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二集 (1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(1)

1. 脈要

楚瞻曰:脈為臟腑,虛實之據,水火氣血之徵。正痘之出,全賴氣煦血濡,更賴真水真火,以為氣血之根,而後煦濡有力,所以報苗時,即宜預為調治,或自先天而資其水火,或從後天而培其氣血,以為灌漿計。苟氣血一衰,充貫自難,毒火無從消化,重則內攻臟腑,輕則變生諸證。

矧有等嬰兒,受質澆漓,有真陰不足之輩,尤多元陽不充之子,極虛之候,每多難出難膿,若徒守古法,始也,惟疏表清裡為事,則表虛者不任約束,任其一湧而出,將氣血充貫不周,定有難漿難靨、癢塌空殼等類;裡虛者中氣愈餒,無力載毒成形,蠶種蛇皮,變百出矣。

繼也,以清解為事,則陽虛者冰伏於中,陰虛者枯涸於表,水火不行,無形之化,氣血難成有質之功。且稟薄之人,一經發熱數日,元氣已傷於中,再加疏表攻托,氣血益耗,痘之少者,猶或不傷性命,痘之多者,終恐絕其生機。

惟於六脈洪滑有力,氣實形壯者,從古法以解肌;六脈沉微無力,氣弱神衰者,以溫補而托裡,俾中氣不餒,斯逐毒有力,起脹灌漿,不謀而至;六脈弦數無力,或豁大無神者,可於壯水之中,佐以補火之藥,使煦濡有情,則痘亦自出自化矣。

脈總六部,不越表裡陰陽。七歲以上,五至為平,七歲以下,六至為平,過則為數而邪氣實,不及為遲而正氣虛。人迎緊,外感也;氣口數,內傷也。浮而數,表熱也;浮而遲,表氣衰也;沉而緊實而滑大,裡熱也;沉而細弱而空散,元氣脫也。痘疹之脈,浮沉俱宜帶洪數,若弱而無力,則為陽證見陰脈,非峻補不可。

至若浮而無根,雀啄、屋漏、魚躍,不治。先師云:阿阿緩若陽春柳,此是脾家居四季。蓋言六部陰陽,皆要有胃氣,胃乃元陽之子,五臟六腑之本耳,故脈靜身涼神寧者生,脈躁身熱心煩者危。況六日以前,毒自內出,陽之候也,其脈宜動;六日以後,毒從外解,陰之候也,其脈宜靜,反是則病,可不加意乎?

2. 雜論

脾為水穀之本,固不可以不補;腎為津液之源,尤不可以不充。土雖為水之防,水能制火之亢,毒火灼燔,腎水且涸,榮氣敗壞,脾土亦傷,故補脾不如救腎,養陰所以退陽。

按:治痘大法,大約陽可生陰,氣能統血,惟陰極虛而陽獨亢者,乃以救陰為主。熱甚者,宜清利之,正所以存陰,豈專行滋補之謂而無泄法哉?

一,大熱安靜,為毒隨熱出,無妨。小熱煩躁,為毒與熱留,可慮。小便欲清長,大便欲堅實。

一,痂不著而壅腫,為榮血之淖溢。按:此為氣虛不能攝毒,以致迫血妄行,宜大補氣。

一,瘡盡裂而皺揭,為衛氣傷殘。

一,便多膿血,為倒靨,宜審形脈調養之,勿過清涼。

一,形色者,氣血之呈;氣血者,形色之本。氣盛則痘窠必圓滿而周正,且氣盛則血亦盛,痘暈亦必光明而紅活。故氣虛則頂陷,氣散則窠塌,然間有氣虛而不塌陷者,乃陰虛而血不化漿,氣離血而空浮於上,是以雖見圓滿而實為空泡,治宜十全大補湯,峻補氣血,從真陰真陽源頭上補來,若拘火載之說,豈空殼之痘可以清涼瀉熱為務乎?

一,血虛則暈淡,血憊則暈枯。按:淡則淡紅灰白之謂,乃氣血虛寒之甚,宜進參、茸、耆、朮、附、桂,何得僅謂血虛?暈枯雖由血憊,亦為熱毒梟炎,宜清毒活血湯之類,所以每多脈躁身熱,氣粗便閉,若昧於清解,則熱熾毒深,腎水灼焦矣。

一,痘以養衛氣為主,經曰:衛氣者,所以溫肉分,充皮毛,實腠理,司開合也。故衛氣強則肉分堅,皮膚厚腠理密而開闔得矣。所以收斂禁束,制其毒而不得肆,乃色蒼而蠟,形緊而實,漿濃而濁,痂厚而堅,自易收結。如衛氣弱則肉脆皮薄,腠理疏而開闔失,所以不勝其毒,而毒得恣其猖狂,乃浮腫瀉泄,鋪紅破漏,無所不至,非借參藥以培補之,飲食以滋養之不可。

一,凡痘疹不熱不得透,然太過則真元耗爍,有限之血,難抵無涯之火,血愈損而出愈難,故熱甚脈滑,雖不可過用寒涼冰伏,只宜升發,而芩、連、紫草,有時亦不得不用也。

一,安靜能食,勿謂便實可下,瀉泄煩渴,恐是脾氣下陷,腎中津液不得上潮,勿謂證熱而妄投寒涼。

一,起脹時,熱甚脈躁而無漿者,多宜清火退熱,火熱退而漿自行,若氣血虛而作潮熱不止,宜十全大補湯主之。

一,痘後潮熱者,是猶產後氣血大虛,所謂火從虛發,每於午後面赤發熱也,宜保元、十全加減。

一,熱雖微,而其人口渴煩躁,唇舌焦裂,小便赤,大便閉,是毒深而熱亦深,故表不大熱而裡熱甚也。

一,熱雖甚,而其人口不渴,唇舌俱潤,二便調,神清能食,是毒淺而熱亦淺,表熱里和也。

一,表裡俱熱,晝夜不休,種種火證,無論痘疹前後,皆宜加用芩、連,不嫌冰伏。若內無蘊熱,不特芩、連禁用,即生地、丹皮亦宜慎之。

一,痘初出,色豔者皮自嫩,嫩則易破,須防癢塌。

一,漿清者,雖見成痂,須防後發癰腫。

一,頭面先腫者,宜防易消而倒陷,此虛而毒肆之證。按:此為痘密應腫者言也,必痘先腫,肉乃漸腫,方順;肉先腫,恐痘不腫矣,故必倒陷。

一,論氣血,則以元氣為主帥,氣血為卒徒,元氣一虧,則氣血交會不足,氣在內而外不固,血即載毒以出而為外剝,氣在外而內不續,血即載毒以入而為內攻,惟智者補益真元,調理榮衛焉。然氣血盛,固能逐毒,而火毒盛,亦能傷正,故治標治本,或標本兼治,有衡權焉。要之,補氣血,以益氣為主,補血為助,所謂氣能統血也。

一,足漿時,痘頂有微白疙瘩,此血分有熱,上衝痘頂,不能開化毒氣,其痘暈亦必紫赤,藥不宜辛溫。亦有氣餒,不能充貫巔頂,疙瘩如萎黃,其痘暈亦不老紅,又當補氣,不可誤作血熱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