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石部第九卷 (27)

回本書目錄

石部第九卷 (27)

1. 石膏

硬石膏,作塊而生,直理起稜,如馬齒堅白,擊之則段段橫解,光亮如雲母、白石英,有牆壁,燒之亦易散,仍硬不作粉。其似硬石膏成塊,擊之塊塊方解,牆壁光明者,名方解石也,燒之則烢散亦不爛。與硬石膏乃一類二種,碎之則形色如一,不可辨矣。自陶弘景、蘇恭、大明、雷斆、蘇頌、閻孝忠皆以硬者為石膏,軟者為寒水石;至朱震亨始斷然以軟者為石膏,而後人遵用有驗,千古之惑始明矣。蓋昔人所謂寒水石者,即軟石膏也;所謂硬石膏者,乃長石也。

石膏、理石、長石、方解石四種,性氣皆寒,俱能去大熱結氣;但石膏又能解肌發汗為異爾。理石即石膏之類,長石即方解之類,俱可代用,各從其類也。今人以石膏收豆腐,乃昔人所不知。

【修治】斆曰:凡使,石臼中搗成粉,羅過,生甘草水飛過,澄曬篩研用。

時珍曰:古法惟打碎如豆大,絹包入湯煮之。近人因其性寒,火煅過用,或糖拌炒過,則不妨脾胃。

【氣味】辛,微寒,無毒。

《別錄》曰:甘,大寒。

好古曰:入足陽明、手太陰、少陽經氣分。

之才曰:雞子為之使。惡莽草、巴豆、馬目毒公。畏鐵。

【主治】中風寒熱,心下逆氣驚喘,口乾舌焦,不能息,腹中堅痛,除邪鬼,產乳金瘡(《本經》)。除時氣頭痛身熱,三焦大熱,皮膚熱,腸胃中結氣,解肌發汗,止消渴煩逆,腹脹暴氣,喘息咽熱,亦可作浴湯(《別錄》)。

治傷寒頭痛如裂,壯熱皮如火燥。和蔥煎茶,去頭痛(甄權)。治天行熱狂,頭風旋,下乳,揩齒益齒(大明)。除胃熱肺熱,散陰邪,緩脾益氣(李杲)。止陽明經頭痛,發熱惡寒,日晡潮熱,大渴引飲,中暑潮熱,牙痛(元素)。

【發明】成無己曰:風,陽邪也;寒,陰邪也。風喜傷陽,寒喜傷陰。營衛陰陽,為風寒所傷,則非輕劑所能獨散,必須輕重之劑同散之,乃得陰陽之邪俱去,營衛之氣俱和。是以大青龍湯,以石膏為使。石膏乃重劑,而又專達肌表也。又云:熱淫所勝,佐以苦甘。知母、石膏之苦甘以散熱。

元素曰:石膏性寒,味辛而淡,氣味俱薄,體重而沉,降也,陰也,乃陽明經大寒之藥。善治本經頭痛牙痛,止消渴中暑潮熱。然能寒胃,令人不食,非腹有極熱者,不宜輕用。又陽明經中熱,發熱惡寒燥熱,日晡潮熱,肌肉壯熱,小便濁赤,大渴引飲,自汗,苦頭痛之藥,仲景用白虎湯是也。若無以上諸證,勿服之。

多有血虛發熱象白虎證,及脾胃虛勞,形體病證,初得之時,與此證同。醫者不識而誤用之,不可勝救也。

杲曰:石膏,足陽明藥也。故仲景治傷寒陽明證,身熱、目痛、鼻乾、不得臥。身以前,胃之經也;胸前,肺之室也;邪在陽明,肺受火制,故用辛寒以清肺氣,所以有白虎之名。又治三焦皮膚大熱,入手少陽也。凡病脈數不退者,宜用之;胃弱者,不可用。

白話文:

石膏

硬石膏呈塊狀,紋理直立,棱角分明,堅硬潔白,如同馬齒,敲擊時會層層斷裂,光亮如同雲母或白石英,有層狀結構,即使燒灼也容易碎裂,但仍保持堅硬,不會變成粉末。類似硬石膏但成塊狀,敲擊時會成塊斷裂,層狀結構明亮的,稱為方解石,燒灼後會熔化崩解,也不會爛掉。硬石膏與方解石屬同一類的不同種類,碎裂後形色相似,難以區分。陶弘景、蘇恭、大明、雷斆、蘇頌、閻孝忠等都認為硬的為石膏,軟的為寒水石;直到朱震亨才明確指出軟的是石膏,後人沿用並驗證有效,千古之謎才得以解開。原來古人所說的寒水石,就是軟石膏;所謂的硬石膏,其實是長石。

石膏、理石、長石、方解石四種藥材,藥性都偏寒涼,都能清熱解毒;但石膏還能解肌發汗,這是其獨特之處。理石是石膏的一種,長石是方解石的一種,都可以互相替代使用,根據其特性選用即可。現代人用石膏製作豆腐,這是古人所不知道的。

【炮製】雷斆說:使用時,需用石臼將石膏搗成粉末,過篩,再用生甘草水飛煉,沉澱後曬乾,篩研備用。

李時珍說:古代方法只是將石膏打碎成豆粒大小,用絹布包好放入湯中煮沸。現代人因為知道其性寒,所以常會先火煅後使用,或與糖拌炒後使用,這樣就不會傷脾胃。

【氣味】辛味,微寒,無毒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甘味,大寒。

好古說:入足陽明經、手太陰經、手少陽經氣分。

之才說:雞蛋可以增強石膏的療效。忌與莽草、巴豆、馬目毒公同用,畏鐵。

【主治】中風寒熱,心下逆氣、驚喘,口乾舌燥,呼吸困難,腹部堅痛,驅除邪祟,促進乳汁分泌,治療金瘡(出自《神農本草經》)。治療時疫頭痛發熱,三焦熱盛,皮膚發熱,腸胃積氣,解肌發汗,治療消渴、煩躁、腹脹、氣喘、咽喉腫痛,也可製作浴湯(出自《名醫別錄》)。

治療傷寒頭痛劇烈,高燒、皮膚乾燥發熱。可與蔥煎水服用,治療頭痛(甄權)。治療流行性熱病神志不清、頭暈目眩、促進乳汁分泌、潔齒固齒(大明)。治療胃熱、肺熱、散寒邪,緩解脾胃虛弱(李杲)。治療陽明經頭痛、發熱惡寒、午後潮熱、口渴引飲、中暑潮熱、牙痛(朱震亨)。

【藥物特性闡述】成無己說:風是陽邪,寒是陰邪。風邪易傷陽氣,寒邪易傷陰氣。營衛陰陽,如果受風寒侵襲,單用輕劑難以驅散,必須輕重藥物共同使用,才能驅散陰陽二邪,調和營衛之氣。因此,大青龍湯使用石膏為輔藥。石膏是重劑,又能直達肌表。又說:熱邪盛行時,佐以苦寒藥物。知母、石膏的苦寒之性可以清熱。

朱震亨說:石膏性寒,味辛而淡,氣味平和,質地沉重,具有下降、陰寒的特性,是陽明經的大寒藥物。善於治療本經頭痛、牙痛,治療消渴、中暑、潮熱。但它能寒涼胃氣,讓人食慾不振,不是腹部極度燥熱者,不宜輕易使用。陽明經熱盛,表現為發熱惡寒、燥熱、午後潮熱、肌肉發熱、小便赤濁、口渴引飲、自汗、頭痛等症狀,張仲景的白虎湯就是這樣配伍的。如果沒有以上症狀,不要服用。

許多血虛發熱、類似白虎湯證候、脾胃虛弱、體虛等患者,初期症狀與此相似。醫生如果不辨別清楚而誤用,後果不堪設想。

李杲說:石膏是足陽明經藥物。因此,張仲景治療傷寒陽明證,表現為發熱、目痛、鼻乾、不能平臥。身體前面是胃經循行部位;胸前是肺臟所在;邪氣在陽明經,肺受熱邪的影響,所以用辛寒藥物清泄肺氣,所以叫做白虎湯。又治療三焦及皮膚大熱,屬於手少陽經病證。凡是脈數不退的疾病,都應該使用;但胃弱者,不可使用。