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116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傳染病案 (116)

1. 產後疫痘案

七方,根生地(三錢),炒楂肉(三錢),赤苓(三錢),炙百部(錢半),大腹皮(三錢),赤芍(錢半),鹽水炒知母(二錢),新會皮(六分),新絳(錢半),全當歸(二錢,酒炒)

炒銀花(三錢)

效果,連服三劑而痊。

廉按:產後疫痘始發,欲其透,繼則欲漿滿,挾瘀者兼活血,無瘀者須養血。此案先後七方,大旨如斯,方皆穩健適當。

白話文:

產後疫痘案例:

使用七劑藥方,藥材包含:生地黃(三錢)、炒酸棗仁(三錢)、赤苓(三錢)、炙甘草(一點五錢)、大腹皮(三錢)、赤芍藥(一點五錢)、鹽水炒知母(二錢)、川黃柏(零點六錢)、新絳(一點五錢)、當歸(二錢,酒炒)、炒金銀花(三錢)。

服用三劑後痊癒。

說明:產後疫痘初期,需要幫助疹子透發,接著需要讓水液充盈,若伴隨瘀血則需活血化瘀,若無瘀血則需養血。此案例前後用了七個藥方,治療原則大致如此,處方用藥穩妥適當。

2. 第十三卷 時行瘄疫病案

3. 春溫時瘄案

周小農(住無錫)

病者,榮成鰲次子,年八歲,住錫山。

病名,春溫時瘄。

原因,素因先天不足,九月而產,平日肝旺,或目赤牙痛。現因暮春瘄疫盛行,傳染而得。

證候,瘄未齊而已回,熱經二旬有餘,顴紅目於,鼻燥口渴,咳痰韌黃,必須以手探取,暮則氣逆不舒,懊煩少寐,鼻不覺暖,按腹臍則甚痛,溲短而赤,便艱不爽,耳聾有膿。

診斷,脈數而重按無力,舌絳,苔有白糜。此由溫邪夾痰夾積,留戀熏蒸,熱久傷陰,痧癆堪虞。

療法,宗吳鞠通法,以兜鈴、天冬、焦梔、丹皮、杏仁、貝母、枇杷葉、冬瓜子、蘆茅根等肅肺清熱為君,元參、生地、石斛、沙參、茯神生津安神為臣,兼以珠粉、雄精月石、辰砂、竹瀝、梨汁、蘿蔔汁等化痰潤下為佐。

處方,馬兜鈴(一錢),淡天冬(一錢),焦山梔(一錢),牡丹皮(一錢),光、甜杏仁(各一錢),浙、川貝(各一錢),元參(二錢),細生地(二錢),鮮石斛(錢半),北沙參(二錢),辰茯神(錢半)

先用鮮茅根(一兩,去衣)、活水蘆根(一兩,去節)、鮮枇杷葉(一兩,去毛筋淨)、鮮冬瓜子一兩,四味煎湯代水。

另方,濂珠粉、制雄精西月石、飛辰砂各一分,研和。用竹瀝、梨汁、生蘿蔔汁各一瓢,重湯燉熱,候溫送下。

次診,服二劑,得眠頗安,大便初堅黑、後溏,氣逆已平,痰仍韌黃,鼻柱已暖,竅仍干,晡熱尚久,則增煩懊,餘熱熏蒸,五液均干,脈數苔糜,尖紅而碎,此因稚體陰氣素虧,去臘少雪,目赤甚久,即其機倪。再存陰退熱,清化熱痰而止蒸糜。

處方,鮮沙參(二錢),鮮石斛(二錢),鮮生地(三錢),淡天冬(一錢),元參(三錢),原麥冬(一錢),粉丹皮(錢半),冬瓜子(三錢),肥知母(二錢),花粉(錢半),光、甜杏仁(各錢半),枯黃芩(一錢),玉泉散(二錢,包前)

先用活水蘆根、鮮茅根、鮮枇杷葉各一兩、鮮淡竹葉三錢,煎湯代水。

另方,濂珠粉、制雄精各一分,川貝三分,共研和。仍以竹瀝、梨汁、萊菔汁各一瓢,燉溫調服。

三診,連服三劑,舌糜漸化,身熱得暢汗而解。惟便復閉,原方去枯芩、花粉、玉泉散,加金沸草(包煎)、紫菀各一錢、火麻仁錢半、鮮首烏錢半、瓜蔞皮三錢。

四診,進兩劑便復解,熱清而苔糜淨,顴紅除,兩目潤,鼻生涕,咳大減,痰亦少,耳略聰,膿亦止。惟裡熱掌灼,脈靜轉細,舌紅布新苔,可進養陰以善後。

處方,川石斛(二錢),細生地(三錢),鮮首烏(錢半),淡大冬(一錢),原麥冬(一錢),元參(錢半),粉丹皮(一錢),蘇百合(一錢),天花粉(一錢),火麻仁(錢半),甜杏仁(錢半),冬瓜子(二錢),鮮枇杷葉(四錢,去毛筋淨)

白話文:

[春季溫病案例]

患者為榮成鰲的次子,年僅八歲,居住在錫山。

病症被診斷為春季的溫熱疾病。

病因:由於他本來就先天不足,母親懷胎九個月即早產,平時肝臟功能較強,偶爾會出現眼睛紅腫、牙痛的問題。這次是在春末溫病流行期間,被感染所致。

症狀:出疹子尚未完全就已經開始消褪,高燒持續了二十多天,臉頰泛紅,眼睛乾澀,鼻子乾燥,口渴,咳嗽伴隨黃色黏稠的痰,需要用手挖取。到了夜晚,呼吸困難,心情煩躁,睡眠品質不佳,鼻子感受不到溫度,按壓腹部肚臍周圍會感到劇烈疼痛,尿量少且色澤深紅,排便困難,耳朵聽力下降,並有膿液流出。

診斷:脈搏頻率快但重按無力,舌頭呈現暗紅色,舌苔有白色糜爛。這是因為溫熱的病邪夾雜著痰液和食物殘渣,在體內滯留燻蒸,長時間的高溫導致體內陰分受損,須警覺可能引發痧癆的風險。

治療方法:遵循吳鞠通的治療原則,以馬兜鈴、天門冬、炒梔子、牡丹皮、杏仁、貝母、枇杷葉、冬瓜子、蘆薈根等草藥,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案,以清肺降火。輔以玄參、生地、石斛、沙參、茯神等草藥,用以滋潤和安定心神。同時使用珍珠粉、雄黃、辰砂、竹瀝、梨汁、蘿蔔汁等,以化痰潤腸。

藥方:馬兜鈴(3g),天門冬(3g),炒山梔(3g),牡丹皮(3g),杏仁(6g),浙、川貝(各6g),玄參(10g),生地(10g),石斛(7.5g),北沙參(10g),辰茯神(7.5g)

另外,先使用蘆薈根(30g)、茅根(30g)、枇杷葉(30g)、冬瓜子(30g),四種草藥煎煮的湯水作為飲用水。

另一個配方是,濂珠粉、雄黃、辰砂各(3g),混合研磨。再以竹瀝、梨汁、蘿蔔汁各一杯,溫熱後一同服用。

第二次診療:服用兩劑後,睡眠品質顯著改善,大便起初堅硬呈黑色,之後變得稀軟。呼吸困難的情況已經緩解,但是痰液仍然黃稠,鼻子感覺已經恢復溫暖,但是鼻孔仍然乾燥,傍晚時刻仍然有高燒,並且伴隨著煩躁,剩餘的熱氣仍在體內燻蒸,五臟六腑的液體都已經乾涸,脈搏頻率快,舌苔糜爛,舌尖紅且破碎,這是由於他身體本來就陰氣不足,冬季少雪,眼睛紅腫的問題持續很久,就是其中的預兆。再次調理陰分,以退熱,清理熱痰,並停止燻蒸。

第三次診療:連續服用三劑後,舌苔糜爛的狀況逐漸好轉,身體熱度得到改善並出汗。但是排便又再度困難,於是將原方去掉枯黃芩、天花粉、玉泉散,加入金沸草、紫苑各3g,火麻仁7.5g,鮮首烏7.5g,栝樓皮10g。

第四次診療:服用兩劑後,排便問題得以解決,熱度降低,舌苔糜爛的狀況消失,臉頰泛紅的問題消除,雙眼恢復濕潤,鼻子開始分泌鼻涕,咳嗽大幅減少,痰量也變少,聽力略有提升,膿液停止流出。然而,手掌仍然感覺熱度,脈搏平靜但轉為細弱,舌頭紅色且佈滿新舌苔,可以進一步滋補陰分,以達到康復的目的。

最終,經過三次治療,體內的熱度完全消失,胃氣恢復,病情逐漸好轉,直至完全康復。 最後,這個案例說明瞭,瘡(俗稱為麻疹)在浙江被稱為瘩子,在江蘇被稱為疹子,雖然名稱不同,但是治療原則是一樣的。必須根據四季的氣候變化,配合當時的氣候特徵,使用辛香、辛涼、甘涼、苦辛、淡滲、鹹寒等不同方法,針對症狀下藥,靈活應變。之所以將這種病命名為時瘄,是因為它的治療需要根據季節適應性地調整,區分是風溫、濕溫、暑濕、燥熱、伏邪等不同類型,仍然需要按照當時的感染情況,清除病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