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2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(2)

1. 發熱求情合論

發熱之際,時時惡寒,身振振搖動,如瘧狀者,其人衛氣必虛,榮血亦弱,不能逼毒快出,致毒氣與正相爭,主溫中益氣加減升發。

按:素質陽虛陰盛之人,常多此候,即宜重用溫補。亦有邪火外射,化而為寒,雖本來氣血虛弱,亦不可遽投辛熱,須憑脈證分別之。

一,有身熱自始至末不退者,多由毒火太盛,首尾宜兼清解,若內證不退,當看痘形屬何暈腳,及大小便何如以治之。如雖熱而精神不減,飲食二便如常,痘自依期起脹,無干枯紫赤之象,此火里苗也,只須順其自然,但調理氣血,慎風寒飲食,痘既收功,而熱自退,誤投寒涼表發皆斃。

白話文:

發燒時,時常感到寒冷,身體不停地顫抖,就像瘧疾一樣,這種情況說明患者的衛氣虛弱,營血也衰弱,無法快速將毒素逼出體外,導致毒氣與正氣相爭,因此需要溫中益氣,並輔以升發藥物來治療。

天生陽虛陰盛的人,容易出現這種症狀,需要大量使用溫補藥物。但也可能出現邪火外射,轉化為寒邪的情況,即使原本氣血虛弱,也不能馬上使用辛熱藥物,必須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區分。

如果發熱從一開始到結束都沒有退燒,大多是因為毒火太盛,治療時應同時兼顧清解和解毒,如果內證無法退去,需要觀察痘疹的顏色、位置以及大小便的情況來治療。即使發熱,但精神狀態良好,飲食正常,大小便也正常,痘疹按時起疹並膨脹,沒有枯萎、紫紅色等異常現象,說明這是「火里苗」,只需要順其自然,調養氣血,注意防寒保暖,飲食清淡,痘疹自然會消退,發熱也會自行退去。如果誤用寒涼藥物,會導致表邪發散而致死。

一,痘非重感風寒,閉塞腠理,毒壅難出者,荊、防、羌、葛之類,不可妄投,恐發虛其表,正氣無力主持,亦任藥力猛銳,毒勢奔潰,一齊湧出。其形如面如㾦者,即不足之氣逼而成之也,其色如疹如丹者,即不足之血竭而華之也。中氣榮衛泄越於表,枯竭於裡,邪在未解之秋,正無續運之勢,定有伏陷乾枯無膿之患,此等奧旨,推之麻疹,亦何不然?故明手於毒邪出表之餘,定以培補氣血為主。

如陰虛火盛者,重用滋陰以化陽,加肉桂、參、耆,舞蹈之而弗滯;陽虛火衰者,急為溫補以益氣,少用芎、歸以和陰,庶氣血充足而為釀膿之具。人謂毒盛難於早補,不知毒盛而無氣,血將何以逐毒化膿乎?惟隨毒泄於表時,乘勢急投扶正祛邪之餌,使毒氣受正氣之節制,則何往不宜?若至灌膿之期,始用湯補,氣血已不能接續於中矣,毒氣何從化泄?乘虛伏陷,有必然矣。

白話文:

痘瘡並非單純因風寒入侵,阻塞毛孔,毒氣無法排出而起。因此,不可隨意使用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葛根等藥物。因為這些藥物會過度耗損體表正氣,導致身體虛弱無力抵抗毒邪,也可能因藥力過於猛烈,造成毒氣突然爆發,全部涌出。

痘瘡患者面部發紅如赤色斑點,是體內氣虛所致。痘瘡呈現紅色疹子,則是因血液不足而引起的。

當人體正氣不足,中氣和衛氣都泄漏於體表,內部則虛弱枯竭,而毒邪又在未完全消退之時,身體就沒有力量繼續運作,這就容易導致毒邪伏藏於體內,形成沒有膿液的痘瘡。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麻疹。

因此,在毒邪已經發散到體表之後,治療重點應該放在培補氣血。

對於陰虛火盛的人,要以滋陰藥物化解陽氣過旺,並加入肉桂、人參、黃耆等藥物,使其暢通無阻;對於陽虛火衰的人,則要溫補益氣,適度使用川芎、當歸等藥物,以平衡陰陽,讓氣血充足,有利於化膿。

有些人認為毒氣旺盛時不宜過早補氣,但其實並非如此。毒氣旺盛而沒有氣血,又如何驅逐毒邪,化解為膿呢?應該在毒邪發散到體表時,及時服用扶正祛邪的藥物,讓正氣控制毒氣,才能達到最佳療效。

如果等到痘瘡化膿時才開始用湯藥補氣,氣血已經無法在體內流通,毒氣又如何化解排出呢?毒邪趁虛而入,必然會造成不良後果。

今人但知以毒為火,清火以解毒,不知毒即為火,毒化而火亦清,毒凝而火愈郁,且毒之化必由膿,膿之來必由氣血,氣血之化必由真火,豈可以寒涼清解之乎?即使火之有餘,亦由水之不足。其有證實脈旺者,固可清涼寒下,否則,滋水便可以化火,更能養血之根,而為膿之本矣。

況寒涼解毒,僅可施於腑毒瘡瘍,至痘為臟毒,屬陰最深,必仗氣血送出於皮膚,運化於窠囊,收結成痂,還元而後已。寧有內消者乎?寧有不成膿者乎?蓋痘之成形華色者,皆後天氣血有形之用也,運氣血以成形華色;化膿結痂者,皆先水火無形之德也。惟其無形,故能致其有形,而有形之疾病難除,必求無形水火之真藥以化。

白話文:

現代人只知道用藥物來降火解毒,卻不知道毒本身就是火,毒氣散去火也自然消退,毒氣凝結火就更加鬱積。而且毒氣化為膿,膿是由氣血轉化而來,氣血的轉化又依賴真火,怎麼可以用寒涼的方法來消解呢?即使是火氣過盛,也是因為水份不足。如果有證實脈象旺盛的,固然可以用寒涼藥物來瀉火,否則,滋養水份就能化火,更能滋養血液的根本,從而根治膿瘡。

況且,寒涼解毒只能用於腑部的毒瘡,至於痘瘡是臟毒,屬陰性最深,必須依靠氣血將毒氣送到皮膚表面,運化到痘囊,形成痂皮,恢復正常才能痊癒。難道會有內消的痘瘡嗎?難道會有不化膿的痘瘡嗎?痘瘡形成的形狀和顏色,都是後天氣血有形的表現,運用氣血才能形成形狀和顏色;化膿結痂,則是由於先天的水火無形的功德。正因為無形,所以能化生有形,而有形的疾病難以根除,必須尋找無形的水火真藥來化解。

矧凡痘瘡,及一切癰疽腫毒,皆因氣血不和,偏陰偏陽,留結所致。偏於陰而氣不足,在癰疽則為陰毒,在痘則謂氣虛;偏於陽而血不足,在癰疽則為陽毒,在痘則謂血熱,本氣血中陰陽偏勝之故,原非氣血外另有惡氣所成,安得作有形之相,寒涼克削,而攻無形之虛乎?

凡放苗三四日,痘當出齊,若陸續不出,或隱於皮膚之內,不起發者,非風寒壅遏,及內熱凝滯之因,必內虛不振之故,當察形氣脈候,分別治之,不可稍緩。

白話文:

麻疹、痘瘡以及各種癰疽腫毒,都是因為氣血失調,偏於陰或偏於陽,導致氣血瘀積而形成。如果偏於陰,氣虛不足,則在癰疽中表現為陰毒,在痘瘡中表現為氣虛;如果偏於陽,血虛不足,則在癰疽中表現為陽毒,在痘瘡中表現為血熱。這都是因為氣血中陰陽失衡導致的,並非由外來的惡氣引起,因此不應該用寒涼之物來攻克無形的虛弱。

接種麻疹疫苗後三到四天,痘疹應該全部長出來。如果遲遲不出,或者隱藏在皮膚內,沒有發出來,這不是因為風寒阻遏或內熱凝滯,而是因為體虛無力所致。應該仔細觀察患者的形體、氣息、脈象,根據情況分別治療,不可拖延。

2. 痘暈不周正有芒角論

痘暈以圓為美,暈圓則血聚於根下,毒亦拘束收斂而不散漫。蓋陰必從陽,血必護氣,氣盛則血載毒以相從,氣衰毒反迫血而妄動,不為膿漿,而成血泡鋪紅之證矣。其有暈之上下,漸次歸附,而左右尚有芒角,或暈中有一處寬,一處缺者,皆屬氣虛不能攝血;有暈雖周正,但根下血色甚寬,不能如一線收束,尚屬氣虛不斂。

夫氣虛者,血固不聚,而氣寒者,血尤退縮,以氣寒則血亦寒,冰凝於中不能蒸發於外,頂則日見平塌,暈則日見淡散,漿則日見清稀,神則日見困倦,如禾苗之被陰雨浸淫而勃興無,自此元陽虧損之咎,非從脾肺氣虛之因,惟使離照當空,掃除陰翳,斯天地位而萬物育,譬諸陽春煦和,草木暢茂,發榮長養,生息自不能已矣。然一線之暈,膿已成熟時,乃有此象。

白話文:

痘疹的紅暈以圓形為佳,紅暈圓滿代表血液聚集在痘根下方,毒素也受到約束收斂,不會散布開來。這是因為陰氣必定隨著陽氣,血液必定保護氣血,氣血旺盛,血液就會攜帶毒素一同運行,氣血衰弱,毒素反而會逼迫血液亂竄,無法形成膿液,反而變成血泡和發紅的症狀。

如果紅暈上下部分逐漸聚攏,但左右兩邊還有芒刺,或者紅暈中間有一處寬闊,一處凹陷,這些都是氣血虛弱,無法收斂血液的表現。即使紅暈周正,但痘根下方血液顏色很寬,無法像一條線一樣收束,也是氣血虛弱,無法收斂的表現。

氣血虛弱的人,血液本來就無法聚集,而氣血虛寒的人,血液更加退縮,因為氣血虛寒,血液也會變寒,就像冰塊凝結在裡面,無法蒸發到外面,痘疹的頂部就會越來越平塌,紅暈也會越來越淡散,膿液也會越來越稀薄,精神也會越來越困倦,就像禾苗被陰雨浸淫而無法生長一樣。從此元陽虧損,是由於脾肺氣虛造成的。只有讓陽氣照耀,清除陰霾,就像天地交合萬物生長,如同陽春時節溫暖和煦,草木生長茂盛,發育茁壯,生機盎然一樣。不過,當紅暈只有一條線,膿液已經成熟時,才會出現這種現象。

若方起脹之際,亦不嫌其稍寬,必漸漸來歸,乃見氣不過勝於血。如初起即收束太緊,血色又太紅,則不可過於補氣,恐溫補之藥,反為助熱也。所以偏陰偏陽皆傷生化。

聖王之世,天地泰交,雨暘時若而後萬類蕃生,則知調和氣血,亦猶是燮理陰陽之遺意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剛開始腫脹時,也不要嫌棄藥方略寬鬆,因為它會逐漸恢復正常,這表示氣的力量略勝於血。若一開始就收束太緊,而且血色又太紅,就不應該過度補氣,因為溫補藥物反而會助熱。所以過於偏陰或偏陽都會損害人體的生化功能。

古代聖王統治的時代,天地交合協調,雨水和陽光適時而至,萬物繁衍生長。這說明調節氣血的原理,其實也源自於古代聖王治理陰陽的遺意。

3. 汗下論

治痘惟有溫平之法,而無汗下之理,且傷寒表法,有風寒輕重之分,表證未解,有不可下早之戒,況痘必欲起脹灌漿,資借元氣為益焉乎,何世謂初熱即宜利之,誤矣。故其初身熱足冷,頭痛脈數,與傷寒疑似之間,體氣壯實者,或可解肌略表,切忌亂為發散以走失元氣。

若誤服麻、細之類以汗之,則陽氣盡出於肌表,遂必斑爛而臟虛,虛則腹痛自利,或作寒戰驚厥,甚或里無陽氣,乃作陰癇而死矣。或誤用硝黃之劑以下之,則毒乘虛陷伏,或為腹脹喘急而亡矣。雖然,亦有不得不汗下者,如未出時,風寒約束,陰陽表裡,不通暢流行,不取微汗,則毒無從外出,然可溫以散,則溫散之,宜表發,則以輕揚之藥略為發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痘瘡唯有溫和平緩的方法,不可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。而且傷寒表證有風寒輕重之分,表證未解時,不可過早使用瀉下藥物。痘瘡必須起疹鼓脹,才能借用元氣來恢復健康,怎麼能說剛發熱就應該使用瀉藥呢,這是錯誤的。因此,剛開始時身體發熱、腳冷、頭痛、脈搏跳得快,與傷寒症狀相似,體質強壯的人,可以稍微解表,但切忌亂用發散藥物而耗損元氣。

如果誤服麻黃、細辛等發汗藥物,就會導致陽氣全部散發到肌膚表面,結果必將導致斑爛、臟腑虛弱。虛弱就會導致腹痛、腹瀉,甚至出現寒戰、抽搐,嚴重時會因臟腑無陽氣而出現陰癇而死。如果誤用硝石、黃連等瀉下藥物,毒素就會趁虛而入,導致腹脹、呼吸急促而死亡。雖然如此,也有一些情況必須使用發汗或瀉下藥物,例如痘瘡尚未出現時,風寒阻滯,陰陽氣機不通暢,不稍微發汗,毒素就無法排出,但可以用溫和的藥物散寒,應該發汗時,可以用輕微的藥物稍微發汗。

更如大熱不退,轉增煩渴,譫妄昏沉,便溺阻塞,不省人事,此毒蘊腸胃,與穀氣並結,苟不下之,則髒汙蓄毒煎於中,寧無養虎貽患之虞。然輕者用枳殼、當歸、麻仁、蓯蓉,亦可通利,若首尾尤不可下,痘未出齊下之,則邪氣不得伸越。痘見無里證,大便不秘結者,下之則毒氣逆陷,既靨而津液耗竭,是以大便乾結者,下之則愈竭榮血、傷元陽。

無知之輩,始見痘點,即不顧其所蘊輕重,出見自有次第,若惟恐其不透,松肌透表,用藥峻發,禍不旋踵矣。

白話文:

更像是高燒不退,還伴隨着口渴、神志不清、昏昏沉沉,排泄不通暢,甚至昏迷不醒,這是毒氣積聚在腸胃,與食物的精氣凝結成塊,如果不把它排泄出去,毒素就會在體內蔓延,就像養虎為患一樣危險。

對於比較輕的情況,可以用枳殼、當歸、麻仁、蓯蓉來通利腸道。但如果病情嚴重,仍然無法排泄,痘疹尚未全部長出來就急於瀉下,會導致邪氣無法透發。如果痘疹已經出現,沒有出現裡證,大便也不便秘,就瀉下,反而會讓毒氣逆行,等痘疹消退之後,津液耗竭,身體虛弱。因此,對於大便乾結的患者,瀉下反而會加重損傷,耗盡精血,損傷元氣。

一些無知的人,一見到痘疹就急於瀉下,不顧病情輕重,痘疹的出現本有其自身的規律,就像花開花落,有自己的時機,如果過度追求快速透發,反而會揠苗助長,造成不良後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