30克,搗碎)
- 生杭芍(37.5克)
- 生石決明(22.5克,搗碎)
- 瓜蔞仁(15克,炒後搗碎)
- 甘草(15克)
- 龍膽草(7.5克)
- 淨青黛(7.5克)
這個方子是因為病因在於膽火肝氣上衝,所以大量使用芍藥、石決明以及龍膽草、青黛等藥物,來清熱、鎮靜。甘草用到15克,是取它能緩和肝的急迫,同時防止其他寒涼藥物傷及脾胃。
【鎮沖降胃湯】,治療吐血、流鼻血,右脈弦長有力,時常感到有氣從下腹部升起,向上衝擊胃部,導致飲食停滯不消化,或者頻繁打嗝,這是沖氣上衝,導致胃氣不降而吐血、流鼻血。
- 生赭石(37.5克,研碎)
- 生懷山藥(37.5克)
- 生龍骨(30克,搗碎)
- 生牡蠣(30克,搗碎)
- 生杭芍(11.25克)
- 甘草(7.5克)
- 廣三七(細粉7.5克,分兩次用頭煎、二煎的藥湯送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