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翼》~ 卷上 (11)
卷上 (11)
1. 風寒辨惑第四
即冬時病溫,亦因其人陰虛而發,豈冬時之暖氣,即有毒以傷人乎?若時行疫氣,正天地溫熱之毒,如涼風一起,疫邪自散,豈遇寒而反重耶?疫與寒,如風牛馬之不相及,何得以寒冠時行之疫?若為暴寒所折而病,即是三時之傷寒,勿得妄以疫名之矣。謂三四月陽氣尚弱,為寒折而病熱輕,五六月陽氣已盛,為寒折而病熱重,七八月陽氣已衰,為寒折而病熱微,此叔和無稽之說也。夫病寒病熱,當審其人陰陽之盛衰,不得拘天氣之寒熱。
天氣之寒熱傷人,必因其人陰陽之多少,元氣之虛實為輕重,不全憑時令之陰陽為轉移也。所以仲景制方,全以平脈辨症為急務,不拘於受病之因,不拘於發病之時為施治。如夏月盛暑而傷寒吐利,多有用薑、附、吳萸而始效,隆冬嚴寒而病溫,多有用石膏、硝、黃而熱乃解者。
今謂麻桂二湯只宜於冬月之正傷寒,而三時不可輕用,其失豈不多乎?夫開口言傷寒,動手反用寒涼克伐之劑,曷不於傷寒二字顧名思義耶?寒傷於表,法當溫散;寒傷於裡,法當溫補。仲景治傷寒,只有溫散、溫補二法。其清火、涼解、吐下等法,正為溫暑時疫而設,所以治熱,非以治寒,治熱淫於內,非治寒傷於表也。今傷寒家皆曰仲景治溫治暑,必另有法治,今遺失而無。
惟傷寒只有汗吐下三法,將溫補正法,置之不用,反曰治傷寒無補法。於是人傷於天地之寒者輕,傷於醫師之法者重;死於飲食之內傷者少,死於寒藥之內傷者多耳。
白話文:
風寒辨惑第四
冬天生病發燒,也可能是因為個人陰虛體質導致,難道冬天的溫暖氣候會有毒性傷害人嗎?如果遇到流行疫病,那是天地間溫熱的毒氣,一旦涼風吹起,疫邪就會消散,怎麼會遇到寒冷反而加重呢?疫病和寒冷,就像風牛不相及,為何要用寒冷來概括流行疫病呢?如果是被嚴寒所侵襲而生病,那就是四季的傷寒,不要錯誤地用疫病來命名。有人說三四月陽氣尚弱,被寒邪侵襲而生病,發熱症狀較輕;五六月陽氣已盛,被寒邪侵襲而生病,發熱症狀較重;七八月陽氣衰弱,被寒邪侵襲而生病,發熱症狀較輕,這是毫無根據的說法。
疾病是寒是熱,應該仔細判斷個人的陰陽盛衰,不能拘泥於天气的寒熱。
天氣的寒熱傷人,必然是因為個人的陰陽盛衰、元氣虛實而輕重不同,並非完全依據時令的陰陽變化而轉移。所以張仲景制定治療方案,都是以精確的脈診和辨證為首要任務,不拘泥於致病原因,也不拘泥於發病時間來施治。例如夏天酷暑而傷寒吐瀉,很多情況下要用薑、附子、吳茱萸才能見效;隆冬嚴寒而發燒,很多情況下要用石膏、硝石、黃連才能退燒。
現在有人說麻黃湯、桂枝湯只適用於冬天的正傷寒,其他季節不能輕易使用,這種看法豈不是錯得太離譜了嗎?開口就說傷寒,動手卻用寒涼的藥物來抑制,難道不應該從字面上理解「傷寒」二字嗎?寒邪侵犯肌表,應該溫散;寒邪侵犯內臟,應該溫補。張仲景治療傷寒,只有溫散、溫補兩種方法。他的清熱、涼解、吐瀉等方法,是針對溫熱時疫而設的,所以治熱,不是用來治寒;治療內熱,不是治療寒邪侵犯肌表。現在傷寒學家都說張仲景治療溫病、暑病,一定有其他方法,但現在這些方法已經失傳了。
傷寒只有發汗、吐瀉、下瀉三種方法,卻把溫補正氣的方法不用,反而說治療傷寒沒有溫補的方法。因此,人受天地寒冷的傷害輕,受醫師治療方法的傷害重;死於飲食內傷的少,死於寒涼藥物內傷的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