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嘔吐瀉泄論 (6)
嘔吐瀉泄論 (6)
1. 不能言論
此證痘疹中皆有,一有風寒外襲,壅閉肺竅,咳嗽失音者,參蘇飲散之。
一,有火邪上炎,肺金受制,氣道閉塞而聲不出者,甘桔導赤散主之。
有上焦陽虛,聲位小不出者,此心肺不足。蓋心主血,肺主氣,痘密則氣血俱損,故聲不出,或保元六氣煎、回生化物湯加減主之。
有下焦陰虛,左關、尺脈虛大,而聲不出者,病在肝腎。蓋腎為聲音之本,精血耗竭,水虧肺涸,音乃不出,宜滋陰益水,或大補元煎、十全、八味主之。
有下焦虛寒,元陽不充,脈或虛大遲軟,或緊細微弱而聲不出者,病在腎中無陽,以陽主氣,陽衰則陰邪益盛,真氣反受其欺侮而散失,且有以鬱抑錮蔽之,俾不得升,非重用薑、附、參、茸、耆、術莫救。
有痘暈紫赤焦黑,以致口動,啼泣無聲,身熱便閉,此毒火傷腎也,不治。或以歸宗湯之類救之。
有咽喉有痘,阻塞氣道,肺經受熱,加甘、桔、連翹、牛子,有誤服熱藥,痘瘡焮赤熱甚,咽痛失音者,涼膈散去硝、黃,加減主之。
有聲啞而煩熱焮痛,呻吟作渴,欲飲冷水,大便不通者,此心脾實熱,急與清涼解毒。
潔古云:痘疹未出而聲不出者,形未病而氣先病也;既出而聲音不出,形氣俱病也。其治法從可悟矣。總之痘疹失音,若非有火證火脈,皆宜猛進補劑。
白話文:
這些症狀無論是在出疹還是水痘的情況下都可能會出現。一旦風寒侵襲,導致肺部受阻,出現咳嗽並失去聲音的情況,我們會使用參蘇飲來治療。
如果是由於火邪上炎,肺部受到抑制,氣道堵塞導致發不出聲音,會用甘桔導赤散來處理。
對於上焦陽虛,聲音微弱無法發出的情況,這通常是心肺功能不足所致。心臟主管血液,肺部主管氣息,如果疹子密集,氣血兩損,聲音自然就出不來。這種情況下,可以使用保元六氣煎或是回生化物湯進行調理。
如果下焦陰虛,左關、尺脈虛大,聲音無法發出,這通常是由肝腎問題引發的。腎是聲音的根本,如果精血消耗過多,水分不足,肺部乾燥,聲音就會發不出來,應該滋陰補水,可用大補元煎、十全、八味等藥物來治療。
對於下焦虛寒,元陽不足,脈象虛大遲軟,或者緊細微弱,聲音無法發出,這通常是腎中缺乏陽氣。陽氣主氣息,陽氣衰退,陰邪就會更加旺盛,真正的氣息反而會受到欺壓和流失,這種情況下,必須大量使用薑、附、參、茸、耆、術等藥物才能救治。
對於疹子顏色深紅或焦黑,口脣顫動,啼哭卻發不出聲音,身體發熱,排便困難,這是毒火傷害了腎臟,非常嚴重,可能無法治療,但可以嘗試使用歸宗湯等藥物進行急救。
對於咽喉有疹子,阻塞氣道,肺部受熱,可以添加甘草、桔梗、連翹、牛蒡子等藥物。如果誤服熱性藥物,疹子紅熱,咽部疼痛,失去聲音,可以使用涼膈散去掉硝、黃,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。
對於聲音嘶啞,煩熱疼痛,呻吟口渴,想喝冷水,大便不通的情況,這通常是心脾實熱,應立即使用清涼解毒的藥物。
古人說,如果疹子還未發出,聲音已經無法發出,這表示氣息已經先於形體生病;如果疹子已經發出,聲音仍然無法發出,那麼形體和氣息都有問題。治療方法由此可見一斑。總的來說,如果疹子導致失音,除非有火證和火脈的狀況,否則都應該積極使用補藥。
2. 痛論
痘初出而痛者,多因毒氣伏郁,不能透達於皮膚之外,或升麻湯加減。
有痘出稠密,毒盛血熱作痛者,加味四物飲。
有一二處痛甚紅腫者,此餘毒欲發癰也,大連翹飲。
有平坡漫腫,亦無紅色,此陰毒發也,或大補陰煎。
一,有遍身如齧,而痘色紫赤者,此瘀毒壅滯,最凶,急宜清毒活血。
一,身後痛,屬太陽,宜羌、防、甘草。
身前痛,屬陽明,宜升、葛。
身側痛,屬少陽,宜柴胡、連翹、防風。
四肢痛,屬脾,宜防風、酒芍、甘草。
白話文:
[疼痛討論]
-
如果痘痘剛開始出現就感到疼痛,大多數情況是因為毒素積聚在身體裡,無法順利地穿透到皮膚表面,這種情況可能需要使用升麻湯,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增減調配。
-
若痘痘密集出現,且伴有嚴重的熱毒和血熱導致的疼痛,可以考慮服用加味四物飲。
-
若只有局部一兩處紅腫劇烈疼痛,這可能是毒素正準備形成膿包,此時可服用大連翹飲。
-
若痘痘呈現大面積腫脹,但沒有紅色,這可能是陰性毒素的表現,可以考慮服用大補陰煎。
-
若全身皮膚像被咬傷般,且痘痘呈現紫紅色,這表示血液中有嚴重的淤積毒素,是最危險的情況,應該立即服用清毒活血的藥物。
-
若背部疼痛,這通常與太陽經有關,治療上可以使用羌活、防風和甘草。
-
若前胸疼痛,這通常與陽明經有關,治療上可以使用升麻和葛根。
-
若側邊疼痛,這通常與少陽經有關,治療上可以使用柴胡、連翹和防風。
-
若四肢疼痛,這通常與脾臟有關,治療上可以使用防風、炒白芍和甘草。
3. 頭痛論
此有邪氣與真氣相搏,壅遏毒氣,上干清道者,故毒熱上騰,與風熱鬱閉,皆能為患。如頭面痘出稠密,身體壯熱,二便不利,痘暈紫赤,滯暗悶亂,昏痛煩躁,口渴者,毒火上蒸也,大連翹飲加減主之。如風熱鬱閉,清解散。
有痘暈淡紅灰白而痛,此元陽不足,真氣散失之證,以頭為陽之首也,急重投耆、附、參、茸。
白話文:
【頭痛討論】
這段文字談到的是體內邪氣與正常氣血相互對抗,導致毒素聚集,影響了身體的清淨通道。因此,毒素和熱氣上升,加上風熱閉塞,都能造成健康問題。例如,如果臉上長滿密集的痘痘,身體發高燒,大小便不順暢,痘痘周圍呈現深紫色,感到混亂鬱悶,頭痛難忍,心情煩躁,口乾舌燥,這都是因為體內毒火上升的緣故。這種情況下,會用大連翹飲進行調理,藥方會根據實際情況做增減。對於風熱閉塞的情況,則使用清散的藥物來治療。
另外,如果痘痘周圍顏色偏淡紅或灰白,且伴有頭痛,這可能是體內的元氣不足,真氣流失的表現,因為頭部是陽氣的主要部位。遇到這種情況,應該立即大量服用黃耆、附子、人參、鹿茸等補藥。
4. 腰痛論
凡痘疹正發時,腰痛最凶,以腰為腎之腑也。若果毒火亢極,真陰不能勝邪,頻頻作痛,急宜救熱存陰,如敗毒和中、歸宗湯之類。愚謂痛緩者,先與升提達表,大劑地黃丸料,加升麻、白芷。至腎大虛而痛者,尤宜倍加滋陰補腎之品。
一,說太陽之脈,夾脊絡腎,痘毒由膀胱直入少陰,宜泄少陰之邪,以通太陽之經,主人參敗毒散。予謂脈證皆實,痘未見點,毒伏鬱而腰痛者可用。
或腎氣虛陷,不能傳送外達者,必用理陰煎,少加羌活、升麻,或大劑八味丸加升麻。
馮氏治腰痛疲憊,六脈無根,發越不明者,謂其陰陽兩虧,脾元中氣甚弱,重用熟地、白朮、人參、上桂、當歸、炙草、升麻,則知腰痛未有不救脾腎者。
薛氏治一男子,年三十,出痘色紫,作渴飲水,腰痛,足熱耳聾,謂腎虛之證,用加減八味丸,煎與恣飲,熱渴頓止,佐以補中益氣加麥冬、北味而愈。按:此證似可用歸宗湯之類,乃極力補救腎元,則知腰痛未有概用瀉熱者。
又治一人,十三歲,出痘色暗,兩足及腰熱痛,便閉,咽舌乾渴,引飲不絕,亦用加減八味丸料,作大劑煎與恣飲,至三斤俱證悉退,又佐以補中益氣、十全大補,各十餘貼而痊。
又治一男子,年二十餘,發熱煩躁痘暗,足熱腰痛,用加減清毒活血湯一二劑,證減,再用地黃丸料數服,灌漿收靨。
按:此皆真陰不能勝邪之故,乃不專清毒,極力救陰,真所謂識得標先治本也。況有元陽不足,脾腎虛寒者,尤不能送痘毒,每致毒伏腎經而為腰痛。治法早在溫補脾腎,更用不得一毫清毒藥。世人一見腰痛,昧者肆進苦寒,知者反束手無策,曷於此細參之。
腰痛外治方,用熱麻油按痛處揉之。
白話文:
[腰痛討論]
在瘡疹爆發期間,腰痛是最危險的症狀之一,因為腰部與腎臟密切相關。如果體內的毒素和火氣過度旺盛,導致體內陰氣無法抵擋邪氣,腰痛頻繁且劇烈,必須緊急進行解熱和滋養陰氣的治療,例如使用敗毒和中湯、歸宗湯等方子。我的觀點是,對於疼痛緩慢的患者,可以先使用升提達表的方法,並服用大劑量的地黃丸,再加入升麻和白芷。至於腎虛導致嚴重腰痛的情況,應該加倍使用滋陰補腎的藥物。
根據太陽脈絡與脊椎、腎臟的關係,痘毒可能通過膀胱進入少陰,這時應該排除少陰的邪氣,以便疏通太陽脈絡,主張使用人參敗毒散。我的看法是,如果脈象和病徵都實際存在,但尚未出現疹子,且因毒素積聚導致腰痛的患者,可以使用這種方法。
如果腎氣虛弱,無法正常運轉和傳導,則必須使用理陰煎,可酌情加入羌活和升麻,或者使用大劑量的八味丸,再加入升麻。
馮氏治療腰痛疲憊、脈象微弱、發疹不明顯的患者,認為這是陰陽雙虧、脾臟和中氣極度衰弱的表現,他大量使用熟地、白朮、人參、上桂、當歸、炙甘草和升麻,由此可知,治療腰痛時,往往需要同時調理脾腎。
薛氏治療一名三十歲男性,出疹色呈紫色,口渴喜飲,腰痛,腳熱,耳鳴,他認為這是腎虛的症狀,使用加減八味丸煎湯讓患者隨意飲用,結果熱渴立即停止,再輔以補中益氣湯加上麥冬、北五味子,患者得以康復。由此可見,對於這種情況,似乎也可以使用歸宗湯等方子,但薛氏卻極力補救腎臟功能,顯示治療腰痛時,不能一味清熱解毒。
他又治療一名十三歲男孩,出疹色暗,雙腳和腰部熱痛,便祕,咽喉和舌頭乾渴,不斷喝水,他同樣使用加減八味丸煎湯,讓患者隨意飲用,直到三斤藥材用完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,再輔以補中益氣湯和十全大補湯,各服用十多帖後,患者完全康復。
再有一名二十多歲男性,發燒煩躁,出疹色暗,腳熱腰痛,他使用加減清毒活血湯一兩劑,症狀減輕,再服用幾劑地黃丸,皮疹逐漸結痂。
總之,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真陰無法抵擋邪氣所導致的,因此不能單純清熱解毒,而應盡力滋養陰氣,這就是所謂的「治標先治本」。尤其是對於元陽不足、脾腎虛寒的患者,更難以排出毒素,常導致毒素積聚在腎經,造成腰痛。治療方法應該以溫補脾腎為主,絕對不能使用任何清熱解毒藥物。然而,許多人一旦看到腰痛,就盲目地使用苦寒藥物,或者不知所措,應該仔細研究這種情況。
至於腰痛的外治方法,可以用熱麻油按摩疼痛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