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3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(3)

1. 吐瀉論

痘先吐瀉,有不必驟止者,有暴然大吐瀉不已,神氣欲絕,脈微欲脫,面青厥冷,惡證備見,反覺膈快神清者,是正氣已脫,不久頓發喘汗昏悶而死。以吐泄每多脾腎虛寒,如實熱,則便閉不泄利矣,急宜參、耆、附、朮、薑、桂、二蔻救之,當知寒則神清膈快,不可玩視。至發乾嘔發噦,尤為脾敗胃絕,不治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了痘症,一開始就出現嘔吐腹瀉,有些情況不需要立即止住,但也有些情況會突然劇烈地嘔吐腹瀉,患者精神萎靡,快要斷氣,脈搏微弱,快要消失,臉色青白,身體冰冷,各種危急徵兆都出現了,反而覺得胸口舒暢,精神清醒。這表示正氣已經耗竭,不久就會突然喘不過氣,出汗昏迷,然後死亡。

因為嘔吐腹瀉大多是因為脾腎虛寒所致,如果是有實熱的情況,反而會便秘,無法排泄。因此,要急用人參、黃耆、附子、白朮、生薑、桂枝、肉蔻,來救治。要知道,如果身體寒涼,反而會精神清醒,胸口舒暢,不可輕視。等到出現乾嘔、呃逆的症狀,那就更嚴重了,表示脾臟衰敗,胃氣消失,是無法醫治的。

2. 秘結及泄瀉論

二便不可太利,亦不可不通。一或秘焉,則腸胃阻塞,脈絡凝滯,毒氣無由而泄,於是眼合聲啞,肌肉痘色俱黑,頃刻告變矣。治者惟使氣血流行,則大便自無阻滯。苟因熱氣燥結於下,如手足心熱,脅下有汗,口乾腹脹,身熱煩躁,痘色紫赤,甚且變黑者,此熱秘也,可斟酌下之。

若因汗多,及多利小便,以致津液乾涸,不得滑潤,亦如老人、產婦,氣血虛弱,不能傳送大腸,致使大便不利,更有不食而嘔清水,面青而腹不脹,不甚裡急後重,皆虛秘也,宜大補氣血為主,佐以麻仁、蓯蓉之類。下結者,又有蜜導法。至痘在四五日間,無他變而不大便者,乃氣血成漿,勿以便秘為治。

白話文:

排泄要適度,不能太過頻繁,也不能完全不通。如果便秘,腸胃就会堵塞,血液循环受阻,毒素无法排出,就会出现眼睛闭合、声音嘶哑、肌肉发黑、痘疹颜色变黑等症状,很快就会发生变化。治疗的关键是使气血流通,这样大便自然就不会阻塞。如果是因为热气导致便秘,比如手脚心发热、腋窝出汗、口干腹胀、身体发热烦躁,痘疹颜色紫红甚至变黑,这就是热秘,可以适当服用泻药。

如果是因为出汗过多、小便过多导致津液干涸,无法润滑肠道,或者老人、产妇气血虚弱,无法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大肠,导致大便不畅,还有不吃饭却呕吐清水、脸色苍白但肚子不胀、没有明显便意和肛门坠胀感,这些都是虚秘,应该以大补气血为主,辅助以麻仁、蓯蓉等药物。对于便秘严重的人,还可以用蜂蜜导泻。如果痘疹长出四五天,没有其他变化,而且没有排便,这是因为气血凝聚成浆,不要把这种情况当成便秘来治疗。

蓋灌膿時,元氣津液,皆為外用,若得數日不大便,尤助中氣運育之機,倘有泄瀉,即用參、苓、耆、朮、肉蔻,升提而兜塞之,使中氣不餒,痘自起脹,若聽其瀉泄,則變證百出,痘必倒塌矣。或因其身有大熱,瀉泄脹滿,兼發口渴,誤作熱治,禍為更烈。蓋此證或因食寒冷物,或過服寒涼藥,里有寒而脾胃伏冷,榮衛不行,反令毒氣內伏,不外達而下泄,痘必淡紅灰白,不起脹灌漿,脈候必微弱,或遲緊散大無神,急宜溫補透托。

倘極力治之,而瀉不住,則火土日虧,脾胃益弱,自見口渴益盛,陰津由此下竭,此時援下多亡陰之例,救陰不可,扶陽又終不應,必發為癢塌,速收速落,寒戰咬牙,脾慢而死,凜之慎之。

白話文:

當長出膿皰時,人體的元氣和津液都用於外在的癒合過程。如果患者好幾天沒有排便,反而有助於提升中氣運行的機制。如果出現腹瀉,就需要使用人參、茯苓、黃耆、白朮、肉蔻等藥物,將中氣升提並封堵住,避免中氣不足,讓痘疹能順利長大。如果任由腹瀉,就會出現各種併發症,痘疹最終會潰爛。有些患者因為身體發熱,腹瀉脹滿,還伴隨口渴,誤以為是熱症而使用寒涼藥物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患者吃了寒涼的食物,或者過度服用寒涼藥物,導致脾胃虛寒,營衛不流通,毒氣無法排出而積聚在體內,導致痘疹顏色淡紅灰白,無法長大並形成膿皰,脈象也微弱無力,需要及時溫補透發。

如果患者即使積極治療,腹瀉也止不住,就會導致脾胃越來越虛弱,口渴加重,陰津流失殆盡。這種情況就如同其他嚴重脫水的情況一樣,補救陰液無濟於事,補益陽氣也無法奏效,最終會導致痘疹癢癢的,迅速潰爛,出現寒戰、咬牙、脈象遲緩等症狀,最終因脾虛而亡,務必謹慎小心。

夫起脹灌漿之時,無內證者,任其大便數日不行,不可妄加下劑以耗泄其氣血,固也。而世因以便閉為貴,甚至壅熱之證,不特不敢下利,反加補托溫熱之藥,以禁固之,使壅熱愈加,痘毒不得伸越,正氣不得舒暢,熱毒壅極,走注下焦,忽而大瀉,元陽驟脫,遂為不救。是皆助熱,熱為害之過也,急宜憑脈證痘色微下之。

至於痘後,自下黃黑,及利下痂皮膿血,而表裡無恙者,此餘毒隨利而下,緣臟腑中有痘故也,不宜收澀,惟解毒調中,補助氣血,毒盡而利自止也。

白話文:

當身體出現脹滿、積熱的情況,如果沒有內在證狀,即使大便數日不通,也不應該隨便服用瀉藥,以免耗損氣血。有些人認為便秘是好事,甚至遇到熱毒壅塞的情況,不僅不敢瀉下,反而服用溫熱補托的藥物,想要固守住熱氣,結果卻讓熱毒更加壅塞,導致痘毒無法發散,正氣無法舒暢,熱毒積聚到極點,便會向下焦走泄,突然出現大瀉,元陽驟失,最終無可救藥。這些都是助長熱氣,讓熱氣加重病情,所以要根據脈象、證狀和痘疹的顏色,適度瀉下。

至於痘疹痊癒後,如果出現黃黑糞便,或排泄出痂皮膿血,而身體其他方面都無恙,這是餘毒隨糞便排出,因為臟腑中還有痘毒殘留的緣故,不宜服用收斂止瀉的藥物,只要解毒調和脾胃,補充氣血,毒素消除後,腹瀉就會自然停止。

3. 不食及能食論

出痘喜其能食,痘未出齊而不食者,但托其痘,痘出自能食也。有欲食而不能食者,必喉舌有痘作痛,宜以甘桔湯解之,頻與稀粥,以助脾胃之氣。然此中亦有虛實之別,如其人怯弱,精神倦怠,自利不食者,虛也,寒也;身熱中滿而不食者,實也;誤傷生冷,二便泄利,腹脹腸鳴不食者,寒也;肉堅皮厚,毒氣難於發越,煩躁不食者,熱也;初出而胸前稠密不食者,毒盛脾弱也;如大便酸臭,畏食或吐者,此有宿食也。因痘者,治其痘;因雜證者,去其雜證可也。

如逆證並見,忽然倍食,恐為除中證,凶。

白話文:

長出痘痘後,能吃飯表示身體狀況不錯。如果痘痘還沒長齊就吃不下,可能是因為痘痘尚未完全發出來,等痘痘長出來就能吃飯了。有些人想吃卻吃不下,一定是喉嚨和舌頭有痘痘導致疼痛,應該用甘桔湯來治療,並經常給予稀粥,幫助脾胃恢復元氣。

不過,這其中也存在虛實的區別。如果病人虛弱無力,精神倦怠,食慾不振,這是虛證,也屬於寒證。如果病人身體發熱,腹部脹滿卻吃不下,這是實證。如果病人誤食生冷食物,導致腹瀉,腹脹腸鳴,吃不下,這是寒證。如果病人皮膚緊繃,毒氣難以排出,煩躁不安,吃不下,這是熱證。如果病人剛出痘痘,胸前痘痘密集,吃不下,表示毒氣旺盛,脾胃虛弱。如果病人大便酸臭,害怕吃東西或嘔吐,這是宿食積滯。

對於因痘痘而產生的症狀,要治療痘痘;對於其他雜症,要治療雜症即可。

如果出現逆證,突然食慾大增,恐怕是身體已經清除毒素,預後不佳。

4. 煩躁論

百病宜精神清爽,不宜煩躁,謂陽煩而陰躁也。初發熱便煩者,毒火內郁也;既發見而猶煩者,毒伏於內未盡出也;即出,又已起發,而猶煩者,陰虧也;吐利不食而煩躁者,正氣虛而陰躁也;津干口渴,虛煩不得臥者,陰氣上逆,陽氣飛越也;至六七日不大便而煩躁者,此內實有燥屎也;如大便溏黑,小便清利,面黃發狂,煩躁喘渴,少腹脹滿或痛者,有瘀血在裡也。

又按傷寒少陰例,吐利煩躁,謂腎之神亂,使君主之官,亦難自持;吐利煩躁,至不得臥寐,為陽欲絕而擾亂不寧,皆主死。又云:煩躁欲死,為肝腎之陰氣上逆,主吳萸湯;乾嘔而煩,主白通加膽汁、人尿湯。又云:有吐利煩躁等里證,禁不可下,主四逆湯,以經氣抑遏,每多心煩,所謂陰躁也,故皆主溫經之藥。

白話文:

各種疾病都應該保持精神清爽,避免煩躁,這叫做陽煩而陰躁。一開始發熱就煩躁的,是毒火內郁;已經發熱了還一直煩躁的,是毒氣尚未完全排出;即使毒氣排出,已經開始發病,仍然煩躁的,是陰氣虧損;嘔吐、腹瀉、不思飲食又煩躁的,是正氣虛弱而陰氣躁動;口乾舌燥、虛煩不得安臥的,是陰氣上逆,陽氣外泄;持續六七天未排便而煩躁的,是腸道內有乾燥的糞便;如果大便稀薄發黑,小便清澈,面色發黃,神志不清,煩躁喘渴,小腹脹滿或疼痛,是体内有瘀血。

另外根據傷寒少陰的病理,嘔吐、腹瀉、煩躁,說明腎氣失調,使主宰意識的君主之官都难以控制;嘔吐、腹瀉、煩躁,甚至無法躺臥,這是陽氣將要衰竭而躁動不安,都預示著死亡。還有說法是:煩躁欲死,是肝腎的陰氣上逆,要用吳茱萸湯治療;乾嘔而煩躁,要用白通加膽汁、人尿湯治療。還有一種說法是:有嘔吐、腹瀉、煩躁等內證,就禁止泻下,要用四逆湯治療,因為經脈氣機受阻,經常心煩,這叫做陰躁,所以都需要溫經的藥物來治療。

又有下利咽痛,胸滿心煩者,主豬膚湯;下利六七日,咳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者,主豬苓湯。又心中煩,不得臥,主黃連阿膠湯,所謂陽煩也,故皆主清潤之藥。是煩躁二字,最宜分別,而煩躁二證,每易混淆,然陰躁之脈,必緊細微弱,或虛大遲軟;陽煩之脈,必滑數洪細,或沉堅緊實,況痘疹有形色可觀,各證可參,脈息神氣可辨,又何誤乎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腹瀉、喉嚨痛、胸悶心煩的症狀,可以用豬膚湯治療。如果腹瀉持續六七天,伴隨咳嗽、嘔吐、口渴、心煩難眠,則可以用豬苓湯治療。如果心煩意亂,無法入睡,可以用黃連阿膠湯治療,這屬於陽煩,因此都需要用清潤的藥物來治療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煩躁兩個字在中醫裡有不同的含義,容易混淆。陰躁的脈象,通常是緊細微弱,或虛大遲軟;陽煩的脈象,通常是滑數洪細,或沉堅緊實。此外,痘疹的形色也能提供參考,各種症狀可以相互參照,根據脈象、呼吸、精神狀態等就能辨別,怎麼會誤診呢?

5. 汗論

汗乃心之液,有因熱氣熏蒸,腠里開泄,液隨氣而出者,有因衛氣虧虛,腠理不密而致汗者,陰氣有餘,寒生於中,陰中無陽,而汗隨泄者。經曰:陰勝則身寒。汗出身常清是也。況津脫者,汗自泄,腎病者,寢汗出,究何自汗、盜汗之分乎?然常法宜知,盜汗者恆多熱,有用芩、連、歸、芍、地黃、參、耆之類者;自汗惡寒,固須參、耆、附、朮、薑、桂以急救元陽。又有陽明熱病,身體濈濈汗出宜清火者。

例雖不一而痘中多汗,每因氣虛,皆非順候。如未灌時汗者,則不能灌,灌而汗者,則不能靨,靨而汗者,必至於血脫陽虛,變為他證。丹溪云:痘中自汗,為濕熱熏蒸,不妨是持言夫未甚者耳。夫微汗固佳,而甚者,氣血又為之走泄,如多汗身寒,汗出如水而發潤,大喘不止者,汗綴如珠者,汗而昏沉者,汗流煩渴者,汗出如油者,皆肺絕亡陽之兆。

白話文:

汗水是心臟的液體,有可能是因為熱氣蒸熏,毛孔張開,汗液隨著氣體排出;也有可能是因為衛氣虛弱,毛孔不緊密導致出汗。如果陰氣過盛,寒氣從內生長,陰氣中沒有陽氣,汗水也會跟著流失。經書上說:「陰氣過盛,身體就會發寒。」汗水經常清澈就是這個道理。

此外,津液流失也會導致汗水自流,腎臟病變則會在睡覺時出汗。那麼究竟如何區分自汗和盜汗呢?通常來說,盜汗的人大多體熱,可以用黃芩、黃連、生地黃、當歸、芍藥、人參、黃芪等藥物治療;而自汗的人怕冷,則需要用人參、黃芪、附子、白朮、生薑、桂枝等藥物緊急補充元陽。此外,陽明熱病,身體大量出汗,需要清熱。

雖然情況不同,但痘病期間多汗,往往是氣虛的表現,不是正常的現象。如果在接種痘苗之前就出汗,就不能接種;接種後出汗,就不能出痘;出痘之後再出汗,必定會導致氣血流失、陽氣虛弱,轉變成其他病症。丹溪先生說:「痘病期間自汗,是濕熱蒸熏所致,這只是對症狀輕微的人來說。」輕微的汗水固然好,但如果汗出過多,氣血也會跟著流失。例如,出汗過多、身體發寒、汗水像水一樣流出、頭髮濕潤、喘不過氣、汗珠像珍珠一樣、出汗後昏沉、出汗後口渴、汗水像油一樣流出,這些都是肺氣耗竭、陽氣衰敗的徵兆。

汗也者,血之所化,為陽氣不能外固,陰氣不能內藏也。書別言之,以辨其虛實,謂無因而至者,為自汗;睡中而得者,為盜汗;腰以上煩熱而多汗者,為胃實汗;熱甚汗多,汗出而熱解者,為邪熱汗;汗流不止而熱反劇者,為陽虛汗。惟痘初起而有微似汗,則陰陽氣和,榮衛通暢,邪氣不留,易出而解也。

在行漿時,而有滋潤之汗,亦佳。然有過表,腠理表虛而多汗者,有心熱而睡汗者,有陽熱而頭顱或頸多汗不過胸者,有陽極虛而頭汗欲流者,有胃實而四肢多汗,面赤作渴者,脾虛而四肢冷汗不收者,有痂落表裡俱虛而多汗者,隨所因而治之。若榮中伏熱,氣分又虛者,宜於補氣中佐涼血藥。

白話文:

汗水是由血液轉化的物質,是因為陽氣無法固定在外、陰氣無法封閉在內造成的。古籍中有不同的描述來分辨虛實,例如沒有原因就出汗的是自汗;在睡眠中出汗的是盜汗;腰部以上感到燥熱而出很多汗的是胃火旺引起的汗液;發燒很嚴重且大量出汗,出了汗後症狀減輕的是邪氣引起的汗液;不停地流汗但病情反而加重的是陽氣不足導致的汗液。只有當痘痘剛開始出現微微像汗一樣的情況,表示陰陽平衡,經絡順暢,邪氣不易停留,容易排出並解除病症。

在進行排泄的時候,如果有滋潤性的汗水也是好的。但是也有超過正常範圍,皮膚表面虛弱而出很多汗的人,或是因心臟炎癥而出汗的人,或是因陽氣旺盛而出現在頭部或脖子上的汗液但不到胸部的人,或是因陽氣非常虛弱而出現在額頭上想要流到臉上的汗液,或是因胃火旺而出現在四肢上的許多汗液,面部紅腫口乾舌燥的人,或是脾胃虛弱而出現在四肢上的冷汗且不容易吸收的人,或是因脫屑而出現身體內部都虛弱而出很多汗的人,要根據病因治療。如果血液中含有潛伏的熱毒,並且氣力也很虛弱的話,可以在補充氣力的同時加入清熱降溫的草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