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序 (4)

回本書目錄

序 (4)

1. 丁序

醫學之道,明理為先,其次辨證,其次用藥,是三者不可廢其一也。世之有自詡以為醫學淵博者,考其醫理則明晰有餘,而及其臨證則往往致誤不淺者,何也?蓋彼惟知株守故書,而未曾微細揣摩於辨證用藥之中也。夫求辨證用藥之得當,豈易言哉?非有宏富之經驗,精密之考察,則每每失誤毫釐,鑄成大錯,所謂庸醫殺人者,蓋大多如此也。

大東書局主人有鑑於此,亟圖挽救其弊,特請越中宿醫何廉臣先生,薈萃多方,編集成帙,皆名醫一生經驗之所得,外感六淫、八大傳染無不咸備,精選細校,有美皆臻,非惟可以作學醫者之津梁,即素鮮醫學知識者,亦可藉以觀米知山,為康健之指南。允宜人人手執一編,則人人悉登壽域,庶不負編此書者願人長壽之初衷,而吾國東亞病夫之俏,亦庶幾可以免夫。是為序。

中華民國十八年一月,丁惠康序於上海肺病療養院

白話文:

在醫學這條道路上,首要的是理解其理論基礎,其次是能正確地辨識症狀,再來纔是恰當地使用藥物,這三個步驟,缺一不可。有些自稱醫學知識淵博的人,他們對於醫學理論的理解十分清晰,但在實際臨牀診斷時,卻常常犯下嚴重的錯誤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他們只知道死守著舊有的書本知識,卻沒有在辨識症狀和使用藥物上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實踐。要達到精確辨識症狀和恰當使用藥物,絕非易事,若無豐富的經驗及精確的觀察,往往會因小失大,造成嚴重後果,所謂庸醫誤人,大多如此。

大東書局的負責人看到了這個問題,急欲尋找解決之道,特別邀請了越中有經驗的老醫生何廉臣先生,彙整多種方法,編輯成書,這些內容都是名醫終生經驗的結晶,從外感六淫到八大傳染疾病,無一不包羅其中,經過精心挑選和詳細校對,力求完美。這本書不僅能作為學習醫學者的引路石,即使對醫學知識瞭解不多的人,也能通過它來瞭解健康的基本知識,成為保持健康的指南。人人都應該擁有一本,這樣就能人人都能活得更久,才能不辜負編寫這本書的人希望人們都能長壽的初衷,同時,我們國家被稱為「東亞病夫」的稱號,或許也能因此得以改變。這就是我為這本書寫序的原因。

這是民國十八年的一月份,丁惠康在上海肺病療養院為這本書寫下了這段序文。

2. 郭序

醫有理,理莫精幹《素問》;醫有法,法莫備於仲景。顧《素問》詳於養生而略於治病,不僅足為醫家之模範已也;仲景之《傷寒雜病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則窮原竟委,移步換形,舉凡病情之正變順逆,與夫誤治之為險,為壞,為陰陽易,為勞復、食復,靡不曲折詳盡以求至當。蓋《傷寒》、《金匱》者,後世醫案之權輿也。

越中名醫何君廉臣,沈浸古籍,固已著手皆春,馳聲遐邇者矣。又痛近代粗工,鹵莽滅裂,草菅人命,乃類編《全國名醫驗案》,條分縷析,不厭求詳,將壽之梨棗,以為一知半解者痛下針砭,寓書乞予序之。慨自海通以來,白人挾其物質之文明陵躒吾國,由政治經濟之落後,而鄙夷且及於學術,中醫一道遂為世所詬病。不知吾國醫學,實遠勝於歐美。

姑以勞證一端言之,彼輩萃無量數之名醫,迄未發明治勞之法,與其應用之藥品。我國二千年前之仲景,已立剛性以建中為主,柔性以白虎為主之治勞兩大法,日月不磨,如算學家之有公式焉。自李東垣著《脾胃論》,以升柴耆蓮為主,大吹特吹,自詡為升發東方震卦甲木之清氣。

究之,以燥濟燥,否結之弊百出,後世不察,奉為圭臬,而仲景之剛性治勞法止。自張景岳創八陣,以冬、地膠膩填下為說,伊尹割烹,易牙調味。陳修園雖著論非之,後人喜其濃厚,謂可以滋陰而配火,助淡黏礙消化,至死不悟,而仲景之柔性治勞法止。朱丹溪謂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。

又謂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,雖有他證,以末治之,其謬與景岳等拜金主義之庸工,以其言足以迎合富貴人之心理,視為金科玉律,終身吃著不盡。然與仲景治虛勞皆有桂枝;及以竹葉石膏治病後虛羸少氣;以竹皮大丸治婦人乳中虛、安中益氣等說,大相背馳。不學無術,殺人如麻,中醫之不振,誰之咎歟!何君此編,以實事求是為依歸,以條目詳明為程式,原始要終,纖悉罔遺,是真有合於《素問》、仲景之心法矣。復古道,昌醫學,以戰勝於世界夫,豈異人任哉!予故歡喜讚歎,不敢以蕪陋辭而為之序。

大中華民國十八年一月,瑞安奇遠郭弼拜序

白話文:

[郭序]

醫學有其道理,而這些道理在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中表現得最為精深;醫學有其方法,這些方法在張仲景的著作中展現得最為全面。然而,《素問》在養生方面描述詳細,但在治病上卻相對簡略,它不僅是醫學家學習的模範,更具有深遠影響。張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則從根本上深入探討,轉換角度,詳細解析病情的正變順逆,以及誤診導致的各種危險,包括病情惡化、陰陽失調、勞力過度後的復發、飲食引起的復發等,無不深入淺出,力求恰當。可見,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是後世醫案研究的開端。

浙江名醫何廉臣先生,深耕古籍,醫術高超,聲名遠播。他痛心於近代一些粗疏的醫生,輕率行事,草菅人命,於是編纂了《全國名醫驗案》,條分縷析,追求詳盡,打算出版,希望以此糾正那些一知半解的醫生,並寫信請我為其作序。自從海禁開放以來,西方國家以其物質文明壓迫我國,由於政治經濟的落後,他們對我們的文化學術也抱有偏見,中醫學成為眾矢之的。但事實上,我國的醫學遠勝於歐美。

以勞力過度這一病症來說,西方的醫學家雖然集中了大量智慧,卻未能發明出有效的治療方法和藥品。然而,早在二千年前,張仲景就提出了以建中湯為主的剛性療法,以及以白虎湯為主的柔性療法,這兩種治療勞力過度的法則,就像數學中的公式一樣,永恆不變。自從李東垣發表《脾胃論》,以升柴耆蓮為主的療法,大力宣揚,自稱能提升東方震卦甲木的清氣。

然而,這種以燥濟燥的療法,帶來了許多問題,後世卻不察覺,將其奉為圭臬,導致張仲景的剛性療法被忽略。自張景嶽創立八陣,以冬、地膠膩填下為說,像伊尹烹調食物,易牙調味料理。雖然陳修園曾發表論文反駁,但後人喜歡其濃厚的口感,認為可以滋陰補火,幫助消化,直到生命結束都未能醒悟,結果張仲景的柔性療法也被忽視。朱丹溪認為陽氣常常過剩,陰氣常常不足。

他又認為產後應以大補氣血為主,即使有其他症狀,也只是次要的。他的觀點與張景嶽的拜金主義醫生相同,因為他們的話語能迎合富貴人的心理,被視為金科玉律,終身享受。然而,這與張仲景治療虛弱勞損時都使用桂枝,以及用竹葉石膏治療病後虛弱少氣,用竹皮大丸治療婦女乳汁不足、增強體質等理論大相徑庭。這些無學無術的人,殺人如麻,中醫學的衰落,究竟是誰的錯呢?何先生的這本書,以實際求真是為原則,以條目清晰為標準,從源頭到結尾,細微之處都不遺漏,真正符合《素問》和張仲景的心法。恢復古道,興旺醫學,以戰勝全世界,這不是別人的責任,而是我們的使命!我因此感到欣喜,不敢推辭,為其作序。

大中華民國十八年一月,瑞安奇遠郭弼拜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