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嘔吐瀉泄論 (7)

回本書目錄

嘔吐瀉泄論 (7)

1. 痘生蟲論

此皆濕熱所化,毒流皮膚也,雖冬月亦有之。一方以柳葉鋪下,令兒臥上,則蟲自死,香油調幹柳葉末敷之亦效。

白話文:

這些都是由濕熱所轉化而成,毒素在皮膚中流動,即使在冬天也會出現。有一個方法是用柳葉鋪在地上,讓小孩躺在上面,那麼蟲子就會死亡。也可以用香油調和乾燥的柳葉粉末塗抹在患處,同樣有效。

2. 痢疾論

痘後泄痢膿血,為五液注下,脾腎虛寒之候,若用苦寒立斃,當從痢證法,審虛實治之。

一,有泄利膿血,為餘毒未盡,熱移大腸,或用四苓加芩、連、山梔、木通、連翹。

痢下晦淡,此水液清冷也,補中、異功,薑、附加之。

白話文:

[關於痢疾的討論]

在出過疹痘後出現帶有膿血的腹瀉,這是體內的五種主要體液過度流失,顯示脾臟和腎臟虛弱且寒涼的情況,如果使用苦寒的藥物治療會立即導致危急,應該按照痢疾的證狀來判斷治療,詳細區分虛弱或實證來進行治療。

首先,如果有膿血的腹瀉,這可能是體內殘留毒素尚未清除,熱氣轉移到大腸所致,可以考慮使用四苓湯加上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木通、連翹等藥物。

若是痢疾排出的物質顏色暗淡,這代表體內水分過於清冷,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或是異功散,並加入生薑和附子來加強療效。

3. 喘咳論

咳嗽者,有聲有痰也。有因痘而致肺熱者,杏蘇飲;一有氣虛腠理不固,風邪侵肺,而咳吐稀痰者,參蘇飲;頭痛身熱鼻塞,風寒也,芎蘇散;如咳嗽不已,無表證者,此肺虛為痘毒所乘,補肺湯;喘脹便秘者,肺熱也,黃芩瀉肺湯;有湯入口,即咳而吐出者,肺胃熱痰膠固也,先與梔子豉湯探吐;面白手足冷喘促者,虛寒也,白朮散;痘形乾紅,腹脹便秘而喘,毒盛氣壅也,宜清火解毒。一有氣虛不能逐邪外出,毒伏於內而喘脹者,大補以托之。

一有泄後喘者,脾氣下陷,虛火上擁,下氣不續也,補中益氣湯。一有吐後喘者,胃虛不能制伏相火,六君子湯。痘出四五日,伏陷喘脹,痘暈淡紅,尤宜急為峻補攻發。若漿半足而倒靨,喘脹脈虛,暈淡紅灰白,更凶,急宜大補以托之。有誤用參、耆而喘,痘暈紫赤,枳殼湯。

有痘密以致鼻塞,口氣呼吸不勻,似喘而實非喘,不得誤治。結痂落痂後咳嗽者,乃衛氣虛弱,腠理開張,宜人參清膈散加減,如參、苓、耆、朮、歸、芍、甘、桔、地骨、桑皮、百合、紫菀之類。如咳而大便溏泄,小便清利,精神困倦,身無大熱,而不渴者,虛候也,須補益之。

咳久不愈,肺氣不斂也,斂之潤之。一有氣血不足,風寒在肺而喘者,或金水六君子加減。總之,實者聲粗有力而長,虛者聲微無力而短,吐瀉後喘,倒靨時喘,大汗後喘,皆為元陽不足,肺氣將絕之兆,急宜參耆鹿茸合回陽飲。

一,有外感寒邪,鼻塞身熱,頭痛胸滿,惡寒,蘇解不應者,虛則佐補以發之,如屬寒邪深閉,再加麻黃、桂枝。

白話文:

[關於喘咳的討論]

咳嗽,就是伴有聲音和痰的狀況。有因為出疹導致肺部過熱的情況,可用杏蘇飲來治療;如果因為氣力虛弱,肌膚毛孔無法固守,讓風邪入侵肺部,導致咳出稀薄的痰,可用參蘇飲來調理;如果頭痛、身體發熱、鼻子不通,這可能是風寒的問題,可用芎蘇散來緩解;如果咳嗽持續不止,沒有其他表面症狀,這可能是肺部虛弱被疹毒趁虛而入,需使用補肺湯;如果喘息、腹部脹大且便祕,這可能是肺熱的問題,可用黃芩瀉肺湯;有時候,喝湯馬上就咳嗽且吐出來,這是肺胃熱痰凝固的現象,可先用梔子豉湯來引吐;如果面色蒼白、手腳冰冷且喘息急促,這可能是虛寒的問題,可用白朮散來調理;如果疹子乾燥呈紅色,腹部脹大、便祕且喘息,這可能是毒素過盛、氣血阻塞的問題,應該清火解毒。有時候,氣力虛弱無法驅除邪氣,毒素潛藏在體內造成喘息和腹部脹大的情況,這時候要大力補充以幫助排除毒素。

有時候,拉肚子後喘息,這是脾氣下降、虛火上升,下氣不接續的問題,可用補中益氣湯。有時候,嘔吐後喘息,這是胃虛無法控制相火的問題,可用六君子湯。疹子出現四五天後,如果隱匿或陷下去並伴隨喘息和腹部脹大,疹子周圍呈現淡紅色,應該立即進行強烈的補充和發作。如果在癱瘓期,疹子周圍呈現淡紅色或灰色,這更危險,必須立即進行大力補充。有時候,錯誤使用人參、黃耆會導致喘息,疹子周圍呈現紫色,可用枳殼湯。

有時候,疹子太密集導致鼻子堵塞,呼吸不均勻,看似喘息但實際上不是,不可誤診。結痂和脫落後的咳嗽,是防禦氣力虛弱,肌膚毛孔開闊的問題,可用人參清膈散加減,例如人參、茯苓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白芍、甘草、桔梗、地骨皮、桑白皮、百合、紫苑等。如果咳嗽且大便稀軟,小便清澈,精神疲憊,身體沒有高溫,而且不口渴,這是虛弱的症狀,需要補充和增強。

如果咳嗽久久不愈,這是肺氣無法收斂的問題,需要收斂和滋潤。有時候,氣血不足,風寒在肺部導致喘息,可用金水六君子湯加減。總的來說,如果是實症,聲音會粗壯有力且持久;如果是虛症,聲音會微弱無力且短促。在嘔吐、拉肚子後喘息,在癱瘓期喘息,大量流汗後喘息,都是元陽不足,肺氣即將消失的徵兆,必須立即使用人參、黃耆、鹿茸合回陽飲。

有時候,受到外界寒邪影響,鼻子堵塞、身體發熱、頭痛、胸口滿悶、畏寒,如果使用蘇解法沒有改善,虛弱的時候可以輔以補充來促進發汗,如果是寒邪深入封閉的情況,可以加入麻黃、桂枝。

4. 咽喉論

痘出最要咽喉清利,若毒火上熏,咽喉腫塞窄狹,不能呼吸飲食,疼痛啞嗆,宜如聖飲、甘露飲、射干牛子湯選用。血熱咽痛者,紫草飲。

一,有咽痛發熱,手指初捻似熱,捻久則冷,脈遲微者,脾氣虛也,異功散。

有大便溏泄,飲食不進者,慎勿誤用寒涼,致損脾胃,而變吐泄癢塌。

有咽痛足熱,小便赤澀頻數,此三陰虛,無根之火,循經上至咽喉也,主六味丸加揀冬、北味。

白話文:

[咽喉討論]

在治療瘡痘時,保持咽喉清爽非常重要。如果體內的毒素和火氣上衝,導致咽喉腫脹堵塞,咽喉變得狹窄,影響呼吸和飲食,並伴隨劇烈疼痛及聲音嘶啞,應選擇如聖飲、甘露飲或射干牛子湯等藥方。對於因血液過熱導致咽喉疼痛的人,可使用紫草飲。

一,若出現咽喉疼痛且伴有發燒,觸摸咽喉的手指最初感覺熱,但持續一段時間後反而感到冷,且脈搏遲緩微弱,這通常是脾氣虛弱的症狀,可服用異功散。

有些患者會出現大便稀爛及食慾不振的情況,對於這種情況,千萬不要誤用寒涼性藥物,以免損害脾胃功能,導致嘔吐、腹瀉等更嚴重的問題。

有些患者咽喉疼痛,腳部發熱,小便顏色偏紅,排尿時有刺痛感且頻率增加,這是因為三陰虛弱,體內無根之火沿經絡上衝到咽喉,這種情況下,應使用六味丸,並加入揀冬、北味兩種藥材。

5. 渴論

痘前渴者,多宜清金;痘後痂落渴者,多宜大補元氣。

一,煩躁、譫語、壯熱,痘紫作渴,竹葉石膏湯加減。

一,大便黑,小便利,少腹脹,喘急而渴,恐有瘀血,犀角地黃湯加桃仁、紅花、歸尾之類,此證痘後餘熱未清,或間有之。

一,瀉泄發渴,手足俱冷,飲沸而不知熱,痘又或伏陷黑暗者,屬極虛寒。

一,煩熱作渴,面赤睛白,為腎經虛熱,六味丸加揀冬、北味恣飲,以救腎家將涸之水。

按:有火脈火證發渴,始終不可溫補,虛證脈虛發渴,始終不可清涼,脈證固所宜,憑痘暈尤其大要。

白話文:

【口渴討論】

在出疹前期感到口渴的人,大多應使用清肺熱的方法;而出疹後結痂脫落還持續口渴的人,通常需要大量補充元氣。

第一,如果出現煩躁不安、胡言亂語、高燒不退,且皮疹呈現紫色並伴隨口渴,可以服用竹葉石膏湯,視情況增減藥量。

第二,如果大便色黑,小便頻繁但量少,下腹部脹痛,呼吸急促並感到口渴,可能有瘀血的情況,可以服用犀角地黃湯加上桃仁、紅花、當歸尾等藥材,這種情況常發生在出疹後餘熱未清的階段,偶爾會遇到。

第三,如果腹瀉並感到口渴,手腳冰冷,即使喝滾燙的水也感覺不到熱度,且皮疹可能暗淡甚至潛伏,這屬於極度虛寒的情況。

第四,如果感到煩熱並口渴,臉色潮紅但眼睛白色部分正常,表示腎經有虛熱,可服用六味丸加上選用的冬蟲夏草、北五味子,無限量飲用,以此來補救腎臟即將乾涸的水分。

註解:若脈象和症狀顯示是火熱導致的口渴,從頭到尾都不能用溫補的方式處理;若脈象顯示虛弱且有口渴的症狀,從頭到尾都不能用清涼的方式處理。診斷脈象和症狀固然重要,但觀察皮疹的狀況更是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