柯琴

《傷寒論翼》~ 卷上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2)

1. 溫暑指歸第五

《內經》論傷寒而反發熱者有三義:有當時急發者,曰人傷於寒,則為病熱也;有過時發熱者,曰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也;有隨時易名者,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,先夏至日為病溫,後夏至日為病暑也。夫病溫、病暑,當時即病者不必論,凡病傷寒而成者,其病雖由於冬時之傷寒,而根實種於其人之鬱火。《內經》曰:「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。

」此明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之源。先夏至日為病溫,後夏至日為病暑,申明冬不藏精,夏亦病溫之故。夫人傷於寒,則為病熱,其恆耳。此至春夏而病者,以其人腎陽有餘,好行淫欲,不避寒冷,雖外傷於寒,而陽氣足以御之。但知身著寒,而不為寒所病。然表寒雖不得內侵,而虛陽亦不得外散,乃下陷入陰中。

故身不知熱,而亦不發熱,所云陽病者,上行極而下也。冬時行收藏之令,陽不遽發,寒愈久則陽愈匿,陽日盛則陰愈虛。若寒日少而蓄熱淺,則陽火應春氣而病溫;寒日多而鬱熱深,則陰火應夏氣而病暑。此陰消陽長,從內而達於外也。叔和不知此義,謂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變為溫病,至夏變為暑病。

夫寒傷於表,得熱則散,何以能藏?設無熱以御之,必深入臟腑,何以只藏於肌膚?且能藏者不能變,何以時換而變其所藏乎?不知原其人之自傷,而但咎其時之外傷;只知傷寒之因,不究熱傷其本;妄擬寒毒之能變熱,不知內陷之陽邪,發見其本來之面目也。又謂辛苦之人,春夏多溫熱病者,皆因冬時觸寒所致,而非時行之氣。

不知辛苦之人,動搖筋骨,凡動則為陽,往往觸寒即散,或因飢寒而病者有之,或因勞倦而發熱者有之。故春夏之時,辛苦之人,因虛而感時行之氣者不少矣。若夫春夏之溫熱,由冬時觸寒所致者,偏在飽暖淫欲之人,不知持滿,醉以入房,以欲絕其精,以耗散其真,陽強不能密,精失守而陰虛,故遺禍至於春夏也。

《內經》論溫之脈症治法甚詳,學者多不得其要領,仲景獨挈發熱而渴、不惡寒為提綱,洞悉溫病之底蘊,合《內經》冬不藏精之旨矣。熱病以口燥舌乾而渴屬少陰,少陰者,封蟄之本,精之處也。少陰之表,名曰太陽,太陽根起於至陰,名曰陰中之陽,故太陽病當惡寒。此發熱而不惡寒,是陽中無陰矣。

而即見少陰之渴,太陽之根本悉露矣。於此見逆冬氣,則少陰不藏,腎氣獨沉,孤陽無附,而發為溫病也。溫病症治,散見六經,請類推之。如傷寒發熱不渴,服湯已渴者,是傷寒溫病之關也。寒去而熱罷,即傷寒欲解症,寒去而熱不解,是溫病發見矣。如服桂枝湯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即是溫勢猖獗。

用白虎加人參,預保元氣於清火之時,是凡病傷寒而成溫者之正治法也。因所傷之寒邪,隨大汗而解,所成之溫邪,隨大汗而發,焉得無虛?設不加參,則熱邪因白虎而解,安保寒邪不因白虎而來乎?是傷者當補,治病必求其本耳。如服柴胡湯已渴者,屬陽明也,以法治之。

白話文:

《溫暑指歸第五》

《內經》提到傷寒之後再次發熱,有三個原因:一是當時就發熱,是因為受寒導致的熱證;二是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熱,是因為冬天受寒,春天就會得溫病;三是名稱會隨著時間而改變,凡是因傷寒而導致溫病的,夏至日之前稱為溫病,夏至日之後稱為暑病。溫病和暑病,如果當時就發病的,就不必多說,重點是那些因傷寒而演變成的溫病,雖然病因是冬天的傷寒,但根本原因卻在於患者本身的鬱火。《內經》說:「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。」這說明冬天受寒,春天就會得溫病的根本原因。夏至日之前是溫病,夏至日之後是暑病,這說明冬天沒能好好儲藏精氣,夏天也會得溫病。人受寒之後發熱,是很常見的現象。但到春夏才發病的,是因為此人腎陽充足,喜好房事,不避寒冷,雖然外感寒邪,但陽氣足以抵禦,只覺得身體寒冷,卻沒有被寒邪所侵犯。然而表面的寒邪雖然沒有內侵,但旺盛的陽氣也不能外散,反而下沉到陰中。所以身體感覺不到熱,也不發熱,所謂陽病,就是陽氣上升到極點後下降。冬天要遵循收藏的原則,陽氣不會突然發作,寒邪越久,陽氣越隱匿,陽氣盛的時候,陰氣就越虛弱。如果受寒的時間短,蓄積的熱少,則陽火順應春氣而發病,成為溫病;如果受寒的時間長,鬱積的熱多,則陰火順應夏氣而發病,成為暑病。這是陰消陽長,從內部發展到外部的過程。

叔和不明白這個道理,認為寒邪藏在皮膚裡,到春天變成溫病,到夏天變成暑病。寒邪傷在表層,遇到熱就會散掉,怎麼可能藏起來?如果沒有熱氣來抵禦,寒邪必然深入臟腑,怎麼可能只藏在皮膚?而且能藏的東西不會變,怎麼會隨著時間改變它的形態呢?他不知道病根在於自身損傷,反而只責備外界的時令寒邪;只知道傷寒的原因,卻不追究熱邪的根本;妄言寒邪可以變成熱邪,卻不知道內陷的陽邪,顯露出了它本來的面目。他又說辛苦的人,春夏容易得溫熱病,都是因為冬天受寒造成的,而不是時行之氣。他不知道辛苦的人,經常活動筋骨,凡是活動就屬於陽氣,經常受寒反而容易散掉寒邪;有的是因為飢寒而生病,有的是因為勞累而發熱。所以春夏之時,辛苦的人,因為虛弱而感受時行之氣的並不少。至於春夏的溫熱病,由冬天受寒引起的,主要在於那些生活富足、沉溺於性事的人,不懂得節制,醉酒後行房,以性事耗損精氣,陽氣過盛而不能收斂,精氣外洩而陰虛,所以禍患留到春夏。

《內經》對溫病的脈象、症狀和治療方法講得很詳細,但學者多數不能領會其要領,仲景獨特地抓住發熱而口渴、不惡寒作為主線,洞悉溫病的根本,與《內經》中「冬不藏精」的觀點相符合。熱病以口乾舌燥、口渴屬少陰,少陰是封藏之本,精氣所在之處。少陰的表層稱為太陽,太陽的根源在至陰,稱為陰中之陽,所以太陽病應該惡寒。而這種發熱但不惡寒的,就是陽中無陰了。而見到少陰的口渴,太陽的根本就完全暴露了。由此可見逆反冬天的氣機,少陰就不能封藏,腎氣獨自下沉,孤陽無所依附,而發為溫病。溫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,散見於六經,請自行類推。比如傷寒發熱不口渴,服藥後口渴的,是傷寒和溫病的轉捩點。寒邪消除而熱退,就是傷寒將要痊癒的症狀;寒邪消除而熱不退,就是溫病出現了。比如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,大熱口渴不止,脈象洪大,這就是溫病勢頭猖獗。用白虎加人參,在清熱的同時預防元氣受損,這是凡是因傷寒而導致溫病的正確治療方法。因為受寒的邪氣,隨著大量出汗而消除,而溫邪也隨著大量出汗而顯露,怎麼能不虛弱呢?如果不加人參,則熱邪因白虎湯而消除,怎麼能保證寒邪不會因為白虎湯而入侵呢?所以,傷者應該補益,治療疾病必須追究其根本原因。如果服用柴胡湯後口渴,屬於陽明經病證,就按照陽明經的治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