柯琴

《傷寒論翼》~ 卷上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0)

1. 風寒辨惑第四

本論云:「太陽病,或未發熱,或已發熱,必惡寒體痛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傷寒。」而未嘗言無汗。又云:「太陽病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。」此不冠以傷寒,又不言惡寒。又云:「傷寒脈浮,自汗出,微惡寒。」合觀之,又不得以有汗為非傷寒矣。

人但據桂枝條之中風自汗,而不究傷寒亦有自汗出者。強以麻黃症之無汗為傷寒,而不究中風最多無汗者。謂傷寒脈浮緊,中風脈浮緩,而不知傷寒亦有浮緩,中風亦有浮緊者。知三陽脈浮,三陰脈沉,而不知三陰皆有浮脈,三陽亦有沉脈者。總是據一條之說,不理會全書耳。

當知麻黃湯大青龍湯治中風之重劑,桂枝湯葛根湯治中風之輕劑,傷寒可通用之,非主治傷寒之劑也。世皆推桂枝為中風主劑,而不敢以大青龍為中風之劑者,是惑於中風見寒脈,傷寒見風脈之謬也。不敢以麻黃為中風之劑者,是泥於有汗為中風,無汗為傷寒之謬也。風為陽邪,因四時之氣而變遷,且一日亦具有四時之氣,氣運更有郁復淫勝之不同,故有麻黃、桂枝、葛根、青龍等法。當知四時俱有中風,俱有傷寒,不得拘春傷於風,冬傷於寒之一說矣。

太陽經多中風方,如麻黃、桂枝,葛根、大青龍是也。少陰經多傷寒方,如麻黃附子細辛、真武、附子、茱萸、白通、四逆、通脈等湯是也。中風諸方,可移治傷寒,傷寒諸方,不可移治中風者,寒可溫而風不可以熱治也。風為陽邪,故中風者雖在少陰,每多陽症;寒為陰邪,故傷寒者雖在太陽,每多陰症。

太陽經多中風症,陽從陽也;少陰經多傷寒症,陰從陰也。夫風者,善行而數變,故脈症皆不可拘。自變者觀之,其症或自汗鼻鳴,或無汗而喘,或不汗出而煩躁,或下利嘔逆,或渴欲飲水,或往來寒熱,或口苦咽乾,或短氣腹滿、鼻乾嗜臥,或目赤耳聾、胸滿而煩,或四肢煩疼,種種不同;其脈或浮緩,或浮緊,或弦而浮大,或陽微陰澀,或陽微陰浮,亦種種不同。自不變者觀之,惟浮是中風之主脈,惡風是中風之定症。

蓋風脈變態不常,而浮為真體;風症變幻多端,而惡風其真情也。仲景廣設諸方,以曲盡其變耳。夫寒之傷人也有三:早晚霧露,四時風雨,冬春霜雪,此天之寒氣也;幽居曠室,磚地石階,大江深澤,邃谷高山,地之寒氣也;好飲寒泉,喜食生冷,酷嗜瓜果,誤服冷藥,人之寒氣也。

此義最淺,傷寒諸書莫之或及,而以冬寒春溫時疫之三症掩之,何不求致病之因,而歸時令之變耶?夫寒固為冬氣,三時豈必無寒?第寒有輕重,傷亦有輕重,不拘定於冬。溫固為春氣,而三時亦病溫,且溫隨時而發者多,因冬月傷寒而致者少,不可謂必然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風寒辨惑第四

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提到:「太陽病,或未發熱,或已發熱,必然惡寒、體痛、嘔逆,脈陰陽俱緊的,稱為傷寒。」卻沒有說一定無汗。又說:「太陽病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無汗而喘的,用麻黃湯治療。」這裡並沒有稱為傷寒,也沒有提到惡寒。再者,書中又說:「傷寒脈浮,自汗出,微惡寒。」綜合來看,也不能說有汗就不是傷寒了。

有些人只根據《桂枝湯》條文中風自汗的記載,而不去研究傷寒也有自汗的現象。強行把麻黃湯治療的無汗症狀歸為傷寒,卻不研究中風大多數是無汗的。認為傷寒脈浮緊,中風脈浮緩,卻不知道傷寒也有浮緩的脈象,中風也有浮緊的脈象。知道三陽脈浮,三陰脈沉,卻不知道三陰也會有浮脈,三陽也會有沉脈。總之,他們只抓住書中某一條的論述,而不去理解全書的內容。

應該明白,麻黃湯、大青龍湯是治療中風的重劑,桂枝湯、葛根湯是治療中風的輕劑,傷寒也可以通用這些方劑,但它們並不是專門治療傷寒的藥方。世人普遍認為桂枝湯是治療中風的主方,卻不敢用大青龍湯治療中風,這是因為他們誤解了中風表現為寒脈,傷寒表現為風脈。不敢用麻黃湯治療中風,是因為他們執著於有汗為中風,無汗為傷寒的錯誤觀點。風是陽邪,因為四季的氣候變化而改變,而且一天之內也具有四季的氣候變化,氣的運行更有鬱結、恢復、盛衰的不同,所以才會有麻黃湯、桂枝湯、葛根湯、大青龍湯等不同的治療方法。應該知道,四季都有中風,四季都有傷寒,不能拘泥於春天傷風,冬天傷寒的說法。

太陽經多用治療中風的方劑,例如麻黃湯、桂枝湯、葛根湯、大青龍湯等。少陰經多用治療傷寒的方劑,例如麻黃附子細辛湯、真武湯、附子湯、茱萸湯、白通湯、四逆湯、通脈四逆湯等。治療中風的方劑可以移用於治療傷寒,但治療傷寒的方劑卻不能移用於治療中風,這是因為寒邪可以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而風邪卻不能用熱的方法治療。風是陽邪,所以中風即使在少陰經,也常常表現出陽性的症狀;寒是陰邪,所以傷寒即使在太陽經,也常常表現出陰性的症狀。

太陽經多見中風症,這是陽邪侵犯陽經;少陰經多見傷寒症,這是陰邪侵犯陰經。風邪善於傳播並變化多端,所以脈象和症狀都不能一概而論。從變化的角度觀察,症狀可能自汗鼻鳴,可能無汗而喘,可能不汗出而煩躁,可能下痢嘔逆,可能口渴想喝水,可能往來寒熱,可能口苦咽乾,可能短氣腹滿、鼻乾嗜睡,可能目赤耳聾、胸滿煩悶,可能四肢煩痛,等等,不一而足;脈象可能浮緩,可能浮緊,可能弦而浮大,可能陽氣虛弱陰氣凝滯,可能陽氣虛弱陰氣浮盛,等等,也各有不同。從不變的角度觀察,浮脈是中風的主要脈象,惡風是中風確定的症狀。

總之,風脈變化多端,但浮脈是其本質;風症變化多樣,但惡風是其本質。仲景廣設諸方,就是為了盡可能涵蓋各種變化。寒邪傷人有三種途徑:早晚的霧露,四季的風雨,冬春的霜雪,這是天地的寒氣;幽居陰暗的房屋,冰冷的磚地石階,江河湖海,深谷高山,這是地面的寒氣;喜歡喝冷水,喜歡吃生冷食物,嗜食瓜果,誤服寒涼藥物,這是人體自身的寒氣。

這個道理非常淺顯,其他的傷寒書籍都沒有提到,而用冬寒、春溫、時疫這三種疾病來掩蓋它,為什麼不去探究致病的原因,反而歸咎於時令的變化呢?寒邪固然是冬天的氣候,但其他三個季節也未必沒有寒邪?只是寒邪的輕重不同,所造成的傷害也輕重不同,並不一定拘泥於冬天。溫邪固然是春天的氣候,但其他三個季節也會生病,而且隨季節變化而發病的更多,因冬月傷寒而致病的反而更少,所以不能說是必然的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