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序 (1)
序 (1)
1. 序
2. 夏序
昔司馬遷為淳于作傳,詳紀治驗病案,凡數十則,脈因證治,瑣屑無遺,其殆後世醫案之濫觴歟。蓋以醫雖小道,輒寄死生。不讀書不足以明理,徒讀書不足以成用,不讀書不知規模,不臨證不知變化,良以體質各異,病變不常,呆守成方,必多貽誤,雖飽若孝先之腹筒,亦徒成趙括之兵書耳。案者治病之實錄,臨證之南針也。
書多空泛,率意而為,論雖奇不能必其有用,理雖足不要決其可行。案則事實俱在,難於假借,讀書不如讀案,古人已有言之者。惟是世傳醫案,多於牛毛,凡屬名家,必有專刻,雖見仁見智,各有不同。
然普通所不免者,有數弊在:研辭琢句,儷白俳黃,或則洋灑千言,或則寥落數字,但論詞華,不言醫理,舉凡病理病證、診斷處方,均所不問,徒誇詞藻之工,實乖醫案之例,乃一二文學之士,倡之於前,便佞之徒,步之於後,相傳輾轉,風氣遂成,此一弊也。理無全勝,學有專長,但出一編,必求全品,徒誇博洽,不問精粗,其方之合否不顧也,其治之效否不顧也,以多為貴,以博為能,如靈胎所謂記賬簿子者,此二弊也。
上工全九,中工全八,證有不治,藥無十全,乃好大喜功,侈言治驗,或出門人之手,為師諱過,或屬自編之案,為己掩瑕,偽造驗方,妄言效案,一若有治必愈,無病不痊,大言炎炎,欺人欺世,後人得之,真贗難辨,此三弊也。零縑斷錦,剩玉殘金,首尾不全,始末無考,雖珍敝帚,終屬殘葩,病變之轉移無尋,治療之步驟莫考,其效其否,固不可知,其是其非,又焉能曉,此四弊也。更或有案無方,但仰高深而莫測,更或有方無案,徒瞻方藥而興嗟。
凡此諸端,悉為通病,各家名集,均所不免,此則好學之士所心憂,習醫之流所顰蹙者歟。廉臣先生,越水名家,醫林前輩,刻有《全國名醫驗案》之輯,將以補苴前失,嘉惠後來,意至美也。不棄鄙愚,書來乞序。僕濫竽海上,竊吹醫林,閱人雖多,究未徹天人之奧;濟世縱急,恨難銷塵世之祲。
睹此瑤篇,歎為觀止,反復尋玩,覺其取捨謹嚴,收羅宏博,評釋精確,編制新奇,如掌觀螺,如眉列岫,一洗古人之積弊,能垂後學為楷模,其用心之細,編制之精,誠為昔人所未夢見。而況一時俊彥,盡入藥籠,全國勝流,都登簡冊,凡諸作者盡屬名家,今人固不讓於古人,一編竟可敵乎萬卷。
千絲成錦,百花成蜜,皇然鉅製,蔚為大觀,談醫者手此一編,其不亞於掌中珠枕中秘乎,是為序。
古邗夏應堂
白話文:
[夏季的序章]
昔日司馬遷為淳于意撰寫傳記,詳細記錄了數十則治病案例,包括病因、脈象與治療過程,毫無遺漏,這可能是後世醫案記錄的起源吧。雖然醫術看似微不足道,卻關乎生死大事。單純讀書不足以明白醫理,只讀書也不足以應用於實際,不讀書無法掌握醫學框架,不臨牀實踐就無法理解病情的變化。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病情的變化也無常,如果死守著既有的處方,必定會造成許多錯誤。即使擁有像若孝先那樣飽學的知識,或像趙括那樣豐富的軍事理論,但若無法應用於實際,也只是徒勞。
醫案是醫生治病的真實記錄,對於臨牀實踐來說,就像指南針一樣重要。許多醫學書籍多為泛泛而談,憑著作者的主觀想法寫作,理論雖然奇特,但未必能實際應用;道理雖然充足,但不一定能在實際情況下執行。醫案則是根據事實,很難造假,讀書不如讀醫案,古人已經這麼說過。然而,現存的醫案雖然眾多,只要是名家,都會有專門的出版,儘管見解不同,但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幾點:
一是過於雕琢詞藻,有的洋洋灑下千言,有的寥寥數語,只注重文字華麗,而不談醫學理論。對病情、病症、診斷和處方等,都不予討論,只是一味炫耀詞藻的華麗,這實質上違背了醫案的原則。這是受到一些文人學士的影響,他們開創了這種風格,後面的跟隨者也跟隨,久而久之,這種風氣就形成了,這是第一個弊端。
二是理論不可能完全正確,學問有各自的專長,但只要出版一本書,就追求全面,只講究博學,不問精細。他們不在乎處方是否合適,不在乎治療是否有效,只追求多和廣,就像靈胎所說的「記賬簿子」,這是第二個弊端。
三是有些醫生好大喜功,誇大治療效果,有的是由學生編輯,為了掩飾老師的過失,有的是自己編寫的案例,為了掩飾自己的失誤。偽造有效的處方,虛報治療效果,好像只要有治療就一定會痊癒,任何疾病都能治癒。這種大言不慚,欺騙世人,後人得到這些資料,真假難辨,這是第三個弊端。
四是醫案可能殘缺不全,無法瞭解病情的轉變和治療的步驟,其療效如何,根本無法判斷,這是第四個弊端。更有甚者,有些醫案只有描述,沒有處方,讓人無法理解;有些只有處方,沒有描述,讓人無從揣摩。
這些問題普遍存在於各家的名醫集中,無可避免,這是熱愛學習的人所擔憂,醫學從業者所苦惱的。廉臣先生,作為越水的醫學名家,醫學界的前輩,編纂了一本《全國名醫驗案》,意在彌補過去的缺失,幫助後來的醫學從業者,其意願美好。他不嫌棄我的淺薄,寄信請我為此書寫序。我在醫學界摸爬滾打多年,雖閱人無數,但對於天人合一的奧祕仍未徹底領悟;儘管我急於救世,卻無法消除人間的災難。
看到這本書,我不禁感嘆,這是我見過最好的醫學作品。反覆閱讀,發現其取捨嚴謹,內容廣博,評論精確,編排新穎,如掌中螺,如眉列峯,一掃過去醫學作品的積弊,可以成為後學的楷模。其用心之細膩,編制之精妙,真是古人無法想像的。而且,書中匯聚了當代的優秀醫學家,全國的醫學精英都登上了這本書的名冊,所有的作者都是名家,現代人並不遜色於古人,這本書堪稱萬卷之敵。
千絲織成錦,百花釀成蜜,這本鉅著,壯觀非凡,對於醫學研究者來說,這本書就如同手中的明珠,枕中的祕密。因此,我在此為這本書寫序。
古邗夏應堂
3. 丁序
醫之有案由來尚矣。自伊尹制湯液,仲景論傷寒,綱舉目張,千古方案之楷模粲然大備。降而愈下,文字日繁,號稱名醫者幾無人不有醫案。然,或敘其初而遺其終,或備其方而略其效,語焉不詳,識者病焉。越邦何廉臣先生,國醫手也,其治效之捷敏,固早彰彰在人耳目矣。
顧乃欲然不自足,徵求全國名醫驗案,彙纂成編,出而問世,將以收集思廣益之功,而符聲應氣求之義,用力至勤,用意甚盛,其有稗於醫界者,豈淺鮮哉!福保亦嘗從事於醫,在二十年前與先生頗有相知之雅,而當時之以醫學相往還者,如李先生平書、蔡先生小香等,皆相繼謝世,遺書俱未刊行,頗有身後寂寞之嘆。今獲睹斯編之成,於欣慰之餘,又不勝身世今昔之感矣。
方今世界各國,科學之進步一日千里,即以醫論,歐化東漸,幾有奪我而代之之勢,苟不急起直追,取固有之藝能發揮而光大之,將恐國粹淪亡,而我四萬萬人之生命,胥寄託外族之手,言念及此,不寒而慄。自今以往,自當策萬駑鈍,與先生同上醫學競爭之戰線,尤願與全國名醫共勉之,群策群力,以紹岐黃之統緒,中國醫學庶有豸乎?請以是編為左券也!可是為序
民國十八年三月,無錫丁福保識
白話文:
醫學領域裡,案例研究自古以來就存在。早在伊尹創立湯藥,張仲景討論傷寒病時,他們所建立的理論框架和詳細的個案分析,已成為千百年來醫學案例的典範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醫學文獻越來越多,自稱名醫的人幾乎都有自己的治療案例。然而,有些案例只描述了治療的開始卻忽略了結局,有的雖列出了藥方卻忽略了療效,這種描述不清的情況,讓真正懂醫學的人感到困擾。
何廉臣先生,是一位著名的中醫,他的治療效果迅速且顯著,早已被眾人所知。但他並未因此自滿,反而積極蒐集全國名醫的成功治療案例,整理編纂成冊,公開發行,希望藉此匯聚眾人的智慧,符合「聲氣相求」的道理,他付出的努力和用心可見一斑。這些對於醫學界的貢獻,豈止是微薄!
我本人也曾從事醫學工作,二十年前與何先生有深厚的交情,當時和我們一起研究醫學的,如李平書、蔡小香等人,都已經去世,他們的著作都未能出版,令人深感惋惜。如今看到這本書的完成,除了感到欣慰,更對人生的無常感到感慨。
當今世界各國,科學進步神速,醫學方面,西方醫學逐漸影響東方,似乎有取代我們的趨勢。如果不立即奮起直追,將我們傳統的醫術發揚光大,恐怕我們的醫學精髓會逐漸消失,四萬萬同胞的生命,將會掌握在他人手中,想到這裡,不禁心生寒意。
從今以後,我將全力以赴,與何先生一同站在醫學競爭的前線,更希望全國的名醫們一起努力,齊心協力,延續岐黃的醫學傳承,中國的醫學纔有可能得以保存和發展。我以這本書作為契約,以此為序。
民國十八年三月,無錫丁福保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