柯琴

《傷寒論翼》~ 卷上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3)

1. 溫暑指歸第五

夫柴胡湯有參、甘、芩、棗,皆生津之品,服已反渴,是微寒之劑,不足以解溫邪,少陽相火,直起陽明也。是當用白虎加人參法。若柴胡加人參法,非其治矣。夫相火寄甲乙之間,故肝膽為發溫之源;腸胃為市,故陽明為成溫之藪。陽明始雖惡寒,二日即止,即不惡寒而反惡熱,此亦病傷寒而成溫之一徵也。

若夫溫熱不因傷寒而致者,只須扶陰抑陽,不必補中益氣矣。且溫邪有淺深,治法有輕重。如陽明病,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瘀熱在裡不得越,身體發黃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茵陳湯主之。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乾者,大承氣湯急下之。

厥陰病,下利慾飲水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此仲景治溫之大略也。夫溫與暑,偶感天氣而病者輕,因不藏精者此為自傷,其病重。若再感風土之異氣,此三氣相合而成溫疫也。溫熱利害,只在一人;溫疫移害,禍延鄰里。今人不分溫熱、溫疫,渾名溫病,令人惡聞而諱言之,因於辭之害義矣。

吳又可《溫疫論》,程郊倩《熱病注》,俱有至理可傳,愚不復贅。

白話文:

溫暑指歸第五

柴胡湯含有人參、甘草、黃芩、大棗,都是滋陰生津的藥物,服用後反而口渴,說明它性微寒,不足以治療溫邪。少陽相火直達陽明經,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如果用柴胡加人參湯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相火寄居在肝膽之間,所以肝膽是溫病發生的根源;腸胃如同市場,所以陽明經是溫病發展的溫床。陽明經初期雖然惡寒,但兩天後就會停止,甚至不惡寒反而惡熱,這也是傷寒轉化為溫病的一個徵兆。

如果溫熱病不是由傷寒引起的,只要扶助陰氣抑制陽氣即可,不必再補益中氣。而且溫邪的輕重深淺不同,治療方法也應有所區別。例如陽明經的病症,脈象浮滑,發熱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,用豬苓湯治療;瘀熱停滯在內無法排出,身體發黃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,用茵陳湯治療;少陰經的病症,發病二三日,口乾咽燥,用大承氣湯急劇瀉下;厥陰經的病症,下痢腹瀉且想喝水,用白頭翁湯治療。這是張仲景治療溫病的大致方法。

溫病和暑病,偶爾感受天氣變化而生病的較輕,因自身精氣不足而生病的則較重。如果再感受風土等異氣,這三種邪氣結合就會形成溫疫。溫熱病的禍害只限於個人,而溫疫則會蔓延鄰里。現在的人不區分溫熱病和溫疫,統稱為溫病,讓人聽了就害怕而不願提及,這是由於詞義含糊不清造成的誤解。

吳又可的《溫疫論》和程郊倩的《熱病注》都包含了極其寶貴的理論,我就不再贅述了。

2. 痙濕異同第六

六氣為病,皆能發熱。然寒與熱相因,暑與濕相從,獨燥與濕相反。風寒溫暑皆因天氣,而濕病多得之地氣,燥病多得之內因,此病因之殊同也。《內經》病機十九條,其分屬六氣者,火居其八,風寒濕各居其一,燥症獨無。若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,愚嘗疑其屬燥。今本論有痙、濕之分,又曰:「太陽病發汗太多,因致痙,」則痙之屬燥無疑也。

夫痙以狀命名,因血虛而筋急耳。六氣為患,皆足以致痙,然不熱則不燥,不燥則不成痙矣。六經皆有痙病,須審部位以別之。身以後者屬太陽,則凡頭項強急,項背𠘧𠘧,脊強反張,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膕如結,皆其症也。身之前者屬陽明,頭面動搖,口噤齒齘,缺盆紐痛,腳攣急,皆其症也。

身之側者屬少陽,口眼喎斜,手足牽引,兩脅拘急,半身不遂,皆其症也。若腹內拘急,因吐利而四肢拘急,是太陰痙。惡寒蜷臥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,俯而不能仰者,是少陰痙。睪丸上升,宗筋下注,少腹裡急,陰中拘攣,膝脛拘急者,厥陰痙也。若痙之挾風寒者,其症發熱無汗而惡寒,氣上衝胸而小便少,其脈必堅緊,其狀必強直而口噤,此得之天氣,《內經》所云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」者是也。其勢勇猛,故曰剛痙。

病因外來,當逐邪而解外。痙有挾本邪而為患者,其邪從內出,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,其脈沉遲,其狀則項背強𠘧𠘧,此得之地氣,《內經》云「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」者是也。其勢弱耎,故名柔痙。病因於內,當滋陰以和內。要知屬風之痙,不因風而因熱;屬濕之痙,不因濕而因燥。

治風君葛根,治濕君栝蔞根者,非以治風,實以生津,非以治濕,實以潤燥耳。夫痙之始也,本非正病,必夾雜於他病之中。人之病此者,世醫悉指為風,所以不明其理。善醫者,必於他症中審察而預防之。如頭項強痛,即痙之一端,是太陽之血虛,故筋急也。今人但知風寒,不惜津液,所以發汗太多,因致痙者多矣。

夫痙之徵,本有由來,一經妄治,即奇形畢現。項背強𠘧𠘧,是痙之徵兆,故用葛根;身體強,是痙狀已著,故用栝蔞根;臥不著席,腳攣急,口噤齒齘,是痙之極甚,故用大黃、芒硝。無非取多津多液之品,以滋養陰血,不得與當汗不汗者同例也。觀傷寒脈浮,自汗心煩惡寒,而見腳攣急,是痙勢已成,便當滋陰存液,不得仍作傷寒主治。故與桂枝湯則厥,與芍藥甘草湯,其腳即伸,此明驗矣。

第以表症未除,不得用承氣,若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,是又與不著席者與大承氣湯,同一機彀也。凡痙之為病,因外邪傷筋者少,因血虛筋急者多。如誤作風治,用辛散以助陽,則真陰愈虛,用燥劑以驅風,則血液愈涸。故痙得之暴起者少,妄治而致者多。虛而不補,不死何待?非參、耆、歸、地,調治營衛,未易平痙而奏捷也。

白話文:

痙濕異同第六

各種外邪致病,都能引起發熱。但是寒邪與熱邪互相影響,暑邪與濕邪常常一起出現,唯獨燥邪與濕邪相反。風、寒、溫、暑邪都是由於天气的变化引起的,而濕邪多由地氣入侵所致,燥邪則多源於人體內部的因素,這就是各種疾病成因的不同之處。《內經》中關於疾病機理的十九條論述,其中八條與火邪相關,風、寒、濕邪各佔一條,唯獨沒有燥邪。許多痙攣、項頸強直的病症都屬於濕邪,我以前曾懷疑它們屬於燥邪。但本論中將痙攣和濕邪區分開來,又說:「太陽病發汗太多,會導致痙攣」,那麼痙攣屬於燥邪就毫無疑問了。

痙攣這個名稱是根據其症狀而定的,它是由於血虛而導致筋脈急縮。六種外邪都能導致痙攣,但沒有發熱就不會出現燥邪,沒有燥邪就不能形成痙攣。六經病症中都有痙攣,必須仔細觀察其發病部位才能區分。身體後部的痙攣屬太陽經,其症狀包括頭項強直疼痛,項背僵硬,脊柱強直反弓,腰部像折斷一樣,大腿不能彎曲,膕窩像打結一樣。身體前部的痙攣屬陽明經,症狀包括頭面搖晃,口噤牙關緊閉,鎖骨上窩疼痛,腳部痙攣。

身體側部的痙攣屬少陽經,症狀包括口眼歪斜,手足抽搐,兩脅拘緊,半身不遂。腹部拘緊,因嘔吐腹瀉而四肢拘緊,是太陰經痙攣。惡寒蜷臥,臀部代替腳跟,脊背代替頭部,俯卧不能仰卧,是少陰經痙攣。睾丸上升,宗筋下垂,小腹部脹痛,陰部拘攣,膝脛拘緊,是厥陰經痙攣。如果痙攣夾雜風寒,則症狀為發熱無汗而惡寒,氣往上衝到胸部,小便量少,脈象必定堅緊,身體強直口噤,這是由天氣引起的,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」就是指這種情況。其病勢猛烈,所以稱為「剛痙」。

病因來自外邪,應當驅逐邪氣以解除外邪。有些痙攣是本邪引起的,邪氣由內而外發作,所以會發熱出汗而不惡寒,脈象沉遲,症狀是項背僵硬,這是由地氣引起的,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」就是指這種情況。其病勢較弱,所以稱為「柔痙」。病因來自內部,應該滋陰以調和內臟。必須知道,屬於風邪的痙攣,並非因風邪本身,而是因熱邪;屬於濕邪的痙攣,並非因濕邪本身,而是因燥邪。

治療風邪用葛根,治療濕邪用栝樓根,並不是直接治療風邪和濕邪,而是為了滋陰生津,潤燥而已。痙攣的發病之初,並非獨立的疾病,一定夾雜在其他疾病之中。世上的醫生都認為痙攣是由風邪引起的,所以不明白其道理。善於治病的醫生,一定會從其他症狀中仔細觀察並預防它。例如,頭項強痛,就是痙攣的早期表現,這是太陽經血虛,所以筋脈急縮。現在的人只知道風寒,不顧惜津液,所以發汗太多,導致痙攣的病人很多。

痙攣的徵兆,是有其來龍去脈的,一旦誤治,就會出現各種奇特的症狀。項背僵硬,是痙攣的徵兆,所以用葛根;身體僵硬,是痙攣症狀已經明顯,所以用栝樓根;臥床不能平躺,腳部痙攣,口噤牙關緊閉,是痙攣已經非常嚴重,所以用大黃、芒硝。這些藥物都是滋陰養血的藥物,不能與那些汗出不暢的病症同等看待。觀察傷寒的脈象浮大,自汗心煩惡寒,並且出現腳部痙攣,這是痙攣已經形成,應該滋陰存液,不能再按照傷寒的主治方法治療。所以用桂枝湯會加重病情,用芍藥甘草湯,腳就能伸直,這已經被證明了。

但是,如果表證沒有消除,就不能用承氣湯,如果出現神志不清,可以少用點調胃承氣湯,這與不能平臥的病人用大承氣湯,是同樣的治療原則。總而言之,痙攣這種疾病,由於外邪損傷筋脈引起的很少,由於血虛筋脈急縮引起的很多。如果誤認為是風邪,用辛散藥物來助陽,則真陰更加虛弱;用燥熱藥物來驅風,則血液更加幹涸。所以痙攣突然發作的很少,誤治而導致的很多。虛而不補,不死又能怎樣?如果不服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生地黃等藥物,調治營衛,就不容易平復痙攣而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