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嘔吐瀉泄論 (4)
嘔吐瀉泄論 (4)
1. 紫浮萍論
痘名浮萍,如浮萍之叢聚也,名之以紫,因其色而名也。此時行出痘中,必間有紫浮萍者,或二三十顆,聚成一片,或五六十顆,叢聚一堆,甚至百十顆,湊合一處。其萍之顆粒獨小,周圍之正痘獨大,只見小小顆粒,黏連一片,俱是紫色,根腳亦紫。其證有七八處十餘處者,凡長漿時遇之,如見正痘亦紫赤,即宜內服清毒活血湯,外搽拔毒散,日搽四五次,則毒氣盡行拔出,正痘長漿,彼亦長漿,皆可按期回水。如正痘淡紅屬虛,則但從虛治,不過敷拔毒散而已。
慎之,不可以浮萍色紫為熱,懼用峻補害事。朱豫章曾治此證,先醫誤用寒涼解毒之劑,至八日痘皆平塌,全無膿漿,乃猛進參、茸補劑,外敷撥毒散,膿乃充足,各處紫浮萍亦長漿。有謂紫浮萍盡屬熱者,可盡信乎?愚治痘常見元氣虛弱者,亦有紫浮萍數處,小而叢集,正痘色或淡紅淡白,以大補催漿,無不助效,慎不可泛用清毒活血湯等方也。
白話文:
【紫浮萍論】
在出疹子的病症中,有一種疹子被稱為「紫浮萍」,這種疹子的形態就像水面漂浮的浮萍一樣,聚集在一起,之所以稱為「紫」,是因為它的顏色呈現紫色。在流行性出疹的情況下,往往會夾雜出現這種紫浮萍,可能一次出現二三十顆,聚集成一片,也可能出現五六十顆,堆疊成一堆,甚至上百顆,聚集在一個地方。這些疹子的顆粒特別小,與周圍正常的疹子相比,那些正常疹子的顆粒顯得更大,只見到這些小小的疹子,緊密地連接在一起,全部都是紫色,底部也是紫色。
這種疹子可能出現在七八處,或者十多處,當遇到疹子開始長出膿漿時,如果看到正常的疹子也是紫色或者暗紅色,應該服用清毒活血湯,並外敷拔毒散,每天敷四到五次,這樣可以讓體內的毒素完全排出,正常的疹子長出膿漿,這些紫浮萍也會長出膿漿,都能按照預定的時間恢復。
但如果正常的疹子呈現淡紅色,代表體質虛弱,應以滋補為主,只需外敷拔毒散即可。
必須謹慎的是,不能因為紫浮萍是紫色就認為是體內有熱毒,過度使用強烈的補藥可能會造成傷害。朱豫章曾經治療過這種病症,前一位醫生錯誤地使用了寒涼解毒的藥物,到了第八天,所有的疹子都變得扁平,完全沒有膿漿,於是朱豫章大量使用人參等補藥,並外敷拔毒散,膿漿才得以充足,各處的紫浮萍也開始長出膿漿。有人認為紫浮萍全是因為體內有熱毒,這種說法能完全相信嗎?
我治療疹子時常常見到元氣虛弱的患者,他們身上也有紫浮萍,雖然是小而聚集在一起,但正常的疹子顏色可能是淡紅色或淡白色,使用大補的藥物來促進膿漿的形成,效果非常好,所以必須小心,不能隨意使用清毒活血湯等藥方。
2. 痘疔
疔乃毒氣凝結而成,險逆證有之,貴用燈火、挑撥、拔毒、化毒四者而已。
痘疔外形獨異,根腳獨大,硬而不軟,少則以燈火焠之,又用拔毒散搽之,不消,則以銀針挑撥痘頂,必出紫血,以綿拭淨,隨用四聖膏填孔內,自然化毒去疔,爛去根腳,膿水淋漓。
一法,用獨蒜切一片,放痘疔頂上,用艾絨作丸,燃放蒜上,灸三壯,痘疔自消。
有初見紅點,漸變黑色,其硬如石者,此肌肉已敗,氣血中虛,不能化毒。有中心黑陷,四畔突起戴漿者,此血隨毒走氣不能充也,此與疔異而同危,主人參內托散、六氣煎加川芎、紅花之類,外敷拔毒散。
一,辨痘疔色黑堅硬,其形獨大,針撥不動,摸之則痛,或捻之有核,痘未出,疔必先出,色或先紫赤後黑,先黃後黑,先灰白後黑,一起即黑,亦自不定,俱急宜挑撥,去惡血,塗丹方,形壯脈實者,或服消毒飲子。疔痛如刀剜者不治。
白話文:
【痘疔】
疔是因為體內的毒素凝結所形成,這是一種危險且反常的情況,治療方法主要是利用燈火燒灼、挑開排膿、拔除毒素和化解毒素這四種方式。
痘疔的外觀特徵非常獨特,基部特別大,觸感硬實而不柔軟。在初期,可以使用燈火燒灼,再塗上拔毒散。如果情況沒有改善,就要用銀針挑開痘頂,將紫黑的血液排出,用棉布擦拭乾淨,然後塗抹四聖膏於創口內,這樣可以讓毒素自然化解,使痘疔的根部腐爛,促進膿水流出。
另一個方法是,將一瓣大蒜切片,放在痘疔的頂部,再把艾絨搓成丸狀,點燃並放在大蒜上進行灸療三次,痘疔就能自行消退。
有的痘疔最初呈現紅點,隨後逐漸轉為黑色,質地硬如石頭,這是肌肉已經壞死,體內氣血虛弱,無法自行化解毒素的表現。有的痘疔中心部位會出現黑色凹陷,周圍突起且有漿液,這是血液跟隨毒素流動,但氣力無法充滿所致。這種情況雖然看似與一般的疔不同,但同樣危險,應服用人參內託散、六氣煎加川芎、紅花等藥物,並在外敷拔毒散。
再來,我們來判斷痘疔的顏色如果呈深黑,且質地堅硬,針挑或手撥都無法移動,觸碰時感覺疼痛,或是捏起來能感到硬塊。痘瘡尚未長出,疔卻已經先現身,顏色可能先呈現紫紅再轉黑,或是先黃再轉黑,甚至先灰白再轉黑,一旦出現即刻轉黑,情況也不固定,都需要立即挑開排膿,去除惡血,塗抹丹方。對於身體壯碩,脈搏強勁的人,也可以服用消毒飲子。但如果疔痛像刀割一樣,那就無法救治了。
3. 痘賊
賊痘較之眾痘,顆粒獨大,先微含水漿,中臍有黑色,後必帶累眾痘,不得依期起發,故名為賊。痘疔根腳微腫,外形獨大,賊痘外形雖大,根腳不腫,以此分別。若見有此,即以燈火焠之,多者恐燈火難受,但日搽撥毒散四五次。
賊痘依期而出,只有二三顆,其形甚大而帶漿,其色極紅而帶潤,易長易灌,膿亦稠滿,色亦佳,倘誤認為稀,至靨後未有不腹脹喘急而死者。蓋賊痘能盜周身氣血而盡附之,故易長易灌。又離眾痘先出,若頭目一般,故又名痘攬頭,急挑撥,搽拔毒散。
又賊痘皮軟,不甚礙手,初出便如菜豆,兩三日便大如棋子,帶漿肥潤。
白話文:
【對於痘賊】
痘賊這種疹子比一般的疹子大,初期會微微含有水漿,中間部分會呈現黑色,之後會影響到其他的疹子,使其不能按照預定時間正常爆發,因此被稱為痘賊。痘疔的底部會輕微腫脹,外觀上比其他疹子大,但是痘賊雖然外觀很大,但是底部不會腫脹,這就是兩者的區別。如果發現了這種疹子,應立即用燈火燒灼,如果數量太多可能燈火處理起來會有些困難,那就可以每日塗抹四五次的拔毒散。
痘賊按照時間爆發,通常只會有兩三顆,它的形狀很大且帶有水漿,顏色非常紅且濕潤,容易長大也容易灌膿,膿液也很濃稠,顏色也好,如果誤以為它不嚴重,到了最後沒有不因腹部脹痛、呼吸急促而死的。因為痘賊能夠吸取全身的氣血,所以容易長大和灌膿。而且它比其他疹子先爆發,就像頭部和眼睛一樣突出,所以又被稱為痘攬頭,要立即挑破並塗抹拔毒散。
另外,痘賊的皮膚很軟,摸起來不太礙手,剛出來的時候就像菜豆一樣大,兩三天後就長得像棋子一樣大,並且帶有水漿,看起來很豐潤。
4. 水疱
順證必次第長漿,決無水泡間集,此證皆因元氣內虛,脾虧濕盛,不能送毒成膿,以致毒伏於內,水溢於外,氾濫於脾肺之間,不作漿而作水泡,惟大補氣血,或十全化毒湯,如耆、朮、參、茸、芎、歸、苓、桂、薑、附之類。
白話文:
在正常的癒合過程中,傷口必定會依序產生膿液,絕對不會直接形成水皰。出現水皰的情況,都是因為身體內部氣力不足,脾臟功能衰退且濕氣過重,無法將毒素轉化為膿液,導致毒素囤積於內,水分外溢,泛濫在脾肺之間,未能生成膿液反而形成水皰。對於這種情況,必須大力補充氣血,可以使用十全化毒湯,如黃耆、白朮、人參、鹿茸、川芎、當歸、茯苓、肉桂、生薑、附子等藥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